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语文创新题型精练14套 第二章 专题一 第六篇

标签: 暂无标签
第六篇 朱先生退兵·小说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
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借张总督的信交代了社会时代背景,以及朱先生“退兵”的动机——使古城人民免遭涂炭。
B.小说将朱先生这一形象置于典型环境和尖锐矛盾冲突中进行塑造,既有正面呈现,又有侧面烘托。
C.小说中写朱先生反复强调自己“闻不惯汽油味儿”,这种描写符合朱先生不畏权贵、低调淡泊,而又落后于时代的特征。
D.小说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如朱先生的语言儒雅、文言化、书面化,非常符合他作为一名“只读圣贤书”的“儒子”身份。
答案 C
解析 “闻不惯汽油味儿”这一细节的反复呈现,一方面是朱先生与张总督保持距离的理由,从而表现出朱先生的不畏权贵和淡泊低调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事实,但是不能主观地推断出朱先生“落后于时代”。故此项不恰当。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叙事视角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中画横线部分变“朱先生”为“那人”,是一种有限视角,拉远了叙述者和事件、人物的距离,这样写的主要作用是制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②更客观地表现了张总督的手下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张总督的形象,还暗示了朱先生之所以与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的原因。
3.小说选段主要写了朱先生退兵之事,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小说主题来看,小说重在突出朱先生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此没有太大的关系。②从人物(关系)来看,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形象。③从艺术效果来看,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起了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B.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
C.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了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将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
答案 C
解析 A项“爱好和平、一心为民”不准确。B项“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不妥。D项心理描写不是主要方式。
2.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的语言粗鲁、口语化。②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③古雅厚重有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
3.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③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
4.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动作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大吃大嚼的饥饿与放松暗示朱先生任务的艰巨和压力的巨大,同时也表现出朱先生对张总督盛情的不以为然,体现了朱先生勇敢担当却不居功的知识分子的质朴、淡泊、从容的性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朱先生自幼聪灵过人,十六岁应县试考中秀才,二十二岁赴省试又以精妙的文辞中了头名文举人。次年正当赴京会考之际,父亲病逝,朱先生为父守灵尽孝不赴公车,按规定就要取消省试的举人资格。陕西巡抚方升厚爱其才更钦佩其孝道,奏明朝廷力主推荐,皇帝竟然破例批准了省试的结果。朱先生随即住进白鹿书院。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同进入仙界。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两位差官大为惊讶,晨诵算什么?不就是背书念书吗?念书背书算什么搁不下的紧事呢?随之就对门房张秀才上了火:“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朱先生说:“我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请他们自便。”差官听了更火了,再三申明:“这是张总督的手谕,先生知道不知道张总督?”张秀才说:“皇帝来也不顶啥!张总督比皇帝还高贵?等着!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挽着袍子来到门房,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说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张总督说他的革命军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完全可以击败方升的乌合之众,只是战事一起,市民百姓必遭涂炭,古城必遭毁灭,于理不通于心不忍。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回去告知张总督,免得贻误战机。”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让司机发动了汽车,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立即让妻子朱白氏给他换了一件干净衣服,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出了白鹿书院。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只瞧了一眼就不打算再瞧一眼,连呼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哪知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扯开步径自走了。
日暮时分,朱先生走到一条小河边,隔水相望,那边已是穿着清家服装的兵勇。他走过木板吊桥,就被兵勇们截住,喝问不止。朱先生放下肩头的褡裢,取出一方纸呈给兵勇们的头目,那是方升当巡抚时亲笔题赠给他的一帧条幅:学为好人。这帧条幅现在成了通行证,在剑拔弩张的两军对垒中显示奇效。兵勇们把他带有强迫性地弄上汽车。朱先生一路吐得搅肠翻肚。
方巡抚在他的行营里接见了朱先生,并备下一桌丰盛的晚餐,朱先生却远远坐着不上餐桌。方巡抚谦和地说:“先生屈就便餐。待我平定逆贼收复西安之后,再请先生。”朱先生摇摇头,仍不动身。方巡抚问得紧了,朱先生才说:“我害怕。”方巡抚问:“这里就你和我,怕什么?”朱先生嗫嚅道:“我看见你这一身戎装就好像看见了白刀子进去红刀子拔出。我害怕。”方巡抚听罢哈哈大笑:“哎呀先生,好,今日我破例一次。”说罢便脱下戎装。朱先生这才坐到桌前,说:“这才像个人了。”
席间,朱先生不动荤菜更不动酒,见方巡抚刚放下筷子,便从褡裢里掏出一只瓦罐,把盘中剩下的荤菜素菜倾盘倒进瓦罐里去,憨憨地说:“我把这些好东西带回家去,让孩子尝尝。”方巡抚惊问:“何至于此?”朱先生说:“天下大乱,大家都忙着争权逐利,谁个体恤平民百姓?我今日专程求恩师讨活路来了。”方巡抚顿然激愤起来:“先生为关中大儒,既已困拮如此,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我正为此披挂戎装,平叛讨贼,重振朝纲,百姓正翘首以待。”朱先生模棱两可地问:“你能平定关中,我深信不疑。武昌呢?湖广各省呢?谁去平叛?”方升说:“我为清臣,誓为朝廷尽忠。我丢掉的江山,由我收回。至于武昌湖广,那非我辖地,鞭长莫及。”朱先生笑说:“一树既老且朽,根枯了,干空了,枝股枯死,只有一枝一梢荣茂,这一枝一梢还能维系多久?”方巡抚听了,先是警惕地打量着朱先生,继而脸色骤变,站起身来:“先生免言!我原以为你清高儒雅,想不到已改投门庭,为叛贼充当说客!”朱先生坐着不动,稍微提高了话音:“恩师听我坦白。张总督文告我只领受三条,一为剪辫子,一为放足,一为禁烟,我仍矢守白鹿书院,晨诵午习,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恪守‘学为好人’的宗旨。”说着就掏出方升题赠的条幅。方升怒气难平:“我只要亲自腰斩了那个负义之徒,宁可肝脑涂地亦不顾及。”朱先生听了不以为然地笑了:“不义之徒自有灾池等着他,何必你兴师动众?恩师常言‘顺时利世’,在秦为政多年,颇获人心。而今挟刃领兵几十万进入关中,腰斩的岂止张某一人?目下城里城外惊慌失措,谣传恩师要洗城。战事一起,遭伤害的是百姓,你就要落千古骂名了。”说到此,朱先生背起褡裢就告辞径自去了。
朱先生在他的老师杨扑家里住了两日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张总督一见面就跪下了:“我代表免遭屠城的三秦父老向先生一拜。”朱先生这时才得到确凿消息,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两次写到朱先生不喜欢看到他人的戎装,这说明朱先生不喜欢军人。
B.朱先生凭着他与方升的交情和对方升的了解,自信方升会听取他的意见而退兵,因此在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背起褡裢就告辞径自去了”。
C.朱先生离开方升去了他的老师杨扑家里住了两日,这是为了探望他的老师杨扑。
D.本篇小说在伏笔与照应上很有特色,做到了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整篇作品结构严谨。
答案 D
解析 A项“朱先生不喜欢军人”错,这是他争取主动的方式。B项“自信”无中生有。C项有顺道探望的意思,主要是他的策略。
2.小说中朱先生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恪守孝道。父亲病逝,朱先生为父守灵尽孝不赴公车。②不畏权势。张总督的官差送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到来,朱先生仍坚持晨诵。③胸襟开阔,见识远大。朱先生力劝方升退兵不是为了张总督,而是为了不让关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④淡定自若,大智大勇。朱先生只身一人前往军营,与方升周旋,终于劝退清兵。⑤饱读诗书,圣哲儒雅。
3.朱先生劝方升退兵的过程充满着关中大儒的智慧,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智慧的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备而来。见方升之前准备了方升题写的“学为好人”的字幅。②用害怕见到军人戎装的话,让方升脱下戎装,变被动为主动。③用把荤菜素菜倾盘倒进瓦罐里的举动诱使方升说出“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的话。④用树将枯死来比喻清廷即将覆灭,让方升看清大势所趋。⑤拿出方升题写的字幅“学为好人”,既一语双关又拉近距离,为方升最终接受他的劝导打下基础。⑥在方升脸色骤变时,既针锋相对“提高了话音”,但又极有分寸,只是“稍微提高”而已。⑦晓以利害,让方升自己明白不该伤害百姓,不落千古骂名。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7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