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专练6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西安远东一中2019届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摘编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重新定义分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工业革命时代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虽然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B.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
C.社会资源的过剩,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分享经济由此产生了。
D.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分享经济在近些年才火起来。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
B.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
D.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3.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B.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
C.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公平的功能。
D.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逐层论述了分享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古诗词
二、(河南豫西名校2019届联考)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
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枥树林的深处,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呈现出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
B.颔联“回峰影”和“过鹿群”静景描写,使所描绘的两幅画面富有静态之美。
C.蒸茗气出,缲丝声响,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使读者去领略农村丰收的盛景。
D.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寻常景物中表现出不寻常的美。
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
三、(山东临沂十九中2019届高三调研考)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语言文字运用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3小题,共9分)
富士山由山脚至山顶按高度共分为十合,半山腰便称为富士五合目,由五合目再往上攀登,便是六合目、七合目,直至山顶的十合目。我们到的那天,山上没有大雾,站在五合目 ,富士五湖、八岳、南阿尔卑斯的美景秋色就尽收眼底啦,此情此景毕生难忘。随后,我们又来到迷人的河口湖,这是富士五湖之一,湖面上倒映着富士山的优美身影。湖畔约有500棵枫树,秋日红叶之盛形成了以红叶回廊为主的独特景观。红、黄色点缀的湖畔,湖水与红叶相映,从山林到湖畔,醉人的美景步步相连,令人 。富士山下还有另一处景点——忍野八海,这是富士山的雪水流经地层过滤而成的八个清泉。忍野八海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池中碧波粼粼,岸边柳树妖娆,与美丽的富士山合为一体,美不胜收。
日本秋季漫长又多枫叶、红叶,与山明水秀的风土 ,被视为世界上红叶最美的国家之一。其中红叶景观大部分在原野和庭园,也就是说,一部分属于原野自然景观,另一部分与人文景观交融,形成庭园景观。( )。秋天的京都,满山遍野的枫红,放肆地在各处浸染风华。岚山、嵯峨野以及大原等处,皆以红叶美艳而 ,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居高临下 眼花缭乱 珠联璧合 举世闻名
B.神清气爽 眼花缭乱 珠联璧合 遐迩闻名
C.居高临下 目不暇接 相得益彰 遐迩闻名
D.神清气爽 目不暇接 相得益彰 举世闻名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忍野八海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池中粼粼的碧波,岸边妖娆的柳树,与美丽的富士山合为一体,美不胜收。
B.忍野八海自然环境优美,池中碧波粼粼,岸边柳树妖娆,与美丽的富士山合为一体,美不胜收。
C.忍野八海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闻名,池中碧波粼粼,岸边柳树妖娆,与美丽的富士山合为一体,美不胜收。
D.忍野八海自然环境优美,池中粼粼的碧波,岸边妖娆的柳树,与美丽的富士山合为一体,美不胜收。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京都是秋季赏枫不可不去的地方
B.秋季赏枫,不可不去的地方便是京都
C.秋季赏枫,京都是不可不去的地方
D.京都不可不去,它是秋季赏枫的最佳之地
10.(江西玉山一中2019届月考)下面是五类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5分)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11.(山东湖北重点中学2019届联考)阅读下面漫画,根据要求答题。(6分)
(1)请用简明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字内)(3分)
(2)简述漫画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字内)(3分)
答案与解析
1.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错,工业革命时代是不断创造物质资源,分享经济时代目的是对剩余物质资源的再分配。B项是买卖,不是共享经济。D项,因果关系错误,“微创业”实现是由于“分享经济”,不是“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故选C。
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分析可知,文中没有“带来产品数量的增加”的表述,是产品过剩带来了分享经济。故选B。
3.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文中没有分享经济具有促进“社会更公平”的表述,属无中生有。故选C。
4.
【答案】B
【解析】B项,“过鹿群”是动景,动态美。故选B。
5.
【参考答案】①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②诗歌结尾流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解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题时,首先要破译尾联诗句,把握表层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歌,理解主旨来分析深层含义。尾联“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流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6.
【答案】(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同时注意“舫”“谀”的写法。
7.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神清气爽:形容人神气清朗,心情舒畅。根据后文“尽收眼底”的语境,此处宜用“居高临下”。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眼花缭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此处没有让人感到迷乱的意思,所以用“目不暇接”。相得益彰: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此处应用“相得益彰”。遐迩闻名:远近闻名。举世闻名:全世界闻名。后者用在这里语意较重,所以应用“遐迩闻名”。故选C。
8.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以”字管到哪里;二是到底是谁与美丽的富士山合为一体,可以是“忍野八海”,也可以是“碧波,柳树”,需要明确。故选D。
9.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承接前文,应该由“秋季赏枫”之地引出下文,排除A项、D项;考查后边的语义,选择C项,“京都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其主语能与后文保持一致。故选C。
10.
【参考答案】(1)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2)谦敬不得体,可将“尊称”改为“称呼”。(3)将“全部”改为“全都”,只要消除“全部”与“全不”的歧义即可。(4)将“48元”改为“若干”(5)将“弄璋之喜”改为“弄瓦之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能力。第一处,“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中“莅临”使用错误,“莅临”,来到,来临,是含有敬意的敬辞书面语,一般用于上级的光临,此处是说“同学”,可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第二处,“尊称”是敬辞,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不能用于自己,可将“尊称”改为“称呼”。第三处,“全部开放”中“全部”不当,忽略了“广播稿”这一文体,“全部”与“全不”音同,会造成歧义,可将“全部”改为“全都”,只要消除“全部”与“全不”的歧义即可。第四处,“内有人民币48元”不当,这是招领启事,不能涉及具体的钱数。可以将“48元”改为“若干”。第五处,“弄璋之喜”错误,前面说“喜添千金”,可见是生女孩,应为“弄瓦”,“弄璋”指生男孩。
11.
【参考答案】(1)一名男子眼睛盯着手机,手拄拐杖,在盲道上行走。
(2)眼睛用来看手机而不看脚下的路,讽刺现代社会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不脚踏实地走脚下路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题目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描述画面内容,第二问要求概括漫画寓意。第一问解答时需要先弄清画面主体,仔细研究漫画,可确定答案的关键词为“一个男子”“手机”“拐杖”“盲道”“眼睛”等,然后再描述画面内容。第二问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年轻人对于手机沉迷的现象分析得出。画面上年轻男子沉迷手机,不是盲人,却只能借助拐杖走盲道,已经形同盲人,讽刺了现实社会人们痴迷手机的现象,也讽刺了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脚踏实地的人。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