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散文的探究性阅读
2020/02/09
-2-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散文的探究题的考查有三个角度: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二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
作意图,三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20/02/09
-3-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
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
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
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
材,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
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
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
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
2020/02/09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4-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
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
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
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
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
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
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这时候,树抽芽,野
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2020/02/09
-5-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
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
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它比屋高,比人久。
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
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
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
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
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
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
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2020/02/09
-6-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
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
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
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
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
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
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
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
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
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2020/02/09
-7-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11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
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
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12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
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结合文章探究。
思路解析通过阅读文段,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很复
杂,但主要的还是为生活中没有了树而感到的忧伤。作者认为树“
犹若亲属”,树代表了祖宅,代表了故乡,代表了土地,代表了自然,甚
至代表了一种传统文化。人们远离了树,就远离了这一切,这是让
人痛心的。
2020/02/09
-8-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参考答案:①生活中没有了树,犹如失去亲属,令人伤痛;②生活中
没有了树,家与故乡越来越疏远,令人无奈;③生活中没有了树,解除
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令人忧伤;④生活中没有了树,传统文化逐渐
衰落,令人忧思。
2020/02/09
-9-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探究类试题类型及答题技巧
1.观点阐发类探究
设问形式:文章最后描写了……,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
合理?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技巧: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
事实依据,最后回归文本。结合具体事例做合情合理的分析。
2.启发类探究
设问形式:文中“……”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题技巧:先表明观点,后论述,重在做出自己的判断。前提是由
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都必须立足自我,见解独到。解
答时必须注意限制性条件,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联系文本进行
2020/02/09分析阐述。
-10-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3.标题意蕴类探究
设问形式: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你认为哪一个合适
?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技巧:观点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以及自己的
阅读实践进行分析。要点要全面,语言要客观,不要过于绝对化,内
容要充实,分析部分可以分条作答。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
并阐释理由,如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及语言的简明、形
象与生动等。
2020/02/09
-11-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4.主题意蕴类探究
设问形式:请探究……包含了哪几层深意。
答题技巧:①厘清作者思路,把握全文主旨;②知人论世,从时代背
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探究文本
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透析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
5.矛盾类探究
设问形式:作者既说“……”,又提出“……”,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题技巧:探讨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一定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
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语境,从时代、地域等不同角度
分析探究。
2020/02/09
-12-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答题模板】
①观点+文本分析。要注意紧扣题目要求,从文本中找依据。
②观点+事实举例。要注意发散思维,联系具体素材。
③观点+理性分析。要注意论证的多角度和多层次。
2020/02/09
-13-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
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
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
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
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
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
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
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
身临其境之感。
2020/02/09
-14-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
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
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
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
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
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
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天空显得
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2020/02/09
-15-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
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
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
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黏
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
房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
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2020/02/09
-16-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
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
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
的冬夜,《鲁滨孙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
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
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
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
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
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
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2020/02/09
-17-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人,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
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
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碜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
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
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思想的奇观。这样的思想
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
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
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
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
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2020/02/09
-18-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
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
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
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
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
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
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挡,庶
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
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有删改)
2020/02/09
-19-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
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
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1)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
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
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
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
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
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
得丰富多彩。
2020/02/09
-20-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2)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不可互相替代,二者
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
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
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
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
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
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
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
丰富和提升。
2020/02/09
-21-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3)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
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
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
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
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看见,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
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
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
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
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2020/02/09
-22-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解析:本题将“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并置,就是让我们
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延伸思维的触角,充分发掘作品的意蕴。
首先明确观点,再分条作答。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
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2020/02/09
-23-
1 2 3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
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
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
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
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2020/02/09
-24-
1 2 3 4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
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
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
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
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
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
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
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
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两代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2020/02/09
-25-
1 2 3 4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
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
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
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
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厅、同里的退
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
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
御外扰,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
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
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
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
2020/02/09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26-
1 2 3 4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
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
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撼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
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
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
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矣!”
2020/02/09
-27-
1 2 3 4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
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
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
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
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
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
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
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
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
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
2020/02/09
-28-
1 2 3 4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
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
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
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
2020/02/09
-29-
1 2 3 4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首段多采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探访千灯古镇的急切之情。
B.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略写千灯古镇的自然景观,详写该镇的
人文氛围,详略得当,言近旨远,触人深思。
C.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同质地的灯,既回扣题目“千灯
”,又暗示此行是为了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灯。
D.“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
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顾炎武仁
爱思想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关闭
BE.项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顾炎武,“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错误。,作者在寻访了顾炎武这盏灯后C项,“此行是为了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内心
灯备受启迪。同时也可感受到顾炎武的思想在当代仍有重要意义。”错误。 关闭
BC
2020/02/09
解析 答案
-30-
1 2 3 4
2.通观全文,《只取千灯一盏灯》这一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题目是文眼。题目有三个关键词:“只取”“千灯”“一盏灯”。全
文紧紧围绕这三个词展开,一线穿珠,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2020/02/09
-31-
1 2 3 4
3.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连用三个设问,体现了“我”对千灯文化的多重思考;承上启下,
引出对顾炎武这盏思想明灯的钟爱。
2020/02/09
-32-
1 2 3 4
4.(考点题)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
顾炎武这一盏明灯。
答案:①顾炎武用他独具慧眼的发现,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
我”新的启迪。②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思想是构建仁爱社会的
基础。(或:顾炎武提出的“匹夫有责”思想会带来民风和洽,其乐融融。
)③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不得不面对更加复杂的挑战,我
们需要顾炎武这样的思想明灯,来照亮愚暗的心扉,带给我们无穷
的力量和莫大的精神鼓舞。
2020/02/09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