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224
6.被
清单一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 《训俭示康》 )
注:一些实词另有虚词的用法,为方便归纳,本清单将其一
②覆盖:闻妻言,如被冰雪 ( 《促织》 )
并解释。
③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荆轲刺秦王》 )
1.爱
④介词,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屈原列传》 )
①喜爱,宠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师说》 )
⑤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 《送东阳马生序》 )
②吝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过秦论》 )
⑥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屈原列传》 )
③珍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六国论》 )
⑦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 ( 《陈涉世家》 )
④爱护:使六国各爱其人 ( 《阿房宫赋》 )
7.备
⑤通“薆” ,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①充数: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 《毛遂自荐》 )
( 《诗经· 静女》 )
②准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石壕吏》 )
⑥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爱莲说》 )
③事先的准备:事异则备变 ( 《五蠹》 )
2.安
④防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孙子兵法》 )
①安定:不患贫而患不安 ( 《季氏将伐颛臾》 )
8.倍
②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曹刿论战》 )
①通“背”,背叛,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③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 《三国演义》 )
②越发、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④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9.本
⑤怎么:君安与项伯有故 ( 《鸿门宴》 )
①草木的茎或根: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
⑥哪里: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 《赤壁之战》 )
( 《芙蕖》 )
⑦安全: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 《三国演义》 )
②底稿:今存其本不忍废 ( 《指南录后序》 )
⑧安逸:然后得一夕安寝 ( 《六国论》 )
③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 ( 《屈原列传》 )
⑨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④府本,版本: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活板》 )
( 《三国志· 吴书· 鲁肃传》 )
⑤推究: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伶官传序》 )
⑩使……安:既来之,则安之 ( 《论语》 )
⑥本来:本在冀州之南 ( 《愚公移山》 )
3.按
⑦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是无难,别具本章
①放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赤壁之战》 )
( 《狱中杂记》 )
②握着,拿着:项王按剑而跽曰 ( 《鸿门宴》 )
⑧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若止印三二本 ( 《活板》 )
③控制住:按兵不动 ( 《吕氏春秋· 恃君览》 )
10.鄙
④按照,依照:按图索骥 ( 《汉书· 梅福传》 )
①偏远的地方: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为学》 )
⑤追究,查办: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 《五人墓碑记》 ) ②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拔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攻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轻贱:人贱物亦鄙 ( 《孔雀东南飞》 )
②高峻,挺拔: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 ( 《雁荡山》 ) ④轻视:孔子鄙其小器 ( 《训俭示康》 )
③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11.兵
5.报 ①士兵: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 《指南录后序》 )
①答复,回复: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过秦论》 )
②报告: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鸿门宴》 ) ③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 《论积贮疏》 )
③报复: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④作战:故兵法忌之 ( 《三国志》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⑤用兵策略,战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孙子兵法》 )
④报答: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 《崤之战》 ) ⑥用兵器杀人:左右欲兵之 ( 《史记· 伯夷列传》 )
12.拜 ③上朝: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授予官职: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对,向:坐北朝南
⑤朝代:两朝开济老臣心 ( 《蜀相》 )
②就职,就任:于是辞相印不拜 ( 《指南录后序》 )
⑥朝政:期年不听朝 ( 《吕氏春秋》 )
③古代一种表敬意的礼节:拜送书于庭
( 2)朝(zhāo)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早晨:朝服衣冠,窥镜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④拜访,拜谢:三年将拜君赐 ( 《崤之战》 )
19.乘
13.病
( 1)乘(chéng)
①疾病:君之病在肠胃 ( 《扁鹊见蔡桓公》 )
①乘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过秦论》 )
②弊病,毛病: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 《训俭示康》 )
②乘坐: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 《石钟山记》 )
③担心,忧虑:仅凿斗大一池……又时病其漏 ( 《芙蕖》 )
③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
④使……成病态: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 《病梅馆记》 )
泰安 ( 《登泰山记》 )
⑤诋毁: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 《训俭示康》 ) ④驾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⑥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捕蛇者说》 ) ( 《水调歌头》 )
⑦损害: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 《史记· 货殖列传》 ) ⑤登上:乘鄂渚而反顾兮 ( 《楚辞· 九章· 涉江》 )
14.比 ( 2)乘(shèng)
①等到、及: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 ( 《赤壁之战》 ) ①量词,一车四马叫乘: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②挨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③比较: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游褒禅山记》 ) ②四的代称: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 《崤之战》 )
④并,列: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 《荆轲刺秦王》 ) 20.诚
⑤追征:宰严限追比 ( 《促织》 ) ①实在,的确: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六国论》 )
15.曾 ②果真,如果: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 《赤壁之战》 )
( 1)曾(cénɡ) ③真诚,真心:帝感其诚 ( 《愚公移山》 )
曾经: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1.除
( 2)曾(zēnɡ) ①授官: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指南录后序》 )
①用在否定副词 “ 不” 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 “ 连 …… ②治、整理: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五人墓碑记》 )
都……”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愚公移山》 ) ③台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 《朱子家训》 )
②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是高曾时为一户者 ( 《治平篇》 ) ④去掉,除去:兴利除弊 ( 《答司马谏议书》 )
③通“增” ,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2.传
16.察 ( 1)传(chuán)
①观察: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石钟山记》 ) ①传递: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洁净的样子: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②流传:此世所以不传也 ( 《石钟山记》 )
( 《屈原列传》 ) ③传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③明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曹刿论战》 ) ( 2)传(zhuàn)
④考察后加以推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 《陈情表》 ) ①解释经书的著作: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师说》 )
⑤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孟子· 梁惠王上》 ) ②传记: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⑥精明:人至察则无徒 ( 《大戴礼记》 ) (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17.长 23.辞
( 1)长(cháng) ①言辞: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 《指南录后序》 )
①与“短”相对:长余佩之陆离 ( 《离骚》 ) ②命令:近者奉辞伐罪 ( 《赤壁之战》 )
②长度: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隆中对》 ) ③推辞: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③经常:茅檐长扫净无苔 ( 《书湖阴先生壁》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④长处: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 《芙蕖》 ) ④托词、借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2)长(zhǎng) ( 《季氏将伐颛臾》 )
①年长: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师说》 ) ⑤拒绝:公辞焉。 召孟明……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崤之战》)
②生长: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 ( 《采草药》 ) ⑥致辞:使皇武子辞焉 ( 《崤之战》 )
③做……的长官: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⑦辞别: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阿房宫赋》 )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⑧道歉:乃辞谢,固请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8.朝 ⑨不接受:于是辞相印不拜 ( 《指南录后序》 )
( 1)朝(cháo) ⑩赋的一种:会景帝不好辞赋 (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
①朝见: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过秦论》 ) ᣢ讲究,计较:大礼不辞小让 ( 《鸿门宴》 )
②朝廷: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 《齐桓晋文之事》 ) 24.从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 1)从(cóng) ①适合、符合:惴惴恐不当意 ( 《促织》 )
①跟从:公子勉之矣! 老臣不能从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恰当: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 《采草药》 )
②听从: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③当作:安步以当车 ( 《战国策》 )
③跟随: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论》) 30.道
④遵从:用芽者自从本说 ( 《采草药》 )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 《陈涉世家》 )
⑤依从、顺从:臣从其计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路程:道中手自抄录 ( 《指南录后序》 )
⑥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 ( 《鸿门宴》 ) ③道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⑦由: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桃花源记》 ) ④古代行政区域名: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⑧向……学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 《师说》 ) ( 《左忠毅公逸事》 )
⑨参加:弟走从军阿姨死 ( 《琵琶行》 ) ⑤学说、主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送东阳马生序》 )
⑩随从的人:其从如云 ( 《敝笱》 ) ⑥政策:于是废先王之道 ( 《过秦论》 )
ᣢ办事: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 《三国演义》 ) ⑦方法、原则: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 《过秦论》 )
ᣣ从容,舒缓,不急迫: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⑧原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六国论》 )
( 《屈原列传》 ) ⑨天道、自然的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 ( 《庖丁解牛》 )
( 2)从(zòng) ⑩方向: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 《张衡传》 )
①通“纵” ,合纵: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过秦论》 ) ᣢ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 《游褒禅山记》 )
②同宗: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 《活板》 ) ᣣ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师说》 )
25.存 ᣤ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鸿门宴》 )
①存在、存活: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 《赤壁之战》 ) ᣥ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 《陈涉世家》 )
②保存: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游褒禅山记》 ) ᣦ走路,赶路: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 《赤壁之战》 )
③看问:而公子亲数存之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ᣧ料想:故园谁道有书来 ( 《南海旅次》 )
26.达 31.得
①到: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 《促织》 ) ①获得: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通达、得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②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孟子· 尽心上》) ③能够: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③豁达: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 ( 《汉书· 高帝纪》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7.殆 ④心得、收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①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孙子兵法》 ) ( 《游褒禅山记》 )
②疑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 ⑤融洽: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③大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 《石钟山记》 ) ⑥适宜、得当:此言得之 ( 《六国论》 )
④几乎、近于: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 《雁荡山》 ) ⑦必须、应当:吾得兄事之 ( 《鸿门宴》 )
28.怠 ⑧通“德” ,感激: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①松懈: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游褒禅山记》 ) ( 《鱼我所欲也》 )
②轻慢: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 ( 《三国演义》 ) ⑨具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劝学》 )
29.当 ⑩得意: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史记· 管晏列传》 )
( 1)当(dāng) 32.度
①应当: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1)度(dù)
②对等,比得上: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鸿门宴》 )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乃曰:“吾忘持度。” ( 《郑人买履》 )
③将: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 《赤壁之战》 ) ②限度、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亡(wú)度 ( 《论积贮疏》 )
④处在:有大石当中流 ( 《石钟山记》 ) ③制度、法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过秦论》 )
⑤占据、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蜀道难》 ) ④常态、气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⑥判罪:犯法当死 ( 《柳敬亭传》 ) ⑤越过、渡过:关山度若飞 ( 《木兰诗》 )
⑦主持:北邀当国者相见 ( 《指南录后序》 ) ⑥量词,表次数:物换星移几度秋 ( 《滕王阁诗》 )
⑧顶替: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屈原列传》 ) ⑦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⑨面对: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 《五人墓碑记》 ) ( 《扬州慢》 )
⑩在,正在: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 《过秦论》 ) ( 2)度(duó)
ᣢ对着,面对:木兰当户织 ( 《木兰诗》 ) ①估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鸿门宴》 )
ᣣ抵,相抵: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 《捕蛇者说》 ) ②衡量、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过秦论》 )
ᣤ承担: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 《窦娥冤》 ) ③量长短:度,然后知长短 ( 《孟子· 梁惠王上》 )
ᣥ必然、必定、一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33.短
( 《孔雀东南飞》 ) ①与“长”相对: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楚辞· 卜居》 )
( 2)当(dàng) ②诋毁: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屈原列传》 )
34.多 ③繁复,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与“少”相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 ( 《游山西村》 )
②称赞: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 商君列传》) ④夹层的、双层的:红罗复斗帐 ( 《孔雀东南飞》 )
35.发 ⑤返回,回来:昭王南征而不复 (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
( 1)发(fā) ⑥回答:是以王辞而不复 (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
①出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荆轲刺秦王》 ) ⑦报复: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 《盐铁论》 )
⑧免除赋税徭役:沛幸得复,丰未得 ( 《汉书· 高帝纪》 )
②点燃: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 《赤壁之战》 )
③打开: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荆轲刺秦王》 ) ⑨通“覆” ,遮盖,盖上: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 《促织》 )
40.负
④发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①承受: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阿房宫赋》 )
( 《五人墓碑记》 )
②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抒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③违背: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 《五人墓碑记》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⑥派遣: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 《赤壁之战》 )
④凭借,依仗: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⑦征发: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陈涉世家》 )
⑤背: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愚公移山》 )
⑧发出: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石钟山记》 )
⑥辜负: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 《左忠毅公逸事》 )
⑨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醉翁亭记》 )
⑦享有:久负盛名
⑩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⑧覆盖: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登泰山记》 )
( 《五人墓碑记》 )
⑨失败: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 《孙子兵法》 )
ᣢ送:使人发书至赵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⑩担子:如释重负
ᣣ发射出: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 《卖油翁》 )
( 《 梁传· 昭公二十九年》 )
( 2)发(fà)
41.封
①头发:怒发上冲冠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号赐给臣子:封公子为信陵君
②量词,十毫为一发: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 《促织》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36.伐
②疆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①功业:此五霸之伐也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③坟墓: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 《五人墓碑记》 )
②砍伐: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 《雁荡山》 )
④古代帝王筑土坛以祭天: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③讨伐、进攻: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 《屈原列传》 )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④自夸: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 《屈原列传》 )
⑤查封:籍吏民,封府库 ( 《鸿门宴》 )
37.方
42.盖
①方圆: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①副词,大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②才: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 《雁荡山》 )
( 《游褒禅山记》 )
③正,正在:方共瞻玩,一鸡瞥来 ( 《促织》 )
②表原因,连词,大概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④方向: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赤壁之战》 )
( 《六国论》 )
⑤方法: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赤壁之战》 )
③句首语气词,不译: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⑥方形: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 《芙蕖》 ) ( 《石钟山记》 )
⑦刚刚: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 《左忠毅公逸事》 ) ④伞:今已亭亭如盖矣 ( 《项脊轩志》 )
⑧正当: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伶官传序》 ) ⑤遮盖: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敕勒歌》 )
⑨将要、正要: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赤壁之战》 ) ⑥超过: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 《赤壁之战》 )
38.非 ⑦器物上的盖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 ( 《张衡传》 )
①认为……错: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 《问说》 ) ⑧通“盍” ,何不:盖亦反其本矣 ( 《齐桓晋文之事》 )
②(如果)不能: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诫子书》 ) ⑨肯定判断,原来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 )
③不是: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 《问说》 ) 43.鼓
④不对、错:觉今是而昨非 ( 《归去来兮辞》 ) ①一种乐器:噌吰如钟鼓不绝 ( 《石钟山记》 )
⑤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劝学》 ) ②击鼓报时,更鼓:辣三月念六夜四鼓 ( 《与妻书》 )
⑥除了、除非: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 《赤壁之战》 ) ③弹奏:令赵王鼓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⑦意外的变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鸿门宴》 ) ④击鼓进军:公将鼓之 ( 《曹刿论战》 )
⑧责怪,反对:而墨子非之 ( 《淮南子》 ) ⑤振动: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 《石钟山记》 )
39.复 44.故
①再,又:故臣复取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缘故: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②恢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师说》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②旧交:君安与项伯有故 ( 《鸿门宴》 ) ⑤国家,国家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春望》 )
③以前的: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 ⑥封地:孟尝君就国于薛 ( 《冯谖客孟尝君》 )
死耶 ( 《梅花岭记》 ) 50.过
④旧: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 《察今》 ) ①过错: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 《崤之战》 )
⑤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鸿门宴》 ) ②经过:秦师过周北门 ( 《崤之战》 )
⑥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豫州遁逃至此 ③超过:娶妇后不过二人 ( 《治平篇》 )
( 《赤壁之战》 ) ④责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 《鸿门宴》 )
⑦故意:故久立与其客语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⑤访问: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⑧仍旧: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赤壁之战》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⑨本来:此物故非西产 ( 《促织》 ) ⑥过分、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小石潭记》 )
⑩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 ( 《琵琶行》 ) 51.合
ᣢ事故: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 《孟子》 ) ①集合: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 《赤壁之战》 )
②一致:君言当击,甚与孤合 ( 《赤壁之战》 )
45.顾
③汇合: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 《五人墓碑记》 )
①回头:相如顾召赵御史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出师表》 ) ④应该: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
③顾及: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 《赤壁之战》 )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⑤合乎:合于《桑林》之舞 ( 《庖丁解牛》 )
④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为学》 )
⑥合并: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
⑤只是,不过: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
吾两人在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促织》 )
⑥顾惜,顾念: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52.何
①多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观沧海》 )
( 《冯谖客孟尝君》 )
46.固 ②代词,什么: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①险要的地势: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过秦论》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②坚决:乃辞谢,固请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代词,哪里:却看妻子愁何在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③顽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阿房宫赋》 ) ④背、扛:何蓑何笠 ( 《诗经· 无羊》 )
④牢固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过秦论》 ) 53.恨
⑤固执: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 《训俭示康》 ) ①遗憾: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⑥本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师说》 ) ②愤恨到极点:恨恨那可论 ( 《孔雀东南飞》 )
⑦确实、实在:斯固百世之遇也 ( 《五人墓碑记》 ) ③仇恨: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 ( 《荀子· 尧问》 )
⑧坚固: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 《赤壁之战》 ) ④怨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长恨歌》 )
⑨巩固、安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54.后
⑩坚守: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在……之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7.观 ( 《岳阳楼记》 )
①观察: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②后代:诸葛亮字孔明……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 《三国志· 蜀书五· 诸葛亮传》 )
②看、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送东阳马生序》 ) ③落在后面:子路从而后 ( 《季氏将伐颛臾》 )
③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大王见臣列观 ④与“先”相对:舟与哨相后先 ( 《指南录后序》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帝王: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 《崤之战》 )
④景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5.胡
( 《游褒禅山记》 ) ①什么:国胡以相恤 ( 《论积贮疏》 )
48.归 ②为什么,怎么:田园将芜胡不归 ( 《归去来兮辞》 )
①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 ( 《项脊轩志》 ) ③古代泛指我国西北部民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②回:一屠晚归 ( 《狼》 ) ( 《过秦论》 )
③返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木兰诗》 ) 56.患
④归附、归属: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荆轲刺秦王》 ) ①忌讳: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 《赤壁之战》 )
⑤归还:臣请完璧归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祸患: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孟子》 )
⑥集中:则津泽皆归其根 ( 《采草药》 ) ③忧虑,担心: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9.国 ④危害: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 《孙子谋攻》 )
①京城:去国怀乡 ( 《岳阳楼记》 ) ⑤厌恨:赵宣子骤谏,公患之 ( 《国语》 )
②诸侯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 《六国论》 ) ⑥生病:时有患疟疾者 ( 《晋书》 )
③地区、地域: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 《诗经· 硕鼠》 ) 57.会
④国事:等死,死国可乎 ( 《陈涉世家》 ) ①适逢:会使辙交驰 ( 《指南录后序》 )
②一起: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赤壁之战》 ) 即举大名耳 ( 《陈涉世家》 )
③节奏:乃中《经首》之会 ( 《庖丁解牛》 ) ⑤即使:其伤于缚者,即幸留 ( 《狱中杂记》 )
④宴请:酒非内法……不敢会宾友 ( 《训俭示康》 ) ⑥就,就是:闻鸡鸣,即起盥栉 ( 《报刘一丈书》 )
⑤聚会: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过秦论》 ) ⑦登上: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 《苏武传》 )
⑥邀请: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⑧相当于“当” “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
⑦会见: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63.既
58.还 ①全、都: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 《赤壁赋》 )
①返回: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 《指南录后序》 ) ②已经,……以后:既克,公问其故 ( 《曹刿论战》 )
②归还:计日以还 ( 《送东阳马生序》 ) ③既……又……,表并列关系:三军既惑且疑
③还要: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 《琵琶行》 ) ( 《孙子兵法· 谋攻》 )
④环绕: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 《荆轲刺秦王》 ) ④尽,完:言未既 ( 《进学解》 )
⑤通“旋” ,回转: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⑤既然:将军既帝室之胄 ( 《隆中对》 )
( 《扁鹊见蔡桓公》 ) 64.假
59.或 ①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送东阳马生序》 )
①相当“有的……,有的……”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②借助、利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劝学》 )
( 《陈涉世家》 ) ③宽恕、宽容:愿大王少假借之 ( 《荆轲刺秦王》 )
②有时,偶或: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假装: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 )
( 《送东阳马生序》 ) ⑤非正式的、代理的: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③也许,或许: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陈涉世家》 )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⑥如果、假如: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④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贱贼公行,莫之或止 (《报任安书》)
( 《论积贮疏》 ) ⑦假期: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 《孔雀东南飞》 )
⑤或者: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 ( 《宋史· 王安石传》 ) ⑧给予: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 《谭嗣同传》 )
60.疾 65.间
①小病: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 《赤壁之战》 ) ( 1)间(jiān)
②大、强: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劝学》 ) ①中间: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石钟山记》 )
③快速: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 《谭嗣同传》 ) ②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 《出师表》 )
④恨:疾恶如仇 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 《扁鹊见蔡桓公》 )
⑤疾苦,痛苦: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 《屈原列传》 ) ④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⑥缺点、毛病:寡人有疾 ( 《孟子· 梁惠王下》 ) ( 《山坡羊· 潼关怀古》 )
⑦通“嫉” ,妒忌: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一带: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 《赤壁之战》 )
(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 ( 2)间(jiàn)
⑧锐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观猎》 ) ①缝隙: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 《庖丁解牛》 )
61.及 ②机会:得间奔真州 ( 《指南录后序》 )
①到: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 《崤之战》 ) ③离间: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原列传》)
②遭到:卒不去,故及于难 ( 《谭嗣同传》 ) ④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曹刿论战》 )
③达到:立土动及百尺 ( 《雁荡山》 ) ⑤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口技》 )
④涉及、牵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 《促织》 ) ⑥间或,有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⑤等到:及左公下厂狱 ( 《左忠毅公逸事》 ) ⑦从小路: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⑥来得及:战、守、迁皆不及施 ( 《指南录后序》 ) ⑧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⑦比得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师说》 ) ⑨隔离:遂与外人间隔 ( 《桃花源记》 )
⑧和: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⑩间谍: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⑨以及、并且: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 66.见
( 《荆轲刺秦王》 ) ( 1)见(jiàn)
⑩赶上,追上: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屈原列传》 ) ①看见:我见相如,必辱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ᣢ接近: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指南录后序》 ) ②会见:项伯即入见沛公 ( 《鸿门宴》 )
ᣣ至于: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 ( 《项羽本纪赞》 ) ③拜见:亮见权于柴桑 ( 《赤壁之战》 )
62.即 ④接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靠近,接近: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氓》 ) ⑤会晤:北邀当国者相见 ( 《指南录后序》 )
②立即,马上:项伯即入见沛公 ( 《鸿门宴》 ) ⑥见识、见解:汝真女子之见 ( 《失街亭》 )
③倘若,如果: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史记· 李将军列传》) ⑦见到的(景象)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游褒禅山记》 )
④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 那就”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 ⑧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称代作用,等于前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置的“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 《孔雀东南飞》 ) ᣢ总合,聚合: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 《赤壁之战》 )
⑨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ᣣ飞:兔起凫举 ( 《吕氏春秋· 论威》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ᣤ言,言说: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 《礼记· 曲礼上》 )
( 2)见(xiàn) ᣥ举动: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 《谭嗣同传》 )
①出现: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荆轲刺秦王》 ) 72.绝
②现成的:军无见粮 ( 《史记· 项羽本纪》 ) ①断: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荆轲刺秦王》 )
67.解 ②死: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 《促织》 )
( 1)解(jiě) ③断绝: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①解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分割: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庖丁解牛》 ) ④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劝学》 )
③分开: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 《促织》 ) ⑤无路可走的,陡峭的: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④解释: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 《石钟山记》 )
( 《与妻书》 ) ⑥与人世隔绝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桃花源记》 )
⑤理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师说》 ) ⑦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 《核舟记》 )
⑥消散、离散: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⑧停止,消失:噌吰如钟鼓不绝 ( 《石钟山记》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⑨绝交:不如早与之绝 ( 《赤壁之战》 )
⑦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 《病梅馆记》 ) 73.决
( 2)解(xiè) ①决定:吾计决矣!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赤壁之战》)
松懈、懈怠:胡虏益解 ( 《史记· 李将军列传》 ) ②决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68.进 ( 《赤壁之战》 )
①献上:于是相如前进缶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一定: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②进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进步: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 《问说》 ) ④通“诀” ,离别: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
④出仕,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 ( 《岳阳楼记》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69.尽 74.堪
①完全:珍宝尽有之 ( 《鸿门宴》 ) ①能够:不堪设想
②结束: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 《促织》 ) ②经得起,忍受: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 《孔雀东南飞》 )
③完,没有:担中肉尽 ( 《狼》 ) ③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 《孔雀东南飞》 )
④极:尽善尽美 75.克
70.就 ①战胜: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 《崤之战》 )
①受:臣请就汤镬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克制:克己奉公 ( 《后汉书· 祭遵传》 )
②接近,靠近:金就砺则利 ( 《劝学》 ) ③能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 《赤壁之战》 )
③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④限定、约定:与克期俱至 ( 《后汉书· 钟离意传》 )
④就任: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 ⑤通“刻” ,刀刻、雕刻:更克画,平斗斛度量
⑤成功: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 《荆轲刺秦王》 ) ( 《史记· 李斯列传》 )
⑥登上:乃谢客就车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76.类
⑦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隆中对》 ) ①像、似:佛印绝类弥勒 ( 《核舟记》 )
⑧完成:瞬息可就 ( 《活板》 ) ②种类: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 ( 《雁荡山》 )
⑨即,随即: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 《促织》 ) ③大都,大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 《训俭示康》 )
⑩走向,走上:若无罪而就死地 ( 《齐桓晋文之事》 ) ④事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 《屈原列传》 )
71.举 ⑤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公输》 )
①全部,都:举欣欣然有喜色 (《孟子· 梁惠王下》) ⑥条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 《荀子》 )
②全: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 《促织》 ) 77.怜
③尽:杀人如不能举 ( 《鸿门宴》 ) ①可爱: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 《孔雀东南飞》 )
④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 ( 《屈原列传》 ) ②同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卖炭翁》 )
⑤举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鸿门宴》 ) ③可惜: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⑥挂起:中江举帆 ( 《赤壁之战》 ) ④爱惜,疼爱: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触龙说赵太后》 )
⑦攻占,攻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 《过秦论》 ) ⑤可怜,怜惜: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⑧列举:聊举数人以训汝 ( 《训俭示康》 ) ( 《魏公子列传》 )
⑨(被)举荐: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 ⑥爱戴: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陈涉世家》)
⑩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陈涉世家》 ) 78.临
①临近,靠近:临视,则虫集冠上 ( 《促织》 ) ( 1)期(qī)
②站在高处看低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观沧海》 ) ①日期:业根,死期至矣 ( 《促织》 )
③面对: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岳阳楼记》 ) ②期望:良剑期乎断 ( 《察今》 )
79.弥 ③约定,约会:期而不至 ( 《史记· 周本纪》 )
①满,遍: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 《扬州慢》 ) ( 2)期(jī)
②越,更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六国论》 ) 满一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86.奇
③经,终: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 《喜雨亭记》 )
( 1)奇(qí)
80.名
①少有的 、罕见的 :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
①名义: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 《游褒禅山记》 )
②名分、名号: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赤壁之战》 )
②不平常的: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六国论》 )
③名字:此时尚未有名 ( 《雁荡山》 )
③奇妙: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命名,取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游褒禅山记》 )
( 《游褒禅山记》 )
⑤说明白: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④好、佳、宜: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 《孔雀东南飞》 )
( 《游褒禅山记》 )
⑤惊异:益奇之 ( 《促织》 )
81.莫
⑥出人意料,变幻莫测: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
( 1)莫(mù)
( 《三国演义》 )
通“暮” ,日落时,傍晚:至莫夜月明 ( 《石钟山记》 )
( 2)奇(jī)
( 2)莫(mò)
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核舟记》 )
①没有谁: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 《赤壁之战》 )
87.迁
②无,没有: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 《赤壁之战》 )
①调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③不要:莫辞更坐弹一曲 ( 《琵琶行》 )
②迁都:战、守、迁皆不及施 ( 《指南录后序》 )
④不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蜀道难》 )
③升职:再迁为太史令 ( 《张衡传》 )
⑤通“漠” ,广大: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④贬谪,降职: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琵琶行》 )
( 《逍遥游》 )
88.请
⑥表测度,或许:其事体莫须有 ( 《宋史· 岳飞传》 )
①(为) ……请求:文嬴请三帅 ( 《崤之战》 )
82.乃
②动词,表示敬意,请允许我:臣请完璧归赵
①你(们) ,你(们)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伶官传序》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于是,就,才: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申告: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五人墓碑记》 )
( 《赤壁之战》 )
④问候: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③却,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师说》 )
④只,仅仅: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 《项羽之死》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⑤是,就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⑤邀请: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 《三国志· 蜀书五· 诸葛亮传》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83.内 ⑥请教:俯身倾耳以请 ( 《送东阳马生序》 )
( 1)内(nèi) ⑦表恭敬,取出: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①里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 《促织》 ) ( 《伶官传序》 )
②在内部: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⑧宴请:乃置酒请之 ( 《资治通鉴》 )
( 《过秦论》 ) 89.穷
③内心:内怀犹豫之计 ( 《赤壁之战》 ) ①尽: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荆轲刺秦王》 )
④旧指妻妾:齐侯好内 ( 《左传》 ) ②困厄、失意: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⑤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屈原列传》 )
( 《出师表》 ) ③走到尽头: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游褒禅山记》 )
⑥内室:家有一堂二内 ( 《论募民徙塞下书》 ) ④贫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内(nà) ( 《鱼我所欲也》 )
①接纳:亡走赵,赵不内 ( 《屈原列传》 ) ⑤荒僻:穷山恶水
②交纳: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 《史记· 秦始皇本纪》 ) 90.求
84.逆 ①寻找:求人可使报秦者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叛乱: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 《指南录后序》 ) ②要、要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旅店: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 《送东阳马生序》 ) ③探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游褒禅山记》 )
③违背,触犯: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91.去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离开:欲呼张良与俱去 ( 《鸿门宴》 )
④迎战: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 《赤壁之战》 ) ②除掉:为汉家除残去秽 ( 《赤壁之战》 )
85.期 ③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 ( 《冯婉贞》 )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④到……去,表动作趋向:公然抱茅入竹去 97.少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1)少(shǎo)
⑤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 《琵琶行》 ) ①减少: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游褒禅山记》 )
⑥(走了)以后: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②缺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琵琶行》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⑦丢弃、厌弃、失掉: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③轻视: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史记· 苏秦列传》)
( 《后汉书· 申屠刚传》 )
④稍微: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 《五人墓碑记》 )
92.劝
⑤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公输》 )
①勉励,奖励: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 2)少(shào)
( 《论贵粟疏》 )
①年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师说》 )
②劝说: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 《赤壁之战》 )
②小: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93.却
98.涉
①后退:相如因持璧却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渡过:楚人有涉江者 ( 《刻舟求剑》 )
②打退:北救赵而西却秦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走: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归去来兮辞》)
③退回(原处) :却坐促弦弦转急 ( 《琵琶行》 )
③进入,到: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 《赤壁之战》 )
④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夜雨寄北》 ) ④经历,经过: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 (《报任安书》)
⑤去掉: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 《咏田家》 ) ⑤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涉猎
⑥但是、可是(表转折)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99.胜
( 《漫书》 ) ①胜利: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六国论》 )
⑦拒绝,推却:却之为不恭 ( 《孟子· 万章下》 ) ②优美的山水或古迹:见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胜
⑧回头:却看妻子愁何在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 《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 )
94.如 ③经受得住:沛公不胜杯杓 ( 《鸿门宴》 )
①往,到……去:沛公起如厕 ( 《鸿门宴》 ) ④尽:刑人如恐不胜 ( 《鸿门宴》 )
②像: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六国论》 ) ⑤战胜,取胜: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六国论》 )
③及,比得上: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说》 ) ⑥超过:胜似闲庭信步 ( 《水调歌头· 游泳》 )
⑦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岳阳楼记》 )
④按照:公屡促之,必如约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⑧盛大的: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 《滕王阁序》 )
⑤恐怕: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鸿门宴》 )
100.识
⑥如果: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 《赤壁之战》 )
( 1)识(shí)
⑦奈,有“对付”或“处置”之意:其如土石何 ( 《愚公移山》 )
①认识: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 《孔雀东南飞》 )
⑧表选择,或者: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②见识:非问无以广识 ( 《问说》 )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 2)识(zhì)
95.若
①志,记:汝识之乎 ( 《石钟山记》 )
①如,似,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标记:封识宛然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②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若入前为寿
101.是
( 《鸿门宴》 )
①正确:觉今是而昨非 ( 《归去来兮辞》 )
③假如,如果: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 《活板》 )
②认为正确: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 《问说》 )
④及,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 ( 《愚公移山》 )
③这个,这样,这些:是又在六国下矣 ( 《六国论》 )
96.善
④表示肯定判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①擅长: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琵琶行》 )
②交好、友善:素善留侯张良 ( 《鸿门宴》 )
102.使
③友好地:不如因善遇之 ( 《鸿门宴》 )
①命令,让: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善行、美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劝学》 )
②出使: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喜好,羡慕: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③使者:会使辙交驰 ( 《指南录后序》 )
⑥通“缮” ,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善刀而藏之
④假使:使六国各爱其人 ( 《阿房宫赋》 )
( 《庖丁解牛》 )
⑤使唤:人皆得以隶使之 ( 《五人墓碑记》 )
⑦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 “对” :先主曰:“善!”
⑥使命: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 《赤壁之战》 )
( 《隆中对》 ) 103.适
⑧优点、长处: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 ①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石钟山记》 )
( 《史记· 太史公自序》 ) ②出嫁: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孔雀东南飞》 )
⑨做好、处理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③适合、依照: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孔雀东南飞》 )
( 《论语· 卫灵公》 ) ④恰好: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 《雁荡山》 )
⑤刚才:适为虞人逐 ( 《中山狼传》 ) ④劝说,说服:范增说项羽曰 ( 《鸿门宴》 )
⑥流放:又以适去,竟不自得 (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⑤通“悦” ,高兴:秦王不说 ( 《唐雎不辱使命》 )
104.书 110.私
①写,记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陈涉世家》 ) ①私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文字: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 《陈涉世家》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春望》 ) ②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④书籍,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 《送东阳马生序》 ) ③私下,私密地:私见张良 ( 《鸿门宴》 )
⑤书法、字体:举世唯知其书 ( 《颜氏家训· 杂艺》 ) ④私利、私事: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105.孰 ( 《荆轲刺秦王》 )
①通“熟”,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私交、秘密的活动: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②谁,哪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师说》 ) ( 《史记· 项羽本纪》 )
③成熟: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 ( 《荀子· 富国》 )
111.素
106.属
①白色的生绢: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 《孔雀东南飞》 )
( 1)属(shǔ)
②向来,一向:素善留侯张良 ( 《鸿门宴》 )
①隶属: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 《项羽本纪》 )
③空,白白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诗经· 魏风· 伐檀》 )
②类: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 《过秦论》 )
④白色的: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三峡》 )
③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 《扁鹊见蔡桓公》 )
⑤真情、本心:披心腹,见情素 ( 《狱中上梁王书》 )
④等、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鸿门宴》 )
112.汤
( 2)属(zhǔ)
①热水、开水:臣请就汤镬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写: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 《张衡传》 )
②汤药: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陈情表》 )
②通“嘱” ,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
③同“烫” ,用热水焐: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
③委托,交付:乃以秦王属吏 ( 《高祖本纪》 )
( 《扁鹊见蔡桓公》 )
④连缀,一个接一个: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113.涕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①眼泪: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 《捕蛇者说》 )
107.数
②哭泣:士皆垂泪涕泣 ( 《荆轲刺秦王》 )
( 1)数(shù)
114.徒
①数目,数量: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 《赤壁之战》 )
①同一类的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师说》 )
②天命,命运: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 (《李将军列传》)
②白白地: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几,几个: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 《促织》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算术: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周礼》 )
③只,仅仅: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
⑤法则、规律: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 《荀子》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⑥技艺、方术: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④步行:班白者多徒行 ( 《韩非子》 )
( 《孟子· 吿子上》 )
⑤门人、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 2)数(shǔ)
( 《孟子· 梁惠王上》 )
①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赤壁之战》 )
⑥指服劳役的犯人: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
②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 《指南录后序》 )
( 《史记· 高祖本纪》 )
( 3)数(shuò)
115.亡
屡次:范增数目项王 ( 《鸿门宴》 )
①逃跑,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陈涉世家》 )
( 4)数(cù)
密: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孟子· 梁惠王上》 ) ②失去,丢失: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 《六国论》 )
108.率
①带领,率领: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 《过秦论》 ) ③死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赤壁之战》 )
②全都,一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六国论》 ) ④灭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天论》 )
③主将:将率不能 ( 《荀子》 ) ⑤通“无” ,没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 《论积贮疏》 )
④顺着、沿着: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与妻书》 ) ⑥外出,不在: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 《论语》 )
⑤规格、标准: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 《史记》 ) 116.王
⑥频率、比率: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 ①一国的君主: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 《汉书》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09.说 ②称王,统治天下:沛公欲王关中 ( 《鸿门宴》 )
①讲明: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琵琶行》 ) 117.望
②言论、说法、主张: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 《鸿门宴》 ) ①远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曹刿论战》 )
③文体的一种:《师说》 《捕蛇者说》 ②盼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鸿门宴》 )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③希望(名词)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①诚,诚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曹刿论战》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 ( 《论语· 子路》 )
④名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送东阳马生序》) ③信物: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荆轲刺秦王》 )
⑤农历每月十五: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④使者,送信的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
( 《五人墓碑记》 ) ⑤随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 ( 《琵琶行》 )
⑥临近: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 《梦溪笔谈》 ) ⑥相信: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 《屈原列传》 )
118.恶 ⑦可靠的: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①厌恶,嫉妒: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 《赤壁之战》 ) ( 《过秦论》 )
②丑,劣,不好的:廉君宣恶言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2)信(shēn)
③怎么,哪: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 《齐桓晋文之事》 ) 通“伸” :欲信大义于天下 ( 《隆中对》 )
119.微
124.兴
①偷偷地,悄悄地: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 《史记》 )
①兴起,发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劝学》 )
②不暴露,深奥: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②发动,调发: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 《屈原列传》 )
( 《齐桓晋文之事》 )
③小,微小: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隆中对》 )
③兴盛,复兴:大楚兴,陈胜王 ( 《陈涉世家》 )
④轻微,轻:动刀甚微 ( 《庖丁解牛》 )
④兴办、举办: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岳阳楼记》 )
⑤稍微,略微: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⑤兴致: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 ( 《游黄山记》 )
( 《核舟记》 )
⑥起、起来:夙兴夜寐 ( 《诗经· 氓》 )
⑥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25.行
( 《岳阳楼记》 )
①行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论语》 )
⑦喻指细小的事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去,离开,前往:赵王畏秦,欲毋行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伶官传序》 )
③实行,做: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120.悉
( 《赤壁之战》 )
①都,全:赵王悉召群臣议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行为,品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劝学》 )
②尽其所有: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 ( 《史记》 )
⑤将,将要: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 《赤壁之战》 )
③周全,详尽: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 《论积贮疏》 )
⑥古诗的一种体裁:白居易的《琵琶行》
④知道:丞相亮其悉朕意 ( 《三国志》 )
⑦行列,队伍: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出师表》 )
121.相
126.幸
( 1)相(xiàng)
①幸运:则吾斯役之不幸 ( 《捕蛇者说》 )
①容貌、相貌: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 《孔雀东南飞》 )
②侥幸,幸而,幸亏:大王亦幸赦臣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宰相、丞相、相国: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③宠爱: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赤壁之战》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仔细看,审察: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
④皇帝到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阿房宫赋》 )
( 《韩非子· 说林下》 )
⑤希望: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 《报任安书》 )
④辅助,帮助: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游褒禅山记》)
127.修
⑤古代主持礼仪的官: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②修建,修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岳阳楼记》 )
( 2)相(xiāng)
③修理,整治: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过秦论》 )
①互相: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修订,修改: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答司马谏议书》 )
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杂然相许 ( 《愚公移山》 )
⑤学习,研究: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韩非子· 五蠹》 )
122.谢
⑥美好:恐修名之不立 ( 《离骚》 )
①道歉: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 《触龙说赵太后》 )
128.徐
②推辞: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之。 重耳谢曰
( 《晋世家》 ) 慢慢地、缓缓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赤壁赋》 )
③辞别: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 《孔雀东南飞》 ) 129.许
④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鸿门宴》 ) ①答应,允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告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孔雀东南飞》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⑥凋落:及花之既谢 ( 《芙蕖》 ) ②赞许,同意:塞上长城空自许 ( 《书愤》 )
⑦请问:使君谢罗敷 ( 《陌上桑》 ) ③表示大约和数量:高可二黍许 ( 《核舟记》 )
123.信 ④处所:不知何许人也 ( 《五柳先生传》 )
( 1)信(xìn) 130.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阴影,树荫: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 《游褒禅山记》 ) ( 《吕氏春秋· 察今》 )
②阳光,太阳: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⑤暗中,暗地里: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张衡传》 )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⑥文字凹进去的为阴文:惟汉印多用阴文 ( 《说金》 )
③温暖: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 《诗经· 七月》 ) ⑦阴险:性阴密,忍诛杀 ( 《新唐书· 李林甫传》 )
④露出的,外露的: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 《说金》 ) 137.右
131.要 ①右边,与“左”相对: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①通“邀” ,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 《鸿门宴》 ) ( 《游褒禅山记》 )
②需要: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 《吕氏春秋· 察今》 ) ②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拜为
③相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 《孔雀东南飞》 ) 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总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 《治平》 ) ③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 “右姓”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⑤约束、控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 (《史记· 货殖列传》) ( 《张衡传》 )
⑥要点、关键:要在安国家,利人民 ( 《盐铁论》 ) ④尊重、重视:守成尚文,遭遇右武 ( 《史记》 )
⑦重要,简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 《狱中杂记》 ) ⑤亲近、袒护:右韩而左魏 ( 《战国策》 )
⑧险要: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 《冯婉贞》 ) 138.再
⑨要挟:惟大辟无吏可要,然犹质其首 ( 《狱中杂记》 ) 第二次或两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曹刿论战》 )
132.宜 139.造
①适宜,合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 《赤壁之战》 ) ①到……去: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 《促织》 )
②应当,应该:诚宜开张圣听 ( 《出师表》 ) ②到达某一境界: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 ( 《世说新语》 )
③推测,大概:今阴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 《汉书》 ) ③建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 《雁荡山》 )
133.遗 ④制定: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 1)遗(yí) ⑤培养,造就:小子有造 ( 《诗经· 思齐》 )
①遗失,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过秦论》 ) 140.贼
②放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师说》 ) ①刺客: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 ( 《史记》 )
③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②强盗: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 《童区寄传》 )
(《出师表》) ③敌人: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其门,几落贼手死
④排泄大小便: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指南录后序》 )
⑤剩余的:地有遗利,民有遗力 ( 《论贵粟疏》 ) ④杀害:二人相憎欲相贼也 ( 《童区寄传》 )
( 2)遗(wèi) ⑤残忍,狠毒:董卓狼戾贼忍 ( 《三国志》 )
送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出师表》 ) ⑥祸害,危害: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134.贻 ( 《论积贮疏》 )
①赠送: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核舟记》 ) 141.知
②遗留:我之怀矣,自贻伊戚 ( 《左传》 ) ①知道,懂得: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师说》 )
③造成: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 ( 《柳毅传》 ) ②了解:君何以知燕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35.易 ③感觉,感到: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 《送东阳马生序》 )
①换,换取: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④识别:其真不知马也 ( 《马说》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知识:孰为汝多知乎 ( 《两小儿辩日》 )
②改变,更改: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五人墓碑记》 ) ⑥通“智” ,智慧: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劝学》 )
③容易,平易:采掇者易辨识耳 ( 《梦溪笔谈》 ) ⑦主持,管理: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勾践灭吴》 )
④地势平坦,平易: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⑧知己、朋友: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 《咏双燕》 )
( 《资治通鉴》 ) ⑨交情:绝宾客之知 ( 《报任安书》 )
⑤整治: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 142.致
( 《荀子· 富国》 ) ①达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劝学》 )
⑥很,非常: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 ②送达,送来:致敬亭于幕府 ( 《柳敬亭传》 )
( 《谭嗣同传》 ) ③得到,取得: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送东阳马生序》 )
⑦轻视: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 ( 《韩非子· 五蠹》 ) ④招致、招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孔雀东南飞》 )
136.阴 ⑤极: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 《张衡传》 )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愚公移山》 ) ⑥意志 、情趣 :是我于花之未开 ,先享无穷逸致矣
②阴暗: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岳阳楼记》 ) ( 《芙蕖》 )
③阴冷,寒: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岳阳楼记》 ) 143.质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①人质或抵押: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 《触龙说赵太后》 ) ③东面,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②通“贽” ,信物: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三国演义》 )
( 《屈原列传》 ) 150.坐
③资质、质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捕蛇者说》 ) ①坐着,坐下:项王、项伯东向坐 ( 《鸿门宴》 )
④质询,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 《送东阳马生序》 ) ②通“座” ,座位:因击沛公于坐 ( 《鸿门宴》 )
⑤本质、实质:形者神之质 ( 《神灭论》 ) ③因为,由于:停车坐爱枫林晚 ( 《山行》 )
⑥正、刚刚:质明,避哨竹林中 ( 《指南录后序》 ) ④坐守: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 《冯婉贞》 )
144.治 ⑤坐落,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
①管理,治理:故治国无法则乱 ( 《吕氏春秋· 察今》 ) ⑥触犯:坐法去官 ( 《魏其武安侯列传》 )
②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清单二 古今异义双音节词语 112 例
( 《屈原列传》 )
词 语 释 义 示 例
③修理,整训: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 《与孙权书》 )
④医治: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 《扁鹊见蔡桓公》 )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
臣所以去亲戚
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 ∙ ∙而事君者,徒慕
⑤惩处,处置:不效则治臣之罪 ( 《出师表》 )
1.亲戚 君之高义也。
或成员。
⑥整理: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 《冯谖客孟尝君》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⑦对付,抵御: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 《三国志》 ) 古义:内外亲属。
145.诸 今义:爱人(女方) 。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2.妻子 ∙∙……
①各,众多: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古义:妻子和儿女。 ( 《赤壁之战》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 ∙抗衡,
②“之于”合音词:投诸渤海之尾 ( 《愚公移山》 )
3.中国 不如早与之绝。
③代词,他、她、它(们) :能事诸乎 ( 《左传》 ) 古义:中原地区。 ( 《赤壁之战》 )
146.卒
今义:很,特殊的。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
①步兵,士兵: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 《赤壁之战》 ) 4.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 入与非常 ( 《鸿门宴》 )
∙∙也。
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①余叩所以 ( 《狱中杂记》 )
( 《孙子兵法· 谋攻》 )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
∙∙。
②臣所以
③死:初,鲁肃闻刘表卒 ( 《赤壁之战》 ) 联词。 ∙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
慕君之高义也。
④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5.所以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通“猝” ,突然,仓促:五万兵难卒合 ( 《赤壁之战》 ) 古义:①表原因;②用来,
③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靠它来。
147.走 ( 《师说》 )
①古代指疾行,即跑: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 《木兰诗》 )
6.绝境 人来此绝境
②逃跑: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石壕吏》 ) ∙∙,不复出焉。
古义:与人世隔绝之地。 ( 《桃花源记》 )
③使之逃跑: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今 义: 表 条 件 关 系 的 关
( 《赤壁之战》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7.无论 联词。 ∙ ∙
④奔向、趋附:窃计欲亡赵走燕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魏晋。 ( 《桃花源记》 )
古义:(更)不必说。
⑤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阿房宫赋》 )
今义:稍微。 宾客意少舒,稍稍
⑥仆人: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 《报任安书》 )
8.稍稍 ∙∙正坐。
⑦快: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 《赤壁之战》 ) 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 《口技》 )
⑧谦称,我:走虽不敏 ( 《东京赋》 ) 今义:换衣服。
权起更衣 ,肃追于宇下。
148.族 9.更衣 古 义: 上 厕 所 的 委 婉 ∙∙
( 《赤壁之战》 )
①家族:宫之奇以其族行 ( 《宫之奇谏假道》 ) 说法。
②类:士大夫之族 ( 《师说》 )
今义: 没 有 哪 一 天, 用 在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③(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不”前;没有那么一天。
10.无日 ∙∙矣!
( 《赤壁之战》 )
( 《庖丁解牛》 )
古义:没有多少时候,很快。
④灭族:以古非今者族 ( 《秦始皇本纪》 )
今义:热情而周到。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
⑤灭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阿房宫赋》 ) 11.殷勤 ∙ ∙
古义:恳切慰问。 之意。 ( 《赤壁之战》 )
⑥众:族庖月更刀 ( 《庖丁解牛》 )
149.左
①左边:然视其左右 ( 《游褒禅山记》 )
②左手: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 ( 《韩非子》 )
续表 续表
词 语 释 义 示 例 词 语 释 义 示 例
今 义: 为 革 命 而 牺 牲
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
①唧唧
∙∙复∙∙,木兰当户织。 的人。
虫的叫声。
( 《木兰诗》 ) 烈士
12.唧唧 26.烈士 古 义: 有 气 节 有 壮 志 的 ∙∙暮年,壮心不已。
②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 ( 《龟虽寿》 )
古义: ①织布机声; ②叹 人。 烈,有节操,有抱负。
重唧唧 ( 《琵琶行》 )
息声。 ∙∙。 士,一般指男子。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今义:为正义而死。
号令召三老、豪杰 牺牲
13.豪杰 古 义: ① 有 声 望 的 人; ∙∙与皆来会计事。 27.牺牲 古义: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 ∙∙玉帛,弗敢加也。
( 《陈涉世家》 ) ( 《曹刿论战》 )
②英雄人物。 牲畜。
今义:常常。 旦日,卒中往往 ①因其富厚,交通
今义:来往和运输。
14.往往 ∙∙语…… ∙∙王侯。
古义:处处。 ( 《陈涉世家》 ) ( 《论贵粟疏》 )
28.交通
古义: ①暗中勾结; ②互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
相通连。 ( 《孔雀东南飞》 )
而山不加增,何苦
15.何苦 ∙∙而不平?
古义:怕什么,怎怕。 ( 《愚公移山》 ) 今义:扶着老人。 策扶老 以流憩。
29.扶老 ∙∙
古义:拐杖。 ( 《归去来兮辞》 )
今义:鱼的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义:秋季。 秋天
16.鱼肉 古义:鱼和肉,比喻被欺 ∙∙。 30.秋天 ∙∙漠漠向昏黑。
( 《鸿门宴》 ) 古义:秋季的天空。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凌的对象。
今义:令人憎恨。 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
今义: ( 语 言、 行 为 ) 恶 31.可恨
古义:痛惜。 良可恨 ( 《马钧传》 )
劣,不道德。 ∙∙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 今义:当心、注意。
17.卑鄙 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生可留意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 32.留意 ∙∙矣。
( 《出师表》 ) 古义:考虑。 ( 《中山狼传》 )
浅。 卑,指出身低微。 鄙,指
见识短浅,常用作谦辞。 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
①先生举手
∙∙出狼。
言时的动作。
今义:转折连词。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 不 ( 《中山狼传》 )
∙ 33.举手
18.不过 过 五六万,且已久疲。 ②举手
古义: ①动 手; ② 告别时 ∙∙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十
古义:不超过。 ( 《赤壁之战》 ) ( 《孔雀东南飞》 )
的动作。
①叶徒相似,其实 今义: ①父亲; ②自我的
今义:实际上。 ∙∙味不同。 遥望老子
( 《晏子使楚》 ) 粗俗称谓。
34.老子 ∙∙杖藜而来。
( 《中山狼传》 )
②盛名之下,其实
19.其实 ∙∙难副。 古义:老人。
( 《李固与黄琼书》 )
古义: ①它的果实; ②那
③操虽托名汉相,其实 今义:弯身行礼。 ①我鞠躬 不敢息。
实际情况。 ∙∙汉贼也。 ∙∙
(《赤壁之战》) ( 《中山狼传》 )
35.鞠躬
古义: ①弯着身子; ②恭 ②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
①天子春秋 ∙∙
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 ∙∙鼎盛。 敬地、谨慎地。 ( 《后出师表》 )
( 《治安策》 )
代名称。
②蟪蛄不知春秋 今 义: 冷 淡, 待 人 不 够
20.春秋 ∙∙。 怠慢
( 《逍遥游》 ) 36.怠慢 殷勤。 ∙∙忘身,祸灾乃作。
古义: ①年龄; ②四季的 ( 《劝学》 )
③孔子成《春秋
代称,一年;③书名。 ∙∙》而乱臣贼子惧。 古义:松懈、轻忽。
( 《孟子》 )
今 义: 由 说 话 引 起 的 是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
今 义: ① 大 致 范 围;
非、争吵。
②控制。 37.口舌 尚可以口舌
21.左右 王顾左右 ( 《孟子》 ) ∙∙动也。
∙∙而言他。 古义: 口 和 舌, 指 说 话,
( 《指南录后序》 )
古义:身边的人。 言辞。
①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 今义:岳父。
∙∙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 ( 《苏武传》 )
22.结束 程的完结。 ∙∙而出。 38.丈人
古 义: 对 老 人 和 长 辈 的
( 《冯婉贞》 ) ②乞丈人 一言而生。
古义:整装。 尊称。 ∙∙
( 《中山狼传》 )
今义:风力很大的风。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可以已大风 今义:轻浮放荡;指跟男
∙ ∙
23.大风 ∙∙……
人物。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古义:麻风病。 ( 《捕蛇者说》 ) 女间情爱有关的。
②风流
今义:所有的。 39.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岂可一切 古义:①杰出、英俊;②繁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24.一切 ∙∙拘以定月哉。
( 《梦溪笔谈》 ) 华 的 景 象, 流 风 余 韵;
古义:一律、一概。 ③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
∙ ∙儒雅
③风度。
亦吾师。 ( 《咏怀古迹》 )
今义:政府的公告。 宣言 :“我见相如,必辱之。”
25.宣言 ∙∙曰
古义:扬言。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续表 续表
词 语 释 义 示 例 词 语 释 义 示 例
今义:料理,筹划。 杖汉节 牧 羊, 卧 起 操 持
①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
40.操持 ∙ ∙, 节 旄 今义:南边。
古义:拿着。 尽落。 ( 《苏武传》 ) 宜可以南面
∙∙而制秦。
53.南面 ( 《读〈孟尝君传〉 》 )
今义:店铺开业。 诚宜开张
41.开张 ∙∙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②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
古义:面南而坐,即称帝。
古义:扩大。 ( 《出师表》 ) ∙∙上坐。
( 《柳敬亭传》 )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
今义: ① 排行第一的人;
42.学者 就的人。 古之学者 ( 《师说》 )
∙∙必有师。 ②某些帮会或黑社会团
古义:求学的人。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
54.老大 伙对首领的称呼;③泛指 ∙ ∙嫁作商
人妇。 ( 《琵琶行》 )
船夫。
①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
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 风,不以地方 古义:年纪大了。
∙∙为意。
分;②民间;③地区。 ( 《方腊起义》 )
①可怜 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②江东虽小,地方 ∙∙
∙∙千里。 今义:值得怜悯,怜悯。 ( 《孔雀东南飞》 )
43.地方 ( 《项羽本纪》 )
②可怜 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
③天员地方 55.可怜 ∙ ∙
古义: ①当地的事; ②土
∙∙。 问鬼神。 ( 《贾生》 )
( 《淮南子· 天文训》 )
地方圆;③大地的形状是 ③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古义:①可爱;②可惜。
④今齐地方 ∙∙
方的。
∙∙千里。 ( 《阿房宫赋》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今义: ① 北方人称男孩;
今义:山东省。
②对青年人的鄙称。
①山东 小子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6.小子 ∙∙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古义: ① 战 国 时 秦 国 崤
( 《过秦论》 ) ( 《孔雀东南飞》 )
44.山东 古义: ① 儿 子、 小 儿 子;
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
②晋兵先下山东
∙∙。 ②对人的蔑称。
韩、魏、燕、齐六国; ② 泛
( 《史记· 晋世家》 )
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
今义:不躲开。 57.逢迎 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 ∙∙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 不
45.不避 ∙ ( 《孔雀东南飞》 )
古义:不亚于、不次于。 避 、禹。 ( 《论贵粟疏》 ) 古义:迎接。
∙汤
今义:知县、县令。 今义:泛指对抗性行为。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 58.斗争 ∙∙。
46.县官 古义: 汉 以 “ 县 官 ” 作 为 ∙∙,得以拜爵,得
古义:争斗,打架。 ( 《羌村三首》 )
以除罪。 (《论贵粟疏》)
皇帝的代称,通指政府。
今义:革命群众的互称。 同志
今义:表示问候。 是故按兵守次,遣书致意 59.同志 ∙∙者或不远千里而致。
47.致意 ∙∙。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 《甘薯疏序》 )
古义:表达自己的用意。 (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
今义:承接连词。 吾祖死于是
60.于是 ∙∙,吾父死∙∙。
今义:重复。
古义:在此,在这件事上。 ( 《捕蛇者说》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
∙ ∙不
48.反复 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今 义: ① 文 章 的 主 旨;
古义:书信往来。 ( 《答司马谏议书》 )
②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 中心
61.中心 ∙∙藏之,何日忘之?
③事物的重心。 ( 《诗经· 小雅· 隰桑》 )
今义:不慌不忙。
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 ∙辞令,终 古义:心里。
49.从容 古义:①言语举动适度得 莫敢直谏。 ( 《屈原列传》 )
今义:当中。
体;②举动。 ②从容 ( 《中庸》 )
∙∙中道。 中间
62.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古 义: 中, 当 中; 间, 夹
今义:大方。 ( 《口技》 )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50.慷慨 ∙∙,上下颇惊 杂着。
古义:意气激昂。 动。 ( 《指南录后序》 )
今义:捆住了手,比喻没
今义: ①放刁撒泼,蛮不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
①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
63.束手 有办法。
讲理; ②游手好闲、品行 寓军邠(Bīn)州,纵士卒无赖 束手 ( 《赤壁之战》 )
∙∙。 ∙∙。
不端的人。 古义:投降。
51.无赖 ( 《段太尉逸事状》 )
古义: ①强横妄为; ②顽 ②最喜小儿无赖 今义:举动。
∙∙,溪头卧剥莲蓬。
吾社之行为
皮,调皮可爱。 ( 《清平乐· 村居》 ) 64.行为 ∙∙士先者,为之声义。
古义:行,品行;为,成为,
( 《五人墓碑记》 )
作为。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
52.故事 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亡之故事 今义:连词。
∙∙,是又在六国下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六国论》 ) 65.从而 古义:从,跟随;而,起连
古义:先例、旧事。 吾从而 ( 《师说》 )
接作用,可不译。 ∙∙师之。
续表 续表
词 语 释 义 示 例 词 语 释 义 示 例
今 义: 表 示 另 提 一 事 的 今义:( 组织、机构等 ) 筹
连词。 83.成立 备成功,开始存在。 至于成立 。 ( 《陈情表》 )
至于 覆,理固宜然。 ∙∙
66.至于 ∙∙颠 古义:成人自立。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
( 《六国论》 )
情况,引出下文结果,相 今义:处罚。 处分
84.处分 ∙∙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当于“以至” “以至于” 。 古义:安排处理。 ( 《孔雀东南飞》 )
今 义: 农 历 每 月 的 第
初一 战,操军不利。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
67.初一 一天。 ∙∙交 遣从事
( 《赤壁之战》 ) 85.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 《伶官传序》 )
古义:初,刚刚开始。 古义:官名。
今义:父亲的父亲。 思厥先祖 父
今义:态度不坚定。 而齿牙动摇
68.祖父 ∙ ∙,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 《六国论》 ) 86.动摇 ∙∙。
古义:祖辈和父辈。 ( 《祭十二郎文》 )
古义:松动。
今义:管理财务的人。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今义:不依赖他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69.会计 ∙∙事。
87.独立 ∙∙。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 《陈涉世家》 )
古义:与众不同。 ( 《北方有佳人》 )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是故弟子不必
今义:男子的配偶。 微夫人
70.不必 ∙ ∙不如师,师∙∙
88.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不一定。 贤于弟子。 ( 《师说》 )
古义:那个人。 ( 《烛之武退秦师》 )
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 今义:让别人知道。
属予作文 89.告诉 则告诉 ( 《陈情表》 )
71.作文 练习。 ∙∙以记之。
古义:申诉。 ∙∙不许。
( 《岳阳楼记》 )
古义:写文章。
今义:行动蛮横;倚仗势
今义:从前。 当横行 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 90.横行 力做坏事。 ∙∙
72.以往 ∙∙十五都 ( 《赤壁之战》 )
古义:以后,向那里。 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纵横驰骋。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 今 义: 结 婚 的 事; 夫 妻
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由是感激 关系。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73.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91.婚姻 ∙∙。
( 《出师表》 ) ( 《鸿门宴》 )
古义: 感奋激发。 感, 感 古义:亲家。
动;激,奋激。
今义:可能或能够。
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
不如因而 92.可以 可以 ( 《曹刿论战》 )
74.因而 古 义: 因, 趁 机。 而, 连 ∙∙厚遇之,使归赵。 古义:可以凭借。 ∙∙一战。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词,表顺承。 今义:天空中。
93.空中 空中 ( 《石钟山记》 )
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 亦雁荡具体 ∙∙而多窍。
古义:中间是空的。
75.具体 ∙∙而微者。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 《雁荡山》 )
今义:美貌的女子。 传以示美人
94.美人 ∙∙及左右。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 古义:皇帝的妃嫔。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76.智力 谓智 力 孤 危, 战 败 而 亡, 诚 不
∙ ∙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越明年
古义:智,智谋;力,力量。 得已。 ( 《六国论》 ) 95.明年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古义:第二年。 ( 《岳阳楼记》 )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今义:次第较后 ( 用于列
于是相如前进 缶,因跪请秦王。
77.前进 ∙∙ 举事项) ;次要的地位。
古义: 前, 走上前去; 进, 96.其次 列坐其次 ( 《兰亭集序》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进献。 古义:旁边,水边。
今义:选择连词或副词。 或者 曰:“夏、商、周、汉封建而
78.或者 ∙∙又 今义:迁移。
延,秦郡邑而促。” (《封建论》) 然陈涉……而迁徙
古义:有的人,有些人。
97.迁徙 ∙∙之徒也。
古 义: 被 征 发 到 远 方 ( 《过秦论》 )
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 即使 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79.即使 ∙∙吏 服役。
古义:即,就;使,让,叫。 ( 《西门豹治邺》 )
今义:领导人。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98.首领 ∙ ∙,以老于户
今义:东西价钱低廉。 数上书言便宜 古义:头颅,借指性命。 牖之下。 ( 《五人墓碑记》 )
80.便宜 ∙∙事。
古义:对国家有利的。 ( 《汉书· 王尊传》 )
今义:用于转折复句的上
今义:方位名词。 虽然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 99.虽然 半句的连词。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81.北面 ∙∙而事之! ( 《公输》 )
古义:面向北,投降。 ( 《赤壁之战》 )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人口集中、工商业
今义:个人,非公家的。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 昨日入城市 100.私人 ∙ ∙毛
82.城市 ∙∙,归来泪满巾。 古义:党羽。 一鹭。 ( 《五人墓碑记》 )
为主的地区。 ( 《蚕妇》 )
古义:在城市里做买卖。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续表 《鸿门宴》
词 语 释 义 示 例 1.距关(距,通“拒” ,把守)
今义:超出一般地显露; 2.毋内诸侯(内,通“纳” ,接纳,使进来)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
冲出。 3.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邀请)
101.突出 ∙ ∙刀
枪鸣。 ( 《琵琶行》 )
古义:突然出现。 4.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
今义:极其伤心。 吴之民方痛心 焉。
102.痛心 ∙∙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嫌怨,隔阂)
古义:痛恨。 ( 《五人墓碑记》 )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座位)
今义:从来,一向。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
103.向来 ∙∙之烟霞。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如果不这样)
古义:原来的。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诗经两首》
今义:对事物加以描述。 1.匪来贸丝(匪,通“非” ,不是)
104.形容 形容 槁。 ( 《楚辞· 渔父》 )
古义:形体容貌。 ∙∙枯 2.于嗟鸠兮(于,通“吁” )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3.犹可说也(说,通“脱” ,脱身)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箱子等。 ∙ ∙之往 4.隰则有泮(泮,通“畔” ,边岸)
105.行李 来,共其乏困。
5.岁亦莫止(莫,同“暮” )
古义:使者。 ( 《烛之武退秦师》 )
6.彼尔维何(尔,通“ ” ,花盛开的样子)
今义:身心劳苦。 7.犭严 狁孔棘(棘,通“急” )
106.辛苦 臣之辛苦 。 ( 《陈情表》 )
∙∙
古义:辛酸苦楚。 《离骚》
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 ,措施)
今义:引出某种不好的结
以致 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
107.以致 果的连词。 ∙∙天 2.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 ,忧愁苦闷)
为一。 ( 《过秦论》 )
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
古义:来招纳。
4.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返回)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
5.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 ,遭受)
因为 句,歌以赠之。
108.因为 面的部分是原因。 ∙∙长
( 《琵琶行序》 ) 6.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
古义:于是写。 《孔雀东南飞(并序) 》
今义:上级对下级发布命 1.箱帘六七十(帘,通“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璧有瑕,请指示
109.指示 令;指给人看。 ∙∙王。 2.蒲苇纫如丝(纫,通“韧” ,柔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 ,脏腑)
古义:指出来给……看。
《兰亭集序》
今义:许多人。
110.众人 今之众人 ( 《师说》 )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面对面)
∙∙。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赤壁赋》
今义:使紊乱的变整齐;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
111.整顿 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 ∙衣裳起
敛容。 ( 《琵琶行》 ) 《游褒禅山记》
古义:整理。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
今义:限制。
《寡人之于国也》
112.约束 有坚明约束
∙∙者也。
古义:遵守约定。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不要)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无失其时( “无” ,同上)
清单三 高中课文中的通假字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劝学》
《烛之武退秦师》
1.虽有槁暴(有,通“又” )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语气词,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参,通“叁” ,多次,表概数)
2.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资质、禀赋)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高兴)
4.车 柔 以为轮(车 柔 ,通“煣” ,使弯曲)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明智)
《过秦论》
《荆轲刺秦王》
1.合从缔交(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 ,已经) 2.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影子)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返回) 3.锄櫌棘矜(櫌,同“耰” ,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震慑) 《师说》
5.故振慑( “振” ,同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传授)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
7.卒起不意(卒,通“猝” ,cù,突然) 《念奴娇 赤壁怀古》
8.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 ,同上)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 ,酒杯)
9.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 ,同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可予不(不,通“否” ) 4.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 ( 《孔雀东南飞》 )
∙∙ ∙∙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 ) “父母”偏义在 “ 母 ” , “ 父 ” 是衬字。 “ 弟兄 ” 偏义在 “ 兄 ” ,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 ,审察、察看) “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仔细) 5.昼夜勤作息 ( 《孔雀东南飞》 )
∙∙。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 偏义在“作” ,“息”是衬字。 这里是工作的意思。
《苏武传》 6.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 《孔雀东南飞》 )
∙∙
1.畔主背亲(畔,同“叛” ,背叛) 偏义在“姥” ,“公”是衬字。
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 ,毛织的毡毯) 7.以先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 ,收藏) 偏义在“国” ,“家”是衬字。
8.世之有饥穰 ( 《论积贮疏》 )
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 霑,同 “ 沾 ” ;衿,同 “ 襟 ” ;决,同
∙∙,天之行也。
偏义在“饥” ,“穰”是衬字。
“诀” ,辞别)
9.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 ( 《指南录后序》 )
5.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 ,表现)
∙∙
偏义在“害” ,“利”是衬字。
6.请毕今日之马雚 。 (马雚 ,通“欢” ,欢乐)
10.去来 江口守空船。 ( 《琵琶行》 )
7.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 ) ∙∙
偏义在“去” ,“来”是衬字。
《张衡传》
11.孰与君少长 ( 《鸿门宴》 )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 ) ∙∙?
偏义在“长” ,“少”是衬字。 译为“谁的年龄大” 。
《滕王阁序》
12.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 ( 《石钟山记》 )
云销雨霁( “销”通“消” ,消失) ∙∙
偏义在“深(深度) ” ,“浅”是衬字。
《逍遥游》
13.死生 ,昼夜事也。 ( 《指南录后序》 )
1.北冥有鱼(冥,通“溟” ,海)
∙∙
偏义在“死” ,“生”是衬字。
2.而征一国(而,通“能” ,才能)
14.奉使往来 ( 《指南录后序》 )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
∙∙,无留北者。
偏义在“往” ,“ 来” 是衬字。 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区别)
的使者南来。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 )
15.即具以北虚实 告东西二阃。 ( 《指南录后序》 )
6.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
∙∙
偏义在“实” ,“虚”是衬字。
《陈情表》
1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 《出师表》 )
1.夙遭闵凶[闵,通“悯” ,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
∙∙
偏义在“异” ,“同”是衬字。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孤独的样子)
17.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3.常在床蓐(蓐,通“褥” ,垫子) ∙∙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4.四十有四(有,通“又” )
偏义在“巷” ,“陌”是衬字。
清单四 偏义复词 18.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 《桃花源记》 )
∙∙
偏义在“远” ,“近”是衬字。
1.沛公则置车骑 ( 《鸿门宴》 )
∙∙,脱身独骑。 19.今以钟磬 ( 《石钟山记》 )
偏义在“骑” ,“车”是衬字。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偏义在“钟” ,“罄”是衬字。
2.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 《鸿门宴》 )
∙∙ 20.曾不吝情去留 。 ( 《五柳先生传》 )
偏义在“入” ,“ 出” 是衬字。 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 ∙∙
偏义在“去” ,“ 去” 和 “ 留 ” 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 “ 去 ” 的
意外的变故。
意思。
3.此诚危急存亡 ( 《出师表》 )
∙∙之秋也。
偏义在“亡” ,“存”是衬字。
清单五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宾语 籍
∙吏民,封府库。 ( 《鸿门宴》 )
副词做状语+名词 汉水又东
∙。 ( 《水经注· 江水》 )
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 《劝学》 )
名词+补语 沛公军
∙霸上。 ( 《鸿门宴》 )
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
∙士。 ( 《赤壁之战》 )
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做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
如平地三月花
就活用为动词 ∙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 《采草药》 )
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 如曰今 日 当 一 切 不 事
∙ 事, 守 前 所 为 而 已, 则 非 某 之 所 敢 知。 ( 《 答 司
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马谏议书》 )
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权
∙,然后知轻重。 ( 《孟子· 梁惠王上》 )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 屈原于顷襄王。 ( 《屈原列传》 )
∙
②亲
∙贤臣,远小人。 ( 《出师表》 )
③素善
∙留侯张良。 ( 《鸿门宴》 )
④峨 大冠,拖长绅。 ( 《卖柑者言》 )
∙
⑤是故明君贵 五谷而贱金玉。 ( 《论贵粟疏》 )
∙
⑥严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 《游褒禅山记》 )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
②殚其地之出
意义。 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 “ 其” ∙,竭其庐之入。 ( 《捕蛇者说》 )
③惧有伏
字或“之”字。 ∙焉。 ( 《曹刿论战》 )
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尽吾齿。 ( 《捕蛇者说》 )
∙
①将军身被坚
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 ∙执∙,伐无道。 ( 《陈涉世家》 )
“其”字、“之”字或数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 ②义不杀少
∙而杀∙,不可谓知类。 ( 《公输》 )
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 名词) , ③老吾老
∙,以及人之∙。 ( 《齐桓晋文之事》 )
而以这个形容词做定语。
④乘坚
∙策∙,履丝曳缟。 ( 《论贵粟疏》 )
4.名词做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做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做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并且表时
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做状语。 名词做状语,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情况:
(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
①斗
∙折∙行,明灭可见。 ( 《小石潭记》 )
②(项伯)常以身翼 蔽沛公。 ( 《鸿门宴》 )
∙
③天下云 集响应,赢粮而景 从。 ( 《过秦论》 )
∙ ∙
(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 “像对待……那样” 。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之。 ( 《鸿门宴》 )
∙
②人皆得以隶 使之。 ( 《五人墓碑记》 )
∙
( 3)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 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 《愚公移山》 )
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做状语的名词前加上一个介
②狼速去! 不然,将杖
词“用”或“拿” ,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杀汝。 ( 《中山狼传》 )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 揽。 ( 《游黄山记》 )
∙
①草
∙行∙宿。 ( 《指南录后序》 )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做状语的名词前加介词 “ 在”
②沛公已去,间
“到” “由”等,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至军中。 ( 《鸿门宴》 )
③卒廷
∙见相如。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失期,法 皆斩。 ( 《陈涉世家》 )
∙
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或道理,翻译时可在做状语的名词前加上
②予分
介词“按” “依据”等,使之成为介词结构。 ∙当引决。 ( 《指南录后序》 )
③吾义
∙固不杀人。 ( 《公输》 )
( 4)方位名词做状语。
①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 《小石潭记》 )
②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 ( 《劝学》 )
∙ ∙
③外 连衡而斗诸侯。 ( 《过秦论》 )
∙
( 5)时间名词做状语。
①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 《鸿门宴》 )
∙
②日 削月 割,以趋于亡。 ( 《六国论》 )
∙ ∙
③旦 辞爷娘去,暮 宿黄河边。 ( 《木兰诗》 )
∙ ∙
5.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宾结构有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即动词不是支配宾语,而是含有“ 致使” 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行为的发出
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②夫治国之道,必先富
∙民。 ( 《富民》 )
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①君将哀而生 之乎? ( 《捕蛇者说》 )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 ②项伯杀人,臣活
∙之。 ( 《鸿门宴》 )
面就带有宾语。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春风又绿
∙江南岸。 ( 《泊船瓜洲》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②会盟而谋弱 秦。 ( 《过秦论》 )
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
③君子正
∙其衣冠。 ( 《论语· 尧曰》 )
①齐威王欲将
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带宾语,使宾语成为这个 ∙孙膑。 (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之。 ( 《鸿门宴》 )
③不官
∙无功之臣。 ( 《论吏士行能令》 )
6.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如何或把宾语看成什么。
①其家甚智
∙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智子疑邻》 )
②吾妻之美 我者,私我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常见的意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①且庸人尚羞
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
∙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的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 ②成以其小,劣
∙之。 ( 《促织》 )
代词充当。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 ( 《师说》 )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 ( 《伤仲永》 )
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
名词的意动用法 ②吾从而师
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之。 ( 《师说》 )
③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麋鹿。 ( 《赤壁赋》 )
7.数词的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 。 ( 《阿房宫赋》 )
∙
数词用作动词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 ( 《烛之武退秦师》 )
①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
∙也。 ( 《劝学》 )
数词用作形容词
②二三
∙∙其德。 ( 《氓》 )
数词用作名词 其一
∙犬坐于前。 ( 《狼》 )
清单六 常见的 18 个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1.而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劝学》 )
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劝学》 )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 《祭十二郎文》 )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 ,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鸿门宴》 )
连词 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劝学》 )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 《祭十二郎文》 )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劝学》 )
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游褒禅山记》 )
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阿房宫赋》 )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促织》 )
代词 通“尔” ,第二人称,你的,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 《项脊轩志》 )
副词 通“如” ,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 《察今》 )
2.何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 哉” “ 也” ,可译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岳阳楼记》 )
豫州今欲何至? ( 《赤壁之战》 )
疑问代词 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 ( 《鸿门宴》 )
做定语,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 《琵琶行》 )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伶官传序》 )
动词 通“呵” ,呵斥,谴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过秦论》 )
3.乎
表疑问语气,吗,呢 儿寒乎? 欲食乎? ( 《项脊轩志》 )
表反问语气,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语气助词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师说》 )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赤壁赋》 )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归去来兮辞》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乎:于) ( 《醉翁亭记》 )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乎:在) ( 《捕蛇者说》 )
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有差别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 《师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 ( 《劝学》 )
浩浩乎如冯 虚 御 风, 而 不 知 其 所 止; 飘 飘 乎 如 遗 世 独 立, 羽 化 而 登 仙。 ( 《 赤
用于形容词后 ……的样子,……地
壁赋》 )
4.乃
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才,这才,就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反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桃花源记》 )
副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第二个“ 乃” :只,仅仅) ( 《 史记 ·
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只,仅
项羽本纪》 )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赤壁之战》 )
用作第二人称,常做定语,译为 “ 你的 ” ;也做主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
代词 语,译为“你” ;不能做宾语
用作指示代词,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齐桓晋文之事》 )
5.其
第三人称代词,做领属性定语,他的,他们的,她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他,他们,
秦王恐其破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她,她们,它,它们
代词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的,我( 自己) ,你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赤壁之战》 )
的,你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 《触龙说赵太后》 )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 《游黄山日记(后) 》 ]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这,这个,这些,这里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捕蛇者说》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石钟山记》 )
表示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伶官传序》 )
加强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师说》 )
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愚公移山》 )
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吾其还也。 ( 《烛之武退秦师》 )
表示让步,尚且 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 《列子》 )
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 《送东阳马生序》 )
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离骚》 )
6.且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 《赤壁之战》 )
表示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陈涉世家》 )
连词
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鸿门宴》 )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 《孔雀东南飞》 )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 《游褒禅山记》 )
副词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石壕吏》 )
7.若
动词 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 《促织》 )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 《鸿门宴》 )
表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鸿门宴》 )
代词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捕蛇者说》 )
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齐桓晋文之事》 )
表假设,如果,假设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 《赤壁之战》 )
连词 表选择,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 《汉书· 高帝纪》 )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 《齐桓晋文之事》 )
8.所
名词 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陈涉世家》 )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 《促织》 )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 所 ” 字结构,所 ……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师说》 )
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助词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陈情表》 )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 “ 所”
臣所过屠者朱亥。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9.为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劝学》 )
动词
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 《鸿门宴》 )
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鸿门宴》 )
吾属今为之虏矣! ( 《鸿门宴》 )
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过秦论》 )
所……” ,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鸿门宴》 )
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 《孔雀东南飞》 )
介词
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对,向,拿 且为之奈何? ( 《鸿门宴》 )
相当于“于”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 当”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晏子使楚》 )
“等到”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何辞为? ( 《鸿门宴》 )
10.焉
相当于“于之” “于此” “于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从这里) ( 《劝学》 )
兼词
相当于“于何” ,在哪里,从哪里 且焉置土石? ( 《愚公移山》 )
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捕蛇者说》 )
代词
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 ( 《论语· 先进》 )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六国论》 )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师说》 )
语气词
形容 词、 副 词 词 尾, 相 当 于 “ 然 ” , …… 的 样 子,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阿房宫赋》 )
……地
11.也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阿房宫赋》 )
句末语气词
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伶官传序》 )
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 《阿房宫赋》 )
句中语气词 表示语气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师说》 )
12.以
表示工具,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表示凭借,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 《赤壁之战》 )
介词 表示时间、处所,于,在,从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 《祭妹文》 )
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表示依据,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 ( 《赤壁之战》 )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把 秋以为期。 ( 《诗经· 氓》 )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而且,并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游褒禅山记》 )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
樊哙侧其盾以撞。 ( 《鸿门宴》 )
为的手段或方式,而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
连词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为的目的或结果,而,来,用来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 《六国论》 )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而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归去来兮辞》 )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 ( 《出师表》 )
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助词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表方位)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逆以煎我怀。 ( 《孔雀东南飞》 )
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动词
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涉江》 )
名词 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
通“已” ,已经 固以怪之矣。 ( 《陈涉世家》 )
通假
通“已” ,止 无以,则王乎? ( 《齐桓晋文之事》 )
13.因
顺着,就着 罔不因势象形。 ( 《核舟记》 )
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过秦论》 )
介词 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 ( 《鸿门宴》 )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谏太宗十思疏》 )
连词 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名词 机会 于今无会因。 ( 《孔雀东南飞》 )
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 《韩非子· 五蠹》 )
动词
沿袭 蒙故业,因遗策。 ( 《过秦论》 )
14.于
乃设九宾礼于廷。 (于:在)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在,从,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 :从) ( 《劝学》 )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于: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游褒禅山记》 )
介词 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 ( 《进学解》 )
向,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师说》 )
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被 君幸于赵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与,跟,同 燕王欲结于君。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 :比) ( 《劝学》 )
15.与
和,对,向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鸿门宴》 )
介词 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陈涉世家》 )
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连词 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 《勾践灭吴》 )
给予,授予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伶官传序》 )
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六国论》 )
动词 对付 庞煖易与耳。 ( 《史记· 燕召公世家》 )
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 ( 《蹇叔哭师》 )
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句末语气词 通“欤” ,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 ( 《季氏将伐颛臾》 )
16.则
表示承接关系,就,便,那么 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 《鸿门宴》 )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假使,如果,要是……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则”连用,每个“ 则” 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师说》 )
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
连词
为“就” ,或不译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师说》 )
句,译为“然而” “反倒” ;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 《诗经· 国风· 东门之墠》 )
句,译为“虽然”
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 “ 非 ” “ 不 ” 呼应着用,译为
非死则徙尔。 ( 《捕蛇者说》 )
“就是” “不是……就是……”
用于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
副词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 《崤之战》 )
就 居则曰:“不吾知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名词 准则,法则 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 《汉书· 贾谊传》 )
动词 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 《史记· 周本纪》 )
17.者
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用于数词之后,……个方面, ……样东西, ……件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 《赤壁之战》 )
事情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岳阳楼记》 )
代词 用作“若” “似” “如”的宾语,……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 ( 《捕蛇者说》 )
用于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用于“今” “昔”等时间词之后,表示 “ ……时候” , 近者奉辞伐罪。 ( 《赤壁之战》 )
可不必译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 《原君》 )
用于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鸿门宴》 )
语气词 用于主语之后,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18.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 ( 们 ) ;有时灵活运用于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代词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季氏将伐颛臾》 )
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 ( 《逍遥游》 )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续表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季氏将伐颛臾》 )
用在谓语与补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游褒禅山记》 )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师说》 )
助词 标志
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劝学》 )
标志
用于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 之后,凑足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项脊轩志》 )
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归去来兮辞》 )
动词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逍遥游》 )
清单七 文言文句式常考类型
一、判断句
判断句的类型 例 句
“ ……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游褒禅山记》 )
“ ……者,……” “ ……,……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劝学》 )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
用副词“乃” “则” “即” “皆”等表判断。
③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六国论》 )
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鸿门宴》 )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 )
用判断动词“是”表判断。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 《赤壁之战》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六国论》 )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①刘备天下枭雄。 ( 《赤壁之战》 )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同上)
接表示判断。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劝学》 )
二、被动句
被动句的类型 例 句
“于”字句,“谓语+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见”字句,“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见……于”句,“见+谓语+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受……于”句,“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赤壁之战》 )
“为”字句,“为+宾语+动词”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 《屈原列传》 )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鸿门宴》 )
“为……所……”句
②恐为操所先。 ( 《赤壁之战》 )
“被”字句,“被+动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屈原列传》 )
①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被……缠绕) ( 《陈情表》 )
无标志
②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 《阿房宫赋》 )
三、省略句
省略句的类型 例 句
承前省: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 《捕蛇者说》 )
②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蒙后省:
省略主语
①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鸿门宴》 )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
∙骨焉。 ( 《蹇叔哭师》 )
对话省: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今日这事)甚急!” ( 《鸿门宴》 )
①承前省: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 ( 《鸿门宴》 )
省略谓语
②蒙后省:因跪
∙请秦王(击缶) ,秦王不肯击缶。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省动词后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 《鸿门宴》 )
省略宾语
②省介词后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 ( 《鸿门宴》 )
省略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 《赤壁之战》 )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的多
省略兼语 是代词“之” 。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四、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例 句
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 (疑问词:何、谁、孰、 ①大王来何操? ( 《鸿门宴》 )
安、焉、恶、胡、奚、曷) ②沛公安在? ( 《鸿门宴》 )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 ( 一般句中必须有
古之人不余欺也! ( 《石钟山记》 )
“不” “未” “毋” “无” “弗” “莫”等否定词)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师说》 )
用“之、是”等助词做标记。
②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①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 《黔之驴》 )
用指代性副词“相”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孔雀东南飞》 )
①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 《孔雀东南飞》 )
用指代性副词“见”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陈情表》 )
③“见谅” (请谅解我) 、 “见教” (请指教我) 、 “见示” (请指示我) 、“见告” (请告诉我)等。
清单八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 例 句
如……何,奈何,奈 ……何 (可译为 “ 怎么办”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鸿门宴》 )
“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阿房宫赋》 )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寡人之于国也》 )
何如(可译为“怎么” “怎么样” “怎么办”等)
②“求,尔何如?”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触龙说赵太后》 )
为什么……、怎么会……”等) ②何以伐为? ( 《季氏将伐颛臾》 )
表疑问
何所……? (可译为“所……的是什么?” )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木兰诗》 )
如……何? (可译为“把……怎么样?” ) 如太行、王屋何? ( 《愚公移山》 )
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 ①吾与徐公孰美?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个更……”或“与……相比,谁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屈原列传》 )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续表
固定句式 例 句
何……哉(也) (可译为“怎么能……呢” ) 何可胜道也哉! ( 《游褒禅山记》 )
何……为? ( 可译为 “ 为什么 要……呢?” “ 还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鸿门宴》 )
要……干什么呢?” )
何……之有? ( 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 “ 有什
宋何罪之有? ( 《公输》 )
么……呢?” )
如之何……? (可译为“怎么能……呢?” )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 《季氏将伐颛臾》 )
岂( 其 ) …… 哉 ( 乎, 耶, 邪 ) ? ( 可 译 为 “ 哪 ①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伶官传序》 )
里……呢?” “难道……吗?” “怎么……呢?” )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 《鸿门宴》 )
表反问
安能……哉(乎) ? (可译为“哪里能……呢?”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赤壁之战》 )
“怎么能……呢?”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 学而》 )
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 )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察今》 )
…… 非 …… 欤? ( 可 译 为 “ …… 不
子非三闾大夫欤? ( 《屈原列传》 )
是……吗?” )
独……耶(乎、哉) ? (可译为“难道……吗?”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伶官传序》 )
庸……乎? (可译为“难道……吗?”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师说》 )
何其( 可译为 “ 为什么那么 ” “ 怎么这样 ” “ 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伶官传序》 )
么” “怎么那么……啊” )
表感叹
直……耳! (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庄暴见孟子》 )
惟……耳! (可译为“只是……罢了!” )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 《谭嗣同》 )
无乃 …… 乎? ( 可 译 为 “ 恐 怕…… 吧?” “ 只
无乃尔是过与? ( 《季氏将伐颛臾》 )
怕……吧?”等)
得无……耶,得无 ……乎 ( 可译为 “ 大概 ……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 ( 《触龙说赵太后》 )
表揣测 吧、恐怕……吧、该不会……吧”等)
其……欤? (兼表反问)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师说》 )
…… 庶 几 …… 欤? ( 可 译 为 “ …… 或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 《庄暴见孟子》 )
许……吧?” )
诚 …… 则 …… [ 可 译 为 “ 如 果 …… 那 么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
(就) ……” ] 也。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表假设 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六国论》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
相较,或未易量。 ( 《六国论》 )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逍遥游》 )
其……其……(可译为“是……还是……” )
表选择 ②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 《祭十二郎文》 )
……抑……(可译为“ ……或者……” )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伶官传序》 )
……孰与( 孰若 ) …… ( 可译为 “ 比 …… 怎么
表比较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样” )
清单九 文言文翻译的失误类型
失误类型 解 读
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要根据原文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如:“去”古义多为“离开” ,今天极少用此义;
以今当古,望文生义
“让”古义为“责备” ,今义为“辞让” “谦让” 。
该译不译,随意丢弃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错译为: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以”“拜”没有译出来,这两个词是得分点,必须译出来。
翻译不当,语意不通 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错译为: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爱”据文意应译为“吝惜” 。
该删不删,仍然保留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错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必须译出来。 如:权以示群下。 错译成:孙权给群臣看。 “以”后省略“之” ,代指“曹操的书信” ,必
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须译出来。
续表
失误类型 解 读
该增不增,语意不畅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错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去,两儿子不团结。 在“两”后加“个” ,语句才显得通顺。
文言文翻译必须尊重原文,不能随意增添内容,以免违背原意。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错译成:很多人一起走,肯定有品
无中生有,增添内容
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画线的文字是译者随意加的,应删去。
翻译倒装句时,应将其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错译成:寻找人可派去回复秦国的,没有
不符语法,语意混乱
找到。 应为: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定语应回到中心词前。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254
文言文整体阅读
(一)文言文整体阅读方法技巧 的开头,如苏洵的《六国论》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1.整体阅读,把握主旨 赂秦”便是全文的中心。 这些语句有时也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整体阅读注重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②了解写作目的。
和整体理解,各部分各段落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印 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其写作意图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些写
证,共同为文章中心服务。 因此,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 作意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有明确交代;有的则隐含在
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如哪 文章中,如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之中。
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 不要急于 ③分析作者所采用的材料。
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而要有联系上下文内容的 分析作者所采用的材料,主要是把握材料在阐述事理方面
意识,在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由局部推及整体,最后 所起的作用和表达上取得的效果,如一段比喻性的材料,它除了
对文章进行全面、准确、透彻的理解、感悟和赏析。 论证作者观点之外,往往有利于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等。
我们提倡整体阅读,不仅仅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心 ( 3)杂记类
理流程,于阅读理解有利,还因为在高考考场上它对我们迅速、 ①把握作者的目的与情感、态度。
准确地解答试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清文章整体脉络, a.叙事类杂记文,一般先写记事的目的,再叙述事件过程,最
有利于把握中心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后用议论性文字点明事件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文章的
考生在整体阅读的时候,有些语句没有读明白,不必在此处 开头、结尾中的明示性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还可以通
纠结不放,先暂且放下,继续往下读,整体多读几遍,上下文相互 过文章在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人物的态度,体味作者的情感
印证,也许之前没有读懂的地方就会恍然大悟;考生也可以借助 倾向。
注释、文本后的试题内容,将没读懂的地方再精读几遍,本着“ 词 b.议论色彩较浓的杂记文,要善于抓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
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一些疑惑便会迎刃而解。 关键句,留心议论文段的中心句、文章的结尾句,等等。
因此,整体把握文意,有助于局部内容的理解,事半功倍。 ②分析杂记文的写作技巧。
2.抓文体,明方法 a.写景类文章的写景视点变化。 作者写景是按照自己的游
( 1)传记类 踪,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写,在文章的局部也可能是定点观察
人物与事件。 通过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或主要事件的梳 的方法。
理,以及详略的安排等来判断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态度,是肯定、 b.山水景物游记里的抒情手法。 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 其“情”其“志”则是作者运笔的目的所在,也应该是我们学习的
( 2)议论类 重点。 如苏轼的《 喜雨亭记》 围绕 “ 喜雨亭” 命名的原因记事抒
通过作者对谈论的人、事、物所持的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 怀,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态度。 (二)文言文整体阅读步骤与方法
①把握关键语句。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关键语句指的是文章中心句,段落起句、结句,以及带有评 ( 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
述性、议论性、结论性的语句。 对传记文中的议论性文字,要字 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
斟句酌,充分理解文句的含意和态度指向,把握作者对人物和事 (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 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
件的观点、评价和情感、态度等。 作者往往将这些语句放在文章 地方做过什么事” “地点的更迭” “ 有哪些政绩或战功” “ 遭遇了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哪些挫折或波折” “ 时人的看法” “ 作者的看法” 等,依据这些主 借助文意概括题,我们能更好地读懂内容。
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2.借助注释,触类旁通
( 3)借题解文法:文言文中的信息筛选题往往将文中能表现 看标题、作者、时代、注释等,把握更多信息, 有助于理解
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 题意。
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 3.精准审题,精准筛选
行为有何特征,等等。 文意把握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 精准审题,将题干中的关键词圈出,到文章中筛选信息,将
分析,所给的几个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 其中虽有一 选项内容一一带入原文进行比对,找到错误的依据。 不能主观
项“不正确” ,但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 臆断,要把全部选项都看完再做出判断。 概括内容的简答题要
的“提示” 。 借助于信息筛选题,我们可以把握传主的性格品质; 找准区域,找全内容,尽可能不遗漏。
(三)按照文体特点,掌握整体阅读方法
1.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整体阅读
刘公平倭冢记
[明]童蒙吉
整体把握:
人物:白川刘公
事件:刘公任职淮扬,西场一战大捷;刘公运筹帷幄,布防井井有条,保国泰民安。 百姓在各地建祠堂纪念,对刘公评价极高。
人物特点:运筹帷幄;师行有纪律,不扰民;老成厚重、忠义精诚、仁和谦谨、敬礼士夫下吏。
原文 整体阅读方法指导
自辽阳守将刘江败倭寇于樱桃园之后,不敢犯顺者几二百年矣。 嘉靖壬子,东南又受荼毒,而淮扬
尤甚。 天子轸(zhěn 伤痛)念畿辅重地。 特简白川刘公以浙江副使拜命兹地。 运筹布策,井井有条。 1.抓关键词句“运筹布策,井井有条” 。
己未夏,倭连艘数千余入寇,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遂薄如皋,西窥淮扬,势如风火。 公誓诸
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阵,一战于丁堰,再战于东门,贼乘夜循海而趋庙湾,军门李公遂大破之。 此 2.精读此次战役,梳理并提炼刘公作战方法:
盖初至之贼云。 ①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阵。
既而,江南逸贼秋初复犯通州。 公乃选轻车数百扼皋之岔河,以断贼西向。 而自以其兵同边 ②选轻车数百扼皋之岔河,以断贼西向。
将邱公待贼于西场。 少顷,贼果趋西场。 公命骑兵张两翼以冲其腋,而以大炮摧其中,俘斩者三百 ③自以其兵同边将邱公待贼于西场。 贼至,
有奇。 贼遂奔入仲家园。 公进围,越三昼夜,缺其一面,贼终不敢遁,凡斩大酋长以下千五百二十 公命骑兵张两翼以冲其腋,而以大炮摧其
七级,生虏十五人。 余党歼于刘庄,迄无噍类①。 海帮赖以安堵。 中,俘斩者三百有奇。
蒙吉以公务至西场,见路东有碣曰“刘公平倭冢” 。 盖场之人仿古京观萃倭骨而封之,以识公 ④公进围,越三昼夜,缺其一面,贼终不敢遁。
功也。 蒙吉询诸父老,津津道公灭贼状。 夫西场之捷,其己未成功之尤者乎! 盖胜之丁堰诸处者, 结果:则 斯 捷 也, 又 焉 知 不 可 保 数 百 年 无
至西场而后赫其威;歼于刘庄者,在西场已先褫其魂。 而西场之得名与樱桃园一辙矣,然樱桃园一 虞矣?
捷,而倭奴不敢犯华者二百年,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
公为人沉毅,而智虑绝人。 师行尤有纪律,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而以休养抚循之意寓于师旅饥馑中。 3.抓中心句:公为人沉毅,而智虑绝人。
故民之肖像以生祀公者,无问遐迩。 在扬州则祠,在泰州则祠,在如皋则祠,在宝应则祠,在海安则祠。 兹
石之树,乌足以尽公哉! 尝窃计之,公之老成厚重似赵充国,忠义精诚似郭汾阳,仁和谦谨、敬礼士夫下吏 4.筛选与提炼文中重要信息,如刘公品德:老
似曹彬,岂刘江可同日语哉! 于戏②! 自倭犯中国,未有能一大创者。 公以文墨儒绅,义激于衷,兴师挞 成厚重、忠义精诚、仁和谦谨、敬礼士夫下吏。
伐,横厉岛夷,前后折馘约三千有奇。 铭纪旆常,有国史氏在,蒙吉何能与焉!
公讳景韶,字子成,号白川,湖广武昌府崇阳县人。 起家甲辰进士,今升浙江按察使,仍掌海道 5.刘公字、号等。
事。 斯为记。
(有删改)
[注] ①噍(jiào)类:本指能吃东西的动物,此处特指活人。 ②于戏:语气词,表感叹。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问题:文中说刘公平倭“运筹布策,井井有条” ,请以西场大捷为例加以说明。
1.“运筹布策”是指作战方法。
参考答案:刘公面对来犯倭寇,首先控制要害之地,切断倭寇向西之路,逼迫倭寇进入西场埋伏圈;
2.“井井有条” 是指作战方法有条不紊,一环
之后在西场冲乱倭寇阵型,对其形成包围之势;在仲家园进兵围攻倭寇,并留下一个缺口;最后在
接一环。
刘庄全歼倭寇余党。
3.结合西场大捷战役加以说明。
2.议论说理类文言文整体阅读
有 度
整体把握:
中心观点:有度,即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论证过程:1.管理朝廷、选拔人才、奖赏惩恶等都需要“有度” 。
2.没有“度”的后果。
3.有“度”的好处。
结论:因此法令严明,君主就能受到尊崇而不受侵犯。
原 文 整体阅读方法指导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荆庄王①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
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 燕襄
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釐王 一、概括每一段的中心
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第一 段: 奉 法 者 强, 则 国 强; 奉 法 者 弱, 则
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 国弱。
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举例 论 证: 楚 庄 王、 齐 桓 公、 燕 襄 王、 魏 安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故审得失 釐王。
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 第二段: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
天下之轻重。 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以誉为 安而国 治; 能 去 私 行 行 公 法 者, 则 兵 强 而
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 敌弱。
安利于无功。 此亡之本也。 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证不能遵循
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 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 故臣② 法令制度的后果。
曰:亡国之廷无人焉。 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 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 第三段:故以法治国,故先王贵之而传之。
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 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 故明主使法择
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 二、找中心论点
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雠③法则可也。 寻找中心论点要特别关注文本每一段的开头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故以法治国,举 与结尾和文章表示议论的语句,以及句首表
措而已矣。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 示结论的虚词,例如“故” “则”等。
匹夫。 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一民之轨,莫如法。 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 人 三、通读全文、分析选项
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以 B 选项为例:
(取材于《韩非子》 ,有删改) 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观点“ 奉法者强,则国强;
[注] ①荆庄王: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 ②臣:韩非自称。 ③雠:用,运用。 奉法者弱,则国弱” ,然后列举楚、齐、燕等国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 ( ) 相继兴盛与灭亡的史实加以证明,所以 “ 引
∙∙∙的一项是
A.“有度”意指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错。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灭亡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结党营私的风气。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3.写景游记类文言文整体阅读
燕喜亭记
韩 愈
整体把握:本文记述了韩愈给太原人王弘中所居住的景观地点命名为“燕喜亭” ,连州百姓听说此事就结伴前来这里观赏的事。 作者认为上
天创造佳境是为了送给那个应得到它的人,燕喜亭正好与王弘中的品德相配,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燕喜亭这处佳境,又凭借自己的仁德居住在
那里。
原 文 整体阅读方法指导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景常、元慧游。 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
处焉。 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①;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
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 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 一、初读全文,把握何人游何景。
避风雨寒暑。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景常、元慧游,得一异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 处,于是在此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德之丘” ,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 谦受之谷” ,瀑
曰“振鹭之瀑” ,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 ,瀑曰“秩秩之瀑” ,谷言容,瀑言德也;洞
曰“寒居之洞” ,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 ,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 , 二、赏景看物,把握景物特点。
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 ,取《诗》所谓“鲁侯燕喜②”者颂也。 韩愈给此处命名为 “ 俟德之丘” “ 谦受之谷”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 者比。 经营于其侧者 “振鹭之瀑” “ 黄金之谷 ” “ 秩秩之瀑 ” “ 寒居
相接也,而莫直 之洞” “君子之池” “ 天泽之泉” “ 燕喜之亭” ,
∙其地。 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
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踰 皆取美好之意。
岭,虫 爱 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
∙闻而厌见也。 今其意乃若不足。 《 传 》
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 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 三、借景抒怀,托物言志。
羽仪③于天朝也不远矣。 遂刻石以记。 韩愈借燕喜亭表达对太原王弘中的美好品德
(取材于《韩昌黎文集校注》 ,有删改) 的赞赏之情。
[注] ①燔椔翳:烧掉直立和倒伏的枯木。 ②燕喜:同 “ 宴喜” ,宴饮喜悦。 《 诗 · 鲁颂 · 閟
宫》 :“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③羽仪:《 易· 渐卦》 中有语“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 旧时因以
“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本题考查对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结合语
A.与景常、元慧游 游:游览,游玩。
∙ 境,后文没有三人去哪里游玩,因此 “ 游 ” 应
B.其丘曰“俟 俟:等候,等待。
∙德之丘” 为“交往、来往”之意。
C.而莫直 其地 直:通“值” ,认识到……的价值。
∙ 答案:A(游:交往,来往)
D.宜其于山水饫 闻而厌见也 饫:饱,多。
∙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 )
∙∙∙文意的一项是
A.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本题考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
他们登上高地向远处看,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
试题要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加以判断。
B.既成,愈请名之
B 项结合上下文, “ 请 ” 应翻译为 “ 请让我 ” ,
亭屋建成后,(王弘中)请求韩愈(我)给这些景观命名
此句意为 “ 亭屋建成后,请让我给这些景观
C.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命名” 。
大凡上天创造出佳境而大地保藏它,为了要送给那个应得到它的人吧
答案:B
D.智以谋之,仁以居之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燕喜亭佳境,又凭借自己的仁德居住在那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 )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文意的一项是
A.燕喜亭所在地原来一直处在被埋没的状态,直到后来为王弘中一行人所发现。 C 项原文是“ 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
B.文中燕喜亭各景的命名,有些着眼于景观的外在,有些侧重于表明主人的德行。 远矣” ,表明王弘中还未得到朝廷起用,不久
C.王弘中已得到朝廷起用,不久将离开燕喜亭,作者期待他成为朝臣表率。 将离开燕喜亭重返京城是作者的预测。
D.作品虽涉及山水风光,但是并不以描摹为重点,而是以其来映衬人物的品德。 答案:C
考点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向 1 一词多义 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
古代汉语的一词多义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 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
含义。 正确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 它的意义。 例如:辨析下列句子中“信”字的用法和意义。
喻义和假借义,再根据具体语境加以推断。 例如“假”字: ①信 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做状语,是副词,解释
∙
为“确实” 。
含 义 例 句
②信 言不美,美言不信———做定语,是形容词,解释为“ 真实
借助,凭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劝学》 ) ∙
的” “诚信的” 。
借;贷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
③信
∙义著于四海———做主语,是名词,解释为“信用”“信誉”。
给予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 《谭嗣同》 )
④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做宾语,是名词,解释为“ 信
∙
非正 式 的,
使” “使者” ,这里指“媒人” 。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 《史记· 项羽本纪》 )
代理
⑤信 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做定语,是形容词,解释为
∙
假装,装作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 )
“可靠的” 。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 《 答韦中立 ( 5)分析语境推断法
假使,假如。
论师道书》 )
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指的是
对于一词多义,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掌握解答 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指的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
此类题目的技巧。 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对于有些句子中的实
( 1)联想推断法 词含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
∙∙而舞。 (应和节拍)
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题目中 ②(屈原)入 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 则接遇宾客,应
∙ ∙
实词的含义。 对诸侯。 ( “入”指对内,“出”指对外)
不以外夷见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
∙忽。
解析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 见” 字。 我们可以联想到课 贯通。
文中的句子: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
∙之不详。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 丁宁。 (见,指代“我”) (《孔雀东南飞》)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 ∙
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此句句意为:不 解析 两句话同出苏轼的 《 石钟山记》 ,大多数同学把两
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个“言”都理解为“说” ,其实,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 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
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 由此推知“言”为“叙述”之意。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 兮。 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
∙
解析 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 中的“ 薄” 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
字来推断, “ 日薄西山” 中的 “ 薄” 为 “ 接近” 之意,那么句中的 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 故此处的
“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言”应理解为“记载” 。
( 2)语言结构推断法 ( 6)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
手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 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义复词,一种是偏义
忠 不必用 兮,贤 不必以 。 复词。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偏义复词是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
∙ ∙ ∙ ∙
解析 “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 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那么“用”和“以”也同义,所以“以”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 3)辨析词性推断法 解析 “敝” ,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
根据词语在文言文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 意思也是“疲劳” 。
进而推知它的含义。 例如: 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
∙∙
①据 殽函之固 ,拥 雍州之地 。 解析 句中“作息” 本指工作和休息,但在此语境中指不
∙ ∙ ∙ ∙
②戴 停地工作,因此,“作息”就是偏义复词,“息”只起陪衬作用。
∙朱缨宝饰之∙,∙白玉之∙。
解析 ①句为对仗句,“ 据” 与“ 拥” 相对,“ 固” 与 “ 地” 相 ( 7)读音推断法
对,“地” 是 “ 地方” 之意,名词,那么 “ 固” 也是名词,据此推断 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其与本字的读音往往相同或相近,
“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我们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的读音,再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大
②句为对仗句,“帽” 与 “ 环” 相对,“ 戴” 与 “ 腰” 相对,“ 戴” 致推测它的本字,再用本字含义解释这个通假字。
为动词,那么“腰”也为动词,据此推断“腰”为“腰间佩着”之意。 ①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 ,把守)
( 4)分析语法推断法 ②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邀请)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违背)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座位) 续表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隔阂,嫌怨) 解 读 示 例
⑥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 ,颜色)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出师表》 ) 中的 “ 卑” 指
保温练习 地位低下,“鄙”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 今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义“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感情色彩变化
①何可胜道 也哉 “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贬义。 如 《 林黛玉
∙
②公子往数 请之 进贾府》 :“行为偏僻性乖张。” 而在现代汉语
∙
中,它则被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为褒义词。
③约车骑百余乘
∙
④仁而下 士 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
∙
⑤终不以监门困故 而受公子财 1.古今异义词需具备的四个条件:第一,这个词古代就有;第
∙
⑥俾倪故 二,这个词语现在还在使用;第三,这个词语的词形、词音古代与
∙久立,与其客语
⑦乃谢客就 现代完全相同;第四,古义与今义不同。
∙车
⑧嬴欲就 公子之名 2.借课文示例辨析词义
∙
⑨金就 砺则利 复习时可将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整理出来,在阅读课
∙
⑩使归就 戮于秦 外文言文时将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的含义迁移出来,以此为依
∙
ᣢ操军不利,引次 江北 据,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
ᣣ秦爱 纷奢 3.结合上下文辨析
∙
ᣤ使六国各爱 例如,《孔雀东南飞》 : “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根据上
∙其人,则足以拒秦
ᣥ爱 其子,择师而教之 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义理解此句,句意不通。 这句话是焦仲卿
∙
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的母亲劝焦仲卿速遣刘兰芝时说的话,“ 可怜” 是用于形容东家
∙
ᣧ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 女的,因此在此处是“可爱”之意。
∙
答案 ①说,动词 ②shuò 多次 ③shèng 量词 ④谦 再如,《阿房宫赋》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收藏” 的
恭待人,降下身份去交往 ⑤缘故 ⑥故意 ⑦上、登上 ⑧成 今义是“收集保藏” ,“ 经营” 的今义为 “ 筹划、组织并管理;指商
就 ⑨靠近 ⑩接受 ᣢ驻扎 ᣣ喜爱 ᣤ爱护 ᣥ喜爱,宠 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 。 而在此句中,
爱 ᣦ吝惜 ᣧ珍惜 “收藏”和“经营”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指的是金玉珠宝等物。
4.按词的音节判断
考向 2 古今异义
古代两个单音节词常在一起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
“古今异义”指的是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但
个固定的双音节词。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
是意思不同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
而事君者”中的“亲戚” ,古代是两个词,指内亲外戚,包括父母、
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等;而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固定
解 读 示 例
词语,主要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
中国( 古:中原地区。 今:中华人 成员。 再如,《鸿门宴》中“ 约为婚姻” 中的 “ 婚姻” ,古代是两个
范围扩大 民共和国。) 词,意思是“儿女亲家” ;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指
兵(古:士兵。 今:军队。) 的是“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
词义扩大:古义的范
围小于今义。 古代两个单音节词偶尔在一起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成为
假(古:凭借,借助。 今:假的,凭
一个固定的双音节词。 例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义项增多 借,借助。)
也”中的“非常”在古代就是两个词,意思是“不同寻常” ,这里指
劝(古:劝勉。 今:劝勉、规劝。)
“意外变 故 ” ; 现 代 汉 语 中 成 为 一 个 固 定 的 词 语, 指 “ 异 乎 寻
词义缩小:古义的范 瓦(古:泛指一切陶制品。 今:一
范围缩小 常的” 。
围大于今义,今义一 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般包含在古义里面。 义项减少 让(古:责备,谦让。 今:谦让。) 考向 3 通假字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中的“ 烈士” ( 古:有气 “通假”就是 “ 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
节有 壮 志 的 人。 今: 为 正 义 事 业 而 牺 牲 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是临时借用了
词义转移:由表示甲
的人。) 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
事 物 变 为 表 示 乙
涕(古:眼泪。 今:鼻涕。)
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通假字都要按照本字的意思来解
事物。
去(古:离开。 今:前往。)
释,读音也读本字的读音。
走(古:跑。 今:步行。)
类 别 示 例
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
怨(古:仇恨、怀恨。 今:埋怨、责备。) 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鸿门宴》 )
在古义较强,今义较弱。
本字 “倍”通“背” ,意为“违背” 。
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
恨(古:遗憾、不满。 今:仇恨、怀恨。)
古义较弱,今义较强。
续表 C.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类 别 示 例 “徇”同“殉” ,献身。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 冯谖 D.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客孟尝君》 ) “责”同“择” ,选择。
“责”通“债” 。 答案 D “责”同“债” ,债务。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屈原列传》 ) 下列“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 ,意为“旨趣” 。 A.明年复 攻赵,杀两万人
∙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 屈原列 B.山重水复 疑无路
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 ∙
传》 ) C.王辞而不复
(形旁)来替代 ∙
“被”通“披” 。
D.复
∙之以掌,虚若无物
保温练习 答案 D A.再,又。 B.重复。 C.回答。 D.通“覆” ,覆盖。
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考向 4 偏义复词
①以为莫己若者 ②泾流之大 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一、何为偏义复词
④不辩牛马 ⑤故夫知效一官 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
轻伯夷之义者
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作陪衬。
答案 C ② 句中 “ 泾 ” 同 “ 径 ” ; ④ 句中 “ 辩 ” 同 “ 辨 ” ;
1.由词义相近或相关的两个词构成
⑤句中“知”同“智” 。
( 1)噌吰(hóng) 如钟鼓不绝。 钟鼓:偏义在 “ 钟” , “ 鼓”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是衬字。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 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在 “ 兄” ,“ 父”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是衬字。
答案 D A. “ 闵” 通 “ 悯” 。 B. “ 蓐” 通 “ 褥” 。 C. “ 零丁”
( 3)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在 “ 园”
通“伶仃” 。
(种树为园,种菜为圃) ,“圃”是衬字。
下列“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
( 4)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车骑:偏义在 “ 骑” ,“ 车”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
是衬字。
B.子为我召之,吾倍 其室
∙
( 5)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耳目:偏义在“ 目” ,“ 耳”
C.每逢佳节倍 思亲
∙
是衬字。
D.尝以十倍 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
( 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国家:偏义在“ 国” ,“ 家”
答案 A A.“倍”通“背” ,违背。 B.加倍,增加。 C.更加,
是衬字。
非常。 D.倍数。
2.由词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构成
下列句子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
( 1)冀缓急或可救助。 缓急:偏义在“急” ,“缓”是衬字。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偏义在 “ 作” ,“ 息”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是衬字。
答案 A A. “ 有 ” 通 “ 又 ” , “ 暴 ” 通 “ 曝 ” 。 B. “ 已 ” 通
( 3)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饥穰:偏义在 “ 饥” ,“ 穰” 是
“矣” 。 C.“厌”通“餍” 。 D.“共”通“供” 。
衬字。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吾与徐公孰美 B.莫春者,春服既成 ( 4)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浅深:偏义在 “ 深” ( 深
度) ,“浅”是衬字。
C.鼓瑟希,铿尔 D.唯求则非邦也与
二、偏义复词的识别
答案 A B.“莫”通“暮”。 C.“希”通“稀”。 D.“与”通“欤”。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 《孔雀东南飞》 ) ,“ 父
A.泾流之大 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 ,以突出刘兄的蛮横
根据 句 子 语 境
与暴戾。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来判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 桃花源记》 ) ,“ 远近” 偏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义在“远” ,以表明渔人信步自适的心境。
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 《 孔雀东南飞 》 ,状语
答案 D A. “ 泾” 通 “ 径” 。 B. “ 辩” 通 “ 辨” 。 C. “ 反” 通
“勤”只能修饰 “ 作” ,而不能修饰 “ 息 ” ,因而 “ 作
“返” ,往返。
息”偏指“作” ,“息”是衬字。
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根据 语 法 关 系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
A.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来判定 成行” ( 《却东西门行》 ) ,“行止”解释为“飞行和栖
“罢”同“疲” ,疲惫。 止” ,但雁只有在飞行的时候才会列成队形,而止
B.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宿时则聚在一起,所以 “ 行止” 偏在 “ 行” , “ 止” 是
“趣”同“趋” ,向前走。 衬字。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续表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认为……小)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 《孔雀东南飞》 ) ,“ 父 3.数词的意动用法
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 ,以突出刘兄的蛮横 一死生为虚诞。 ( “一” ,把……看作一样)
根据 句 子 语 境
与暴戾。
四、活用为状语
来判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 桃花源记》 ) ,“ 远近” 偏
1.名词作状语
义在“远” ,以表明渔人信步自适的心境。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日” 放在动词 “ 参省 ” 的前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 《石钟山记》 ) ,“ 浅
根据 词 语 照 应 面,作状语,每天)
深”偏义在“ 深 ( 深度 ) ” , “ 浅 ” 是衬字,以此照应
关系来判定 ②卒廷见相如。 ( “廷” ,在朝廷上)
“石穴罅” 。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 “翼” ,像张开翅膀一样)
三、偏义复词的翻译
④赢粮而景从。 ( 名词 “ 景” 作 “ 从” 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
“偏义复词”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 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将陪衬语素去掉,把表示意义的那个语 2.动词作状语
素翻译出来即可。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 “ 泻” 修
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中,“死生”偏义在“死”, 饰、限制“出” ,作“出”的状语)
意为死难。 这句话可译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争” 修饰和限制“ 割” ,
作“割”的状语)
考向 5 词类活用
五、活用为名词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作词类活用。 如《 廉颇蔺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至” ,到达的人)
相如列传》中“左右欲刃相如” , “ 刃” 原为名词,是 “ 刀口” 的意
②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见” ,所见到的景象)
思,在这里作动词用,是“用刀杀”的意思。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一、活用为动词
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 “坚” ,坚固的铠甲;“ 锐” ,锐利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的兵器)
沛公军霸上。 ( “军” ,驻扎)
六、为动用法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小、弱” ,变小、变弱)
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②素善留侯张良。 ( “善” ,与……交好)
①等死,死国可乎?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 )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
六王毕,四海一。 ( “一” ,统一)
②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
二、使动用法
“名我”译为“给我起 ( 这个) 名字” 。 名,这里作动词用,为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
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
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
③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龚自珍《病梅馆记》 )
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泣之”译为“对着病梅而泣” 。 宾语 “ 之” 是谓语的面向对
1.名词的使动用法
象。 “泣”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为动用法。
①徐孺下陈蕃之榻。 (方位名词“下” ,带宾语“ 榻” ,为使动
保温练习
用法,使……放下)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②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 “ 病”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越国以鄙远 。
∙∙
使……生病) ②朝 济而夕 设版焉。
∙ ∙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项伯杀人,臣活 之。
∙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降” ,使……投降) ④舞 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 ∙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 “活” ,使……存活) ⑤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 也。
∙ ∙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
∙(shè)于其址。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 “斗” ,使……斗) ⑦其下平旷,有泉侧 出。
∙
②秦王恐其破璧。 ( “破” ,使……破碎) ⑧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
三、意动用法 ⑨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
1.名词的意动用法 ⑩谨
∙庠序之教。
①侣鱼 虾 而 友 麋 鹿。 ( “ 侣 ” , 把 …… 看 作 伴 侣; “ 友 ” , ᣢ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
∙
把……当作朋友) ᣣ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 “粪土” ,把……当作粪土) ᣤ尊贤而重 士。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ᣥ是故圣
∙益圣,∙益愚。
①悦亲戚之情话。 ( “悦”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悦) ᣦ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 定居。 ⑦侧,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 ⑧险远,形容词活
∙
ᣨ严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用为名词,险远的地方。 ⑨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这里指
∙
ᣩ单于壮 幽暗得使人迷惑的地方。 ⑩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其节。
答案 ①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鄙,把 ……作为 ᣢ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ᣣ固,险固的地势。 ᣤ形容词
边邑。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②“ 朝” “ 夕” ,名词活用作 作动词,重,敬重、看重。 ᣥ前一个 “ 圣” ,圣人;前一个 “ 愚” ,
状语。 ③活,使动用法,使……活。 ④舞,使动用法,使…… 愚人。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ᣦ 师, 意 动 用 法, 以 …… 为 师。
舞;泣,使动用法,使 ……泣。 ⑤下,名词活用作动词,攻占; ᣧ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ᣨ严,形容词做动词,尊重。
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⑥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 ᣩ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考点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虚词在 4.看语气表达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常见的文言虚词有 18 个,它们是:而、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而用法也不同。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指南 ①其 李将军之谓也。 ( 《史记· 李将军列传》 )
∙
1.看语法结构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
①先妣抚之 甚厚。 (归有光《项脊轩志》 ) ②其 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
∙ ∙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 抚” 的宾语,代词,代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
“妪” ,可译为“她” 。 ③吾其 (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
∙还也。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 闻。 ( 《庄子· 秋水》 )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
∙
———“仲尼之闻” 是偏正短语, “ 之 ”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 ④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 (欧阳修《伶官传序》 )
∙
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 ———表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
③师道之 (韩愈《师说》 ) 5.看具体语境
∙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
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 例如:
④辍耕之 垄上。 (司马迁《陈涉世家》 ) 初彭州,以 母夫人老,不果行。
∙ ∙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 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
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这里的“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 第一句中“以” 是连词,是表明 “ 不果行” 的原因的;而第二
虚词。 句中“以”与其后的“之”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 兴” 的状语。 因
2.看对应位置 此,“以”作介词,可译为“凭借” 。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 再如:
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 (蒲松龄《促织》 )
∙
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例如: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 (蟋蟀)藏匿在“ 针针丛棘” 之中。
①舟遥遥以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 “伏焉”即“伏在那里” 。
∙轻飏,风飘飘∙吹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由“ 而” 是表修饰的连词可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 )
∙
推断这里的“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语境交代了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
②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诗经· 采薇》) 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由此可推断“ 焉” 是代词,代文章。 “ 得焉”
∙ ∙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 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 即“能够看到它” 。
“思”也是语气助词。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
∙用彼相矣。 (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
3.看特殊标志 ———“焉” 用 在 疑 问 句 中, 表 示 责 备 的 语 气, 由 此 可 推 断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 “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哪里” 。
充当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 ④圣心备焉 。 (荀子《劝学》 )
∙
关联等。 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例如: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①至于 (苏洵《六国论》 ) 6.看删换变化
∙∙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法与现代汉 语 相 同。 这 种 用 法 的 虚 词 还 有 “ 至 ” “ 至 若 ” “ 至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例如:
如”等。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②嗟夫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岳阳楼记》 ) ①俅以 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 没
∙∙ ∙ ∙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 唉” 。 这种用法的 ③扈从以 ④至以
∙行 ∙刃裂颈断舌而死
虚词还有“噫” “呜呼”等。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来替换,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②③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可推断①④“以”是介词,②③“以”是连词。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7.看句式特点
解析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 “ 以” 的词性,然后做具体分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要准确把握
析。 可采用“删除法” ,删除“以” 字,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② 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 ① ④ “ 以 ” 是介词, ② ③ ①多于 南亩之农夫。 (杜牧《阿房宫赋》 )
∙
“以”是连词。 再做具体分析,① “ 以” 表凭借某种身份,④ “ 以” ———是介宾 短 语 后 置 句, “ 于 南 亩 之 农 夫 ” 是 介 宾 短 语,
表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 ②③“ 以” 都是用 “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 ②竖子不足与 谋! (司马迁《鸿门宴》 )
∙
全相同,由此可得知正确答案是 C 项。 ———是省略句式,“与” 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 ,“ 与( 之) ” 是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 解答。 把四句中的 “ 以” 用 “ 而” 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 “跟”的意思。
考点 3 文言文翻译
5 字口诀 例 句
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
句中画线的分别是王公年次纪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 ,“与”后省略宾语“客” ,翻译时都应补出。
句子更顺畅。 补充部分可加小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 《游褒禅山记》 )
括号。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山洞百余步(的地方) ,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节词去换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古代的单音节词;二是对同一事 画线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问题) 。
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 句中的“修” ,现在讲“长” ,这里指身高;“服” ,现代讲“穿戴” 。 再如,古人讲“书” ,现在讲“信” ;古人讲“目” ,
替换古代的指称。 现在讲“眼睛” ;古人讲“首” ,现在讲“头” ;古人讲“食” ,现在讲“吃” ;等等。
①宾语前置。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 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②定语后置。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
句中画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序,把它们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
③状语后置。
语序。
短屈原于顷襄王。 ( 《屈原列传》 )
句中画线部分翻译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做状语。
④谓语前置。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删:有些文言虚词没有什么实在意
义,只有某些作用,如舒缓语气、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师说》 )
足音节等。 这些文言虚词有的在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
句中,有的在句末,也有的在句首,
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如“夫”“盖”等。 对这些虚词,翻译
时可酌情删去,不必译出。
考点 4 文言文断句
名 称 阐 释 示 例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 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 《后汉书· 宋弘传》 )
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 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 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皇
名词断句法
中做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 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 由此,可确定如下标点:“湖阳公主
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例 用斜线( / )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诸 葛 靓 后 入 晋 除 大 司 马 召 不 起 以 与 晋 室 有 仇 常 背 洛 水 而 坐
与 武 帝 有 旧 帝 欲 见 之 而 无 由 乃 请 诸 葛 妃 呼 靓 既 来 帝 就 太 妃 间 相
当无法判断某个名词是属于前句还是
见 酒 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靓曰:“ 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
后句时,或是遇到省略主语或宾语的情况
颜。”因涕泗百行。 帝于是惭悔而出。
时,就需要用动词断句法。
动词断句法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
动词通常充当句中谓语, 即句子的核
解析 其中“帝欲见之 ……酒酣” ,可抓住见、请、呼、来、相见、酣这几个
心,根据动词与前后短语的关系和语意联系
动词,分析发出这些动作的主语分别是帝 ( 见 ) 、帝 ( 请 ) 、诸葛妃 ( 呼 ) 、诸葛靓
进行推断,往往能提高准确率。
(来) 、帝(相见) 、帝(酣) ,来正确断句。
答案 诸葛靓后入晋 / 除大司马 / 召不起 / 以与晋室有 仇 / 常 背洛水而
坐 / 与武帝有旧 / 帝欲见之而无由 / 乃请诸葛妃呼靓 / 既来 / 帝就太妃间相见 / 酒酣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
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 例如:
特殊句式断句法 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 薛谭学讴于秦青
∙∙∙,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 《列子· 汤问》 )
等。 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百姓之谓我爱也。 ( 《齐桓晋文之事》 )
对文言文断句会有很大帮助。
例 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 6 处)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
辞采精拔。 横 素 波 而 傍 流 干 青 云 而 直 上 语 时 事 则 指 而 可 想 论 怀 抱
则 旷 而 且 真 自 非 大 贤 笃 志 与 道 污 隆 孰 能 如 此 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
修辞断句法 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行文中上下句常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
(对偶、排比) (节选自萧统《 〈陶渊明集〉序》 )
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断句很有帮助。
解析 从句式上看,“横 ……流” 与 “ 干 ……上” , “ 语 ……想” 与 “ 论 ……
真”分别对举,可断出四处。
答案 横素波而傍流 / 干青云而直上 /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 / 论怀抱则旷而
且真 / 自非大贤笃志 / 与道污隆 / 孰能如此乎
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 “ 曰” 例如: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
“云” “言”等。 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 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
对话断句法
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 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和“曰”字的情况。 (节选自《战国策· 魏策》 )
根据文言虚词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断句:
①句首语气词 “ 其、盖、唯、夫、且夫、若
夫”等前面可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 / 古人之观于天地 / / 山川 / / 草木 / / 虫鱼 / / 鸟兽 / 往往有得 / 以
②常用于句首的关联词,如 “ 苟、纵、是 其求思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 夫 夷 以 近 / 则 游 者 众 / 险 以 远 / 则 至 者 少 / 而 世 之 奇
故、于是、纵使、向使、然则、是以” 等前面大 伟 / / 瑰怪 / / 非常之观 / 常在于险远 / 而人之所罕至焉 /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多可断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虚词断句法 ③常用于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未几、 本语段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 句首的有:于是、夫、而。 分句
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前面也常断句; 首的有:以、则、则、而、故。 辨清了虚词所应放置的位置,断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
④句末语气词 “ 也、 矣、 耶、 哉、 乎、 焉、 了,剩下的内容则可根据语意或其他语法规则进行断句。 例如,“ 游者众” 后可
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根据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后可因主语较长而断开。 ( 注:标
⑤介词“ 以、为” ,连词 “ 而、则 ” 等常在 “ / / ”处可断可不断)
句子 中 间, 它 们 的 前 面 是 否 必 断, 要 具 体
分析。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续表
名 称 阐 释 示 例
例 用斜线( / )给下面短文断句。
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使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前一句结尾之字或词作为后一句开头
顶真断句法 (取材于《战国策· 秦策》 )
之字或词,相邻两句蝉联。
解析 其中“医扁鹊见秦武王 / 武王示之病” 和“ 君以告扁鹊 / 扁鹊怒而投
其石” ,都可用“顶真修辞断句法”断开。
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 / 武王示之病 / 扁鹊请除 / 左右 曰 / 君之病在耳之
前 / 目之下 / 除之未必已也 / 将使耳不聪 / 目不明 / 君以告扁鹊 / 扁鹊怒而投其石
曰 / 君与知之者谋之 / 而与不知者败之 /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 / 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
例如:子谓薛居州 / 善士也 / 使之居于王所 / 在于王所者 / 长幼卑尊皆薛居州
常见的修辞手法。
也 / 王谁与为不善 / 在王所者 / 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 / 王谁与为善 / 一薛居州 / 独
反复断句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 中 “ 我孰与城北
如宋王何?
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
(节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 )
的帮助。
一、( 2017 新华中学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
(一) 来俊臣,京兆万年人。 父操,博徒也,与里人蔡本善。 之,何事不承。”俊臣曰: “ 善。” 命取瓮 炽火,徐谓兴曰: “ 有
本负博数十万不能偿,操因纳其妻,先已娠 生俊臣,冒其姓。 诏按君,请尝之。” 兴骇汗,叩头服罪。 诏诛神责力 而宥兴岭表,在
天资残忍,喜反复,不事产。 客和州为奸盗,捕送狱,狱中上变, 道为仇人所杀。
刺史东平王续按讯无状,杖之百。 天授中,续以罪诛,俊臣上书得召 (节选自《新唐书· 周兴传》 ,有删改)
见,自陈前上琅邪王冲反状,为续所抑。 武后以为谅,擢累侍御史, [注] ①颛:专门。 ②醯:醋。 ③匽:厕所。
按诏狱,数称旨。 后阴纵其惨,胁制群臣,前后夷千余族。 生平有纤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介,皆入于死。 拜左台御史中丞,中外累息,至以目语。 A.咸有首末,按以从事
∙∙ 从事:僚属
俊臣乃引侯思止、王弘义、郭弘霸、李仁敬、康日韦 、卫遂忠等, B.被枷者宛转地上,少选 而绝 少选:不久
∙∙
阴啸不逞百辈,使飞语诬蔑公卿,上急变。 每擿一事,千里同时 C.争抉目、擿 肝、醢其肉 擿:摘取
∙
辄发,契验不差,时号为“罗织” ,牒左署曰:“ 请付来俊臣或侯思 D.诏来俊臣鞫 鞫:审问
∙状
止推实必得。”后信之,诏于丽景门别置狱,敕俊臣等颛①按事,百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不一贷。 弘义戏谓丽景门为“ 例竟” ,谓入者例皆尽也。 俊臣与 ①先已娠 生俊臣
其属朱南山、万国俊作《 罗织经》 一篇,具 支脉纲由,咸有首 ②具 支脉纲由,咸有首末
末,按以从事 。 ③人皆 庆
∙∙
俊臣鞫囚,不问轻重,皆注醯②于鼻,掘地为牢,或寝以匽③ ④命取瓮 炽火
溺,或绝其粮,囚至啮衣絮以食,大抵非死终不得出。 每赦令下, A.遂 为 相 然 B.遂 以 乃 然
必先杀重囚乃宣诏。 又作大枷,各为号:一、定百脉,二、喘不得, C.而 为 相 且 D.而 以 乃 且
三、突地吼,四、著即臣,五、失魂胆,六、实同反,七、反是实,八、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
死猪愁,九、求即死,十、求破家。 后以铁为冒头,被枷者宛转地 A. 初 / 俊臣屡掎摭诸武太平公主张昌宗等过 / 咎后 / 不 发 至
上,少选 而绝。 凡囚至,先布械于前示囚,莫不震惧,皆自诬服。 是 / 诸武怨 / 共证其罪有诏 / 斩于西市 / 年四十七
∙∙
俊臣知群臣不敢斥己,乃有异图,常自比石勒,欲告皇嗣及 B.初俊臣 / 屡 掎 摭 诸 武 太 平 公 主 张 昌 宗 等 过 咎 / 后 不 发 / 至
庐陵王与南北衙谋反,因得骋志。 遂忠发其谋。 初俊臣屡掎摭 是 / 诸武怨共证其罪有 / 诏斩于西市 / 年四十七
ᚷᚷᚷᚷᚷ
诸武太平公主张昌宗等过咎后不发至是诸武怨共证其罪有诏斩 C.初俊臣屡掎摭诸武太平 / 公主张昌宗等过 / 咎后 / 不发 / 至
于西市年四十七 是 / 诸武怨 / 共证其罪有诏斩 / 于西市 / 年四十七
ᚷᚷᚷᚷᚷᚷ。 人皆 庆,曰:“今得背著床瞑矣!” 争抉目、
擿 肝、醢其肉,须臾尽,以马践其骨,无孑余,家属籍没。 D.初 / 俊臣屡掎摭诸武太平公主张昌宗等过咎 / 后不发 / 至是
∙
方俊臣用事,托天官得选者二百余员,及败,有司自首,后责 诸武怨 / 共证其罪 / 有诏斩于西市 / 年四十七
之,对曰:“臣乱陛下法,身受戮;忤俊臣,覆臣家。”后赦其罪。 4.下列各组全都表现酷吏“凶残”特点的是 ( )
(节选自《新唐书· 来俊臣传》 ,有删改) ①生平有纤介,皆入于死
(二) 周兴,少习法律,自尚书史积迁秋官侍郎,屡决制狱, ②自陈前上琅邪王冲反状
文深峭,妄杀数千人。 武后夺政,拜尚书左丞。 天授中,人告来 ③弘义戏谓丽景门为“例竟” ,谓入者例皆尽也
子珣、兴与丘神责力 谋反,诏来俊臣鞫 状。 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 ④以马践其骨,无孑余,家属籍没
∙
⑤臣乱陛下法,身受戮;忤俊臣,覆臣家 拔让他当了侍御史,让他负责审讯奉诏令特设的监狱里的囚犯,
⑥屡决制狱,文深峭,妄杀数千人 多次审讯都符合武后的旨意。 武后暗中放纵来俊臣的残酷,以
A.①③④⑤ B.①③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威力控制群臣,他前后诛灭了一千多家。 生平和他有很小仇恨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的人,全被他杀害。 来俊臣被提拔为左台御史中丞,朝廷内外官
A.来俊臣的父亲是个赌徒无赖,来俊臣本人从小就游手好闲, 吏都吓得不敢大声出气,以致在路上相遇时不敢交谈,只用眼睛
又曾经偷盗,被逮捕入狱。 像这样的人,武则天竟然还认为 示意。
其可信,并且任命为侍御史,应该不是被蒙蔽,不善用人,而 来俊臣于是带领侯思止、王弘义、郭弘霸、李仁敬、康日韦 、卫
是自有其目的。 遂忠等人,暗中召集为非作歹之徒上百人,指使他们用流言蜚语
B.为突出来俊臣的险恶酷毒,文中介绍了其罗织手段、虐囚方 诬蔑公卿大臣,向朝廷密呈有关谋反叛乱紧急情况的文书。 每
法及大枷种类。 文辞简略,点到即止。 寥寥几笔,酷吏形象 揭发一件事,总是在千里范围内几处同时告发,一查验几处的说
便跃然纸上。 法都一样,当时人称为“罗织” ,又都在告密文书的左边写着:“ 请
C.来俊臣想通过告发皇嗣和庐陵王与南衙各卫及北衙禁军一起图 交给来俊臣或侯思止追问,一定能得到实情。” 武后相信他们的
谋造反,来达到自己反叛的目的,由于卫遂忠的告发,没有得逞。 话,下令在丽景门另外设置监狱,命令来俊臣等人专门审理谋反
D.来俊臣审周兴,酷吏治酷吏,手段是残忍了一点儿,但以其 事件,一百人中没有一个人得到宽赦。 王弘义戏称丽景门为“ 例
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周兴作茧自缚,罪有应得。 来俊臣、 竟” ,意思是说进入这个门的人都得死。 来俊臣和他的部属朱南
周兴均为酷吏,害人终害己。 山、万国俊编写《罗织经》一篇,详列支脉纲目,全有头有尾,按照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列项目进行罗织。
( 1)天授中,续以罪诛,俊臣上书得召见。 来俊臣审问囚犯,不管轻罪重罪都用醋灌鼻,挖地为牢,关
( 2)中外累息,至以目语。 押囚犯,或者让囚犯睡在满是屎尿的地方,或者不给囚犯饭吃,
( 3)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 囚犯甚至啃衣服里的棉絮充饥,大抵不是死亡就无法出狱门。
一、 每次武后发布赦令,来俊臣必定先杀掉重罪囚犯然后才传达赦
1. 答案 A 从事:行事。 令。 来俊廷又制造大枷,各有名称:一叫 “ 定百脉” ,二叫 “ 喘不
2. 答案 C 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第 ②句缺少谓语动 得” ,三叫“突地吼” ,四叫“著即臣” ,五叫“ 失魂胆” ,六叫“ 实同
词,只能选择“为” ,排除 B、D 两项。 第④句缺少并列连词,不 反” ,七叫“反是实” ,八叫“死猪愁” ,九叫“ 求即死” ,十叫“ 求破
是转折关系,排除 A 项。 故选 C。 家” 。 后来又在枷上加一个用铁做的盖头,披上枷、戴上铁盖头
3. 答案 D “初” 是一个表时间的词语,因此要与后面分开, 的人直在地上打滚,一会儿就断气了。 凡囚犯到了监狱,先在他
排除 B、C 两项;而“ 过咎” 指的是过错,不能分开,排除 A 项。 面前陈列各种刑具,囚犯见了无不震惊恐惧,全都无罪而自动
因此选 D。 认罪。
4. 答案 B ②是说来俊臣在武则天面前自称从前向朝廷密 来俊臣知道群臣不敢指责自己,于是有了反叛的阴谋,常常
告琅邪王李冲谋反的事情;④是来俊臣死后,人们的做法。 把自己比成石勒,准备诬告皇嗣和庐陵王与南衙各卫及北衙禁
5. 答案 B “文辞简略,点到即止。 寥寥几笔” 错。 文中写得 军一起图谋造反,希望借此恣纵自己的心志。 卫遂忠揭发了来
比较详细,整个文章主要就是表现其残忍。 俊臣的阴谋。 起初,来俊臣多次指摘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张昌
6. 答案 ( 1) 天授年间,李续因犯罪被杀,来俊臣上书受到武 宗等人的过错,武后不采取行动。 到这时,武氏诸王怨恨来俊
则天的召见。 臣,一起证实他的罪恶。 武后下诏在西市将来俊臣处斩,当时他
( 2)朝廷内外官吏都吓得不敢大声出气,以致在路上相遇时不 四十七岁。 人们都相互庆贺,说道: “ 现在能够背挨着床睡觉
敢交谈,只用眼睛示意。 了!”大家争着挖他的眼睛,摘下他的肝,将他的肉剁成肉酱,一
( 3)那还不容易,把犯人放在个大瓮里,四周燃起炭火,犯人还 会儿工夫肉被割尽,又用马踩他的骨头,最后什么也没剩下,他
有什么事不承认? 的家属被没入官府为奴。
解析 首先找出关键词重点翻译,然后根据语境逐字翻译, 来俊臣正当权的时候,嘱托吏部选授了二百多名官员,等到
力争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来俊臣败亡,有关官员都向朝廷自首,武后责备他们,他们回答
[参考译文] 说:“如果我们违犯了陛下的法令,最多自己被杀;如果违背了来
(一) 来俊臣,京兆府万年县人。 父亲来操是个赌徒,与同 俊臣的意思,就得全家被杀。”武后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乡蔡本要好。 蔡本欠来操赌债数十万钱无法偿还,来操于是就 (二) 周兴,年少时曾学习过法律,自尚书史不断升迁至秋
娶了蔡本的妻子,她到来家前已有身孕,后生下了俊臣,所以俊 官侍郎,屡次判决受诏令特设的监狱里的囚犯,援用法律条文严
臣就冒用了来操的姓。 峻苛刻,曾乱杀了几千人。 武后夺取政权后,授予他尚书左丞一
来俊臣天性残忍,喜好反复无常,不经营产业。 客居和州干 职。 天授年间,有人告发来子珣、周兴与丘神责力 共同谋反,诏令
违法犯禁的偷盗勾当,被捕入狱,在狱中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 来俊臣去审讯。 当初,周兴还不知道自己被告发,正与来俊臣相
件,经和州刺史东平王李续审讯没有事实根据,于是用刑杖打了 对着吃饭,来俊臣说:“审讯中很多犯人都不肯招供服罪,你看有
来俊臣一百下。 天授年间,李续因犯罪被杀,来俊臣上书受到武 什么办法?”周兴说:“那还不容易,把犯人放在个大瓮里,四周燃
则天的召见,他在武则天面前自称从前向朝廷密告琅邪王李冲 起炭火,犯人还有什么事不承认?” 来俊臣说:“ 好。” 派人找来一
谋反的事情,受到李续的压制。 武后认为他的话可信,经多次提 口大瓮,并且用火围着烤,缓缓对周兴说:“ 陛下颁圣旨审讯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请你尝试一下入瓮的滋味吧。”周兴吓得冒汗,磕头求饶,表示愿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 时坐有他客,不能
意招认。 武后下令杀丘神责力 ,赦周兴一死,流放岭南,周兴在路 尽所怀。 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 修再拜。
上被仇家所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二、( 2017 河北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A.而足下厕 其间 厕:置身
∙
与高司谏书 B.然犹未暇 一识足下之面 暇:空闲
∙
欧阳修 C.便毁 其贤以为当黜 毁:破坏
∙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 D.亦谏臣之一效 效:作用
∙也
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 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 噫! 持此辩 示人,孰不爱之? 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
称得人。 而足下厕 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 。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 三疑之。
∙
如人也。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 今 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未暇 一识足下之面。 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 而师 A.以 者 而 也 B.而 者 以 也
∙
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 ,予犹疑之。 夫正直者,不可 C.而 也 以 者 D.以 也 而 者
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 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
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 此不得使 A.足下身为司谏 / 乃耳目之官 / 当其骤用时 / 何不一为天子辨
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 侃然正色,论前世 其不贤 / 反默默无一语 / 待其自败 / 然后随而非之
事,历历可听。 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噫! 持此辩 示人,孰 B.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 / 当其骤用时 / 何不一为天子辨 / 其
不爱之? 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 。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 不贤 / 反默默无一语 / 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识,凡十有四年 三疑之。 今 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 C.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 / 当其骤用时 / 何不一为天子辨 / 其
足下非君子也。 不贤反默默 / 无一语待其自败 / 然后随而非之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 足下诋诮希文 D. 足下身为司谏 / 乃耳目之官 / 当其骤用时何 / 不一为 天 子
为人。 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 辨 / 其不贤反默默 / 无一语 / 待其自败 / 然后随而非之
为,然后其疑遂决。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欧阳修 “ 直言不讳” 特点的
末,天下所共知。 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足下既不能为辨其 一组是 ( )
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①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 虽圣人亦不以不能 ②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
责人之必能。 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 ③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
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④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今乃不然, ⑤《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 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 ⑥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
∙
过。 夫力所不 敢 为, 乃 愚 者 之 不 逮; 以 智 文 其 过, 此 君 子 之 A.②④⑤⑥ B.①④⑤⑥
贼也。 C.①③④⑥ D.②③④⑥
且希文果不贤邪? 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 是天子骤用不贤之 A.开篇作者以对高司谏的耳闻和与之接触展开叙事,写了“ 三
人? 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 足下身为司谏 疑” :一疑其文名不彰,二疑其品节问题,三疑自己的判断近
ᚷᚷᚷᚷᚷ
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 乎有误。
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B.范仲淹虽与欧阳修政见不和,但依然不影响欧阳修对其的欣
ᚷᚷᚷᚷᚷᚷᚷᚷ? 若果贤邪? 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
贤人,足下不得不言。 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 赏和推重。 正直之人遭贬,这已使有识者气愤;而小人落井
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下石,更令人不平。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 C.作者通过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
虽殁犹被褒称。 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 足下幸生此时, 言辞激烈而论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 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 D.文章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把作者的喜怒爱憎毫无遮拦地加
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 若足下又遂不言,是 以表述,情感激越,表现了一代文豪畅达的胸怀和豪迈的气
天下无得言者也。 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 节风骨。
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所可惜者,圣 ( 1)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 ,予犹疑之。
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 ( 2)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
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 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 ( 3)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 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 二、
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 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 1. 答案 C 毁:诽谤、诋毁。 可以联系 “ 积毁销骨” 这个成语
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效 也。 来理解。
∙
2. 答案 D 解答这道题时,可以借助语感和语法知识。 第三 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
个空中明显是要填一个表示转折的词语,那么只能填“而” ,排 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 有能力而不敢去
除 B、C 两个选项;再看第四个空,“ 者” 字放在时间词后,表示 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
“ ……的时候” 。 故选 D。 那就成了君子的敌人了。
3. 答案 A 解答断句题时,要结合四个选项来分析,找出四 况且希文难道真的不贤良吗? 从近三四年来看,从大理寺
个选项中断句处的异同,再结合重点词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丞做到前行员外郎,他在做待制的时候,每天接受皇帝的咨询,
等因素进行断句。 如今同僚中没有能与他相比的人。 这难道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
4. 答案 C ②句是陈述事实,⑤句是用《 春秋》 的内容来证明 之人吗? 假使天子把不贤之人当作贤良之人,这是聪明之中的
自己的观点。 疏忽。 您身为司谏,是天子的耳目,当希文仓促间被起用之时,
5. 答案 B “范仲淹虽与欧阳修政见不和”于文无据。 为什么不马上为天子辨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
6. 答案 ( 1)而师鲁说您“ 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 ,我还有 等到他自己失败了,然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 如果希文真是
些怀疑。 贤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为自己的心意被违背而斥逐贤人,
( 2)即使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您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 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 如此说来,那么您认为希文贤良,也不免
办到来要求您的。 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也不免遭受责备,大概您的过错就在
( 3)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 于默默无言罢了。
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敌人了。 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采纳意见,如
解析 首先找出关键词重点翻译,然后根据语境逐字翻译, 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人们称扬。 如今希文与孔道
力争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辅都由于敢于进谏而被提拔任用。 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如
[参考译文] 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 前几天又
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时,家住随州,看 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告诫百官不可超越本职谈论政
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 当时我年纪 事,这样,能够提意见的只有谏官了。 假如您又不说话,那么天
小,尚未与别人结交,又住在僻远的地方,只听说布告上的宋舍 下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 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
人兄弟,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人,因文学著称于世,因此这次进 应该离职,不要妨害胜任谏官之职的其他人。 昨天安道遭到贬
士考试号称得到了人才。 而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 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
称道的地方,我当然要怀疑,不知您是怎样一个人。 这以后过了 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的事了。 所可惜的
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可还是没有闲 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
暇时间与您见一次面。 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贤良 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 按照《 春秋》 的法则,对
与否,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 ,我还有些怀疑。 所 贤者要求详尽周全。 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
谓正直,就是不可弯曲;所谓有学问,就一定能明辨是非。 凭借 一言,不忍心就此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 倘若您还认
着不可屈服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 为希文不贤良而应当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为他说话,那是朋党
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 邪恶的小人了。 希望您直接带着这封信到朝廷上去,让天子判
这不能不使我怀疑啊。 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 定我的罪过而杀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了解希文应当被斥逐,这
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 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 也是谏官的一大作用啊。
有一点谬论。 啊,把这样的辩才向人显示,谁会不爱戴您呢? 即 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 当时有
使是我,也怀疑您大概是个真君子。 这是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 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 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
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的情况。 如今推究您的实 望您明察,不多言了。 欧阳修再拜。
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然肯定您不是个君子。 三、( 2018 和平区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6 题。
前几天范希文被贬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会面,您极力 何执中,字伯通。 进士高第,调台、亳二州判官。 亳数易守,
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 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 政不治。 曾巩至,颇欲振起之 ,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
∙
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然后我 意,事无纤钜,悉 委以判决。 有妖狱久不竟 ,株连寖多。 执中讯诸
∙ ∙
就不再怀疑了。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而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 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 角皆曰“股” ,扣其故,闭不肯言,而 相视
∙ ∙
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为正直敢言触怒宰相而获 色变。 执中曰:“是必为师张角讳
∙耳。”即扣头引伏。 知海盐县,为
罪。 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 政识后先,邑人纪其十异。 入为太学博士 ,以母忧去,寓苏州。 端
∙∙
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奇怪了。 王即位,是为徽宗,超拜宝文阁待制,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 四
说起人的性格,无论是刚正果敢,还是怯懦软弱,都受之于天,不 选案籍,吏多藏于家,以舞文取贿。 执中请置库架阁,命官莅之,
可勉强改变。 即使是圣人,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 是后六曹皆仿其法。 大观三年,遂代为尚书左丞,加特进。 制下,
一定办到。 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 太学诸生陈朝老诣阙上书曰:“及相执中,中外默然失望。 执中碌
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一点也不敢违逆宰相,以免受刑遭祸。 碌庸质,初无过人,致位二府,亦已大幸,遽俾之经体赞元,是犹以
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您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 蚊负山,多见其不胜任也。”疏奏不省,而 眷注益 异。 初,赐第信陵
∙ ∙
了。 即使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您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办 坊,以为浅隘,更徙金顺坊甲第。 建嘉会成功阁,帝亲书钜额以
∙示
到来要求您的。 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 宠。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D.何执中为政爱民,重情重义。 他在政事堂担任要职时,宽减
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执
中辅政一纪,年益高。 他日造 朝,命止赴六参起居,退治省事。 明 老百姓的负担;即使身居富贵也不忘贫贱的时候,取出自己
∙
年,乃 的一万缗钱建置义庄来供养宗亲。
∙以太傅就第,许朝∙∙,仪物廪稍,一切如居位时。 其在政
府,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材,宽民力。 虽居富贵,未尝忘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贫贱时。 斥缗钱万置义庄,以 赡宗族。 卒,年七十四。 帝即幸其 ( 1)是必为师张角讳耳。
∙
家,以不及视其病为恨,辍视朝三日,赠 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曰 ( 2)是犹以蚊负山,多见其不胜任也。
∙
正献。 ( 3)其在政府,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材,宽民力。
(选自《宋史· 何执中传》 ,有删改) 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答案 B 悉:全部。
A.有妖狱久不竟 竟:解决 2. 答案 A A.连词,表目的,来。 B.连词,表承接 / 连词,表转
∙
B.悉 悉:仔细 折,却。 C.代词,它 / 结构助词,的。 D.就 / 代词,你的。
∙委以判决
C.而眷注益 异 益:更加 3. 答案 B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了解文意,然
∙
D.他日造 朝 造:上、到 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还可结合文言文行文习惯,借助标志词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进行判断。 解答本题时可根据一些标志词,如 “ 政和二年 ”
A.帝亲书钜额以 “言” “愿” “以” “帝”等做出判断。
∙示宠 皆白衣冠∙送之
B.而 相视色变 而 眷注益异 4. 答案 B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在平时的
∙ ∙
C.颇欲振起之 谓牛羊之 角皆曰“股” 学习中应多注意积累。 B 项 “ 也指当时最高级别的学位” 错,
∙ ∙
D.乃 以太傅就第 尔其无忘乃 父之志 博士在古代并不指“最高级别的学位” 。
∙ ∙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5. 答案 A “ 他担任台、亳二州判官时 ……当地老百姓还为
A.政和二年 / 大长公主丧罢 / 上元端门观灯 / 执中言 / 不宜以长 他记了十大政绩” 错,老百姓给何执中 “ 纪其十异” 是在海盐
主故阏众 / 情愿特为徙日 / 以昭与民同乐之意 / 帝重逆其请 / 县,不是在“台、亳二州” 。
为申五日期 6. 答案 ( 1)这一定是避师长张角的讳。
B.政和二年 / 大长公主丧 / 罢上元端门观灯 / 执中言 / 不宜以长 ( 2)这就好像用蚊子背山,实在是难以胜任。
主故阏众情 / 愿特为徙日 / 以昭与民同乐之意 / 帝重逆其请 / ( 3)他在政事堂任职时,曾告诫边塞官吏切勿惹起事端,要重
为申五日期 视改革,爱惜人才,宽减民众负担。
C.政和二年 / 大长公主丧 / 罢上元端门观灯 / 执中言 / 不宜以长 解析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关注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
主故阏众 / 情愿特为徙日 / 以昭与民同乐之意 / 帝重逆其请 / 假字等文言现象,再确定重点实、虚词的含义,然后逐字译出,
为申五日期 最后整合句子,使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用语习惯。
D.政和二年 / 大长公主丧罢 / 上元端门观灯 / 执中言 / 不宜以长 [参考译文]
主故阏众情 / 愿特为徙日 / 以昭与民同乐之意 / 帝重逆其请 / 何执中,字伯通。 进士考中高名次,任台、亳二州判官。 亳
为申五日期 州数次变动知州,政务不能很好地得到治理。 曾巩上任,很想加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以整顿,观察各个官吏,没有一位可以依靠和信赖,一见到何执
( ) 中就心中满意,事无巨细,全部交给他裁决。 有一起和迷信有关
A.讳,旧时指按礼对君主、尊长者的名字避开不直称,而用代 的、蛊惑人心的案件很久解决不了,株连很多人。 何执中审讯囚
字、缺笔等表示。 犯们,听到他们之间说话,将牛羊的角称为“股” ,追问原因,都不
B.博士,古代学官,负责保管文献档案,培养人才,也指当时最 肯说,而且相互看着变了脸色。 何执中说:“ 这一定是避师长张
高级别的学位。 角的讳。”囚犯们立即叩头服罪。 担任海盐县知县,政务管理上
C.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日一般指农历 区别缓急先后,县里人记载他在治理上十点与众不同的地方。
每月十五。 入朝担任太学博士,因遭母丧而离职,住在苏州。 端王就位,就
D.赠,朝廷封赏的一种,赠予死者官爵或授予封号,多用于已 是徽宗,破格授予他宝文阁待制之职,迁任中书舍人、吏部尚书。
故官吏或其父祖。 选拔官员的档案,官吏大多把它们藏在家中,进而向别人索取贿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赂。 何执中建议放置在朝廷的架阁库,让官员管理,此后各个部
A.何执中颇有见识,政绩突出。 他担任台、亳二州判官时,断 门都仿效这个做法。 大观三年,就任代尚书左丞,加任特进。 诏
妖狱,革弊政,尽显其政治才能,深受曾巩的赏识,当地老百 书下达,太学诸生陈朝老到皇宫上书道:“ 等到任何执中为宰相,
姓还为他记了十大政绩。 朝廷内外默然失望。 何执中碌碌无能,原本就没有过人才能,官
B.何执中洞察力强,且有创举。 他任吏部尚书时发现官员把档 位到了(枢密院和中书省)二府,已经是很幸运了,竟然让他辅佐
案藏在家的弊端,建议放置在朝廷的架阁库,让官员管理, 治理国家,这就好像用蚊子背山,实在是难以胜任。” 疏奏没有受
此后六曹都效仿这一做法。 到重视,(皇帝)却更加爱重他。 起初,赐给信陵坊的住宅,觉得
C.何执中位高权重,深受圣宠。 他辅佐朝政十几年,随着年岁 不宽敞,又迁到金顺坊的豪华宅第。 建造嘉会成功阁,皇帝亲笔
渐高,皇帝让他每月只需要参见六次表示问候,他去世时皇 书写大匾额以表示爱重。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去世,皇帝取消了
帝停止临朝听政三天。 上元节端门观灯的活动,何执中进言:“ 不应当因为大长公主逝
世的事而扫众人的兴,希望皇上特意下命令举行观灯的活动,以 边疆官吏切勿生事端,要重视改革,爱惜人才,宽减民众负担。
表示与民同乐的意愿。” 皇帝重视并接受了他的请求,还延长了 何执中虽然身居富贵,但是从未忘记贫贱的时候。 他取出一万
五天期限。 何执中辅佐朝政十多年,年纪越来越大。 以后朝见, 缗钱建置义庄(作为宗族公产) ,用来供给宗族( 贫户) 。 去世时
只让他每月参见六次表示问候,退居家中办公。 第二年,安排给 七十四岁,皇帝亲临他的家,为没及时探望他的病情感到遗憾,
他太傅官职的宅第,许可他每月初一和十五朝谒,配给他的物品 停止临朝听政三天,赠予他太师一职,追封为清源郡王,谥号
和粮食,一切都跟他做宰相时一样。 他在政事堂任职时,曾告诫 正献。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portal.php?mod=view&aid=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