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阅读
第1讲 体验高考真题,把握备考方向
[考点要求] 同专题三“考点要求”。
栏
目
01 真 题 体 验
导
航
02 考 情 分 析
01 真 题 体 验
一、(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
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
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
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
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
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
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
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
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
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
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
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
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
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
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
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
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所以不
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
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
族才可以得到复兴。”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
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
模式,这全面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
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奥数
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
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
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吴文俊同样清醒认识到:“竞赛获奖固然可贵,
但也不能看得过重,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
学思维。”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
他说:“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
不多想。”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老伴说他“贪玩”,他
却说:“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
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
高科技奖。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
俊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
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他特别强调研究
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他说:“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
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
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
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
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
证明。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
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黄婷、邱德胜《数
学大师: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陈省
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BE)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
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
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
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
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
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和辨析能力。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
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
论述类问题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
到相关句,然后细加揣摩其内涵。A项原文“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
系”,并没有说他“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C项主观拔高人物形象。D项不是“不认同
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方法。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 ② 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
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每点2分。
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题干问的是 “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 。这是考
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找出如下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要创新,就要独
立思考”“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兴趣广泛,内心充满
童趣”“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
夫”。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 ② 数学教育要有利
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
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每点2分。意思相近,
即可得分。)
解析 题干问的是 “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 ” 。首先应找
到答题的区域,“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这是答题区域的提示,文章倒数第三段
的开头说“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这说明答案就在这一段。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
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
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
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
久的学术生命。(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
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探究时,要到文中找到吴文俊兴趣广泛的事例,然
后分析这些广泛的兴趣与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
二、(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5~8题。(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
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
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
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
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
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
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
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
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
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
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
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
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
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
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
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
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
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
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
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
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
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
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
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
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
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
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
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
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
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
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
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
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
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
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
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
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
随想》)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DB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
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
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
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
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
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解析 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 、 E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
上,不给分。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将各选项所
涉及的内容从原文中找出来进行分析、概括,然后将结论与选项进行比照,从而确
定选项的正误。A项,“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原文不
符,原文是“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
意图”,由此可见作者献身传记文学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开了韩柳文的课。C项
错误,由文本第九段“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
本呢?应当说是可以”可知作者不拒绝以《维多利亚女王传》为范本。E项错误,根
据相关链接①可知,本项中“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
传记文学’的说法”无中生有。
6.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 《 史记 》《 汉书 》《 约翰逊博士传
》《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
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
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每答出一点给2分)
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要求通读全文,寻找有效信息。从全文看,表现 “
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形成”主要集中在4~11段,把这几段文字进行分析,可总结
出学习的两种途径,分别是阅读传记文学和进行创作实践;而学习内容又强调了广
度和深度。将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就可得到正确答案。
7.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 ② 写生平与
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
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每答出一点给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文体特征的把握和语言鉴赏的能力。本题主要针对文
体基本特征提问,就要考虑自传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还要注意关键词“带有学
术性质的”,这就要重点突出文章的特别之处——内容的侧重。叙述时,除了阐述传
记文学观,也介绍了自己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另外语言手法特色也是回答的
方向之一。
8.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传主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首先要明确朱东润的传记
文学观:要在书中把对传主的评价全都交代;应该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
陷都全部奉陈;刻画传主要生动,进行入情入理地细致分析,但是不要太过琐碎。
第二问:表明态度,对于他的观点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最后要结合文本
内容谈态度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第一问: ① 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
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
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
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
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
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
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
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02 考 情 分 析
1.选材特点
(1)主要选取那些在某一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有潜心钻研的学问家、见识卓
越的教育家、探索求新的科学家、为国为民的政治家、骁勇善战的军事家等,如
2016 年全国卷 Ⅲ 《 一代通儒顾炎武 》 的传主是思想家顾炎武。 (2) 材料由传记文
本和相关链接两部分组成,相关链接一般为2~3个,能够突出人物的时代延续性和
影响力,帮助考生更好地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2.题型特点
由于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大幅调整,高考传记阅读的题型也应作出相应变化。
2017年由原来的“1客观(5选2)+3主观”调整为“2客观(5选2与4选1)+1主观”,2018年
又调整为“2客观(4选1)+1主观”。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