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江苏专用)
专题十七 材料归纳、分析和鉴赏
五年高考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一、(2019江苏,27—29)阅读材料,完成1—3题。(15分)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
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
查。一旦出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迅速集
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栏杆柱,是
中国古代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上面有
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石别拉时,
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需要报警时,
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响,通过石别拉的放大,声
音飞快传遍四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
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响,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
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
警报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
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
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选自周乾《从细节来阅读故宫历史》,有删改)
1.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4分)
2.石别拉这种警报装置有什么特殊之处?(6分)
3.如今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原因有哪些?(5分)
一、
1.答案 腰牌与合符;白塔信炮;石别拉;阙亭警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涉及紫禁城安全警报知识,指引考生拓宽文化
视野,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认真阅读材料,考生可以从第一段中提炼出“腰牌与合符”“守卫”“白塔山上的信炮手”
这些关键信息,从第二段中提炼出“石别拉”“阙亭里面的警钟”等关键信息,综合以上信息
可得出答案。
2.答案 就地用料,简单改造;覆盖面广,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操作简易,传播迅速。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和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体现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
养。
通过阅读第二段,可以从选材、外形及使用效果几个方面概括,再联系结尾提到的“起到了很
好的装饰作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组织语言作答。
3.答案 故宫采用了高科技报警系统;部分石别拉不复原貌;只知原理,无人会吹响。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探究能力,涉及对现代的石别拉不再发挥警报功能的考查,指引
考生关注文化的传承。
结合第一段“去故宫参观时……高科技警报系统”,第三段“历经数百年……但已没人能够
把它吹响了”等内容概括分析。
二、(2018江苏,26—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1982年,一位美国教授在校园BBS上建议用字符“:-)”来表示笑话,这个由ASCII(美国标准信
息交换代码)元素组成的笑脸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生产力,此后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被
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因此它被称为“改变历史的一张笑脸”。颜文字是它的升级版,其显著
特点是用键盘符、标点或者两者的结合体模拟出人的面部和某种身体姿态,用来方便快捷地
表达和传递情绪。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
字,呲牙“ ”、偷笑“ ”、笑哭“ ”等惟妙惟肖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
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
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如火如荼,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
段。
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
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
加凸显,使传播效果事半功倍。表情符号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
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
呈现”的表演。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展
现个性,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
(节选自胡远珍《网络社交中表情符号的表达与象征意义分析》,有删改)
1.网络表情符号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4分)
2.请简要概括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5分)
3.根据材料,概括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6分)
二、
1.答案 ASCII元素组成的表情符号;颜文字;绘文字;自定义表情符号。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材料要点的能力。材料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网络表情符号的发
展历史,可以依次整理出由ASCII元素组成的表情符号、颜文字、绘文字和自定义表情符号
等四个发展阶段。
2.答案 直观形象;方便快捷;简洁;时尚;娱乐性强。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散落在材料第一段介绍各种网络表
情符号的语句中,需要具备准确迅速抓住关键词句的能力。或利用原文作答,如“方便快捷”
“简洁而又形象”;或稍加分析概括作答,如从“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中概括出
“娱乐性强”的特点,从“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
在网络上竞相出彩”“如火如荼”中可概括出“时尚”的特点。
3.答案 信息传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建立“在场”语境,加强交流的互动性;有助
于个体的自我表达。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集中在材料第二段,重
点关注文中“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
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展现个性”等信息,从中归纳概
括出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
三、(2017江苏,26—28)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
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
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
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
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
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
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
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
则可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
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
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
1.请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义。(6分)
2.依据材料,概括“纯净主义”的信条。(3分)
3.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6分)
三、
1.答案 滞销的奢侈品:不被大多数人欣赏却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畅销的牙膏:一时很受
欢迎但艺术价值很低的作品。
解析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将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放到语境中整体考虑。“我们宁愿自己的
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告诉我们,这里的“奢侈品”“牙膏”就
是指“作品”。“奢侈品”是高档难求的商品,“牙膏”则是平常易得的商品。“滞销”,或
因买不起,或是不受欢迎,从“宁愿”一词可以看出是指后者;而“畅销”则相反。将这些意思
连缀成句即可形成答案。
2.答案 在新诗写作中,只应使用纯净的白话,不应掺杂文言。
解析 文中有“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
精湛”。从反面推断“纯净主义”,即“纯净主义”者认为在新诗写作中,只应使用纯净的白
话,不应掺杂文言。
3.答案 诗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文言使用得好,可以增强美感;文言与白话各有优势;艺术的
精湛贵在调和不同的语言因素。
解析 材料第一句即“纯净主义”者的观点,所以后文的“然而”“其次”“反之”等都引
领了作者的观点;再加上“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
者艺术的精湛”一句从反面评判“纯净主义”。综合以上信息就能概括出答案要点。
四、(2016江苏,26—28)阅读材料,完成1—3题。(15分)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
《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
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
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
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
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
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
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
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
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
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
《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分)
2.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5分)
3.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6分)
四、
1.答案 《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
《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
形成通行本。
解析 对“四书”形成过程的介绍分散在文中每个段落里:第一段末尾有“《学》《庸》都
在《礼记》里,《论》《孟》单行”的语句;第二段提及二程用力提倡“四书”,尤其强调《大
学》《中庸》的作用,末尾写“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
了”;第三段末尾写书贾将《大学》《中庸》合为一本,“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结合
以上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2.答案 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
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
《中庸》的心法。
解析 二程和朱子对于《大学》的评价分别出现在第二段开头和第三段开头,即“《大学》
是……做学问的程序”“有了《大学》的……《中庸》里的心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再进行适当的删减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 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
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解析 通读全文,归纳分条,组织语言。第二段中间有“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的语句,之后又说“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第三段前面说:“不领会《中庸》里的
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后面又有“猎取功名”“不符合他提
倡的本心”的说法。将以上文字从文中一一找出,再进行分类整理,归纳作答即可。
五、(2015江苏,25—27)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
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
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
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
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很高境界,就
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本于准确地表达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
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
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
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
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
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
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
(节选自周振甫《文章例话》,有删改)
1.“声”“气”分别指什么?“因声求气”的内涵是什么?(5分)
2.为什么说“一凑合就成了做作”?(4分)
3.结合全文,简析如何通过读书来学习写作。(6分)
五、
1.答案 (1)“声”指声调的高下,“气”指语气或气势;(2)读者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
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解析 第一问应从第一段第一句中筛选出“声调的高下”“气势”等,然后概括。第二问应
根据第一段第三句概括。
2.答案 “一凑合就成了做作”,是指一旦用自己的情意拼凑、迎合各种艺术手法,文章写作
就显得不自然了;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如果为了表现各种手法而拼凑自己的情
意,那就成了虚情假意,就写不好文章了。
解析 应首先根据第二段第二、三、四、五句理解该句的含意,然后从原因的角度指出这样
做的弊端。
3.答案 通过读书来学通前人下笔的精妙处;通过因声求气来学习如何准确地表达情意和自
然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通过熟读名篇来积累词句等的用法。
解析 通读全文,筛选出第一段第三句,第二段第五、六句,第三段的第二、三句等关键语句综
合分析,从学习前人写法、准确表情达意并自然地运用手法、积累词句三方面分三点准确概
括。
六、(2014江苏,26—28)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
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
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
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
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
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
《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
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
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
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
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
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
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
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4分)
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5分)
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6分)
六、
1.答案 愚能胜智,弱能胜强。
解析 首先找出选文中评论段誉和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句子,放在一起,去异存同,列出二者的相
同点即可。
2.答案 “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
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
解析 理解词语的意思,就是要指出这个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因此,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以
及文句的语气来理解。
3.答案 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
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解析 概括作者对金庸的评价时要依次进行,要通读全文,分条归纳,组织语言。作者对金庸的
评价有三个方面:①史学、佛学的修为;②武侠小说的成就;③把史学、佛学融进小说,别出心
裁。概括综合这三点即可得出答案。
七、(2013江苏,24—26)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花间集》里,大部是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之作。不好的不讲,做得好的,自成一种凄惋、惆
怅、柔丽、细腻的风格。人几乎这样想:像《花间》这样的才是词。如其词的领域为《花
间》独占,是词的不幸;要它继续发展,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四库提要》
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
一派。寻流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又说:“(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
调。”这里关于苏、辛在词的历史上的位置,及对于他们的风格的认识,都说得很是。但是透
露了两个意义相类的名目——“别格”“变调”,——言外若有微辞,就不免失却评衡家无所
容心的鉴赏的态度。我们固然不说新生的是“常格”是“正调”,可以抹杀旧来的;但也不说
旧来的因为发生在先,故是“常格”是“正调”,而新生的与此不同,便是“别格”是“变
调”。“清切婉丽”为什么是正?“慷慨纵横”为什么是变?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是拘泥褊
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要
能充分地鉴赏文艺,就得丢开这些无益的观念。这样,才能真切地吟味苏、辛的词,同样也能真
切地吟味《花间》派的词。
(选自叶圣陶《绪言》,有删改)
1.文中《四库提要》描述了词的哪三个发展阶段?请加以概括。(4分)
2.“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一句如何理解?(5分)
3.你是否同意《四库提要》中称苏、辛词为“别格”“变调”的说法,试举例具体分析说
明。(6分)
七、
1.答案 第一个阶段是晚唐五代,以《花间集》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
表。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时期,以辛弃疾为代表。
解析 解题时要充分了解文本的核心内容,根据题干所处语境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
根据本文《四库提要》上文语境“要它继续发展,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
可知词的发展变化,然后对《四库提要》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概括,抓住时间变化及关键词
(如“一变”“一派”)即可得出答案。
2.答案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某些评衡家的褊狭的观点喻为蚕儿吐丝作茧,束缚了思想,减损了
艺术鉴赏力。批评了某些评衡家缺乏客观公正的鉴赏态度。
解析 解答本题应采用“手法+内容+观点态度”的模式。结合上文语境“这些常别正变的
议论,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可知画线句是对这句话比喻
性的解释,据此按步骤解答,可以准确得出答案。
3.答案 同意。自《花间》以来,词已形成了以清切婉丽为正宗的风格,题材以闺情、别意、
流连光景为主。可是,到了苏、辛词,内容无所不有,风格慷慨纵横,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古》等,明显和以前不同。所以说苏、辛词是别格、变调。
不同意。只要是词,本无所谓哪一类为正宗,只要有艺术价值即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扩大了词的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同样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所以,没有必要认为《花
间》为正宗,而苏、辛词为别格、变调。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得出观点,然后依据自己所持的立场去筛选材料、概括观点,再根据对
苏、辛作品的了解,调动课外知识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八、(2012江苏,24—26)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
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
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
“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
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
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
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
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
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
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
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
(选自钱锺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1.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6分)
2.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3分)
3.请结合材料,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6分)
八、
1.答案 古代诗人为应酬滥用典故;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迫使诗人不能自由抒情,不得不用典
故;诗人为追求艺术感染力而过度用典。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信息的能力。从二、三两句可以归纳出诗人用典是为了应酬、应景,从
四、五两句可知,诗人用典是因为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从第六句可以归纳出诗人用典还
有艺术上的原因。
2.答案 客,指典故;主,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反客为主”,指的是多用典故反而影响了内容
的表达。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本文主要讲铺排典故的弊端以及诗人喜欢用典的
原因。运用典故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的内容,但运用过多有时
反而会影响内容的表达。这里的“客”就是指运用的典故,“主”则是指诗人诗歌中要表达
的内容。而“反客为主”则是指典故用多了,反而影响了诗歌内容的表达。
3.答案 ①这首词的用典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就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
引导读者深入品味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②这首词用典过多,减弱了艺术表现力。(就
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
也可兼谈上述两方面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能力。首先要明确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的典
故,上片作者借孙权、刘裕两个英雄人物,抒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却是现实之感慨。无论是
孙权还是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
气吞声的怯懦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下片作者借刘义隆告诫南宋朝廷北伐要慎重;借拓跋
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的行宫成了现在一片神鸦社鼓的佛狸祠,斥责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放
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最后作者
以廉颇自况,表达年纪虽大但仍希望报效朝廷的决心。答题时可运用具体事例结合材料中所
讲的用典的弊端来谈本词用典的效果。
九、(2011江苏,24—26)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为了改变我国科学研究原创能力薄弱的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原创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
讨。原创文化是一个国家科学创造能力的基础和条件,它旨在追求卓越,激励人们既要焕发自
己的创造力,也要努力吸纳前人的思想。原创文化提倡广泛交流、全面开放。正如费孝通所
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科学上的许多原创性成果都是在学者们的
思想交流、观念碰撞中孕育产生的。萧伯纳说得好: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
苹果;如果两个人交换思想,那么每人就同时拥有了两种思想。原创文化的精髓在于维护学术
自由,这源于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由于科研工作的探索性特点,原创的东西一般在开始时不
易被大家理解,如果没有学术自由,它们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被扼杀了。当前,我国科学研究偏
重于应用性研究,对基础性理论的探索重视不够;企业重技术手段的模仿应用,轻自主创新研
发;科研机构追求论文论著的发表数量,轻问题本身的探究……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科学发展
的文化生态环境亟须改善,原创文化研究亟待加强。
1.材料中提出的“原创文化”有哪些特点?(4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所引费孝通的话的理解。(5分)
3.你认为我国科学研究原创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哪些?(6分)
九、
1.答案 ①追求卓越;②提倡广泛交流、全面开放;③维护学术自由。
解析 从材料中找到“旨在”“提倡”“精髓在于”这几个标志,从其后内容提取答案要
点。
2.答案 每个人(每种文明)都应该焕发自己的创造力,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每种
文明)都要善于和别人(别种文明)交流思想,吸纳别人(别种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不同思想的
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原创性成果,促进全人类科学大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明确该文段为一段论述类文段,引
用费孝通的话是为了说明“原创文化”的第二个特点,然后结合费孝通的话的具体内容,就不
难理解其含意了。
3.答案 ①传统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②近代以来偏于模仿的思维惯性的影响。③急功近
利思想的广为传播。④知识产权保护不够。⑤原创文化研究严重不足。
解析 要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点,如“学术自由”“重应用,轻理论”“重模仿,轻创新”“重
数量,轻质量”等,然后再结合自己的认识组织答案。
十、(2010江苏,24—26)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在健康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能以剥夺农村为手段为手段来发展自己。因为城市并不必然
代表先进,农村更不意味着落后。工业区边界的推进和农田的退缩并非天然正当的。如果单
纯依据经济效率,则自然用地必然比不上农用地,而农用地又必然比不上工业和城市用地。但
这不是城市无止境地侵蚀农村的理由。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村的价值会随着现代化的进
程不断增加。在延续传统基础上实现了现代化的农村,是现代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城市的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于是人们渴望田园生活的舒缓;城市人口拥挤,空间狭隘,于是人们向往农
村的辽阔、宽广;城市繁华而嘈杂,于是农村的朴素、宁静变得格外可贵;城市过于人工化,于
是农村自然风貌的价值就越来越大。洁净的农村,能够以持续方式为城市提供净化服务、景
观服务和其他宝贵的服务。所以,推进健康的城市化,必须从狂热圈地中清醒过来,善待农村,
反哺农村。因此,考察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否健康,一定要看它与周边农村的关系是否和谐。
1.文中认为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什么?(3分)
2.农村对城市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3.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能“单纯依据经济效率”,那么,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方
面?(7分)
十、
1.答案 城市不顾实际需要,狂热圈地。
解析 文段中“在健康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能以剥夺农村为手段来发展自己”是中心观
点,接下来作者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农村对城市的价值,最后还对城市的过激错误行为进行告
诫。可见,这个突出问题就是“城市无止境地侵蚀农村”——“圈地”。
2.答案 农村可以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农村能够以可持续方式为城市提供净化服
务、景观服务和其他宝贵的服务(如:为城市提供劳动力或农副产品等)。
解析 抓住原文中“农村的价值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增加”这一标志句,分析概括其后
的内容即可。
3.答案 (1)要依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原则;(2)正确认识城市和农村各自的价值;(3)正确
处理城乡关系;(4)做到生态平衡,城乡互助,和谐发展。
解析 首先要认真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态度,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其次要联系现实,注意国家政
策的导向,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最后要注意兼顾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
三年模拟
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
一、(2019南通、泰州、扬州一模,27—29)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在历史题材剧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究竟是忠于史实,还是发挥想象力进行虚构,永远是摆在创
作团队面前的一个难题。当一部部盲目猎奇、不惜以篡改历史来刺激大众感官的电视剧呈
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其给人物所打上的烙印,远比真实的史书影响要来得大,这种“毁人不
倦”的创作态度也反映出当今某些编剧历史精神和文化品格的缺失。
高明的历史剧创作,不应单纯地迎合观众,成为金钱的附庸,而应坚守艺术追求和品位。比如,
曾风靡一时的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编剧刘和平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将康熙
的八子、十四子有意比真实历史“多活”了十年,但并不影响该剧的严肃格调。当年的《雍
正王朝》完成剧本创作后,面对不少专家针对该剧一些内容与历史不符的质疑,清史专家、中
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王钟翰生前曾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人家是艺术创作,不是历史考
证。”
给历史剧一定的宽容度,自然是对创作的尊重。不过,“张飞打岳飞”“汉武帝爱上霍去病”
这样魔幻的情节就超出了改编历史题材的底线,沦为不负责任的胡编戏说。越是历史题材,越
是要避免简单粗暴的网络“爽文”式改编,这也是今人对历史传统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其实,
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复杂性,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把握其精神内核,并体现出当代人的价值
判断、历史思维和审美追求,完全能拍出很好看、很有戏剧性的历史剧来。
(有删改)
1.历史剧篡改历史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2.作者例举“张飞打岳飞”“汉武帝爱上霍去病”,有什么作用?(4分)
3.请根据材料,阐述在历史题材剧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如何坚守底线。(6分)
一、
1.答案 ①猎奇,盲目迎合观众;②一味追求经济利益;③缺少历史责任感(不能尊重、敬畏历
史);④文化品格缺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
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域,然后仔细分析。关于历史剧篡改历史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
“当一部部盲目猎奇、不惜以篡改历史来刺激大众感官的电视剧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
“不应单纯地迎合观众,成为金钱的附庸”“沦为不负责任的胡编戏说”“越是历史题材,越
是要避免简单粗暴的网络‘爽文’式改编,这也是今人对历史传统应有的尊重和敬畏”等分
析概括即可。
2.答案 说明有些历史剧创作违背历史事实和道德规范,超出了改编历史题材的底线,增强了
文章的可读性和论证的说服力。
解析 作答本题,结合“这样魔幻的情节就超出了改编历史题材的底线,沦为不负责任的胡编
戏说”分析可知,举此两例说明有些历史剧创作超出了改编历史题材的底线,再写出举例说明
的普遍性作用即可。
3.答案 ①要忠于史实,尊重和敬畏历史传统;②要坚守艺术追求和文化品位;③要有价值判
断。
解析 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此题在文中的概
括依据是“高明的历史剧创作,不应单纯地迎合观众,成为金钱的附庸,而应坚守艺术追求和品
位”“越是历史题材,越是要避免简单粗暴的网络‘爽文’式改编,这也是今人对历史传统应
有的尊重和敬畏”“只要把握其精神内核,并体现出当代人的价值判断、历史思维和审美追
求”,对上述信息加以提炼可得出本题答案。
二、(2019苏北三市第一次质检,28—30)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当前,在城市独居的青年人被称为“空巢青年”。他们多数为80后、90后,居住在北上广等大
城市,面临住房、交通、婚姻等诸多问题,而且很多人心理压力大,生活条件较差。即使如此,
他们仍不愿离开城市,依然在为梦想不懈奋斗。他们一般与周围邻居互不相识,在大城市中独
自生活,极易产生孤独感。因而,一些“空巢青年”认为自己得不到重视,是社会的“多余
人”,而悲观厌世、自暴自弃。另外,一些人还给他们贴上了负面标签,不仅将他们视为边缘人
群,更错误地认为“空巢青年”是“问题青年”“自闭青年”,导致他们产生远离社会、排斥
社会的心理偏差,成为“空心青年”。要让“空巢青年”不“空心”,关键在于“空巢青年”
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志愿者团队,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在交流过程中排解自己的苦闷,
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让自己内心产生愉悦感。但是,社会中始终有一部分人使用“有色眼
镜”看待“空巢青年”,缺乏对他们的包容与呵护,使他们感受不到源自社会的关爱,致使其无
法融入社会大家庭。对于“空巢青年”而言,他们接触最频繁的人就是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这
些人也就成为了“空巢青年”最亲密的人。单位要换位思考,加强对他们的人性关怀,尽可能
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此外,当前“空巢青年”最大的压力就是住房,他们
多数经济条件拮据,却要承担高昂的租房费用。所以,政府也应针对他们推出保障性住房,减免
相应的房租费用,减轻“空巢青年”的生活压力。
(节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空巢青年”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2.导致“空巢青年”成为“空心青年”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3.结合材料,说说如何解决“空巢青年”的“空心”问题。(6分)
二、
1.答案 ①独居于城市;②多为80后、90后;③心理压力大;④生活条件较差;⑤为梦想不懈奋
斗;⑥被边缘化。(写出五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综观全文、整体把
握,要善于抓住中心句,从核心词语处突破。前三点和第⑤点可直接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第④
点根据“面临住房、交通、婚姻等诸多问题”“他们多数经济条件拮据,却要承担高昂的租
房费用”概括,第⑥点则需要把“将他们视为边缘人群”进行句式转换。
2.答案 ①个人因素: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多余人”,悲观厌世、自暴自弃。②社会因素:一些
人给他们贴上了负面标签,将他们视为边缘人群,使他们产生远离社会、排斥社会的心理偏
差。
解析 抓住关键句“导致他们产生远离社会、排斥社会的心理偏差,成为‘空心青年’”,向
前溯因,“另外”一词提醒我们原因有两个,前者为“空巢青年”自身的原因,后者则是社会原
因,分别加以概括即可。
3.答案 ①“空巢青年”应多参加社会活动,并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②其他人要包容与呵
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③用人单位要加强对他们的人性关怀,缓解其心理压力;④
政府要推出保障性住房,减免相应的费用,减轻其生活压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空巢青年自身”
“其他人”“用人单位”“政府”等角度分点概括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要求。前两点可根据
前面陈述的问题从反面推导正确做法,后两点可直接从文本的最后三句提炼概括。
三、(2019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27—29)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纠结”,你为什么这样红
一段时间以来,“纠结”不仅红遍网络,而且还频频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上,成为体现当下社会
动态、文化现象的一大热词。
那么,“纠结”这个词为什么这么红呢?“纠结”很有画面感,能给人丰富的想象。“纠”意
为缠绕,“结”则代表着一种凝聚的趋势,所以,“纠结”常被用以指人的复杂处境或内心思绪
的纷乱状态。
事实上,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灵活。它可以当动词,“她说的话让我纠
结”;也可以当形容词,如“这部电视剧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甚至可以当名词,如“竟不知心
中的纠结如何排遣”。奇妙的是,“纠结”在使用上虽然充满模糊性,但在表意上却恰恰可以
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让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无论是形容事件的
态势,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纠结”这个词都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
们的需求。
一般认为,纠结是新生代网民们制造的网络新词,来自日本的一部动画片,片中有个角色大呼
“纠结啊!”之后,“纠结”便在网络上走红。在这个高收视率的动画片的影响之下,年轻的
网民们开始了“纠结”的生活。事实上,“纠结”这个词古代就有,如李白的《古意》一诗: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今天“纠结”的爆红,实际是这一古老词语千年之后生命力的
再次勃发。
如今,“纠结”一词横空出世并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内心的
焦虑和迷茫。“纠结”很能说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处于纷繁的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家庭、事
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让人纠结的事情扎堆似的向人们砸过来。于是,遇到烦恼,我们纠
结;遇到挫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
的社会心理标签,爆红与流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人生一世,困难挫折不可避免;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面对困难与挑战,多一份豁
达与乐观,多一点智慧和勇气,以一种阳光心态积极应对才是上上之策。
1.“‘纠结’,你为什么这样红”?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5分)
2.“纠结”一词在生活中的运用更为灵活,请结合材料分析其“灵活”的表现。(4分)
3.人生在世,难免“纠结”,该如何应对让人“纠结”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
1.答案 “纠结”有画面感,能给人丰富的想象;“纠结”在表意上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处
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内心焦虑、迷茫,而“纠结”能展现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解析 由“‘纠结’这个词为什么这么红呢?”一句可知,答案就在问句后面的部分。第二
段、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有直接解说,把它们找出来适当提炼即可。
2.答案 词性灵活,可以作为动词、形容词、名词使用;表意灵活,可以形容事件的态势,可以表
达心情,可以描述性格。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找到答题的区域,文章第三段开头说“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使用更
为广泛灵活”,然后可以从后面内容中筛选出“灵活”的具体表现,如“它可以当动词……也
可以当形容词……甚至可以当名词”,这是其词性上的灵活;如“无论是形容事件的态势,还是
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这是其表意上的灵活。考生根据这些内容
进行概括即可。
3.答案 首先要认清事实,既然难免“纠结”,那就坦然处之;然后要调整心态,以豁达和乐观迎
之;最后要解决问题,用智慧和勇气来化解“纠结”。
解析 此题要求我们概括面对“纠结”的正确态度。最后一段是作者的主张和建议,我们可
抓住关键信息进行解读:“不可避免”“在所难免”,提示我们坦然面对;“多一份豁达与乐
观,多一点智慧和勇气,以一种阳光心态积极应对才是上上之策”分别从心态和策略上给出了
建议,可分点提炼表述。
四、(2019泰州期末,27—29)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与西方以石雕为主的雕像艺术不同,我国的传统雕像则是以土、木、石、金属、竹等自然材
料为主。“土”与水混合,淘洗、雕塑,造就了秦砖汉瓦,成就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时代。“木”
是传统“五行”元素之一,具有独特的精神意义,木雕经久不衰。石材相比较土木较难雕凿,先
有汉代以后诸多的佛像,后为小型的石雕代替。金属的雕造艺术以青铜为代表,雕造出许多像
《马踏飞燕》这样传神的作品。同时,传统雕像大多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其中,表现最为突出
的就是对动物的雕造,从陶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后世帝王的建筑雕塑和民间房屋建筑,有许
多都是以栩栩如生的动物为雕塑对象的,如雄狮、猛虎、烈马、飞龙、忠狗以及各种奇异的
灵兽等,这些动物形象活灵活现,为器物、建筑添上了诸多的灵气,更具自然美。
中国美学向来注重“意象”的创设,这一审美理论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同时也影响着雕像的雕
凿,中国的雕像更加注重对想象空间的处理,让观看者可以产生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如盛唐时
期的舞俑,宽大的蝶翅型衣袖翻飞舒展,轻薄绚丽如霓虹一般的裙裾各不相同,或旋转或摇曳,
如诗如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国传统的雕像艺术注重多种手法的并用,极具审美价值与灵活美。比如新石器时代辉煌的
彩陶艺术,立体的陶器上绘有各种彩色的花纹,有的还绘有人头像,五官和胡须栩栩如生。到北
周时期的伎乐天雕塑,其衣带是用平面彩绘而成,而其头、手、足等露在外面的肉体部分却用
浅浮塑的方法表现出来,极具动感。另外,中国的许多大型石雕整体为圆形,但是在局部会有浮
雕与线刻的部分,其中以石雕佛像最为常见,手和头为圆雕,大部分的身躯为浮雕,衣服和装饰
为线刻。
(节选自《我国传统雕塑的审美艺术》,有删改)
1.第一段阐述了中国传统雕像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两个方面来阐述的?(5分)
2.我国传统雕像艺术中有哪些手法并用的情况?(4分)
3.在我国艺术传统中,不少诗词作品都借鉴了绘画、雕塑对想象空间的处理手法。白居易
《琵琶行》中的“凝绝不通声暂歇”能引发读者产生哪些想象?试简答之。(6分)
四、
1.答案 特点:注重对象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两个方面:雕像的选料;雕塑的对象。
解析 解答本题,要熟读第一段的内容,抓住中国传统雕像的特点来筛选信息,并分析概括,如
“我国的传统雕像则是以土、木、石、金属、竹等自然材料为主”“传统雕像大多是对自
然物象的再现,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动物的雕造”,即从雕像的选料和雕塑的对象两个
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雕像注重对象与自然的统一。
2.答案 雕塑与彩绘相结合;立体雕像与浅浮塑相结合;圆形雕塑与浮雕、线刻相结合。
解析 从原文看,“我国传统的雕像艺术注重多种手法的并用”的介绍集中在第三段,如“立
体的陶器上绘有各种彩色的花纹”“到北周时期的伎乐天雕塑,其衣带是用平面彩绘而成,而
其头、手、足等露在外面的肉体部分却用浅浮塑的方法表现出来”“中国的许多大型石雕
整体为圆形,但是在局部会有浮雕与线刻的部分,其中以石雕佛像最为常见,手和头为圆雕,大
部分的身躯为浮雕,衣服和装饰为线刻”,作答时,按照题干要求概括即可。
3.答案 流动的哀惋之情;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灵撞击;余韵暂歇之后,“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的轰然爆发。
解析 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分析领悟能力。不仅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课内文本知识,还要求
考生了解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凝绝不通声暂歇”这一句紧承上句“冰泉冷涩弦凝绝”,
意思是琵琶的演奏好像泉水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对于能引发读
者产生的一些想象,考生可以从弹奏者——琵琶女的神情、动作,听众——诗人的内心情感,后
续音乐的演奏效果等各个角度思考。
五、(2018南京、盐城、连云港二模,27—29)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中国文论一面讲诗言志,言为心声,好像语言一定表达真情实感;另一面又强调正名,要名实相
符,说明早意识到言辞不一定可靠,有欺诈的可能。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
德”,就讲出了互相矛盾的两面。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更明确地把可靠的话和好
听的话区别开。文学当然是美言,而且是想象的虚构,所以确实可以说“美言不信”。文学的
虚构不等于欺骗,但道学家鄙薄诗文,认为文章写得漂亮就很可疑。就连思想很符合儒家正统
的杜甫,也因为诗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便受到程颐的指责,说:“如此闲
言语,道出做甚?”文人们往往自己就瞧不起自己:扬雄是汉赋一大作家,却说那是“壮夫不
为”的雕虫小技,后来曹植给杨修写信,就引用扬雄的话,说“辞赋小道”不足以“揄扬大义,
彰示来世”。弄得杨修不得不反驳,说他“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未之思也”,就是说曹植把话
说过了头,有欠考虑。
在西方传统中,柏拉图认为诗本来就是模仿虚幻的现象世界,现象世界则模仿唯一真实的理念
世界,所以诗是模仿之模仿,与真实相隔两层。而且诗只激励人的感情,无助于理性,所以柏拉
图要把诗人驱逐出他所设想的理想国。柏拉图对诗的攻击在西方传统中影响深远,而认为诗
不真实,于实际生活无补,就很接近“美言不信”的看法。所以,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
在边缘地位。过去压抑文学的或者是宗教,或者是政治和道德,而在现代,则恐怕是经济和商
业,或者说是只讲实用和功利的心态。然而没有诗和美,没有想象和精神价值,那样的人生又有
多少价值呢?
1.文中引用孔子、老子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2.“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6分)
3.依据文本,试概括诗的价值。(6分)
五、
1.答案 论证了语言和情志不完全统一;引用哲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从题干的提问来看,考生需要先到文中找出孔子和老子的话,在文章第一段,孔子说“有
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然后结合前后文的内容明确
本段的中心,抓住“中国文论”“一面”“另一面”所领起的内容,特别是“言辞不一定可
靠”,孔子、老子的话的实质“互相矛盾”“可靠的话和好听的话区别开”等内容分析;接着
就要知道材料是为了证明观点的,故第一段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论证了语言和情志不完全统
一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答案 中国古代道学家鄙薄诗文;文学家自己也瞧不起自己;柏拉图把诗人驱逐出自己的理
想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在文章第二段,文
中说“所以,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可见答案应在前文。如文章第一段
“但道学家鄙薄诗文,认为文章写得漂亮就很可疑”“文人们往往自己就瞧不起自己”,文章
第二段“所以柏拉图要把诗人驱逐出他所设想的理想国”“柏拉图对诗的攻击在西方传统
中影响深远”。考生只要找到这些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3.答案 诗言志,表达真情实感;诗是美言,给人美的享受;诗是想象的虚构,引导人超越现实;诗
创造的精神价值,使人生更有价值。
解析 本题的答题要点在“诗的价值”,也就是“作用”,首先要找准信息点,然后适当进行归
纳或转换表达方式,就可以得分。如第一段开头“中国文论一面讲诗言志,言为心声,好像语言
一定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诗言志,表达真情实感”;“文学当然是美言,
而且是想象的虚构……”,这是说文学(诗歌)是美言,是想象的虚构,激励人的情感;文章最后一
句“然而没有诗和美,没有想象和精神价值,那样的人生又有多少价值呢”,是说诗歌对人的精
神生活的丰富意义等。
六、(2017南通、泰州二模,26—28)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幽默本是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的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人之智慧已
启,对付各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出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
生疑惑,处处发现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幽默,广义上,常包括
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狭义上,幽默与讽刺、揶揄有别。这几种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
笑之立意态度,各有不同。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酸辣;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鄙薄蔑视。一般
人认为幽默是俏皮讽刺,因为即使说笑话之时,亦必关心世道,讽刺时事,然后可成为文章。其
实幽默与讽刺极近,却不定以讽刺为目的。讽刺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的目的,
便成幽默。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如麦烈蒂斯氏所说,是属
于“会心的微笑”一类的。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然后文章
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故而世事能看穿。其文清淡
自然,不似滑稽之炫奇斗胜,亦不似揶揄之出于鄙夷捉弄。幽默的文章在婉约豪放之间得其自
然,不加矫饰,使你于一段之中,指不出哪一句使你发笑,只是读下去心灵启悟,胸怀舒适而已。
心有所喜悦,用轻快笔调写出,无所挂碍,不作滥调,不忸怩作道学丑态,不求士大夫之喜誉,不博
庸人之欢心,自然幽默。
(选自林语堂《论幽默》,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幽默的文学产生的条件有哪些?(3分)
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幽默”的特点。(6分)
3.从这段文字看,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幽默的作品?(6分)
六、
1.答案 ①人类智慧开启,且有余力;②认识到人类自身的缺陷;③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解析 文本材料的开头三句阐述了幽默的文学产生的条件,从“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遂
有幽默”“幽默也就跟着出现”等标志性文字入手提炼其前面文字的关键信息即可。
2.答案 ①文字令人发笑,立意和缓;②体现了冲淡的心境;③展现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
富。
解析 “幽默”的特点紧接在幽默的文学产生的条件后,文中对此也有明显阐述,分别从文字
和立意、幽默与讽刺的不同、最上乘的幽默(幽默的最高境界)三个角度阐述了幽默的特点,
筛选相关语句进行概括。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洁,抓住关键词或短语概括。
3.答案 ①心境深远,心怀慈悲,能看穿世事;②心有喜悦,笔调轻快,不作滥调;③内心超然,不装
腔作势,不求赞誉。
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细读材料,掌握其大意,然后结合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对这些
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如根据写幽默心境的语句“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
悲之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故而世事
能看穿”,可提炼出“心境深远,心怀慈悲,能看穿世事”的特点。
B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专题综合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
一、(2019南通、泰州、扬州二模,27—29)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提及网络文艺,人们总感觉其制作粗糙、格调不高,针对时不时打政策“擦边球”的情形,相关
主管部门还曾出台过法规予以规范。这两年,乘着“互联网+”的东风,网络文艺在品质上逐
渐实现精品化,让人开始刮目相看。这主要归功于网络文艺为人民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文艺样
式和文化内容。前几年,唯流量论、唯知识产权论导致创作空间受到挤压,也催生了一批炒作
“小鲜肉”等话题的速成品,坏了观众胃口。一些有艺术追求的创作者抓住机会,反其道而行
之,推出精品网络剧,如刑侦剧《白夜追凶》中一人分饰二角,让观众感受到了久违的表演艺术
魅力。网络文艺精品化还体现在作品的文化层次越来越丰富。近年来,纪录片这一“高冷”
影视类型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由于影院上映的市场风险较大,投资方对纪录片投资非
常审慎。而流媒体服务商“盈利包袱”则没那么重,其出品的纪录片既可以在线上播出,又可
以在线下放映,“两条腿走路”。更加喜人的是,网络文艺正在实现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传播。
《白夜追凶》被美国网飞公司看中并买下发行权,意味着这部国产网络剧能和190多个国家和
地区的观众见面。但新事物发展难免遭遇阻力。在网络文艺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新生力
量,网络平台要重点协调好与传统平台、制播链条利益方的关系,不要急于争夺“观看场景”
的控制权,而是先想想能为行业发展做些什么,如提供自身渠道优势、资金优势、平台优势;想
想怎样与传统平台的制作优势、人才优势和艺术品牌优势互补,如此才能推出更多文艺精品,
助推网络文艺更好地发展,实现创作、传播、接受等多方共赢。
1.材料中“反其道而行之”中的“其道”具体指哪些内容?(4分)
2.网络文艺为什么能让人刮目相看?(5分)
3.根据材料,概括网络平台助推网络文艺发展的举措。(6分)
一、
1.答案 ①制作粗糙;②打政策“擦边球”;③一味追求流量、知识产权,挤压创作空间;④炒
作“小鲜肉”等话题。
解析 文中提到一些有艺术追求的创作者抓住机会,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反”的是之前网络
文艺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如:制作粗糙、格调不高;打政策“擦边球”;唯流量论、唯知识产权
论导致创作空间受到挤压;催生了一批炒作“小鲜肉”等话题的速成品,坏了观众胃口。对这
些信息加以概括,即可答出“其道”的具体内容。
2.答案 ①文艺样式和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②作品的文化层次越来越丰富;③部分作品正走
出国门,实现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传播。
解析 此题要求概括网络文艺让人刮目相看的原因,细读文本,可发现文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
“主要归功于”“还体现在”“更加喜人的是”,把这些标志领起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得出
本题答案。
3.答案 ①协调与传统平台、制播链条利益方的关系;②为行业提供自身优势;③谋划与传统
平台各种优势实现互补。
解析 本题答题区域在文段的后半部分,概括依据是:“作为新生力量,网络平台要重点协调好
与传统平台、制播链条利益方的关系”“先想想能为行业发展做些什么,如提供自身渠道优
势、资金优势、平台优势”“想想怎样与传统平台的制作优势、人才优势和艺术品牌优势
互补,如此才能……共赢”。
二、(2019南京、盐城二模,27—29)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探讨文学美的发现和发展史,就要观察产生美学观念的原因。作者特殊的心理因素会产生特
殊的美学观念,进而创造特殊形态的美。许多美学观念,本是时代趣味的演绎或呈现,例如杨震
碑跋说“禇登善书如美女簪花”,元遗山《论诗绝句》说秦少游的诗是“女郎诗”,虽然都用
女郎之美来形容艺术之美,褒贬却不一样。另外,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其美感标准必有
不同,表现在文学里,即成为每个时代或社会的美学特征。像南北朝期间,北朝乐府与南朝歌谣
就具体显示了不同社会的美感形态。美的问题,最初皆与哲学相混。时至今日,哲学美学仍然
是美学研究的中坚,因此美学必然受哲人意见的引导。这是我们探究美学观念产生的原因时,
很容易疏忽的一点。
熟悉中国文学的读者,都知道“香草美人”是我国传统的譬喻方式,知识分子不得意时,往往自
托为美女。其源则出于《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那么,什么才算是美
呢?《说文解字》:“美与善同义。”《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庄子·知北游》:
“德将为汝美。”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春秋战国以来一般对美的看法。所以,才用美女来譬况
君子。苏东坡《赤壁赋》也说:“望美人兮天一方。”如今有些人看到这些文学作品中大量
以美女喻人的情况,却怀疑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妾妇心态”,实在是因不了
解他们对美的看法。
反观西方,一方面自毕达哥拉斯以来,对美存在于比例、对称、体积等维度中,殷殷致意;一方
面又认为美不是善,而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下颤动,即使达到和谐,也是起自差异的矛盾统一。不
同的美学观念,产生了不同的文学作品,而美感观念的产生,又来自哲人思想的引导或感应,不
是十分明显吗?
(选自龚鹏程《文学散步》,有删改)
1.美学观念产生的原因有哪些?(6分)
2.中西方对于美的认识有何不同?(3分)
3.依据文意,概括作者对“香草美人”的认识。(6分)
二、
1.答案 作者的心理、时代趣味、社会制度、哲人的引导。
解析 此题答题区域在第一段,通过细分层次,可知讲了四个原因,关键句分别是“作者特殊的
心理因素会产生特殊的美学观念”“许多美学观念,本是时代趣味的演绎或呈现”“另外,生
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其美感标准必有不同”“美学必然受哲人意见的引导”,从上述句
子中把关键词提炼出来即可。
2.答案 中国认为美善合一;西方认为美不是善,美存在于比例、对称、体积等维度中。
解析 此题答题区域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说文解字》:‘美与善同义 。’”和第三段
中“反观西方,一方面自毕达哥拉斯以来,对美存在于比例、对称、体积等维度中,殷殷致意;
一方面又认为美不是善”都是解答本题的重要依据,需对两者加以整合,从中国和西方两个方
面分别陈述认识。
3.答案 “香草美人”是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美人”是指德善之人;把“美女喻人”疑为
“妾妇心态”,是对“香草美人”的误解。
解析 作者对“香草美人”的认识主要在文本第二段,由“传统的譬喻方式”“其源则出于
《楚辞》”可知这一文学传统源远流长。由《说文解字》《孟子·尽心下》《庄子·知北游》
可知美人即君子,是德善之人。由“实在是因不了解他们对美的看法”可知“妾妇心态”是
对香草美人的错误认识。
三、(2019宿迁期末,27—29)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作家可以分为流星、行星、恒星三类。第一类的时效只在转瞬之间。第二类耐久得多,他们
离我们较近,所以亮度往往胜过恒星,但是他们不久也必然消逝。只有第三类不变,他们坚守着
太空,闪着自己的光芒,对所有的时代保持相同的影响,因为他们没有视差,不随我们观点的改
变而变形。正因为恒星太高了,所以他们的光辉要好多年后才照到世人的眼里。梵高离我们
够远,我们才把他看清,可是当日阿罗的市民只看见一个疯子。叔本华的传世杰作《意志与观
念的世界》(现常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他31岁那年出版,其后反应一直冷淡,叔本
华要等待很多很多年,才等到像瓦格纳、尼采这样的知音。
风格正如心灵的面貌,比肉体的面貌更难作假。模仿他人的风格,等于戴上一副假面具;不管那
面具有多美,它那死气沉沉的样子很快就会显得索然无味,使人受不了,反而欢迎其丑无比的真
人面貌。学他人的风格,就像是在扮鬼脸。作家的风格各如其面,宁真而丑,毋假而妍。这比喻
也很传神,可是也会被平庸或懒惰的作家用来解嘲。这类作家无力建立或改变自己的风格,只
好绷着一张没有表情或者表情不变的面孔,看到别的作家表情生动而多变,反而说那是在扮鬼
脸。颇有一些作家喜欢标榜“朴素”,其实朴素应该是“藏巧”,不是“藏拙”。轰动一时的
作品,虽经报刊鼓吹,市场畅售,也可能只是一个假象,“传后率”不高。判别文章高下,应该是
批评家的事,不应任其商业化。其间如果还有几位记者来推波助澜,教训滞销的作家要反省自
己孤芳的风格,那就是僭越过甚,误会采访就是文学批评了。
(选自余光中《夜读叔本华》,有删改)
1.阐释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扮鬼脸”的含义。(3分)
2.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弦外之音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恒星”类作家的特点。(6分)
三、
1.答案 第一处:一些作家用模仿他人的风格来掩盖自己真实的面貌。第二处:一些优秀作家
风格生动而多变。
解析 材料中“扮鬼脸”的含义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去理解,如第一处“扮鬼脸”是说“学
他人的风格”,原文依据是“模仿他人的风格,等于戴上一副假面具;不管那面具有多美,它那
死气沉沉的样子很快就会显得索然无味,使人受不了,反而欢迎其丑无比的真人面貌。学他人
的风格,就像是在扮鬼脸”。第二处“扮鬼脸”,是“看到别的作家表情生动而多变,反而说那
是在扮鬼脸”,即一些优秀作家风格生动而多变。
2.答案 文章的高下优劣应该由文学批评家评判;优秀作家不应媚俗,而应该坚守自己的创作
个性;含蓄地表达对文学商业化的否定。
解析 材料中画线句子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句话是紧承前面的“判别文章高下,应该是批评
家的事,不应任其商业化”。“轰动一时的作品,虽经报刊鼓吹,市场畅售”,再加上“几位记
者来推波助澜”,那只是作品的商业化,记者提醒“滞销的作家要反省自己孤芳的风格”,则是
他们误认为“采访就是文学批评”使然。由此可知结尾画线句子的弦外之音就是作者认为
文章的高下优劣应该由文学批评家评判,采访不是文学批评,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商业化的否定
等。
3.答案 他们的思想能永远影响世人;他们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的写作风格生动而
多变;他们的作品是在朴素中“藏巧”。
解析 解答时,先要筛选出材料中与此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如“对所有的时代
保持相同的影响”,即他们的思想能永远影响世人;“风格正如心灵的面貌”,“恒星”类作家
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且生动而多变;“朴素应该是‘藏巧’”,即他们的作品是在朴素中
“藏巧”,而非“藏拙”。
四、(2019南通、泰州、扬州三模,27—29)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其发音是约定俗成的。但纵观历史,汉语语音的变化之大,其实远超
过文字、词汇和语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
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形成的普通话,语音的流变从未停止。一条河流之下,有着千万年
沉淀而成的河床,这是河流的本质。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也是如此,它不仅仅是沟通
的工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能在“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中感受委婉的韵致,能从“天似穹庐,笼罩四野(yǎ)”中体会旷野的苍凉,这是语言文
字跨越时空的力量。有语言学家说,朱熹穿越回春秋时期,也听不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究竟在
说些什么。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能发现“平分阴阳,入派四声”这样的规律,在语音的演变中
看到那决定河流走向的河床。而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更承载着文化与心灵的密码。中国
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不仅要押韵,更讲平仄。即便读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
仍能从这些音调韵脚中,领略唐诗宋词的曼妙音符。而那些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更
是保留下日常语言中已经不常见的读音,让人从中感悟音韵之美、语言之美。当下,公众吐槽
诗词中读音的修改,也正是有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之心。公众希望留存这些“诗眼”,其
实也是想为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存一些“气眼”,让日用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
多一份文气,多一份古意。如果只是为了“规范”“统一”等原因而“去异求同”,也就难免
在不经意间丧失了记忆,也丢掉了更好地理解传统、理解先人的机会。
1.材料中“语音”有哪些特点?(4分)
2.请理解材料中“决定河流走向的河床”的含义。(5分)
3.从材料看,我们为什么要留存“诗眼”?(6分)
四、
1.答案 ①约定俗成;②历史悠久;③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且变化巨大;④具有传承性。
解析 此题要求概括“语音”的特点,根据文中的句子“其发音是约定俗成的。但纵观历史,
汉语语音的变化之大,其实远超过文字、词汇和语法”“它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有着文化
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概括即可。
2.答案 “河流”指“语音”,“河床”指“语言规律”和“历史文化”,这一短语是说语言
规律、历史文化对语音的演变有重大的影响。
解析 该短语运用了比喻,分析时找到本体即可。由文中“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
“这样的规律,在语音的演变中看到那决定河流走向的河床”等可知“河流”指“语音”,
“河床”指“语言规律”和“历史文化”,此短语形象地说明语言规律、历史文化对语音的
演变的重大影响。
3.答案 ①能保留日常语言中不常见的读音,让人感悟音韵美、语言美;②能留存“气眼”,让
日用交流语言具有文气和古意;③能让人保留文化记忆,更好地理解呵护传统文化。
解析 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更是保留下日常语言中已经不常见的读音,让人从中感
悟音韵之美、语言之美”“其实也是想为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存一些‘气眼’,让日用
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多一份文气、多一份古意”“……也就难免在不经意间丧失
了记忆,也丢掉了更好地理解传统、理解先人的机会”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五、(2018南通、扬州等六市二模,26—28)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如今,也许不该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了。当下文学已将现实的石头狠狠砸在了自己的胸
口。翻阅近年国内的长篇小说,现实之砸痕深深浅浅,真真假假,时常令人窒息。在某种现实自
觉与道德焦虑开始回归,“文学不应自我边缘化”“作家应表现出明确的价值立场”的呼声
鹊起之时,也有人开始呼吁作家应停止对“现实”矫枉过正的追逐,回归个人独语才是文学正
道。
但文学是否只能摇摆于公共化的“现实”与个人化的“独语”之间?文学的意义是否只在于
给公共领域的认知结论提供一个个感性的注脚——比如腐败问题、司法问题、环保问题、
全球化问题之类,并以此表明作家是正义的好人、社会的良心?或者文学的价值只在于给一个
个孤独的个体提供“个性秀”的舞台?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把文学看作改造社会现实、
表达价值观念的手段,是一种并无新意的“文学工具论”,带有一厢情愿的色彩。它有存在的
权利,但是并无“统一作家思想”的权力。文学与政治相关,但绝不是政治;文学与道德相关,
但也绝不是道德。政治的价值尺度是利益,道德的价值尺度是实践,而文学的价值尺度则是艺
术的创造力。也许这种创造力来自作家对政治、道德或其他领域的独特洞察,但它必定是一
种将洞察力化为“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能力,而非某种简陋的直抒胸臆。一部文学作品如
果没有创造力,则任何道德的高调或行为的标新立异都属白费。
1.为什么当下不该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请结合第一段加以概括。(3分)
2.作者所说的“文学工具论”存在哪些问题?(6分)
3.从材料看,作家怎样才能更好地创作文学作品?(6分)
五、
1.答案 (1)文学作品涉及现实的太多,且复杂多样;(2)文学有自我边缘化的情形,不能明确表
达作家的价值立场;(3)作家对现实有矫枉过正的追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学生要先从题干中明确问题指向“不该
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然后到材料的第一段中找原因,“当下文学已将现实的石头狠狠
砸在了自己的胸口”“现实之砸痕深深浅浅,真真假假,时常令人窒息”“也有人开始呼吁作
家应停止对‘现实’矫枉过正的追逐,回归个人独语才是文学正道”,最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
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
2.答案 (1)用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看待文学,限定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2)把文学看作改造社
会现实、表达价值观念的手段;(3)要求统一作家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作答时先通读文本,然后带着问题到文本
中筛选相关信息,本题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的第二段中“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
行为的标新立异都属白费”,最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围绕问题指向,分点概括即
可。
3.答案 (1)要以艺术创造力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尺度;(2)对政治、道德等领域要有独特的洞
察力;(3)要将洞察力化为“有意味的形式”。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先通读文本,然后带着问题到文本
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关键信息有“而文学的价值尺度则是艺术的创造力”“也
许这种创造力来自作家对政治、道德或其他领域的独特洞察,但它必定是一种将洞察力化为
‘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能力,而非某种简陋的直抒胸臆”,最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概
括即可。
六、(2017南京、盐城二模,26—28)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读一部小说要比看一幢建筑更为复杂。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便的
办法不是读,而是写,亲自去尝试一下把握语词有多么艰难。当你想用语词来重现某一印象深
刻的景象时,就会发现它已散乱成了千百个相互矛盾的片段。这些片段,有些需要淡化,有些需
要强化,而在写的过程中,你还有可能根本就把握不住情感本身。这样的话,你不妨丢开自己的
那些乱糟糟的稿纸,翻开某个伟大小说家的作品来读一读。这时你就更加体会到他们的高超
技艺了。在那里,我们不仅会面对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而且还生活在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里。譬如,在《鲁滨逊漂流记》里,我们沿着一条平坦的大路行进;事物和事物的次序就是一
切。然而,如果说荒野和历险对笛福来说就是一切的话,那么对简·奥斯汀来说就什么也不是
了。在她那里,只有客厅和人们的闲聊,以及从他们的闲聊中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来的个性。而
当我们再转向哈代时,又如置身于沼泽地里,头顶上是满天的星光。那里所显示的,则是人性的
另一面,是独处孤寂时最强烈的阴暗的一面。我们与之打交道的,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自然和
命运。不过尽管他们的世界各不相同,每个世界自身却是和谐一致的。每个世界的创造者都
恪守自己的视角法则,所以不管他们多么使我们费神,却从来不会像二、三流作家那样,常把两
种不同的现实引入同一本书,弄得我们无所适从。读小说是一门艰难而复杂的艺术,如果你想
真正掌握某个小说家给你的一切,你不仅需要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还需要有非常大胆的想象
力。
(节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作者认为“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便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理由
是什么?(3分)
2.在作者看来,笛福、简·奥斯汀、哈代的小说创作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3.根据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怎样读小说?(6分)
六、
1.答案 因为小说的语词复杂而难以把握,写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情感把握的不易,读的时候
才更能体会到小说家的高超技艺。
解析 本题不难回答,其相关理由可从该句的下文中筛选,如“亲自去尝试一下把握语词有多
么艰难”“而在写的过程中,你还有可能根本就把握不住情感本身”“这时你就更加体会到
他们的高超技艺了”,并从理由的角度整合提炼答案。
2.答案 笛福:情节简单明了,以荒野和历险为主。简·奥斯汀:通过绅士太太们的日常对话、交
际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百态。哈代:表现人在自然与命运的困境中的孤寂、悲哀和抗争。
解析 笛福、简·奥斯汀、哈代的小说创作特点在文中都没有直接、明确的体现,作者借助于
含蓄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各自的创作特点。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进行提炼即可。
3.答案 设身处地,尝试用语词表达情感;认识到小说家都有自己的视角法则;要有敏锐的感受
力和大胆的想象力;选择伟大的小说家。(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为探究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利用文中的原句,如“读小
说是一门艰难而复杂的艺术,如果你想真正掌握某个小说家给你的一切,你不仅需要有非常敏
锐的感受力,还需要有非常大胆的想象力”,比较容易作答。另外,也可利用文中的其他信息及
所包含的观点,变化视角回答。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