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19版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学考导航语文PPT课件-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第1章 一、文言文阅读(三)(四)

标签: 暂无标签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阅读与鉴
赏赏
                   第1章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读】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该考点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层级。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能根据具体语境,辨别、理解与现
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特殊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
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别。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而用
法,则主要指词类活用现象,同样是在语法范畴。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
词法现象,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
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存在着活用现象。
【方法指引】
    1.分类整理、积累、熟悉了解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的基本语法特点。
    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法特点和规律,在复习过程
中,通过分类整理,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规律性,从而达到分类辨识,举一
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2.结合课本中的典型例句掌握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
    利用课本中出现的典型例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内容有助于理
解文中的句子,理解处于具体语境中的句子的含义,则有助于理解句子中所包含相
对抽象的句式特点、语法物点。
    3.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在异同的规律中更易于把握古汉语语法的特殊性。
    有些古汉语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并无太大差别,将现代汉语相应的句式
或用法,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与不同点,有助于更快速准确地把握古汉语特
殊的句式或用法。特别是,利用在现代汉语中还广泛使用的成语,成语中大量保量着
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借助相对熟悉的成语结构与古汉语相类比,则更易于理解古汉语
语法的特殊性。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而这种倒装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存
在,如“放心吧,爸爸妈妈!”起着强调、突出谓语的目的。
    又如,成语“唯利是图”其实包含着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正常的语序是“图利”,“唯
……是”是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若利用这个成语来分析,则理解这种宾语前置的结
构就容易多了。
    4.注重具体语境,培养语感,仔细揣摩把握。
    着眼于文意以理解句意,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
式和用法的特点,是防止错误解读的好办法,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词类活
用,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中“既来之,则安之”一语,若孤立地看,可能会理解为“
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但若放到全文的语境看,结合上文“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
之”进行揣摩,则可推断“来”和“安”都应是使动用法,应译作“使……前来归顺”和“
使……安定生活”。
【知识梳理】
    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文言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而一般不使
用判断词“是”。常见的形式包括“……者,……也”“……,……也”“……者,……”“……者也”等;
也可能句中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两个名词组成句子。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
               褒禅山记》)
      例:人视之,儒者也。(《段太尉逸事状》)
      例: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有的文言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
“必”“亦”“即”“诚”“皆”“则”等。
  例:事乃有大谬不然者。(《报任安书》)
  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3)否定判断,“非”常作为否定判断的标志,译作“不是”,但注意“非”为副词。
  例: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4)用“为”或“是”联系两个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判断。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被动句
   (1)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
者、施事者。常见的形式包括“见”“于”“见……于……”“受”“受……于……”“为”“为所”“为
……所……”“被”等。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例: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例: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段太尉逸事状》)
   (2)还有一种情况,被动句中不出现表被动的形式,动词本身表被动。
     例: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例: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例: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子之治东阿也,甚善矣!
  例: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2)宾语前置句: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作宾语,会出现宾语
前置现象;②否定句(常出现“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中,代词作宾语,会出现宾语前置现象;③以“
之”或“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操何?
  例: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而彼且适奚也?
  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不然,籍以何至此?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不知(之)句读,不解(之)惑。
   (3)定语后置句:①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
式;②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③数量词作
定语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
     例: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偷嗜暴恶之邠人,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例: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有吹洞箫之客。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例: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我持一双白璧,欲献项王;一双玉斗,欲与亚父。
   (4)状语后置句:古汉语中常见用“以”“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出现状语后置
的现象。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例:具告以事。(《鸿门宴》)
               →以事具告。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省略谓语。
  例:除臣洗马。(《陈情表》)
           →除臣(为)洗马。
(3)省略宾语。
  例: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段太尉逸事状》)
           →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公命)。”
  例: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竖子不足与(之)谋!
(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
  例: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鸿门宴》)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
  例:赐之彘肩。(《鸿门宴》)
            →赐之(以)彘肩。
二、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的活用现象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衣:穿。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游泳。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师:学习。
(2)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师:以……为老师。
  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 友:以……为朋友。
   (4)名词作状语
   表示方位的名词、时间的名词、表示工具或依据的名词、表示比喻的名词、表
示对人的态度的名词,都可能活用作状语。判断一个名词是作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
,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作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上:向上。 下:向下。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席:用席子。
     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像云一样。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像翅膀一样。
2.动词的活用现象
(1)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
  收藏、经营:金玉珍珠。
  例:追亡逐北。(《过秦论》)
  亡:逃跑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3.形容词的活用现象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例: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高:高处。
  例: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
  美:美好的事物。 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例:猥以微贱。(《陈情表》)
  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例: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
  辱:使……受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耻:以……为耻。
  例:便利此月内(《孔雀东南飞》)
  利:以……为吉利。
4.数词的活用现象
  例: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统一。(活用作动词。)
三、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词类活用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用作状语,从骊山。 
                                                 北、西: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西。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云、龙:名词用作动词,出现了云,出现了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虹:名词用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辞楼下殿                      下:名词用作动词,走下。
    辇来于秦                      辇:名词用作状语,坐辇车。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歌、弦:名词用作动词,吟唱,弹奏。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词用作动词,把鼎(玉、金、珠)当作……。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廊腰缦回                       腰:名词用作状语,像腰带一样。
蜂房水涡                       蜂房、水涡:名词用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族秦者秦也                      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
蜀山兀                               兀: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秃。
日益骄固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奈何取之尽锱铢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炬、焦土:名词用作动词,放火,变成焦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极:副词用作动词,极尽。
燕赵之收藏                       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赤壁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歌窈窕之章                                   歌:名词用作动词,朗诵。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渺沧海之一粟                                   渺: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逍遥游》
不过数仞而下             下:名词用作动词,降落。
彼于致福者                                 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合:使……满意。 征:使……信任。
《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兰亭集序》
映带左右                                  带:名词作动词,环绕。
一觞一咏                                  觞:名词作动词,喝酒。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士。 
                                                     少长:形容词用作名词,年长的人年少的人。
死生亦大矣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事。
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辜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副词用作动词,穷尽。
《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树之以桑                                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王无罪岁                                罪:名词用作动词,怪罪。
养生丧死无憾矣                      丧:名词用作动词,为……办丧事。
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劝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流:动词用作名词,河流。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故木受绳则直              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用心一也                                   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名词用作动词,排列座次。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名词用作动词,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
追亡逐北                                  亡:动词用作名词,逃跑的人。
外连横而斗诸侯                       外:名词用作状语,对外。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吞二周而亡诸侯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逃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                                   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弱。
以愚黔首                                   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笨。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
《师说》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          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君子不齿                     齿:名词用作动词,同等看待。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则群聚而笑之群:名词用作状语,成群。
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圣人之所以为圣          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
惑而不从师                    惑: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疑难问题。
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鸿门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用作状语,连夜。
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的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                                  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间至军中                                   间: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籍吏民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道芷阳间行                                  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
拔剑撞而破之               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用作名词,紧急情况。
《陈情表》
则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内: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在家里。
但以刘日薄西山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退:动词用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故老: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之人。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无以终余年                                 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
保卒余年                                  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
谨拜表以闻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游褒禅山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以故其后名之曰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有泉侧出                                      侧: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用作名词,所见景象。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用作名词,深、暗且叫人迷惑的地方。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后世之谬其传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误。
【能力突破】
   题型示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
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
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
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  )
     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是状语后置句。
        B.“戍卒叫,函谷举”,是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含否定判断句。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答案解析】 并非宾语前置句,是“鉴”出现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作“以……为鉴”。
对点练习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
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赤壁赋》)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  )
      A.“举酒属客”,句首省略主语“苏子”。
         B.“凌万顷之茫然”,是定语后置句。
      C.“而不知其所止”,是被动句,“所”表示被动关系。
      D.“泣孤舟之嫠妇”,“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
    【答案解析】 并非被动句,“所”与“止”构成“所字结构”。
   题型示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
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
无以应之,则将哓①于王,王必信之,是贾②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
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③而启
之,芮伯之罪也。
                                            (节选自《郁离子·千里马》)
   【注】 ①晓:嚷叫。②贾:招致。③渎货:贪财货。渎:通“黩”,贪污。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  )
     A.“将以献于王”,“以”字后面省略宾语“马”。
        B.“则将哓于王”,省略主语“王之左右”。
     C.“弗听,卒献之”,省略主语“芮伯”。
     D.“伯也隐”,“隐”字后面省略宾语“马”。
   【答案】 D
   【答案解析】 “伯也隐”后无省略,这是一个判断句,应译为“芮伯还有私藏”。
   【参考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
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在军队回
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
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
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最终把马献给了周厉王。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
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说:“芮伯还有私藏。”周厉王大
怒,将芮伯逐出。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
又诱引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对点练习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沆去世,(毕士安)进士安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入谢,真宗曰:“未也,行且相卿。”
士安顿首。真宗曰:“朕倚卿以辅相,岂特今日。然时方多事,求与卿同进者,其谁可?”对
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驽朽,实不足以胜任。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
宰相才也。”真宗曰:“闻其好刚使气。”又对曰:“准方正,慷慨有大节,望身殉国,秉道疾
邪,此其素所蓄积,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为流俗所喜。今天下之民虽蒙休德,涵养安佚,
而西北跳梁为边境患,若准者正所宜用也。”真宗曰:“然,当藉卿宿德镇之。”未阅月,以
本官与准同拜平章事。士安兼监修国史,居准上。准为相,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
之。有布衣申宗古告准交通安王元杰,准惶恐,莫知所自明。士安力辩其诬,下宗古史,
具得奸罔,斩之,准乃安。
                                                     (节选自《宋史》)
    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  )
      A.“求与卿同进者,其谁可?”,是宾语前置句。
      B.“此宰相才也”,是判断句。
      C.“第不为流俗所喜”,是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D.“以本官与准同拜平章事”,省略主语“毕士安”。
    【答案】 A
    【答案解析】 无宾语前置现象。
    【参考译文】
    李沆去世,(毕士安)被提拔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毕士安上朝谢恩,真宗说:“还没
有结束,即将任命你为相。”毕士安叩头。真宗说:“我倚仗你来辅佐,哪只从今日开始。
但现在正有很多事,寻找一个和你一起引荐的人,大概谁能胜任?”毕士安回答说:“做宰
相的人,一定要具备这样的才能,才能够担当这样的职位,我才能低下,实在不能胜任。
寇准兼而具备忠义,长于理断大事,这才是宰相的才能。”真宗说:“听说他喜欢强硬,意
气用事。”毕士安又回答说:“寇准正直无私,意气风发,情绪激昂,具有高风亮节,盼望为
国牺牲,操持正道憎恨奸邪,这是一向长期养成的,在朝的大臣很少有超过他的,只是不
受世俗欢迎。现在天下的老百姓虽然承蒙皇上的美好恩德,滋润养育安闲逸乐,但西北
强横的西夏是边境上的祸患,像寇准这样的人正是应该任用的人才。”真宗说:“既然这
样,应当借你这样年老而有德望的人来压服他。”没过一个月,毕士安以本官身份和寇
准一同受官为平章事。毕士安兼监管修撰本朝历史,官位在寇准之上。寇准做了宰相,
坚守正道,憎恨邪恶,阴险小人天天想排挤他。有平民向宗古告寇准结交安王元杰,寇
准惶恐不安,不知该如何表明自己。毕士安竭力辩明这是诬陷,把宗古交法官审讯,详
细获知奸邪的行为,斩杀,寇准才安心了。
                       (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解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该考点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层级。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包含了两层要求,一是要“理解”,二是理解的同时能将其
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并翻译”的句子为“文中的”句子,即特定语境下的句子,而不是一
个孤立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出现在考题中,往往选择具有一定古汉语语法特
点的句子进行考查,如句子中包含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实词,重要的虚
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活用现象,或者固定句式等等。
【方法指引】
一、文言翻译原则:信、雅、达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忠于原文,不能脱离原文语义,要与原文语义保持
完全一样。
    2.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
的语言习惯。
    3.雅——所谓“雅”,就是要用最恰当的语言进行翻译,译文要尽量体现原文的语
言风格和艺术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五字诀”:留、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
具名称等,可照录不译。
    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
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
    说明:“褒禅山”“华山”“慧空禅院”是地名,“慧褒”是人名,均保留原词,不译。
   2.换——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在翻译时,应
将单音节词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鸿门宴》)
   译: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拜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
   说明:原文中“从”“骑”“见”“至”“谢”等都是典型的单音节词,在翻译时转换为双
音节词。
    3.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
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
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译:于是张良进去,(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
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
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我)就听了他的话。”
张良说:“(您)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
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
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
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项伯)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项伯)
比我大。”
   4.删——删去无实际语义不需要翻译的词,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
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说明:原文中的“也”是表判断的结构助词,“夫”是句首发语词,“之”是在主谓之间起
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结构助词,均无实义,删去不译。
   5.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语序的文言倒装句,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语
序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译:得于此复见将军。→能够在这里再见到将军。
   说明:句子中的“于此”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调至谓语“见”之前。
【知识梳理】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格式
    文言固定格式,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
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词法或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认
识并熟悉这些固定格式,对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有一定帮
助。
    1.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格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一般来说,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
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格式的常见形式。
(1)表判断语气。常见的有“无以”“所以”等。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所以:是用来…的。
(2)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比较多,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何
”“如……何”“如之……何”等。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怎么样。
(3)表反问语气。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
语气助词,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
……乎”等。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何……为:何必……呢。
  例: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庸……乎:哪里……呢。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其……乎:难道……吗。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安……哉:哪里……呢。
(4)表感叹语气。常见的有“何其”“焉哉”等。
  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焉哉:吧。
(5)表强调语气。常见的有“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
  例: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例: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罢了。
   2.表示某种关联关系的固定格式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结
构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孰与:跟……相比谁更……
     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没有像……
     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跟……比……
(2)表因果关系。常见的是“所以”“是以”“是故”“以故”等。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例: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所以:……的原因。
  例: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是以:因此。
  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是故:因此。
  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以故:因为这个原因,因此。
(3)表并列关系。这类固定句式跟现代汉语的表并列的关联词语相似,如“载……载
……”等。
  例: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载……载……:一边……一边……
(4)表假设关系。常见“虽然”“然则”等。
  例: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段太尉逸事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能力突破】
    题型示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1)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
人就不会身上背着、头上顶着东西在道路上(奔走、干活)。
    (2)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
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答案解析】
    (1)“申之以孝悌之义”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是调整顺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是
通假字,通“斑”;“负戴”后省略宾语,翻译时要补上“东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
略谓语“干活”“奔走”,翻译时要补上。
    (2)“衣”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作“穿”;“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作“称王”;“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是否定判断句,要译出判断句的特征。
   对点练习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
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在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
    (1)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思考
探求得非常深刻、周密的缘故。
    (2)竭尽自己的心志却未能够达到(目的地)的人,便可以没有什么悔恨了,还有谁能
讥笑他吗?
    【答案解析】
    (1)“得”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作“收获”;“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判断句,要译
出判断句的特征;“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也”是表判断的助词,不需要翻译。
    (2)“尽”“吾”“志”“能”“至”“悔”“讥”都是单音节词,翻译时要转换为双音节词;“尽吾
志也而不能至”的动词“至”后省略宾语,翻译时应补充“目的地”;“孰……乎”是常用固定
结构之一,译作“谁……吗?”
   题型示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
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
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节选自《左传》)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
   (2)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答案】
   (1)难道没有听说过子产担任郑国相的事吗?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提拔才能出众的
人,压制邪恶,褒扬善行。
   (2)他活着的时候受到人们爱戴,死后值得人们为他悲痛!
    【答案解析】
    (1)“独……乎”是固定句式,译作“难道……吗?”;“之”是结构助词,在主谓之间起取消
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无需翻译;“贤”“能”“善”“恶”,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其生也见爱”是被动句,“见”表示被动关系;“死也可悲”的“悲”是为动用法,译
作“为他悲痛”。
    【参考译文】
    臧孙施行暴政,子贡认为这不对,就对他说:“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子产担任郑国相
的事吗?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提拔才能出众的人,压制邪恶,褒扬善行;对有雄才大略的
人,不追究他的短处;对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不责备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
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子产去世时,国人们都伤心捶胸,痛哭流涕,三月听不到吹竽
吹琴之类的声音。他活着的时候受到人们的尊敬,死后人们为他悲痛!”
   对点练习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定国①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
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
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
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
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
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
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节选自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注】 ①定国:即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
岭南。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2)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
工也。
    【答案】
    (1)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2)我又想起先前定国到彭城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
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
    【答案解析】
    (1)“其怨我甚”存在状语后置现象,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甚怨我”;“书”是古今异义词
,古代指“信”;“相闻”的“相”单指一方,“闻”是使动用法,应译作“使他闻”。
    (2)“定国遇余于彭城”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语序,译作“于彭城遇余”;“作诗几
百余篇”是定语后置句,数量词充当定语,出现后置现象,翻译时应调整为“作几百余篇诗”
    【参考译文】
    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
,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可是定国回到江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意丰,语
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
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
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
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我又想起先前
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
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游览泗水,登
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
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68
广东高三资料

写了 18 篇文章,拥有财富 38,被 38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考题库 |京ICP备13053688号-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