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突破 熟知高考怎么考
学案2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整体建模
题材一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
古诗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 ①“诗”与“史”的
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 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 结合:用典,双关。
内
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 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 ②“ 咏史 ” 与 “ 言
涵
人的兴衰之感 , 以寄托哀无成的感慨。 志 ” 的结合 : 借古
思,借古讽今。 ②感慨国运衰微、盛衰无常, 讽今。
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 ③“古”与“今”的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 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结合:虚实结合,对比,
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
标 ③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 衬托。
“咏”,或在古迹、古人名
志 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示统 ④“景”与“情”的
后加 “ 怀古 ”“ 咏 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借古讽今, 结合 : 拟人 , 借景抒情
怀”等。 批判现实。 (寓情于景)。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
转头空”的意思。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
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
河的波涛淘尽。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
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
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
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
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解析:A A项,“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
下文“怀古”做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
2.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需要知人论世、了解诗歌题材、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
析、概括;回答第二问要关注题干中的“怎样”这一关键词的答题指向:需要结合具
体内容作条理性分析。
答案: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
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
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真题对接
(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
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古碑”“积雪
”“残阳”“黄沙”,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
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
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
,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 “ 荒郊 ” “
古碑”“积雪”“残阳”“黄沙”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
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被诗人寄托了一种深深的
对现实的慨叹。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题指津
(一)咏史怀古诗思维导图
(二)答题模板
诗人用××(用典、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了××(诗中具体“史”“古”)的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今昔巨变),表达了诗人的××(哀叹、惋惜、痛心
),抒发了××情怀。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题歌风台①
张方平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感慨大风诗。
淮阴反接②英彭③族,更欲多求猛士为?
【注】①歌风台:《汉书·高帝纪》载,高帝十二年,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
人父老子弟佐酒,酒酣,击筑自歌,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②反接:反绑双
手。③英彭:英布与彭越,二人都是开国功臣,一封淮南王,一封梁王,先后被刘邦
杀死,灭三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时间跨度很大,点出刘邦从穷困失意到贵为帝王的前后变化,给人强
烈的反差感。
B.次句刻画刘邦醉酒赋诗的典型瞬间,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主人公志得意满、慷慨
激昂的一面。
C.本诗风格笔短趣长,意在言外,顺接自然,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以含蓄蕴藉的审
美享受。
D.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诗人借古迹而抒怀,在叙述和议论中寄寓作者的情感
和态度。
解析:C 并非“含蓄蕴藉”的审美享受,而是“快意直接”的情感表达。
2.这首诗的三、四句与元代诗人张昱《过歌风台》中“韩彭受诛黥布戮,且喜壮
士今无多 ” 两句表达了怎样相同的思想感情 ? 手法上有怎样的不同 ? 请简要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对比的两首诗,都写到了功臣被杀一事,也都对此发表了看法:对刘邦
的讽刺。为了达到讽刺的目的,本诗采用了反问的语气,《过歌风台》则通过
对比,说明现在英雄无多。
答案:(1)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诛杀“猛士”行为的强烈不满,对刘
邦进行了无情地讽刺与挖苦。两首诗借咏叹古迹的方式反映了汉高祖刘邦在
得到天下后对韩信、英布、黥布等功臣宿将大加杀戮的现实,都有深刻的警
示意义。
(2)张方平《题歌风台》的末句以反诘结尾,使讽刺的力量得到加强。《过歌
风台》末句使用反语,以今天壮士少,比刘邦杀功臣多,不是真的高兴于今日
壮士无多,而是有了壮士也会被杀,以此增强表达效果。
题材二 未曾出土先有节,直冲霄汉亦虚心——咏物言
志诗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咏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 ①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
①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
内 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 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
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
涵 意描摹,借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 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和生活理
报效国家。
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
者的观点。
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 ②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
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
的某个物。诗歌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 定的社会道理。
易逝与理想破灭的
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 ③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
标 哀愁。
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志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
② 从题目上来看 ,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 ④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
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
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 物象往往是作者的化身或者与作
嫉俗,或针砭时弊。
为题目。 者有某种相似。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
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是以梅花自喻。
B.“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
这句已是情语了。
C.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也写到了梅花的“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
作者使用了比喻手法。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
侵等凄惨境遇。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
最高峰。
解析:C “写愁时作者使用了比喻手法”错,写愁时作者没有用比喻手法,而
是用环境、时间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2.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这首词虽在咏梅,
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要概括出所写景物的特征。
第二问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
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写出
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
答案 : ① 寂寞、苦闷、凄清 ;② 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
志向。
真题对接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的赏析之上的。为此,考生平时应注重积累,多阅读一些古诗词名作,多研读一
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水平。包括概括主旨,简析
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指出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
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这个考点,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
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题指津
(一)咏物言志诗思维导图
(二)答题模板
通过 ××( 对所托物象特征进行分析 ), 抒发 ( 寄寓、揭示、揭露 ) 作者 ×× 的
感情。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晚桃花
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③来折一枝。
【注】①亚,通“压”。②校,通“较”,比较,较为。③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
侍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勾画出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
B.颔联写作者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
C.颈联采用议论和比喻的手法,既显露出锐利的讽喻,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D.尾联紧承颈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以及惜花之情。
解析:B 不仅因为作者是悠闲、不被重视的人,才会发现晚桃花,若不是斜日
临照,与红花相映,也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
2.请结合全诗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诗歌的情感,就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这首诗咏
物言志,通过对晚桃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晚桃花的怜惜之情。同时通过颈
联与尾联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对选拔人才的不同观点,诗人当时在朝为官,
对于人才的选拔非常重视,选拔人才不应该看出身,而应该唯贤是举。
答案:①对迟开的桃花的喜爱,同时也对晚来的桃花充满了怜惜之情;②诗人
自折一枝,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不同看法,识别人才不应因其家世贫寒而不
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③隐含了对官场上选拔人才时看重门第、不重贤
能的风气的不满(或讽刺)。
题材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征
战诗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内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涵 壮志豪情。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 夸张、对比、互文、
①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 英雄气概。 用典等。
下”“征人”“从军”“戍”等与军旅有关的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
字词。 边塞风光。 面:常用侧面烘托、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 动作描写、肖像描
标 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 地理区域类 两地情愁。( 塞 写、细节描写等
志 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 手法。
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 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
琶、战马等 ), 乐曲类 ( 《 梅花落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折杨柳 》 常用景物烘托、虚实
《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 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 结合等手法。
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的喜悦。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编者注:
“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
一般篇幅较长。《燕歌行》是一首经典的边塞诗,诗歌内容丰富,主旨多元、艺
术手法典型、集中,编者突破选材篇幅、设题数量等常规思路,全诗呈现,多维设
题,以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边塞诗。各节题目为编者加。
燕歌行
高 适
出 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失 利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被 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死 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细读全诗,下列对“出师”一节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发端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敌军入侵,唐军将士辞家参战。
B.三、四句作者感情单一,直抒胸臆:对将军们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了很大
的希望。另一方面,又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C.七、八句夸张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
D.从辞家到榆关、碣石,再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
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解析:B “作者感情单一,直抒胸臆”错。还有作者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
赏,深抱隐忧。
2.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句子首先把握内容、分析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
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出什么
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领悟诗歌意境,需要准确把握相关意象内涵,善于把文字想象成画面,概
括特征,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连用六个意象营造出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
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至今犹忆李将军”一句中的李将军指谁?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为诗歌人物形象比较鉴赏题,首先要回忆相关人物的事迹、行为,
然后进行概括、比较。
答案:李广。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
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5.通读全诗,就某一典型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点出具体手法,然后结合诗歌
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一)对比。①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②士兵浴血奋战与将军荒
淫腐败、苦乐不均对比;③士兵辛苦久战与将领临战失职对比;④征人思妇相
互思念对比;⑤出征时的狂妄、声势浩大与战败时的惨烈对比;⑥古今对比,
渴望良将。
(示例二)铺垫衬托。例如诗的起首四句将张守珪以前的战功及荣耀都概括出
来了。“破残贼”“重横行”六字,既写出了敌人的实力,又衬托出了将军威
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笔。
6.本诗展现了哪几种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第一问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概括场景即可。回答第二问需要细读全
诗,抓住“复杂”这一关键词的答题指向性:全诗不止一种情感;结合内容分
析概括。
答案:(1)情境:①声势浩大的出征行军;②军情紧急,战场惨烈;③前方将领只
顾自己享乐,不顾士兵死活;④将士顽强杀敌,报效国家;⑤前方将士凄凉悲壮
的艰难岁月;⑥征夫、思妇之间的怀念和痛苦。
(2)感情:①对前方将士的赞扬,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②针砭了荒
淫无度,无视士兵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③对征人与思妇两地相
思之情的同情;④对像李广那样名将、良将的渴望。
真题对接
(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
解析:做题时要了解诗歌常见的意象和诗歌的主题,从诗句中的“战初归”“
铁衣”等意象可以断定描写的是边塞的战事。
答案:边塞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意境要从“情”和“景”两方面入手解答。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
景,后两句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
战士的盔甲如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冷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
鲜明夺目。这是一幅何等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
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
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
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
的情怀。
解题指津
(一)边塞征战诗思维导图
(二)答题模板
诗人用××手法,写了边塞的××(诗中具体意象),表现了××(边关将士、边塞
景象)的××,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
,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
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②;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
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
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 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解析:C “直接”错,属于间接抒情。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上阕回忆自己少年时的经历是为 “ 喜 ” , 但时移事改 , 往日功名一成
土 , 是为 “ 忧 ” ; 下阕老年返乡是为 “ 喜 ” , 但故乡惨淡 , 词人心神不安 , 是
为“忧”。
答案: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
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
他乡的落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下
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题材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赠友送
别诗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
内 人或朋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景交融。
涵 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
④ 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 景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
① 标题中往往有 “ 送 ”“ 别心志。” 的伤离之深)。
“赠”“酬”等字眼。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
② 常见意象 :“ 柳 ”“ 酒 ”
标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 景写哀或反衬)。
“ 月 ”“ 水 ” 四大意象。 “ 长
志 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
亭 ”“ 短亭 ”“ 阳关 ” 杂在一起的集合体 ,它丰富复 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
“ 舟 ”“ 灞 桥 ” 等意象也常出杂却不会杂乱无章。 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
现在送别怀人诗中。 关切。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运用“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等意象点明离别的时令环境,营造
了悲凉凄切的氛围,为下文的伤别张本,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兰舟催发”这一处细节描写将两情依依,难舍难分的情状以及耳边忽然响起
了就要开船的催促声,离别之人那种欲走还留而又不得不走的矛盾以及无奈的心
理,细致、传神地刻画了出来。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
,是实写;“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直抒胸臆之笔。
解析:C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象之景,为虚写。
2.曾有人评论《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意境宏
阔,请你具体分析其“宏阔”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宏阔”的含义,然后分析
这一句的内容,把对这一句文字营造的画面表述出来。
答案:以“念”字领起,表面是设想道路辽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衬托出
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念去去”以后之言,大气包
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可谓“宏阔”之至。
真题对接
(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明确了三、四两联是想象“蜀客”归家后的情景。赏析时依次说
明想象了哪些情景,再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结合“逢社燕”“浣征衣”来
说明情景;结合“自临水”“已息机”来分析感情。
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
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题指津
(一)赠友送别诗思维导图
(二)答题模板
诗人用××意象,××手法,渲染(创设)了××(悲伤、悲凉、凄冷、孤寂)的氛
围,抒发了诗人××(惆怅、伤感、勉励、祝福等)的情感。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
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
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
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
,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
《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解析:D “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说法
错误,“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
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大业的消息。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
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
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
答案:“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
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
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
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
情,此为“和缓”。
题材五 他乡村树似吾乡,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思
乡诗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
内 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 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
景”),情景交融。
涵 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 泊无定的孤苦。
② 以乐景衬哀情 ( 乐景
感叹。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
写哀)。
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
③侧面落笔。诗人在表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 “ 思念。
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
望月”“忆”“寄”“行”“思”等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
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
标 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
节日名。 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
志 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 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
诗人的苦恨离情。
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 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之情。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孤苦之状。诗人用“细草”“微风”“独舟”等意象营
造了旅夜幽寂凄清的氛围。
B.颈联上句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表面上自我解嘲,实质上抒发了羁
旅漂泊中的孤苦凄凉之情。
C.诗人将“细草”“孤舟”等意象,放置于阔大的星空平野之间,在对比中增强了
诗人自己凝重的孤独感。
D.本诗既写旅途风貌,又抒发内心情感。前两联点明“旅夜”,后两联紧扣“书怀
”,语言清丽,结构谨严。
解析:B “羁旅漂泊中的孤苦凄凉之情”错,颈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
闷与无奈之情。
2.本诗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找到诸如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思想情感等答
题的切入点,并作针对性分析。
答案:①本联运用设问,由所见之景而生问,自问自答,表达内心无法诉说而只
有自知自言的无奈与伤感。②“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
自己比作天地间飘飞的沙鸥,以天地的阔大反衬沙鸥的微小,凸显诗人的孤弱
,突出了其漂泊无依之苦。
真题对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
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一定要紧扣下片的有关意象进行分析。“天际征鸿”这一意象,既
写出自己流落天际、滞留异乡的孤独,又写出自己不能振翼高飞的痛苦与无奈。当“
征鸿”从“天际”掠过之时,作者也产生了振翼搏斗的遐想,触发了对“平生事”的
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谁会凭栏意!”有谁了解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
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渴望有所作为,却屡遭挫折,无法实
现人生抱负的愁苦尽含其中。
答案:词的下片借“征鸿”这个意象,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羁旅伤感;“平生事,此
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则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的愁苦。
解题指津
(一)羁旅思乡诗思维导图
(二)答题模板
作者用××(具体意象),××(渲染、描摹、勾勒、创设等)出一个××(清冷、
孤寂、凄凉、苍凉等)的意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的情感。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成都府①(节选)
杜 甫
曾城②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①乾元二年(759),肃宗初立,局势未稳。诗人举家从同谷出发,艰苦跋涉,终
于在年底到达成都。本诗作于诗人初到成都之时。②曾城:即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
故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成都城市风貌、物候特征,表现了城市的富庶繁华与气候温和。
B. 三、四句从听觉角度写城市的声色之娱、喧嚣嘈杂令诗人心生不悦 , 无所
适从。
C. 结句诗人联想到自古羁旅之人 , 将自己置于时间洪流之中 , 拓宽了诗歌的
意境。
D.全诗时空交错,既写城郭、星空等空间景物,也使人觉察到黄昏至月升的时光
流逝。
解析:B “喧嚣嘈杂令诗人心生不悦”错,诗人只是认为成都虽好并非故土
而已。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前四句写成都的繁华,结合注释中提到的杜甫经过艰苦跋涉总算到成都,可推知
诗人的心情是欣喜的。但诗人毕竟是关心国事的,想到中原地区的音讯渺茫,看到鸟
雀都能归巢自己何时能归,心情又是忧伤的。最后只能以自宽之词作结。
答案:①初到成都的欣喜:诗人举家迁徙,暂得栖身之所,成都的繁华、气候的温和,令
他心感欣慰;②局势动荡,故土难回的忧伤:成都虽美,终非故土,鸟雀犹归巢,而茫茫
中原,关山阻隔,他不知道自己何日才能回去;③试图摆脱忧思的宽慰:诗人遥望星空,
愁思怅惘,又想到羁旅之愁自古难消,安慰自己不必长久萦怀。
题材六 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山水田
园诗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 ①归隐田园,寄
(1)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 情山水,抒发对
夸张、对比等。
内 材的诗歌。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 自然的留恋和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
涵 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 热爱之情。
;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
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和 ② 描绘山川美
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
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景,表达热爱祖
的渲染,以及视觉、听觉、嗅觉、触
国河山之情。
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
① 诗题中常出现 “ 过 ”“ 行 ” ③ 厌弃官场黑
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游”等字眼。 暗,描绘闲适之
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标 ②常见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 状,表现自己决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
志 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溪 不同流合污的
情于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南 高洁品格。
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
们。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让人感知到诗人洒脱的胸怀。
B.诗歌的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诗人却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的比较,表露了诗
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和对世俗的厌恶。
C.诗歌的五、六句,写在攀登鹿门山的路上,月光照着树林,美妙无比,诗人陶醉
在这景色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D.诗歌的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做伴。表现
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解析:B “对世俗的厌恶”错误,诗句中没有表现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之情。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结合全诗,可以看出诗
中主人公是一位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各问的答题区间
,然后结合诗句内容,概括分析。
答案:体现了诗人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
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
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
然自得。
主人公是一位孤高的隐者。前四句的尘世生活的动态描写与后四句的隐居生
活的静态刻画两相对比,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也比出了诗人与前贤
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真题对接
(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描绘画面是一种分析景物形象的题型,回答时要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
),概括景象(意境)的特点。第二联的意象有落日、断桥、人、溪水、幽树、
鸟,人景相融,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氛围特点。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
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抒情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本题所分
析的第三联属于直接抒情。诗人因为 “ 清游 ” 感觉到 “ 心无累 ” , 因为 “
静处 ” 忘记了 “ 世有机 ” 。诗人此时陶醉其间 , 超然物外 , 心境恬淡 , 闲 适
自在。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
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题指津
(一)山水田园诗思维导图
(二)答题模板
作者用××(修辞、表现)手法,通过对××(作品中具体意象)的描写,表现出作
者对××(意境)的××之情。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B.“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C.“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D.“茂林风”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如诗句“春来茗叶还
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也是“声色兼备”的佳句。
解析:D “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所以D项不正确。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
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
《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要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
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写景记游诗。《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
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
了自己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
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
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
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题材七 心有灵犀一点通,明月孤灯梦难圆——爱情闺
怨诗
题材特征
内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体可分为爱情诗和闺怨诗(包括宫怨诗)。
①标题中有“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
怨”“幽恨”“寄良人”等字眼或直接用“无题”。
标 ② 作品中常有 “ 眉锁 ”“ 翠楼 ”“ 绮席 ”“ 碧纱 ”“ 鸳被 ”“ 相思
志 枕 ”“ 白发 ”“ 秋风 ”“ 夜雨 ”“ 寒月 ”“ 寒衣 ”“ 残梦 ”“ 泪如
雨 ”“ 春风杨柳 ”“ 雁声月明 ”“ 红妆对镜 ”“ 雨燕双飞 ”“ 临笺泪
长”等带有闺房色彩或带有思人韵味的凄清的意象。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① 比兴 ( 托物起兴 ) 。先从自然之物写起 , 然后用比
①夫妻相濡以沫的深 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
厚感情。 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 情梦难圆的遗憾 ② 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
之怅。 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
③ 孤苦幽寂的命运 幽怨 ;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骀荡等充满活力生
之悲。 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④ 空闺独守的思亲 ③ 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
之怨。 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
⑤ 阴阳两隔的悼亡 封侯。 ” 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 , 先写少妇 “ 不曾
之痛。 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
⑥美人迟暮的哀伤。 画 , 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
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来两句写词人轻轻
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
西楼上盼望着呢。从艺术手法上说,属于实写。
C.抒写别愁,不直接倾吐,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变化来反映,从“红藕香残”
到“花自飘零”烘托相思人的凄凉孤独。
D.女词人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调清新,风格细腻。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词人特有的柔
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解析:B “属于实写”错,属于虚写。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解析:本题从炼句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情感。可以通过对句中关键词
的分析,领悟蕴含的作者情感。
答案:“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
”,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
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
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情感。
真题对接
(201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
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第一问应注意分析词中抒发感情的句子,如“千里念行客”;解答
第二问应准确理解“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所描写的景象特点,再分析其作
为首句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
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
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解答第一问要准确理解两句词的内涵 , 分析概括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
联系 ; 解答第二问不但要准确理解词句的内涵 , 更要深入分析词句所表达的
情感。
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
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题指津
(一)爱情闺怨诗思维导图
(二)答题模板
作者用××(作品中具体意象),用××手法渲染(创设)了一种××的氛围,抒发
了××的情感。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江梅引①
姜 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
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
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
泪满衣。
【注】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
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
生兮萋萋”的句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
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B.“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
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C.“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
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D.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
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解析:D 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
2.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的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从这首词开篇第一
句可以看出是直接抒情,写梦境则为虚写,同时又将两种梦境对比,来抒发感情。
答案: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
和相思情感。②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情人入梦的频
率之繁,“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表达了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思
念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进一步
抒发了深切的思念之情。(答“虚实结合”也可)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以及
对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之境的对比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言之
成理亦可)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