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讲 正“三观”,识误区——快读准解论述文
• 一、正“三观”,掌握读文解题流程
宏观思考重整体 微观读文重勾画 反观辨识重比对
微观勾画,即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勾画以下关键
词句:
(1)文本读完后,要根
宏观思考,即明 (1)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词语:①范围、程度、频率词(
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概
确阅读一篇论述 全、都、一些、仅仅、更、几乎、通常、总是、偶尔、有时
括段意,从而理清作者
文需弄清的几个 等);②时间词(将,曾经,目前,尚未等);③指代词及其指
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
问题:文本主要 代范围;④肯否词(一定、无、无非、禁止等);⑤推测词(好
大意。
谈的是什么问题 像、似乎、可能等)。
(2)做题时,一定要将
?作者的基本立 (2)有助于理清概念之间、句与句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论
选项中的关键信息点逐
场、观点、情感 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词:①关联词(因为、所以、因此、如果、
一与原文对应比较,认
和态度是怎样的 即使、虽然、但是、反而、不仅、而且、况且等);②分类分
真分析选项与原文句的
?文本依照怎样 层词(首先、其次、然后、最后,其一、其二、其三,一方面、
表述差异,判断是否存
的顺序展开?段 另一方面、此外,总之、由此可见,所谓等);③举例词(比
在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落之间的关系如 如、例如等)。
说法绝对、张冠李戴、
何 (3)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因果混乱等错误
或中心意思。
(4)论点、论据
• [读文示范]
• [解题示范]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信息定位 比对分析
选项对应第二段第③
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 选项说“核心
句“空间弹性的核心
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 的问题是缺乏
A 问题,就是如何实现
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 有机统一”,
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
基础 扩大范围
性的有机统一”
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 选项对应第三段“对
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 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
B 正确
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 而言……也需要面对
制度弹性 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选项 信息定位 比对分析
城市的意义对不
选项说“需要
同的人群来说是 选项对应第四段第②句
一种抽象的意
C 不一样的,城市 “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
义共同性”,
体需要一种抽象 共同性”
混淆是非
的意义共同性
在诸多原因中, 文章最后说“保持城市
选项说“是影
空间、制度及意 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
响城市发展的
D 义三者的弹性不 意义弹性……对于城市
根本原因”,
足是影响城市发 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
无中生有
展的根本原因 是意义重大的”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 信息定位 ( )比对分析
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
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 选项对应第二段⑤⑥
A 正确
性固化的现状,有其 句
现实的指向
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 全文论述了三个层面
的层面,也区分了城 的文明弹性问题,第
B 正确
市体发展的阶段,论 三段区分了不同的城
证结构清晰 市发展阶级
以偏概全,“注重
文章注重分析具体 选项是对全文的论 分析具体概念的正
概念的正反两面及 证方法的分析,对 反两面及相应的动
C
相应的动态发展过 应信息为文本对各 态发展过程”仅在
程,具有辩证意味 概念的分析论证 论述制度弹性时有
体现
选项是对论点的分
文章借助“文明弹
析,对应信息散布
性”的概念,论证
D 全文;“建构城市 正确
了建构城市命运共
命运共同体”对应
同体的重要路径
原文最后一段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信息定位 比对分析
无中生有,作者是将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 选项立足全文,推断
空间弹性、制度弹性
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 空间弹性、制度弹性
A 和意义弹性并列来谈
性时,其意义弹性也 和意义弹性之间的关
的,并未谈及前两者
会相应变好 系
与后者的关系
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
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选项对应原文第三段
B 正确
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 ③④句
因此不同
选项 信息定位 比对分析
要让一个城市体具
有综合吸纳能力和 选项对应原文第四
C 正确
发展潜力,就应平 段⑤⑥句
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 选项对应原文第四
律,与不同的意义 段③④句,注意关
D 正确
和价值在总体上的 键词“可能”“往
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往”等
• 二、识误区,提高答题精度
• 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设题误区,有助于明确文本阅读的方向,
提升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精度。
• 1.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就是命题者在事物或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
概念释 上设置干扰,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然,
义 把或然说成必然。也可能反之,将未然说成已然,把必
然说成或然
设错方 主要是把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混淆,把尚未确定或
式 还未实现的设想、推论说成是既成事实
解题策 关注表示时态的词。如:已经、预计、尚未、之前、必
略 将、一定、估计等
试题选 (2017·全国卷Ⅰ)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
项 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
技法演 对应原
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
示 文
了保护后代的利益
比对结 选项说“立足未来”,而从原文来看,立足点
果 是当代,故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
• 2.武断绝对
概念 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
释义 把相对的情况说成是绝对的情况
设错
选项把原文中的说法绝对化
方式
选项中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
”“共”“一概”等,表示范围限定的有“只”“仅仅”
解题
等,表示肯定的有“必定”“必须”“一定”“就”等,
策略
遇到这些词语时要注意比对原文,如果原文中没有这些词
语,一般就是武断绝对
试题 (2017·全国卷Ⅰ)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
选项 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
对应 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
技
原文 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
法
代利益的
演
示 相比原文,选项犯了武断绝对的错误。气候系统不仅
受人为原因的干扰,还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比对
即使“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未
结果
来依然会有多种可能,无法确保“后代需求就可以得
到保证”
• 3.曲解文意
概念 曲解文意是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
释义 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 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意故意
方式 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
解题 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
策略 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句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
文一致
(2016·全国卷Ⅲ)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
试题
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
选项
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
对应
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
技 原文
法 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演 “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
示 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比对 原文为“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
结果 意思是有些历史学家怀疑古史材料有错,于是也一并怀疑
尧、舜、禹等人物。这是因为没有充分研究、利用古史材
料,但这并不表示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
• 4.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
概念
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
释义
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设错 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原文并无此意,凭空
方式 捏造
解题 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
策略 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2016·全国卷Ⅰ)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
试题
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
选项
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技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
法 造。……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
对应
演 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
原文
示 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
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比对 “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文中
结果 无此信息
• 5.因果混乱
概念
因果混乱即故意弄错因果关系
释义
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
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
设错 因(条件)”
方式
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
因果关系
在阅读文章时,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
解题策略 词语,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
倒置
(2016·山东卷)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
试题
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
选项
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
技法演示 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
对应 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原文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
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
式
从原文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也是古体诗的
技法 比对 特点,和“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
演示 结果 必拘守对偶、声律”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所以选项中的“因而”属于强加因果
• 6.范围不清
范围不清是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
概念释义
扩大或缩小
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和缩小范围。如:以部分代替
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
设错方式 替普遍(或相反)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
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少数、部分、几个、大多
表数量多少的词
数等
表范围大小的词 凡、全部、所有等
关注重要
特别、尤其、十分、稍微
解题 词语前的 表程度轻重的词
等
策略 修饰与限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
制词 表频率高低的词
等
和、同、以及、另外、还
表多项并举的词
有等
(2016·全国卷Ⅰ)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
试题
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
选项
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技 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
对应
法 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
原文
演 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
示 朝是确实存在的
原文是“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是基
比对 本可靠的”,选项说的是“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结果 “基本”和“都”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这里犯了范
围不清的错误
• 7.偷换概念
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
释义 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内涵发生改变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暗
设错
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
方式
变
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
解题 批注标注的方法作好标记。做题时,要分辨选项中是否
策略 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
是否与原文一致
试题 (2017·全国卷Ⅲ)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
选项 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
技
对应 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
法
原文 品质……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
演
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示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中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并
比对
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但可以说明故
结果
乡已经留住并呵护了乡村记忆
• 8.张冠李戴
概念 张冠李戴是指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主要指命题人在
释义 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
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设错
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
方式
“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解题 读文章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做题时,对选项中的
策略 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2015·天津卷)“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
试题
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
选项
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
技 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
法 对应 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
演 原文 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
示 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
作用
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
比对 ……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
结果 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选项犯了
张冠李戴的错误
• 9.混淆是非
概念释 混淆是非是指原文肯定的,选项否定;或原文否定的,
义 选项肯定
选项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原文中肯定了
设错方
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原文中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
式
定
在阅读文本或选项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事物的
解题策
观点态度,注意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
略
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试题 (2017·全国卷Ⅱ)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
选项 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
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
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
对应
技法 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
原文
演示 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
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
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从原文可知,青花瓷发展到新阶段与外来文化有着重要
比对
的关系,“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这一说法
结果
混淆是非
| 对点小练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
应。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
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和道德。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
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
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
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日益显现。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
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
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
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
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
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美丽中国”建设既强调变美
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最终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可以说,生态整
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
价值目标。
•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
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
丽的问题。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
词,其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所以说广义
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
美丽的内容是在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
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美丽中国”内含了特殊的主客体活动及人
们需求的改变。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待,
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
•客体的人、自然、社会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成为审美意义的客体,
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与物质积累过程中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与价值目标。
• “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的文化形态,它
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涉及伦理、价值观、科技、教育、艺术、美学
等范畴,其特征是和谐共生的物质关系。人与自然和谐与协同共进作
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为文化上的意识形式就是
人与自然协同共进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观。其实,无
论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而这正是生态文
化的主体内容。“美丽中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是置于
一定器物形式上的意识提升,其实质是文化的进步和文明的超越。
• (摘编自卢艳芹《“美丽中国”的三个维度》)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美丽中国”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具有
三个维度。
• B.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比生态整体繁荣更为
重要。
• C.“美丽中国”的对象包含了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三
部分。
• D.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既重视物质也重视精神,既重视过程也重视
结果。
• 解析 A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是“‘美丽中国’是生态文
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无中生有,
原文第三段的表述是“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
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文中并没有比较两者孰轻
孰重。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应该是“广义上的‘美
丽中国’”才包含这三部分。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
设“美丽中国”。
• B.文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分析了
这样做的必要性。
• C.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时,围绕美的内涵从两方面来
展开论述和分析。
• D.文章在论述“美丽中国”的文化维度时,论述了生态文化的主体内
容及特征。
• 解析 “从三个层面逐步纵深来展开论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错,
文中三个维度并不是逐层递进的,而是并列式的。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如果人类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美丽中国”的建设也
就无法实现。
• B.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表现出的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追求,不符合“美
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 C.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有利于审美意义上的社会
的形成。
• D.建设“美丽中国”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
建设中国”问题。
• 解析 原文第四段说“审美意义上的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真诚相
待,是公正、公平与正义的结合”,这与“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
的共同繁荣”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