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核心突破二 鉴赏古诗语言
——因言得意,
得意赏言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题点一 炼字
题点二 炼句
题点三 景象(含意象和意境)——融情造境
题点一 炼字
理解必备知识 炼字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
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一、炼实词
1.炼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品
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
”(巴尔扎克)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
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动词具有极强的概
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教材助解1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
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这三
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
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
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
形容词来承担的。形容词是表现人(物、景)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
作用。因此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需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凝练含蓄,
同时要特别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
是活用作动词。
教材助解2
(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案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 阔 ” 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
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
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
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十四个字中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
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
沉重的足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
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3.炼特殊词
在诗词中,有一些字词与众不同,有特殊效果。
(1)色彩词。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
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儿,
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
”“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
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
眼儿,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
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2)数词。数词或有虚拟义,重夸张渲染;或有动词义,凸显动态。
教材助解3
请赏析《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半”的妙处。
答案 “ 半 ” 字写出了琵琶女在 “ 千呼万唤 ” 形势下一方面盛情难却,一方面又有
几分羞涩、戒备的形态与心态,非常传神。
二、炼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
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
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并诗》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
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
美的效果了。
教材助解4
阅读李煜《虞美人》词的上阕,然后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
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
答案 “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怕见“春花秋月”偏“东风”又吹,
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痛苦。
掌握关键能力 赏好“诗眼”
一、掌握鉴赏语言的角度与思路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放歌行二首(其一)
陈师道
春风永巷①闭娉婷,长使青楼②误得名。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
注 ① 永巷:汉代幽禁宫女妃嫔的地方。 ② 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指
显贵人家的闺阁,即淑女入宫之前的住所。
“春风永巷闭娉婷”中的“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
范成大
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
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
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注]果何心。
注 大块:大自然。
请赏析这首诗首联中“敢”“惯”的精妙之处。
答案 “ 敢 ” 有 “ 哪敢 ”“ 岂敢 ” 的意思,道出了卖菜老翁的无可奈何,他为生活
所迫,不敢偷闲。“惯”,即习惯;卖菜老翁已经习惯了劳碌奔波,即使天寒地冻
也不得不如此,突显了他饱经风霜的形象。
3.(2016·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 曹翰 (923—992) ,宋初名将。 ② 六韬:古代兵书。 ③ 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
阵
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
么?请简要分析。
点拨关键
1.赏析炼字之妙,需从以下五个角度入手:
(1)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
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意与暗指意、
双关意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要读出其弦外之音。
(2)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要借助字词
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它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
(3)看是否能营造意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
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
(4)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
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
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
(5)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
2.要遵循下面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对表达诗歌主旨的作用;
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三步,描景象,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词放入整体中,再现诗歌所描绘
的情景,并结合具体字句进行分析;
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
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
二、掌握鉴赏“诗眼”的角度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
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句子、词语。
“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诗眼有“篇之眼”与“句
之眼”之分。“篇之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
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句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上,突
出意象、意境的营造,表现为字词形式。以“篇之眼”致广大,以“句之眼”致
精微。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
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世俗欲念。
鉴赏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以及由此参悟的 “
禅意”。
首句“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恬静淡然。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
茫山林中去寻找,行步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
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
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
的幽冷。“咽”字在这里用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
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
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
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
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
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它含有宁静、空寂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
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
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
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
的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诗眼分别是 “ 咽 ”“ 冷 ” 。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
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
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写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注]
[金]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 嵩山:古称 “ 中岳 ” ,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 (1218) ,元好问因
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本词的词眼句是哪一句?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点拨关键
1.找准诗眼
(1)内容上: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
(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
(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
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
2.多要素、多层级、多角度地赏析诗眼
(1)多要素
①最生动,最具活力。②最能营造意境。③最易统摄全篇。④最能表现作者的
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多层级
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片中、全篇中乃至诗人的情感中,分别有着
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片、全篇密不可分,
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的不同表现。
从局部角度,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
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从整体(全诗)角度,一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
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二看诗眼是如何连缀全篇内容的。
(3)多角度
鉴赏诗眼,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
要角度有两个: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
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艺术
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题点二 炼句
理解必备知识 古诗诗句的词法与句法
1.变性——改变词性
词类活用不只是文言文中才有,古诗中更有,而且一旦词性发生改变,有
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凡是文言文所具有的活用现象,都会在古诗中找到。
了解这些活用现象,不仅会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而且会更好地赏析语言之妙。
边练边悟1
指出下面诗句中活用的妙处。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答案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均巧妙地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形容词“软”“轻
”的意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2.变序——改变语序[见本章专题一“掌握关键能力(一)”中“品读语言”部
分]
3.省略——压缩词语[见本章专题一“掌握关键能力(一)”中“品读语言”部
分]
4.叠加——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
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
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
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
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又如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
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
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
5.互文——互文见义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表现在具体诗词中的情况: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
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分单句互文(如“主人下马客在船”)和多句互文(如“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边练边悟2
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案 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
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掌握关键能力 赏句步骤与关键
赏析句子是一种综合性、自由度大的赏析题型,近几年成为高考的热点题型。
它主要从艺术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
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
的特别之处来。
1.(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呈章秀才
刘长卿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
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
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
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注]过。
注 子猷:王徽之,东晋名士。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视听结合,借景抒情。
②借蟋蟀鸣叫和寒鸟跳动,写自己难以入眠的愁苦。
③承接开头的“摇落”和“奈此何”,引出下文的身世感慨。
点拨关键
1.赏析句子的答题步骤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艺术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2.赏析句子的答题关键
第一,准确、全面地判断艺术技巧
赏析句子题既然是以赏析艺术技巧为主的暗考题,首要的一步就是要准确、全
面地判断它所使用的艺术技巧。
(1)准确
要做到准确,首先必须要理解每种艺术技巧的个性用途;其次,要将读懂诗句
和把握诗句的内容实质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前者是知识储备问题,下面重点说说
后者。对于判断艺术技巧来说,读懂诗句内容关键是要看其表达方式,不少考生未
能准确判断的原因是未能判断句子的表达方式。如所给句子是描写句,自然离不开
描写技巧;如是抒情句,自然离不开抒情技巧,就不能用描写技巧分析。其次看诗
句的写作对象,即看它是写景的、写人的、叙事的,还是抒情的,要善于根据写作
对象去判断“判断”的方向。
(2)全面
要做到全面,就要学会多角度分析。因为诗歌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考虑句子的
技巧,既要考虑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也要考虑结构技巧。例如陆游《
秋兴》一诗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从描写方法看,运用的是
虚写;从表现手法看,运用的是想象;从抒情方式看,运用的是寓情于景;从位置
结构看,运用的是以景结情。不过,多角度分析以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为优先考虑
角度。
下面附带说一下应特别注意古诗的结尾艺术的判断。因为赏句题多赏的是诗歌
的尾部,因此,要对其结尾艺术有所了解。
①从表达方式看结尾技巧。主要有以描写、抒情、议论作结三种方式,重点是
以描写作结。以描写作结主要有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三种,其中古人用
得最多的是以景作结。它是一种特殊的情景交融,特殊在哪儿?它一定在结尾,它
要求最后一句写景,还要保证倒数第二句一定不能写景,否则就是情景交融(或寓情
于景)。
②从修辞手法看结尾技巧。主要有比喻作结、以典作结、双关作结、对比作结、
疑问作结。下面重点谈谈“疑问作结”。它又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它很常
见;二是无疑却问(反问);三是明知故问(故为设问)。
③从表现手法看结尾技巧。主要有反衬作结、虚笔作结、以理作结等。
第二,全面、具体地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是赏析句子的最后环节,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句
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个方面:写景、造情、达情。具体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
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同时联系全文。
(1)全面分析
要有全面分析的意识,既要从内容角度,更要从情感角度考虑。具体说来,主
要有以下四个小角度:
①内容、主旨角度。看它在塑造形象上是否具体、鲜明、生动,是否有利于主
旨表达。
②思想感情角度。看它对思想表达是否突出、深化、升华,对情感表达是否含
蓄、强烈、丰富。
③技巧自身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
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
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
境,表意更为深广等。
④位置角度。“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
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就有所不同。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
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
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
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
要的思考角度。
(2)具体分析
所谓分析,就是把你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
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
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题点三 炼篇(语言风格)
理解必备知识 语言风格与诗词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
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
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
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在此有必要提醒考生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些词人冠以“
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
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我们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时,还
是应当就诗论诗。
语言风格和诗词的风格往往有一致的地方。诗词作品的风格包括其意境(思
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豪放词的语言绝不婉约,而婉约词的语言绝不豪放。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时,难免会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语言
风格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泼、庄重、简洁、
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自然、浅显等。
教材助解
请判定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豪迈奔放 )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婉约细腻 )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 朴素自然 )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登高》) (沉郁顿挫 )
掌握关键能力 语言风格的判定与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 何处住 ”“ 在横塘 ” ,采
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点拨关键
1.整体品味。不追求对个别词句的赏析而是要体悟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鉴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
少现成的“套话”——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
4.多角度体会。诗人的遣词造句特点、色彩、境界、情味、绘景描物写人的习
惯……从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给出不同的评价。
练就学科素养 鉴赏古诗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颔联“过”“摇”二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其精妙之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令·金陵怀古[注]
康与之
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缥凤不来游,台空江自流。 下临全楚
地,包举中原势。可惜草连天,晴郊狐兔眠。
注 作者作本词时,金人拟渡江南下,朝廷无心抵抗。
词的上片“台空江自流”中的“空”和“自”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 往昔盛极一时的金陵,如今只剩下荒废的高台,一个 “ 空 ” 字尽显繁华落尽
的沧桑;“自”,江水兀自流淌,毫不理会人事代谢。景物无情而人有情,“空”
和“自”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无奈和悲伤。
1 2 3 4 5 6 7 8 9 10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 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注 ① 焉耆: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 ② 秋冰:胡塞属高寒地
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终南山的
小溪流。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 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全诗的诗眼是 “ 愁 ” 字。诗歌的内容情感句句围绕 “ 愁 ” 字展开,首句写诗
人客居他乡,处处秋景引发游子的悲秋情怀;第二句写梧桐落叶的景象触动了异乡
客寂寞、孤独的悲秋情思;第三句写诗人急盼见到亲人朋友的片语只言,结果却“
无字到”,杳无音讯,便是更添愁苦;最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过,消失在洒满夕
阳的高楼之外,只余雁声回荡耳际,更是愁上加愁。
1 2 3 4 5 6 7 8 9 10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汤朝美司谏①见和,用韵为谢。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②。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
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③,消息日边④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
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 ① 当时,南宋孝宗皇帝锐意远略,汤朝美议论英发,上心倾向之,称其 “ 以身
许国,志若金石”。淳熙二年八月,汤朝美使金有辱使命,被贬新州,尝尽“蛮烟
瘴雨”滋味。写此词时,汤朝美自广东亲州贬所量移江西信州(今上饶),二人相见,
心有戚戚。辛弃疾时年42岁,赋闲江西。②“金阙”“九关”均喻指宫廷。③用东
晋谢安典故,意指将复出做官。④日边:喻帝王左右。
请对“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一句中的“笑”字进行赏析。
答案 ① 词人用一 “ 笑 ” 字,反衬哀景 ( 门被草掩,径被苔封 ) ,更添无限愁苦,这
个“笑”是强作豁达的苦笑;
②这一“笑”强化了词人备受压抑、壮志难伸的无奈和悲哀;
③与上片最后两句汤朝美的“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美好的期待形成对比,彰
显词人仕途的黯淡和落寞。
1 2 3 4 5 6 7 8 9 10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西番
温庭筠
汉使[注]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注 汉使:张骞。《汉书 · 张骞传》: “ 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凡西域之大宛、康居、
月氏、大夏、乌孙诸国,先后皆定。”张骞死后,西域人常怀念之。
请简要赏析“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1 2 3 4 5 6 7 8 9 10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
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 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②玩物华。
注 ① 圣制:皇帝自己写的诗。蓬莱: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
以旧宅改建。阁道:这里指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②宸游:皇帝出游。
本诗颈联历来为人所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堂①东湖作
韦 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 ②,岸铺芳草睡 ③。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 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 (dì dōnɡ):彩虹的别
称。③ (jiāo jīnɡ):鹭鸶。
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1 2 3 4 5 6 7 8 9 10
(1)杨万里的诗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请选出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一联诗句
试作赏析。
答案 颔联观察细致,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早春柳枝绿时,总是首先从
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桃红初绽时,也总是从上伸的
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描写细致入微,“下来”“上去”将“高柳
”“小桃”拟人化,分别写出了柳条桃枝的动态美,语言形象活泼。表现了诗
人对早春到来的欣喜欢愉之情。
(2)请联系全诗内容,分析第二句中“恼”字的含义及作用。
答案 “ 恼 ” 有 “ 恼火 ”“ 羞恼 ” 之意。还家五年已五次见过春天了,春容的
鲜妍美好与病翁的衰老形成对照,所以“恼”。
1 2 3 4 5 6 7 8 9 10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
理由。
答案 “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
①营造空旷的意境;
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2)诗眼是诗歌中表达情感最精练传神的词语,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简
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的诗眼是“闲”字。
①景之闲,山林自在,鸟儿悠然,秋原无忧。
②心之闲,诗人在道友裴迪的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闲适
自得。
③境之闲,诗歌营造了一个安闲的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
水、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