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命题规律】 1.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
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2.从
题材上看,赠别诗、写景抒情诗、羁旅思乡诗等成为命题首选和考
查重点。3.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
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诗
一、(2019·全国Ⅰ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1~2题。
题许道宁画①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
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
受。
解析C项,从语境和语意看,“向来”,指从来、一向、一贯如此,与“今”相
对应;“万里意”指画面包含的丰富内容,突显空间之大,“一窗间”指的应
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强调尺幅之小。据此可知,“向
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
万里的意境,全在一扇窗这样大的尺幅(空间)中表现出来,流露出诗人
的惊讶、佩服之情。可见,C项中的“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
作”的理解有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
价?
参考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
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就本题而言,首先,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
对许道宁笔下的佳山好水,怎能不画中寻诗呢?于是他兴致勃勃想
吟得佳句,“吟断”,即吟煞、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关
”。“不相关”,即不合画意,即连“我”这个爱好诗歌的人都找不到心
中理想的诗句,这里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描
绘意境的由衷赞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2019·全国Ⅱ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
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
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
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
必报。
解析D项,“受恩必报”的说法属无中生有,原诗中没有依据。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
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
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
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情感表达方面,可以抓住“渔乡思”“雁夜魂”理解知识分子清高
孤傲、遗世独立的形象特点。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舒缓诗歌
节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2019·全国Ⅲ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
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
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
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
心情。
解析B项,“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
不定。不是“田埂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而是“远望田埂笔直如线,一
片清水粼粼闪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
么不同?
参考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
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
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
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对仗工稳;整篇文章用语雅丽平整。而本诗明白如
话,并未用新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
一种熟悉感。用清新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
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
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
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
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四、(2019·天津卷,14,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
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
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
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
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解析B项,“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不准确,“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的意思是冬天温暖,故尚有蚊蚋
聚集,人在远处,因此凫鸭“得恣其乱”(自由自在地游弋、嬉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
廓壮美的画面。
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
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然后用形容词概括画面的特点。回答本题应
抓住“山色”“江光”这两个意象,对“远、夕、寂寞、滋漫”等几个修
饰词展开联想,然后用“寥廓壮美”之类的形容词予以概括。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表达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我生
苦飘零,所历有嗟叹”表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伤时
愧孔父,去国同王粲”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五、(2019·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造访 。首联中“ 朱门 ”一词点出
了李将军的地位。
解析就本题而言,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到龙武李将军的书斋去
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
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幽静,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红漆
的大门,旧时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
分析。
参考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
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
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
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就本题而言,解答此题,应先判明描写人物使用的技巧手法,然
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的前两联为环境描
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
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
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
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以上为侧
面描写。诗歌的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
疏”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
勋”表现出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可见,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
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
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整合信息作答即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六、(2019·江苏卷,9~10,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
表现出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渝的
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
的品德。“终年”与“寸诚”对比,体现精卫填海的坚决;“山石细”与“
海波平”对比,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用“渺渺功
难见”与“区区命已轻”这个极大的反差,充分显示精卫鸟填海艰难
和命运之悲。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
名。
解析回答时要根据诗句的表面意义,从作者与别人的态度对比中,
表现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从七八两句起,作者抒发议论,“人皆讥造
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
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
神品质;“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表达了对精卫不计后果的无奈;
最后两句“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
不舍、无意显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七、(2018·全国Ⅰ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第1~2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
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
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第五句中的“穷”字应该是与“达”相对的困窘之意,特指不得志,
而非指物质生活匮乏的贫穷,所以B项是错误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
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
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
看即烟濛濛”,是诗人的想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诗
人认为,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迢迢,迎风招展。联
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会有属于自己的
春天。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八、(2018·全国Ⅱ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第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
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
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
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
飞溅。
解析五、六句写灯下作书,饱蘸浓墨,纵横挥洒的情景,作者运笔如
飞、酣畅淋漓的场景跃然纸上。这里“飞纵横”的无疑是作者手中
的巨笔,是对作者挥毫动作的表现,而不是磨墨时从砚台中溅出的
墨汁。因此,D项是错误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
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
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
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两个“
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
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
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九、(2018·全国Ⅲ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第1~2题。
精 卫 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
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
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
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
相近。
解析这首诗开头表达的是基于同情的疑问,他问精卫:海如何可填?
若大海真能枯干,海中鱼龙又将如何?这绝不是对精卫填海动机的
不理解,所以A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此外,困惑与采用问句之间也
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问句之后,诗歌用四句的篇幅极写精卫的
劳瘁,它衔石折木,口为之磨穿;长途飞行,羽折堕水。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
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
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
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
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
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考查探究能力。最
后两句意思简单明了,答题时可以选择这是精卫的口吻,也可以选
择是诗人的口吻,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若同意,可从体现精卫的
奋斗到底的毅力这个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可从诗人受到精卫填海
不屈精神的感染,愿意帮助精卫的角度分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2018·天津卷,14,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
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
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
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
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陶渊明
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他将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记在心里,但
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
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
为,现实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因此,A项是错误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
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平畴”,平坦的田野。“远风”,
远处吹来阵阵微风。一个“交”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过广阔的田野、
秧苗欣欣向荣的意境。“良苗”,长势良好的秧苗。“怀新”,孕育着新
的生机。“良苗亦怀新”是一种拟人手法,写良苗之怀新,正是写诗人
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喜悦。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从整体诗歌内容来看,孔子说
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
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他将精神寄托在对远古的怀想之中,以古
代那些志行高洁的隐士、贫士为楷模,用他们的精神来进行自我鼓
励,这使他能够坚持“固穷守节”的生活,不改变“隐居求志”的初衷。
对“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可以这样理解:酒喝好了,客人也送走
了,长吟着歌诗掩起柴门,我就暂且安心地做个田野间的农夫吧。
一个“聊”字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他虽然
隐居了,但并不能全然忘情,没有完全放弃济世弘道的理想,所以说“
聊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一、(2018·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第1~2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久留(逗留) ,体现出诗
人 依依不舍 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典诗歌的词语及其所蕴含的情感的能力。单
一“淹”字就有“久留”意,如屈原《涉江》中有“淹回水而凝滞”的句
子,柳永《八声甘州》中的“何事苦淹留”句。“淹留野寺出,向背孤
山明”写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渲染出空旷苍茫的氛围,强化了友人
尚未远去就已有的孤单无依之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
染手法。
参考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
,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
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点染,本指绘画时点缀景
物和着色,后也比喻修饰文字。修饰文字时,“点”就是点明,将所要
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染”就是渲染、烘
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柳永
《雨霖铃》下片,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
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
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在本诗中,“送君多暮情”和末两句是“点”的
部分,中间部分则是“染”的内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二、(2018·江苏卷,10~11,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第1~2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
心亭,均在和州。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2)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在前两联中,我们
可以看出他每天的生活情境。“闲”在“向春风倒酒瓶”,与春共饮酒
;“闲”在“送客特过沙口堰”,特地绕道送客;“闲”在“看花多上水心亭
”,常去湖水中心的亭子里赏花。每天所作“闲事”表现出“闲”的状
态,实则因为怀才不遇,得不到升迁,而“无所事事”之“闲”;又因为喜
欢自然山水而“心闲”。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
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应更远”“高咏”写出了作者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表达了
他对刘禹锡有很大的期许,同时,“有谁听”也写出了对他怀才不遇现
状的同情与愤愤不平。尾联一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露出他与别人
不同,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三、(2017·全国Ⅰ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第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E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
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
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
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
完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诗的第一联“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
英”,由考场的环境入手,直接切入考试主题。为避免考场中因人多
而带来的空气混浊,特意焚香以改善气息,香气随着暖暖的轻风弥
散,使得肃穆的考场也充满温馨怡人的气氛,考生们在宽阔的考场
中按部就班,开始考试。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无疑是愉悦的。
接下来作者描写考生们心无旁骛、认真作答的严肃态度:考场中悄
无声息,只听到笔与纸接触所发出的沙沙响声。“无哗战士衔枚勇”
正是在努力展现考场的寂静,“无哗”直写,“衔枚”巧喻。选项B称此
句重点在于表达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无疑是不准确的。第三
联表现了作者对考生们的肯定与期许。“乡里献贤先德行”,指出考
生们都是经过先期选拔的精英。宋代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善,能参
加礼部会试,必须先通过地方的乡试,而在这个一直传承以德治国
传统的古老国度,德行从来都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指标。考试的目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在于为国家选拔人才,发现优秀人才并使之成长为国家栋梁,所以
诗中说“朝廷列爵待公卿”。最后一联是诗的收尾,表达作者自谦的
态度。作为身负国家选材重任的作者,当然不可能真的“衰病心神
耗”,这么说只是对同事们的推重,选项E所说的“事实”并不是事实。
诗歌鉴赏选择题“三步骤”
步骤一:读懂诗歌。疏通诗意,读懂诗歌,理解了诗歌中的“景”和“
情”,是做诗歌选择题的前提。
步骤二:逐一比对。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结合学过的诗
歌鉴赏相关知识,聚焦比对,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步骤三:综合比较。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
要求的答案。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
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
悦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紧扣比喻修辞手法和
以声衬静分析其中的精妙。“春蚕食叶”与考生书写之间的相似点
是鉴赏的关键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答炼句类题目“两步骤”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四、(2017·全国Ⅱ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第1~2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
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
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
项是( BD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
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
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
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
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
,平安归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
能力。在这首以送人出使为主题的诗中,苏轼引用唐代李揆的典故,
有多方面的用意。首先,所谓“莫道中朝第一人”,强调的是“莫道”二
字,不说,并不等于事实上不是。众所周知,“三苏”的文名早就远被
国外,尤其是对于东坡,辽和西夏、朝鲜等国都有专门研究他的诗
词文章的学者,而派遣入宋的使节或参观的人,都以能见到苏轼为
荣。苏氏文章名满天下,谓为“天下第一人”恰如其分。苏轼如此说,
其自负之心不言自明。选项B称苏轼兄弟不敢自居第一,是不符合
实际情况的。其次,苏轼提醒弟弟,在契丹国王面前,不要自称自己
家世中有第一流人物,以表明中原的豪杰众多,宋朝是不可欺侮的。
选项D认为苏轼的意思是不让弟弟以家世傲人,要表现出谦恭的君
子风度,是不符合苏轼原意的。最后,李揆不在吐蕃君主面前承认
自己是中朝第一人,不是为了宣示国威,而是害怕被扣留,这层含义
已被苏轼所吸收。苏轼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
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
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
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
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首联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应具体赏析首联。首联点题,写兄
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手足情深,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
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作答时,须先概括出诗人的性格特点,再结
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五、(2017·全国Ⅲ卷,14~15,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第1~2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
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
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CD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
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
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
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
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
耀的资本。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诗句的能力。元稹写诗曾受到白居
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写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
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都是事实。但诗中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
短李”,又故称“偷”“伏”,显系朋友之间的戏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元、
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C项称“短李”隐含着不太认可
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第三联是诗人结合自己
命运遭际的牢骚话,这里虽然有对自己文学才能的自许,但D项所说
的“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属于过度解读。最后一联,诗人
更以故作自傲的口气,夸耀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
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
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读这首诗要注意作者信息: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
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做此题时要抓住题目所给的注释,注释共有四
处,对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极有帮助。首联
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推重“风情”“正声”,充满自负态度,并以此态度贯
串全篇。颔联由自负开始转而向友人戏谑自夸,“每被老元偷格律”
一句“偷”字写自己的作品被朋友暗自拿去模仿,有戏谑的成分;“苦
教短李伏歌行”,拿朋友的短处、外号呼之,有开玩笑的意思。颈联
由自负、自夸转而预言身后定有诗名。尾联说自己新编成十五卷
诗集,却说“莫怪气粗言语大”,即不要怪里面的内容“言词夸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六、(2017·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
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
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
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
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
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炼字题时可从词语
含义、修辞、活用、情感等角度切入。答题时先解释“斗”和“攒”
的意思,然后联系“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这两句诗的意思进行分
析。可以看出“斗”“攒”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山崖、山峰人格化了。
最后指出本联运用这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答炼字类题目“三步骤”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
,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
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
有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中写的是初夏早晨的高山景物,由此可见其行程艰难,然而诗中
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愁苦之态。诗中先写初夏早晨五盘岭的高山
景物,层峦叠翠,松疏花密,景色优美。诗人沿途欣赏,心情舒畅,就不
觉得路途艰难了。最后一联“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意思是说诗
人此行是为报知己、平蜀乱,因此不觉得“蜀道难”。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七、(2017·江苏卷,10~11,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回答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
宁。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诗人在酒后登上高楼,觉
得天地变得狭窄,疲病交加,日月迫近深感岁月匆匆,身经百战也没
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深夜响起的号角,让自己徒生忧愁。题干确定
了题目的答题区间,因此,要在理解两联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关键
词入手分析,如“乾坤迮”“病”“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等。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
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明朝”是想象之景,“
占”“系”等关键词是人物动作,诗人以此创造意境,表达自己的百般
感触。分析效果时,要抓住所使用的手法,分析他们在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八、(2017·天津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
作答。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
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
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答题思路可分为四个部分:分析形象内涵,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
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独立”“相
依”及景物“日落断桥”“水涵幽树”,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人景相融
的静态画面。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参考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
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
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
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
是借助意象来表达。因此,解答此类试题,可以找出诗人笔下的意
象体会其情感,分析诗人借助某些意象(或画面)表达的感情。本诗
第三联通过“清游”“静处”以及“心无累”“世有机”的感觉来表达自
己的心态。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
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
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
”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更待”点明是
想象之景,是虚写,所以要考虑虚与实的问题;“秋风斜月钓舟归”是
景物描写,处于结尾,所以要考虑以景结情的手法;看到景物描写,我
们也要考虑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九、(2017·浙江卷,19~20,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问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本诗前八句叙写 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 卖地黄 ,反映了中唐
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前六句写采地黄的原因,
七、八句写采地黄的情况;九至十二句写卖地黄,最后两句写卖后
的希望,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
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
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
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
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
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叙述特点应从人称、
顺序、线索等方面考虑。叙事诗多把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而
本诗主要是叙述采地黄和卖地黄的过程,没有景物描写,却能够感
人至深。本诗对比手法还是比较明显的,其特点在于:短短十几句,
却包含几组对比,这些对比都直接反映和深化了主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2016·全国Ⅰ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第1~2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
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
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
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
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诗歌的形象有三类,人物形
象、景物形象和物象(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此题属于对景物形
象的鉴赏。对景物形象的鉴赏,要紧扣诗中写到的景物,分析这些
景物共同组成了怎样的画面。题目指明“前四句”,因此鉴赏时要紧
扣其内容:一、二两句中“回万里”“九龙盘”写汉江水势浩瀚,一泻万
里,支流众多,流域广大;三、四两句中,“豁中国”“飞迅湍”写其气势
磅礴,景象宏大。诗人开头写这样的景象,是为下面赞美国家一统
后的“众流安”做铺垫,以突显诗歌的主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分析景物作用五角度
分析景物作用时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考虑: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景物组成群,
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景物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
往是固定的。景物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
歌决定。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作用。有的景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有的景象则
是为了后面的抒情或议论作铺垫。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
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
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典故抒
情。“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诗后面的注释中解释了其含义:当
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
的巨寇。国家一统,众流安定,国无巨寇,正应众生安居乐业。王琦
评论李白此诗时说:“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此指祸乱之辈),故任公
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这种理
解很有道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一、(2016·全国Ⅱ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第1~2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
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
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
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第一问主要分析概括
曹霸所画马的外形特点,结合“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一
联分析即可;第二问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分析即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
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
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
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
铺垫”一词,提示了答案信息应在本诗的前半部分,再找与曹霸、马
相关的诗句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时要分析出画此马的困难之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二、(2016·全国Ⅲ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宋诗,
完成第1~2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
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
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
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
;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
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
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诗歌语言
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说法,因此要多
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进行阐述。此题两问,
应对“弱”“昏”与“健”“明”两组词语的不同含义及使用效果进行分
析比较,从字面意思和寄托的思想感情两个角度作答。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
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
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
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是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可结合两个作者的不同身
世遭遇比较分析。曹翰是宋朝初年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曾得重用。
他的诗留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那种深沉浓烈的报国之志。而辛弃疾
有报国之志,无报国之门。他的词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悲凉的感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三、(2016·浙江卷,21~22,7分,难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第1~2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参考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
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指明
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表达效果。这两句是诗歌的第二联,“
残”“泣”用了拟人手法,结合诗歌的题目“北来人”——亡国破家之
人、沦落之人,可以看出这两句借写残破之景,抒亡国之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
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
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
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给出了赏析的
角度——“叙事的特色”,因此要先找出诗中的叙事成分,然后分析是
如何叙事的。诗歌以北来人的口吻写所见之景,抒心中之情。第一
首诗主要写所见和所想,所见皆凄凉残破之景,所想的都是国运民
生。第二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身的孤单凄凉和“甲第”豪
族的歌舞升平、钟鸣鼎食形成对比,表达自己的老年惨景和思归之
情。抓住叙事的视角、口吻、对比手法、表露的情感分析即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四、(2016·天津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望”:照应题目“登裴秀才迪小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先明确“望”“空”的意思,在
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诗歌主旨分别解释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颔联写景,先将所写景物找出
来;再思考所用手法,回忆此类题目解答时所用术语;最后考虑艺术
手法,比如抒情手法中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综合比较分析,可
以得出答案。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一词,表明表现手法不止一种。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参考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
适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
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心理的词语来分析“闲”的含义。结
合首联、颔联中场景画面的描述,梳理重点意象,全面把握“闲”所涵
盖的内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五、(2015·全国Ⅰ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第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
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
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
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
知道景物描写的虚实、动静、视听等不同的角度;二是把这首诗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对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比喻写眼前实景,而“白
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则是“闻说”,属于虚写,是出于想象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
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
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
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词句具体
分析,“勤王敢道远”,敢到边塞荒凉之地,为朝廷国家之事尽忠,表现
出爱国的热情;“私向梦中归”,则是思乡之情的流露。体现出这两点
内容即可。第二问,从诗歌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格调两个角度思考,
融入爱国情,丰富了诗歌的思想,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六、(2015·全国Ⅱ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第1~2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
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
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
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
“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
(2)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赏析诗句首先要理解诗句描写的内容,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
看其表达效果和其承载的思想感情。如这联诗句描写了“树、蜂、
花、池、鱼、柳絮”等意象,活用了动词“抱”“吹”,使得各种意象有
了生机和活力。虽是残春,却无伤春伤别之感。从这些方面就可以
总结出诗句之“巧”。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
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
一片忠心。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分析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归纳出诗歌的思
想情感。这两联写诗人参禅、喝酒、避免“尘埃”弄脏自己的官帽
等行为,表明了他的心理变化。参禅、喝酒是想让自己烦闷的心平
静下来,表明此时此刻诗人的悲愤忧郁。避免“尘埃”弄脏自己的官
帽表明了他还心系国家,表达了他对国家复兴的期望。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七、(2015·福建卷,6,6分,难度★★)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
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
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
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
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第二联描写了树林、落叶、露水、秋草、鸣虫等意象,以动衬
静,写出了秋夜的寂静。分析时应紧扣诗句描绘的意象,及其营造
的氛围。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
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
对即可)
解析三、四联以叙事为主,解题时要从诗歌的内容入手,找出能表
现作者情感的词句。“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等体现了诗人还
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的思想。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八、(2015·安徽卷,8~9,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第1~2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
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
众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
行概括。
参考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
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本题只需要概括画面内容,不用作分析;先要判断写了“几幅”画
面,前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关键的是要用准确简洁的
词语把画面概括出来。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
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
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故园松桂发”
是诗人的想象,属虚写,但这又是符合时令特点的景物,虚中又有实;“
万里共清辉”是对眼前景的描写,是实写,但思念的人又在远方,实中
又有虚。其次要对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这是关键。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九、(2015·湖北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
后回答问题。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参考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
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
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解析时空变化就是从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角度来分析。从时间变化
来看,第一联是白天,第二联从“落”“月”看是晚上。从空间来看,第
一句是近景,第二句为远景,第三句为低处,第四句为高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
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
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
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
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
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
的情感内涵。
解析首先要整体把握诗句,弄清诗句的含义,然后分析“荒”“瘦”二字
的丰富意蕴,可从字的表现力和寄寓的情感来分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十、(2015·四川卷,13,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
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参考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
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
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对颔联的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
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
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
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
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
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
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解答时需要注意: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逐联分析,明
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是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
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此外,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
联是卒章显志。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十一、(2014·全国Ⅱ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完
成第1~2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
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
生平不详。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
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
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解析作者采用了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第一、二句“惯
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等语,显示自己并不以离家为意,表现自
己的豪迈和潇洒。第三句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江南梦”,以
梦回江南衬托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不仅直
言“惆怅”,更用“山月斜”烘托自己的“惆怅”和孤独,使思乡怀人之情
表露无遗。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
情?
参考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惆
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受到的温暖、愉
悦之情。
解析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是不同的。韦诗写的是在旅途之中,诗人借宿“含山店”,夜半因梦见
故乡而不觉惊醒,“灯前”既显出环境的凄清,又透露出诗人梦醒后的
恍惚和思念家乡的惆怅。郭诗虽也写借宿的经历,但“灯前笑说”“
随船送到家”等语,写的是渔人待客的热情和主客之间无拘无束、
愉快交谈的生活景象,表现了诗人所感受到的温暖和愉悦。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十二、(2014·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
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
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
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
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园花经雨百般红”侧重于描写雨后园林中花开之美景,而“乔
木峥嵘明月中”侧重写深夜乔木高耸入云的特点。两种风格,两相
对比,截然不同。解答时应抓住“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及
园花“百般红”、乔木“峥嵘”的特点加以分析说明。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
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
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
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可以看出陈居士喜欢
饮酒,举止自然洒脱;由“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可以
看出陈居士一天不停地寻诗,沉迷其中,情趣高雅而富有乐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十三、(2014·湖北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
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
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
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
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
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解析本题看似考查标题,实则是考查诗中的意象。“早发”是指出发
很早。先找出相关的诗句,“一点灯残”“闻鸡唱”“独向长空”“白草近
关微有路”,再分析其中能体现出“早”的意象。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
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
情的愁苦。
解析本题中,表达效果应包括所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首先
理解“独向长空背雁行”的含意,即诗人独自一人与天空的大雁背向
而行。秋天大雁南飞,诗人是向北而行,一南一北,强烈对比。然后
再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十四、(2013·全国Ⅱ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第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
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的表现手
法应首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没有较为明显的修辞手法,则
从诗歌写作构思的角度考虑。本诗中描写的重点是梅花,但对梅花
的描写是侧面进行的,环境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是诗歌的主体,所以
应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
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
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诗中“惆怅”“相思应
恨”“劫成灰”“沉吟”“独自”等词语以及“雪”“寒鸦”等意象,可以看出
作者的心情;分析这种心情,应结合诗中所写的诗人的行动来进行。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十五、(2013·全国大纲卷,12,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客 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
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
品的小竹箱。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参考答案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
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
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
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解析本题要求简述故事,只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按原诗句顺序,
将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出来即可。作答时,要注意一是
故事的结构完整,有头有尾;二是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如“遗”“
辨”“不成书”“缄”“俟”“哀今征敛无”。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
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全诗看”的要求,结合全诗特别是上下句来
理解寓意。一是弄明白“隐字”“化为血”指的是什么;二是知人论世,
结合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即他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
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来分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十六、(2013·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
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参考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
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诗歌的第一、二句交代了月下山中“烟”雾腾腾的景象,第三、
四句写特点。第三句要抓住“如云白”这一比喻进行概括,第四句要
紧扣“流”来总结。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参考答案诗人不眠有两个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
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
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
思家之情。
解析这首诗以漂泊、思归为内核,在表现上,前四句写景,第五、六
句通过“惜”表现出对眼前夜景的喜爱。第七句交代了原因:自己漂
泊在外。抓住这几点总结即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十七、(2013·辽宁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第1~2题。
竹轩诗兴
张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
轩环境的清幽与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
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
写出了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解析抓住“梢影”“茶碗”“叶声”“篆烟”四个意象,就能判断出是调动
视觉和听觉来描写景物;由“轻逐”可判断出修辞手法为拟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柴门”“狭径”等
描写了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
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
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此题应结合诗中意象来概括诗人形象。诗歌的第一联和第二
联属于侧面描写,“柴门”“狭径”等描写了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表现
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第三联和第四联运用了直接描写,“倦
卧”“闲吟”“预想”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另外“竹”“雪”“梅”
等意象托物言志,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十八、(2013·福建卷,6,6分,难度★★)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
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
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
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中的炼字。“绿”原是表颜色的形容词,在此用作
动词,既有色彩感和动态感,又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又见出春风
的到来,表现出春风带来的生机。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三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
轻松愉悦的心情。四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
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
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全诗及注解,
可以看出三、四两联,以乐景写乐情,想象友人归家的轻松愉悦。
这既是想象也是美好的祝福,字里行间暗含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
的向往。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十九、(2012·四川卷,12,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
回答问题。
子 规①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
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这个字,要从诗的
写法角度及表达效果上回答,一般要先把“空”的具体含义说清楚,然
后说出作者用“空”字传达出的情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
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
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
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
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
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形象的把握。通
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
键。作者所选用的意象有“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
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其思乡难归之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四十、(2011·全国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第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
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
曲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
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
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感情就是诗的思想内容,答案可由两方面去思考,一是观点,二
是对观点的具体解释。“怀古伤今”是全诗的主要思想情感,但它是
通过眼前所见到的秦国荒凉的景象触发的,也是通过对这荒凉景象
的描写来表达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情景关系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因果关系,二是手段目的关系。
因果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有时候先景后情,也称之为触景生情,
眼中所见,心生情感;有时候先情后景,依情设景。此诗是先景后情,
由眼中所见之景,触发心中感情。手段目的关系,一般都是借景抒
情,再进一步说,有借乐景写乐情、借哀景写哀情的正写,也有借乐
景写哀情、借哀景写乐情的反写。此诗属于借景抒情中的借哀景
写哀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四十一、(2010·全国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
完成第1~2题。
雨 雪 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
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解析第一问要求对诗歌所描述的环境进行概述,要抓住关键词如“
雨雪”,天气状况——雨雪交加;“榆溪”“陇西”,地域特点——偏远的
边陲,“狐迹”“马蹄”——荒凉。第二问是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
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
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第一问回到原句中,就可以理解为“是天气寒冷才导致旗彩坏
了,是地暗才导致鼓声变低”,突出了“天寒”和“地暗”,也表现了环境
给人的感受。戍卒的情感联系上一问的“别路”就容易理解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词
一、(2018·北京卷,14~16,12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第1~3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
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
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
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
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
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
鞮陌:代指襄阳。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
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
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
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
的珍惜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
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错误。这里将“正……时
”妄解为“过去”,这是不合情理的。下片主要表达送别之情,想象朋
友到达蜀地时正好大雪纷飞、梅花傲枝头。且“赞美”是过度拔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
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
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
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
漂泊的凄苦。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
赤壁矶头千古浪”的确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但是语境有“要新
诗准备”,可知这里借用的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的如画美景。C项,“蜀道登天”的化用有对友人的担忧,但
是“望其早归”与全词情感不符,是穿凿附会。D项,“儿女泪,君休滴”
的化用最见辛稼轩的英雄本色,为下句以“荆楚路”的壮美山河入诗
蓄势,所以“宦游漂泊的凄苦”就是妄加揣测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
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
作简要阐释。
参考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
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
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
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述能力。答题
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两个关键词。首先理解“
龙吟虎啸”“和缓”两个词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词句进行
分析。“龙吟虎啸”指词中呈现出来的“豪放”气魄词句,如“东北看
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这些词句,有着豪迈气概。“和缓”意为“平和舒缓”,如“自叹中年多
病”“儿女泪,君休滴”“须相忆”等词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2015·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 算 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
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
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
托了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解析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两句中,“湿”和“迷”都是动词,是这
两句的“诗眼”。“湿”,沾湿,显示了露之重;“迷”,迷失,突出了氛围的
朦胧。赏析时,先解释这两个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
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
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句中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
夜闻鸡而起床舞剑,有恢复中原之志。联系注释中说作者是宋代爱
国词人可知,情感之一是爱国之情;“酒未醒”,说明诗人忧愁多,据此
可知,情感之二是空有一腔爱国之情而报国无门;“秋江冷”,既是环
境,也是心情,更是遭遇。据此不难看出作者的情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2015·重庆卷,11,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 事 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
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从开头两句中的“高卧”“仰看”两个词可见作者悠闲赏景的心情。
“插”字容易让人想到“直”字,山峰如“插”必定很直,对于山来说,笔直
便是陡峭。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
怕悬崖崩坼”?
参考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
指江水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
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作者在这里用了虚写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江中夹岸而行的幻觉。
“悬崖”如果是实写是不怕“撑篙”的,这里自然指的是江中的悬崖倒
影,如此“崩坼”也不是真的山崩地坼,而是竹篙划水,悬崖倒影在水
中荡漾的景象。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四、(2014·全国Ⅰ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成第1~2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
容分析。
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
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
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题干要
求,“上半阕的景物”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其实质是通
过对景与情关系的把握,理解诗歌的情感、手法,注意是局部与整
体的关系。应先概括回答,再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
阐述。
参考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继续下,以转
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侧重
于情感的理解,可通过人物“翻身整顿”“迟”的动态,并联系上句“讳
愁无奈眉”点出其思绪纷乱、内心的愁苦。第二问,侧重于技巧的
理解,词句以人物描写为中心,应该关注人物描写的内容及方法,然
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五、(2014·广东卷,10,7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参考答案前四句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看着
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云
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感到愁云惨淡,整个
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
解析词中“春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理解、组合“扁舟”“过林杪”“布
帆”“沙鸥小”等意象,可以还原词人所见之景。“愁云”一词点明了
词人送别时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组织答案要紧扣住内
容解读、画面意境和作者心情三大要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参考答案友人离去,词人心中生惆怅,久久伫立,不忍离去,因此怪罪
催促者,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
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
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抒发了作者与
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
解析这道题要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怪”之现象、“怪”
之原因、“怪”之心理及其对抒发词人情感所起的作用。注意题干“
结合全词”的要求,理清全文的情感脉络后,再进一步分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六、(2014·安徽卷,8~9,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
1~2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
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大意。先抓住题目中所言“人物
动作神态”,再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感情:“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
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表达了爱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
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惜
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
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无可奈何的感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
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
涵。
解析点面结合是场景描写中常用的手法。“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
渐渐稀”就是“面”的描写;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是暮
春场面中的一个个细节,是“点”的描写。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
果。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七、(2014·辽宁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第1~2题。
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
愁变得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答
题时读懂上片的内容,词人午睡醒来,觉室内异常清静,使人愁闷。
于是词人卷起帘子,把春愁全放了出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
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此处写得有特色,成功地赋予抽象
之物以形象性。由此判断为比拟(拟物),然后分三步答题:明确手法,
结合诗句阐释手法,说出表达效果。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
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
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
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
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
飘柳絮脉脉 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
醉之情。
(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上片有
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
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思想感情的能力。注意审题,这是一道
探究性的诗歌鉴赏题,只要言之有据即可。或抓住全词中能够透露
词人愁绪的关键词,例如上片中的“春愁”“无侣”“自对”,下片中的“
无人处”“未成”,自然把握此词抒发的孤独惆怅之感。或抓住全词
中美好的意象,例如上片中的“黄鹂”,下片中的“絮影 香”“梨花雨”,
自然会把握春景中寄寓的欣悦自得之情。或从整体上把握全词的
感情,例如上片中的“卷帘”这个动作可以理解为“卷起帘子,让外面
清新的空气进来,把烦闷放出去,心情为之舒畅”。“自对黄鹂语”也
可理解成安逸、悠闲之举。下片的“春在无人处”也可以理解为发
现春之所在的惊喜之情。无论怎么选择,一定不要忘记思想感情题
的解题四步:明感情,释句意,点氛围,点手法。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八、(2013·全国Ⅰ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成第1~2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
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
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
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即鉴
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
诏赐他镜湖一角。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
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
骚。
解析第一问,要求理解字面意义,按原句进行翻译即可。第二问,要
求理解深层意蕴,这要通过“酒徒”与作者不同境遇(“封侯”与“渔父
”)的对比,体味作者的无奈、愤懑之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
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
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
恩赐!
解析对典故的理解,可分两步。第一步,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意
义。第二步,结合诗人的处境、思想状况,体味诗人引用典故表达
的思想感情。贺知章接受了皇帝的赏赐,隐居镜湖;陆游遭受排挤,
联想到贺知章之事,愤慨地发问:“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这里的“闲人”是自称,暗指自己壮志满怀,却被投闲置散,“何必”则
明确地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情绪。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九、(2013·湖北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
答问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
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
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
”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
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解析先阅读注释,了解创作背景。再找出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记
得金銮同唱第”“如今薄宦老天涯”“空负曲江花”“离愁难尽”。最后
分类简要概括。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
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
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
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
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
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先结合注释,了解“阆山”“阆苑”的含义。题干要求分析“闻说
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中的“飘逸”特色,可以从虚实结合、想
象奇特、境界开阔等角度来赏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2013·重庆卷,12,7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
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
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
(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
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
突出性格。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上片刻画词人的自我
形象,主要通过外貌和性格两个方面,使用白描和比喻的手法来刻
画。回答时要扣紧具体诗句分析概括,要点明确,用语简洁。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参考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
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折腰久
矣谢无能”是词人酬答孝峙的话,表明心迹。词人厌倦了官场,不愿
再步入仕途。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一、(2012·全国卷,8~9,11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成第1~2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
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
感情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
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
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比较明显。题目“思远人”就直接点明了是
对远方行人的思念之情。上片有“千里念行客”,进一步说明了“远
人”就是千里以外的“行客”。再结合后边的“归鸿”“寄书”“红笺”等
内容,就可以分析出:这首词写了一位家中的女眷对出门在外的远
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首先需要读懂“红叶黄花”都是秋天的
具体景象,接着是抽象概括“秋意晚”,整句描写了深秋时节的景物特
点,“秋意晚”容易让人产生思念之情,这就给下句“千里念行客”的抒
情作了较好的铺垫,还提供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秋天具体的景
象也有借景抒情的作用。写思念从红叶写起,这是一种传统的起兴
手法。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
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
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第一问,“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首先需要读懂
这两句写什么。“泪弹不尽临窗滴”,字面的主语是“泪”,内容上的陈
述对象是内心的思念。因为内心的苦苦思念,所以才临窗望远,望
而不得就泪弹不尽。“就砚旋研墨”,到书桌旁的砚台边写思念的书
信,泪水滴到砚台里顺便就研了墨。两者的关系就是因为思念而流
泪,用泪水研墨写思念的书信。第二问,“红笺为无色”的原因。联系
前句,说渐渐写到离别的时候,感情到了最深处,这是语境,感情到了
最深处,必然要流泪不止,泪水落到红色的纸笺上,把纸浸湿了,使得
红色褪去成为无色。这两问,都涉及深切的思念之情,从而具体到
流泪、用泪研墨、泪水浸湿了红纸等细节。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二、(2012·福建卷,6,6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 江 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
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
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
要赏析。
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
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
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
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的精
妙体现在意象、技巧、炼字三方面,然后从“箬笠”“蓑衣”入手,赏析
其意象之妙;从“衬托”入手,赏析其表达技巧;从“但”“空”入手,赏析
其炼字。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答案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
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
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显了钓翁
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
”“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然后置身诗
境,缘景明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三、(2012·江西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后面的题目。
江 城 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
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
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
之情。
解析分析意象时,着眼于“意入象”,就得先说“象”,什么现象,再说所
寄寓的“意”,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注意要说得具体一些,不要用“忧
愁”“凄美”“缠绵”“伤感”这样一些大而无当的词。至于全词表达的
情感,头绪较多,伤春、伤别、久别怀人、伤时都在词意范围之内,
答对两个即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
的异同。
参考答案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
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
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
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
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解析秦词是李词的化用,要求比较其异同,虽未指明从哪方面比较,
但不可看到题中有“化用”二字,就臆断为只需作内容的比较。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四、(2011·广东卷,10,7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
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
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
描写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
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解析本诗为苏轼表达对初春时节自然景物的喜爱及对时光流逝、
人生易老的感慨之作。本题重点考查古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季节
特征的表达技巧,回答时抓住所写景物进行分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微雨”“草色”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
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
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
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评价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要结合全词
分析作者对所写景物倾注的情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曲
一、(2016·山东卷,14,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
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
辞手法。
参考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
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
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
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应首
先根据曲词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特点确定修辞手法,再结合具体的句
子分析概括修辞手法在表现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参考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
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
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
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
情感变化,解答时应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思路,明确情感变化的几个
阶段;再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概括每一阶段情感的特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2014·福建卷,6,6分,难度★★)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目。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
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
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
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解题时,应注意所写景物
的特征,该诗处处写山,写的都是乐景,“元佳”“堪夸”直抒胸臆写乐
情。抓住这些关键词就不难回答。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
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
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
出山间的幽静。(分析略,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一写“云”,一写“月”,都以动写静。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2014·重庆卷,12,7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
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①。珠帘半缄,乌衣半
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①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拟人贯串全曲,燕子便是作者的抒情载体。“王谢堂前”是用典,
王家和谢家是魏晋豪族,后人在诗词中用“王谢”代指世家门阀。写
燕子的内容是实,通过燕子、珠帘、乌衣写“老僧”,为虚写。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参考答案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
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文学作品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不是按生活常态来确定的,而是
根据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来确定的。曲中的意境并非要表现燕子
衔泥筑巢,而是写其衔花修补画栋上斑驳的花朵,这一细节透露着
痛惜衰败的情感。加上“王谢堂前”“乌衣巷”的典故,交织着时代的
悲凉,含意深刻。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