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版高考语文(课标Ⅱ)一轮课件: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标签: 暂无标签
高考语文 (课标Ⅱ专用)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五年高考

                             A组  课标Ⅱ 卷题组
1.(2019课标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
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D
(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
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D项,诗人“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误,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
报”的意思,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
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
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
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
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
2.(2018课标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
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
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
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
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方法技巧    理解诗句含意的方法技巧
①鉴赏诗句离不开对重点字词的分析,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②了解诗句的双关性,诗句常常具有除了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意或象征意义。
③要结合时代背景、诗歌整体风格等因素来理解诗句。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
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
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
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
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
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
觉酣畅淋漓。
方法技巧    鉴赏意象的方法技巧
①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来概括意象的特
点。
②结合诗歌主旨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③指出所描绘意象的作用。
诗歌鉴赏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
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
成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
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
宴之中消磨时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
急切地愿为消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
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
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
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
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
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
3.(2017课标全国Ⅱ,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
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
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
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
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
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
面。
方法技巧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①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
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
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②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
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塑造
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③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人物的形
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神态描
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
④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
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4.(2016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
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
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
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 (1)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
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
第二问:可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
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
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2)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言,然后思考“作了哪些铺垫”。“画工如
山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不同,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风”
形容玉花骢的神奇雄俊。
备考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应对常见的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怀人思乡
诗、送别诗、音乐诗等不同题材的诗歌的一般写法有所了解。如音乐诗在描写音乐时,或用
比喻通感,以形写声;或用演奏者动作来侧面描写。而此诗是描写曹霸画马的,怎么表现其画技
高超呢?应考虑画家的动作、神态如何,所画对象是否逼真生动,周围人反应或环境氛围怎样
等,应有一种题材鉴赏意识。
诗歌赏析    这八句诗节选自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在这八句诗中,诗人细腻地描写
了曹霸将军画玉花骢的过程。
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各不相同,无一逼真。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的
赤色台阶前,昂首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作画前曹霸先巧妙构思,
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曹霸所画的马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
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神奇雄俊,作
为画马的有力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这
八句诗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至极。
5.(2015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
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
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
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答出
①的,给3分;答出②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
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
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
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
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
晚唐衰飒的诗风。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
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2)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诗人客居馆
舍,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然而,几番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
净域”来为自己解嘲。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酒精的作
用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要好好地保存珍贵的朝
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到
这儿,诗人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心中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一直等
到大唐复兴,到那时我再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直抒悲凉之思,
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
             B组  课标Ⅰ、课标Ⅲ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课标全国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 (1)C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
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
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
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
句”意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
句,在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
作的艺术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易错警示    “两防”“两注重”准确解答理解诗句含意题
(1)防止句意理解偏差,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诗歌的意思。
理解句意,不能主观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比如解答上题要重点理解尾联中的“此
中”“佳句”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2)防止延伸义理解偏差,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把握诗句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诗句体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注重从诗歌整体
进行分析。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如看到“竹子”“梅花”就想
到“气节”“高洁”,还要看这些描写对象在整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等。
2.(2019课标全国Ⅲ,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B
(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
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
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
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
水粼粼闪光”。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诗是
一首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一、二句中“花草齐”“东西飞”,五、六句“农妇白纻
裙,农父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犹如儿歌,和刘禹锡的诗风十分相似。《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故,含蓄委婉。
3.(2019北京,13—15,1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
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
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
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
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含意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
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桃李依然是仆奴”并不是描绘,而是评论,
作者认为在画家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
梅花的奴仆,故C项错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选材、构思的能力,体现了
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审美情操。
第一首,将梅花和桃李进行对比,表达了桃李虽浓艳但在品格上却不如梅花,赞颂了梅花高尚的
品格,故B错误;第二首诗,古代公主的梅花妆如此之美正是经由仁老之手,以此赞美画家高超的
画技,故C错误;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突出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为了赋予
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不拘形迹地模仿自然,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
备的境界,故“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悖于作者的写作意图。
(3)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体
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鉴赏诗歌的品位。
第一首诗,描写梅花纵使变成黑色,也不失梅花的清姝、淡雅的神韵,作者对梅花的认识不拘于
形貌和颜色,形神兼备,更求意趣和清姝的神韵;第二首诗,作者用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独特的美
妆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类比,不仅描写了梅花的娇艳之美,更赞美了画家高超的画技。客观世
界中虽无墨梅,但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体现了画家对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认识。总之,第一首诗
侧重描述梅花的清姝气质,第二首诗侧重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4.(2019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
位。(2分)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1)造访 朱门
(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
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着重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体现了把握语言
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此题,需注意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空:诗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
斋”的意思是初秋拜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第二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的“朱门”,意思是豪门权贵,可以用这个知识帮助理解“朱门冷静似闲居”一句中的“朱
门”。
(2)本题考查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古代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
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之一。主要从侧面(包括环境和他人)
烘托、细节刻画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联和颔联用“高树蝉声”“似闲居”“重装墨
画”“香薰一架书”等内容表现将军的文人气质;其次,用“侍儿知礼数”衬托主人的素质与
修养;另外,“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正面表现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方法技巧    “四角度”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角 度                                        解 说
看标题、注释        根据标题、注释甚至试题题干、选项的提示,初步揣摩人物形象
赏景物(意象)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形象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间接流露
抓描写           抓住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析典故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自况,或曲折含蓄地抨击时弊
5.(2019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
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
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
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
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
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
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
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
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
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造美
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诗句“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对仗工整,上句写山,山色苍茫,下句绘水,水光映夕照,描绘了
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
(3)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学科素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要善于知人论世,留心注释。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仍
漂泊异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洋
溢着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流露出飘
零之痛。
6.(2019江苏,9—10,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
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现掌
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
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
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
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着重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的学科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
人格化的精神品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
作者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
与刺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
7.(2018课标全国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
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受
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易错警示    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四大设错类型
①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②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③表达技巧张冠李戴
④意象意境概括不当
(2)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
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
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方法技巧    赏析诗句的角度
赏析诗句可以从内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入手。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
解、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
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
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
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
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
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
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
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
8.(2018课标全国Ⅲ,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
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A
(2)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
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
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流
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
易错警示    古代诗歌设误角度与陷阱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
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多羽
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精卫的精神,侧面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
崇敬之情;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的子孙,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坚韧不拔、
前赴后继的精神。
解题步骤    评价思想观点“三步骤”


9.(2017课标全国Ⅰ,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
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E.诗中说自己老病,
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
(2)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
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接着看有没有
使用什么表达技巧。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
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
悦之情。
方法技巧    炼字、炼句题解题切入点:
①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用和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
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②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
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双关、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
面描写结合等。
③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
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诗歌赏析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
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
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的考场
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渲染祥瑞肃穆
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
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
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
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其实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
国选出良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0.(2016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
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
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
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
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
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1)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
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2)题中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
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
“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
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
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
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
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
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
诗歌赏析    《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
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切
中题旨,渲染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的国运不兴,
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
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
达稳妥,以江水壮阔的气势来比喻盛唐的国力,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意蕴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
子的惆怅。
总之,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汉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
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
想。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2014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 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
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 (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
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
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析 (1)韦庄是唐末乱世的漂泊者,他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旅漂泊的身世已让
他习以为常,其中“惯别家”体现了韦庄的无奈与辛酸。通过“等闲”一词可看出,诗人好像
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等闲”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远离家乡,但思乡思亲之情
深埋心间,挥之不去。一觉醒来,面对无言的山月,这个孤独的游子倍感惆怅。
(2)韦诗前两句,虽一再表白“流离”“惯别家”“客天涯”不过“等闲”,可客中一觉梦醒,
孤苦凄清之情油然而生。把握韦庄“灯前”的感情,关键要扣住“惆怅”一词,“惆怅”是诗
人情感表达的转折点。
郭诗首句写渔家世代与海为伴,第二句写渔家简陋的生活环境,第三句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
谐幸福的场景,这让诗人这个游子倍感家的温暖。诗人虽是夜宿渔家,但其漂泊的孤独凄苦被
渔家的温暖愉悦融化。把握诗人“灯前”的感情,关键要扣住“笑说”一词,“笑说”透露出
诗人的情感指向。
2.(2013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
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
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哲学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而王夫之认为诗缘于情,理缘于性,未必一
定分辕反驾。而朱熹这位大哲学家的诗集中确有一些“不堕理障、富于情趣”的作品,《次
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便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一篇。江边几株梅树令作者牵挂,多次拄杖前
往探访。大风雪后再次踏雪寻梅,却苦寻无着,直到昨夜明月之下,才发现梅花凌寒傲雪盛开。
可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梅花的冰姿玉肌,也几乎未涉及梅的色与香,而是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
法,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精神品格。“春秋代序,阴阳惨
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外界景物,在作诗之前,引发作者的灵感;
作诗之时,影响其情感;诗成之后,又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之中。这首诗的语言清丽动人,心物相
感,情景交融。
方法技巧    咏物的诗歌,往往借助其他外物对所咏之物作侧面烘托,借助作者的情感来渲染。
同时,注意所咏之物特定的象征意义。
(2)诗人折梅遥寄,想到友人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进而联想到大宋朝廷用人不专,和战不定,使大
好河山,未能收复,但在诗中又不便明加指斥。中原未复,国势岌岌可危,志士失气,作者难免在
落寞惆怅、若有所失之际,想到梅花凌寒傲雪,受尽折磨与摧残,依然气节不改的高尚品质。大
宋金瓯残缺,治国者偏安一隅,令作者内心如焚。“相思应恨劫成灰”,沉郁苍凉,悲不可胜,正
如他在《赋水仙花》中所写:“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作者把心头种种难以言说的、复
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以至寒冬里,在
梅树下徘徊良久,沉吟思索,不觉已是日落寒枝,归鸦乱鸣,暮色四合,遥望柴门白屋,踽踽而归。
宋室南渡,中原已尽入金人掌握中,诗翁未曾北上,却又怎能于此游玩吟赏?“情以物迁,辞以情
发。”唯其感情深沉,方能状此深远之境,也唯有如此意境深远之作,方能寓先生深沉之情。但
从内心情感的流露,到作品意境的形成,往往有待外界景物的触发,作者咏梅,来寄托其对国势
的担忧,故沉郁苍凉。
3.(2012大纲全国,12,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    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
“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
致。(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
落叶飘零的感慨。(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修睦是晚唐诗僧,此诗借秋日落叶表达对时间的体悟,对生命的认识,极富禅理。首
联写秋雨过后,农田已“闲”,满地落叶,重重残红。颔联以拟人手法写落叶:回想那生机盎然
的春日,又岂肯相信如今会有如此萧瑟的秋风?颈联写暮色四起,纷乱的落叶随风跌入河中,随
水而去。叶落知秋,写落叶,亦是写生命的消逝;写春日、秋风,亦是写季节的更替;写流水,亦是
写时光的流逝。此等空阔寂寥之景,令人心生万古苍茫之意。
(2)尾联写青松凌寒不凋,红叶望风而陨,二者对比鲜明,寄寓落叶的感慨又深一层。
4.(2011全国,12,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秋声,如风
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5分)
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
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
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
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
深一层。(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词的上阕写日间情景,偶尔放晴,却薄暮昏暝。词的下阕写夜间情景,更深人去,酒已
都醒。上下阕以暗移的时间为经线自然衔接,将词境渐次推进。
(2)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较明显,只要抓住“秋阴”“向暝”“凄冷”“寒声”“雁影”这些重
点词,即可确定情感类型。因“秋”“暝”“凄冷”“寒”均是表达凄情愁思的,而“雁”又
是思乡怀人的物象,故下阕更深人去的凄清,孤灯映孤影,酒已都醒,强化了旅思乡愁的表达。
而末句“如何消夜永”则将这种情感推向极致。
5.(2010全国Ⅱ,12,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    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颍州。②传说晋时有
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
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5分)
答案 (1)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
心情。(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1分)
(2)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答出①②两点各给2分,答出③
给1分)
解析 (1)注释①点出此诗作于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颍州之时,可知作者仕途失意,对
前途充满忧虑。尾联“酒阑无奈客思家”写酒兴已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此句是全诗的关
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缘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欧阳修
何尝不是愁肠百结。客愁贯穿于全诗,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何日是归年”呢?作者仕途
失意,无可奈何之意,急切返乡之情尽在其中。
(2)题要求写出该诗的写作特色,我们应从全诗出发,考虑描写、抒情、修辞等表现手法。作者
首句写凄凉的静夜景色,次句写扑朔迷离的春夜景色,第三句写世事变迁,感慨人生,末句写酒
兴已阑,黯然思家。四句分叙了四个不同的意境,都是梦中光景,都透露出作者客居他乡、仕途
失意的无奈之情。从修辞上分析,该诗前后两联字字相对,对仗工巧,天衣无缝。这显然是受了
杜甫《绝句》诗的影响。
6.(2018北京,14—16,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
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
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
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
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答案 (1)D
(2)A
(3)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
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
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
解错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
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
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疑难突破    “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景色,
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3)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
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
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
方法技巧    鉴赏艺术特色“三角度”
①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及深层含意。②分析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及其效果。③分析表达了作
者何种感情。
7.(2018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
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
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
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易
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易错警示    诗歌选择题常见设误类型
①意象的含义不对。
②手法不准确。
③对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④语言风格表述不正确。
⑤曲解诗意。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答题时
语言要流畅、优美。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拂。良
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方法技巧    描绘诗句画面的方法
诗中有画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描绘诗句画面,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握诗歌的情感,
最后结合诗歌意象意境,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感,实
际上要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
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
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
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
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
失望,渐渐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渊明
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
8.(2018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答案 (1)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
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
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
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方法点拨    诗歌中常见的5种情感
①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b.反映离乱的痛苦;c.同情人民的疾苦;d.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②建功报国
a.建功立业的渴望;b.保家卫国的决心;c.报国无门的悲伤;d.山河沦丧的痛苦;e.年华消逝、壮志
难酬的悲叹;f.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g.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③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b.思乡念亲;c.边关思乡;d.闺中怀人。
④生活杂感
a.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b.昔盛今衰的感慨;c.借古讽今的情怀;d.青春易逝的伤感;e.仕途失意
的苦闷;f.告慰平生的喜悦。
⑤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恋;b.情深意长的勉励;c.坦陈心志的告白。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
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
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
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
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
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
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
知识拓展    何为“点染”?
①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与
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道:
“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
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②《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可见,“点染”也
是修饰文字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
9.(2018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
音之许。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由“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
堰”“看花多上水心亭”三句可概括出刘禹锡“闲”的表现。由首句“别离已久犹为郡”
可推知他如此之“闲”的原因除了热爱自然山水,还有长期得不到升迁。
方法技巧    概括分析诗歌内容四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诗,把握情感;
第二步,对应诗句,了解句意;
第三步,筛关键词,概括内容;
第四步,根据句意,简要分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情应更远”可看出刘禹锡诗歌水平更高,表达
诗人由衷的钦佩之情;从“醉中高咏”可看出刘禹锡境况悲凉,诗人对此深表同情;从“有谁
听”可看出诗人认为自己能成为刘禹锡的知音。
10.(2017课标全国Ⅲ,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
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
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CD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
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
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
联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首
联,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
人,一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
的失落;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
着喜悦之情。
方法技巧    准确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技巧
①小序与注释,认真来研读。
②置身于情境,自然能体会。将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模拟声情,化身为诗人,自然
能体会作者的感情。
③逐句去分析,品准关键词。不要随意引申,不可无中生有,即“品准”。
11.(2017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
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
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
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
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
面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
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
审题方法    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入手。此诗是王
安石的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是“无累”“有机”,所以从词语的角度找到突破口。有时可借
助抒情方式进行分析,若是借景抒情,必须理解体会画面的特点,进而概括情感。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
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胸
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
含蓄深长。
疑难突破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以动写
静、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修
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而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集
中在某一联诗句中,答题时要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艺
术效果。
12.(2017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
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
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
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
“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
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方法技巧    鉴赏诗眼解题技巧
①明确指向
围绕“诗眼”命制的试题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例如:
a.某联(某句)中的“×”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好在哪里)。
b.分析“×”字的妙处(或表达效果)。
c.请简要分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这些试题的指向各有不同,明确了试题指向,才能准确作答。
②就诗论诗
赏析诗眼,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例如,诗眼若是活用的词(以形容词的活用居多),就要解读
其是如何化平淡为神奇的;诗眼若是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以拟人居多),就要解读其是如何恰到
好处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简单列出几个概念、术语,要结合
具体诗句或诗歌内容分析。
③善用比较
有的试题要求在比较中解读诗眼,有的试题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但一般都采用作比
较的方法来赏析诗眼。常见题型:
a.诗歌中的“×”字,有的版本写作“×”。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b.这首诗第×句中的“×”可否换成“×”?请简述理由。
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能用“到”“过”“入”“满”等字替代,
是因为“绿”字以鲜明的色彩激起了人们对江南春色的想象。
④注意规范
解答赏析诗眼题,一般采用以下步骤:释含义,阐释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有活用现象或使用了
修辞手法的,应点明);描景象,展开联想描述字词的具体景象;点情境,揭示字词营造的意境、表
达的感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蜀道沿途景
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
13.(2017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
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1)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的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
时代来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
“空”“五更”“画角”来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
(2)本题考查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赏析”题,必然涉及“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
面。“明朝”意味着是设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可以说“以景结情”“寓
情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
14.(2017北京,15—18,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
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     
      ,         。”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记游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
答案 (1)C (2)B   
(3)《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
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4)①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②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③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选项中“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误,应该是
“万家井邑出现”,巴峡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
疑难突破    井: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唐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
庆,万井相欢。”“万井出”的意思是“万家井邑出现”。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体察和对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
通过鸟雀声渲染凄凉氛围,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传递出思乡之情。B项中,“雁声急”
和“客程遥”写雁声的急切凄惨,归程遥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知识拓展   
王昌龄《古意》                     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晁补之《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
                             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张耒《感春十三首(其八)》               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共言
                             今年麦,新绿已映土;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五首(              笋改斋前路,蔬眠雨后畦。晴江明处动,远树看来齐。我语真雕朽,君
其五)》                        诗妙斫泥。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3)解答此题,可以从意象的感情色彩入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
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运用的意象,如“猿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冷、
悲苦的,可以分析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的凄凉意象,情感更加悲伤;而王维
的《晓行巴峡》则更加侧重暮春时节的“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
象,描写了巴峡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诗人最后说,幸得山
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
方法技巧    诗歌的比较阅读,可以从意象的特征和感情色彩方面入手。例如:王维的诗整体选
取的意象都偏明亮向上,情感也并不消沉,哀而不伤;郦道元的诗和杜甫的诗选取的意象都偏消
极暗沉,情感比较悲苦哀伤。
诗歌鉴赏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在浣洗,
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上行走。登上高处,
万家井邑出现,极目远眺看得清两条支流。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用故里的声音啼叫
着。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排解“我”背井离乡的愁情。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诗人行经巴
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
阵鸡鸣。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
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
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此可为一种说法。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
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
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自己的离别之情。
本诗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乡之情,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来说,全诗所表现出
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4)要特别关注“暧”“墟”“纡”“骇”“予”“鹧鸪”的写法。
15.(2017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
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
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核心事件来概
括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
极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
官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
它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核心为“卖地黄”。
(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
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人饿
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内容
和作用。
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
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
的饥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
对立。
        诗的开头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
因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
而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
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
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
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来的地黄只是被用来给马做
饲料。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第一,穷人的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
却有饲料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
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娇贵,那些主人的
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
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
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之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
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
16.(2016课标全国Ⅲ,8—9,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
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
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
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
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
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
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
自己老之将至。
(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
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每答出一点给3分。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
步,解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
嫌”“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
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较好的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
“弱”“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2)由“三十年前学六韬”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不为家贫卖宝刀”表示作者一直把宝刀
藏在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尚嫌弓力软”“犹识阵云高”表明作者认为自己还能上阵杀
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破阵子》的
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了全词 的情感基调,以沉痛的笔调,表达了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易错警示    ①对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辨不清,表述不到位。②因辛弃疾的《破阵
子》是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准确回忆其内容,因而概括不出其情感。③作答炼字题步骤混乱。
作答此类题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
中描述景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句所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或词烘托了怎样的意
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7.(2016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1)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
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
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
(2)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联想等。本诗颔
联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由此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
的手法;“秋原人外闲”,用秋原的空阔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可知还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3)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如何理解”,既
可以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的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由此诗生发的联想。
诗歌赏析    王维山水诗歌的特点,是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或
静谧恬淡,或气象萧肃,或幽寂冷清,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恬淡闲适之情。
诗人起句便写端居室中,显得宁静安闲,不与世间接触。端居室中,并不封闭,他眼望室外,遥望
远山苍云,与云山自然相合,表现一种恬淡适意的情怀。这诗句的艺术张力较强,给人以广阔的
联想空间。读着这样的诗句,一些读者也会感到诗人的心事浩茫,寄托遥远,表现了一种强压纷
繁的思绪。
颔联使用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除了对仗工整外,还采用了对面敷彩表现法,本为鸟在落日时
飞上飞下,被诗人表现为“落日”在“鸟边”落下;本为人在秋原上心闲意静,诗人却说秋原在
人心之外显得安闲。
颈联表面上写自己只看到遥远的山林,而不见自己的屋檐,实际上表达的是心胸宽阔,视野博
大,寄情山水,早忘记了身边的琐琐屑屑,忘记了人世的纷纷攘攘,达到与自然冥合的境界。
尾联回到人世,但不是世俗的人世,而是仙风道骨般的境界,乘着明月,等着友人,门无须关,窗不
必闭,一切适意,一切自然,何等闲适!整首诗突出一个“闲”字。颔联对句直接出现“闲”字,
而整首诗则处处体现“闲”。写出了三层“闲”的境界。一为景闲,山林自在,鸟儿悠闲,秋原
无扰。二为心闲,诗人在道友裴迪的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一派安闲之境,
一怀安闲之意。三为境闲,诗歌营造了一个安闲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
水、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
18.(2016浙江,21—22,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1)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仗
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
的家毁国亡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
“寝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
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
这叫情景交融。
(2)该题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两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为
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
两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比,写出
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情感
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
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
诗歌赏析    《北来人二首》是刘克庄在北宋亡国后所写的感怀之作,诗中流露出亡国之恨与
遗民之悲,将当时亡国后诗人的心迹刻画得十分到位。题目平中显奇,朴朴实实的字眼,看似毫
无新奇之处,但却饱含着亡国之臣、离家之人的悲切之感。“北来人”就点明其是背井离乡
之人。这两首诗所选物象皆饱含悲情。“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是以物感人,触景生情;
“胡运占难久”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妆髻尚宣和”,作者通过写旧京女的妆髻还保留着宣
和的发式,表达对于故国的怀念。“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对比叙事,表现孤独凄凉的处
境。“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抒情,叙写背井离乡之苦,表达希望光复河山而不得的
苦悲之情。这两首诗,以叙事诗的笔调写就,叙事所选细节、情景多显残败之象,多用对比手
法,对比中表现流离之苦、亡国之悲。
19.(2015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
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
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1)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明显的不同在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的
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虚写,写的是诗人出发之前的想象之景。
(2)鉴赏思想感情,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诗歌尾联的大意是:勤于王事不敢嫌道路遥远,只有在
梦中才能偷偷回到家乡。然后通观全诗,把握感情。前六句极言北庭环境的艰苦,最后两句笔
锋一转,表达了诗人虽有勤于王事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但思想上还是爱国情感占上风。
易错警示    对诗歌感情的分析,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学会分析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确保
大方向的正确;二是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答题,确保答题点不会遗漏。
诗歌赏析    此诗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诗人岑参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诗题中有“发临洮
将赴北庭”的内容,因而诗中所叙述的,是临洮至北庭的沿途景物。此次轮台之行,自然方面,
春风不到,连年雪飞;人事方面,汉使应稀。这是诗人第一次到北庭,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
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通过描写春风不
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
寒冷,“春风不曾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
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
人的爱国情怀,“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
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结
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20.(2015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
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
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
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
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
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1)题中要求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可知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
来进行说明。由“豁尔”可知是白天,由“月正圆”可知是夜晚;“山曲”“平川”“树杪”
“峰头”等表现地点转移的词语体现空间变化。
(2)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考生须整体把握诗篇,才能领略到“荒”“瘦”二字的丰富意
蕴。这首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全诗写得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荒
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则写出了山区农村苦瘠贫寒的面貌,表达出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
困苦的忧虑。解答本题需要从用字特点、意蕴等角度分析其妙处。
21.(2015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月 圆①
                                  [唐]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
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
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
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1)鉴赏诗歌的意境美,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前六句写的是:满月当楼,寒江潮涌,月洒波
中,金光摇而不定;月临席上,光彩柔美;空山静寂,月明星稀。其次要找准意象,前六句描绘的意
象有“月”“楼”“江”“扉”“席”“山”“列宿”等。最后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画面
即可。
(2)虚,指回忆或想象之景;实,指眼前实景。回答本题只要弄明白虚指什么、实指什么即可,本
诗最后两句中,上句诗人遥想故园秋景,是虚写;下句回到现实,是实写。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
思念之情。
22.(2014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
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
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理解描写景物的词句,体悟景中所蕴含的情感;还要指出描
写景物的句子在结构、主旨表达、抒情方面的作用。
(2)词中末尾两句,主要是动作描写,抓住所描写的动作的特点,结合上文景中所含之情,不难得
出正确答案。分析时,要翻译词句,由动作归纳、提炼体现词中人物情感的肢体语言。
思路分析    ①诗歌作用题要抓住“内容”“结构”“情感”三个方面来解答。“内容”方
面要答出诗歌描写的景色和渲染的氛围。“结构”方面要区分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所在的位
置。“情感”是重点,要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
②一要整体把握词的情感倾向:上阕写景,暗含春愁;下阕抒情,直写闺怨。二要抓住人物的动
作描写等来理解句意。作答此题应先概括感情内容,再辨明表达技巧,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诗歌赏析    词的上阕“春风”两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
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
情绪,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三、四两句写雨霁天晴,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
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
起。“帘半卷,燕双归”,燕双人独,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这个句子。结尾
两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闷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
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
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23.(2014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
春之意。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
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 (1)“番腾妆束闹苏堤”,写西湖苏堤上游人如织,妆束漂亮,争相赏春;“凌波寸不移”,
写游湖的女子定步不移,驻足凝神极尽其惜春之情;末两句写游人直至暮色渐起,才三三两两结
伴叫船,带着无尽的留恋之情和伤春之感回程。
(2)以“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写暮春时节百花逐日凋零、芳春即将逝去的情景;以花落如
雨、柳絮沾泥的具体场景,写尽了暮春时节触目皆是的凋残之景。点面结合,暮春之景跃然纸
上,伤春之情充溢字间。答题时,一要回答点与面的具体内容及两者相结合的表达效果;二要回
答点面结合之景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4.(2014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
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
“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
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
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解析 (1)结合诗歌内容作答即可。 首联第一句就说“一点灯残”“酒醒”,第二句说“已
携”,“已”紧扣题目中的“早”,说明很早就出发了。诗人在如豆的一点残灯里醒来,说明昨
夜喝酒太晚,也忘记吹灯,就睡着了。昨夜的残酒气息还在,残灯未灭,就携带一把剑孤独上路
(首联画面呈现)。可见时间之“早”。颔联第一句“闻鸡唱”,说明此刻大地一片寂静, 一两
声的鸡叫声呼唤人们该起床了;第二句“独向长空背雁行”中的“独”字, 说明路上只有诗人
孤身前行,可见时间之“早”。颈联第一句“白草近关微有路”中的“微”字,写出了靠近边
关的地方,草上覆盖着大雪,因为天暗,也看不清前方的路在哪里,可见时间之“早”。
(2)一是答其在诗句中的意思或呈现的场景;二是答该字所使用的手法;三是答诗人表达的感
情。诗人在如豆的一点残灯里醒来,昨夜的残酒气息还在,携带一把剑孤独上路。此刻,只听到
一声声的鸡叫,飞雪飘飘,诗人愁苦地望着飞雪,独自背对着南行的大雁向北前行。大雁们尚有
伴儿一起飞,而诗人只有一人一剑,孤身行走在去往边塞之地的路上。这一“背”字,把诗人的
孤独和悲苦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年模拟
               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每篇建议用时:10分钟
1.(2019甘肃二诊,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注]
                                    韦 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    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诗人病困,家人离散,在参加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周宝的盛
大宴会时,其有感而发,遂成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三个“满”字,再现夜宴场面的盛大华丽。
B.“海上神仙窟”竟然只似“人间富贵家”,诗人以夸张之笔写出夜宴的豪奢。
C.诗中写愁的方式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相同,都是在以乐衬哀,表现力强。
D.这首诗写诗人陪同府相于中堂夜宴的所见所闻,寄寓了诗人及时行乐的情怀。
(2)请围绕“愁”,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1)D   
(2)全诗前面三联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尾联重在点
“愁”。联系诗歌内容和注解看,①愁黄巢兵乱国势倾颓(为国家的安危而愁),好景难长;②愁
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③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④愁百姓饱受战乱,陷
于水深火热之中。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解析 (1)D项曲解文意。诗中写诗人陪同府相于中堂夜宴的所见所闻,“月半斜”之“半”,
既是实景,又寓微言。写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
沉湎酒色,主要是为了对比出心中之愁。选项说“寄寓了诗人及时行乐的情怀”理解错误。
(2)诗歌第一联是描写宴会的盛大华丽。第二联是写夜宴的豪奢,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
像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第三联写雕饰精美的门
庭,灯烛辉煌,像是红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像牵曳着碧空云霞。“夜攒”“晴
曳”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结尾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
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
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
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
2.(2019吉大附中二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    ①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
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一语双关,既
描写了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此时此景之下的心绪难平。
B.诗歌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是慨叹自己避兵转徙,
艰苦备尝;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言外是慨叹客居岑寂。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声转到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一个“意”字领起下
文,包含了亡国南渡的感伤无奈及漂泊异乡暂得欢愉的慰藉之情。
D.本诗感时抚事,不用华丽词藻,不用典故,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
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韵味醇厚。
(2)纪昀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即尾联写得有神的情致。你认为尾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
致?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用虚写的手法,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
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
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解析 (1)“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错误,应是营造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意境。
(2)“明日”表明是作者的想象,指明手法后,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想
象之景和眼前之景的区别,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人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
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3.(2019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联考,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小题。
                               详定试卷(其二)①
                                   王安石
                       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扬雄②。
                       当时赐帛倡优③等,今日论才将相中④。
                     细甚客卿因笔墨,卑于《尔雅》注鱼虫⑤。
                       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⑥。
[注]    ①宋嘉祐六年(1061)朝廷春试,王安石与杨畋同任详定官,读其诗,因答之。②扬雄:西汉
辞赋家,著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名作。晚年曾对此颇后悔。颈联“客卿因笔墨”即指
扬雄写的《长杨赋》。③王褒因善作赋而蒙汉宣帝赐帛。枚皋曾发牢骚说:“为赋乃俳,见视
如倡。”④唐人重进士试,宰相等高官多出自此,北宋亦相似。⑤《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
解释字词的训诂书。韩愈曾说:“《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⑥魏相,字弱翁,汉宣帝时
丞相,主张“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今的学子们常炫耀自己辞赋写得好,却不知当年西汉的辞赋名家扬雄曾在晚年对自己作
赋的经历深感后悔。
B.“倡优等”三字表明,当年因辞赋出众而受赏的王褒和抱怨自己辞赋出众而不受重用的枚
皋,地位都不高。
C.宋朝与唐朝相似,也采用科考取士,工于辞赋者不仅可以入朝为官,甚至可以位至宰相,与汉
朝差别极大。
D.诗人认为汉朝辞赋家地位低下的情况确实应该改变,本朝不该出现这种情况。杨畋也是认
同这种看法的。
(2)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①对科考以辞赋取才制度的不满;对科考太过琐细无实用的批评;②对杨畋在诗歌中表达出
的改革思想的认同。
解析 (1)D项“汉朝辞赋家地位低下”错,根据“汉家故事真当改”可知,汉家故事指汉朝传
统的制度和做法,用指当时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2)“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这两句话是说诗人认为汉朝传统的以诗赋取士的科
举制度和做法应该改变,本朝不该出现这种情况。杨畋也是认同这种看法的。表达了诗人对
科考以辞赋取才制度的不满,以及对杨畋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改革思想的认同。再结合“暮年
羞悔有扬雄”“卑于《尔雅》注鱼虫”可知,这两句表达了对赋这种文体的不满,批评了科考
太过琐细无实用的弊端。
4.(2019陕西榆林三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 潜
         铁瓮①古形势,相对立金焦②。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
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
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    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的壮阔苍茫,亦有孤立
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请对比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6分)
答案 (1)C
(2)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重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愁与苦闷;吴词写超
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辛词和吴词各3分,共6分)
解析 (1)C项,没有议论。
(2)辛词的结尾运用典故,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表达的是对南宋朝廷不重用自己的
郁闷;吴词运用反问,表达的是看穿世事,渴望避世的想法。
5.(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①
                                    陆 游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    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
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③灞桥、曲江均为
长安著名景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二句描绘了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
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雄浑画面。
B.词人借景抒情,角声、烽火为下文登高酹酒抒发诗兴提供了一个意境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
词奠定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
C.高歌击筑,凭高酉孚酒,引起词人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感慨,角声之哀、歌声之悲,都是
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
D.这首词紧扣“望”字,词人登高望远,借所见所闻写出内心所感,既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又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情调。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两阕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山河沦丧的悲愤,收复长安的渴望。②上阕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
筑,登高酹酒,抒发词人面对山河沦丧的悲愤之情。③下阕写词人遥望长安,想象烟柳池馆都在
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抒发了词人收复失地的渴望。
解析 (1)C项,“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分析错误,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
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悲歌击筑,凭高酉孚
酒,此兴悠哉”表达的是慷慨悲壮之情。
(2)本词上阕“秋到边城角声哀”,融情入景,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
“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悲歌击筑,凭高酉孚酒,此兴悠哉”抒
发了词人慷慨悲壮之情。“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
者高兴地发现,原来飘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词人遥望中的长
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词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灞
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
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抒发了作者急于收复长安
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洋溢着深厚的爱国激情。
6.(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二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声子·晚天萧索
                                    柳 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①暮霭初收。夫差旧国②,香径
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③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
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    ①牢落:寥落,稀疏零落貌。②夫差旧国: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③翻:反而。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首先交代了东游的时间、地点。傍晚的天空散发着萧索的凉意,词人感到自己如无根
的飞蓬浪迹天涯,如今又驾舟东游。
B.三吴风景、姑苏亭台都笼罩在沉沉暮色之中,渲染了黯淡的气氛。但鹿群自由自在呼朋唤
友的画面,仍可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
C.下片追忆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旧事,与上片虚实结合。夫差虽有运筹帷幄之志,却最终亡
国,反不如泛舟五湖的范蠡。
D.结句中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起
到了呼应前文,余韵不尽的作用。
(2)柳永的这首词一反其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偏向于豪放,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鉴赏。(6分)
答案 (1)B
(2)①所选题材重大。②所选意象大气。③所造意境苍凉,视野开阔。④所抒情感率直慷慨。
⑤直抒胸臆。(以上五点能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B项,上片结句表现的是昔日的繁华早已灰飞烟灭的荒凉景象。
(2)豪放的词风主要表现在:一是意象意境的阔大,二是情感慷慨激越,三是手法上的夸张或直
抒胸臆。
7.(2018内蒙古呼伦贝尔一模改编,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注]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
痕,在今山西灵石。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追忆公主出嫁时鸟低语、笳悲鸣,渲染凄凉之氛围,两者对比,突出远嫁之悲切。
B.第三句正用杜甫“环珮空归月夜魂”之典,表意深婉;第四句点明诗歌题目,令人怅惘。
C.颈联对仗工整,议论深切,升华了怀古之意,又在矛盾中表达了怜惜之意、愤激之情。
D.诗歌情感一波三折,先是无比怜惜,然后是尖锐痛击,最后以无可奈何之意默然收束。
(2)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6分)
答案 (1)B   
(2)①直抒胸臆:“空叹息”直接抒发叹惋之情。②以景作结:结句描写了岩花野草春秋更替,
意蕴深远,回味无穷。③反衬:以无情无知之花草反衬诗人无尽之深情。
解析 (1)“正用”应为“反用”。
(2)题干中的“如何”表明本题是考查表现手法的。首先寻找诗歌中的情语,如“叹息”,能直
接找到情语的一般属于直抒胸臆;然后看诗歌表达情感的其他手段,如景与情的关系、意象的
使用、词语的锤炼等方面。结尾一联常常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意在言外等手法,要特别
注意。
8.(2017甘肃兰州诊断改编,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    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古代漠北产的骏马。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
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
的精神面貌。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
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少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
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1)C
(2)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
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1)“雨里”一作“雾里”,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
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颈联描绘
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
季节和地域特征。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
故“雾”和“雨”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
(2)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
酊大醉而卧在酒家。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B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专题综合题组
                             时间:80分钟 分值:82分
1.(2019重庆部分区县一诊,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瘦马行(节选)
                                    杜 甫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开篇点出马之“瘦”,接下来从形态和动作两个方面具体渲染了它的瘦弱。
B.瘦马身上的官字印记以及众人对其来历的讲述,表明它拥有非同寻常的经历。
C.“天寒”“日暮”两句写瘦马既被遗弃又遭欺辱等境况,与往日经历形成对比。
D.末二句用虚写手法,表达对瘦马得到惠养的期盼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
(2)瘦马为何“使我伤”?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①瘦弱的形貌;②曾为战马今遭遗弃的经历;③渴望奔腾却困于郊野的遭遇;④老病孤寂的
处境;⑤联想自己的坎坷遭遇,内心抑郁不平。
解析 (1)D项,“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错误,末两句的意思是,明年草长马肥,更试
其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它。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是老想立功的马,
不是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而是对其能耐的自信。
(2)诗歌前四句记瘦马瘦弱憔悴之状。“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两句,写瘦马犹带
官印,叹其昔用而今弃也。“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两句,写远放不收,皮干剥落,
故乌啄其疮。极写瘦马之可哀,有叹其昔贵而今贱之意。最后两句,写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
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它。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是老想立功的马。其
实这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作者借马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这样即可概括出瘦马使
作者“伤”的原因。
2.(2019白甘肃、青海、宁夏联考,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
                                    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上句“老萧郎”照应诗题人物;下句用比喻手法,对人物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
B.颔联下句写萧处士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铺垫。
C.诗歌前四句着力刻画萧处士的形象,点明其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
D.诗中写“巴峡”“猿”,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
(2)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依恋与不舍。劝即将远行的友人一醉方休,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人的依恋与不
舍。②关切与担忧。诗歌尾联以景结情,月光朗照,磨围山月色苍苍,暗含对友人前路漫漫、旅
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
解析 (1)B项,“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说法不妥,应该是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
(2)“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意思是那里环境恶劣,想到如此让我心忧,那么就让
我们今天在磨围山伴着苍苍明月,痛饮美酒,不醉不休。本文是送别诗,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
诗人心中有对友人离别的不舍,想借酒表达惜别深情。“磨围山月正苍苍”,展现磨围山月色
苍苍,暗含着对友人此去前路漫长、路途艰辛的担忧。
3.(2019辽宁辽阳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边将
                                   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
[注]    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其以治军严明著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用高昂激越的调子挈领全篇,“轻生”“奉国”两相对照,凸显边将的崇高心灵。
B.首联“苦”“多”“旧”三字突出将军是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甘冒锋镝的英雄。
C.颔联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都运用互文手法,写边地寒冷景象。
D.本诗用“玉匣”“金铃”“皂貂”等色彩浓丽的词语将边将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明。
(2)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C   
(2)尾联化用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治军严明的典故。诗人把这位将军比作周亚夫,他时
刻警惕着犬戎侵犯边塞,为此而仔细查看、研究阵图,表现了将军心系祖国,忠勇有谋,兢兢业
业的形象。
解析 (1)C项,对本诗颔联的手法理解有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是互文的
手法,将军和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弓,他们冰冷的铁甲难以上身。本诗颔联“玉匣锁龙鳞甲冷,
金铃衬鹘羽毛寒”不是互文的手法,上句说的是战士的铠甲,下句说的是装饰。
(2)根据注释可知,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其以治军严明著称。此诗借用这一典故
旨在说明戍边将领的认真和恪尽职守的形象,因此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歌颂和赞扬之情。
4.(2019吉林三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人宰吴县
                                      杜荀鹤
                              海涨①兵荒后,为官合动情。
                              字人②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
                              惟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注]    ①“海涨”即沧海横流为患,比喻社会的动乱。②“字人”即抚养人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连年兵荒马乱之后,做官的人就更应该考虑到人民的疾苦,这是诗人对去吴县当县令
的友人的告诫。
B.颔联两句中诗人为友人指出了抚养人民的办法,认为没有什么特异的办法,为官清正廉洁才是最好的。
C.尾联照应诗题,点明送别,并在送别之际祝福友人像古代的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D.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离愁别恨、愤慨于仕宦不遇等消极情调,表达了时时不忘“济世救
物”的诗旨。
(2)诗的颈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颈联中,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友人乘船赴任途中的情景。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售
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草鞋、绫梭是百姓生产、生活的象征,诗人言外之
意是希望县宰朋友到任之后能够注重恢复发展当地的生产,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解析 (1)C项,“祝福友人像古代的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理解错误,应该
是诗人希望友人保持历史上那些政绩卓绝的清官所具有的仁民爱物之心,做一个清廉爱民的
好官。(2)可结合第(1)题对诗的赏析以及注释理解分析,要答出颈联的表层意义和象征意义。
5.(2019东北三校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①
                                    苏 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②,未随埋没有双尖。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③
                                    苏 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注]    ①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移守荒蛮之地密州,作此诗。②马耳:马耳山,因形似马耳得名。
③本诗作于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是年冬,黄州大雪。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首首联写自昏达旦,彻夜雪飘的情景。起笔先点明时间,从黄昏绵绵纤雨写起,入夜后不
知不觉转而为雪。突出局势严峻,作者心情紧张。
B.第一首尾联生动描摹出马耳山的形象。大雪之后,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高耸起,没有被雪覆
盖。作者借马耳山含蓄地表达出对志向的坚守。
C.第二首首联写雪后到乾明寺,用“马亦惊”表现漫山皆雪眼前是一片银色世界的景象,与温
庭筠《侠客行》中的“白马夜频惊,三更霸凌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D.第二首颈联抒发自己对雪景的热爱。这样至洁至净的银色世界,决不能让牛羊踩踏。“且
看”句是想象雪晴之后,鸦雀嬉戏于枝间的可人画面。
(2)两首诗都写雪景,描写手法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A
(2)第一首:运用感官结合的方法写雪。①以触觉写雪:雪后作者只觉被褥毫无暖意,如同水泼
在上面,重在表现下雪之后天气寒冷。②以视听结合写雪:庭院里雪光反射在书斋的帷幔上,明
亮而刺眼,作者误以为天将破晓。半夜听到屋檐上雪融化后滴落的声音。写出了雪后的独特感受。
第二首:①以侧面描写写雪:“马亦惊”写雪后天地一片银白,马也因此而惊。“我先行”写出
“我”对雪后美景的喜爱,通过作者行为写雪后景色之美。②以虚写雪,想象雪晴之后,鸦雀嬉
戏于枝间的可人场面。想象自己留宿寺中,等待听雪融化时从屋檐上和竹叶上滴落的声音。
解析 (1)A项,“突出局势严峻,作者心情紧张”错误。“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
严”,首联“黄昏”点明时间,天气由落雨变成落雪,没有时局暗示,也未突出作者心情紧张。
(2)第一首写从黄昏到第二天天亮,彻夜雪飘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
而为雪。结合“但觉衾裯如泼水”分析,从触觉角度入手,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
在上面。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
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
下的冰溜子,这才醒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这是从视听结合角度来写
雪。第二首,“门外山光马亦惊”,从侧面描写了雪景。“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
晴”,作者想象雪晴之后,鸦雀嬉戏于枝间的可人场面。“待听催檐泻竹声”,也是运用虚写的
手法,写作者等待听雪融化时从屋檐上和竹叶上滴落的声音。
6.(2019辽宁凌源抽测,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酒家壁
                                   陆 游①
                       明主何曾弃不才②,书生飘泊自堪哀。
                       烟波东尽江湖远③,云栈西从陇蜀回④。
                        宿雨送寒秋欲晚,积衰成病老初来。
                        酒香菰脆丹枫岸,强遣樽前笑口开。
[注]    ①陆游终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然而,由于当权派奉行妥协投降的国策,他在政治上不断
遭受压制和排斥。②不才: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③隆兴二
年至乾道元年,陆游因触犯皇上,先后通判建康、镇江。④乾道五年至淳熙三年,陆游先后在四
川夔州、蜀州、嘉州、荣州为官。淳熙九年,又入蜀任祠禄朝奉大夫,主管成都府玉局观。他
先后在四川为官十年,但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直抒胸臆,正话反说,明说“不才”,实为大才、有才之人,抒发了不被赏识、不被重用
的伤痛。
B.颔联借景抒情,从小处着笔,描绘了烟波江湖,陇蜀云栈,东尽西从之景,于雄奇奔放的意境中
见沉郁悲凉之风格。
C.颈联对仗工整,前句写景,寒秋夜雨,凄冷萧瑟,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后句叙事,写自己年老体
衰,积衰成病。
D.尾联精选意象,美酒、脆菰、丹枫、笑口,明快宜人,一反前文阴沉色调,正所谓“乐景写哀,
倍增其哀”。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哀”情。(6分)
答案 (1)B
(2)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②居无定所、漂泊异乡的哀痛;③体衰老病、孤独无依的伤
感;④一事无成、强颜欢笑的心酸。
解析 (1)B项,“颔联借景抒情,从小处着笔,描绘了烟波江湖,陇蜀云栈,东尽西从之景”曲解
诗意,颔联不是简单的写景,而是以不同地方的景色来概括为官漂泊的经历。(2)“明主何曾弃
不才,书生飘泊自堪哀”,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哀”字见出无奈之情;
三、四句以不同地方的景色来概括为官漂泊的经历,首联也有“书生飘泊”,表明诗人四处漂
泊,居无定所的哀痛;“积衰成病老初来”,讲明诗人年老体衰,身体多病,无依无靠的感伤之情;
“强遣樽前笑口开”,结合首联和注释①,表明诗人一事无成、强颜欢笑、借酒消愁的辛酸之
苦。整理归纳以上就可以得出答案。
7.(2019内蒙古包头期末,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赏心亭①
                                    王 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    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
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
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
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
“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
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2)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①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2分)首联、颔联寓
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1分)②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
国之音的忧虑之感(2分)。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1
分)
解析 (1)“王气”是指王朝的运数;颈联是说,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
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2)第一问:二、三句是写作者登高远眺,高高
的城墙把汹涌澎湃的海浪压回到海的入口处,万里江山依旧壮阔,而曾在此定都的前代统治者
却早已因沉湎歌舞、荒废朝政而致国家破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第三联
是说今天依然听到悲伤淫糜的亡国之音,如今的统治者却不能吸取教训,对现实的忧虑,使作者
“怅然”。第二问:二、三句“城压沧波到海门。万里江山来醉眼”属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结合注释可知第三联“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诗人是用典故悲叹北宋统治者不
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8.(2017陕西师大附中二模改编,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卢蒲江席上,时有新第宗室①
                                   刘 过②
         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有汝阳琎者③,唱名殿陛④;玉川公子⑤,开宴尊罍。四举无成,十
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如何好?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
         未尝戚戚于怀。问自古英雄安在哉?任钱塘江上,潮生潮落;姑苏台畔,花谢花开。盗号书生,强
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谁羡汝、拥三千珠履⑥,十二金钗!
[注]    ①一本题作“卢菊涧座上。时座中有新第宗室”。“菊涧”是主人之号。②刘过(115
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
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又屡试不第,
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③汝阳琎者:唐玄宗
李隆基之侄李琎封汝阳郡王,借指新第宗室。④唱名殿陛:殿试录取后宣布名次。⑤玉川公子:
唐诗人卢仝号玉川子,借指宴会主人卢蒲江。⑥三千珠履:门多宾客。语出《史记·春申君列
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三句以飞剑横空的壮采象征匡济天下的奇志,极写前来应试时意气之豪迈,落笔便有非
凡气象。
B.“有汝阳”四句收敛前情,点明题事。及第者与落第者同一宴席,咫尺荣枯,悲欢异趣,心情
自难平静。
C.“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写出词人落第后万念俱灰、借酒浇愁的无奈。
D.“未尝戚戚于怀”极见词人平生光明磊落,不因穷达而异其忧乐的宽广胸怀。
(2)这首词全篇都是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丰富,语言风格多变,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的抒情主人
公形象。(6分)
答案 (1)C
(2)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胸怀壮志却屡试不第的爱国志士形象。“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写出了
抒情主人公的豪迈气度和远大志向,“问自古英雄”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满怀壮志;从“又为此
来”“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可见抒情主人公落第后的无奈凄凉;
“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极见枉读诗书无补于世的痛苦和岁月无情而功名未
立的忧惧和感叹。
解析 (1)“万念俱灰”错。“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刻画出词人感慨万千之状。既失进身
之路,怀济世之志亦无从施展,唯有借酒浇愁。而非“万念俱灰”。
(2)此题作答思路如下:①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以飞剑横
空的壮采象征词人匡济天下的奇志。“问自古英雄安在哉”谓古来英雄,终归乌有,辞虽旷达,
意实哀伤,乃由报国无门而产生包含政治与人生双重意义的悲慨。由这两点我们可以概括出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即胸怀壮志却屡试不第的爱国志士形象。②结合句子分析人物性
格。可以结合“一剑横空,飞过洞庭”“问自古英雄”“又为此来”“四举无成,十年不调”
“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等句子具体分析形象的特
征。③形象表现出的情感。词的下片重在抒情,可以从“盗号书生”三句分析出枉读诗书无
补于世和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
                C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应用创新题组
                             每篇建议用时:10分钟
1.(2019 5·3原创冲刺卷六,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雪
                                    许 浑
                        云度龙山暗倚城,先飞淅沥引轻盈。
                       素娥冉冉拜瑶阙,皓鹤纷纷朝玉京①。
                       阴岭有风梅艳散,寒林无月桂华②生。
                       剡溪一醉十年事,忽忆棹回天未明③。
[注] ①玉京:道家称天帝居住的地方。②桂华:这里以月光代指寒林枝叶上的积雪。③剡溪
一醉十年事,忽忆棹回天未明: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忽忆戴安道。时戴
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中,诗人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落雪之前阴云密布、细雨飘飞的景象。
B.“轻盈”在此处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让人感受到飞雪轻柔优美的特点。
C.尾联运用雪夜访戴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D.本诗前三联描写诗人所见之景,尾联对景生情,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人是如何描绘所对之雪的?请结合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将飘飞的雪花比作“素娥”“皓鹤”,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花飞舞
时姿态之优美。②颔联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用素娥缓缓飞往仙宫,白鹤纷纷飞向玉京山的
画面形容雪花漫天飞舞的美丽景象。③颈联运用映衬的手法展现冬雪之美。娇艳的梅瓣随
风飘飞,寒林枝叶上积满洁白的雪花,两相映衬,营造出雪夜洁白素雅之境,使人感受到雪夜之
特有氛围。④运用叠词,富于表现力。“冉冉”状舒缓自如的样子,“纷纷”写多而纷乱的样
子,形象描绘出雪花时快时慢、漫天飞舞之态。(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给6分)
解析 (1)尾联运用雪夜访戴的典故,呈现的是诗人潇洒自适的内心境况。(2)解答此题,学生
应该首先审清楚题干,考查诗歌是如何描绘雪景的,结合中间两联,可从修辞、衬托等方面来进
行具体分析。
2.(2019 5·3原创预测卷三,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
                                [南宋]范成大
清江①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②。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
熟③。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空警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
相属。荻笋蒌芽④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注]    ①清江:江西赣江的支流,代指赣江。②帆腹:用苏轼诗《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长风送客添帆腹”语。船帆因受风而张开,故云“腹”。③风初熟:用苏轼诗《金山梦中
作》“夜半潮来风又熟”语。风初起时方向不定,待至风向不再转移,谓之风熟。④荻笋蒌芽:
芦芽和初生的蒌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片在“清江风帆甚快”上运笔铺衍。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巨大的波涛声像要席卷大地,翻
滚的浪花犹如涌起的重重叠叠的高大房屋。
B.“呼禹乱黄川”一句中,词人呼唤大禹的名字,表达出对大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此次舟行之
速,恰似当年追想着大禹的业绩横渡黄河。
C.“炎天”指南方,“冰海”指北方,这里既指词人当年北上出使,现在南下被贬地方官,也暗
指当年功名可望,而此时无路请缨的情形。
D.词中多处运用白描,整首词给人以波澜壮阔之感,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很见英雄
本色,字里行间尽显万丈豪情。
(2)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①整首词写舟行赣江,顺风疾驶,词人和客人开怀畅饮的情景,其实这是表面现象。②词人
表面上的高兴却难掩失意的激愤,实际上抒写了词人报国无门、理想成空的愤懑之情。
解析 (1)词中没有用到白描,用到了多个典故。有“大禹治水”“祖逖击楫”“刘备见髀肉生,慨
然流涕”等。
(2)把握主旨,一定要弄懂诗歌含意。主旨把握也就是对诗歌含意的进一步研究,只有理解了诗
歌含意才能在领悟主旨的时候思路畅通,并且思考方向正确。本词表面上是写舟行赣江,词人
和客人畅饮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理想成空的愤懑之情。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