×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19高考语文通用版精准提分二轮:第三章 小说阅读 第三章 突破六

标签: 暂无标签
突破六 情节(句段)作用题:整体看特点,局部重结尾
题型透视 小说情节是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更是表现小说主题的有效途径。分析情节作用,不仅可以使考生深入理解故事,更有助于考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旨。因此,情节作用题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成为高考的重要题型。
考生虽然对该题型并不陌生,但是在答题过程中还常常出现对情节作用分析不够准确,仅用套话、空话等问题。考生应认真研读文本,养成整体看特点、局部重结尾的情节的阅读习惯,把握情节的内在关联,增强结合文本分析情节作用的意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河上柳
废 名
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逢着人便从盘古说到如今,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问他:“老爹,不舒服了吧?”他又连忙点头,笑着对你打招呼。这原因很容易明白,就是,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①也在禁止之列了,陈老爹再没有法子赚钱买酒,而酒店里的赊欠,又一天一天地催。
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同时惹得你看见的,是“东方朔②日暖”“柳下惠③风和”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这就是陈老爹住的茅棚。这红纸自然是一年一换了;而那字,当年亏了卖春联的王茂才特地替老爹选定——老爹得意极了,依例出四十文大钱且加成一条绳串,另外还同上“会贤馆”,席上茂才公满口的“古之贤人也”。
陈老爹也想到典卖他全副的彩衣和锣鼓,免得酒店的小家伙来找麻烦,然而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老爹又哼哼地踱出茅棚了。
“真正反变!连木头戏——”
太阳正射屋顶,水上柳荫,随波荡漾。初夏天气,河清而浅,老爹直看到沙里去了,但看不出什么来,然而这才听见鸦鹊噪了,树枝倒映,一层层分外浓深。老爹用了平素的声调昂头唱:
“八十三岁遇——”
劲太大了,本是蹲着的,跌坐下去。那鸦鹊正笔直地瞥见,绿叶青天,阳光使得眉毛不住地起皱,渐渐的不能耐了,拱着腰,双手抱定膝头。
“三天没有酒,我要斫掉我的杨柳——”
说到这里,老爹又昂一昂头:
“不,你跟我活到九十九,箱子里我还有木头。”
接着是平常的夏午,除了潺潺水流,都消灭在老爹的一双闭眼中。
老爹的心里渐渐又滋长起杨柳来了,然而并非这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杨柳——到现在有了许多许多的岁月。
漆黑的夜里,老爹背着锣鼓回来,一走一窜地唱:
“驼子妈妈不等我上床了,桥头上一柱灯笼,驼子妈妈给我照亮了。”
灯笼就挂在柳树上,是因为老爹有一回险些跌到桥底下去了,驼子妈妈就办了一支烛,忖着时分,点起来朝枝头上挂。
从此老爹更尽量地喝,驼子妈妈手植的杨柳,也不再只是受怨——这以前,一月两遭生意,缺欠不得,否则是黑老鸹清早不该叫,“不是你的杨柳,老鸹哪里会来呢?”
杨柳一年茂盛一年——那灯笼,老爹不是常说,可怜的妈妈最后还要嘱咐,带去而又记得点回吗?
清明时节,家家插柳,住在镇上的,傍晚都走来攀折,老爹坐在门槛:
“密叶就好,不伤那大——”
人散夜静,老爹自己也折一枝下来,明天早起,把桌子抹得干净,一枝劈成两份,挨着驼子妈妈的灵屋放。
老鸹自然是常有的,但生意十分顺遂,门锁却被人偷开了几次——不消说是归家晚了。最使得老爹伤心的,要算那回的大水。
梅雨连绵,河水快要平岸,老爹正在灶里烧柴,远远沙岸倒坍,不觉抬起头来,张耳细听,只听得吼吼的是水声,但又疑心耳朵在作怪;雨住的当儿,踏着木屐,沿茅棚周围四看——沙地被雨打得紧结,柳根凸出,甚是分明,一直盘到岸石的缝里去了。
“还是驼子妈妈想得——”
老爹伸一伸腰,环抱着臂,而眼睛,同天云低处的青山一样,浸在霭里了。
这晚比平常更难熟睡,愈到中夜,愈是清醒,清醒得害怕了!——村上警锣响——屋背后脚步声——
“陈老爹!赶快!快!”
地保敲门。
第二天,老爹住在祠堂。站土坡上望,一片汪洋,绿茸茸的好像一丛芦草,老爹知道是柳叶。
“我的——”
“老爹!——好睡呵?——今天呢?——老板骂我,说我是混玩一趟!”
下午,老爹从镇上引一个木匠回来。
霹雳一声,杨柳倒了,——老爹直望到天上去了,仿佛向来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晴空。而那褪了色的红纸,顿时也鲜明不少。
1925年4月(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短篇小说》,有删改)
注 ①木头戏,俗称木偶戏。②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③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
1.小说的叙述看似有些时空错位,但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清早起身,陈老爹看到茅棚上的对联,十分得意。上午老爹在茅棚外散步,为是否砍柳树矛盾踌躇。午后,老爹蒙眬思睡,想起了和柳树有关的事情。下午,老爹找来木匠,砍倒了柳树。
2.河上柳(杨柳)是这篇小说的线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河上柳(杨柳),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由陈老爹坐在柳树下开始,中间是柳树的来龙去脉,还介绍了在柳树身上发生的故事,最后无可奈何地砍掉柳树摆脱困境。②丰富了人物形象。陈老爹的善良温和、生活窘迫、情感真挚都通过与杨柳的关系的介绍表现得十分具体。③突显主题。柳树象征着那个温暖古朴的世界,也表达了对正在消失的过去的深深伤悼之情。小说一层层地渲染出陈老爹不为人所知的孤独和悲哀,以柳树意象表达陈老爹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和伤悼。
3.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出柳树,与文题照应。②交代主人公的艺人身份。③交代主人公窘迫的生活状况。④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雪猴子
陈 毓
小雪这天无雪,有霾。微信朋友圈里一片雾霾爆表声。
舞阳想起十年前接母亲从陕南老家到西安小住。汽车翻越秦岭,临近城市的时候,会有一条蓝灰分明的天际线,呈圆形笼罩在城市上空,让舞阳的母亲吃惊。她惊叹平原上的那片暗沉为锅盖,她说这城就像在锅盖下盖着。后来舞阳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起头顶的天空,觉得自己是在锅盖底下。但这几年,再从秦岭山区进入城市的时候,被母亲形容为锅盖的那层灰和蓝没分界了。天气特别恶劣的时候,她向南开车穿越十几个隧道,才能把那片深不可测的灰色抛在身后。
今天就是这样的天气,雾霾天。高速路封了,航班不能正点起落,私家车限行一半,中小学校停课,但这些并没使眼前这场霾消散,朋友圈处处乌烟瘴气。
停课,小学三年级的喜洲简直要欢庆,他冲到眉头紧锁的舞阳跟前说,我想放炮。
但第二天喜洲就不欢乐了,“停课不停学”,比霾重的是桌上的作业,作业比平时多出几倍。他几乎一天都埋头在桌前,写作业,写作业。
第三天当然继续停课,周末嘛!喜洲呆呆的。舞阳心里不安,她顺着喜洲的目光看,看见黑沉沉的天空,对面脏脏的屋檐,灰蒙蒙的别人家的窗子一律紧闭,死寂寂的。舞阳有点难过,她小声地对喜洲说,作业可以稍后做,先过来和妈妈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喜洲忽然说,扑鸽没来。三天了,扑鸽都没来。
舞阳喜欢在阳台空调板上放米放菜叶放馒头粒,所以有对扑鸽几乎每天都来。现在不见扑鸽的踪影,是因为霾的缘故吗?
喜洲站在窗前,自言自语,下雪后扑鸽就能回来了。
是的,雪一下就好了。舞阳说。
舞阳想把喜洲从窗边喊过来,她说喜洲过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一说舞阳惊了一下,她有多久没给喜洲讲过故事了?
喜洲欢喜地走过来,舞阳就讲雪猴子的故事。
说有个镇子,镇子后面的山上有汪温泉,温泉附近的林子里住着一群猴子。冬天寒冷的时候,猴子就去温泉里待着。猴子待在温泉中,个个脸通红,它们红着脸,热腾腾地彼此嬉闹,捉虱子。猴子舍不得离开温泉,于是它们就会越来越热越来越热。热又使猴子们口渴,于是猴王率领众猴上到后山。猴王倒挂树枝,其余猴子一个牵着一个,倒挂半空,逮住一朵一朵浮在半空含着雪气的云朵,一朵一朵吃。
这样,那些含雪的云就不能飘到山下的小镇,小镇不下雪,镇上的人就不能看到雪花。
霾是不是因为不下雪才有?喜洲问。
要是能下雪就好了。今天节气是小雪,却没有一片雪,只有漫天霾。舞阳有气无力地回答。
喜洲又回到摊开的作业前,却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不安地扭动,回头喊舞阳,说头疼。舞阳走到喜洲跟前,摸摸喜洲的额头,不发烧,看看喜洲的眼睛,黑白分明,再看看窗外,觉得自己也头疼。舞阳走进厨房,榨一杯柚子汁给喜洲喝。
舞阳努力平定自己,她再不能把坏情绪带给喜洲。当初离婚的时候,舞阳得到喜洲的抚养权,就是因为喜洲的爸爸那暴烈的脾气让陪审团以为他会虐待孩子。
舞阳背对窗子跏趺而坐,调息稳定情绪,她想要画一幅画。离婚两年来,画画成为舞阳唯一的自修方法。
她在宣纸上画,笔尖落纸,一滴墨汁沁入纸中,她从那一滴墨生发,一路旖旎,一路葳蕤。不知不觉中,一尊尊菩萨像在舞阳的笔底浮现,最后舞阳在那片空隙处,在一尊菩萨的裙子边写下小小的一行字:等风来。
此时喜洲已做完数学作业,写完了一篇名为“桥”的作文。眼下他在画一幅画,画画从来都难不住他,今天他更有感觉,他的画就叫《雪猴子》。画面上,一群雪猴子被赶开,眼巴巴地望着温泉,温泉的两面各站着一个人,矮的分明是喜洲,另一个高大男人像是喜洲爸爸。温泉的上方,饱满的,饱含雪气的云一朵跟一朵,接踵向下面的镇子飘。
后来,舞阳和喜洲都看到了对方的画。他们嘻嘻哈哈,很快乐的样子,画画的乐趣使他们暂时忽略了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这天夜里,在舞阳和喜洲的睡梦中,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了。        
(有删改)
4.小说中设置了雪猴子的故事和喜洲画《雪猴子》这两个情节,颇有艺术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雪猴子的故事以艺术的方式揭示了雾霾的成因。雪猴子象征贪婪的人类,正是人类无休止地追求物质享受,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才破坏了自然的平衡。②喜洲画《雪猴子》,表达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雾霾的朴素愿望。(或“画中出现喜洲爸爸,说明喜洲渴望得到父爱”)③雪猴子的故事为喜洲画《雪猴子》做了铺垫。④丰富了小说情节,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5.小说以舞阳母子的梦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梦中雪落,象征对降雪的渴望。雪能驱走雾霾,引来扑鸽,让人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所以母子俩衷心地期盼雪的降临。②梦中雪落,表明内心获得安宁。单亲生活的阴霾中,母子俩沟通心灵,作画自修,战胜了焦躁不安,获得了内心的平静。③梦中雪落与小说开头“小雪这天无雪”首尾呼应,结构圆合。④梦中雪落(雪景),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前文雾霾笼罩下的暗沉、压抑形成对比,给生活增加了一抹亮色。

一、阅读之道
虽然情节作用题多以重要段落为考查切入点,但是重要段落也不是孤立的,它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对情节作用进行多角度地分析,需要定点细读与整体阅读相结合。
1.定点细读
所谓定点细读,就是对题目中要求分析的情节语段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定点细读,需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把握情节的内容。通过定点细读,首先,把握情节描写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事件。然后,对于人物,考生需要进一步分析展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心理,塑造了人物的什么形象;对于事件,考生需要思考交代了什么社会环境,推动了什么情节发展,揭示了什么主题,对读者感受有何作用等。
(2)抓住位置的特点。首先,找出情节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然后,根据具体位置,判定情节的类型,如果情节在开头,需要辨析是写景式开头,还是悬念式开头;如果在结尾,需要辨析是出人意料式结尾,还是戛然而止式结尾,或者其他的结尾类型。最后,根据情节的类型,针对性地回答其作用。
(3)注重情节间的关联。小说中的各个情节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结合上下文,分析某一情节与其他情节间的关联,是把握情节作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例如该情节与其他情节是否有对比、照应、伏笔等关联。
2.整体阅读
情节作用不仅关乎情节自身,还与环境、人物、主题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考生只有从整体上阅读文章,才能将情节的作用分析得全面、具体。
对于情节而言,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全文,把握情节的内容、梳理情节的来龙去脉、分析情节安排特点的一种阅读方法。具体而言,整体阅读需要完成以下四个任务:
(1)了解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通过整体阅读,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什么人、什么中心事件。
(2)划分层次,梳理概括情节内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工作。梳理概括情节内容有三种方式:
①按时间顺序理层次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按空间变化抓场面概括:一个场面(地点)就是一个情节,场面变化,情节就变化。
③寻找行文线索进行概括:可以寻找事物线、情感线、对比线等,依据线索进行概括。
(3)抓住文章线索。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抓住文章的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整体阅读时,应注意分析线索是什么,有何特点。比如线索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是时间、空间。如果是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4)把握文章情节安排的特点。情节的安排是为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准确把握情节安排的特点,不但可以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而且有助于把握情节的作用。整体阅读时,应思考小说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例如一波三折、悬念法、误会法、突转法、对比法等。
二、答题之术
1.五种角度,综合思考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需要考虑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开头(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中间(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尾(呼应上文)等。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2.重点掌握结尾情节作用
小说的结尾,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把握好小说的结尾,是深刻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结合小说结尾具体类型分析作用。结尾类型及其作用如下:
(1)出人意料式结尾。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2)戛然而止式结尾。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3)补叙式结尾。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4)卒章显志式结尾。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5)令人感伤的悲剧结尾。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6)令人欢喜的大团圆结尾。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美好。
(7)以景结情式结尾。这种结尾,从表现主题上看,含蓄凝练,含意丰富;从表达情感上看,容易渲染氛围,加强打动读者的情感力量;从读者上看,容易引起共鸣,留下思索、想象的广阔空间。
其次,抓住具体内容全面思考其作用。思考的角度不外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及读者角度,但必须从内容出发,作针对性的思考。
答题关键词:情节作用+人物作用+主题作用+环境作用+读者效果

答所有的情节题都要避免使用空话、套话,如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必须答出具体的情节内容。根据文体特征,坚持以“文”解题的原则。尤其是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冷暖岛事
王福日
时至三月,天气乍暖还寒。
这天阳光很好。
老顺财沿着山坡上满是雪水的泥泞小路,一呲一滑地赶向山坡下已废弃的打谷场。
他的许多老伙计已经等在那里——六冠叔、张大炮、凤举……他们散落的这个小岛上,能聚起来的老人也就是这十几个了。
只要天气好,这十几个人都要聚在一起,在打谷场上拢一堆火,吊起大茶壶,一群老人摆桌放凳,边喝茶边打牌,时间就在“丝丝啦啦”的水沸声中悄然过去了。
但这天的气氛有些压抑,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
“我们去看看吧!”老顺财说。
众人互相搀扶着往有田叔家去,没走出几步,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老顺财心里一紧,这不年不节的,鞭炮声在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一是丧。若有喜事,早该筹划了,大家应该有耳闻,若不是,那只能是……
老顺财脚下一踉跄,“有田叔!”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脚步也快了起来。
快到有田叔家的时候,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隐约递进了老顺财的耳朵,空气中飘荡着浓重的火药味道,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尽了他的体力,他不得不张大嘴,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
一转弯,就是有田叔家的大门了。门开着,有田叔的小孙子坐在一堆鞭炮屑上蹬腿嚎哭,旁边站着他气鼓鼓的父亲。
“亮子,出啥事儿了?”
“顺财叔,你们来啦!这孩子,过年剩了一挂鞭炮,被他偷出来放了,这不年不节的,您说该不该打?”
“哎呀,这算个啥啊?城里过年不是不让放鞭嘛!对了,你们啥时候回来的?”
“昨天回来的!”
“你爹他……”
“在屋里躺着呢!”
“他身体好受些没?”
“啊?我爹病了吗?他没说啊?!”
“他……”
老顺财刚想说有田叔昨天提早回家的事,就看见有田叔挑开门帘走了出来,红光满面的,哪有半点病态?
“好你个有田叔!”老顺财忽然想通了,“谎称生病原来是为了回家等儿子啊!”
“我不是怕你们嫉妒吗?!”有田叔笑着赔礼,“你们的儿子过年不是都没回来吗?”
“你个老东西,我们还以为你……”
“哈哈,儿孙都在身边,我就是去了,也没啥遗憾啦!”有田叔开着玩笑。
“你!……”老顺财忽然感觉周围暗淡下来,寒风冰冷刺骨。
只剩有田叔家院子里的阳光,有些刺目,温暖得让他想哭。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最后两段内容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应了小说标题和开头两段内容,使作品结构严谨。②表现了老顺财内心的伤感。③含蓄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即空巢老人问题,卒章显志。
2.这篇小说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安排主要故事情节的?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篇小说主要是运用误会法来安排主要故事情节的。有田叔谎称身体不舒服,提前回家,第二天又不来聚会,老顺财他们误认为有田叔有病,听到鞭炮声和孩子的哭声,便误认为有田叔病亡。到了有田叔家,事情才真相大白。②这样写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迭起,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奎 爹
孙艳梅
奎爹穿着新褂子叼着烟锅子慢悠悠迈进露天会场,俊俏的识字班跑过来,披绫戴花,把奎爹的老脸映衬得像天边彩霞。接着,一个两人抬小轿子也铺红挂绿放在了奎爹脚前。看热闹的一帮老娘们儿牙尖嘴利地飞来一句:“新郎官也没忒风光啊。”惹来一阵哄笑。
奎爹自不理会老娘们儿的埋汰,只管疑惑地瞅那俩抬轿的光脊梁小伙儿。
俩小伙一唱一和:“大叔,大英雄,打仗时您抬战士,今个我们也抬您一回。”
奎爹“吧嗒吧嗒”抽烟,眨巴着小眼说:“中,中,难得你俩有这份心,不坐也不合适。”他把烟锅子放在鞋底敲打完之后,别在腰里,手一抄就坐进轿子。俩青年手心吐唾沫,喊声“起”,谁料连喊三声,脸憋得通红,竟没起来。他们哪知道奎爹年轻时,练过武把式,此时暗使着“千斤坠”呢。
奎爹稳如泰山,大腿跷二腿上,笑眯眯地说:“使劲啊,不使劲咋行?”
整个会场一片欢乐的海洋。
正热闹着,有一人把其中一个小伙扒拉到旁边,说:“我来试试。”
奎爹抬头一看,赶紧从轿子蹦出:“刘县长,您抬我,我可不敢。”
刘县长把他重新摁回轿子里:“你是有功之人,我抬你,应该。”
奎爹自然不再使“千斤坠”,但见刘县长蹲下来,一躬腰,也喊声“起”,奎爹就高高过了肩膀。看热闹的目瞪口呆,老娘们儿也哑炮了,只有几个人来疯的孩子跟在后面拍巴掌:“稀罕稀罕真稀罕,县长抬轿头回见,早先咱们抬县长,今天县长抬着咱。”
嘿哟嘿哟,奎爹坐在轿子里,恍若看见自己抬着被炮弹炸伤的战士,在长满荆棘的小径上,一步一步地往山下移动。嘿嘞嘿哟,他为了抢救伤员,三天两夜没睡觉,终于知道为什么驴能站着睡觉了。嘿哟嘿哟,奎爹一天没饭吃,喝了九锅白开水充饥……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想到这里,奎爹湿润了眼。
表彰大会开到天黑,奎爹喝了二两似的,满脸红光地回家,进门,就看见他的宝贝担架,正被大儿子大奎摆弄着。他从前线回来,让老伴清洗担架,洗了三回,还是一盆血水,这几天就放晾衣绳上晒着,这小子捣鼓担架干啥?
大奎一个立正:“报告队长,我要报名参加担架队,请您批准。”
“眼红了是不?”奎爹说,“担架队小豆芽,长天上也还是小菜,更荣光的是战斗英雄,我已替你报名参军,明天就开拔。”
老伴在旁听了,急慌慌说:“真报了?打仗会死人的,咱老了还指望大奎呢。”
“都怕流血牺牲,谁来支援前线?”奎爹不理会老伴在旁“呸呸”连吐唾沫,“不是还有二奎。”
二奎说:“我也要当战斗英雄。”
“还没门槛高,志气倒不小。好,等你长到门楼子高,爹也给你报名参军,”奎爹摸摸二奎的头,“你先进学堂念书。”
轰隆隆炮火连天三个月。那天二奎放学回家,家里笼罩着悲伤的气氛,爹看着一张纸片发呆,二奎拿过去念:烈士证。娘“哇”地一声哭起来。
晚上,二奎围着院子的槐树转圈,咬牙切齿地念念有词:左三圈,右三圈,来年长高成大汉,长成大汉,为哥报仇。
二奎终于长得有门楼子高了,老师却告诉他,全国解放了。
一天,二奎远远看见一辆军绿的吉普车停在他家门口,爹正送刘县长出来,同时出来的,还有两个穿军装的男人。刘县长说着什么,爹含着眼泪一个劲点头。
又过几天,军绿吉普又停在奎爹家门口。二奎扭扭捏捏不肯上车,眼巴巴地瞅着奎爹喊:“爹。”
奎爹摆摆手说:“走吧走吧,北京的那个才是你亲爹。”
其中一个军人把一包东西交给奎爹,“啪”地行了一个军礼:“首长说,务必请您收下。”
奎爹急眼,红头酱脸推搡:“我可不是为了钱。”
车子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缓缓地向山下驶去,二奎请军人打开车门,“扑通”一声跪倒,撕心裂肺地大喊:“爹——”
雄壮的沂蒙山像沉默的爹,含笑地望着他。                              
(有删改)
3.第一段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②烘托奎爹愉悦的心情。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奎爹解放后把收养的义子送还给首长,这一情节设置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陡生波澜,又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②进一步突出了奎爹的朴实善良、情深义重,增强了英雄人物的悲剧色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③讴歌了沂蒙人民为全国解放做出的奉献和牺牲,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深化了主题。④给小说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丰富了读者想象回味的空间。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7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