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第1讲 “三观法”——快读准解古诗词
• 一、古诗词鉴赏“三观法”
宏观读诗——知人论世 微观解辞——揣情摩意 反观破疑——借题解诗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字,是 全国卷古诗歌阅读考查形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
人、事、景、物、情的有机 为一道客观选择题(2017年
学,唐宋诗词在各自的时
结合体。诗歌的语言常常具 为“5选2”,2018年为“4
代里光彩耀眼;一个诗人
有倒装、省略、分拆、互文 选1”)+一道主观简答题。
有一个诗人的诗风,豪放
见义等特点。微观解辞,就 选择题的考查落脚点是诗歌
婉约质朴华美各呈擅场。
是要学会“咬文嚼字”,从 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读诗,首先要从宏观上把
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一
握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
句等方面把握诗歌大意,通 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
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生
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 项。这一考查形式使得诗歌
活环境、诗作风格,从而
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歌 的提示信息更加丰富,有助
准确判定诗歌的情感基调
的主旨 于考生“借题解诗”
• 二、“三观”关注点
• (一)宏观关注点
• 1.初唐诗歌——风神初振,缛靡未刊
• 初唐: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唐睿宗延和元年(618~712)。
• (1)时代特征:初唐百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
治武功,武后(武则天)的雄姿英发和精明干练,宫廷剧烈的斗争,关
陇与山东及东南等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南北文化观念的急剧碰撞,
都引起诗人心灵的急剧波动和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发展。
• (2)代表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宫廷
诗人)、宋之问(宫廷诗人)、杜审言等。
• (3)作品风格
初唐前期,宫廷应制唱和诗多歌功颂德,点缀太平、追求精
工典雅成了时尚;初唐后期,随着“初唐四杰”(王勃、杨
共
炯、卢照邻、骆宾王)登上诗坛,诗歌力反齐梁宫廷诗风,
性
题材和主题由宫廷台阁走向社会现实,风格也由纤柔卑弱变
为清新明快
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最先摆脱齐梁浮艳
树树皆秋色,
王绩 诗风,诗作质朴清 《野望》
山山唯落晖
新,抒写真情
个
强调作诗要“刚健 《送杜少府 海内存知己,
性 王勃
”,有“骨气” 之任蜀州》 天涯若比邻
《和晋陵陆
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云霞出海曙,
杜审言 丞早春游望
诗作以浑厚见长 梅柳渡江春
》
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诗作词采绮丽,对 《度大庾岭 山雨初含霁,
宋之问
仗工整 》 江云欲变霞
个 倡导“汉魏风骨”,
性 主张“兴寄”,推
念天地之悠
尊“风雅”,重视 《登幽州台
陈子昂 悠,独仓然
“比兴”。题材宽 歌》
而涕下
广丰富,风格刚健
质朴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①
• 卢照邻
•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 他乡共酌金花酒②,万里同悲鸿雁天。
• 蜀中九日
• 王 勃
•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③从北地来。
• 【注】 ①玄武山:蜀地山名。②金花酒:菊花酒。③那:奈何,为何。
•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两诗中作者都于九月九日登高远望,是因为自古就有此日登高、饮
菊花酒的习俗。
• B.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远在异地他乡,思念故土而又不得归去的怅
惘之情。
• C.“归心归望”“他席他乡”,一写心中情,一写眼前事,两句可谓
天然巧合。
• D.两诗作者一在南,一在北,虽然相隔万里,地点不同,然而却有着
同样的感情。
• 解析 从卢诗注解和王诗题目来看,两人都在蜀地。
• (2)两首诗结尾都提到“鸿雁”,但作者心中由“鸿雁”引发的感受、
想法却有同有异。试作简要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两首诗都是借“鸿雁南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卢诗以“鸿
雁南飞”反衬人不能北归的乡思;王诗则质问,鸿雁为何从北飞至南,
含有对南方生活的厌倦之情。
• 答案 相同:鸿雁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同:卢诗写看到鸿
雁在秋季南飞回乡,而自己却客居异地,有家难回,不禁悲从中来。
王诗写自己已经厌恶南方,而质问鸿雁为何非要飞到这里,以此表现
思乡之切。
• 2.盛唐诗歌——文质兼备,风骚两挟
• 盛唐:唐玄宗开元元年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
• (1)时代特征: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
充满自信。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顶峰。诗坛上百花吐艳,名家如林。
• (2)代表诗人: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崔颢、王之涣
为代表,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李白、
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
盛唐诗歌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豪迈乐观、激昂慷慨、积
共 (3)作品风格
• 极进取、奋发有力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匡时济世的责任感
性
和使命感
代表人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物
个 感情激越,气势豪迈,
性 风格奇峭,色彩瑰奇, 《白雪歌 忽如一夜春
岑参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 送武判官 风来,千树
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归京》 万树梨花开
有深切的感受
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其诗多边塞军旅、宫怨 《出塞二 但使龙城飞
王昌龄 闺情和送别之作,婉而 首(其一) 将在,不教
个
多讽,清刚俊美 》 胡马度阴山
性
相看白刃血
感情慷慨激昂,语言质 《燕歌行
高适 纷纷,死节
朴凝练,风格豪放悲壮 》
从来岂顾勋
代表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人物
边塞和游侠诗风格雄浑、
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 ①《使至 ①大漠孤烟直,
气;山水诗意境清新秀 塞上》 长河落日圆。
个 王维
丽,思想蕴含禅理,语 ②《山居 ②明月松间照,
性
言清新明快,音节和谐 秋暝》 清泉石上流
响亮
语言清淡,意境深幽,
孟浩 《宿建德 野旷天低树,江
多写山水田园、隐逸以
然 江》 清月近人
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想象丰富奇特,
风格飘逸绚丽,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 语言清新自然, 《将进酒》
千金散尽还复来
个 充满浪漫主义气
性 息
多涉笔社会动荡、
政治黑暗、人民 边庭流血成海水,
杜甫 《兵车行》
疾苦,诗风“沉 武皇开边意未已
郁顿挫”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白 帝①
• 杜 甫
•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
倾盆而下。
•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了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令
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
面貌作铺垫。
•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净尽、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
暗的社会现实。
• 解析 “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表明大雨已至,
颔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上句“雷霆斗”指水声
雨声夹杂在一起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故气氛应是“紧张激烈”,而
非“沉寂”。
• (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颈联是写所见:荒原上闲遛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
诗人以“戎马”和“归马”进行对比,以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
“百家”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
郁的忧思。
• 答案 诗歌的颈联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
即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颈联用了对比
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进行对比,用“归马”的安逸,反衬
“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以往昔“千
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进行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
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 3.中唐诗歌——创新求变,流派林立
• 中唐:唐代宗大历元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766~824)。
• (1)时代特征:中唐前期“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上也
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及至中唐后段,顺宗、宪宗朝的政治改革和
军事平叛初见成效,诗歌创作才又呈现出活跃的景象。
• (2)代表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卢纶、李益、白居易、元稹、李绅、
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贾岛、刘禹锡等。
情感基调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审美情趣由外拓趋向
• (3)作品风格
共性 内敛,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这一时期
诗人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异常突出
代表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人物
个 刘长 精致秀润,孤 《逢雪宿芙蓉山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
性 卿 独凄清 主人》 归人
白居 反映现实,通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
《卖炭翁》
易 俗易懂 忧炭贱愿天寒
代表人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物
以文为诗,雄健 《左迁至蓝
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 壮丽,浑朴刚劲, 关示侄孙湘
个 雪拥蓝关马不前
险怪生涩 》
性
题材广泛,内容
《酬乐天扬
丰富,精练含蓄, 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 州初逢席上
韵味深长,富有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见赠》
哲理
•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 白居易
•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
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
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
的诗篇。④伏:服气。
•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CD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
创作的代表。
•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
的创作水准。
•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
作的意思。
•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
否得到认可。
•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
耀的资本。
• 解析 C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认
可李绅的诗歌创作的意思。D项,这首诗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现实境况的
无奈和自嘲,说明作者还是想得到当世的认可的。
•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作答本题要从把握诗歌的大意入手,逐句理解诗意,然后联系诗
人的生平经历,分析诗人借“戏赠”表达的思想情感。诗歌一、二句
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
成就。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
”“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
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
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
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
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 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
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
与自嘲。
• 4.晚唐诗歌——辞句尚切,气韵甚卑
• 晚唐: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唐亡(825~907)。
• (1)时代特征:唐王朝的国势趋于全面衰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
党之争等种种矛盾日益激化,兵连祸结,社会动荡。晚唐士人对国事
日非深感忧虑,对唐王朝的中兴无望深感失落,这种衰世之象对晚唐
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2)代表诗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
荀鹤、罗隐、韩偓等。
晚唐诗感时伤怀,个性鲜明:情感内涵上,转入日常生活;
共性(3)作品风格
• 艺术内涵上,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锻炼
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其诗豪放爽朗、清新俊
商女不知
逸,于拗折峭健之中,
个性 《泊秦淮 亡国恨,
杜牧 见风华掩映之美。多伤
》 隔江犹唱
时感事之作,咏史诗独
后庭花
具眼光, 见解精辟
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 相见时难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 别亦难,
李商隐 《无题》
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 东风无力
个
优美动人 百花残
性
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
鸡声茅店
致,内容上多写闺情, 《商山早
温庭筠 月,人迹
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 行》
板桥霜
反映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回中①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 李商隐
•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 前溪②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 【注】 ①回中:今甘肃固原。②前溪:南朝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舞曲。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这是一首咏牡丹的诗,诗人使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被风雨摧残的残
花,表达了自己未施才能即遭打击的苦闷。
• B.颔联选用“玉盘”“锦瑟”两个意象,使用移情法,恰如其分地写
出了赏花人的情感。
• C.颔联对仗工整,“迸泪”对“惊弦”,“伤心数”对“破梦频”,
强调风雨摧残牡丹使诗人不禁伤心频数,残梦屡惊。
• D.颈联写生长牡丹的园圃阴云密布、哀红满地,已非当年的旧圃,一
年的蓬勃生机已付流尘。
• 解析 诗中描写残花时并没有使用白描手法。
• (2)李商隐咏花,以细腻传神、用事不着痕迹著称。试结合全诗分析诗
人是如何咏牡丹的。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作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在明确诗人情感的基础
上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首联以榴花起笔,写榴花虽赶不上芳春,
然不及牡丹之先期零落更令人伤心。此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先期零
落”交代了事由。颔联写牡丹为雨所败:玉盘之上,雨珠飞溅,似频流
伤心之泪;急雨打花,如锦瑟惊弦,声声破梦。“玉盘”“锦瑟”两个意
象,一视觉一听觉,极力描摹了风雨摧残牡丹的景象。
•此联中 “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
之情怀遭遇。颈联写环境与败后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已非当
年曲江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生意,已付流尘。全诗托物言志,
以牡丹喻己,前六句以牡丹遭际喻己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击而沦落的
际遇,心伤泪迸,希望成空,昔日之环境已不可再,今后之前途已不
可问。尾联收束全诗,写待他日花瓣落尽之时回顾今日雨中情景,犹
感牡丹粉态之新艳,作者借此暗示自己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
• 答案 首联对比起句,拿石榴花作比,仅用“先期零落”交代事由;颔
联用“玉盘”“锦瑟”两个意象描摹风雨摧残牡丹的景象;颈联想象
牡丹凋零委地时园圃中的荒凉孤寂,表达赏花人的惜花之情。诗歌托
物言志,牡丹被摧残而衰败,正是诗人自己命运的写照。
• 5.北宋诗歌——学摹唐诗,另觅蹊径
• 北宋: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宋钦宗靖康二年(960~1127)。
• (1)时代特征:北宋重文轻武,文化空前繁荣。社会比较稳定,没有较
大规模的动乱,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城市规
模大,市民阶层出现。
• (2)代表诗(词)人:柳永、王禹偁、钱惟演、林逋、欧阳修、梅尧臣、
晏殊、晏几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
• (3)作品风格
共性 继承与创新并存,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
代表人 代表作
作品风格 名句
物 品
疏影横斜水清
其诗自抒胸臆,多有奇句, 《山园
林逋 浅,暗香浮动
风格澄澈淡远 小梅》
个性 月黄昏
其词音律谐和,语意妥帖,
多情自古伤离
婉转铺叙,内容多写歌妓生 《雨霖
柳永 别,更那堪,
活、都市风光以及文人羁旅 铃》
冷落清秋节
行役,状人状物细腻委婉
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独 大江东去,浪
《念奴娇·
苏轼 具风格;其词在题材、 淘尽,千古风
赤壁怀古》
语言、境界方面全面开 流人物
个
拓,开豪放派一派
性
其诗擅长用典,刻意章
法,力避滑熟,喜用拗 桃李春风一杯
《寄黄几复
黄庭坚 律险韵,语言奇警;其 酒,江湖夜雨
》
词以清新洒脱见长,时 十年灯
有豪迈气象
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其词多描写四季景物、
个 无可奈何花落
男女恋情、诗酒闲逸、 《浣溪沙
性 晏殊 去,似曾相识
离愁别恨等,言语清 》
燕归来
丽,意境清新
•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送子由使契丹
• 苏 轼
•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
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
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是( ) BD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
揆非常相似。
•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
敢自居第一。
•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
丹君主扣留。
•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
的君子风度。
•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
平安归来。
• 解析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切
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
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
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
他平安归来。
•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之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
手。首联诗人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写兄弟
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
现了诗人的豁达与坦然。
•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
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
女之态,悲伤落泪。
• 6.南宋诗歌——异彩纷呈,极尽工变
• 南宋:宋高宗建炎元年至宋亡(1127~1279)。
• (1)时代特征: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靖康之变”已在宋人的
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屈膝求和,偏安江南。
人民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 (2)代表诗(词)人:李清照、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戴复古、刘克庄、
姜夔、辛弃疾、赵师秀、文天祥等。
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
共性
• (3)了民族的呼声,诗作品风格 (词)风也随之一变
代表作
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名句
品
梧桐更兼细
个性 其词典雅婉约,偶有豪 雨,到黄昏、
放之辞,多用白描手法,《声声 点点滴滴。
李清照
语言清丽浅近;其诗感 慢》 这次第,怎
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一个愁字了
得
代表人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名句
物
其诗题材广泛,其中涉及时事 塞上长城
政治尤其是恢复大业的作品, 空自许,
陆游 《书愤》
个 激昂慷慨,义愤强烈;其词风 镜中衰鬓
性 格多样,感情苍凉处与诗相类 已先斑
诗歌以写景为主,其中也有不 小荷才露
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 尖尖角,
杨万里 《小池》
怀的作品。语言浅显易懂,清 早有蜻蜓
新自然,富有幽默情怀 立上头
代表作
代表人物 作品风格 名句
品
其词慷慨悲壮,多抒发
爱国情思之作。词风虽
个 《水龙 把吴钩看了,
以豪放为主,然不拘一
性 吟·登 栏杆拍遍,
辛弃疾 格,沉郁、明快、激厉、
建康赏 无人会,登
妩媚、俚俗、幽默,兼
心亭》 临意
而有之。善用典,亦善
白描
•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 陆 游
•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
程。
•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
闷。
•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
挡。
•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
溅。
• 解析 第三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
挥毫泼墨”,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场拼杀,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
礴气势,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这首诗比喻生动,想象奇特,构思别致,借醉中作草书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渴切之情。第一个“酒”出现在第三句。“酒
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诗人以书前喻战前,酒是进军的
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恍
若眼前。第二个“酒”出现在第七句。“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
烟尘清”,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
击,万里江山河清海晏的情景令人神往。
•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
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
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
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 (二)微观关注点
• 1.标题
• 标题是诗歌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
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 如:
卷别 标题 重要信息
2018全国卷 题醉中所作草 ①交代写作缘由(题跋);
Ⅱ 书卷后(节选) ②表明暗含的情感(醉中)
①交代了写作地点(礼部贡院);
2017全国卷 礼部贡院阅进
②表明了事件(到贡院检阅进士考
Ⅰ 士就试
试)
2017全国卷 ①交代了事件(子由出使契丹);
送子由使契丹
Ⅱ ②表明了诗歌题材(送别)
卷别 标题 重要信息
①交代写作缘由(题跋);
编集拙诗,成一十
2017全国卷 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
五卷,因题卷末,
Ⅲ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
戏赠元九、李二十
赠)
• 2.注释
• 诗歌的注释中往往包含着对理解诗歌、答题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常
见的注释的作用是:
注释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主旨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
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 如:2017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文本见本书P199)中注释①对“清
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②解释“武林
”,并点出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
应梦武林春”隐含着苏轼对苏辙的嘱托,希望他不要忘记国家、亲人。
注释③解释典故,有助于理解诗意,“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
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担心。
• 3.意象
•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
象。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感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 如:
• 山居即事
• 王 维
•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柴扉、落晖、鹤巢、松树、荜门、绿竹、红莲、
意象
渡头、烟火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
情感
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感
• 4.关键词
•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
歌中的关键词,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 诗歌中的关键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 5.诗家语
• “诗家语”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
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 (1)特殊句法
技巧 阐释 示例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古代诗
(李弥逊《春日即事》)
歌句子
分析: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省略成 中的主、
”。
分 谓、宾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皆可省
(白居易《琵琶行》)
略
分析: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技巧 阐释 示例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古代诗歌中,
(王维《山居秋暝》)
诗人为了对
分析:正常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
偶、押韵、
倒装结 渔舟下莲动”。
表情达意等
构 ②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需要,往往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正常语序
分析: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
进行调整
处觅英雄孙仲谋”
类型 示例 分析
• (2)词类活用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锦帽貂裘”等于说“戴
名词活用作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锦帽”“穿貂裘”,这是
动词
猎》) 名词活用作动词
“春”,名词活用作形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词,意为“茂盛的”。全
名词活用作 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句意为:在沉船的旁边千
形容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
见赠》)
众多茂盛的树木
类型 示例 分析
“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贫贱有此女,始适
形容词活用 意为“贫贱之家”。全句意为:
还家门。(《孔雀
作名词 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
东南飞》)
出嫁就被休回家
“绿”, 使动用法,意为“使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全句意为:春风又
形容词的使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使大江南岸变绿了,天上的明
动用法 (王安石《泊船瓜
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
洲》)
回家呢
类型 示例 分析
天意怜幽草, “重”,意动用法,意为“以……
形容词的 人间重晚晴。 为重”。全句意为:苍天有意怜爱
意动用法 (李商隐《晚 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
晴》) 以晚晴为重
樯橹灰飞烟灭。“灰”“烟”名词作状语,意为“
名词作状 (`苏轼《念奴 像灰尘一样”“像烟雾一样”。全
语 娇·赤壁怀古 句意为:曹操的水军像灰尘、烟雾
》) 一样飞散消失了
• (3)互文见义
• 互文,上下文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能收到经济笔墨、
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类型 阐释 示例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
同一句中 淮》)
前后两个 分析:本句应为“烟、月笼寒水
本句互见
词语在意 和沙”,即“烟气、月光笼罩着
义上互见 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
滩”
类型 阐释 示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上下句中某些词
对句互 分析:词中“惊”“鸣”互文,
语在意义上具有
见 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
互相补充的作用
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
树上的鸣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
了鸟叫声和鸣蝉声”
• (三)反观关注点
• 诗歌鉴赏选择题具有以下特点:
• ①选项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 ②选项信息含量大,囊括了对形象、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
析;
• ③选项中只有一个错误选项(4选1的题目),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
设误。
• 故在诗歌阅读中,要做到“借题解诗”。
• [典例示范]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