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学习资料分享(打印版)
考点二 古代文化常识——以本为本,强化记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常识内容一般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制、科举、姓名、礼俗、宗法、车马、饮食、音乐、文学等内容。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对理解作品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容,不考生僻晦涩的内容。高考考查的文化常识大部分与课本内容相关,所以考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文化常识,对解题有很大帮助。下面就对课内外出现的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训练,帮助考生找到解答文化常识题的窍门。
【课内联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④吾不能早用子( )
⑤则虽欲长侍足下( )
⑥敢以烦执事( )
⑦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
⑧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⑨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⑩贱妾留空房( )
答案 ①诸侯谦称,寡德之人。②敬辞,称对方。③对人的鄙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④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⑤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⑥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⑦表示轻蔑的称呼。⑧谦辞,旧时男子称自己。⑨敬辞,尊称男子。⑩古代妇女谦称自己。
【课外拓展】
2.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
②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
③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号”和“名”词义相近或相反,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
④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于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
⑤庙号是皇帝在位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也用这个庙号。( )
⑥上辈称呼下辈或者平辈之间称呼时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无尊卑之说,如“尔安敢轻吾射”中的“尔”。( )
⑦古人自称家人的时候经常带“家”或“舍”,其中“舍”是称呼家中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家”则是称呼家中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少的人。( )
⑧殿下是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
⑨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表示褒奖之意,称之为“谥”或“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
⑩“先”表示已故的,是称呼死者的敬辞。如“先考”是对已故母亲的敬称,也称“先君子”。“从”表示堂房亲属。如“从子”是指侄子,“从兄”是指同祖伯叔的儿子而年长于自己的人。( )
答案 ①√ ②√ ③× 应该是“名”与“字”有关系,陶渊明,字元亮;苏轼,字子瞻。 ④× 明清之前,很多皇帝有多个年号。 ⑤× 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⑥√ ⑦× “家”“舍”的解释反了。 ⑧√
⑨× 不只是褒奖,谥号有褒贬之意。⑩× “先考”是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已故母亲称“先妣”。
【课内联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晋侯秦伯围郑( )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③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
④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
⑤拜为上卿( )
⑥召有司案图( )
⑦举孝廉不行( )
⑧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
⑨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⑩衡下车,治威严( )
答案 ①春秋时期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②楚国之卿,类似丞相之职。③武官名。④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⑤古代官名,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⑥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⑦“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⑧宫廷的侍卫。⑨贬官,降职。⑩官吏初到任。
【课外拓展】
4.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兵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
②征辟制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如张衡就曾经“公车特征拜郎中”。( )
③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④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
⑤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⑥“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
⑦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
⑧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⑨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
⑩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
答案 ①× “兵部”应是“吏部”。 ②√ ③√ ④× “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⑤√ ⑥× 用法不同。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⑦√ ⑧√ ⑨√ ⑩×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课内联想】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 )
②沛公欲王关中( )
③将军战河北( )
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⑤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
⑥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⑦然后以六合为家( )
⑧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⑨一去紫台连朔漠( )
⑩序八州而朝同列( )
答案 ①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②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③黄河以北。“河”特指黄河。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⑤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⑥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⑦天地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⑧宋元时行政区域名。⑨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⑩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课外拓展】
6.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江河专指长江、黄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
②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一带。( )
③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
④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⑤有些地方有古称或者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扬州称临安、维扬,杭州称广陵、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
⑥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
⑦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东部地区。( )
⑧淮左,淮水西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西面。( )
⑨中国五岳,中国汉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
⑩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
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扬州称广陵,杭州称临安。 ⑥√ ⑦× 百越泛指南方地区。 ⑧× 是淮水东面。 ⑨√ ⑩√
【课内联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乃朝服,设九宾( )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⑤项王、项伯东向坐( )
⑥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 )
⑧伏惟启阿母( )
⑨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
⑩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
答案 ①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②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③穿一周年孝服的人。④天子的宗庙。⑤面向东。古代以东为上方、尊位。⑥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⑦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⑧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⑨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⑩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课外拓展】
8.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
②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③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
④敕是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
⑤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团圆节日。( )
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
⑦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
⑧再拜,再一次行拜礼,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
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两国结盟共对外敌,后称两国结盟为“秦晋之好”。( )
⑩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天子之死称崩,父母之死称见背,佛教徒之死称圆寂,一般人的死称羽化、亡故、谢世等等。( )
答案 ①×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 ②√ ③√
④× 去掉“或肱股之臣”。 ⑤× 上元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⑥√ ⑦√ ⑧× 再拜是拜两次。 ⑨× 秦晋之好后称两姓联姻。 ⑩× 羽化是称道教徒之死。
【课内联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
②岁在癸丑( )
③七月既望( )
④徘徊于斗牛之间( )
⑤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
⑥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
⑦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
⑧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⑨如何四纪为天子( )
⑩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答案 ①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1~3时。②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③农历每月十六。④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⑤东汉皇帝汉顺帝刘保的第二个年号,这里运用了年号纪年法。⑥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⑦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⑧秋季的第三月,即农历九月。⑨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⑩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课外拓展】
10.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
②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阴历每月初一称“晦”,每月最后一天称“朔”。( )
③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
④《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正热。( )
⑤月亮的别称很多,如金乌、金蟾、玉兔、婵娟等。( )
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
⑦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长的时间。( )
⑧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
⑨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
⑩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不分离。( )
答案 ①√ ②×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③√ ④× “表明暑气正热”应是“暑气已退”。 ⑤× 金乌是太阳的别称。 ⑥√ ⑦× 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⑧√ ⑨√ ⑩× 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课内联想】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②通五经,贯六艺( )
③为变徵之声( )
④不过数仞而下( )
⑤死当结草( )
⑥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
⑦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⑧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答案 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②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③徵的变调,音调悲凉。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声调激愤。④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⑤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⑥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意思是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⑦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⑧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⑨庄生:庄子,庄生迷蝶的典故。望帝:相传商朝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⑩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课外拓展】
12.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③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作者姓名命名,如《李清照集》;以官爵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 )
④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
⑤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
⑥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苏洵的《嘉祐集》、杜牧的《樊川文集》都是以帝王年号命名的。( )
⑦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
⑧《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 )
⑨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
⑩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行书也叫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
答案 ①√ ②√ ③× 《范文正公集》以谥号命名。
④√ ⑤× 《乐》应该是《易》。 ⑥× 杜牧的《樊川文集》是以地点命名的。 ⑦√ ⑧×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⑨√ ⑩× 楷书也叫真书。
【课内联想】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
②江州司马青衫湿( )
③总角之宴( )
④把吴钩看了( )
⑤臣请就汤镬( )
⑥副有罪,当相坐( )
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⑧钟鸣鼎食之家( )
⑨槌床便大怒( )
⑩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答案 ①粗布或粗布衣服。②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后来也指地位低下的文人。③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④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⑤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⑥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⑦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⑧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⑨古代的坐具。⑩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课外拓展】
14.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①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
②古代平民着白衣,故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如“往来无白丁”;布衣、麻衣,借指平民。( )
③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
④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
⑤樽、壶、觥、筹、卮、缶,都是古代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
⑥席是跪坐时用的垫子。这是由于最初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
⑦在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拉车,驷就是三匹马拉车。( )
⑧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
⑨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古代也作为死刑的统称。( )
⑩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裳”指上身的衣服,“衣”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 )
答案 ①√ ②× 往来无白丁的“白丁”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③√ ④√ ⑤× 筹是酒筹,不是酒器。
⑥√ ⑦× 骖就是三匹马拉车,驷就是四匹马拉车。
⑧√ ⑨√ ⑩× “衣”和“裳”的解释颠倒了。
高考子母题
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高考母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是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解析 践阼,指即位、登基,并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意思。
答案 C
【对应子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B.牵黄犬:原指牵着黄犬去打猎,这里指的是统领百姓。
C.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D.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所以把致仕称为“悬车”。
解析 《史记·李斯列传》:“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以“牵黄犬”“牵犬东门”比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答案 B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郡郿县人。鲁芝家族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豪门大族。父亲被郭氾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才迁居雍州,致力于古代典籍的研究。被郡里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担任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将他举荐为孝廉,授郎中之职。后来鲁芝被授任骑都尉、参军事、代安南太守,升任尚书郎。曹真出京到关右督察,鲁芝又任参大司马军事。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数年时间恢复了旧时边境。升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魏明帝允准。曹爽辅政,任用鲁芝为司马。鲁芝多有正直的言论和高明的谋略,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讨伐曹爽,鲁芝率领其余众兵过关斩将,冲了出去赶赴曹爽处,劝曹爽说:“将军处在伊尹、周公的位子上,一旦因获罪被罢免,即使想再牵黄狗,又怎么能办得到!如果挟天子保有许昌,倚仗帝王的威势用羽檄征召四方兵马,谁敢不听!如果放弃这个决定离去,那就是想去刑场,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懦弱疑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身受杀戮。鲁芝也受到曹爽的牵连而被下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想求赦免。宣帝赞许他,赦免而不杀他。不久被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武帝即位,鲁芝转任镇东将军,爵位晋升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为年已七十,告老退职,(为此)上疏十多次,于是被征召为光禄大夫,位列特进,配给吏卒,门前像官署一样设置木栅。羊祜任车骑将军,(请求)让位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与人和睦而不苟同,做官至头生白发,始终守礼,未被任选此官职,我却超越了他(居这么高的位子),怎么能满足天下人的愿望!”皇帝没有听从。鲁芝便是如此受人敬重。泰始九年鲁芝去世,时年八十四岁。皇帝为他的死而恸哭,赐谥号“贞”,赐坟地百亩。
二、(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白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载,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 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缕:逐条陈述。
【高考母题】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指蓬莱和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解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错。本文不以记游写景为主,而是因事抒发自己的见解,是一篇杂记。
答案 A
【对应子题】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大历十一年,是年号纪年法,下文中的“开成四年”也是年号纪年法。
B.昆阆,指昆仑山上的阆苑,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C.黎庶,指黎民百姓。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称呼为黔首。
D.名、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李白字青莲。
解析 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号。
答案 D
【参考译文】
从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到达霅溪,霅溪与汀洲相连,汀洲又名白洲。梁朝吴兴太守柳恽在这里写诗说“汀洲采白”,于是人们就以白作为汀洲的名字。往前不知道几十万年,往后又几百年,此处有白洲之名,但没有亭子,全是荒泽。到了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做刺史,才剪除丛生的树木,疏导河流,建造八角亭来游玩歇息。不久水灾连续不断地来到,池塘淤塞,亭台倾塌。后又几十年,荒败不堪,没有落脚的地方。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为刺史,于是疏通四条水渠,深挖两个池子,建造三个园子,构筑五个亭子,花木荷竹,船桥廊室,以及游览集宴歇息住宿的设施,没有不齐备的了。看到的那个架于大溪之上,横跨长汀的,称它为白亭。位于两个园子中间、可以观看花草的,称它为集芳亭。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可以观赏晨曦的,称它为朝霞亭。可以亲近清水的,称它为碧波亭。五亭错落而立,各种景象交替进入,无论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看,美景都尽收眼底。每到汀洲微风轻吹的春天,溪月皎洁的秋天,花繁鸟鸣的早晨,莲开水香的傍晚,宾友汇聚于此,歌声音乐响起来,船只缓缓行驶,客人们喝酒咏诗意兴盎然,飘飘然恍恍然。游览的人相互对视,都说:不知这里是世外,还是人间?又不知道蓬莱瀛洲昆仑阆苑,还能够怎样?
当时我在洛阳做官,杨君寄来信送来图,请我写一篇记文。我看着图握着笔,凝神注视,用心思索,逐条陈述大概的情景,十分之美写不出二三分。大凡某地有风景优美之处,遇到合适的人才被发现;人有独特的构思,遇到合适的事物才可以发挥:境与心的相遇,本来就是有时机的吧?这白洲,实在是柳恽太守发现它,颜鲁公草创它,杨君描绘它:三位贤人连续努力,极尽所能。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百姓安康的原因,是杨君能革除弊端,兴办有利之事,像改革茶法、变更税书一类的就是。兴办了有利之事,所以官府就有了余财;成就了政绩,所以闲暇时光就多了。因此有余力成就高尚的情致,建成美丽的景象,三者互相为用,哪里是偶然呢?早先谢、柳为郡守,喜爱山水,颇多高尚的情致,但没有听说有好的政绩;龚、黄为郡守,心忧百姓,有好的政绩,但没有听说有美景。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叫汉公,字用乂。恐怕年代久远,后来人不知道,所以写上他的名字。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骤”
(45分钟 45分)
题组一 对点练
注:每小题3分。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解析 B项,“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错误;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答案 B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解析 A项,“高祖”是皇帝的庙号。
答案 A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 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答案 D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解析 C项,题干中“十二天干、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二地支、十天干”。
答案 C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数”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是学官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解析 A项,“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答案 A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次官是侍郎。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解析 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答案 D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解析 A项,“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答案 A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末是女角,旦是男角。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C.“疏”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
D.“轩辕”即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解析 A项应该是旦是女角,末是男角。
答案 A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 A项,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答案 A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的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解析 C项,“社,谷神;稷,土神”有误,应为“社,土神;稷,谷神”。
答案 C
题组二 语段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解析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故选B。
答案 B
【参考译文】
郝处俊,是安州安陆人。他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解析 “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答案 B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是乾州奉天人。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用对待师友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奂就试于东平,两道考试都中诗赋、策论第一。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与丹阳丞刘渢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渢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解析 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其他所有人的死亡。故选C。
答案 C
【参考译文】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崔慰祖和丹阳县丞刘渢一向要好,萧遥光占据东府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的一天,刘渢对崔慰祖说:“你家中有老母亲,应当赶快出城去。”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橱柜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本,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昉、徐寅、刘洋、裴揆等,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