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语文新增分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

标签: 暂无标签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核心突破一 理解实词含义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才可迎刃而解。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当然,掌握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结合课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
1.一级核心实词:120个。它们为广大师生所公认。(见《高考必背》)
2.二级核心实词:80个。





















































































  
上面的实词是从教材出现频率,尤其是从近十年各地高考频率梳理、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需要理解、积累的知识点:五类实词
(一)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
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
1.追源溯流,寻找义项联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能弄清其词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
(1)词义演变规律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2)寻找义项联系
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实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找出本义,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找到这个“源”,顺“流”而下,就可以发现其他义项的来龙去脉。
例如: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邑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边邑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陋、见识短浅
④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史记·刺客列传》)粗俗、未开化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轻视、看不起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答:边邑,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放右边,表示“邑”。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鄙”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是“未开化”,肯定是“鄙陋、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史记·魏公子列传》)台阶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授官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修治,清理
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清除,废除,除掉,去掉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过去,逝去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答:“除”的本义是“台阶”,“除”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放左边,与“小土堆”有关。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2.因文定义,语境推敲
一个实词虽有多个义项,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在具体、确定的语境中只有一种含义。因此,完全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都能成为确定其含义的钥匙。
知识运用1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其在任时,戚属间有所欲言,公(指传主周鼎)对庄语,多意沮而寝。(《孙光祀集·周鼎传》)(  )
A.睡觉  B.丑陋  C.隐蔽  D.停止
答案 D
解析 根据语境“欲言”“意沮”推知为“停止”。
②祜(指传主羊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晋书·羊祜传》)(  )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侵袭
答案 A
解析 “侵占”侧重入侵后占有对方财富、土地的结果。羊祜带兵至吴国境内,割下吴国的稻谷当作军粮,且事后“送绢偿之”,只能是临时的“占有”。
(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字的意思。
①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
安心
②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安抚、安慰,使……安顿
类义词(一义多词)
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
(二)古今异义词:抓住规律,语法判定
1.把握“异义”类型,记“异”存“同”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学习古今异义词,要特别注意其“异”义,记“异”存“同”。
试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差异类型。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扩大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义:金属
今义:黄金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缩小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节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转移
(4)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弱化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仇恨,怨恨
今义:埋怨,责备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弱化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遗憾,不满
今义:仇恨,怨恨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强化
(7)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义:表示(语言、行为)恶劣或不道德,贬义词
词义变化类型:感情色彩变化
2.特别关注古今同形而异义的双音节词
文言实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实词则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居多数。学习古今异义词,要特别注意:
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实词误以为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实词。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实词,如果用现今的词义去解释,就会出错。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实词,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是一个双音实词,指“丈夫的配偶”。
请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否是与现代汉语同形的双音实词。如果不是,请解释其义。
(1)铁骑突出刀枪鸣:不是,指突然爆发出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不是,指祖辈与父辈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不是,指那实际上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不是,指报告申诉
(5)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至于”不是,指“来到”;“颜色”不是,指“脸色,面容”;“憔悴”是双音实词;“形容”不是,指“形体,容貌”;“枯槁”是双音实词
反训词
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这样的词语有:①“沽”,买或卖;②“置”,置办或放弃;③“报”,报恩或报仇;④“从”,跟随或率领;⑤“纳”,收进或交出;⑥“迁”,升官或降职;⑦“市”,卖出或买入。

(三)活用实词:抓住规律,语法判定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结合语义和语法结构,掌握其活用特点和规律。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要有: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西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日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
(5)而相如廷叱之:廷
(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
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②名词前面有副词;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欲”“得”“能”等);④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
②二月草已芽: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⑤君子不齿:齿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面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
③云青青兮欲雨:雨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
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军
②鹪鹩巢于深林:巢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怒,蹄之:蹄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
③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
④策之不以其道:策
⑤填然鼓之:鼓
规律和特点:名词后面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
②道海安、如皋:道
③大楚兴,陈胜王:王
④范增数目项王:目
⑤籍吏民,封府库:籍
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性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
②缇骑按剑而前:前
③客逾庖而宴:宴
④顺流而东也:东
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
规律和特点:“而”字前或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一般不能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连接的是动词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2.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
(4)而其见愈奇:见
(5)不敢复有株治:株治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
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宾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少、长,贤能之人、年少年长之人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贤能
(3)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正道
(5)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圣人;第一个“愚”,愚人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6);当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则秦未可亲也:亲,亲近
(2)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穷尽
(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变白,显出白色
(4)素善留侯张良:善,同……交好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变得弱小
(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它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了能愿动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容词放在了副词(时间副词或否定副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3)(5)。
4.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1)看动作的施动者。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那就是意动用法。
(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
(1)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斗
④窜梁鸿于海曲:窜
规律和特点: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
(2)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
②大王必欲急臣:急
③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终
④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劳、苦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第一个“封”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③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
④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
规律和特点: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4)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死:为……而死)

(四)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是: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知识运用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反:同“返”,返回
B.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坐:同“座”,座位
C.女忘会稽之耻邪          女:同“汝”,你
D.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振:同“震”,震动
答案 D
解析 振:同“赈”,赈济。
(五)偏义复词(含同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的“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的“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应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的区别。同义复词是指几个语素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且都表示同一个意义。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疲”和“敝”都表示同一个意思,即“疲劳”,是同义复词。而偏义复词,是在特定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面临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案 D
解析 “异同”是偏义复词,偏指“异”。
高考不仅考查120个常见实词,还考查许多陌生、疑难实词的含义,以及常见实词的不常用含义。为此,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且两者要紧密结合。推断有方法技巧,掌握主要的推断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
1.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边练边悟1
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看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3)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盲
(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钅(金)、木、氵(水)、灬(火)、土: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
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
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尸:与身体有关。女:与妇人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
页:与首有关。目:与眼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宀、户:与房舍有关。
攴:与敲击有关。辛:与刑具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片:与文书、文件有关。

2.字音推断法(也叫通假推断法)[见前面“(四)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3.邻字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近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这种邻字推断法在翻译中运用较广。如2016年全国卷Ⅲ译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中“谠”是个难字,这时可利用邻字“忠”字推断出“忠实”之义。
边练边悟2
利用邻字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与“宽”同义,宽恕
(2)百姓怨望而河内叛矣(《过秦论》)与“怨”同义,怨恨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与“拔”同义,提拔
(4)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与“乱”反义,安定
(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与“消”反义,生长
(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与“短”反义,长
(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常林传》)与“幼”同义,年幼
(8)益跅(tuò)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周维城传》)与“弛”同义,放纵
(9)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颜氏家训》)与“劾”同义,检举、告发
同义复词(同义组合)
侪(chái)辈:同辈             蠲(juān)免:免除
裭(chǐ)夺:剥夺功名          畋(tián)猎:打猎
央浼(měi):央求,请求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边练边悟3
利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对……感到惊奇
(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保护
(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归顺,服从
(4)天下之势,譬如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愈,使……痊愈;寿,使……长寿
5.对称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边练边悟4
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
(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津,青雀黄龙之轴:满
(2)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佩戴,与前面的“戴”词性一样,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3)则思始而敬终:慎重
(4)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任用
(5)人车舆,万物殷富:众多
(6)父未尝,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责备
6.语境推断法
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对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的时候,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而必须找到所有的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如下例:
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指传主胡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诮:讥诮,讽刺)
将“诮”解释为“讥诮,讽刺”,仿佛顺理成章。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一是因为“诮”的常用义为“讥诮”;二是因为将“讥诮”义带入句中,说通判、僚吏处事不当,使得胡宿“讥诮”他们,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全面联系语境,特别是准确把握下文胡宿所说的一番话,就可以判定“诮”是否应该解释为“讥诮,讽刺”了。揣摩胡宿话语的意思,是在直接指出通判、僚吏的错误,这不是“讥诮,讽刺”,而是“责备”。因此,“诮”应该解释为“责备”。
将与疑难词句相关的语境找准、找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推断准确。
边练边悟5
利用语境推断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何远)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称赞
(2)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逼近
(3)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抵押
(4)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水灾后断了粮食
(5)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讨伐
解析 (1)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解释为“称赞”。(2)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3)“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应理解为“抵押”。(4)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给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5)“诛”是“杀”意,单看它在这个句中很恰当,但若结合大语境、尤其是下文看,解释为“杀”讲不通,因为庆封逃到鲁国了,所以,这里应为“讨伐”。
7.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边练边悟6
(1)利用课本联想推断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迫
联想课文《指南录后序》中的句子: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联想《读》中课文《高祖本纪》中的句子: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或《项羽本纪》中的句子: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联想《选读》中课文《刺客列传》中的句子: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 D
解析 度:常态。
(2)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
②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掩饰。联想成语“文过饰非”
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要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
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
干名采誉(求取)  形影相吊(慰问)  严惩不贷(宽恕)
亟来问讯(屡次)  既往不咎(责备)  细大不捐(抛弃)
披荆斩棘(拨开)  不期而遇(约定)  不速之客(邀请)
毁家纾难(解救)  冠盖相属(连接)  屡试不爽(差错)
不赞一词(助)  垂帘听政(管理)  求全责备(要求)
口诛笔伐(讨伐)

解答文言实词题的实战技巧
1.巧识设误手法判断实词题
高考命题者在设置实词释义题时常用的设误手法有:
(1)不辨词义:主要是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命题者常常用以“甲义项”代替“乙义项”的方式设置错误。
(2)忽略活用:命题者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活用现象前的词义解释它,设置答题陷阱。
(3)以今释古:命题者常借用以今义释古义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
(4)不看语法:命题者常常会通过故意忽略词间搭配,造成词性错误的方式命题。
(5)不明单双:命题者常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当成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来解释,造成释义错误。
现学现用1
下列错义设置用了何种手法?
(1)(2010·江苏)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江苏)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3·江苏)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5·江苏)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江苏)B.病目眚                   病:疲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江苏)C.称之不置                 置:置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8·江苏)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明单双 (2)不辨词义(或:不看语法)
(3)不辨词义 (4)不辨词义(或:不看语法) (5)不辨词义 (6)以今释古 (7)不辨词义(或:不看语法)
2.两次代入法
即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也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的正误,那么我们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
现学现用
(2015·浙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 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坎而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          赡:足,够
答案 B
解析 “冲”本指大道交叉路口,要道,这里指军事或交通上的要地。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荐享之地          荐:祭祀
B.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          领:兼任
C.万世无敝者也          敝:衰败
D.时治时乱          治:治理
答案 D
解析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
参考译文
学校,是古代以来就有的。在学校立牌位来祭祀孔子,是后世兴起的制度;在学校建阁来收藏天子的书籍,是古今共同的合乎正义的事,是做臣子的应该奉行的事。当涂在江淮地区是有名的郡治,有学习的人,没有传述解说的地方;有牌位,没有祭祀的地方;有天子的书籍,挖坑放在墙壁之中。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担任太守,正赶上发生水灾,把堤防都冲坏了,百姓没有一粒粮食吃。到了冬天,边境地区又发生战事,当涂是军事要地,上下震动。王秬初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饥饿的人能吃饱,倒塌的堤防进行了修筑。紧急情报日夜送到,王秬都平静地对待。第二年春天,和议达成,改年号为乾道,打算在学校中举行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王秬对教授沈瀛说:“学校竟然到了这样(衰败的程度)!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他的属官蒋晖、吕滨中拆除后重新修建它。在此之前,郡里打算建楼,建筑材料已经准备好,王秬下令把它们拿来造藏书阁,开了两扇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具备的。
有一位经过的客人感叹说:“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现在的当涂,还是过去的当涂,来担任太守的,哪一个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却唯独忘记修葺,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力量达不到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解除百姓的担忧,把他们引入安乐的地方,用他的余力重新修葺这个学校,没有役使老百姓,用下巴示意一下就办成了。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
客于是又有感叹说:“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天下,流传到现在,天地的位置,日月的光明,江河的流动,流传万世没有衰败。有时太平,有时动乱,有时强盛,有时弱小,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别的吗?只是人的原因而已!财物用具不充足,武器装备不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不可改变吗?《诗经》说:‘有了贤人国强盛。’如果认为我的话不真实,请观察新建的学校。”
夏季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孝祥记。
一、常用推断方法专练
1.请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买进粮食 卖出粮食 (2)箱子 (3)石阶 (4)扇子 扇风
2.请用邻字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御史卢雍)又谓珪(傅珪)刚直忠谠,当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齐贤(人名)出守京兆,复条陈放(传主种放)操行,请加旌贲: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忠诚 (2)褒美 (3)慰问
3.请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君所交皆一时贤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纣王)脯鄂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贤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结庐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3)杀后把尸体做成肉干,名词活用为动词
(4)使……受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请用对称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谷则异室,死则同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选拔 (2)活着 (3)多余 (4)风气 毁坏
5.请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倾斜 (2)断绝粮食 (3)丰收 (4)顽皮
6.请联想成语或课内知识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人名)遂投城遁走:________________
联系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阮籍与深为友。籍每适深,俄顷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宽恕 严惩不贷 (2)放下,放弃 投笔从戎  (3)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 (4)到……去 《逍遥游》
二、模拟题专项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徐锴,会稽人。稍长,文词与兄铉齐名。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出锴文示之,梦锡赏爱不已。元宗嗣位,时殷崇义为学士,草军书,用事谬误,锴窃议之。崇义方得君,诬奏锴泄禁省语,贬乌江尉。岁余召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锴凡四知贡举,号得人。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开宝七年七月卒。锴卒逾年,江南见讨,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节选自《南唐书》,有删改)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        直:当值
B.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          忤:违逆
C.故所雠书尤审谛          雠:校对
D.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比:近来
答案 D
解析 比:等到。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事谬误               用事:掌权
B.崇义方得君          得:投合,这里指受君主宠信
C.锴凡四知贡举          知:主管
D.人无知者,以访锴          访:询问
答案 A
解析 用事:用典。
参考译文
徐锴是会稽人。等到他稍微长大,文章与其兄长徐铉齐名。徐铉与常梦锡一同当值门下省,徐铉拿出徐锴的文章给常梦锡看,常梦锡欣赏不停。元宗继承皇位,当时殷崇义担任学士,草拟军书,用典有错误,徐锴私下议论这件事。殷崇义正被君主宠信,就上奏诬蔑徐锴泄露禁内机密,于是徐锴被贬为乌江太尉。一年后被召回,被授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又违逆权要,凭借秘书郎的身份掌管东都。徐锴总共四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官职,号称得人。后主曾得到周载的《齐职仪》,江东当初没有这部书,也没有人懂,(后主)因而询问徐锴,徐锴一一逐条应对,没有一点遗忘。徐锴年轻时候就精通小学,所以他所校对的书籍尤其精当。开宝七年七月去世。徐锴病逝一年后,江南被讨伐,等到国家破败,他的文章也大多散失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值仓卒,避兵之陇西。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百姓充给。延视事四年,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有删改)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仓卒,避兵之陇西             仓卒:急迫,匆忙
B.民常告籴交趾          告籴:请求买粮
C.延视事四年          视事:任职
D.上下雷同,        非陛下之福  雷同:附和
答案 A
解析 仓卒:非常事变,这里指兵祸。
参考译文
任延,字长孙,是南阳宛县人。赶上兵荒马乱,他在陇西避难。后来,皇帝下令征召他任九真太守。九真民众习惯以打猎为业,不懂得用牛耕种,民众经常到交趾去买粮,常常导致生活贫困。任延于是下令铸造农具,教他们开垦田地,百姓渐渐富足。任延在九真郡任职四年,后来被降为睢阳令,九真的官员和百姓在他活着时就为他建了祠堂。后被任命为武威太守,皇帝亲自召见,告诫他说:“好好侍奉上级长官,不要失掉好的名声。”任延回答说:“行正奉公,是臣子的节操。上级下级人云亦云,对陛下来说不是好事。至于‘好好侍奉上级长官’,臣不敢接受旨意。”皇帝感慨地说:“你的话是对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余征君,讳庆。征君甫七岁,而有大人志,诸公属以偶对,辄应若响。……谢不赴有司试,而考筑河之湄,凿池、编篱、浇花、荣竹木,日召亲知文酒会,甚适也。征君既为诸生祭酒,束贽请益者众。他日,之别墅,遇有夫妇哭甚哀,问知其有巨室逋,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节选自《固始县志》,有删改)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应若响                响:回声
B.浇花、荣竹木          荣:使……繁茂
C.束贽请益者众          贽:礼物
D.问知其有巨室逋          逋:追讨
答案 D
解析 逋:欠债。
参考译文
余征君,名庆。余征君才七岁,却有了大人的志向,各位长者叫他对对子,他就能对答迅速,如回声应和。……此后就拒绝参加官府举行的考试,并在河岸边考察住地筑室而居,开凿水池,编织篱笆,浇灌花朵,种植竹木使之繁茂,天天召集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饮酒赋诗,非常满足安适。余征君做了儒生的老师后,拿着礼物来请教的学生很多。某一天,余征君到别墅去,碰到一对夫妇哭得很悲伤,询问后知道他们欠了富豪的债,将要把妻子卖了来还债,(余征君)急忙赶到富豪家,自己写了一张欠条来代他们还债而解除了那对夫妇的困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许子良,字肖说,东阳人。嘉定丙子以诗赋魁江东漕司,试礼部不利,嘉熙戊戌,始登进士第。用宰相乔行简荐,监镇江西酒库。前此赢羡率自入,子良不纳一札以上归公家,官吏相顾骇叹。迁知晋陵县,版籍纷乱,官赋多放失。子良为稽逃亡,考隐漏,催科定繇,条绪粲然。改知台州。子良堕猾吏计,即委印出关去。事上,降两官。贾似道开阃荆湖,辟主管机宜文字,且为辨其非辜,叙朝散郎。(节选自《宋濂全集》,有删节)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诗赋魁江东漕司             魁:居首位
B.前此赢羡率自入          羡:多余的
C.子良为稽逃亡          稽:核算
D.且为辨其非辜          辜:辜负
答案 D
解析 辜:有罪。
参考译文
许子良,字肖说,是浙江东阳人。嘉定九年(1216),凭诗赋居江东漕司第一,参加礼部考试未能取胜。嘉熙二年(1238),才考中进士。因为宰相乔行简的推荐,镇守监察江西酒库。此前的赢余大都归于自己,许子良分毫不取而(全都)上交公家,官员们彼此相看十分惊叹。迁任晋陵知县,户籍簿册杂乱,国家征收的赋税大多散失。许子良为此核算逃亡的人家,查核隐瞒遗漏的户口,催收租税确定徭役,条例清晰。改任台州知州。许子良落入了狡猾的小吏的圈套,就丢下官印出关去了。事情上报,降了两级。贾似道在荆湖开置府署,征召他主管机宜文字,并且为他辩明无罪,评议等级次第为朝散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蔡先生者,讳霁。生而端慧,进止如成人。大父授之经,退务刺其大义。服除,补闽之长泰谕。凡孝廉为此职者,得题其衔曰“署”,明其非守官也。公曰:“否。有禄即官也,何署为?”乙未,迁蜀之乐至令。会有采木之役,官募民役,约事竣而给之。民先出钱,所给多不能雠其直。公下车,除其弊。先生自为孝廉至官归,二十余年,僦屋而居,瘠田十余亩,义不以贫告人。(节选自明·钟惺《隐秀轩集》,有删改)
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退务刺其大义              刺:批评
B.有禄即官也,何署为          署:代理
C.约事竣而给之          竣:完成
D.僦屋而居          僦:租赁
答案 A
解析 刺:探求。
参考译文
蔡先生,名霁。天生端正聪慧,举止和成年人一样。祖父教授他经书,他回来一定要探求其中的深义。服丧期满,补任福建长泰县教谕。凡是举人做这个官职的,都会注明他的职衔为“代理”,表明不是正式官职。蔡公说:“这是不对的。有俸禄就是官员,为什么是代理呢?”乙未年,调任四川乐至县令。适逢有伐木的差役,官府出钱招募百姓从事这个差役,约定事情完成后付钱。百姓先拿出钱,而官府所给的钱大多不能抵得上百姓拿出的钱。蔡公一到任,消除了这一弊端。先生从中举人到卸任,二十多年,一直租赁房子居住,只有十几亩薄田,讲究节义,不因贫穷求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铭
[宋]文同
公字君瑜,世居关中。少举进士,授扶沟县主簿。民狃悍猾,务不直以乱治,亡所尊畏,侮慢骄狠。公至,不能耐,绳以国律,无所借宥。久之,恶少相教敕避去,曰:“是不如他人,慎无犯,入即齑汝肉矣。”令尝间语公,谓寰内之治,难以比诸外,当少宽,取无事以去;不尔,忽失虑,中其奇,安可悔?公曰:“用法有内外之异,非朝廷所以待天下之意也。愚职在奉助,惟知以殉公为称,不知其余矣。”
改知虹县。虹俗尚杂恶,昧利而嗜讼。公初来,谒守。守视公少年,易之。撼以虹治,留公假州局。公曰:“奉诏书,不敢私自免,试往临之。苟有可以上关,愿府无见爽相庇赖,事不枝柱,政无难为矣。”守颔之,曰:“然。”既至,严肃闭默,众莫测其端涯。但密记奸桀,疏捕几辈,白府逐他所。自是一境平静,以善誉闻。
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公曰:“奴罪当然,教之者主耳。”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焉。至廷下,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自是强宗大姓,俯首蹑地,谓神为公矣。
移绵州罗江县,蜀人柔良畏事,索摩抚,公易虹治,一用清简。未逾时,县事已告无所设。簿书凝然,械杻积蠹,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
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而公遂病至不起,享年五十二。
(选自《全宋文》卷一一~七,有删改)
1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绳以国律,无所借宥             借:宽容
B.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          逋:拖欠
C.居甿不识追胥之扰          胥:差吏
D.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          汲:引导
答案 D
解析 汲:提拔。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即齑汝肉矣          齑:碎
B.令尝间语公          间:私下
C.直得其主而坐之          坐:犯罪
D.偃居门宇终日          偃:同“宴”,安闲
答案 C
解析 坐:判罪。
1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其奇          奇:出人意料
B.守视公少年,易之          易:轻视
C.愿府无见爽相庇赖          爽:差错
D.索摩抚          摩抚:安抚
答案 A
解析 奇:出人意料的策略,诡计。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不直以乱治          务:专力从事
B.留公假州局          假:临时管理(辅助)
C.并录之          录:记录在案
D.亲为讲说义训          训:训导的话
答案 C
解析 录:逮捕。
参考译文
石公字君瑜,其家世代在关中定居。年轻时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扶沟县主簿。当地百姓习于凶悍、狡猾,做非法的事来破坏法制,心中无所敬畏,轻侮散漫,骄横凶狠。石公到任之后,不能容忍,以国法来制裁他们,绝无宽恕。一段时间之后,那些卑劣胡为的年轻人相互商量决定要逃离,他们说:“这个官员和别人不一样,小心不要触犯他,一旦被他抓住,那就粉身碎骨了。”县令曾经私下对石公说,认为京城近处的治理,难以和外地相比,执法应当稍加宽松,争取能平安无事地离任;如果不能这样,一旦考虑疏忽,中了他们的诡计,哪里还有后悔的机会呢?石公说:“执法如果京城近处和外地有所不同,这不是朝廷用来公平对待天下人的用意。属下的职责在于辅佐上级,我只知道为国家利益而献身,不懂得还有其他的选择。”
改任虹县知县。虹县的习俗多驳杂而邪恶,贪图利益且嗜好诉讼。石公初到任,拜谒知州。知州见石公年轻,轻视他。就以虹县难以治理来动摇他,要留他暂且辅助处理州府事务。石公说:“我奉朝廷诏令,不能为个人考虑不去赴任,我想尝试前往。如果有需要向上禀报的政务,希望州府不要因见我有了差错就庇护我,事情如果没有抵触,政务就没有难办的了。”知州同意他的意见,说:“好的。”到任之后,他态度严正庄重,不与外界往来,保持缄默,那些挑衅闹事的人无法揣测他的底细。他只是秘密地查清了那些奸邪暴横的坏人,搜捕了几批,上报州府将他们驱逐到别处。从此全县境内平安无事,他因政绩优异而闻名。
有一个富人催逼租粮,让他的奴仆打伤了拖欠租粮的人。石公说:“奴仆的罪责应当惩处,然而教唆者是他的主人。”下令一并逮捕审讯。主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党羽就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说:“这是富人吗?衣服和帽子的确是富人的,但本人却是个低贱的奴仆。”剥下衣服一看,这个人皮肤皴裂,身体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石公对他处以杖刑后把他赶走,直到最后逮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治罪。从此豪门大族,对石公低头蹑足,认为石公真是神人。
调任绵州罗江县令,蜀地百姓柔弱驯良,胆小怕事,需要安抚,石公改变了在虹县的治理之道,全都采用清静简单的方式。不久,县府已没有多少政务布置。官府公文簿册静置不用,刑具都生了蛀虫,堂下厢房中的差吏们,整天闲居在屋里。百姓都没见过有催交赋税的官吏来骚扰,都尽力于耕作。石公新建了学校,招集了良家子弟入学,任用良师教诲他们,并亲自给他们讲授道义,让他们遵从,他们的父兄为此感动流泪,前来致谢。
升任屯田郎中,宰相正要提拔任用他,可是石公却卧病不治,享年五十二岁。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6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高考题库 |京ICP备13053688号-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