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苏教版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三 考点突破 学案2 掌握传记探究题的两大考点

标签: 暂无标签
学案2 掌握传记探究题的两大考点
       考点1 探究传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考点解读
传记阅读要求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发掘传主的精神追求,发掘这种追求对
人生的有益启示。“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是传主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
值和作者的情感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则是指
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包括文本本身与当代社会的
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属于现实性的。对传主精神
品格类的探究,融合了“作用”“用意”“意图”类题目,这一命题的考查形
式往往是“分析综合”“探究”等。
                           真题对接
(2015·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
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岳飞的
《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
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
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
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
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
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
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
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
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
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
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
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
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
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
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
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
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
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
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 但因盟军失利     , 缅北战局急转直下      , 腹
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
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
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
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
,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
26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
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
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      , 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             , 乃将遗体火化     , 骨灰
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
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
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
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
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
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
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
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
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
能力。回答此题不但要分析原文,还要注意相关链接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戴安
澜的品格精神,重点分析4、5两段,多侧面多角度总结美军、日军佩服戴将军
的原因,此题需分条陈述。
答案: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
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
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
方,视死如归。(如有其他答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意思答
对即可。)
                            解题指津
                 通读全文,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
      提取关键句      含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语句、暗示社会环境的语句等来解读作品
                 的主题。

                 特别关注详细记叙的传主的某个人生阶段,因为这一阶段是传
读      关注详写
                 主成长过程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能突出传主的社会价
技      的经历
                 值和影响。

                 应关注传主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
       懂得知人
                 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
        论世
                 义和影响。
答    观点鲜明:观点可从题干中得到,论据需要在文本中寻找。
题    辩证说理:答题时考虑主客观(主观思想与客观成就),内外因(先天禀赋与后天
技    历练)、个体整体(把个人放在集体、时代中)因素,对平凡的人不拔高,对伟大
巧    的人不溢美,阐述、评价客观公正。
                           巩固训练
阅读《一人一校一国家》,完成下列问题。(文本见本专题学案1 考点2[巩固训
练])
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
与 “一国家”关系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
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标题中张伯苓“一人”与“一国家”关系的理解,答题时
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一人”和“一国家”的内涵,从表层上看,“一人”就是
指本文的传主——张伯苓,“一国家”就是指中国;从深层考虑,文中的“一人”指
张伯苓的优秀品质;“一国家”指其在教育上对国家的贡献;“一人”“一国家”高
度概括了张伯苓和国家的紧密联系,展示了张伯苓为使国家富强毕生所做的努
力,他为国奉献了“一人”,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一校”并不是指具体哪一个学
校,而是指张伯苓通过办学为国家做贡献,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传记以“一人
一校一国家”为标题,暗示了传主的身份,概括了传主的主要事迹,突出了传主
的爱国精神。
答案:①“一人”字面上指张伯苓,突显他毕其一生热情投入教育事业,以身报
国,矢志未渝的人格;②“一国家”指的是张伯苓一生强烈热爱的祖国,从决计
以教育救国,为国培养人才,开创教育先河,到进行爱国教育,宣传爱国思想,在
生命弥留之际,仍激励南开学子竭尽所能,建设富强康乐的新中国;③“一人”
“一国家”高度概括了张伯苓和国家的紧密联系,传神地塑造了张伯苓的爱国
形象,准确地评价了他一生的贡献、精练地概括了他的爱国精神。
         考点2 研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考点解读
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时代和社会背景;(2)作者的
写作动机;(3)文本的表达目的;(4)文本的表达方式;(5)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
;(6)文本的比对资料和互视资料;(7)文本的隐含意义等。
                                   典题引路
(2013·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
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
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
“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
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
”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
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
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年拼搏
,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
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
船王”。
    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           , 他号召  : “ 国家的抗战开始了       , 民生公司应
该首先行动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
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
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
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还有40天
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在此关键
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
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
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
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
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
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赶快将这一个
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
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
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
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
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
“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
“民国乡建三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
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
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
……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
续不断地去办。
                                                          (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
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积极目的。
                                                          (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卢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
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
                                   (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某些问题的探究能力。题干提出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
人,并结合材料分析,其实就是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答案:①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者:提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
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强国宏愿,动员民生公司员工英勇抗战;②脚踏实地、
勇于实践的实干家: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致力于北碚乡村建设;③具有现代意识
的改革家:认为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秩序,注重基础建设,提高
人民文化生活水平;④目标高远、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把实现个人理想与
改造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解题指津
                      通读全文,依据文本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
1.整体感知文本信息,从
                      句、过渡句、含有作者感情倾向的语句、暗示社
解读文章主旨中探讨作
                      会环境的语句等,来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去探讨
者的创作意图
                      作者的创作意图。
                      先从文本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再关注
2.从作者的经历、所处
                      文后注释(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
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
                      储备,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经历、时代背景等
方面探讨创作意图
                      都是探讨创作意图时需要考虑的。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悲愤画家”廖冰兄
    著名漫画家廖冰兄一生作品达上万幅              , 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宽广的人
文胸怀,被称作“浓缩的百年中国史”。其中,尤以“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
人的邪恶而愤”的“悲愤漫画”最为出名。“悲愤漫画”成为廖冰兄代千万人
发声的最好工具。
    廖冰兄1915年10月出生于广州,读中学时即开始作漫画,20世纪30年代初期
,17岁的廖冰兄开始发表漫画。此时发表在上海《时代漫画》等刊物上的作品,
虽然以趣味为主,但其中有些作品却是以幽默含蓄的笔调来批判人世的冷酷、
虚伪和不公平,甚至试图穷究这些社会现象的根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廖冰兄画了一批宣传抗日的漫画,然后带到广州、武
汉展出。1938年秋,廖冰兄又创作了《抗战必胜连环画》。这套连环画200多张
作品立意新颖,题材广阔,刻画入木三分。这些作品“无论在前线还是在后方,
都犹如激励军民的号角,响彻云天;更如射向敌人的炮弹,威力强大。它们和千
千万万的正规军和游击队融为一体,并肩作战,终于赢得了这场民族战争的最后
胜利”。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蒋介石在美国的扶持下加紧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全
国内战。惨遭八年战乱的中国人民又一次面临光明与黑暗的抉择。此时,廖
冰兄用了半年时间,画了一百多幅漫画,以总题为《猫国春秋》,在重庆、成
都、昆明等地展出,这组画抒发了人民对蒋介石独裁政权暴虐与腐败的积愤,
以人形的猫鼠来隐喻反动派中的各种分子既狼狈为奸,又互相争夺的丑态,喷
发着对蒋家王朝暴虐和腐败的积愤。其中《染血求知》为代表作,当时贪官
污吏层层剥削经费,使当时在校学生的伙食质量急剧下降,即便如此,学生们
仍然在蚊虫肆虐、夜无明灯的环境下读书学习。这是一幅20世纪40年代中国
惊心动魄的“寒士图”。作品展出时人海如潮,不少学生、农民、工人竞相
携带铺盖,披星戴月徒步赶到展区,露宿街头,通宵达旦排队购买入场券。作
品对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如
此广泛的画展是前所未见的。
    1947年,内战已经打响。廖冰兄移居香港。到香港后,廖冰兄加入了中共香
港文委领导下的“人间画会”。在廖冰兄的倡议下,“人间画会”举办了“风
雨中华”大型漫画联展,反映了中国“遍地哀鸿,弥天战火;金风钞雨,动荡中华
”的现状。这是香港有史以来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政治漫画展。
    建国初期,为配合形势,廖冰兄作了不少时政漫画,其中《打油词画赠教条
主义者诸公》为代表作。这组画对“花朵必须向上,太阳只需初升,画人定要笑
盈盈,作画清规三订”的教条主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
1957年,廖冰兄也因此画被打成右派,自此停笔长达22年。
    1979年,经过拨乱反正之后,廖冰兄的被“活埋了二十年”的漫画重新走上
历史舞台。在廖冰兄晚年的作品中,以对十年浩劫进行深刻反思的组画《噩梦
录》(1979年)和《残梦纪奇篇》(1994年)的影响最大,令人警省。其中《蝇的
株连》记录了“极左”路线制造的历次政治运动——“用重磅的炮弹对付一只
小小的苍蝇”,而炸弹之下是无数无辜的良民。画面令人触目惊心。《自嘲》
描绘了自己长期封闭在瓮中,身心扭曲,痛苦不堪;在瓮破之后,仍然不敢动弹的
状态。表面上,这幅画描绘“文革”留下的精神创伤,反映的是个体的悲剧,实
质上概括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代人的悲剧。作品于夸张之中满含辛酸,于感慨之
中多有庆幸,成为那个特殊时代不可磨灭的符号。
    “漫画不是玩笑,不是点缀,漫画是一种责任。”这正是廖冰兄倾尽一生为
之奋斗的座右铭。
【相关链接】
①廖冰兄(1915~2006),我国著名漫画家,其漫画尖锐活泼,针砭时弊,具有较强的社会批
判意义。融中国画、西洋画、儿童画、版画、水彩、水粉画于一身,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3年9月,荣获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出版
有《冰兄漫画》(1932年至1982年作品选)。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9月22日去世,享年
91岁。
②中外古今的漫画大师大都偏于幽默以及所谓黑色幽默,而我的作品却偏于发泄悲愤,不
是使人感到轻松,而是感到压抑、震撼。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故我所
作多是悲愤漫画。(廖冰兄自语)
③廖冰兄有火一样的性格。他生性刚烈,从来不怕得罪人,历经多个时代而尖刻批判的“
硬汉”精神不改。画如其人。他的画中有蔑视王法僧规、锄强扶弱的鲁智深;有憨直、
纯真、天不怕、地不怕的黑旋风李逵……
(著名漫画家方唐评廖冰兄)
对“十年浩劫”进行反思是“文革”结束后的一大创作主题,巴金先生创作了散
文集《随想录》,廖冰兄也创作了《噩梦录》和《残梦纪奇篇》等漫画,结合材
料谈谈你对这种“反思创作”的理解,并从民族发展的角度谈谈“反思”的现实
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此题需要注意对文本外知识《随想录》
的了解,教材中选入了巴金《随想录》中的《小狗包弟》,有助于考生回答,题
干要求从“民族发展”的角度谈现实意义,那就要理解“反思”和发展的关系。
答案:【理解】这种反思创作并非要反映创作者个人在“十年浩劫”中所受
的迫害,而是要借作品揭示众多无辜的个体生命受到的摧残、心灵的扭曲,更
是要揭示整个中华民族一代人的悲剧;创作者试图通过深刻的反思,探究造成
这场灾难的根源,进而警醒人们不要让悲剧重演,不要重蹈覆辙。
【意义】一个民族要想不断发展强大,就应不断反思过去,以史为鉴,这样才
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发展进程才能稳步推进。深刻反思、鉴往知来,才能使
中华民族永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