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版高考语文新素养一轮课件:专题十三 小说阅读 第5讲

标签: 暂无标签
第五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小说阅读

第5讲 鉴赏小说技巧
• 小说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更是灵
活多变。若从考试的角度看,高考对小说艺术技巧的考查集中在叙述
技巧、结构技巧和语言特色等几个方面。
• 考向一 鉴赏叙述技巧
•      
• 考向二 鉴赏结构技巧
• 考向三 鉴赏语言特色
               考向一 鉴赏叙述技巧
• 1.叙述人称
  类型                       特点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
第一人称     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
         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
第三人称
         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类型                       特点
  • 2.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
     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
全知   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作出
视角   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
     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
     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
     和可信度
类型                     特点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
     ”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
有限   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
视角   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
     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
     所见所闻所感
类型• 3.叙述顺序     释义                   特点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层次清晰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
     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            制造悬念,引人入
倒叙
     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            胜
     述下去
类型           释义                   特点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
     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
                          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
     断主线而插入对另外一些
                          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
     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
插叙                        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
                          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
     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
     插叙的内容不影响主要事
                          事的完整性
     件的表达
类型           释义                   特点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          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
     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          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交          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
补叙
     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          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
     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          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
     更加清晰完整               响故事的完整性
类型              释义                   特点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
     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             条理清楚,便于
平叙   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             了解事情的来龙
     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             去脉
     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

   分析。

   4.作品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一匹马两个人
                         • 迟子建
•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
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
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
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
也不知走了多少年了,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
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没有负重走在平
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
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喂点豆饼给它吃,老太婆还常常用一把
刷子给它梳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
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有这一条路。
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
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
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
先用手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
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儿。
•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 老头子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
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边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
去寻找。
• 马听见老头子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头晕眼花了,
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子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
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忍,但仍闷着头,拼命快
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子叫了一
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
么乐观。
•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一摊血。老头子
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儿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
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
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
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
崩离析。
•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
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
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
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到
地上的。而且,在拉车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察觉的,可它
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
就这么完结算了。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进,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
                                                • (有删改)
• 答案 ①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推动情
节发展,强化情感。②用“马”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
界,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体验。③“马”的视角与传统视角相结合,互
为补充印证,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 (文本见本专题第3讲考向二题点一“对点小练”)小说在叙述上有哪些
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解析 作答本题时,可从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述方式等角度分析。
从叙述人称来看,小说开头和结尾都采用了第一人称,中间采用了第
三人称,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从叙述顺序来看,小说对李大刚和沈
阳林的往事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使小说主题突出,也使文章脉络清晰,
结构紧凑。
•从小说叙述方式来看,小说有两层时空转换,把现实与历史有机结合
在一起。另外还要注意到小说叙述过程中多次提到“星星”,如“夜
空上的星星却画得灿烂、清晰”“启明星亮得最为耀眼”“还是鲜花
岭的星星最好看”等,“星星”在文中具有象征意味,这种带有意象
化色彩的叙述增添了小说的意蕴。
• 答案 ①插叙。小说通过插叙讲述了李大刚和沈阳林两位老一辈革命
家的故事,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使结构更加曲折有致。②第一人称
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小说现实部分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历史回忆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既能够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
真实感,又能够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③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空
转换方式。小说不仅有当下现实与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的时空转换,
在叙述中又将二人的现实生活与曾经的经历串接起来,结构上严密精致。
•④带有意象化色彩的叙述。“星星”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不
但在结构篇章上起了前后照应的作用,也凸显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家乡
的热爱,象征着革命精神的崇高伟大,增添了小说的意蕴。
               考向二 鉴赏结构技巧
• 结构技巧主要指构筑情节、营造环境等方面的技巧。
  类型                     释义
       是指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
       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讲,它
  悬念   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
       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
       满足。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类型                     释义
     又叫呼应,是故事中后面部分对前面相关部分的呼
照应
     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
伏笔   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
     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
铺垫   以作铺垫。运用铺垫手法是为了蓄气积势,突出文
     章主旨
类型                       释义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剧情
     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
突转
     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效果,对表现小说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爱、
抑扬
     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开门   叙事,直接从事件的某个环节写起,引人入胜;议论,
见山   直接表明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卒章
         在全篇结尾点明小说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显志
     1.小说的构思精巧,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
设问
     2.作品运用了×××手法,请谈谈其艺术效果。
方式
     3.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作答
            分析文章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
            特色(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
解题   看结构
            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
技巧    安排
            转合,曲折有致;等等。并结合内容分析其妙
            处
           分析在刻画人物、叙述事件时,材料和中
     看选材
           心的关系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
      剪裁
           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分析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
     看表达
解题         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各种叙述人
      方式
技巧         称的选择及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及作用
           分析小说的线索是什么,特别要注意小说
     看故事   的双线、多线特点,如明线、暗线、时空
      线索   线、感情线等,看故事情节是怎样围绕线
           索展开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怀念拥有阳光的日子
                         • 墨 白
• 车停了,站牌前的人都拥挤着往车门边来。乘务员用尖细的声音喊道,
先下后上先下后上……车上的人鱼贯而出,接着,车下的人鱼贯而入。
在车门快要关闭的时候,车门里伸进来一根竹竿。乘务员又说,慢点
慢点。我和萍同时看到了一位盲人。
•盲人摸索着走上来,把竹竿揽在怀里,伸手探摸着头上的吊栏,他高
大的身子仿佛是一道墙贴在我的身边,他的衣襟被车外的风扬起来,
撩着我的脸,这使我生出几丝不快,我看了身边的萍一眼,身子往里
挤了挤。萍突然说,让他坐吧。说完她就站了起来。
• 那个时候我和萍正在热恋,萍的善意驱走了我心中的不快。我也跟着
站了起来,拉着盲人的衣服说,来,你坐。盲人很感激,说,谢谢。
在行驶的汽车上,我指着盲人身边的座位对萍说,你坐吧。萍伸手揽
住了我的腰,萍说,就这样。我的手抓在吊栏上,萍的身子在行驶的
车上不时地靠在我的怀中,她那光滑而散发着菠萝香味的长发使我感
到无比的幸福。恋爱使我身边的一切都变得美好,我用祥和的目光来
看待世间的一切,那段日子里的阳光无比的明媚,我成了世上最幸福
的人。在那些日子里,我和萍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乘6路车到河滨公园去,
到那里度过我们有着浪漫情调的周末。
• 就在那年的春季里,我开始注意到那位盲人。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河边
的石凳上,面对撒满阳光的河面,久久地一动不动。有些时候我和萍
远远地看着他,就对他的行为产生了兴趣。一个盲人,他来这里怀念
什么呢?我想过去和他交谈,但被萍拦住了。萍说,别打扰他,或许
他正在回忆一段幸福的往事。我说,什么往事呢?萍说,可能在想他
所爱的人吧。我说,他所爱的人到哪里去了?萍对我摇摇头说,不知
道。而后她又补充道,或许她出远门了,他们约好了在这里相见,他
就一直在这里等她归来……
• 我抚摸着萍的头发说,或许是这样。说完我就紧紧地把萍拥在怀中,
我们一同望着河道。河岸上,有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
风哨从洒满阳光的空中传下来,那快乐的声音掺和了某种情绪,撒满
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这样快乐的时光一直延伸到夏季,在那场暴风雨来临之前,我和萍又
一次看到了那个盲人。盲人在闷热的空气里坐在那条石凳上一动不动,
雷声从头顶上传过来,狂风像一只巨臂蹂躏着河边的树木。萍说,去
告诉他,暴雨要来了……可没等萍说完,那个盲人已经站起身来,他
用竹竿探着路向我们走来。
•那时暴雨已经来临,在盲人的前面,有一根高压电线不知道什么时候
被刮断了,黑黑的粗线像一条蛇,横在盲人的前面,可是那个盲人还
在向前走。萍惊叫一声,挣脱我的手,朝那个盲人跑过去。萍在风雨
中展开她的胳膊,像一只飞翔的鸽子,她一边跑一边朝接近高压线的
盲人喊叫,别动——!我心里闪过一丝惊恐,也跟着萍奔过去。在明亮
的雨丝里,我看到萍在拉起那根黑线的时候被什么东西抛起来,而后
又摔在了地上,我还没有接近倒在雨水里的萍,就感到有一股强烈的
电流涌进我的体内,我的身子被什么东西狠推一下,抛进了路边的冬
青丛里……
• 醒来的时候,我的眼睛上缠着绷带。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就伸出颤
抖的双手,我说,萍……可是我没有听到萍的声音,回答我的只是悲
伤的哭泣声。我撕心裂肺地叫着,萍……我在悲痛之中又一次昏了过去。
• 在那个遥远的夏季里,我失去了明亮的双眼,世界从此在我的面前变
得一片黑暗。我常常处在一种凄感的情绪里,我的耳边常常回响起萍
的笑声,我开始变得沉默不语。在黑暗里我常常回忆起我和萍在一起
度过的快乐时光。在一个周末,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要到河滨公园去的
渴望。我独身一人用竹竿探着路来到6路车的站牌前,仿佛看到了萍就
站在我的身边。
•车来了,我听到乘务员那尖细的声音,慢点慢点……我被一只手拉到
了车上,我把竹竿揽到怀中,伸手摸索到了头顶上的吊栏。这时我听
到一个女孩甜甜的声音,她说,你坐吧。我在一只手的搀扶下,在座
位上坐了下来。我听到一对情人站在我的身边窃窃私语。在黑暗里,
我突然看到了萍,萍在灿烂的阳光里朝我奔过来,萍奔跑的样子很像
一只飞翔的鸽子,我在心里默默地叫了一声,萍……泪水就夺眶而出
……
                                                •(有删改)

• 答案 ①巧设悬念。前半部分写“我”和萍多次在公园看到那位盲人,
对他的举动充满好奇,想知道他在河边怀念什么,这也激起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结尾处“我”与盲人的形象重合,答案自然揭晓。②首尾
呼应。结尾处“我”为救盲人,双目失明,又化身为小说开篇的受助
的盲人。故事首尾相连,重叠交织,悲剧的结局却能让人感受到爱和
温暖。
• (2015·浙江卷)(文本见本专题第3讲考向二题点一“对点例证”T1)本
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
安排?
• 解析 文本开头较长,细致地描写了社会环境,为主要人物“老头”
的出现作铺垫;结尾写“老头”死后留下巨款,戛然而止,为读者留
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同时这种安排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使文章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 答案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
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
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
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考向三 鉴赏语言特色
• 小说的语言特色鉴赏主要包括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鉴赏小
说作者的语言。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
小说中人    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
物的语言    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
   特点  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
         有的文雅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
        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
作者的语    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
言特点 幽默、辛辣、含蓄;有时候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
        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
        短句、整散句等
设  1.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问  2.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
方  3.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式  4.小说的语言十分×××,请结合文本作具体说明




   模板一:鉴赏人物语言=表现手法+表情达意+艺术

   效果。(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

   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

   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模板二:鉴赏作者的语言=语言特点+例句分析
• (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一种美味
                         • 巩高峰
•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
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
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
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
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
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
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
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
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
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
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
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
期待。
•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
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
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
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
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
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
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
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
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
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
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
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
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
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
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
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
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
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
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
隐约的急促。
•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
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
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
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
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
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
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
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
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
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
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
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
一直出神。
•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
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
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
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
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 (本文有删改)
• 答案 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
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
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
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
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朱先生退兵
                          • 陈忠实
•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
  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秀才回
  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
  我这里有十万火急的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
  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
  官只好等着。
•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
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
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
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
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
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
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
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
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
躲走了。”
•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
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
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
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
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
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
”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
总督府见了张总督。
•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嗔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
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
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
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
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
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
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
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
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
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
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
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
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
•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
“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
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
“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
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
桥……
•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
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
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
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
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
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     脚放大,发铰短
•     指甲常剪兜要浅
•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
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
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
不宜车马喧哗。”
                                                • (有删改)
• 小说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 解析 小说的语言包含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从小说中人物
语言的角度分析,朱、张二人的语言都符合他们的身份、个性:朱是
教书先生,语言文雅;张是军人,语言直白粗鲁。从叙事语言的角度
分析,选文叙事简洁,少用修辞,古朴有韵致,且引用古诗、童谣,
偶或穿插方言,富有特色。
• 答案 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
的语言粗鲁、口语化。②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
修饰。③古雅厚重有韵味,多引用诗词、歌谣入文。
课时达标45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