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19高考语文通用版精准提分二轮: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 第五章 突破十一 (三)

标签: 暂无标签
三、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元载,字公辅,凤翔岐山人。父昇,本景氏。曹王明妃元氏赐田在扶风,昇主其租入,有劳,请于妃,冒为元氏。帝不豫,李辅国用事,辅国妻,裁宗女也,因相缔昵。会京兆尹缺,辅国白用载,载意属国柄,固辞,辅国晓之,翌日,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使如故。代宗立,辅国势愈重,数称其才,进拜中书侍郎、许昌县子。以度支繁浩,有吏事督责,损威宠,乃悉天下钱谷委刘晏。未几,判天下元帅行军司马。盗杀李辅国,载阴与其谋。乃复结中人董秀,厚啖以金,使刺取密旨,帝有所属,必先知之,探微揣端,无不谐契,故帝任不疑。华原令顾繇上封白发其私,帝方倚以当国,乃斥繇,除名为民。鱼朝恩骄横震天下,与载不叶,惮之,虽帝亦衔恚。乃乘间奏诛朝恩,帝畏有变,载结其爱将为助。朝恩已诛,载得意甚,益矜肆。
(节选自《新唐书·元载传》,有删改)
(1)乃复结中人董秀,厚啖以金,使刺取密旨,帝有所属,必先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朝恩骄横震天下,与载不叶,惮之,虽帝亦衔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又勾结宦官董秀,把很多的金钱送给他,叫他探听皇帝的想法,皇帝想做什么,他必定先知道了。(得分点:“中人”“厚啖以金”“刺取”“所属”,句意通顺。)
(2)鱼朝恩骄横跋扈名震天下,元载和他合不来,害怕他,即使皇帝也怀恨鱼朝恩。[得分点:“叶”(同“协”)、“惮”、“虽”、“衔恚”,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元载,字公辅,是凤翔府岐山县人。父亲名昇,本来姓景。曹王李明的妃子元氏得到的赏田在扶风郡,景昇主管她的租税收入,因有功劳,对元妃请求,改姓元。皇帝害病了,李辅国当权,李辅国的妻子是元载家族的女儿,因此互相亲近。遇到京兆尹空缺了,李辅国说要任用元载,元载想当宰相,坚决推辞,李辅国知道他的用意,第二天,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职和以前一样。唐代宗即位,李辅国权势更大了,多次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才干,又提升他为中书侍郎、许昌县子爵。元载因度支事务多,有官员监督管辖,有损威望荣耀,就将全国的钱财和粮食管理权交给了刘晏。不久,又任天下元帅的行军司马。强盗杀死了李辅国,元载私下参与了阴谋。于是又勾结宦官董秀,把很多的金钱送给他,叫他探听皇帝的想法,皇帝想做什么,他必定先知道了,探知皇帝的隐秘内心,揣摩皇帝的倾向,因此没有和皇帝不相合的意见,所以皇帝任用他毫不怀疑。华原县令顾繇上奏揭发他家的事,皇帝正靠元载治国,就斥责他,把他免职为老百姓。鱼朝恩骄横跋扈名震天下,元载和他合不来,害怕他,即使皇帝也怀恨鱼朝恩。元载趁机会上奏杀掉鱼朝恩,皇帝还担心出问题,元载结交鱼朝恩宠爱的将领作为自己的助手。鱼朝恩被杀死了,元载非常得意,更加骄傲放肆了。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杰,字汉甫,长乐人。万历初进士,除行人,册封琉球,却其馈。其使入谢,仍以金馈,卒言于朝而返之。历两京太常少卿。南京岁祀懿文太子,以祠祭司官代,杰言:“祝版署御名,而遣贱者将事,于礼为亵。请如哀冲、庄敬二太子例,遣列侯。”帝是之,乃用南京五府佥书。累迁顺天府尹。
二十五年春,杰以帝荒于政事,疏陈十规。言:“前此两宫色养维一,今则定省久旷,庆贺亦疏。孝安太后发引,并不亲送。前此太庙时飨皆躬亲,今则皆遣代。前此经筵临御,圣学日勤,今则讲官徒设,讲席久虚。前此披星视朝,今则高拱深居,累年不出。……”
(节选自《明史·谢杰传》,有删改)
(1)其使入谢,仍以金馈,卒言于朝而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此披星视朝,今则高拱深居,累年不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琉球的使者入宫中辞谢,仍用黄金馈送给他,谢杰最终向朝廷汇报了此事并悉数退回了黄金。(得分点:省略句“仍以金馈”,“谢”“卒”“返”,句意通顺。)
(2)在这之前,您披星戴月上朝,现在却深居宫中不理政事,常年不临朝。(得分点:“视朝”“累年”,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谢杰,字汉甫,长乐县人。万历初年进士,授职行人,册封琉球,谢杰推却他们的馈送。琉球的使者入宫中辞谢,仍用黄金馈送给他,谢杰最终向朝廷汇报了此事并悉数退回了黄金。历任两京太常少卿。南京每年祭祀懿文太子,以祠祭司官代替,谢杰说:“祝版上署上皇帝的名字,结果派卑贱的人行事,亵渎了礼节。请如哀冲、敬庄二位太子的事例一样,派遣列侯祠祭。”皇上肯定了他的意见,于是任用南京五府佥书负责。谢杰逐渐升到顺天府尹。
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天,谢杰因为皇帝荒废政事,上疏陈述十条告诫意见。说:“此前侍奉两宫太后亲热恭敬出自一心,现在却长久地未如期进宫请安,节日庆贺也少了。孝安太后出丧,皇上也不亲自护送。以前太庙的岁时祭祀,陛下皆亲自前往,现在都是派人代替。以前开讲经筵,陛下亲临,日日勤于圣学,现在讲官形同虚设。在这之前,您披星戴月上朝,现在却深居宫中不理政事,常年不临朝。……”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1)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景泰元年,请求赈济京城附近的饥民,恢复河间因用兵而被罢免的学官、被遣送的生徒,皇上都批复可以。(得分点:“振”“畿辅”“复”“报”,句意通顺。)
(2)程信说:“守备重臣,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像这些事,是主管官吏的职责。”评论者认为他做得对。(得分点:“所以”“非常”“乃”“有司”“韪”,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程信,字彦实,他的祖先是休宁人,洪武年间戍守河间,于是在那里安家。程信考中正统七年进士,被授予吏科给事中。也先侵犯京城,程信督率军队守卫西城门。都督孙镗攻击也先失利,想进城,程信不让进,而是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他。孙镗越战越勇,也先于是退却。景泰元年,请求赈济京城附近的饥民,恢复河间因用兵而被罢免的学官、被遣送的生徒,皇上都批复可以。
程信征讨南蛮时,皇上特许他可以便宜行事。直到班师回朝,不曾擅自奖赏杀戮一人。他说:“刑罚奖赏,是君主的大权,不得已而授予别人。有幸事情集于我一身,总是自己专断,这不是人臣所应该做的。”在南京任上,守备大臣想干预钱粮的管理和诉讼案件,程信说:“守备重臣,是用来防备意外事件的。像这些事,是主管官吏的职责。”评论者认为他做得对。
一、善于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在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能把特别明显的句式译出,但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识。
二、临场翻译,关注“特殊句式”
1.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辅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2)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点拨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3.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在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4.最需要补充词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
(1)省略句的补充
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不像判断句、倒装句那样容易判断。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就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补出省略成分是文意通顺的关键。
省略句的类型复杂多样,怎样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准确地判断省略句呢?怎样才能准确地补充成分翻译出精确的意思呢?方法就在于勤于积累与灵活运用。
①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译句“(郭)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宋史·郭浩传》)中,“颁示”的主语是谁?从该句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但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的经略使,怎能“颁示诸路”呢?故这里的主语应是“朝廷”。
②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有:a.省略主语,b.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c.省略介词“于”或“以”。
(2)其他词语的补充
在翻译过程中,除省略成分要补充外,还要添加、补充一些必要的词语,使句意更加明白,表达更加流畅。如翻译一些高度凝练的句式(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必须补充一些词语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明白。这样的补充,没有标志,也无规律,全凭自己对原意的精确理解。
例如: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张煌言《〈奇零草〉序》)
译文:先父担心(我)荒废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告诫我。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建炎初,登进士第。调临安府司理参军。范宗尹为相,义问与沈长卿等疏其奸。为饶州教授,摄郡。岁旱,以便宜发官仓赈民,提刑黄敦书劾之,诏勿问。前枢密徐俯门僧犯罪,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知江宁县。召秦桧所亲役,同僚不可,义问曰:“释是则何以服他人。”卒役之。通判江州。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宗元道九江,常先檄义问拘其舟,义问投檄曰:“吾宁得罪,不为不祥。”常先白桧,罢去。
(节选自《宋史·叶义问传》,有删改)
(1)义问绳以法,俯本欲举义问,怒甚,俯乃袖荐书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豫章守张宗元忤桧,或中以飞语,事下张常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叶义问按法律处置了他,徐俯本来打算举荐叶义问,非常生气,徐俯于是把推荐书放在袖子里给了他。(得分点:“绳”“举”“袖”,句意通顺。)
(2)豫章郡守张宗元得罪了秦桧,有人用流言中伤他,案件交到张常先那里。(得分点:“忤”“中”,状语后置句“以飞语”,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叶义问,字审言,严州寿昌人。建炎初年,叶义问进士及第。调任临安府司理参军。范宗尹做宰相,叶义问和沈长卿等人上疏揭发他的恶行。任饶州教授,代理州事。当年旱灾,叶义问自行决定开官仓赈济百姓,提刑黄敦书弹劾他,皇帝下诏不再追究。从前的枢密史徐俯门下僧人犯罪,叶义问按法律处置了他,徐俯本来打算举荐叶义问,非常生气,徐俯于是把推荐书放在袖子里给了他。
叶义问任江宁知县。召秦桧的亲友服役,同僚不同意,叶义问说:“不这样做,那又怎么能让别人心服。”最终令他们服役。任江州通判。豫章郡守张宗元得罪了秦桧,有人用流言中伤他,案件交到张常先那里。张宗元路过九江,张常先发文书给叶义问,命他阻拦张宗元的船只,叶义问扔掉文书说:“我宁可领罪,也不做坏事。”张常先告诉秦桧,罢官而去。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得分点:“使”“为……所”,句意通顺。)
(2)又过了一年,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得分点:“其”“副使通大夏之属者”“于汉”,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得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
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三十年,除浩权建王府教授。三十一年,迁宗正少卿。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力言:“太子不可将兵。”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览奏意,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
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莫济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浩曰:“臣不敢以私害公。”盖其宽厚类此。(节选自《宋史·史浩》,有删改)
(1)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先是准备防御,这是良好的规划。假如听信浅薄无谋的人,发动不经训练的军队,说这就是恢复大业,怎么可以呢?(得分点:“备御”“傥”,反问句式“谓之恢复得乎”,句意通顺。)
(2)我不知道有怨恨,假使把这当作怨恨而用恩德报答他,这就是存心的了。(得分点:“以为”“报”,判断句“是有心也”,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及第。三十年,任命史浩暂代建王府教授。三十一年,升任为宗正少卿。适逢金国主完颜亮侵犯边境,(皇帝)下昭亲自出征。当时两淮失守,建王上书直言请求率领部队担任前导。史浩极力进言说:“太子不可率兵。”建王大有所感而觉悟,立刻让史浩起草奏疏,请求随从帝王的车驾而尽到儿子的职责,文辞意气恳切周到。高宗看了奏疏,知道奏疏是史浩起草的,说:“真是王府的官员啊。”高宗也想让建王普遍了解各位将领,于是(建王)随从帝王的车驾到建康。三十二年,孝宗接受禅位,(史浩)升任翰林学士。张浚将要谋求恢复(中原),史浩和他意见不同。史浩上奏说:“首先是准备防御,这是良好的规划。假如听信浅薄无谋的人,发动不经训练的军队,说这就是恢复大业,怎么可以呢?”
史浩喜欢推荐人才,曾经拟定陈之茂升官为郡守,皇上知道陈之茂曾经说过史浩的坏话,说:“你难道是在用恩德报答怨恨吗?”史浩说:“我不知道有怨恨,假使把这当作怨恨而用恩德报答他,这就是存心的了。”莫济诋毁史浩尤其厉害,史浩却举荐莫济掌管内制。史浩说:“我不因为私怨妨害公事。”大致上他的宽厚就像这样。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7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