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三单元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标签: 暂无标签
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命 题 分 析  
文言实词具体的考查题型有下列五种:
一是直接对文中的实词进行解释,要求选择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是主要的考查题型;二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实词的意义,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四是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要求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五是指定某实词,要求考生自己进行解释。
文言实词考查的趋势是:
1.实词是读懂文段的基础,但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而是在分析综合、断句及翻译各题型中隐性考查。
2.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从2018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大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
3.一词多义仍然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走 进 高 考  【P】
(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答案讲评】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决:判决。)
附: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往往对过去任职所在地多次问候。大概是贤能的人把老百姓看得如同家人,担任官职而不能忘记任职所在地的人,那地方的人,也不能忘记他。我治理沭阳县两年,乙丑年,调迁到南京。现在已是戊申年了,感动于吕峄亭观察使连写三封信邀请我,我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君本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清瘦并且留着胡子,接三长得很像他,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他反而不很清楚。这是我离开沭阳时,他才断奶的缘故啊。
夜深了摆下酒宴,听到车声辚辚,是吕峄亭派遣使者来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工夫,看见城墙挡在前面,知道这是沭阳城新建的。几十位官绅争着来扶车。大概昔日的儿童,现在已是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人了。
第二天,进入县衙游览,到之前人们准备膳食的地方,姊妹斗草玩耍的地方,昔日会见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步行走,盘桓逗留,潸然泪下,伤感地擦拭着眼泪;即使是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口井、一处排水的阴沟,也对此生情,也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有张、沈两个官吏过来,年纪都已八十。他们说起当年我判决某个案件,担任科举阅卷官时推荐某个考卷,我完全不记得了。重提旧事一下子醒悟过来,如同整理儿时的旧书,如同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县中朱广文擅长写诗,吴中翰精于鉴赏,解、陈二位年轻人擅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经常到了深夜,嘴里还在滔滔不绝。我有时饮酒,有时吟诗,有时下棋,有时画人物小像,有时品评书画,有时谈论上下古今,有时招人过来,有时叫车前往,没有片刻闲暇。于是就忘记了自己是在做客,也忘记了自己年老并且衰朽了。
住了半月,冰雪渐飞,一年将要结束了,不得已苦苦地辞别主人。主人仍然送到之前迎接我的地方,替我备办好行装,牵好缰绳完毕,握着我的手问道:“何时能再见到先生?”我不能回答,不是不回答,是不忍心回答。唉!我今年已经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说能再来吗?忍心伤害他说不再来吗?然而以五十年前县令的身份,到过去任职的地方拜会,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四品的尊贵官员,侍奉母亲闲居在家,还能想到五十年前的老县令,世上像吕君的人更少啊。离散而又聚合,聚合而又离散,离散可以再聚合,但人老了却不能再年少。这一别之后,我不能学习修养高的人忘记喜怒哀乐之情,所以绘制两图,一幅用来送给吕君,一幅用来自存,传给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可以重来旧地,做官的人可以这么想,迎接旧官如同新官,主人也可以这么想。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记下这件事,可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是对区区几个朋友的聚散而生的感触。
考 点 探 究  【P】
考纲在线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要解读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文阅读难,不是难在虚词,而是难在实词。虚词的词汇意义相对虚化,语法意义更显突出,易于归纳,也多有规律可循。而不明白实词的意义,阅读做题则会随处有障碍。本考点值得考生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考“常见文言实词”,二是考“在文中的含义”。两者都是对高考命题考查范围的限制,表明既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知识,又要求考生具有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各种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上,对于常见实词的掌握,多有两个误区:一是用猜代积,二是以今律古。所谓用猜代积,就是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不注重常见实词的积累,临考凭感觉去瞎碰乱猜,总以为常见实词浩如烟海,因而产生畏难情绪,放弃积累,这显然是十分有害的。所谓以今律古,就是在阅读文言文时,常常对古今异义词不作辨析,想当然照搬了现今的意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的特点,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较少,往往有其固定的意义。我们常常望文生义地对实词作了解释,表面上意思似乎贯通,实则歪曲了文章的本意。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非常”,意外的变故;今为程度副词,“十分”的意思。类似这样的古今异义的实词,常见于文言文中,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存一份小心,切忌想当然地做出判断。
夯 实 基 础 【P】
理解文言“一词多义”指要
1.如何认识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食:①动词,吃。《寡人之于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名词,吃的东西、食物。《项羽之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③专指饭。《隆中对》:“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④读sì,喂。《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⑤通“蚀”,亏损。《易·丰》:“月盈则食。”
再如,见:①看见。《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会见。《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③接见、召见。《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④xiàn(现),出现、显现。《荆轲刺秦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⑤表示被动。《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的被动意义,使它变成了虚词。⑥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的“见”即是此用法。
2.怎样确定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特定义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提高阅读能力。一词多义是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例如“见”(見),下面是“儿”,代表一个人,人头上一个“目”,表示人的眼睛能瞅事物,可见,“见”的本义是“看见”。从这个意义而得来的各种形式用眼睛来看人和事物的意义都是引申义。例如:会见、召见,又引申为“显现”“显露”。这几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见”用作被动当“被”讲时,它和本义并没有联系,主要是在用汉字反映事物时,本无其字,只好假借。
词义的引申主要有两种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着距离远近的不同。如“寒”,本义为冷(“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申为寒冷季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又引申为贫寒(“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进一步引申为恐惧、害怕(“大渡桥横铁索寒”)。
(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没有距离远近的区别。如“节”,本义是竹节(“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辐射引申为木节(“盘根错节”)、关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季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节操(“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节拍(“钿头银篦击节碎”)。
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认识多义现象:
(1)类似联想。采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形成一词多义。如:引(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
(2)接近联想。应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如: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懂得一词多义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当然,凭以上两种方法来掌握一词多义还是很不够的。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十分重要。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在复习中,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的能力,为阅读、理解课外文言文打好基础。
课 堂 导 练  【P】
设题角度Ⅰ:采用客观题,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曰:“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则我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或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节选自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   动:晓谕
B.三年,民各自矜奋  矜:夸耀
C.凡令之期,民劝趋之  期:期限
D.于是民业有经  经:秩序
※【答案讲评】B (矜:激奋,振奋。)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猪牛鸭鸡,肥大蕃息  蕃息:繁衍
B.子严父诏,妇顺夫指  指:指责
C.民贫以男女相质  质:抵押
D.尽没为隶  没:没收
※【答案讲评】B (指:同“旨”,意旨,意志。)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佣除本  除:抵除
B.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树:种植
C.与若等好也  若:你
D.馆我于罗池  馆:客馆
※【答案讲评】D (馆:修建庙宇。)
附:参考译文
罗池庙,是前刺史柳侯庙。柳侯在治理柳州时,不轻视百姓,以礼法晓谕民众。三年后,柳州百姓都变得振奋勤勉,他们说:“柳州虽然远离京城,但我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现在天子派来这样仁慈的人(治理柳州),假如我们不听他的感化,那我们就不是人了。”于是老老少少互相告诫,不要违背柳侯的命令。凡是在乡里或家中做什么事,都(会考虑一下)说:“这样做柳侯知道了,会不会赞成呢?”没有人不是先揣测估量然后再谨慎做事的。凡在政令规定的期限内,百姓们都会乐意接受柳侯的劝诫,不管迟早,都会按时完成。于是百姓从业有一定的秩序,公家没有收不齐的租税,逃亡出去的人都从四面八方回乡来了,大家安居乐业,从事生产建设。院落里盖起了新房子,摆渡口有了新渡船;池潭庭园,干净整洁;猪牛鸭鸡,肥大繁衍。孩子听从父亲的教诲,妻子顺从丈夫的意志。婚嫁丧葬,各有章法;友爱兄弟、尊敬长者,慈爱子女、孝顺父母。以前百姓贫困,常以子女抵押,时间久了无能力偿还,他们的子女就被没收为奴隶。柳侯到了以后,按照国家固有的法令办事,以佣工抵除本息,把那些沦为奴隶的子女全赎回来。大力兴修孔庙(力倡儒学),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治理得规整有序,种植名贵树木,柳州的百姓皆大欢喜。
柳侯曾经与他的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在驿亭饮酒,说:“我被时俗所抛弃,寄生在此地,有幸与你们成为好朋友。明年我可能去世,死后会成为神。等我死后三年,请你们为我修庙祭祀。”果然第二年(柳侯)就去世了。柳侯逝世后第三年的初秋辛卯日,他的灵魂降临在州府官署的后堂,欧阳翼等人见后伏地而拜。那天晚上,柳侯托梦给欧阳翼说:“请为我在罗池修庙。”那月丙辰,罗池庙修成,举行了大祭。有个过路客叫李仪的喝醉了酒,闯入庙堂侮辱罗池神,立时得病,扶出庙门即倒地身亡。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于是明年上计①,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塘之鱼,以利平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注】①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政绩。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召而数之曰   数:责备
B.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诛:杀
C.三年不治      治:治理得好,太平
D.君反以罪臣     罪:怪罪
※【答案讲评】B (诛:惩罚。)
附:参考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己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严厉的惩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我请求为此而死。”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用花言巧语和钱财讨好近臣,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便要离去。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设题角度Ⅱ:采用主观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三、阅读下面这篇短文,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赵瞻,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人。英宗治平初,自都官员外郎除侍御史。诏遣内侍王昭明等四人为陕西诸路钤辖,招抚诸部。瞻以唐用宦者为宣慰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会文彦博、孙沔经略西夏,别遣冯京安抚诸路,瞻又请罢京使,专委宿将。夏人入侵王官,庆帅孙长卿不能御,加长卿集贤院学士,瞻言长卿当黜不宜赏,赏罚倒置。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乃求退,力言追还昭明等,英宗改容,纳其言。
神宗即位,为开封府判官。神宗问:“卿知青苗法便乎?”对曰:“青苗法,唐行之于季世扰攘中,掊民财诚便。今欲为长久计,爱养百姓,诚不便。”初,王安石欲瞻助己,使其党饵以知杂御史。瞻不应,由是不得留京师,出为陕西转运副使,改永兴军转运使。
五年,卒,年七十二。太皇太后语辅臣曰:“惜哉,忠厚君子也。”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懿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1.京东盗贼数起,瞻请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京东盗贼多次起事,赵瞻请求更换曹、濮两地没有才能的守臣,皇帝没有回应他的请求。(“数起”,多次起事。“守臣之不才”,定语后置句。“报”,回复、回应。)
2.王安石欲瞻助己,使其党饵以知杂御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王安石想让赵瞻协助自己,派他的党羽手下用知杂御史(的官职)诱引赵瞻。(“饵”,名词作动词,诱引。“以”,用。)
附:参考译文
赵瞻,字大观,他的祖先是亳州永城县人。英宗治平初年,赵瞻由都官员外郎任侍御史。英宗下诏派宦官内侍王昭明等四人担任陕西各路钤辖,(到陕西诸路节制管辖军事,)招纳安抚各部。赵瞻认为唐代用宦官担任宣慰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后世应当把这作为最值得警戒的做法,皇上应该追回宦官,任用守臣。赵瞻多次向上奏疏,言辞非常激切。适逢文彦博、孙沔作西夏经略使,另派冯京安抚各路官员百姓,赵瞻又请求朝臣罢免冯京的使者职务,专门委托有威望的老将代理。西夏入侵王官,庆帅孙长卿不能抵抗,皇上反而加封长卿做集贤院学士。赵瞻(对皇上)说应当贬退长卿而不应当奖赏,(皇上这样做是)颠倒了赏与罚的标准。京东盗贼多次起事,赵瞻请求更换曹、濮两地没有才能的守臣,皇帝没有回应他的请求。于是赵瞻要求告老还乡,力谏应追回内侍王昭明等四人,英宗脸上显露出受了感动的表情,采纳了赵瞻的意见。
宋神宗登上帝位后,升赵瞻做开封府判官。神宗问他:“你知道青苗法实行起来方便吗?”赵瞻回答说:“青苗法是唐朝末年动乱之时实行的,用于聚敛百姓的钱财确实方便。现在皇上想要制定令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爱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的话,(青苗法实施起来)确实没有什么便利。”当初,王安石想让赵瞻协助自己(施行新法),就派他的党羽手下用知杂御史(的官职)诱引赵瞻。但赵瞻不答应,因此不能够留在京师,离开朝廷任陕西转运副使,又改任永兴军转运使。
元祐五年,赵瞻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太皇太后对辅佐大臣说:“可惜呀!他是个忠厚的君子。”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懿简。
技 巧 导 津  【P】
一、推断词义的三大原则
1.推断词义要紧扣上下文,因文定义
一词多义,是根据它在词典中的价值说的,到了一定的上下文里,一个词常常就只有一种用法,一个独一无二的意义。“知”字,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中,应为本义,作动词“知道”解;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中,应译作“了解”;而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应译作“认识,熟知”;到“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中,则转为名词,是“知觉”的意思;在“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中,也是名词,但按文意应作“知识”解。可见离开上下文去推断词义,就只能是天马行空,无的放矢!这也是学生答题时的误区之一。
2.推断词义要有历史观念
语言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不断运动着的。这种运动表现在词汇上,就是词义的演变。中国历史悠久,每一阶段总有很多的新词、新意出现,忽略了这一点就会犯“泥古不化”的毛病。以“是”为例。在先秦时代,“是”一般只作指示代词,不作判断词,如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中,则为指示代词“这”。西汉开始,有作判断词的情况,如在“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中则为判断词。自此两种用法并存,如在《西门豹治邺》“是女子不好”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中的“是”则可理解为判断词,但也可作指示代词讲,这是属于过渡阶段。《三国演义》“岂是下寨之地”中的“是”就纯属判断词了。
3.推断词义要有强有力的证据
一切的科学结论,都是从大量的材料中,经过观察、分析、归纳然后提升出来的。没有证据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在答题时,要尽可能从已经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到例证。如2018年江苏卷第6题D项“奉母闲居”的“奉”是“侍奉”的意思,对此我们可把《陈情表》中的“逮奉圣朝”作为佐证。
二、推断词义的十种方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形声字占80%以上,形声字半旁半音,半旁半义,形声字的“义旁”给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例如《庖丁解牛》中“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是冷僻字,“硎”从石,从语义上可以推出是“磨刀石”。又如“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宋史·第二百五》),“觐”为左声右形的形声字,根据其形旁“见”的含义,加之“觐”的对象是其“父母”,可以推断“觐”的意义是“拜见”。
再如2018年天津卷第8题C项“杨君缄书赍图”中的“赍”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下面部分是一个“贝”字,自然与“财物、物品”有关,解释为“赠送”是恰当的。
2.通假推断法
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根据古音通假时音同音近的字才能通借的原则,试着找通假关系,推断出词义。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孰”,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就可以推断“孰”同“熟”,是“仔细”的意思。
又如2015年重庆卷第7题D项“其治以脉,不以证”句中的“证”是“征”的通假字,意思是“症状”。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如下列两例: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贾谊《过秦论》)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①句中,“固”与“地”处于对应位置,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险要的地势”。②句中,“忧劳”与“逸豫”处于对应位置,加之“兴国”与“亡身”语义相反,可以推断“逸豫”义应与“忧劳”相反,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又如2016年山东卷第9题B项“木事不文,土事不镂”中的“文”字,分析可知,“文”与“镂”是相对的,词性相同,都应为动词,选项中理解为名词“花纹”是错误的。
4.语法推断法
对实词所在的词组或句子作语法结构或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推断出词语释义的正误。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句中的“坚”和“锐”,从句子成分看分别充当了“被”和“执”的宾语,因此“坚”应解作“坚硬的盔甲”,“锐”应解作“锐利的兵器”,这样才能搭配。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又如2016年浙江卷第16题A项“开门肃茂先入”中的“肃”字,通过分析,“茂”是人名,是名词,“肃”应为动词,“恭敬地延请”,理解为“恭敬的样子”是错误的。
5.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的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词义,有时会让我们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如2018年天津卷第8题A项“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狎:亲近”,可以根据成语“狎而玩之”中“狎”的词义推断而出。
6.随文引申推断法
根据词的本义随文引申,可以寻找到合乎语义的解释。例如“朝服衣冠,窥镜”(《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窥”,其本义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故从“穴”,即“偷看”,不符合本句语义。对此可以“字从文顺”,当作“照”讲,辞书上虽没有此意,但符合这里的句意。
7.结合语境析上、探下推断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断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如2016年北京卷第9题B项“什至而金千斤也”的“什”字,结合语境,上句“二十赐子金百斤”,二十只赐给你们金一百斤,可以推知,“什至而金千斤也”是十倍送来则赐金千斤,“什”译为“十倍”是正确的。
8.补充省文推断法
由于语句出现省略部分,致使一些词乍看起来颇为费解,如果把省略的补上来,或理解为修辞上的“借代”,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一句中的“清荣峻茂”,如把省文加上便是“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就容易理解了。
9.复词偏义推断法
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构成,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意义,这样的词叫偏义复词。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的词义偏指“异”,“同”无义。再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这里只有“勤劳作”而无“勤休息”之义。这样的词语用法古文中还有不少:“明月斜挂,云霞掩映”(《观巴黎油画记》),月夜无“霞”而只有“云”;“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偏指“远”,“近”无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偏指“国”,“家”无义,等等。
10.组词猜测推断法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近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实词时,可以使用组词的方法“猜读”其意义。如文言中的“书”可组词“书信”,在这一双音节词中,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同的,“书”即“信”。另如:更,改也,有词语“更改”;诫,告也,有词语“告诫”。
知 识 积 累 【P】
一、高中语文教材常考文言多义实词推导记忆(120个)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国(guó):国都,首都→国家
推导提示: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国都,京城(名) 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国家(名) 见例句 忧劳可以兴国。(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周代的诸侯国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名)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④地域,乡土(名)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bǐ):边邑→鄙陋
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边界地方(名)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以……为边邑(动) 见例句
③轻视(动) 孔子鄙其小器(小器:气量狭小)。(《训俭示康》)
④鄙陋,见识浅,庸俗(形)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⑤鄙人:鄙俗,不开化的人(复合词)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⑥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复合词)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焉用亡郑以陪邻
亡(wánɡ wú):逃跑
推导提示:“亡”的本义是“逃跑”。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逃跑即人“失掉”,国家“失掉”即“灭亡”;生命“失掉”即“死亡”;东西“失掉”当然就“没有”了。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wánɡ”:
①逃亡,逃跑(动)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司马迁《鸿门宴》)
②灭亡(动) 见例句 燕虽小国而后亡。(苏洵《六国论》)
③失去,丢失(动)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读“wú”:
④通“无”,没有(动)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wēi):微小,细微
推导提示:“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下”;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故此义用于假设,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人用词之巧)。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隐匿”“暗暗地”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微小,轻微(形)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②卑微,地位低(形)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李密《陈情表》)
③衰微(形)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韩愈《祭十二郎文》)
④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动) 见例句
⑤精妙(形) 其文约,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⑥暗中,秘密地(副) 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隐蔽(动) 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5.失其所与,不知
知(zhī zhì):知道,了解,懂得
推导提示:“知”的本义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智”)。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zhī”:
①知觉(名) 其无知,悲不几时。(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知道,懂得(动)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
③交好(动)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汉书·苏武传》)
(2)通“智”,读“zhì”:
④智慧(名) 见例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荆轲刺秦王》
6.秦兵旦暮渡易水
兵(bīnɡ):兵器、武器
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战争,军事”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兵器(名)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贾谊《过秦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苏洵《六国论》)
②士兵,军队(名) 见例句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争(名)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④军事(名) 兵者,国之大事也。(《孙子·计》)
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xìn):言语真实,不虚伪
推导提示:“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出“实在的,真实的”“守信”等义,言语真实,不说谎是一种美德,故古人又把它当作“一种道德”(仁义礼智信)。由“守信”进一步引申出“信用”,讲信用别人就会“相信,信任”你。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诚实(形)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
②真实(形) 其信然邪?其梦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实在,的确(副)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可靠的(形)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⑤信任(动)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汉书·苏武传》)
⑥任凭,随意(副) 低眉信手续续弹。(白居易《琵琶行》)
⑦信物(名) 见例句
⑧使者(名) 自可断来信(这里指媒人),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⑨通“伸”,伸张(动) 欲信大义于天下。(陈寿《隆中对》)
8.秦王必说见臣
说(shuō shuì yuè tuō):说明,解说
推导提示:“说”的本义是“说明,解说”。经过“解说”,就能“说服”别人;还可形成自己的“学说,主张”。说服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喜悦”之义,后写作“悦”字。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uō”:
①讲,谈(动)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②文体的一种。侧重议论,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名) 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③言论,说法(名)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司马迁《鸿门宴》)
(2)读“shuì”:
④劝说,说服(动) 鲰生说我曰。(司马迁《鸿门宴》)
(3)读“yuè”:
⑤通“悦”,喜欢,高兴(动) 见例句
(4)读“tuō”:
⑥通“脱”,摆脱(动)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诗经·氓》)
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族(zú):(同姓)亲属
推导提示:“族”的本义是“同姓亲属”。作动词是“灭族”。亲属都是同一“种类”(同姓直系亲属),所以又引申出“聚结”之义,进一步引申出“众,一般”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家族。指同姓的亲属(名) 见例句
②民族,种族(名) 厥区九族。(《后汉书·东夷传赞》)
③类(名) 士大夫之族。(韩愈《师说》)
④(筋骨)丛聚集结之处(名)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庄子·庖丁解牛》)
⑤灭族(动)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⑥众,群(形) 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10.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ɡù):
推导提示:“顾”的基本义为“回头”“回头看”,由此引申为“看”“探望,拜访”“顾念,考虑”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回头,回头看(动) 相如顾召赵御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看,视(动)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看望,拜访(动) 三顾频烦天下计。(杜甫《蜀相》)
④顾虑,考虑(动) 大行不顾细谨。(司马迁《鸿门宴》)
⑤表轻微转折。不过,只是(副) 见例句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表反问。岂,难道(副)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⑦反而,却(副) 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战国策·赵策一》)
11.可以解燕国之患
解(jiě):分解(动物)
推导提示:“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领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分解动物的肢体(动)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庖丁解牛》)
②解除(动) 见例句
③理解、明白(动)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④解释(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12.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见(jiàn xiàn):看见
推导提示:“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jiàn”:
①看见(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②拜见(动)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③召见、接见(动) 见例句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被动,被(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用在动词前,表对自己如何,我(代) 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2)读“xiàn”:
⑥通“现”,出现(动)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⑦通“现”,表现(动) 信义安所见乎?(《汉书·苏武传》)
1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除(chú):台阶
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台阶(名)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②任命,授职(动)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
③清除,除去(动) 见例句
④修治,修整(动) 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战国策·秦策一》)
1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jiù):走近、靠近、前往、趋向
推导提示:“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前往、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完成、成功”。走上领导岗位,就是“就职、赴任”。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趋,赴(动)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②靠近,接近(动)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踏上,登上(车、路)(动) 见例句
④就职、赴任(动) 连辟(连辟:屡被征召)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⑤完成,成功(动)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王安石《伤仲永》)
15.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yí wèi):
失掉,遗失
推导提示:“遗”的本义是“失掉,遗失”。用作名词则是“遗失之物”;遗失东西往往是因为“忘掉,忽略”了;失掉了的东西只好“留下来”给别人拣;由“失掉之物”的意义又可特指“排泄大小便”。由“留”义引申出“死者留下的”“送给”“送信”“赠送”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yí”:
①遗失,丢失(动)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贾谊《过秦论》)
②抛弃(动)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③遗留(动) 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
④排泄(大小便)(动)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wèi”:
⑤给予,赠送(动) 见例句
1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chénɡ):
真心,不诡诈,不虚伪
推导提示:“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引申出“确实,的确”“果真”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真诚,真心(名)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
②确实,的确(副) 见例句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③如果,果真(连) 诚能得樊将军首。(《荆轲刺秦王》)
17.使使以闻大王
使(shǐ):
推导提示:“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命令,派遣(动) 见例句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使唤(动) 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
③致使,让(动)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杜牧《阿房宫赋》)
④出使(动)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使者(名)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假使,假如(连)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杜牧《阿房宫赋》)
18.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少(shǎo shào):多的反面
推导提示:“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轻;“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小的“少年,青年”的意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ǎo”:
①不多(形) 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缺少(动)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减少(动)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轻视,看不起(动)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
⑤不多时、一会儿(副)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苏轼《赤壁赋》)
⑥稍微(副) 见例句
(2)读“shào”:
⑦年轻(形)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⑧年轻人、青年、少年(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19.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zǒu):跑,逃跑→奔向
推导提示:“走”的本义是“跑,逃跑”。(古代的走叫“行”)引申出“奔向”。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跑(动) 见例句
②逃跑(动) 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奔向,趋向(动)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20.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zú cù):
推导提示:“卒”的本义一是步兵;一是肚子上的创伤。(甲骨文字型,它的外部是一“衣”字表示肚子。内里是交叉文饰,乃是肚子上的花纹,这是指狩猎或战争中搏杀后的伤口。)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义。“死”就是生命“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zú”:
①士兵(名)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司马迁《鸿门宴》)
②死(动)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终了、完毕(动)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李密《陈情表》)
④终于(副)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cù”:
⑤通“猝”,仓促,突然(副) 见例句
2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bèi pī):睡眠时用以覆体的东西,被子
推导提示:“被”原意为“被子”。由这一意义引申出“覆盖”义,既而比喻引申出“遭受,遇到,蒙受”的意义,因这几个意义运用在人与人的交际之中,且暗含被动,因此,进一步引申为表被动。既用于覆体,覆体物必定要散开,铺平,所以逐渐引申为“披散,散开”之意。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bèi”:
①被子(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②遭受(动) 见例句
③及、遍及(动) 泽被天下。
④表被动(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读“pī”:
⑤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动) 将军身被坚执锐。(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鸿门宴》
2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得(dé):
获得、得到
推导提示:“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心得,收获(名)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取得,获得(动)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具备(动)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④俘获(动)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汉书·苏武传》)
⑤得意,满足(动)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
⑥通“德”,感激(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鱼我所欲也》)
⑦能够(动) 见例句
⑧对,合适,得当(动) 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23.沛公欲王关中
王(wánɡ wànɡ):帝王、天子
推导提示:“王”的本义是“帝王、天子”。作动词则有“为王,统治天下”之义,后又作为“臣子的最高封爵”。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wánɡ”:
①一国的君主(名)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wànɡ”:
②称王,指统治天下(动) 见例句
24.素善留侯张良
善(shàn):
好,美好
推导提示:“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好(形) 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②好的行为,好的方法(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③喜好、羡慕(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善万物之得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交好、亲善(动) 见例句
⑤善于、擅长(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⑥通“缮”,擦拭(动) 善刀而藏之。(《庄子·庖丁解牛》)
⑦友善地,好好地(副) 不如因善遇之。(司马迁《鸿门宴》)
25.张良是时从沛公
从(cónɡ zònɡ):
推导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cónɡ”:
①跟随(动) 见例句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洵《六国论》)
②追赶(动)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③依顺,听从(动) 臣从其计。(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参与(动) 弟走从军阿姨死。(白居易《琵琶行》)
⑤依傍,紧挨着(动) 樊哙从良坐。(司马迁《鸿门宴》)
(2)读“zònɡ”:
⑥通“纵”,合纵的盟约(名)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2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私(sī):自己的→偏爱→私人占有,掠夺→偷偷地
推导提示:“私”的本义是“自己的”,“个人的财产、利益、欲望等等”就是自己的事物,对自己的事物当然“偏爱”;如果对别人的事物“偏爱”,就会“私下,偷偷地”想去“掠夺”,变为自己“私人占有”的事物。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私人的、自己的(形)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②偏爱(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私下、偷偷地(副) 见例句 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7.距关,毋内诸侯
内(nèi nà):
由外进入
推导提示:“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门,故古人又把妻妾称为“内”。后来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nèi”:
①里面(名) 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②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名)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贾谊《过秦论》)
(2)读“nà”:
③通“纳”,接纳(动) 见例句
28.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dāng dàng tǎnɡ):
对着、面对
推导提示:“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dāng”:
①对着,面对(介) 木兰当户织。(《北朝民歌·木兰诗》)
②对等,比得上(动) 见例句
③任,充当(动)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
④把守,占着(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⑤应当(动)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将、将要(副)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
⑦处在某个时候(介)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司马迁《鸿门宴》)
(2)读“dàng”:
⑧适当,恰当(形) 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⑨抵押(动)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汉书·苏武传》)
(3)读“tǎnɡ”:
⑩通“倘”,如果(连)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29.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gù):
推导提示:“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缘故、原因(名)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旧的(形)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王勃《滕王阁序》)
③老、衰老(形) 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
④旧交情、老交情(名) 见例句
⑤故意,特意(副)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⑥所以(连)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仍然(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30.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xìng):逢凶化吉,免于灾祸
推导提示:“幸”的本义是“逢凶化吉,免于灾祸”。故引申出“运气好,境遇好”。“天子所至”“幸运地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当然都是运气好;天子在宫里常常到“宠爱,宠幸”的妃子处,故又引申出“宠爱,宠幸”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幸运(形)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侥幸(副)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幸亏(副) 见例句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④希望(动)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⑤皇帝到某处(动)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⑥宠爱(动) 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⑦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副) 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1.张良出,要项伯
要(yāo yào):即“腰”
推导提示:“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肾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简要的”。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往褒义发展为“邀请”;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而为“求得,设法获得”。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yāo”:
①相约(动)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②通“邀”,邀请(动) 见例句
③要挟、威胁(动)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2)读“yào”:
④重要、显要(形) 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方苞《狱中杂记》)
⑤简要,切要(形) 可谓要言不烦也。(《三国志·管辂传》)
32.项伯即入见沛公
即(jí):走近、靠近、走向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当,就在(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司马迁《鸿门宴》)
②登上(帝位)(动)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③就,立即(副) 见例句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司马迁《鸿门宴》)
④靠近(动)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烧绝之,虽疮手勿惮。(《童区寄传》)
3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望(wànɡ):向远处看
推导提示:“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而为“埋怨,责怪”。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向远处看(动)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②盼望,希望(动) 见例句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观察(动)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司马迁《鸿门宴》)
④希望(名)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名望,声望(名) 先达德隆望尊。(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⑥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名)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为既望)。(苏轼《赤壁赋》)
3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bèi):
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叛”,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通“背”,背叛,违背(动) 见例句
②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量)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③越发、更加(副) 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xiè):道歉,谢罪
推导提示:“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辞,谢绝”。由此再引申出“辞别”,花朵辞别枝头即“凋谢”。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道歉、谢罪(动) 见例句
②告诉(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③辞别(动)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④谢绝(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⑤感谢(动)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司马迁《鸿门宴》)
36.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zuò):
推导提示:“坐”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动的,故又有“止息,停留”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动) 见例句
②通“座”。座位(名) 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
③因犯……罪,因……而获罪(动)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④因为,由于(介) 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⑤徒,空(副)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37.范增数目项王
数(shù shǔ shuò cù):
计算
推导提示:“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就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多次”“密”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ù”:
①数目、数量(名)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②几、几个(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规律、道理(名)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④天数、命运(名)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苏洵《六国论》)
(2)读“shǔ”:
⑤责备、列举罪状(动) 景公召而数之曰。(刘向《晏子治东阿》)
(3)读“shuò”:
⑥屡次(副) 见例句
(4)读“cù”:
⑦密、细密(形)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shǔ zhǔ):
推导提示:“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字一个个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ǔ”:
①隶属、归属(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
②类(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辈、等(名) 见例句
(2)读“zhǔ”:
④劝请(动)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⑤撰写(动)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⑥通“嘱”。嘱咐、嘱托(动)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随从(动)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之死》)
3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安(ān):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安稳(形)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舒适、安适(形)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③安定(形) 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置,安放(动)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⑤哪里,怎么(副) 见例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哪里,哪儿(代) 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40.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举(jǔ):举起、抬起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可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举起,抬起(动)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②拿,拿起(动)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苏洵《六国论》)
③推荐,推举(动)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④攻下,占领(动)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贾谊《过秦论》)
⑤成功(动)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⑥全(形)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⑦尽(形) 见例句
⑧举出,提出(动)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1.怀王与诸将约曰
诸(zhū):
推导提示:“诸”有两个意义:一是“众多,各”;一是“之于”。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众(形) 见例句
②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兼词)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③代词兼语气助词。相当于“之乎”(兼词)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42.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rú):
推导提示:“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如”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往,到……去(动) 见例句
②像,如同(动) 大弦嘈嘈如急雨。(白居易《琵琶行》)
③及,比得上(动) 弟子不必不如师。(韩愈《师说》)
④按照(介)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苏武传》)
⑤如果,假如(连)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⑥或者(连)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3.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去(qù):离开
推导提示:“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离开(动)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距、距离(动) 见例句
③除去、去掉(动)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勾践灭吴》)
④过去的(形)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4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dào):路,大路
推导提示:“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道路(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②途径(名)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
③说、讲(动)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方法(名)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⑤规律,道理(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⑥主张,学说(名)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⑦取道,经由(动) 见例句
⑧道义,正道(名) 夫秦之为无道也。(《战国策》)
4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行(xíng háng):
道路
推导提示:“行”的本义是“道路”(甲骨文即是十字路形)。道路自然是用来“走”的,路总是成“行列”的。“离开”当然是人走了;“运行、实施”、“流行、流动”等意义均是“走”的抽象表达;由“实施”引申出“行为,经历”就顺理成章了,一个人的“品行”不就是看他平日的“行为”吗?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xíng”:
①行走(动) 见例句
②离开(动)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将要(副)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执行、实行(动) 余嘉其能行古道。(韩愈《师说》)
⑤品行(名)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庄子·逍遥游》)
⑥行为(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读“háng”:
⑦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泛指军队(复合词) 蹑足行伍之间。(贾谊《过秦论》)
⑧辈(名)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汉书·苏武传》)
4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度(duó dù):
量长短
推导提示:“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duó”:
①量长短(动)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
②揣度,估计(动) 见例句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dù”:
③制度,法度(名) 内立法度,务耕织。(贾谊《过秦论》)
④次,回(量) 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⑤制作(动)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⑥渡过,越过(动) 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7.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jiān jiàn):门缝→夹缝、空隙
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jiān”:
①中间(名)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②期间(名)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房屋的最小单位(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顷刻(名)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2)读“jiàn”:
⑤间隔、隔断(动)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⑥参与(动)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⑦夹杂(动)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林嗣环《口技》)
⑧有时(副) 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刘基《苦斋记》)
⑨抄近路、小路(副) 见例句 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⑩缝隙(名)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庖丁解牛》)
48.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胜(shēnɡ shènɡ):
推导提示:“胜”的本义是“禁得住,能承担”,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是值得高兴的事,因而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ēnɡ”:
①禁得住,能承担(动) 见例句
②尽,完(副)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司马迁《鸿门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读“shènɡ”:
③战胜,取胜(动)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苏洵《六国论》)
④胜利(名)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苏洵《六国论》)
⑤美好,优美(形)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王勃《滕王阁序》)
⑥超过,胜过(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49.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辞(cí):
推导提示:“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即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计较(动)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鸿门宴》)
②告辞(动) 见例句
③推辞(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李密《陈情表》)
④一种文体(名) 《归去来兮辞》
⑤言辞,文辞(名) 其文约,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0.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zài):两次,第二次
推导提示:“再”是“两次”“第二次”的意思(不要跟现在的“再”混淆)。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第二次(数)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②两次(数) 见例句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51.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过(guò):
走过、经过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经过别人家,自然就要“访、探望”。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走过、经过(动)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②超过(动)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指出错误、责备(动) 见例句
④拜访,探望(动) 故尝与过宋将军。(魏禧《大铁椎传》)
⑤过错、错误(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⑥过分(副)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李密《陈情表》)
⑦遍,次(量) 若读之数过。(《朱子语类》)
【必修2】
《氓》
5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涉(shè):
徒步渡水→渡过,通过→经历
推导提示:“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通过”,进一步引申出“经历”。学习的经历是“涉猎,学习”,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渡水,渡过(动) 见例句
②漫步,散步(动)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期(qī jī):
一定的时间、期限
推导提示:“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限量”。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出“期望”的意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qī”:
①约定的时间,期限(名) 见例句
②约会(动) 与佳期兮夕张。(屈原《湘夫人》)
③期望、期求(动)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读“jī”:
④一周年(名)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名)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
54.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chéng shèng):
驾车、乘车
推导提示:“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作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chéng”:
①驾,坐(动)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②登(动) 见例句
③凭借(介)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
(2)读“shèng”:
④古代一车四马叫“乘”(名)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
55.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汤(tānɡ shānɡ):
热水,开水
推导提示:“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tānɡ”:
①热水(名)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②中药汤剂(名)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2)读“shānɡ”:
③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复合词) 见例句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56.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兴(xīnɡ xìnɡ):起来,起身
推导提示:“兴”的本义是“起来,起身”。事物“起来”就是“出现”“发动”的形象表达。由“出现”进一步引申出“创立”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xīnɡ”:
①起,起来(动) 见例句
②兴起,发生(动)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③作(动)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论语·子路》)
④兴办,举办(动)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兴盛(动) 忧劳可以兴国。(欧阳修《伶官传序》)
⑥发生,引起(动)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2)读“xìnɡ”:
⑦兴趣,兴致(名)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王勃《滕王阁序》)
⑧诗歌的一种表现方法(名) 赋、比、兴
《采薇》
57.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mò mù):
傍晚、黄昏(同暮)
推导提示:“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mò”:
①没有(谁)(代)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表禁止。不要(副)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③表否定。不(副)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2)读“mù”:
④通“暮”(名) (年暮)见例句 莫(迟,晚)春者,春服既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离骚》
58.长太息以掩涕兮
涕(tì):眼泪→鼻涕
推导提示:“涕”的本义是“眼泪”,流眼泪时会鼻子发酸而流出鼻涕,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眼泪(名) 见例句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
②流眼泪,哭泣(动) 儿涕而去。(《促织》)
59.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修(xiū):
培养,增进,改进,加强
推导提示:“修”的本义是“培养,改进”等。事物要“改进”自然需要“修理(坏东西的改进),修葺(房子改进),修饰(语言服饰等的改进)”;改进的结果自然就是“善”(变好),“美”(变美),“长”(变高变长)。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修建,修造(动)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②修理(动)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贾谊《过秦论》)
③编纂,编写(动)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
④长(形)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⑤高(形)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
⑥善,美好(形) 见例句
60.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相(xiàng xiāng):
推导提示:“相”的基本义有:一是仔细看,审察;一是扶助[盲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吗?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进一步引申出“互相”。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xiàng”:
①省视,察看(动) 见例句
②容貌、相貌(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③辅助、帮助(动)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宰相、丞相(名) 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⑤古代主持礼仪的官(名)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读“xiāng”:
⑥互相(副)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⑦表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代词(我、你、他)(副) 及时相遣归。嬉戏莫相忘。誓天不相负。怅然遥相望。(《孔雀东南飞》)
61.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质(zhì):
推导提示:“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证,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证”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的。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本质,实质(名) 见例句
②质地(名)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抵押(动)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④人质或作人质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⑤质问,审查(动) 每质狱词,必于死中求其生。(方苞《狱中杂记》)
⑥正,刚刚(副) 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苞《狱中杂记》)
《孔雀东南飞》
62.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素(sù):没有染色的生绢
推导提示:“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生绢”。“没有染色”说明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白色的生绢(名) 见例句
②白色的(形)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③表时间。一向,平素(副)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3.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致(zhì):给予,送给,献出→使至,导致
推导提示:“致”的本义是“给予,送给,献出”。引申出“导致”。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情趣,意志(名)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到达、到(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③传达、表达(动)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④招引、引来(动)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贾谊《过秦论》)
⑤招致(动) 见例句
⑥取得、得到(动) 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方苞《狱中杂记》)
⑦尽、极(副)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64.可怜体无比
怜(lián):怜悯→怜爱
推导提示:“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怜爱”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怜悯、同情(动) 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疼爱,爱惜(动)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爱戴(动)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④可怜(复合词):a.可爱 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
b.可惜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65.勿复重纷纭
复(fù):回来,返回
推导提示:“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出“回复”(话的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恢复(动)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②繁复、重复(形) 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③再、又(副) 见例句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④夹层的,双层的(形) 红罗复斗帐。(《孔雀东南飞》)
66.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却(què):退
推导提示:“却”的本义是“退”。“退”是“拒绝,推辞”的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进一步虚化为“还,再”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退,退回(动) 见例句 相如因持璧却立。(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琵琶行》)
②使退,击退(动)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贾谊《过秦论》)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③拒绝,推却(动) 却之为不恭。(《孟子》)
④回头(动)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⑤表将要重复或继续。还,再(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7.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及(jí):
追赶上
推导提示:“及”的本义是“追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追上、赶上(动) 以故汉追及之。(司马迁《项羽之死》)
②比得上(动)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贾谊《过秦论》)
③到(动) 农人告余以春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涉及、连带(动)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汉书·苏武传》)
⑤等到……时候(介)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王羲之《兰亭集序》)
⑥和、同、与(连) 见例句
⑦和、同、跟(介) 及尔偕老。(《诗经·氓》)
68.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归(ɡuī):女子出嫁
推导提示:“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去到另一个家,也即“归附、归属”于夫家了。出嫁的女子自然会“返回”娘家省亲,由“返回”又引申出“归还”之义。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女子出嫁(动)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返回(动) 见例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③归还(动) 臣请完璧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复合词) 吾妻归宁。(归有光《项脊轩志》)
69.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奇(qí jī):
推导提示:“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军事上或斗争策略上出人意料的措施”。其意动意义则是“以……为奇”。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qí”:
①罕见的,奇特的(形)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合适(形) 见例句
③认为出众(动)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传》)
(2)读“jī”:
④零数,余数(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70.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shì):
推导提示:适的本义是“到(某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由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之义,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到……去(动)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庄子·逍遥游》)
②女子出嫁(动) 见例句
③顺从,适合(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④适应,顺应(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⑤享有(动)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⑥舒适,满足(形)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⑦刚才(副)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71.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堪(kān):经得起、受得住
推导提示:“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经得起、能忍受(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②能够(动)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胜任(动) 见例句
72.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书(shū):写,写字
推导提示:“书”的本义是“写,写字”。作名词时意义为“字”;信和书籍等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故又引申出“信”和“一般的书籍”等意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书写,记载(动)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书籍(名)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文字(名)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史记·陈涉世家》)
④书信(名) 见例句
⑤字体,书法(名)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有光《项脊轩志》)
⑥《尚书》的简称(名)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欧阳修《伶官传序》)
73.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假(jiǎ jià):

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的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jiǎ”:
①借(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②借助、凭借(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③虚假、不真(形) 乃悟前狼假寐。(蒲松龄《狼》)
④临时充任(动)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2)读“jià”:
⑤假期(名) 见例句
74.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识(shí zhì):知道、认识、辨别→记住→标记
推导提示:“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地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í”:
①知道,懂得(动)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②认识(动)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③识别,觉察(动) 见例句
(2)读“zhì”:
④通“志”,记住(动)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
75.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是(shì):正直→正确
推导提示:“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正确(形)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这,这样,这个(代)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③是。表判断(动) 见例句
④与“惟”构成“惟……是”结构,“是”表宾语前置(助) 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7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盖(gài hé):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取暖的
推导提示: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gài”:
①伞(名)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遮蔽、掩盖(动) 见例句
③器物的盖子(名) 员径八尺,合盖隆起。(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④胜过、超过(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司马迁《项羽之死》)
⑤大概(副)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⑥大概因为(连)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苏洵《六国论》)
(2)读“hé”:
⑦通“盍”,何,怎么(代) 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庖丁解牛》)
《归园田居》
77.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本(běn):(草木的)根→基础,本原
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草木的根(名)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②草木的干茎(名)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③本着,按照,根据(介)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伶官传序》)
④本来(副) 见例句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
《兰亭集序》
78.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类(lèi):种类→同类→类似,像
推导提示:“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种类、同类(名) 见例句
②类似、像(动)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赤壁赋》
7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xú):缓慢地,慢慢地
推导提示:“徐”的意义很好记,只有“缓慢地,慢慢地”的意思。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慢慢地,缓缓地(副) 见例句
②迟缓(形) 不徐不疾。(《庄子·天道》)
80.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绝(jué):
(绳索)断→一般的断
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断、断绝(动)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横渡、横穿(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③停止、消失(动) 见例句
④穿过、经过(动)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庄子·逍遥游》)
⑤隔断、隔绝(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⑥极、非常(副)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8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固(gù):坚固、巩固
推导提示:“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险要的地势(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贾谊《过秦论》)
②坚守,安守(动)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坚固(形)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贾谊《过秦论》)
④顽固、固执(形)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
⑤坚决、坚持(形) 蔺相如固止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本来(副)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⑦确实(副) 见例句
8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穷(qióng):阻塞不通
推导提示:“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仕进,不能显贵”;生活上“阻塞不通”,则是“生活困难,无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义,并虚化为程度副词“极,尽”。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阻塞不通(形)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王勃《滕王阁序》)
②走到尽头(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失意(形)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汉书·苏武传》)
④困厄,处境艰难(形)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⑤尽、完(形) 见例句
83.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既(jì):尽、完
推导提示:“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已经(副)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贾谊《过秦论》)
②不久(副)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表范围,全、都(副) 见例句
④既然(连) 既自以心为形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游褒禅山记》
8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mínɡ):
推导提示:“名”的本义是“名称,名字”,事物皆有名称,名称是人们给的,因而要“取名”“命名”,有些事物命名之后便有所属,于是产生了“占有”的意思。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名称,名字(名) 名可名,非常名。(《老子》)
②取名,命名(动) 见例句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③有名,著名(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8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yánɡ):
推导提示:“阳”本义是“山南或水北”。这个地方正是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故又引申出“日光,阳光”之义;后又借做“佯”,意义是“表面上,假装”。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名) 见例句
②太阳,阳光(名)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左(zuǒ):
推导提示:“左”的本义是“左边(的手)”(甲骨文其字形是左手朝上的形状)。一般人左手不灵活,故引申出“不合,不赞助”之义。由“不合”义又引申出“不正”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左边(名) 见例句
②古代地理以东为左,东面(名) 淮左名都。(姜夔《扬州慢》)
③左迁:降职(复合词)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④左右:a.身边侍候的人,近臣(复合词) 左右欲刃相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b.旁边,周围(复合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87.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右(yòu):右边
推导提示:“右”的本义是“右边(的手)”(甲骨文字形是一只右手的正面的形状。金文则加了一口,意为:这是一只吃饭的手,即右手)。“右手”的首要功能是吃饭时把食物送到口中去,所以“右”字有了“帮助”(这一意义后由“佑”体现)之义;古人又以右为尊,故引申出“尊尚”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右边(名) 见例句
②古代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上(名)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也简称为“右”(名) 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后汉书·张衡传》)
88.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孰(shú):
推导提示:“孰”的本义是“谁”。后借作“熟”义,由此进一步引申出“深透,深入”的意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仔细,周详(形)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哪个(代) 见例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③孰与:和……比,哪一个更……(复合词)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必修3】
《蜀道难》
89.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胡(hú):
推导提示:胡,原指“兽类颔下的垂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名)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
②什么(代) 见例句
③为什么,怎么(代)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琵琶行(并序)》
90.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迁(qiān):
变换地方,迁移→调职,可升可降,降则说“左迁”。
推导提示:“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为官。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迁移(动)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贾谊《过秦论》)
②变更、变化(动) 天道有迁易,人理无常全。(陆机《塘上行》)
③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动)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④贬谪、放逐(动) 见例句
9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曾(zēnɡ cénɡ):
推导提示: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念zēnɡ);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念cénɡ)经”。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zēnɡ”:
①通“增”,增加(动)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读“cénɡ”:
②曾经(副) 见例句
《寡人之于国也》
92.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qǐnɡ):请,请求→请求给予
推导提示:“请”的本义是“请,请求”,后又引申出“请求给予”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请求(动)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例句
②请示(动) 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方苞《狱中杂记》)
③谒见,拜见(动)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
9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负(fù):用背驮物
推导提示:“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与“北”连用或用“北”表示“败”,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用背载物(动) 见例句 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魏禧《大铁椎传》)
②载(动)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③担负,担当(动)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依仗、凭借(动)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违背(动)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辜负、对不起(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失败(名)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苏洵《六国论》)
《劝学》
9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非(fēi):不对的,不合理的
推导提示:“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不对的,错误的(形)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无,没有(动) 见例句
③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动)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④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副)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李密《陈情表》)
9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jí):中箭受伤
推导提示:“疾”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病(名)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李密《陈情表》)
②疾苦、痛苦(名)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③痛恨、厌恶(动)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后汉书·张衡传》)
④强、猛烈(形) 见例句
《过秦论》
96.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爱(ài):吝惜,舍不得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惜,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吝啬、吝惜(动) 见例句
②喜爱,宠爱(动)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③爱惜(动)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苏洵《六国论》)
97.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率(shuài):
推导提示:“率”的本义是“循着,沿着”,就是有所“遵循,依照”。有所“遵循”,当然就会有“一定的标准”,有了标准,所有的人必须“一律”遵从。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大概、一般(副) 大率不能甘而善苦。(刘基《苦斋记》)
②一概、全都(副)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③率领(动) 见例句
④轻率(形) 子路率尔而对曰:“……”(《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98.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朝(zhāo cháo):早晨→朝见
推导提示:“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子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zhāo”:
①早晨(名)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
(2)读“cháo”:
②朝见,上朝(动)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朝代(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④使朝见(动) 见例句
《师说》
99.或师焉,或不焉
或(huò):
推导提示:“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有的(人或事物)(代) 见例句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②有时(副)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也许、或许(副) 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00.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tú):步行
推导提示:“徒”的本义是“步行”。“步兵”就是步行的兵。步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没有效果”;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只、但、仅仅”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党徒、同一类或同一派的人(名) 见例句
②白白地(副)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只、仅(副)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0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贻(yí):赠给,送给→遗留,留给
推导提示:“贻”的本义是“赠送,送给”,引申出“遗留,留给”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赠送(动) 见例句
②遗留,留下(动) 传之子孙,以贻后世。(孔安国《〈尚书〉序》)
【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
102.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易(yì):
推导提示:“易”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改变,变更”(从日从月,意为日月变换);一是“容易”(也许古人认为日月变换是平常容易的事吧)。由“改变”引申出“交换,互换”“修治,治理”的意义;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不是容易走吗),进一步引申出“安稳”(平坦的路走得安稳)。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改变,更换(动)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②换,交换(动) 见例句
③容易(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欧阳修《伶官传序》)
103.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huàn):担心、发愁→忧患、麻烦
推导提示: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担心、忧虑(动) 见例句
②忧患、灾祸(名)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后汉书·张衡传》)
104.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宜(yí):适合,适宜→应该,应当
推导提示:“宜”的本义是“适合,适宜”,既是“适合,适宜”的那就“应该,应当”这样做了。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应该、应当(动) 见例句
②适合、适宜(形)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0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许(xǔ):
推导提示:“许”有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应允;一是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答应、允许(动) 见例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②表约数,左右(名) 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魏禧《大铁椎传》)
③处所、地方(名)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魏禧《大铁椎传》)
106.赵王悉召群臣议
悉(xī):尽,全部→详尽,详细→详尽地知道
推导提示:“悉”的本义是“尽,全”。“详尽,详细”不就是“全部”表达出来吗?再进一步引申出动词“详尽地知道”。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都、全(副) 见例句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详尽,全面(形)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论积贮疏》)
③详尽地了解或知道(动) 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诸葛亮传》)
107.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发(fā fà):“生”“出”
推导提示:“发”的本义为“生”“出”,由这一动作引申出“发射”“出发”“送出”“举动”“发布”“兴起”等;作名词时,“发”指人的“头发”,头发满头像草一样,所以用来比喻“草木”。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fā”:
①发射(动)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战国策·西周策》)
②出发(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③送出(动) 见例句
④启发(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⑤发布(动)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⑥打开(动)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此处指“开仓赈民”)。(《孟子·梁惠王上》)
(2)读“fà”:
⑦毛,比喻草木(名)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⑧头发(名) 而视茫茫,而发苍苍。(韩愈《祭十二郎文》)
108.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鼓(ɡǔ):一种打击乐器
推导提示:“鼓”的本义是“一种打击乐器”,打击乐器会有人敲打,于是引申出“击鼓”义,后虚化出“敲击”“隆起”等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一种打击乐器(名)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周南·关雎》)
②击鼓(动)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③弹奏(动) 见例句
109.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病(bìng):重病
推导提示:“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缺点(名)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韩愈《原毁》)
②担心(动)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③有病,患病(动) 见例句
④困苦(形)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
110.廉君宣恶言
恶(è wù wū):
推导提示:“恶”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貌丑;一是罪恶。容貌丑陋当然不好,会令人“讨厌,不喜欢”。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1)读“è”:
①坏事,罪恶(名)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指南录〉后序》)
②不好(形) 见例句
(2)读“wù”:
③憎恨(动)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④厌恶(动) 所恶有甚于生者。(《孟子·鱼我所欲也》)
(3)读“wū”:
⑤怎么,如何,何(代)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张衡传》
11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yīn):
山北或水南→没有阳光,阴天
推导提示:“阴”的本义是“山北或水南”(与“阳”正好相反),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故引申出“没有阳光,阴天”。由此引申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暗中,暗地里”。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名) 指通豫南,达于汉(汉水)阴。(《列子·愚公移山》)
②阴暗(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暗中、暗地里(副) 见例句
④阴阳:气象、自然规律(复合词)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112.复造候风地动仪
造(zào):
推导提示:“造”有两个基本义: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制作”。由“到某地去”可引申出“到达某一境界”(到某地去的抽象表达)。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制作(动) 见例句
②往,到(动)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
③建造(动) 因造玉清宫。(《雁荡山》)
11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治(zhì):治水
推导提示:“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人是“治疗”,处理坏人是“惩治”。其他情况依此法译之。还引申出“治理好的”,特指国家太平。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治理,管理(动) 见例句
②惩处,处置(动)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③医治(动)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
114.恨晨光之熹微
恨(hèn):感到遗憾→怨恨、怀恨
推导提示:“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怨恨(名)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②遗憾(动) 见例句
③恨恨:愤恨到极点(复合词)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
115.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劝(quàn):勉励→劝说,劝导
推导提示:“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勉励(动)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胠箧》)
②劝说(动) 见例句
《陈情表》
116.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察(chá):观察、仔细地看→看清楚、审察清楚
推导提示:“察”本义为“观察、仔细地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细看(动)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了解、明白(动)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③察举,推荐(动) 见例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过小孤山大孤山》
117.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
弥(mí):弥补→久长
推导提示:“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增加弓的弹射力,这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久”之义。后又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遍布,满(动) 见例句
②更加(副)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久则弥觉其甘。(《苦斋记》)
《大铁椎传》
118.吾数击杀响马贼
贼(zéi):伤害、杀害
推导提示:“贼”的本义是“伤害、杀害”。引申出“强盗,杀人者”“狠毒”等意义。“强盗,杀人者”当然是“祸害,祸患”。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杀害(动) 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②强盗(名) 见例句
③祸患,祸害(名)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④狠毒(形) 董卓狼戾贼忍。(《三国志·董二袁刘传》)
《六国论》
119.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dài):
推导提示:“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危险(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大概,恐怕(副)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
④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副) 见例句
《祭十二郎文》
120.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kè):战胜,攻破
推导提示:克的本义是“战胜、攻破”。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课内外用法归纳梳理】
①战胜、攻破(动) 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
②能够(动) 见例句
③克制(动)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二、文言多义实词补充50例
近年高考考查的实词实际上大大超出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范围,因此,笔者另精选了50个常用实词,列出其重要而易被忽略的义项(常用和生僻的义项在此不强调),以备考生复习参考。
1.北:(1)败走,败逃。如:勇则战,怯则北。
(2)打了败仗往回逃跑的军队。如:追亡逐北。
2.比:(1)近来。如:比得软脚病。
(2)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
(3)勾结。如:朋比为奸。
(4)并排,并列。如: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5)合,适合。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3.必:倘若,假如。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4.长:(1)抚养。如: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2)年长。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5.常:固定的。如:圣人无常师。
6.刺:指责。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次:(1)临时驻扎和住宿。如:《次北固山下》(王湾诗题目)。
(2)旁边。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8.绐:哄骗,欺骗。如:田父绐曰:“左。”
9.抵:抵偿。如: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10.洞:(1)深入,透彻。如:洞若观火;又如:洞悉。
(2)明亮的样子。如:室始洞然。
11.就:靠近,接近。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夺:强行改变。如: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附:“夺情”,古时官员遭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制。但朝廷对大臣要员,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或守制尚未满期而应朝廷之召而任职。)
13.多:称赞。如: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4.贰:(1)从属二主。如:且贰于楚也。
(2)离心,背叛。如:夫诸侯之贿(财物),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15.劝:(1)勉励。如: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劝说。如: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16.抗:匹敌,相当。如: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7.封:边界,界域。如: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8.干:(1)冲。如: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2)求取。如:干禄(追求俸禄)。
(3)冒犯。如:干犯。
19.工:(1)精,精巧。如:异曲同工。
(2)擅长,善于。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20.姑:(1)姑且,暂且。如:子(你)姑待之。
(2)婆婆或岳母。如: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附:“舅”,公公或岳父。)
21.简:忽视,怠慢。如:简慢。
22.胶:(1)着地,粘。如:置杯焉则胶。
(2)拘泥,固守。如:凡人之用智有短和,其施设各异,故或胶其说于偏见。
23.进:进献。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24.厥:他的,那个。如:思厥先祖父;又如:大放厥词。
25.末:末业,工商业。如:今背本(农业)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26.牧:(1)封建统治者称统治人民。如:失牧民之术。
(2)官名,州长。如: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3)放牧,养。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4)郊外。如:自牧归荑。
27.让:(1)责备,责怪。如:如惠语以让单于。
(2)辞让,退让,谦让。如:大礼不辞小让。
28.视:(1)比照,同……样。如:天子之卿受地视侯。
(2)看望。如: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29.寺:(1)古代中央机构名。如:大理寺(南北朝到清代的中央审判机关)。
(2)官署。如:或官寺空旷,无人案事。
(附:“寺人”,宫中近侍,类似后代的宦官。)
30.肆:店铺。如《金陵酒肆留别》(李白诗题目)。
31.速:(1)招致。如:始速祸焉。
(2)召请。如:不速之客。
32.岁:(1)时间,光阴。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2)年成。如:非我也,岁也。
33.务:(1)致力,从事。如:务耕织。
(2)要求得到,追求。如:务利而避害。
34.先:(1)表率。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如:先妣尝一至。
35.鲜:少。如: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36.向:(1)从前,往昔。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假使。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7.延:邀请。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8.庸:(1)哪里,难道。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用(多用于否定)。如:请姑无庸战。
(3)唐代替代劳役的一种赋税法。
39.用:因为。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0.游:(1)交往,交际。如:秦时与臣游。
(2)外出求学、求官。如:游学。
(3)水流,水的直道。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1.尤:(1)特别,尤其。如:余尤疑之。
(2)错误,罪过。如:效尤。
(3)抱怨,指责。如:怨天尤人;又如:动而见尤。
42.与:(1)亲附,结交。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赞许。如: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3)赞助,帮助。如:与人为善。
43.虞:(1)欺骗。如:尔虞我诈。
(2)猜测,预料。如:以备不虞。
(3)忧虑,忧患。如:今天下无虞,百姓乐安。
44.遇:对待。如:不如因善遇之。
45.狱:案件,官司。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6.掾: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如:掾吏独怪之。
47.原:(1)追究本源。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原谅,赦免。如:情有可原。
48.字:(1)养育。如:字而幼孩。
(2)女子许嫁。如:待字闺中。
49.特:只。如: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50.祚:(1)福。如:门衰祚薄。
(2)国统。如:明祚。
(3)帝位。如:践祚(即位)。
三、掌握“古今异义词”指要
在古今异义问题上,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分辨不清。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也有少量的双音词。注意不要把双音词拆开来理解,更不能把由单音词构成的短语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也有一些单音词用法意义在今天发生了变化,但往往被以今训古,错误地理解。要培养逐字审视的习惯。
1.古今异义词的分类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两种情况,给学习文言文带来的困难不大。困难大的是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不同的词,这类词的词义发生了演变,其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缩小。
如:“臭”,古代指气味,现在只表示不好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意义不用了。
(3)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爪牙”,古代是得力帮手之意,是褒义词,现在是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
2.如何掌握古今异义词
(1)“牢记迥别”。
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例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的“除”字,在句中当“授予官职”讲,在现代汉语中是“除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反。再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的“去”字,在句中是“离开”,现代汉语中是“到……去”,古今词义相反。
(2)“辨析微殊”。
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中的“爱”字,在句中是“吝惜”的意思,与“爱惜”“爱护”意思接近,但又有根本的区别。再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亲戚”,句中指“亲生骨肉、父母、兄弟等”,现代汉语指“族外姻戚”。
(3)要分辨单音词和多音词。
①不要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如“地/方”“可/以”“妻/子”“虽/然”“祖/父”“睡/觉”“可/惜”“其/实”“具/体”“无/论”“中/间”“指/示”“结/婚”“以/为”“结/束”“交/通”“卑/鄙”“因/为”“智/力”等。
②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理解。古文中的双音词有两类:一类是属于单纯词的联绵词(双声、叠韵词)、叠音词、象声词、音译词等,如“仿佛、犹豫、仓皇、窈窕、可汗、琵琶”等;另一类是合成词,如“社稷、布衣、斋戒、森然”等。
四、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134例表

古义
今义
例句
出处
执事
敬称对方
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行李
出使的人
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行李之往来
(同上)
夫人
那个人
尊称一般人

的妻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同上)

爪牙
爪子和牙齿;重臣;亲信
比喻坏人的党羽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大夫
古代官职,位在卿之下,士之上
医生
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西门豹治邺》
地方
土地纵横
指某一区域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项羽之死》
以为
把……当作
认为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种树郭橐驼传》
养生
供养活着的人
保养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
国也》


山东
崤山以东
山东省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
婚姻
儿女亲家
结婚
约为婚姻
《鸿门宴》
非常
意外变故
十分、很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上)
非常
不平常
十分、很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游褒禅山记》
逢迎
迎接
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千里逢迎
《滕王阁序》
上路
高高的道路
走上路程
俨骖于上

(同上)

学者
求学之人
有专门学问之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
所以
用来……


因果连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上)
所以
……原因
因果连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从而
跟从、来
因果连词
吾从而师之
《师说》
小学
小的方面学


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
小学而大遗
(同上)
不必
不一定
不需要
师不必贤于弟子
(同上)
经营
搜集、保存
筹划、组织
韩魏之经营
《阿房宫赋》
其实
那实际情况
实际上
其实百倍
《六国论》
其实
他实际上
实际上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种树郭橐驼传》
其实
它的果实
实际上
不抑耗其实而已
(同上)
祖父
祖辈父辈
指父亲的父


思厥先祖父
《六国论》

智力
智谋和力量
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谓智力孤

(同上)

故事
先例、旧例
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同上)

至于
相当于现代汉语“以至”“以至于”
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同上)
于是
由这种情况
连词
于是余有叹

《游褒禅山记》

颜色
容颜
颜料或色彩
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
浩荡
荒唐
水势浩大
怨灵修之浩荡兮
《离骚》
可怜
可爱
值得怜悯
可怜体无比
《孔雀东南飞》
可怜
可惜
值得怜悯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自由
自作主张
不受约束
汝岂得自由
《孔雀东南飞》
便利
吉利
方便
便利此月内
(同上)
交通
交错、相通
水陆运输的总称
叶叶相交通
(同上)
老大
年龄大
排行第一
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成立
长大成人
开始存在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
成立
成人立业
开始存在
又可冀其成立邪
《祭十二郎文》
告诉
申诉
让别人知道
则告诉不许
《陈情表》
不行
不能走路
不可以
九岁不行
(同上)
果然
饱的样子
与事实相符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逍遥游》
虽然
虽然这样
转折连词
虽然,犹有未树也
(同上)
流涕
流眼泪
流鼻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荆轲刺秦王》
然后
这样以后
顺承连词
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祭十二郎文》
妻子
妻子儿女
丈夫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卑鄙
低微而鄙俗
品行恶劣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左右
皇帝身边的近臣
方位或约数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
如列传》


指示
指给……看
上级传达给下级的命令
璧有瑕,请指示王
(同上)
约束
规约、盟约
限制、管束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同上)
亲戚
内外亲属
族外亲属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同上)
绝境
与外界隔绝之地
没有出路的困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无论
更不必说
连词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同上)
痛恨
痛心遗憾
仇视愤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出师表》

感激
感动奋激
深深地感谢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

(同上)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祭品
为正义而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因为
于是写
因果连词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开张
广泛扩大
开业
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用心
因为用心
用功或肯动脑筋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扶老
拐杖
扶着老人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
前进
上前进献
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
于是相如前进缶
《廉颇蔺相
如列传》


发挥
互相辉映
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与江山相发挥
《过小孤山
大孤山》


气候
天气
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阿房宫赋》
人事
人的行为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伶官传序》
从事
泛指一般下属官员
投身到,致力于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同上)
动摇
松动
不坚定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祭十二郎文》
不过
不是过多
连词,表转折,只是
若不过焉则不及
《种树郭橐驼传》
小人
小民
人格卑下的人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同上)
文章
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著作
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从弟
桃花园序》


方丈
一丈见方
寺院的住持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项脊轩志》
往往
到处
每每、常常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同上)
教训
教诲训导
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认识
本自无教训
《孔雀东南飞》
处分
处理
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处分适兄意
(同上)
美人
内心所思慕的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美貌的女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
《赤壁赋》
野马
春天林泽间的雾气
野生动物的一种
野马也,尘埃也
《逍遥游》
不过
不超过
表转折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同上)
中人
一般的人
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才能不及中人
《过秦论》
众人
一般人
许多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师说》
河北、


河南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河北省;河南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大块
大自然
大块头
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从弟
桃花园序》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凶恶、凶残
河内凶
《寡人之于国也》


增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同上)

借助
不真实的
假舆马者
《劝学》

黄河
泛指江河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

盾牌
划船工具
流血漂橹
(同上)

背负
胜或获得
赢粮而景从
(同上)


步行
持剑盾步走
《鸿门宴》

旁边
量词
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

从前
对、朝或偏袒
向之所欣
(同上)

困厄,不得


贫困、穷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一概、全部
率领、轻率
率赂秦耶
《六国论》

第二次
又一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两次
又一次
后秦击赵者

《六国论》


推究
原来、原则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伶官传序》

或者
抑制
抑本其成败之迹
(同上)

女子出嫁
回来
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等到
比较
比去,以手阖门
(同上)

它(他)
水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会永无缘
《观书有感》
《孔雀东南飞》



离开

吾去汴州
《祭十二郎文》

水的北边
太阳
灌水之阳有溪焉
《愚溪诗序》

山的南边或南坡
太阳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
发怒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危险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但是
但见悲鸟号古木
(同上)


将要
将进酒,杯莫停
《将进酒》

有人
或者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论》

或许
或者
或异二者之

《岳阳楼记》


之于
众、各
投诸渤海之

《愚公移山》


吝惜
喜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本来
坚固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果真、假使
真诚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祭十二郎文》

授官
一种礼节
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
如列传》



授官
除去
除臣洗马
《陈情表》

边境
轻视或粗俗
蜀之鄙有二

《为学》


护城河
水塘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伤心
破坏或折断
阿母大悲摧
《孔雀东南飞》


都市或全部
中有都柱
《张衡传》

果真、假使
一定、必然
王必无人
《廉颇蔺相
如列传》



痛苦,困苦
疾病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归去来兮辞
(并序)》



坐具
卧具
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参与
中间或间隔
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日光
景致或情形
至若春和景

《岳阳楼记》


夺取
简略
进兵北略地
《荆轲刺秦王》

休、被夫家赶回娘家
消除或派遣
仲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

适宜
特殊的或

惊异
恐此事非奇
(同上)


不久
寻找
寻病终
《桃花源记》

邀请
要求
便要还家
(同上)

相约
要求
虽与府吏要
《孔雀东南飞》


士兵
而卒葬之
《游褒禅山记》

招致
速度快
始速祸焉
《六国论》

尊重
严格或严密
严大国之威
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

如列传》



丑陋
睡觉
貌甚寝
《大铁椎传》

的确
书信
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
吟留别》



重金悬赏
一般的购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项羽之死》
  五、把握“通假”指要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和假借的现象,中学语文课本中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了这个范围。
1.通假字的内涵与外延
(1)通用。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作通用。例如“反”通“返”,“知”通“智”。
(2)假借。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通的词,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作假借。假借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依声托字”,语言里有某个词,但文字里没有专门记录它的字,于是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它。例如:古人没有第二人称代词,就借用表示男女的“女”来代替,如“逝将去女”,有时也借用表汝水的“汝”来代替,代替的时间长了,“汝”就成了固定的人称代词了,不过有时候仍有人借用“女”为“汝”。第二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同音代替”,这种情况一般是古人一时写了别字,后人也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如“张良出,要项伯”中的“要”借用作“邀”;“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借用作“慧”,都是这种情况。
(3)古今字。
是指古时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个古字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出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多数以原来的字为声旁),让原来的字专门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如“要”字,本义是“身中也,像人要自臼之形”,也就是腰部的意思,后来因为“要”还有其他的意义,就在它的左边加了一个形旁“月”,用原字“要”来作声旁,形成了一个“腰”字。“要”和“腰”就是古今字。古今字的“今”是个历史的概念,正如唐代的“近代诗”一样,都是以当时为归着点说的。语文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作注释时把古今字也归为通假字,在文字上用“通”表示。
2.通假字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完全同音:如“畔”通“叛”,“禽”通“擒”。
(2)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亡”通“无”,“内”通“纳”。
(3)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趣”通“促”。
3.通假字规律表
序号
规律
例句
说明
A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
B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
C
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淬”通“焠”
D
音同、音近的字互相代替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83例表
通假字
本字
词义
例句
出处


供给
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高兴
秦伯说
(同上)


明智
失其所与,不知
(同上)


语气词,

“了”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同上)



突然
卒起不意
《荆轲刺秦王》


惊恐,害怕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同上)


回来
今日往而不反者
(同上)


花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只是、不过
直不百步耳
(同上)


道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同上)


不要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同上)


措施
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


圆形
何方圜之能周兮
(同上)


忧愁苦闷
忳郁邑余侘傺兮
(同上)


遭受
进不入以离尤兮
(同上)


明显,显著
芳菲菲其弥章
(同上)


资质、禀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使弯曲
(同上)


合纵,南北联合
合从缔交
《过秦论》


突起
倔起于阡陌之中
(同上)


影子
赢粮而景从
(同上)


连横,东西联合
外连衡而斗诸侯
(同上)


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


隔阂
令将军与臣有郤
(同上)


违背、背叛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同上)


早一点、早些时候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同上)


把守
距关,毋内诸侯
(同上)


详细地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同上)


面对面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兰亭集序》


凭借
冯虚御风
《赤壁赋》


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


消散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滕王阁序》


预兆
所赖君子见机
(同上)


传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古代男子在名字后加的美称
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


语气词
于嗟鸠兮
《氓》


解脱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同上)


岸、边
隰则有泮
(同上)


梳妆镜匣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


柔软而

结实
蒲苇纫如丝
(同上)



分裂
列缺霹雳
《梦游天姥吟留别》


酒杯
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银钗
钿头银篦击节碎
《琵琶行》


忧患
夙遭闵凶
《陈情表》
零丁
伶仃
孤独的样子 
零丁孤苦
(同上)


草褥子、

草席
常在床蓐
(同上)



才智、聪明
小知不及大知
《逍遥游》


区别
此小大之辩也
(同上)


变化
御六气之辩
(同上)


才能
而征一国
(同上)


大海
北冥有鱼
(同上)


捧着
臣愿奉璧往使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朝廷
拜送书于庭
(同上)


审察、察看
召有司案图
(同上)


冒着、顶着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如果、倘若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同上)


你、你的
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去世、死
皆不幸早世
《祭十二郎文》


表示时间、方位等界限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同上)


美味食物
远具时羞之奠
(同上)


给死人穿

衣入棺
敛不凭其棺
(同上)



背叛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苏武传》
通假字
本字
词义
例句
出处


毛织的毡


与旃毛并咽之
(同上)



没有
空自苦亡人之地
(同上)


衣襟
因泣下霑衿
(同上)


诀别
与武决去
(同上)


已经
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同上)


怎样
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象声词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
(同上)


拭擦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同上)


心服
骑皆伏曰
《项羽之死》

使船靠岸
乌江亭长·船待
(同上)


旁边
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治邺》


催促
弟子何久也?
复使一人趣之
(同上)



“蝉衣”,祭神时所穿的衣服
皆衣缯单衣
(同上)


难道
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同上)


表示约数
从弟子女十人所
(同上)



以人民往观之
(同上)


锤子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大铁椎传》


稀疏
鼓瑟希,铿尔
《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





莫春者,春服既成
(同上)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假装
行十余里,广详死
《史记·李将军列传》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48&extra=
[db:作者]

写了 833 篇文章,拥有财富 1674,被 37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