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写 作
专题十六 记叙文写作
第1讲 情节安排
• 一、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
特点 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写人物、
事件及写景、状物来表达一定的中心主题
要求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侧重记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
心理描写为主
侧重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高
类型 潮、结局为重点
侧重写景的记叙文,以写景为主,或借景抒怀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或象征抒怀
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顺叙 脉络清楚
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
埋下伏笔、
倒叙 先写结局,再按顺序记述事情经过
顺序 引人思考
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 缘由补充、
插叙
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 人物介绍
补叙 与插叙基本相同,但内容更简洁,笔墨更简约
以对事情原委、始末作直接的介绍、说明、交
叙述
代为基本表达方式
肖像、语言、动作、心
对人、事、 人物描写
方法 物、景作 理、神态
描写 具 交代环境、烘托气氛、
景物描写
体、形象 表现心理、抒发感情
的刻画 细节描写 细微、典型
夹叙
叙述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夹议
直接: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
方法
对感受和 感情
抒情 感情的抒
发表达 间接: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
发感情
• 二、记叙文情节的特点
• 情节是指记叙文中人物活动和事件产生、发展、解决的全过程。在记
叙文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都要在故事情节中得到刻画与展示。情
节与人物、环境并称记叙文的三大要素,情节设置的成败直接关系着
记叙文写作的成败。记叙文的情节要合理、曲折、新奇。
• 一、情节合理有冲突
• 并非生活中的所有故事都能选入文章,情节的构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只有满足条件的情节才是合理的。
• 1.情节之间要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 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老爷爷去世了,不久,老奶奶也去世了。这
样的故事只停留在陈述事实上,没有任何情节。如果改为“老爷爷去
世后不久,老奶奶因伤心过度也去世了”,这样前后情节之间有了一
定的因果联系,也就合理了。
• 2.情节之间要体现矛盾冲突
• 没有矛盾的情节,太平淡,太生活化,没有可读性。走入文学创作中
的情节应体现和突出一定的矛盾冲突,表现矛盾的产生、发展、高潮、
结局的全过程。
• 下面是《守财奴·抢夺梳妆匣》这一小节的情节脉络:
• ①葛朗台发现梳妆匣;
• ②葛朗台夺得梳妆匣;
• ③欧也妮乞求父亲还梳妆匣;
• ④葛朗台欲撬匣子,欧也妮用刀相逼,太太昏倒;
• ⑤葛朗台罢手求和。
• 请问,这里的情节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有什么作用?
• 答案 围绕“抢—夺”这个中心矛盾,使情节安排既合理集中,又很扣
人心弦。这样的情节合乎人物性格的发展特点,也合乎生活的逻辑。
• 二、情节曲折生波澜
•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安排不能像一潭死水,无波无澜,
而应像一条飞流而下的瀑布,浪花飞溅,多姿多彩。
• (一)巧设悬念
• 悬念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
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
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
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
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
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
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 巧设悬念常用以下两种方法:
• 1.藏头法
• 在叙事时,不要将起因轻易告诉读者,谓之“藏头”。“起因”是读
者感兴趣的,抓住读者的心理期待,将起因藏一藏,往往能收到增强
文章吸引力的效果。“藏头法”的四种形式:
• ①发展中的某个突出片段—起因—发展—结局;
• ②发展—结局—起因;
• ③结局—起因—发展;
• ④结局—发展中的某个突出片段—起因—发展。
• 请给下面的文章补写一个结尾。
• 一位穿着讲究的人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大模大样地坐下来。
• “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
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愕地看着他。“是的, 我
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
放在桌子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
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
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
票、债券都还给您。”“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
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有些窘迫地说:
“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
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示例)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几家金库,想
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
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
要支付6美分……
• 2.反常法
• 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出现
的原因。
• 请给下面的文章补写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 清晨,无事的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到很冷。
• 前天,市政府部门下令: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里张贴的种种广告单、宣
传单等,统统都要清除干净。由于这个原因,市里所有的清洁工都出
动,开始全面清扫这个本来就很美丽的城市。
• 我看着漫天大雪飞舞着,看着一帮清洁工忙碌着。
•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
位年老的女清洁工正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撕着那些纸。看来,那些纸很
难撕尽,那位女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那些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
手细心地撕。
• 她很认真,连续清除了好几张纸。
• 她又走到另一张纸跟前。
• 但是,我看到,她的右手举起来,这只手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
又见她身子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我又看见她微微地摇了摇头。
•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我感到奇怪。
• 只见她专心看了一会儿,便缓缓离开了那张纸,没有清除它。
• 为什么不清除它?她忘了政府部门的规定吗?
• 一串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 那好吧,我倒要过去看个究竟,我想。
• 我正要起步,却见另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她的举动竟和
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地摇了摇头,
专心地看了一会儿,缓缓地离开。
• 我更加疑惑了,下定决心去看看。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
我眼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示例)是一张寻人启事。那上面写着:赵洁,女,14岁……
• 疑窦冰释,我终于明白了一切。
• 雪花还如鹅毛般飘飞,但我不再觉得冷了……
• (二)情节突转
• 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
引到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唯一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
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 请为下面的语段补写一个“情节突转”的结尾。
• 期中考试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
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
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示例)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
样多。”
• (三)铺陈误会
• 误会法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相互误会,从而引起
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法。误会往往表现为人物不了解事实真
相,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错误地判断为另一种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
• 请为下面的语段补写一个句子,体现“误会法”在作文中的应用。
•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个小女生背
着一个大包,站在一个大行李箱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箱子。
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提不动就滚吧!”
•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
秒钟,才满脸通红地说:“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示例)箱子底部有轮子,我指的是轮子。
• (四)抑扬交错
•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
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通常是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
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引人注目、突出要点的目的。以
抑显扬,则扬得更高;以扬垫抑,则抑得更深。有抑有扬,文章就会
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 请为下面的语段补写一个结尾,体现“抑扬”在作文中的应用。
• 妈妈有次出差买了一件靓丽得有点让我瞠目的衣裳,不过这件衣服让
她年轻至少十岁。妈妈好像也发现了这惊人的效果,于是在客厅左摇
右摆,在我面前晃来晃去。
• “妈,您不累,我的眼可累啊。求求您,坐下歇息,好吗?”
• “儿子,那你说说妈这件衣裳好不好看,真心话。”“真心话是么?
我送您一个字:靓。两个字:真靓。三个字:太靓了。”我对着她那
充满期待的目光如是说。
• 妈妈两眼放光,捧着我的脸说:“眼光不错,有品味。”这时候爸爸
回来了,妈妈满脸兴奋地迎上去:“德子(爸爸的乳名),本夫人的衣
裳如何?”
• 爸爸懒懒地眨了眨眼:“简直不是人。”妈妈听到这话,那个脸呀红
得无法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示例)“好比仙女下凡尘。”爸爸悠悠地补了一句。妈妈转怒
为笑。
• (五)设计巧合
• 巧合法是利用生活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常言说,“无
巧不成书”,作文要善用“巧合”,“巧”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巧”可以揭示主题,“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用时需要把
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巧合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情理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
• 请为下面的语段补写一个结尾,体现“巧合法”在作文中的应用。
• 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道路泥泞难行,行人很少。
• 一个男青年,发型时髦,衣着讲究,开着一辆崭新的宝马。他哼着小
曲儿,好像有什么喜事,车速很快。他来到一家首饰店,精心挑好了
一条项链,又急忙出门上车。
• 车子在一个十字路口急刹车,前方一个摔倒的老人,正艰难地弓着身
子想站起来。男青年摇下车窗,骂道:“你要想死滚远点!别碰我的
车!”
• 这时,快步走过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这姑娘穿着并不怎么讲究,
但合身合体,美观大方。那个男青年一见这姑娘马上下车,迎上去,
满脸堆笑说:“这么冷,叫你久等了,都因为碰上这个东西……”说
着忙取出项链送到姑娘眼前。那姑娘没有理睬他,也不接项链,而是
径直走到老人跟前,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示例)爸,摔坏了吗?来,我扶您起来。
• 1.试以“买鞋”为题,设计悬念、巧合或误会,写一篇200字左右的
短文。
• 写作指导 在“悬念法”“巧合法”“误会法”三种方法中任选一个
即可。如“忘记试试鞋的大小”“忘记带钱”“忘记付款”“交钱后
忘记拿鞋”等。
• 2.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 让我怎样感谢你
•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 写作指导 这首诗可从“我”“你”和双方三个角度进行思考。从“
我”的角度思考:人对社会、对生活、对自然、对他人要有感恩之心。
从“你”的角度思考:奉献是美好的,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从双方
的角度思考:我们对别人的帮助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对对方来说也许
是一生美好的记忆;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带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
快乐。总之,需围绕帮助与感恩的关系立意。写作时,可以讲述帮助
别人进而影响对方的生活的故事,也可以塑造心怀感恩、生活美满的
形象。
• 优秀作文
• 感谢是一种信仰
• 老街的尽头是一家老店。
• 老店是专卖豆腐的。我们都喊那个卖豆腐的老妪叫王阿婆。王阿婆的
豆腐店生意兴隆,盛夏寒冬,客人从来不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
趣。)
• 几块厚厚的木板,古朴中冒着几分潮湿的水汽。几张微微泛黄却无污
渍的白纱布,在每个清晨都带给我们一份柔意。(细节描写,刻画王阿
婆做豆腐的工具。)
• 每当看到王阿婆将这几样老伙计请出来时,我就知道做豆腐的时间到
了。上好的黄豆早已磨成了浆水。白纱布一层层地叠着,将豆浆和渣
滓分离后,王阿婆将纯白的豆浆用木板围好,点上卤水,静待时光慢
慢将豆浆变成豆腐,几小时后,再打开纱布时,柔嫩细白的豆腐就做
成了。(细致刻画做豆腐的过程,画面充满诗意。)
• 每到这个时候,王阿婆都会把木板、纱布小心地摆放在桌上,双手合
十,双目微闭,对天对地,最后对着桌子,恭敬作揖,嘴里轻念一句:
“辛苦了,老伙计们,谢谢你们了!”小时候,每次听到都觉得好笑,
如今想来却有几分暖意。(记叙王阿婆对劳动工具的感谢。)
• 卸下门板,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王阿婆对每一个客人都迎着笑脸,
切完豆腐,放在小秤上掂掂,若是少了便会加上一些,若是多了却从
不切下一些。或许是因为她的热情和微笑,客人总是爱到她的店里来。
(与第二段照应,点明生意兴隆的原因。)
• 我常常对她的过分热情表示不解,她却说:“我一个老婆子做的豆腐
早就比不上别的手脚更灵便的年轻人了。大家愿意来,是在照顾我的
生意啊。我心里感激着呢,多给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一刻,我
觉得这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身上竟透着几分高远的人格魅力。(对顾客的
感谢。)
• 前段时间,随奶奶下乡,路过王阿婆家的豆腐店,想起细腻白皙的豆
腐不觉嘴馋,想去买几块,却发现大门紧闭。我向邻居打听,原来昨
日的黄豆有些不新鲜,做出的豆腐口感差了一些,于是她都倒了,现
在去重买豆子了。(人物形象更加高尚。)
• “这老太太,迂死了,好端端的,少挣了一天的钱。”隔壁的年轻女
人撇撇嘴说。
• 我却在内心由衷地敬佩王阿婆,又想起几年前她说的话,不觉心中了
然,原来她生意兴隆的原因正在于她对客人、对陪伴自己劳作的老伙
计们、对天地自然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因为感谢生活的馈赠,王
阿婆才会对自己的老伙计们精心呵护,对每一个顾客笑逐颜开,对每
一颗黄豆精心挑选。
• 感谢生活的馈赠,就是王阿婆的生活信仰。(总结上文,与标题相呼应。
)
• 抬头,看着阳光下紧闭的那扇古朴的门板,我心里顿生暖意,心里默
念着:“谢谢你,王阿婆,谢谢你,让我感到生命的馈赠!”(升华主
题。)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