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2020/02/09
-2-
根据最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过现代文阅读,可以形
成良好的语感,提高理解分析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
体验,能辨识、分析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能欣赏、鉴别和
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
趣和审美品位;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
养。
2020/02/09
专题十一 阅读论述类文本
2020/02/09
-4-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近五年天津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考点举要
2020/02/09
-5-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2020/02/09
-6-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2020/02/09
-7-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近五年高考天津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的选择以关注社会、注
重人文为主要原则,贴近社会现实生活。从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
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推断文章内
容等角度设题。
2020/02/09
-8-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
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
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
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
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2020/02/09
-9-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
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
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
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
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载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
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
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
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
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
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
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2020/02/09
-10-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
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
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
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
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
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
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
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控制,且
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2020/02/09
-11-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
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
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
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
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
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
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
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
改)
2020/02/09
-12-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1.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
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
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
位始终不会动摇。 关闭
CD.项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从第三段“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
沟通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一句,可判断选项前半句的表述是正确的;第三段最后“这种关系在
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说明“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
会动摇”错误。 关闭
C
2020/02/09
解析 答案
-13-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
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
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B.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
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关闭
A项,原文第四段说“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选项表
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
述为 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曲解文意。 项 已经完全 被 奴役 的
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 C ,“ ” “ ”
说法太绝对。从原文倒数第二段末的问句可知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人类被奴役是将来可能出
现的事。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D项,“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的说法过于武断。
从原文最后一段“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的“合理关系”看,人类在科
学技术面前是有主动性的。 关闭
B
2020/02/09
解析 答案
-14-
考点分析 真题试做
3.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
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
A.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
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
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 关闭
题干中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矛盾关系”指科学技术与人的对立关系,A项中“有些字不会写了,
有些字写不好了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B项中“‘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和C项中“患上严重的
手机依赖症软件辅助训练”都体现了这种对立。,提高水平。 D项,“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
水平”表现了人的主动性,而非依赖性。 关闭
D
2020/02/09
解析 答案
-15-
一、论述类文本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选材范围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艺学、教
育学、伦理学等。它侧重于考查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
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
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
度来考查。这类文章内容覆盖面广,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
强的综合性。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
文章,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或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
评价和看法,这些材料一般淡化文章背景,内容有积极意义,有一定
的文化底蕴,也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2020/02/09
-16-
论述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文学类文本突出的
是整体效应,所有内容都是相互渗透且服务于整体的,一词一句都
是通过整篇来显现它的特殊意蕴的;而论述类文本更讲究逻辑的联
系,各部分内容往往以板块的形式呈现,整篇文章是各板块的叠加。
打个比方,文学类文本就像把糖粒放入水中,使之溶化为糖水;而论
述类文本则如筑墙,把一个个板块有规则地堆垒起来形成一堵墙。
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它常以阐述观点、
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知等为主要内容。
2020/02/09
-17-
二、整体把握论述类文本的方法
论述类文本往往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
决问题)三部分组成。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步进行整体把握。
1.先看标题,预测内容。文章标题有的是论点,有的是话题。阅读
文章之前,可以先根据标题预测一下文章内容,阅读文章过程中,不
论预测是得到印证还是被推翻,都有助于对文意的整体把握。有的
选文没有标题,可以看文末选文的出处。
2.阅读全文,着眼全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
句、重点段落的起始句、结尾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
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
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
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
2020/02/09
-18-
3.梳理回顾,整体把握。要大致搞清楚文章开头的引论部分提出
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分析问题,结尾如何解
决问题。另外,要弄清各小段内容,分清文章的结构是总分式还是
破立式,理清大致思路,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文章的中心。掌握
了这些,就为后面的解题做了充足的准备。
2020/02/09
-19-
三、三重比对辨析试题
(一)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对原句进行改造、重组等,主要采取如下
方式设误:“删”(删去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
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
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扯西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
信息)。做题时,首先要做的是比对词语,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的
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语,改了哪些词语,添了哪些词语,它们与原文
意思是否一致。做题时,尤其要注意:
2020/02/09
-20-
1.指代词(如“它”“这”等),比对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的情况。
2.范围词(如“都”“所有”“部分”等),看是否有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
象。
3.程度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等),时间词(如“已
经”“未来”等),看是否存在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
等问题。
2020/02/09
-21-
(二)比对关系
它包括句子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
思,是否合理。比对句子间的关系,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
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可以分以下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之间是什
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
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重点看因果关系,看是否存
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问题。
2020/02/09
-22-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论是否成立。推断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
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
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
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
结论之间是否有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
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指推断想象的结论)是否符合客观
事实与逻辑事理。
2020/02/09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
句子的含义
2020/02/09
-24-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概念”是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
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它通常指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
词语、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词语、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
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含义。
2020/02/09
-25-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
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
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
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
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
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
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
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
会成员带来福祉。
2020/02/09
-26-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
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
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
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
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
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
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
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
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2020/02/09
-27-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
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
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
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
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
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2020/02/09
-28-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
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
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
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
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
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
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2020/02/09
-29-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B
)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
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
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
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
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
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思路解析“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
2020/02/09品位”表述错误,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
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30-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答题方法
1.看清对象,找准区间。对题中考查的概念,要先在文中找准、找
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这是解题的前提。
2.根据语境,理解辨析。一个概念总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存在,那么
考生就应找到概念所在句子前后的内容,这是解释这个概念的依据。
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本质属性为基础,仔细辨析概念前
面的修饰词语的含义,通过筛选,选取揭示概念特点的信息。如果
有的概念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其前后句的内容还不能判断其
意思,就要分析文中相关信息。
3.对照比较,仔细分析。要将选项的说法与原文比较,要仔细审查
选项的遣词造句,看与原文相比,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无变化,如何变
化,变化后的内涵和外延与原文是否相同。
2020/02/09
-31-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
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
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
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
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
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
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
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
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2020/02/09
-32-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
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
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
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
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
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
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
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
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
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2020/02/09
-33-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
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
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
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
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
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
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
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
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
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
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2020/02/09
-34-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
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
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2020/02/09
-35-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
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
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关闭
先要对照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弄清楚 类传播行为和 类传播行为的含
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 A B ,B
义。有关这两个概念本质属性的词语中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发送”和“加工”两词对解答本题
起到关键作用。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项,对A类传播行为的表述缺少“发送”一词,B,对类传播行B类传播
行为的表述缺少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加工”一词。C项,对A类传播行为的表述缺少“发送”一词。
D项,对B类传播行为的表述缺少“加工”一词。 关闭
A
2020/02/09
解析 答案
-36-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及其作
用。在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是能够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者
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以及结构比较复杂且能表达作
者写作意图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
涵比较丰富而且具有指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者能揭示文章主旨、
概括段意的句子;(2)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
或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3)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
性或引领性的句子,段末总结性的句子。
2020/02/09
-37-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
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
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
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
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
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2020/02/09
-38-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
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
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
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
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
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
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
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
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
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
2020/02/09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9-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
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
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
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
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
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
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
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
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
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
2020/02/09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40-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
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由陌生人组成
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
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
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
索时的可靠性。
2020/02/09
-41-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
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
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
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
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
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
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
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
成了骂人的词语,“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2020/02/09
-42-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
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
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
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
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020/02/09
-43-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思路解析A项,见第一段。B项,“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
”有误,原文是“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项,
见第四段,“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误,它是“机械的团
结”的特征,而“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D项,见第三、四段,“于
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有误,原文是“无须选择”。
2020/02/09
-44-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三个分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从句子的结构去分析。对于单句,要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明确
语意的核心所在。对于复句,要弄清复句的层次关系,把握具体特
征与观念属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2.从句子的邻句和语境去分析。有些重要的句子,要从它所在的
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的还必须结合
观点、中心意思去理解句意。
3.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进行分析。起统率作用的句子,要从它
领起的那些内容去分析;起过渡作用的句子,要注意上下文段的意
思;起总结作用的句子,要从它的上文去寻找相关的信息。
2020/02/09
-45-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
林 庚
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彝尊说得好:“
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这里所
说的“今诗”指的是明诗。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专意模仿唐诗,
但模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所以“才脱笔砚”便“已是陈言”。至
于唐诗本身呢,则千载之下仍是那么“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
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就更不是要去模仿唐诗,而是要从中感
受到那“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的新鲜活力。正是这种新鲜的
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形成盛唐之音,展现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
使我们感受到饱满的艺术享受。
2020/02/09
-46-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优秀的诗篇总是不断地激发着、唤醒着人们新鲜的感受,又以这
方面的素养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发展。这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
唐诗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又以它全新的创作不断地启发
着人们。我们一方面在欣赏着那些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
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和法则;唐诗由于它具有最鲜明的艺
术感染力,因此就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的典范。
2020/02/09
-47-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的,而
且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的。例如明、清的诗歌,它离我们
的时代比唐诗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
?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明白易懂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以
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
造诣,又正是唐诗为人们赞赏的一个缘故。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
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唐诗却正是以其明白易懂
而更为人们所百读不厌。这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唐诗中有一
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就不一定都那么明白易懂。即
以杜甫而论,也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那么并不易懂
的诗句,但无疑又是好诗。
2020/02/09
-48-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诗歌语言本来是允许有一定跳跃性的,有时跳跃得比较突出了些,
就可能感到不那么平易;可是如果它因此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
那么人们就会爱不忍释;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两句诗的情况可能
就是如此的。语言的明白易懂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
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远离了生活语言,诗
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唐诗中既
有大量明白易懂的杰作,又有少量不太明白易懂的名篇;这里的矛
盾统一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诗歌语言艺术奥秘最好的桥梁。而唐诗
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是它的最高成就,最
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2020/02/09
-49-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研究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唐诗一个方面的课题,我们
很少看到人们对于其他时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进
行研究。这当然首先由于唐诗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诗歌高潮。而这
个高潮又被传统地分为初、盛、中、晚四个起伏分明的时期;我们
也很少看到其他时代的诗坛有这么完整的时代性的划分,这当然也
由于它是一个波澜壮阔巨大持久的高潮,所以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
潮尾、顶峰与转折。而这个初、盛、中、晚的四个时期,又恰恰与
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相为终始。唐代社会的发展是整个中国
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这两个高潮的息息相通,就更增加了初、
盛、中、晚的鲜明性。这里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也就不限于诗歌
本身,而是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2020/02/09
-50-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诗歌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
而它的发展如何才能获得充分的成熟,则又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
代的客观条件。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
活内容,是我们研究唐诗的广阔领域。
(选自《唐诗综论》,有删改)
2020/02/09
-51-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分析 典题举例 技巧总结 对点训练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有着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为读者展现出绚丽壮观
的广阔天地,让读者获得饱满的艺术享受。
B.唐代以后的诗歌都只知模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唯有唐诗富
于创新,色泽鲜妍,始终焕发出新鲜的活力。
C.唐诗有着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是读者学习的最好典范,以全新
的创作启发读者探索其中蓬勃涌现的过程与法则。 关闭
B项说法夸大其词。D.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唐代以后的诗歌都只知模仿,浅近的语言却又能够取得精湛的艺术成,陈陈相因,了无生气”与
事实不符。文中所说的就,深入浅出的高超艺术造诣能让读者百读不厌。“只知模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指的是朱彝尊对
明诗的批评,并不能代表唐代以后的所有诗歌。 关闭
B
2020/02/09
解析 答案
-52-
1 2 3
(2015·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
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
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
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
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
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
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
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
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如果
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
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
2020/02/09”,即追求“价值”的意志。
-53-
1 2 3
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价值”
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人文世界”是在“社会
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对社
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反思和内心体验活动及其产品、组织、
制度、符号等所构成。简而言之,是由社会“价值”以及对这种价值
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而形成的“意义”所构成。但是,在人文世界里
,“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新的核心要素。价值及价值实践在人文世
界里只不过是主体用来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的材料。人文世界究
其根源而言是一个人的“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
或人的“自然世界”,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
2020/02/09
-54-
1 2 3
“人的问题”不能笼统地说成人文世界的问题,因为“人的问题”既
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事实性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价值性问
题,而真正与人文世界相关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性问题。
(选自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有删改)
2020/02/09
-55-
1 2 3
1.(考点题)下列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
的一项是( )
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
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
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关闭
项 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 错误 原文说 人化的自然 中 人类主体性
A同。,“ ” , ,“ ” ,
实践受C.“自然世界“自然规律”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的制约。B项,曲解原文,而在,原文的意思是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
“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跟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发挥
的作用一样。D.“求价意志”D是项“,否定失当社会世界,“”求真意志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求权意志”“求爱意志”都是“求
价意志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的具体表现形式。 关闭
C
2020/02/09
解析 答案
-56-
1 2 3
2.(考点题)下列言行属于该文所说“人文世界”范畴的一项是( )
A.李先生发现超市多收了他一元钱,便花十元钱打车回去理论。他
说:“我就是要较这个真儿,值!”
B.朱峰同学当选学生会主席后,发表感言说:“感谢同学们给了我这
个服务师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
望。”
C.漂亮的姐姐一心想嫁个白马王子,她说:“我就是想找个配得上我
的人。” 关闭
原文最后一句说D.魏越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真正与人文世界相关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性问题,到边远山区支教多年。他说”:“。在D
项这里我才实现了真正的价值。,“实现了真正的价值”,就是人生的意义。” A、B、C三项分别为求真、
求权和求爱,属于个体的价值体验。 关闭
D
2020/02/09
解析 答案
-57-
1 2 3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价值”与“意义”分别是区分“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社会世界
”与“人文世界”的关键词。
B.“人文世界”是人在“社会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的历
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因此“人文世界”即“人的世界”。
C.人类介入“自然世界”,构建“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是人类改造
自然,实现社会价值,完善人生意义的过程。
D.“人文世界”体现出人类对人生价值的体验与反思,因此人文教育关闭
B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都应占有重要地位。项,扩大范围,原文“人文世界究其根源而言是一个人的‘意义’的世界”,而
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人文世界”不能等同于“人
的世界”。 关闭
B
2020/02/09
解析 答案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