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十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阅读
第1讲 体验高考真题,把握备考方向
[ 考点要求 ]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
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
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
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
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
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栏
目
01 真 题 体 验
导
航
02 考 情 分 析
01 真 题 体 验
一、(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
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
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
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
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
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
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
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
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
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
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
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
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
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
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
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
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
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
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
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
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
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
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
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
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
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
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
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
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
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解析 “ 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 分析
错误。原文第十一段末尾一句说“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
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
来的某种自动装置”,可以看出这一形象不是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而是可能来
自某种自动装置。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案 ① 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
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
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
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解析 回答本题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梳理小说的行文思路。这篇小说按照时
间顺序,围绕先行者回归地球这一行程中的所思所见所闻展开故事,结合分值6分,
可以按照着陆前、着陆后以及故事发生突转这三个时间点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寻找
描述心理状态的词语、句子,即可得出答案。由原文开头部分“先行者知道”“闭起
双眼默祷”“强迫自己睁开双眼”可知,他心存侥幸又早知事实的矛盾心理;由着陆
后“失望”“麻木”“孤独”“抽泣”等词语,可知他确认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后由失望到孤
独、绝望的心理;由结尾部分“浑身一震”“俯身向里面看”等句子可知,他认识到人
类可能还在,感到震撼并重新燃起希望。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科幻小说中的 “ 科学 ” 是 “ 幻想 ” 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
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
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
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
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
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 这是一道相对开放的探究题,解答这一类题目要求在相关阅读积累的基
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作
答时首先要回到文本寻找哪些是“科学”的描述,哪些是“幻想”的描述,然后结合平
时的阅读积累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文本中的地球灾难、星际飞船、宇航员、光速、
虚拟游戏、视频眼镜、文明重生等都是已知或人类推想的“科学”,而未来的地球样
貌及地球新生文明等都是“幻想”,但这些幻想也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原因就是这
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结合我们的常识,可以推知科幻文学中“科学”与“
幻想”的关系是,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幻想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是作家
对人类未来的有科学根据的比较合理的想象。
二、(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
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
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
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
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
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
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
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
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
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
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
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
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
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
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
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
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
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
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原卷如此。应为
“答答”——编者注)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
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
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
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
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
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
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解析 “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 错误。小说突出了 “ 帮助别人,也是帮
助自己”这一主旨,并奏响了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旋律。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答案 ① 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② 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
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角度
回答。从情节看,“渴”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使情节更简洁明了;从人物形
象看,“渴”能集中表现队员在困境中的状态和感受,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竟调动
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表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表达主题看,这样写能更好
地突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各民族一家亲”的主旨。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
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案 ① 小说人物 “ 他 ” 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 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
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人物、主题的表达作
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等角度回答。人物上,符合小说人物的特点,“他”所知有限;
情节和主题上,小说戛然而止,使表达的主题更为含蓄,增强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艺术效果上,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意味隽永。
02 考 情 分 析
1.试题形式
(1)选文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成长经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等;篇幅增
加,由2017年1 300字左右增加到2018年的1 600字左右。
(2)近两年高考试题样式相对稳定,一般为3道题,一道4选1选择题和两道简答
题,分值由2017年的14分提升为15分,主观题增加1分,略微增加了难度。
2.考查重点
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
感受”“品味”和“领悟”。命题人往往注重从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
境)和主题命题。命题角度的切入点很小,问题较具体。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