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江苏专用)
专题八 古代诗歌赏析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9江苏,9—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
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现掌
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
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
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
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着重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的学科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
人格化的精神品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
作者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
与刺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
方法技巧 分析情感三方法
(1)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指引了方向。
(2)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
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当然不排除用乐景
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的衬托手法。
(3)品诗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
领悟感情。
2.(2018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
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
音之许。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由“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
堰”“看花多上水心亭”三句可概括出刘禹锡“闲”的表现。由首句“别离已久犹为郡”
可推知他如此之“闲”的原因除了热爱自然山水,还有长期得不到升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情应更远”可看出刘禹锡诗歌水平更高,表达
诗人由衷的钦佩之情;从“醉中高咏”可看出刘禹锡境况悲凉,诗人对此深表同情;从“有谁
听”可看出诗人认为自己能成为刘禹锡的知音。
方法技巧 概括分析诗歌内容四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诗,把握情感;
第二步,对应诗句,了解句意;
第三步,筛关键词,概括内容;
第四步,根据句意,简要分析。
3.(2017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
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1)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的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
时代来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
“空”“五更”“画角”来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
(2)本题考查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赏析”题,必然涉及“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
面。“明朝”意味着是设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可以说“以景结情”“寓
情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
4.(2016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
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
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
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
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1)词的上阕共四句,后三句每句一事。从“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里,可归
纳出“受辱亭尉”;从“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概括出“射虎中石”;从“落魄封侯事,
岁晚田园”概括出“功高难封侯”。这些事迹,表现了李广晚景凄凉的境况,这与作者的人生
经历有关,有共鸣之意。
(2)“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的序“因念晁楚老、
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再借汉言宋,表达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愤慨,讽刺宋朝求和讳
战、斥退一切抗战者的弊端,批判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劣,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题关键 (1)回答第一问的关键是基于原词,找全要点。第二问首先要回答选材的方法,就是
作者运用典故、记叙铺陈,其次还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即作者写英雄其实是在写自
己。(2)首先要知道下阕中哪些句子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读罢下阕可知句句含
情。要想说清楚作者的情感,还要知道意象的相关知识,阐述意象中蕴含的情感。
5.(2015江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
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 (1)这是一首题咏诗,作者来到窦员外在崇德里的新居,感到欣喜异常,遂写此诗。概括
作者“开颜”的原因,主要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寻找答案。写作的顺序是前写新居外景,后
写新居内室。关键信息点有:“秋色墙头数点山”“碧松”“红药”指外景的优美,“认得诗
人”指志同道合。
(2)颔联写近水远山,颈联写碧松红药,均选取“新居”周围之美景,空间层次分明,色调和谐。
松间明月朗照,春来红药盛开,均是想象之景,与实景相配,引人遐思。
(3)尾联赞美主人新居中书籍堆案,主人以诗书自娱,作者亦是同好之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6.(2014江苏,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
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
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 (1)先通读全诗,通过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或动作行为以及侧面描写来把握情绪变
化。第一句抓住“驱驰”和“闲”,第二句抓“空”字,第三句抓“怪”字,第四句写王侍御的
居住环境,此为以景作结,情在景中。
(2)通读全诗,诗歌并没有直接揭示受访者的隐士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一、二句写
隐者所处的环境,三句写隐者的生活(打鱼、砍柴),四句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回家时被雨淋湿
的情景。
(3)第一首诗描写王侍御的居住环境,门前正对着寒风侵袭、铺满积雪的大山,暗示诗人清高的
品性。第二首结句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傍晚回家被雨淋湿的情景,侧面表达作者内心对寻访
隐者的执着。注意题干要求“分别赏析”。作答时先从内容分析入手,再分析表达效果。
7.(2013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
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出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
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 (1)“山静似太古”一句,用远古时期,万物沉静,仿佛一切都不存在来形容此时的“山
静”,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没有名利的诱惑、人
事的烦扰,仿佛一切都沉静下来,都已凝固,作者借写山间宁静来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的
精神世界一如这宁静的山峦一片澄静,一尘不染。
(2)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如“世味”指的是世道人心、世态炎凉,“门常掩”意为
“世味进不来,远离人间是非”;“簟”为“竹席”,“时光簟已便”是说盛夏虽炎热难耐,但
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通过“门常掩”这一动作和“簟已便”这一感受,传达出诗人此
刻厌恶“世味”官场、世嚣,追求恬淡、舒适生活的心境。
(3)从题干“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来看,需结合文本谈哪些是平淡简约之笔,其蕴
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诗中有“馀花”“好鸟”等美好闲适的意象,给人一种简约淡雅之意,
虽春意阑珊,花已凋零,只剩几朵留在枝头,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也
不妨碍诗人酣眠,将门关上可以挡住官场的污秽和世上的诸多烦扰;躺在凉席上便感到舒适、
顺畅。整首诗都显得平淡无奇,但是从最后一句可知,诗人内心仍有幽愤不平之气,“梦中得
句”似得而实失,“忘筌”一语双关,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拈笔又忘筌”表现乍得
忽失的惆怅,这首诗又是作者在谪居惠州时醉后所作,可见诗人平时生活虽平淡、舒适,但总掩
饰不住内心的愤愤不平之气。
解题关键 回答第(1)小题至少注意两个要点:一是“太古”静,二是“山静”。答题时要明确
诗句意思,并从这两个方面作答。回答第(2)小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诗句含意,其中有“厌弃世
俗、厌恶官场”的心境,“时光簟已便”中的“恬淡”心境要把握住。回答第(3)小题需要理
解何为“芒焰”,何为“简淡”。静的山、长的日、馀花、好鸟均为简淡之笔,其间作者融入
的情感在“似太古”的表达中愈加强烈。门掩“世味”,简淡之笔难掩诗人难忘世事的忧愤
不平之气;“梦中频得句”,平淡的背后写出作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强烈情感。
8.(2012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 (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
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
低沉。
解析 (1)此题实际是分析词中情感,“恨”的对象在“天涯”,联系下文中的“月”“心里
事”,可知此“恨”应为思念远方亲人的怅恨之情。
(2)明说山月不知心里事,实喻自己的事无人懂。什么心事?对月怀远,乃天涯之思。山月既让
游子思乡,也让闺中怀人。第四句中的“空”字再次点染了主人公的心事,花谢花飞,年华渐
老,而游子不归。落花看似无意,却徒惹女主人公唏嘘。无论是夜晚望月,还是白昼看花,又都
写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根据两句词中富有意蕴的意象可分析出女主人公
的形象。
(3)结尾句看似只写景,实则景语即情语也,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是古诗词常用手法。碧云摇曳,
喻心情变化,据前四句可判断出主人公心情的波动和低沉。
9.(2011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案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
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
艺作结。
解析 (1)推敲开头四句的内容,不难把握“无敌”“不群”“清新”“俊逸”等关键词。归
结其类别,比较其角度,就可以发现是从地位、思想(情趣)、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的。
(2)由诗下注释可知,这两句诗分别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地的景色。显然,作者写景是为了抒
情,即“忆李白”之情。显示了二人情之深,“忆”之切。清楚了这些内容,感情、手法的总结
也就不难了。
(3)要说出构思脉络,就要先弄清楚诗歌前后的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答题时,既要从整体
上归纳构思的特点,也要分部分陈述各自的内容,并且注意标清联系词(如答案中的“开始”
“转为”“最后”)。
10.(2010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
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
分)
答案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
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 (1)后一问可依靠平时的积累来解答;而前一问则可从其中的信息中反推:这个词语要能
点明“季节”特征。(注:“橘柚香”是一个短语,所以题干的说法或答案的设置欠妥)
(2)前一个词是直接抒发——因“别”而“醉”:好友离别,内心愁闷,举杯相送,浇愁而醉。后
一个词是间接表达——明写天气,实写心情;看似因自然的“风雨”而“凉”,其实是因内心的
伤感而“凉”。
(3)首先要明白“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的意思,知道这是运用想象手法,从对方的角度去设
想、去表达,以此来丰富诗歌的意境。这种写法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月
夜》、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等诗中都有运用。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题组一 2019年高考题组
1.(2019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 (1)C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
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
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
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
句”意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
句,在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
作的艺术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易错警示 “两防”“两注重”准确解答理解诗句含意题
(1)防止句意理解偏差,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诗歌的意思。
理解句意,不能主观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比如解答上题要重点理解尾联中的“此
中”“佳句”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2)防止延伸义理解偏差,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把握诗句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诗句体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注重从诗歌整体
进行分析。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如看到“竹子”“梅花”就想
到“气节”“高洁”,还要看这些描写对象在整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等。
2.(2019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
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D
(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
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D项,诗人“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误,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
报”的意思,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
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
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
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
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
3.(2019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B
(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
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
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
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
水粼粼闪光”。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诗是
一首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一、二句中“花草齐”“东西飞”,五、六句“农妇白纻
裙,农父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犹如儿歌,和刘禹锡的诗风十分相似。《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故,含蓄委婉。
4.(2019北京,13—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
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
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
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
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含意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
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桃李依然是仆奴”并不是描绘,而是评论,
作者认为在画家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
梅花的奴仆,故C项错误。
易错警示 五种表达方式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梅
花,但是并没有描绘桃李,而是对桃李进行评价,认为无论桃花、李花怎样鲜艳,依然只能算是
梅花的奴仆。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选材、构思的能力,体现了
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审美情操。
第一首,将梅花和桃李进行对比,表达了桃李虽浓艳但在品格上却不如梅花,赞颂了梅花高尚的
品格,故B错误;第二首诗,古代公主的梅花妆如此之美正是经由仁老之手,以此赞美画家高超的
画技,故C错误;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突出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为了赋予
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不拘形迹地模仿自然,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
备的境界,故“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悖于作者的写作意图。
知识拓展 九方皋是春秋时代一位善于相马的人。伯乐将他介绍给秦穆公,令他去找好马。
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说:已经找到了,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牵,却是一匹黑色的
公马。穆公就将伯乐叫来,说:“糟极了,你派去找马的那个人连毛色、性别都分不清楚,怎么
能识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叹息说:“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吗?可真是胜我千倍万倍。他看到的
是精而不是粗,是本质而不是外形啊。”后来果然发现,那是一匹了不起的好马。“意足不求
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是说仁老是九方皋转世投胎,即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
马。
(3)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体
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鉴赏诗歌的品位。
第一首诗,描写梅花纵使变成黑色,也不失梅花的清姝、淡雅的神韵,作者对梅花的认识不拘于
形貌和颜色,形神兼备,更求意趣和清姝的神韵;第二首诗,作者用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独特的美
妆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类比,不仅描写了梅花的娇艳之美,更赞美了画家高超的画技。客观世
界中虽无墨梅,但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体现了画家对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认识。总之,第一首诗
侧重描述梅花的清姝气质,第二首诗侧重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5.(2019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
位。(2分)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5.答案 (1)造访 朱门
(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
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
趣。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着重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体现了把握语言
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此题,需注意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空:诗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
斋”的意思是初秋拜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第二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的“朱门”,意思是豪门权贵,可以用这个知识帮助理解“朱门冷静似闲居”一句中的“朱
门”。
(2)本题考查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古代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
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之一。主要从侧面(包括环境和他人)
烘托、细节刻画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联和颔联用“高树蝉声”“似闲居”“重装墨
画”“香薰一架书”等内容表现将军的文人气质;其次,用“侍儿知礼数”衬托主人的素质与
修养;另外,“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正面表现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方法技巧 “四角度”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角 度 解 说
看标题、 根据标题、注释甚至试题题干、选项的提示,初步
注释 揣摩人物形象。
赏景物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形象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
(意象) 的间接流露。
抓描写 抓住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
写。
析典故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自况,或曲
折含蓄地抨击时
弊。
6.(2019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
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
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
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
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
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
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
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
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
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造美
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诗句“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对仗工整,上句写山,山色苍茫,下句绘水,水光映夕照,描绘了
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
(3)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学科素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要善于知人论世,留心注释。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仍
漂泊异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洋
溢着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流露出飘
零之痛。
题组二 2015—2018年高考题组
1.(2018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
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受
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
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
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赏析]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
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
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
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发泄
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
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
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
欣慰和感动。
2.(2018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
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
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
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
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
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
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
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
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
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
觉酣畅淋漓。
方法技巧 (1)理解诗句含意的方法技巧
①鉴赏诗句离不开对重点字词的分析,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②了解诗句的双关性,诗句常常具有除了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意或象征意义。
③要结合时代背景、诗歌整体风格等因素来理解诗句。
(2)鉴赏意象的方法技巧
①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来概括意象的特
点。
②结合诗歌主旨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③指出所描绘意象的作用。
[赏析]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春
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成都,满以为可
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无意复兴祖国,
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宴之中消磨时
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急切地愿为消
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
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
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
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
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
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
3.(2018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
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A
(2)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
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
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流
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
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多羽
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精卫的精神,侧面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
崇敬之情;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的子孙,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坚韧不拔、
前赴后继的精神。
4.(2017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
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
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枚,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
“衔枚”来形容考生安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
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为国选才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不是说作者自己真的体弱多病。
(2)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
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
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
见静的表现手法。
方法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题解题切入点: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用和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
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
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双关、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
面描写结合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
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5.(2016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
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
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
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
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
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1)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
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2)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
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
“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
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
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
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
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
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
6.(2015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
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
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 (1)首先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即前六句,并注意题干中的条件“雨后”,排除写雨中的
首句,即可从诗中第二至第六句概括出答案。
(2)只要考生熟悉“艺术手法”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注意从多角度思考,就
很容易看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再按照要求“结合诗句说明”即可。从律诗的角度看,颔联、
颈联一定是对仗的;从“柳拂鞍鞯”中可以看出柳是动作的发出者,运用了比拟手法;根据颈联
中的“红”“绿”这些表颜色的词语,“香”这样表嗅觉的词语,以及“拂”这样表触觉的词
语,可以看出诗句运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通感)的描写手法。
(3)从诗歌标题“雨过至城西苏家”可知,诗人是雨后天晴时到城西苏家访友;由诗中写景字词
及“痛饮”一词可知诗人忙中偷闲的快乐、喜悦之情;联系注释内容,再联系苏、黄二人的师
生友情,不难得出诗人因苏轼贬后授职而对自己的仕途踌躇满志的感情。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2009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
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
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
情有何变化?(4分)
答案 (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
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
情。
解析 这首词的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
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层。写在
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
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
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戴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
法。第二层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金人
占领区内铁蹄遍布,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
比。“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两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
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伤于锋刃;百姓饥寒
交迫,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
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
室,克复神州”之猛志。“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为第三层,写到作者的夙愿——
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敌人,恢复疆土。“何日”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最后三句为
第四层,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内心是不安宁
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
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
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后,
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在字里行间。从“想
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
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
2.(2018北京,14—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
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
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
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
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答案 (1)D (2)A
(3)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
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
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
解错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
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
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
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
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
方法技巧 鉴赏艺术特色“三角度”
①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及深层含意。②分析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及其效果。③分析表达了作
者何种感情。
疑难突破 “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景色,
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3.(2018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
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
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
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易
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答题时
语言要流畅、优美。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拂。良
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感,实
际上要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
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
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
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
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
失望,渐渐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渊明
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
4.(2018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答案 (1)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
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
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
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
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
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
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
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
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
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
5.(2017山东,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
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
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
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
“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
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蜀道沿途景
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
6.(2017天津,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
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
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
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
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
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
面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
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
审题方法 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入手。此诗是王
安石的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是“无累”“有机”,所以从词语的角度找到突破口。有时可借
助抒情方式进行分析,若是借景抒情,必须理解体会画面的特点,进而概括情感。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
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胸
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
含蓄深长。
疑难突破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以动写
静、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修
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而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集
中在某一联诗句中,答题时要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艺
术效果。
7.(2017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
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
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
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
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
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
面。
方法技巧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
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
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
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塑造
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人物的形象特
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神态描写体现了
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处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
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8.(2017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
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
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CD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
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
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
联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首
联,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
人,一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
的失落;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
着喜悦之情。
9.(2016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
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
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
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 (1)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的”,写出了
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第二问,可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
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
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2)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句,然后思考“做了哪些铺垫”。“画工
如山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不同,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
风”形容玉花骢的神奇雄俊。
10.(2016天津,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
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1)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
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
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
(2)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联想等。本诗颔
联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由此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
法;“秋原人外闲”,用秋原的空阔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可知还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3)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如何理解”,既
可以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的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由此诗生发的联想。
11.(2016山东,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
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
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
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
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
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
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1)“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
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
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
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2)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一句,因
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者的
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12.(2016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
融。
(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1)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仗
与拟人的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
毁国亡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
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
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
叫作情景交融。
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包含艺术手法与思想情感把握两方面的内容。题目虽小,
包容面宽,对考生的要求较高。易错分析:回答本题,难在找不到角度,很容易答不完整,尤其是
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容易漏掉。
(2)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两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为
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
两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比,写出
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情感
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
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
13.(2016北京,15—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18分)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 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
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
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
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陆游在诗中称西村为“小桃源”,使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其中有: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②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
”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③《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
一联。
, 。
答案 (1)A (2)B
(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
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4)①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②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或: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1)“往岁求浆忆叩门”中的“往岁”二字表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清
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作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
评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主要是对诗歌词、句意思的理解,要本着
“词不离句,句不离诗”的原则。
(2)“声色兼备”即为视听结合的手法。A.“歌管”和“风摇九子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
体现视觉。B.“笛声”体现了听觉,“红旗”“天山雪”一红一白体现了视觉。C.“争白”
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留酸”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
(3)本题可以通过对两首诗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西村》一诗
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仿佛小桃源一般的西村,并回忆曾经到此
处“叩门求浆”的经历,表达了对西村“高柳簇桥”“数家临水”的幽静自然的乡村环境的
热爱和赞美。《游山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山阴的一个村庄游玩的经历,描写了农家的热
情好客,道出了作者对淳朴民风的赞赏,同时此诗富含哲理。
评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文本内容和情感的分析与比较的能力。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
分别从景、物、人、情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条阐述。
(4)易错字词有“俨”“阡陌”“洲”“渡”“萧萧”等。
14.(2015山东,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
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
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
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
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
情感。
解析 (1)鉴赏词句中的关键词,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作动词,沾湿;“迷”,使动
用法,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
色,使归艇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
度。
(2)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人论世,这首词的作者张元幹是宋代爱国词人。其次要
结合语境,分析词句内容。“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两句的大意:心中沉闷极了,只想
一醉方休,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起舞闻鸡酒未醒”一句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闻鸡起舞是为了报效国家,却是在“酒
未醒”之时;“潮落秋江冷”一句写眼前之景,让人倍感凄凉。最后总结出词句所表达的思想
情感。
15.(2015安徽,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月 圆①
[唐]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
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
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
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1)鉴赏诗歌的意境美,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前六句写的是:满月当楼,寒江潮涌,月洒波
中,金光摇而不定;月临席上,光彩柔美;空山静寂,月明星稀。其次是要找准意象,前六句描绘的
意象有“月”“楼”“江”“扉”“席”“山”“列宿”等。最后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画
面即可。
(2)虚,指回忆或想象;实,指眼前实景。回答本题只要弄明白虚指什么、实指什么即可,本诗最
后两句中,上句诗人遥想故园秋景,是虚写;下句回到现实,是实写。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
之情。
16.(2015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
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
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
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
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
“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
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1)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题干要求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可
知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进行说明。由“豁尔”可知是白天,由“月正圆”可知是夜晚;
“山曲”“平川”“树杪”“峰头”等表现地点转移的词语体现空间变化。
(2)本题是让考生体会诗人炼字的艺术奥妙和魅力。考生要整体把握诗篇,才能领略到“荒”
“瘦”二字的丰富意蕴。这首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全诗写得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
的忧虑和烦闷。“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则写出了山区农村苦瘠贫寒的面貌,表达出欧阳
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解答本题需要从用字特点、意蕴等角度分析其妙处。
三年模拟
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
1.(2019南通、泰州、扬州一模,9—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江 行
郑 谷①
漂泊病难任,逢人泪满襟。
关东多事日,天末未归心。
夜雨荆江涨,春云郢②树深。
殷勤听渔唱,渐次入吴音。
[注] ①郑谷:晚唐诗人,江西宜春(古属吴地)人。黄巢起义时,逃奔西蜀。②郢:春秋战国时楚
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
(1)请根据前两联,概括作者“泪满襟”的原因。(5分)
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①漂泊之苦;②疾病之痛;③战乱之重;④思乡之愁。
(2)以“荆江”照应诗题“江行”;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春日夜雨之后江水上涨、树木茂盛的景
象,点明作者的行踪,侧面烘托出作者渐近故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1)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和注释进行分析。结合
“漂泊”“病难任”“关东多事日”“天末未归心”分析可知,作者“泪满襟”的原因有漂
泊、疾病、战乱、思乡等。
(2)解答此类题目,所答内容一般要包括手法、内容、效果三个要素。颈联从表现手法上看,主
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写的是春日夜雨之后江水上涨、树木茂盛的景象,蕴含的情感是逐
渐接近故乡的喜悦之情;从内容上看,“荆江”照应了诗题“江行”,“荆”“郢”“吴”交代
了作者的行踪变化。
2.(2019无锡期末,9—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九日蓝耕会饮
杜 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1)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5分)
(2)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登高望远,突出蓝水辽远,玉山高耸,意境开阔;千涧“落”,两峰“寒”,点明深秋萧
瑟,暗含诗人的凄楚悲凉之情。以壮景写哀情。
(2)借会饮欢笑反衬悲;借壮阔萧瑟秋景渲染悲;借人事难料直抒悲。
解析 (1)解答时,首先要答出诗句中写了什么景,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再分析写景时用了什么
手法。“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写了登高远眺,只见蓝水辽远,从千涧落下,玉山
高耸,两座山峰并立,显出寒意。意境的特点是萧瑟、开阔,表达的情感是凄楚悲凉。从写景的
角度来看,写的是远景;从手法来看,是以壮景写哀情。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抒情手法。解答时,需要通读全诗,结
合诗句内容来分析。本诗首联“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先表达了“悲秋”之意,
然后写宴饮要尽兴,接着颔联“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写宴会上的欢笑,透出自嘲
之意,暗含悲情。这两联以会饮的欢笑反衬了悲愁之情。颈联写景,意境萧瑟、开阔,渲染了悲
情。尾联“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写不知道明年还会有谁健在,表达人事难料
之悲。
3.(2019苏北三市第一次质检,9—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11分)
送柳秀才往连州[注]看弟
马 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 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5分)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6分)
答案 (1)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
等景物(意象)。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
觉形象。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此题写景的角度写
出“俯仰结合”、表现手法写出“想象”或“虚写”均可得分)
(2)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解析 (1)答题时应先明确答题要求,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题可按诗句选取了哪些典型意
象,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着怎样的作用的思路去考虑。
(2)解答本题时,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由“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由“楚雨沾猿暮,湘
云拂雁秋”可知路途遥远,由“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行路艰难,题目“送柳
秀才往连州看弟”及尾联中的“客愁”可知惜别友人。
4.(2019苏州阳光指标调研,9—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11分)
江 月
杜 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的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
他乡,至老未还。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做准备。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
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
(2)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②“谁家”推己及人,扩大
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③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
感。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
解析 (1)答题前,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
些情感。分析时,抓住诗题,逐句逐联分析写了什么内容。本诗题为“江月”,首联从“江月”
写起,“高数”交代望月的地点,表明愁的原因。第二联中“长作客”“老去”写自己久客他
乡,至老未还,写愁的原因。第三联“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写月景。尾联“谁家挑锦字,
灭烛翠眉颦”,想象思妇月夜思念对方,表达望月怀人的情感。分析时,要准确、精练地概括每
联的内容。
(2)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
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是虚写,设想月夜,自己思家
时,远方的思妇也像自己一样思念自己,表达的思乡思亲之情更强烈。“谁家”,不只是写诗人
自己,是写很多像他一样的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挑锦字”借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思妇
内心的情感。“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感情表达深婉含蓄。
5.(2019南京、盐城一模,9—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11分)
满江红·清江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注]
范成大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
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获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笑
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注] 作者于1172年冬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次年春经过清江(长江支流)填写了此词。1170
年作者北渡黄河,出使金国,交涉收复北宋陵寝等事宜。“呼禹”,追想大禹业绩。“乱黄
川”,渡黄河。
(1)上阕对过江情景的描写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2)“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案 (1)视听结合,运用夸张、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风浪之巨;虚实结合,以当年渡
黄河的情形衬托而今船行之速。
(2)一方面表达了与客痛饮的豪情,另一方面隐含着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 (1)此题考查情景描写的特色,要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写了哪些情景,是怎
样写的,有什么效果。“云涛如屋”运用比喻;“声卷地”“不胜帆腹”运用比拟;“飞梭速”
有比喻,有夸张。从写景的角度看,“声卷地,云涛如屋”视听结合;“似当年”是虚实结合的
标志,前面是眼前实景,后面是追想当年情景。从艺术效果看,这些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风大浪急、船行疾速的特点。
(2)下阕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
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哀。因与朝廷政见不合,受到冷落外放为地方官,无法实现理想,他看透了
一切,并表示不以此为意,不管把自己外放到南方或北方,不管能否建功立业,一切都无所谓,不
在乎,唯有与友人举杯同饮,才最为快乐。以下写他的豪纵行为,吃着新鲜的蔬菜,听着美妙的
音乐,何等的惬怀。此时此刻他感到,人间还有什么事情比把酒“尊前”、开怀畅饮更令人高
兴呢?作者这些话看似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失意都化作一腔
激愤,貌似豪爽,实为悲哀。
6.(2019泰州期末,9—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过蛮洞①
宋之问
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江 行②
司空图
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
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行纪添新梦,羁愁甚往年。
何时京洛路,马上见人烟。
[注] ①本诗作于宋之问贬任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时。②司空图左迁为光禄寺主簿,分
司东都洛阳,本诗作于其由宣州赴洛阳任职途中。
(1)两首诗首联所绘之景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5分)
(2)《过蛮洞》一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壮阔奇丽。前诗描写山岭重叠缭绕、溪水绵延横斜的壮丽景色,为下文进一步写过
蛮洞所见的瑰丽景象做铺垫;后诗描写吴楚间辽阔的地域、高远的天空与火红的枫树交相辉
映的壮丽景象,反衬下文冒雨乘江舟夜行所流露出来的凄惶无助之情。
(2)被贬无人怜的怨苦悲叹;偏处荒外的孤寂失落;独赏异景的自我慰藉。
解析 (1)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两首诗首联景物的共同特点,需要抓住意向的特征来进
行概括。《过蛮洞》首联中“千重合”“十里斜”,《江行》首联中“地阔”“枫高”等都
呈现壮阔奇丽的特点。第二问指向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结合诗句的位置和作者的情感来具体
分析。“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是说山岭很多,重叠缭绕,溪水绵延横斜十多里,为第二、
三联写瑰丽景象做铺垫。“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是说吴楚间天地辽阔,高远的天空与火
红的枫树交相辉映,这样壮丽的景象与下文作者的“羁愁”形成巨大的反差。
(2)《过蛮洞》一诗尾联“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赏析情感时抓住“谁怜”“在荒外”
“孤”,结合注释“本诗作于宋之问贬任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时”,可知作者的情感:被
贬偏处荒外而无人怜的怨苦悲叹、孤寂失落。而“赏足云霞”的意思是尽情地欣赏这美丽
的云霞,这又体现了作者的自我慰藉。
7.(2019宿迁期末,9—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11分)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 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歘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 ①骅骝:赤色的好马。②歘见:忽见。
(1)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韦偃作画造诣高深的?(5分)
(2)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请作具体分
析。(6分)
答案 (1)作者先对韦偃做总体评价“画无敌”;其次通过写画家作画的过程轻松、洒脱、迅
捷来表现其作画技艺的精湛,且通过画家作画的工具“秃笔”,侧面表现其技艺的高超;最后通
过画的两匹马的生动形象来表现其作画水平的高超。
(2)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与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
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表现作者渴望人才被选拔,能够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这正与作
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本色相符。
解析 (1)结合具体诗句来看,“知我怜君画无敌”,是说画家也十分清楚地知道,杜甫喜欢他
所作的画,这是因为他的绘画技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当时还没有人能与他匹敌,这就非常概括
地对韦偃高超的画技做出了恰当的评价。“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麒麟出东壁”,“扫”和
“出”把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这表现了韦偃画马所具
有的深厚基础和过硬本领。“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匹马正在低头吃草,另一
匹马却昂首长嘶,它们健壮的外形、进取的渴望,都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进一步表现了韦偃作
画造诣高深。
(2)题干说“结联,见公本色”,作者是杜甫,结尾两句是“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解答时可以从思想情感的角度考虑。杜甫的作品中除了感时伤己外,更多的是心系苍生,胸怀
国事,忧国忧民。尾联“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是说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能
到哪里去寻找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同生共死、匡济时危呢?这里说明了良马是
多么难得,而发现良马的确远非易事。面对内乱外患、战争不息的多事之秋,这两句寄寓了作
者渴望人才,选拔贤能,颇有“忧时思将帅”的深刻含意,这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感世
伤时的崇高思想感情。
8.(2019扬州期末,9—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九日北楼宴集
权德舆
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
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①。
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
心忆旧山②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
[注] ①落帽孟参军:东晋名士孟嘉在聚饮中帽子被风吹落而不知,同饮者作文戏之。孟嘉虽
醉而神志不乱,读文后即作文酬答。满座之人读其文,皆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②旧山:故
乡,故居。
(1)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2)请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5分)
答案 (1)秋景萧瑟而伤怀;仰慕名士而不遇;思乡怀人而难归。
(2)选取典型景物“蟋蟀”“茱萸”,从听觉、视觉和心理感受等角度,描绘了蟋蟀悲吟、寒气
侵人、酒泛茱萸、主客已醺的宴集景致,间接抒发了主人公的愁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联系题目、诗句内容及作者
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诗中尾句点出“愁”情,而对“愁”的渲染从首联就已
开始,“萧飒秋声”“霜风漠漠”“阴云”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愁绪寄寓其中;颔联中
“王太守”“孟参军”都是古代名士,表达出了作者对古代名士的仰慕之情,而“不见”“空
思”也暗示了这份仰慕注定没有回应;尾联中“心忆旧山何日见”直接表达了漂泊羁旅、思
乡念亲而难归的愁绪。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写景技巧的赏析。作答该题时,应在理解诗句含意的基础上分析其写景手
法。寒风乍起时,蟋蟀的声声悲鸣很容易引起人的悲秋之情,这是从听觉角度写景;身处异乡,
又是重阳之日,看到酒杯中茱萸的倒影,更引发了思乡之情,这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此景、此情
下借酒消愁,更容易伤感沉醉,这是从心理感受的角度写出景物带给自己的主观感受。
9.(2018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
黄庭坚
关寒塞雪欲嗣音①,燕雁拂天河鲤沉。
百书不如一见面,几日归来两慰心。
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
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②。
[注] ①嗣音:传递信息。②《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
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诗中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
(2)后两联多用虚笔,请做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前两联体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宦游在外,思念亲人,却只能以书信和叔父交流,想见不
得见,想归不得归的惆怅寂寥。
(2)这两联诗人运用虚写,想象自己回到家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田园之美。既表现了自己
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又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解析 (1)解答这类题目,抓住题干、作者、注释、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由注释“嗣
音”可以得知诗人身处“关寒塞雪”的艰苦环境中,想要给叔父写信;“燕雁”和“河鲤”都
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传递书信的意象,然而条件艰苦,书信难达。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想要
与叔父交谈、互相慰藉的迫切,然而归期未定。
(2)题干已点明手法为虚写,学生应侧重分析其表达效果。“弓刀陌上望行色”一句,诗人站在
塞外的道路上,见行色匆匆归去的人们,联想到自己归乡之后的情景,想要与家人欢聚一堂,秉
烛夜话。尾联用一个“更”字,加深了诗人欲与叔父东归而去的渴慕与期盼。结合注释,可知
尾联化用《世说新语》典故,表达了诗人离乡之远,离乡时间之久,颇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
感。
10.(201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梅
郑 谷
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
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寥。
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
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
(1)简要说明首联在全诗中的主要作用。(4分)
(2)这首诗是如何借梅来抒写离情别绪的?结合第三、四两联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点明离别的时节,“寒”、落梅等渲染离别时的惆怅气氛,梅花飘落为下文“孤香黏
袖”等做铺垫。
(2)作者不直言离人不忍离去,而是通过写梅花在酒杯中照影,黏在离人的衣袖上,离人踏上行
程,梅花又跟随过桥,表现梅花的多情和依依不舍使离人断肠,作者写梅花的多情其实是写离人
的多情,这样写显得委婉含蓄。
解析 (1)关于诗歌中某一联的作用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首联侧重写景,写早春时分,
点明时节;“寒春”一词在表明时令的基础上写出寒意袭人,同时后一句中“雪飘飘”通过写
梅花飘落更添惆怅之意,渲染离别时哀愁的氛围;首联写梅花飘落为下文做铺垫,同时点题。
(2)题干中已明确指出“离情别绪”的情感,学生答题时应该紧扣此词;同时答题指向为借助梅
花的描写,将两者结合即可。第三联先将梅花与桃花作比,突出梅花的“素艳”之特点,同时后
一句直接描摹“孤香黏袖”,表现依依惜别的深情;第四联写离人肠断,直接抒情,同时写梅花
片片跟随,无情之物顿时也具情感,两者交融。
11.(2017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 ①大历四年(769),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此诗即作
于成都客舍。②其那:怎奈。
(1)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5分)
(2)请赏析诗的最后一句“江上蝉鸣空满耳”的妙处。(6分)
答案 (1)不受重用;韶华易逝;苍生之痛;羁旅之苦;孤独寂寞。
(2)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秋
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
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主观原因:做过几任郎官便已白
头——年华易逝;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心忧苍生;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羁旅之
愁;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愁无知音,孤独寂寞。
(2)赏析,就应先说手法,再说内容、情感、效果等。末句是写景句,可见是以景结情。末句紧
承前句愁无知音之意,此句意在强调只有满耳蝉声,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反倒更引出无穷愁绪,
烘托出作者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12.(2017无锡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11分)
秋发庾岭①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②。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 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今属广东省),本诗作于赴任途中。②
霏微:迷蒙。
(1)请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本诗的颈联中“随”“满”两个字最有表现力,请做简要赏析。(4分)
(3)本诗尾联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3分)
答案 (1)通过描写黄昏时分的枫叶、夕阳中沉默的秋蝉等秋天的景物,寓情于景,点明了时
令,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
(2)“随”字写出两岸山色随小舟行进,不断变换色彩的状态;“满”字写出了水面的粼粼波光
与夕阳辉映,洒满了游子的衣襟。两字化静为动,以乐景衬哀情。
(3)化用诗句,表达了作者孑然一身、独自徘徊的孤独愁闷与报国无门、无可依托的不平。
解析 (1)枫叶入秋,如火如荼,本来应该是极美丽的景致,作者却由此感受到了萧瑟的秋意。
蝉餐风饮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君子清贫自守的象征,如今,它也被阵阵寒意包围了,再也唱不
出轻快的歌声。首联的景物描写显然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景物描写的作用无外乎交代
时间地点,烘托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2)诗人伫立船头,观赏沿途景色,两岸山色随小舟的行进而不断地变换;粼粼的波光,在夕阳的
照耀下似乎洒满了游子的衣襟。“随”写出了行踪的变化,“满”写出了所见之景象。炼字
题必须要结合文句写出其语境意义。
(3)曹操以乌鹊南飞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在浓郁
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而作者则是因触怒权贵而被贬,以“孤鹊”自喻,说
尽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平。
B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专题综合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
1.(2019南京、盐城二模,9—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寄杜位①
杜 甫
近闻宽法离新州②,想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 ①杜位:杜甫族弟。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玉垒山,位于成都附近。④曲江:唐
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1)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5分)
(2)“何时更得曲江游”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愿望?(6分)
答案 (1)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了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作者对国
事的忧虑和对杜位的同情。
(2)①战乱平息,国家太平;②回到长安,兄弟聚首;③生活安宁,重游胜景。
解析 (1)上句总结时事,感慨战乱烟尘不断,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干戈”是借代手法;下句虚
写,想象离别之后的场景,饱含对杜位的关心,“雪”喻指白发。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
上,按照手法→内容→效果的层次组织答案即可。
(2)诗句出现在末尾,有卒章显志的作用,应结合全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诗是作者为杜位
移州而作。首联:“离新州”,叙事;“尚百忧”,推心。“逐客”二句,承“新州”,言流窜之
久。“干戈”二句,承“百忧”,言离乱堪伤。末句述寄诗之意,犹恐后会难必也。
2.(2019苏锡常镇一调,9—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11分)
齐天乐 中秋宿真定驿①
史达祖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
光,尽成悲镜。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②,书开虿尾③,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
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注] ①开禧元年(1205),史达祖随宋朝派赴金国贺金主生辰的使节北行。六月离临安,八月
中秋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夜宿馆驿中。②刀头:刀头有环,古人将其谐音为“还”。③虿尾:
笔法劲锐。
(1)请赏析上阕中“西风来劝凉云去……一一冰壶相映”几句写景的艺术手法。(6分)
(2)概括作者“古庭空自吊孤影”的原因。(5分)
答案 (1)①“劝”“放开”将西风和夜空人格化,化静为动,写出中秋夜晚云破月来、天地澄
明的景象。②用“金镜”“冰壶”和“霜”比喻空中圆月和皎洁的月光。③把月光照耀四
野想象为凝霜,由月亮倒映水面想象月宫中的桂树被河水浸湿,生动有趣。④以美景写哀情,倍
增凄切。
(2)①中秋佳节,身在“异国”,归日无期;②触景伤情,思念江南的亲朋故旧;③忧心国事,对时局
倍感无力。
解析 (1)此题主要考查写景的艺术手法。从修辞角度看,作者用了“劝”“放开”,使风吹残
云、月亮出现的动作有了“人情味”,这是比拟;用“金镜”“冰壶”“霜”的比喻把月亮的
特点写得生动形象。从写景的角度看,“入河桂湿”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是虚写。最后从景物
和情感的特征和关系来看,此处用美景写哀情。
(2)由题目中“中秋宿真定驿”及注释可知作者八月中秋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夜宿馆驿中,
说明了中秋佳节,作者身在“异国”,归日无期。由“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
可知作者触景伤情,思念江南的亲朋故旧。“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
冷。”词句既写出了夜已转深、寒意渐浓,又进一步暗写了北宋宫殿正如月中宫殿那样,早就
“冷”不堪言了,全词中暗伏而欲出的亡国之痛,就通过“宫殿”二字豁然醒目地“饱满”写
出。
3.(2019南通、泰州、扬州等七市二模,9—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11分)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注]
苏 轼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休辞
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注] 元素:杨元素,是苏轼的同乡和故友。
(1)请根据上阕,简要概括词人“愁”的原因。(5分)
(2)下阕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与友人别离;漂泊不定;身体多病;离群索居。
(2)①“尊前一笑”展现了词人面对离愁的豁达;②“天涯”“伤沦落”抒发词人内心的漂泊
之悲;③“同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劝慰之意;④“故山”“负平生约”暗含了词人的思乡
之情以及不能归乡的无奈;⑤“长羡归飞鹤”显露了词人向往归隐之心。
解析 (1)解答此类题,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
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词的上阕,写词人的“愁”,原因是多方面的:①
“偶然相聚还离索”,客中送客,与友人别离,而生忧愁;②“人生到处萍飘泊”,写宦游行踪不
定,四处漂泊,离群索居,而生忧愁;③“多病”,此时词人为身体多病而忧愁。
(2)“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词人故作达观,劝友人“尊前”对饮,并用天涯沦
落的共同遭遇来打动对方。当然,说“天涯”“沦落”这样失意、丧气的话,并非果真如当年
白居易那样遭到贬谪的不幸,而只是夸大其词地写仕途飘荡的身世之感,反映了一种厌倦的情
绪。对仕途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怀念往往纠缠在一起,篇末三句转到抒发归隐故乡的意愿,是合
乎心理逻辑的。从当年兄弟相约到写此词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犹”“长”二字便写出了
一种长久的期待与内心的渴望。词人把“峨嵋”作为故乡及其美景的代表,从反面运用了
“化鹤归辽”的神话故事,以“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归隐的夙愿以及对
故乡的深情。
4.(2019泰州中学、宜兴中学、梁丰中学联测,9—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11
分)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注]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
碧。
[注] 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1)结合词句,赏析上阕前三句的表达效果。(5分)
(2)这首词序言中说“因度此阕,以纾客怀”,作者的“客怀”有哪些?试结合词句作简要分
析。(6分)
答案 (1)上阕前三句,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写出晚春(点明季节)合肥城里荒凉寂静的
情景;点出人物,通过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的所见所闻,写出衣衫单薄的作者内心的凄恻岑寂;
为下文抒写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等做铺垫。
(2)①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由空城的凄恻到夹道的柳色,加之异乡逢节日,抒发思乡的
“岑寂”。②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思,以春柳的生机勃发反衬“巷阳凄凉”“空城晓角”之悲
凉。③怕春易逝的惜春之情,怕梨花落尽,春天归去,“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解析 (1)赏析前三句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理解这三句所写的内容,然后再分析其运用的手法及
效果。开头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
哀转不绝。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
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纪实,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更多地来自清角吹
寒的心理感受。这三句又为后面的写景和抒写客怀做了铺垫。
(2)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惜时伤春的
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如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
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
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遍
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
5.(2019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9—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11分)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①
高 適
践更②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③。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④。
[注] ①此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秋,哥舒翰时任陇右节度使。白少府,名不详。②践更:古代
服徭役时,轮到的人可以出钱雇穷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此指服役的士卒。③青
袍:指县尉之服。④太白高:古人认为太白星高是大规模用兵的吉兆。太白,星名。
(1)简要分析“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2)“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来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这两句点明友人此行的行程之紧急以及要去的目的地,不但表明友人离别的匆忙,也
表明行者征人赶路的急迫,暗示前方军情之紧急以及形势之逼人;这两句概括精练,用词简洁,
舍弃行军途中的一切耳闻目见,表现行人征夫一心一意奔赴边塞以求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开
篇点题,点出“送别”之意。
(2)①设问,先以“谁断单于臂”之反诘顿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唐军居高临下,势
如破竹,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②用典,“断单于臂”语出《史记·大宛列传》中“其势宜听,
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预言友人此行必能建功立业,借以表达诗人立功边陲的愿望。
解析 (1)首联“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意思是“白少府带领戍卒将去陇右,行将分手远
别,直奔临洮”,点明了作为远行者的友人此行的行程紧急,以及要去的目的地。以士卒五更即
出发而登陇山,道出军情之急;用“登”字、“指”字,既示征途渺远,又显疾进之态。这位即
将与诗人离别的远行者,与诗人分手之后,到天快亮之时就要赶到陇山,攀援登临其山岗之上,
而此行要到的地点则是处在遥远的西北边塞的临洮。这样开头,不但表明友人离别的匆忙,同
时也表明行人征夫赶路的急迫。日夜兼程,行色匆匆,人马迅急,可见前方军情紧急,形势逼
人。“远别”点出诗歌标题中的“送”字,开篇点题。
(2)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看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
情感。“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的意思是“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
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英武的军人和将士”,然后从设问和用典的角度分
析。
6.(2019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9—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11分)
点绛唇·试灯夜[注]初晴
[南宋]吴文英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注] 试灯夜:元宵节为灯节,前一夜为试灯夜。
(1)请结合“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分析词题中“初晴”之意。(5分)
(2)谭献在《谭评词辨》中评“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三句“足当‘咳唾珠玉’四
字”,请结合词作赏析。(6分)
答案 (1)这两句写雨后初晴之状,以“卷尽”写雨散云收,天青月朗;以月宫仙女“素娥”代
指月亮,接着以“新梳洗”形容月色明净,“初晴”之意喷薄而出。
(2)“情如水”使用比喻的修辞,以有形之水喻无形之情,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情之
纯洁珍贵和绵绵不绝;“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虚实结合,熏被而眠是实,春梦笙歌是虚,那悠
扬的歌声乐声,好似绵绵不绝地萦绕荡漾在梦的涟漪中,形成惝恍迷离的朦胧意境,显得余音袅
袅,韵味无穷,真可称得上是“咳唾珠玉”;这三句抚今思昔,把思念之情表达得绵长而悠远。
解析 (1)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初晴”之意,“初晴”可见刚刚下过雨,而“夜初晴”自然
有“月”,然后结合词句分析,以“卷尽”状雨散云收,以“新梳洗”状雨后之月,这两句虽没
有“初晴”之词,却有“初晴”之意。
(2)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前人评价之语,“咳唾珠玉”形容言辞高妙优美,然后要分析词最后
三句使用了哪些技巧,有什么效果,流露出什么情感。
7.(2019南通、泰州、扬州等七市三模,9—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11分)
再 和
朱 熹
久矣投装返旧墟,不将心事赋闲居。
荷锄带月朝治秽,植杖临风夕挽蔬。
三径犹寻陶令宅,万签聊借邺侯书。
木瓜[注]更得琼琚报,吟咏从今乐有余。
[注] 木瓜:出自《诗经·卫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1)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闲居”的表现。(5分)
(2)尾联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农耕;寻景;读书;吟咏。
(2)①借用典故抒情,运用“木瓜琼琚”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选择隐居生活的满意;②直接抒
情,“从今乐有余”直接抒发了隐居生活的快乐,也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若考生抓住标题及尾联内容,写出下列内容也可适当给分:以典故中投报的木瓜和琼琚比喻
自己与友人的唱和之作,感谢和赞美友人回赠的和诗,感念友人对自己的情谊,期待今后与友人
的继续交往。)
解析 (1)答题时,注意根据诗中诗人的行为概括,注意抓住“荷锄带月朝治秽”“寻陶令宅”
“聊借邺侯书”“吟咏”概括答题要点。
(2)答题时,注意指明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情感。诗句“木瓜更得琼琚报,吟咏从
今乐有余”中,“木瓜”借用《诗经》中“木瓜琼琚”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选择隐居生活的
满意;“乐有余”直接抒情,表达其中的乐趣。
8.(2019苏锡常镇二调,9—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11分)
送客还江东
韩 翃
还家不落春风后,数日应沽越人酒。
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
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家醉落晖。
把手闲歌香橘下,空山一望鹧鸪[注]飞。
[注] 鹧鸪,鸟名。《异物记》曰:“其志怀南,不北徂也。”《本草纲目》记其鸣曰:“行不得
也哥哥。”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友人还乡的欢愉之情的?请根据前三联简要概括。(6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案 (1)归家之速;美景衬托;居家之乐;人情之美。
(2)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对友人欢愉生活的期待和祝愿;暗喻诗人归乡不得的怅惘之情。
解析 (1)题目明确了概括指向,也限定了概括范围。答题时需逐联理解诗句意思,在此基础上
概括情感的具体表现。首联中“不落春风后”“数日”等文字表现了回家的速度之快;颔联
是自然景物描写,以景衬情;颈联运用想象手法,写作者回家之后穿上家中的新衣,和邻居开怀
畅饮,表现了居家之乐和邻里和睦的人情之美。
(2)尾联中“把手闲歌香橘下”是想象友人回家之后的悠闲愉悦生活,这是作者的期盼和祝愿;
“鹧鸪”的意象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根据注释中的“行不得”,可知作者有家难归的惆怅;结
合标题和诗歌主要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此处的情感中还包括惜别之情。
9.(2019南京三模,9—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11分)
渔家傲
谢 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请赏析词句“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先以小舟出钓穿鱼而归表现闲适之情;然后引用子牙直钩之典,表达怀才不遇的怅
恨;然后描写食鱼饮酒,抒发自得之乐与孤独之苦。
(2)视听结合,表现出笛声的清越悠扬和秋天山峦的青翠;笛声吹彻,云山转翠,既照应上阕的江
上烟雨,又暗示词人的心情渐趋开朗。
解析 (1)此题要求分析词人情感变化的过程,需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根据词人的行动分析其
心理。这首词上阕写钓鱼的环境,景色宜人;写钓鱼的收获,欣喜自得。词人的情感是闲适的、
愉悦的。下阕开头的“直钩”说的是姜子牙用直钩钓鱼的典故,“自叹”“无处使”表达了
怀才不遇的怅恨。“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食鱼饮酒的心情转向开朗,表达了豁达乐观的
胸襟;末句中“独枕”写出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把上述信息加以整合,依次表述即可。
(2)分析角度包括手法的运用和达到的效果。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
云。这里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以声衬静,写出笛声的优美、山谷的幽静,描写了渔翁的悠闲
自得,抒发隐逸之乐。这一句在结构上也有呼应前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10.(2018南通二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0分)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注]
王 澜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
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
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注]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围攻蕲州,城陷。王澜因避蕲州失陷之灾,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
了本词。
(1)词的上片运用“杜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简要分析下片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6分)
答案 (1)借“杜宇”的典故,表达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及家国之痛;使这首词含蓄蕴藉,具有艺
术感染力。
(2)由对故土失陷的痛惜、对物是人非的感叹,到对受难百姓的同情、对金兵惨无人道暴行的
痛恨,再到激起报仇雪恨的决心。
解析 (1)“杜宇”之典故,在诗歌鉴赏中较为常见,教材中也曾出现“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
句,此典故一般表示思念忧伤之意;联系语境可知,作者思念故国却不得归去,只得通过“杜
宇”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意,用“孤负殷勤”表示思归而不得的痛苦。
(2)此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绪变化,应结合具体词句做简要分析。下片前三句,通过“遥想”和
“今日”对比表达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之感;接下来三句借助燕子归来无家可寻,暗指自己若
归故国也难寻家园;再之后三句直接描绘战争的场景,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遍地惨状,作者对百
姓深表同情,同时也对金兵入侵的暴行痛恨不已;末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报国之志,想血洗残
虏,抗击金兵。
11.(2018南通三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送人游蜀
马 戴
别离杨柳陌,迢递蜀门行。
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
虹霓侵栈道,雨雾杂江声。
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
(1)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4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点。
(6分)
答案 (1)颔联写想象中离别后友人改变的容颜,颈联写想象中友人的艰险旅途。
(2)《送人游蜀》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通过想象锦城美好的春景,劝慰友人不要因
别离和路途遥远、艰险而悲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用“无为在歧
路,儿女共沾巾”,直接劝慰友人不要因为分别而忧伤。
解析 (1)颔联写别后的情景,清猿哀啼让人产生愁思,白发渐多表明容颜衰老,此句属于想象
之景,由此概括为:想象离别后友人因愁思而容颜改变。颈联写沿途雨雾侵袭,一路艰难险阻,
由此概括为:想象友人此去的艰险旅途。
(2)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送人游蜀》的尾联,想象经过一路的艰难险阻
之后,愁绪过后,到达锦城,满眼春色,风光秀丽,以此来劝慰友人不要悲愁;《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题干中暗示分析不同点),劝告友人不要因为分别在即,而像小儿女
一般满眼泪花、哭哭啼啼,由此劝慰友人不要因分别而忧伤。
12.(2017苏锡常镇四市三模,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江南曲
于 鹄
偶向江边采白 ,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采莲子(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1)比较两首诗主人公的不同形象。(6分)
(2)前人评价《江南曲》“一片心情只自知,‘偶向’‘还随’‘暗掷’妙极形容”,请简要分
析。(4分)
答案 (1)《江南曲》中刻画了一位神情恍惚、含蓄深情的思妇,《采莲子》中刻画了一位情
窦初开、大胆纯真的采莲少女。
(2)“偶向”“还随”表现女子在欢快热闹的活动中只是无意识地跟随女伴信手摘花、祭神
祈福,“暗掷”描写出女子切盼远人归来而又不欲人知的微妙心理。
解析 (1)这两首诗选择了比较小众的题材,而且情感比较委婉细腻,难度较大。解读第一首
诗,可以以“远人”为突破口,由“远人”可知该诗描写的是思妇,而由“偶向”和“不敢”二
词,可以推测出思妇的形象特征。《采莲子》中“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莲子”
这一意象通常和爱情有关,而由颔联中的“贪看年少”,可知这是一位少女。“隔水抛莲子”
可见其大胆纯真。
(2)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一片心情只自知”,着重从人物的心理上进行赏析。“偶向”
二字说明人物“江边采 ”的举动是心不在焉。“还随”显然是无可无不可地跟着别人转,
全都不是这位少妇此时本意欲行之事。既有旖旎的风景,又有欢声笑语的一群女伴,为什么还
会心神不宁、心不在焉呢?原来良人在远方。即使面对“闺密”也不好意思与她们明言,所以
只能暗掷金钱来占卜问吉凶。诗人着力描摹少妇欲言又不敢语、欲卜又不敢掷、欲罢又不
甘休,只能“暗掷”的形象特点,既逼真,又细腻,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一位少妇的深情。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