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真题多维细目表
真题 考查内容
素养要求
年份 卷别 题号 涉分 题材 考点 题型 考查能力 难度 试题结构 (高考方向)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课标全国Ⅱ 2 3 分 学术论文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易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2019 课标全国Ⅰ 2 3 分 学术论文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课标全国Ⅲ 2 3 分 学术论文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课标全国Ⅱ 2 3 分 学术论文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易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2018 课标全国Ⅰ 2 3 分 学术论文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课标全国Ⅲ 2 3 分 学术论文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课标全国Ⅱ 2 3 分 政论文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易 四选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2017 课标全国Ⅰ 2 3 分 学术论文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课标全国Ⅲ 2 3 分 时评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总计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平均分值 ——— 3 分 3 分 ——— 3 分 3 分
占比 ——— 2% 2% ——— 2% 2%
考频 ——— 9 题 / 9 卷 18 题 / 9 卷 ——— 9 题 / 9 卷 9 题 / 9 卷
考点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 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 4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 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 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规律与趋势
01 考查内容 03 命题特点 而考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
1.根据最新 《 考试大纲》 ,高考论述类文本 1.选文常为严谨的学术论文、政论文,题材
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
阅读选文涉及 “ 中外论述类文本 ” ,包括 涉及经济、文化、美学、史学、文艺学等社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
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 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查重点。
2.“时评”与“书评” 现身高考《考试大纲》 , 2.注重文化积淀,关注传统文化。 文本大
应引起高度重视。 都具 有 思 想 性、 教 育 性、 知 识 性 和 人 05 命题趋势
3.所选文本近 1000 字。 文性。
1.设题注重论述类文本的 “ 说理性和逻辑
02 考频赋分 04 关联考点 性” ,聚焦逻辑推理。
1.题型、分值稳定。 1.从考查角度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 2.选项的构成,不是对原文句子的简单摘
2.几年来均设置三道四选一式的单选题, 面相当广泛。 《考试大纲》 规定的两个能 取,而是经过了高度浓缩和加工改造,且
融入了命题人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 考 生 选 出 “ 正 确 ” 或 “ 不 正 确 ” 的 力层级(理解 B、分析综合 C) 、六个考点
一项。 在试题中都有所体现。 由于本大题只有
3.每题 3 分,共 9 分。 三道小题,无法对六个考点一一考查,因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1
头” “昏蛋” “ 废物” 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
清单一 论述类文本的重要概念
度,用“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
1.论点
的几个组成部分。 各个比喻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
5.因果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
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
正确合理。 如:
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让勇者绽放光彩。 贝多芬
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
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争;司马迁遭受腐刑,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
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 ,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
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
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
和集中。 全文应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磨难,是祸,又是福。 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
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就是另一片蓝天。
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
以上文段针对每个事例分别做了原因探究,揭示了人物在
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磨难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很好地架起了事例与结论之间的
2.论据
桥梁,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论据,即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 论
6.类比论证:将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
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邹忌将自己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
的特点,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包括具体事例、
即受到蒙蔽这一事实类推到齐王的身上,成功地证明了“ 王之蔽
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甚矣”这一论点。
道理论据是指那些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
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 清单三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类型
论(如名人名言等) ,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是指通过合理的论证方式把论点、论据
3.论证
有机地组合起来的方式。
论证即论述证明观点的过程。 论证结构一般分为引论、本
1.基本结构
论、结论三部分。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由“ 引论、本论、结论” 三部分组成。
引论:也叫“绪论” ,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部分。
(此内容在前面已讲到,故这里不再展开)
将作者所要议论的观点、主张、见解、道理,介绍给读者。 这一部
2.本论部分的层次关系
分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 1)并列关系
本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任务是分析问题。 在这一部
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但也有一定的顺序,如:
分里,作者要用尽一切办法来证明文章观点。 这一部分回答的
重要性顺序、时间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等。
是“为什么”的问题。
并列式结构
结论:议论文中解决问题的部分。 这一部分回答的是“ 怎么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办”的问题。
摆事实
ï ï
分论点 1 讲道理
ï ï
清单二 论述类文本的主要论证方法
ï 小结 ï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ï 摆事实 ï
ï ï 总结全文
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中列举了舜、傅说、胶 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 2 讲道理
í ý
呼应开头
ï ï
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圣贤的事例,来证明 “ 天将降大任 小结
ï ï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摆事实
ï ï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ï 分论点 3 讲道理 ï
ï ï
2.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î 小结 þ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 注:几个分论点可在时间、空间、原因、结果等方面并列。
交代其出处,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 中引用《尚书》 中“满招损, ( 2)层进关系
谦得益”的名言来证明后唐庄宗因骄奢而亡国的道理,增强了文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
章的说服力;一种是暗引,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求,不能随便变动。 段与段之间常有表示递进关系的标志,如
3.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 “不仅如此” “而且” “甚至”等。
证明论点。 层进关系有三种情况:①事物发展顺序;②递进顺序;③先
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中,先从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 破后立的顺序。
明“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接着又从正面以诸葛亮“ 不
求甚解”的态度读书为例,通过对比,证明会意的重要性。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 比喻文化遗产,用“ 孱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ï 一、(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亮出中心论点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未然” (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
摆事实 A,做分析 设想或推测)说成“ 已然” ( 既成事实) 。 也可能反之,将“ 已然”
层 ï
得出结论
进 ï 二、(为什么) 摆事实 B,做分析 说成“未然” 。
式 í 呼应开头
结 联系生活,做分析 如( 2012 山东第 6 题 A 项)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
ï
构 ï 分条提出解决 提出问题解 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
三、(怎么样) 或(会怎么样)
ï
î 问题的方法 决后的前景 因和特征。
( 3)对照关系 [原文信息]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
这其实也是一种并列关系,就是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对比说 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理,是非分明,观点明确。 [比对分析 ] 混淆时态,选项 A 删去了原文中的 “ 极可
引论 能” ,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
正面提出论点 正面叙例和议例 正面小结
(提出 [判定方法] 要判断“混淆时态” 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
总结
反面提出论点 反面叙例和议例 反面小结
论点) 项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3.几种常见的结构类型 3.颠倒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 1)剥茧式结构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
剥茧式结构,是指一篇文章像剥茧一样,由表层到内里、由 物加以肯定。
现象到本质,根根抽丝,层层剥茧。 此类结构分四步:①列现象; 如( 2016 浙江第 8 题 C 项) :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 学衡”
②示弊端;③探根源;④指出路。 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
( 2)启感式结构 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这种写法由“引” “议” “联” “ 结” 四步构成。 ①引:引材料、 [原文信息] 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
亮观点;②议:发议论;③联:联系现实;④结:作结论。 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
( 3)贯珠式结构 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 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
在一个观点的统摄下,选取若干精彩材料对观点进行论证。 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
这种结构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列举材料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 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
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
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
清单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
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 学衡” 为代表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中错误选项的设置是有规律的,命 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
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 的一致。 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
来命制题目选项。 了解命题者常用的命题陷阱,就能提高答题 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
的速度和准确率。 常见的命题陷阱主要有以下 8 种: 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 [比对分析] “ 学衡” 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合理成
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 或 分持肯定态度,并非选项中的“否定态度” 。
相反) 、以个别代一般 ( 或相反) 、以特殊代普遍 ( 或相反) 等,从 [判定方法] 要判断“混淆是非” 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
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项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
如( 2016 课标全国Ⅲ第 2 题 D 项) :电视剧《康熙王朝》 对历 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更要格外关注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
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 键词。
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4.偷换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
[原文信息]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 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
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 (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
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 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 如( 2015 课标全国Ⅰ第 1 题 A 项) :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
之穿凿了。 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 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
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 融的一个新特点。
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 [原文信息]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
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
[比对分析] 通过比对发现,原文“ 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 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
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 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渡
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表述的意思是从文学作品中发掘史料,本 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 钱荒”
来就是取其有史料价值的部分,既不能不分虚实全盘接受,也不 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
能因其有虚构成分而全盘否定。 因此,选项“ 不能从这类作品中 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发掘史料”以偏概全。 [比对分析] 原文说“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
[判定方法] 要判断 “ 以偏概全” 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 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
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 形式” ,而选项中表述为“ 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
文中对应的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 二要 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
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明显发生变化,与原文不符。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判定方法] 要判断 “ 偷换概念” 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 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等等。
一定要关注表述的对象,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 7.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
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
5.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 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果(或条件) 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 “ 因” ( 或条件) 变成了 如( 2015 天津第 6 题 B 项) :“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
“果” ,或把“果”变成“因” (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本无 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
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如( 2015 课标全国Ⅱ第 2 题 C 项)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 [原文信息] “社会世界” 是在 “ 自然世界” 基础上建构的
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 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
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动,等等。 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
[原文信息]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 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 “ 社会世
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 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 自然世界” 的形成中所发挥的
构影响着理解。 同样的作用。
[比对分析] 原文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述,前果后因,即 [比对 分 析 ] 根 据 原 文 中 “ 社 会 价 值 规 范 在 ‘ 社 会 世
“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是“ 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的原 界’ ……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 社会世界” 的形成中
因。 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 ,并非“自然规律” 。
[判定方法] 要判断“因果混乱” 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 [判定方法] 要判断 “ 张冠李戴” 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
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比对。 注 要圈出陈述对象。 要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与宾语,因为“ 冠” 往
意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 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 × ×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等;注意选项中的因果关系 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 另外,
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联系上下文弄清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6.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如故意更换个别 8.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
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 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凭空捏造出的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
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出来迷惑考生的。
如( 2016 课标全国Ⅰ第 3 题 D 项)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 如( 2016 山东第 6 题 A 项)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
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 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原文信息]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
[原文信息]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 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 《 说文解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
字》 ,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 说文》 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 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
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 说文》 的 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
《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 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
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 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
者眼界大开。 《说文》 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 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
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比对分析]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 [比对分析] 原文只是说“ 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
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歪曲文意,东汉时期就有了以小篆为本探 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没有提到古体诗“ 逐渐走向
究先民造字之法的《 说文解字》 ;北宋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发展, 衰微” ,因此此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对金文的研究成果又成为学者们探究造字法的重要依据。 [判定方法] 要排除“无中生有” 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
[判定方法] 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 要特别注意 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
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 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4
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尤其需要专注、心静。 只有平心静气,总
论述类文本主要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高考论述类 览全篇,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
文本阅读多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不像短论那样篇幅短小、视 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
野狭窄、切入角度相对集中,它论证的广度和深度较大,事物之 只有心静下来了,才能理清文本思路,才能发现细微之处。 选项
间的关系复杂,事理的抽象程度较高,文字也较深奥一些。 但其 信息大部分也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陷阱。 有的选
观点必须可靠,论证必须充分,因而内在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故 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
成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首选目标。 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
一、专注的习惯———平心静气,细致入微 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养成专注的习惯,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不心浮气 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躁,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既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也能
二、文脉整合习惯———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帮助我们针对选项内容迅速从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加快我们
在开始读文本时就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1.抓文章标题,了解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是就什么 四、注意“关系”习惯———阅读时读出“四关系”
事情阐述道理的; “关系”主要指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扩展和
2.抓段落中心句,了解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 被扩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指代与被指代之间的关系。
是怎样的; 1.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抓文本思路结构,了解文本是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 在阅读文本时,要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
的,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列等各种关系。 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出的关联词基
4.抓论证方法,了解文本在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 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词,需要格外注意,
哪些手段和材料。 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 特别应注意的是因果关系,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此内容下面会展开) , 在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的思维模式,含有
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 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 2.读概念之间的关系
置做准备。 即要读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的
三、筛选勾画习惯———勾画关键词语、关键句 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 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
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也要根据试题题干中的要求,养成 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 称陈述对象也可) 。 因为题目中有些
“筛选勾画习惯” 。 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边阅读边筛选勾画 选项会着意考查因特殊语境而造成的“ 同义概念现象” ,故此内
关键词句。 容需引起重视。
1.勾画关键词语 3.读扩展与被扩展之间的关系
( 1)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 ( 多个数据) 及多数、少量、 从语流方面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
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仅仅、之一等表数量或范围的词语。 与被扩展的关系。 扩展部分,既是对被扩展部分的例证,也是对
(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 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 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 扩展部分的意义大于被扩展部分。 被扩
等表程度的词语) 。 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 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
( 3)已然未然词语(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 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时间的词语) ,或然必然词语(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 4.读指代与被指代之间的关系
词语) 。 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有时会使用代词。 而阅读时,就需要
(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 因为、因 明确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此、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 在阅读时读出原文中的这几种关系,然后再看选项语句之
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 间的关系是否与这些关系相符,进而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
( 5)表示举例子的词语(例如、如) 。 意思。
( 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 五、回归文本习惯———从试题到文本
些) ,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出题者的依据来自文本,每一个选项的拟写都是出题者对
( 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代词等等。 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虽然在选项中出题者掺杂了一些错误
2.勾画关键句 的内容,但那也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的。
( 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因此考生要养成回归文本的意识,对照文本,是解题的一个重要
( 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包含“ 可见” “ 因此” 的环节。 带着题目去对照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
“所以” “由此可见”等的语句。 达到目的。 这就是回归文本的好处。 所以考生必须适应应试阅
( 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 读的特殊情况,养成“从试题到文本”的习惯。
参考示例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 答案 引入话题,解释什么是诸子之学: ①狭义
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 上;②广义上。
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解析 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一般为阐释概念,引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 入话题。
性。 “新子学”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 2.第二段的中心是什么?
“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 主要是从 答案 论述新时代的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历史
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 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并从两个方面进
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 行论证:“照着讲”和“接着讲” 。
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中心的概括能力。 本段主
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要讲的是新时代的诸子之学的内在品质。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 3.第三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请简要概括。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 答案 接着上段论证“接着讲” ,“ 接着讲” 接近于
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 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①以近代以
“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 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②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这
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 种交融又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并指
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 出这是“新子学”的新内涵与新形态。
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论证思路的理解。 分
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 “ 新子学”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 析论证的思路要看作者论证的中心话题、观点以及展开
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 新子学” 无疑获 论述的过程。
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4.第四段中作者对 “ 照着讲” 与 “ 接着讲” 的辩证关
“照着讲”与“接着讲” 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 系是怎样认识的? 请简要概括。 文章最后作者得出的结
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 论是什么?
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 照着讲” 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 答案 作者认为二者无法分离:①逻辑上,“ 照着
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 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接着讲” 是对“ 照着讲” 的继
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 是 “ 接着讲” 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 承与发展;②现实中 “ 照着讲” “ 接着讲” 总是相互渗入
“照着讲”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 的。 并得出结论:“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
新。 就此而言,在“照着讲” 之后,需要继之以 “ 接着讲” 。 “ 接着讲” 的 的统一。
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和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
则是其逻辑结果。 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 总 要注意的是本文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 新子学” 应追求
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 “照着讲”与“接着讲” 的统一。 文章前面实际上是论述
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 “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的原因。
含“照着讲” 。 “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
考点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主要指表现文 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
1.解题技法
技法角度 具体阐述 选项特征 应对策略
从文中寻找最能反映该概念特征的词语、句子,仔细揣 选项中常用“ 是、就是、即、指、指的是” 筛选对应句,全面了解概念的内
吃透内涵
摩,把握其实质 等词语来表达 涵,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余
明确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某种特殊属性的 明确所涉及概念最先出现在什么
所有事物。 一般情况下,材料中会用一定的篇幅对概念 选项常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扩大或缩小, 地方,有没有反复出现,哪些文字
理解外延
进行阐述说明,要找全找准与概念有关的全部信息,在 常出现“包含、有、属于、不包括”等词语 属于有效区域,以及区域内有哪
理解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其外延 些关键性的词语等
主要指文本中容易混淆的概念。 概念题不仅考查一个
选项有时会将文本中的两个相似概念 在理解各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
区分概念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时还会考查到不同概念间的区别
进行交错对接 基础上,相互比较,求同辨异
与联系
2.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 具体阐述
“投石探波” 在原文中找到所涉及概念首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分散查找,确定信息区间。 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
定区间 次,这个段落多数出现在文章前半部分;也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
文题比对 找到原文中与各选项相对应的文字,一一比对。 一是比对选项与原文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二是比对阐述的角度是否一
细排除 致;三是比对说法,判断说法是否改变,若改变了,则要进一步判断是语言形式的改变还是语意的改变
识破干扰 选项会有意设置一些陷阱干扰考生,常见的干扰手段有曲解观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夸大其词、张冠李戴、本末倒置、断章取义、偷
保准确 换概念、主次不分、说法绝对等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3.技法示范
下面以 2017 年高考山东卷第 6 题为例来演示解题技法。
选项 概念角度 定区间 细比对 明干扰
A.《庄子· 秋水》中,庄子把自己 第一段:……《庄子· 秋水》 篇中,庄子看见
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 鱼儿“出游从容 ” ,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 选项是将庄子的故事和第三段
选 项 与 原 文
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 概念的外延 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 中“审美移情……是一种对象化
一致
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 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 的自我享受”结合起来设置的
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移情现象
第二段:……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
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但通
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
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 选项是对原文信息的一种等值 选 项 与 原 文
父子。 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 概念的外延
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 压缩 一致
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
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
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的达尔文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
第三段: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 选项认为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
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 曲 解 文 意, 选
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 对客观对象的欣赏,而原文认为
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 概念的内涵 项 与 原 文 不
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 审美移情本质上是一种对象化
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 一致
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的自我享受
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 第四段:……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
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 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
选项与原文均强调:在感受中主 选 项 与 原 文
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 概念间的关系 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
客二分,在移情时主客相融 一致
情时,主 体 与 客 体 的 界 限 被 打 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
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不存在界限
考点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的是论述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或 富、深刻的哲理,等等。 如果对这些句子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
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含着极为丰 理解整篇文章。
1.解题技法
解题角度 具体阐述 句子特征 应对策略
这些句子一般都不长,其中个别词语,
对句子的理解常表现在对一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上,找到
从重要词 特别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或某些副词用 寻找关键词,在语境中分析关键
重要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将对句子的理解缩小到词语范
语入手 得别致、准确、有特色,使整个句子也显 词的多重意蕴
围,再弄清词语的意思,就能理解句子
得非同一般
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 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句子
从句子结 句子结构往往较为复杂, 或修饰成分
一层,就可以把握它的基本意思。 对于长句,可以从它 的主干与枝叶部分,尤其要注意
构入手 多,或复句层次复杂
的构成或分句间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其含意 枝叶部分
若在文章开头,往往有总领下文
从文中位 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往往处于文章的首尾段或段落的首尾 的作用;若在文章中间,可能起过
置入手 理解句子含意,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句、文中的过渡句位置 渡作用; 若在文末, 往往总结 全
文,揭示某种观点或意义
从所用修 对于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从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 还原修辞格的本义,从具体形象
常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辞入手 效果等方面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中探寻句子的深层含意
2.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 具体阐述
“重要句子”往往处于段首或段尾。 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多数是带有结论性或概括性的句子。 揭示文章脉络的句子,往往是那些
看位置
具有过渡性、总括性的句子
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总分(分总) 、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 、比较、呼应等。 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
辨关系
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属于上述关系中的哪一种
析修辞 有些句子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变抽象为形象,对于这样的句子,可以从修辞入手来理解其深层含意
3.技法示范 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
下面以《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 节选) 阅读 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
理解题为例,演示解题技法。 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 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 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带彩陶器。 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 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既
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 体现了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
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 重要源泉。 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
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 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
…… 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 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 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
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 化的辉煌代表。
陶。 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
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D )
选项 看位置 辨关系 析修辞 得结论
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 选 项 与 原 文 一
迁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展 从时间角度理解“史书”的含义 致,且 符 合 题 干
的状况 信息
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 选 项 与 原 文 一
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 从空间角度理解“史书”的含义 致,且 符 合 题 干
运 用 了 比 喻 修 辞。
特情境 题干中的句子是文 信息
本体 是 “ 彩 陶 ” , 喻
章首段的结尾句 对“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都离 选 项 与 原 文 一
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 体是“史书”
不开彩陶”一句的概括,以“人类文 致,且 符 合 题 干
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明的起源”呼应题干中“史书”一词 信息
纹饰是原始文字创造的源泉,而
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 曲解 文 意, 为 错
非原始文字,不能以此来说明题
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误选项
干中的句子
考点 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 类,再用准确的语言使之条理化、概括化。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所 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原文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
谓“筛选” ,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 原文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进行简要表述。
来;所谓“整合” ,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将所提取出的信息进行分
1.解题技法
干扰角度 角度表述 选项特征 应对策略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 选项与原句往往相差不大,增加
如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 或减少一两个词语,如 “ 的、了、 注意看选项的主谓宾与原文是否一致;看修饰成分
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 之一”等;或改换一两个词语,如 中是否有字词的增减改换
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已经、曾经、将、可能、之前”等
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
选项中往往出现表示肯定或否
变肯定为否定,变否 予以否定;或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 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要
定的关键词,如:有、没有、是、不
定为肯定 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即变肯 特别关注表肯定或否定的词语的变化
是等
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常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扩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 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或将可能发 注意原文和选项中表程度 ( 如 “ 特别 ” “ 十分 ” “ 非
过于武断,以偏概全 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 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 常” ) 、范围(如“凡” “部分” ) 、数量 ( 如 “ 几个” ) 、频
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 武断; 或 用 部 分 代 整 体, 以 偏 率(如“通常” “往往” “有时” )的词
概全
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
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
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生 仔细检查选项内容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或是否可
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原文中没有的或依据原文不能
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 以根据原文推断出来
推断出的信息
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依据
2.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 具体阐述
把握主要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筛选和整合信息时心中有数
确定信息区间 明确题干后,就回到文本,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选项对应的原句
与原文语句比对 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往往有一定区别,解答时要认真比对,仔细辨析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3.技法示范
下面以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第 1 题为例来演示解题技法。
选项 定区间 细比对 明干扰 做判断
一些非政府组织“开始对气候变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 第一段: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 化的 影 响 进 行 伦 理 审 视 ” , 是
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 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 “气候正义 ” 产生的背景, 并不 无中生有 错误
出了气候正义 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是说“气候正义” 的提出者就是
“非政府组织”
第二 段: 从 空 间 维 度 来 看, 气 候 正 义 涉
原文所说的公平原则的“ 首要目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 及……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
标” 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同时
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 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 以偏概全 错误
“遏制排 放 ” ; 选 项 中 忽 略 了 首
制排放的问题 需求作为首要目标 ……同时遏制在满足基
要目标
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
第三段: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 原文为 “ 而 非 为 其 设 定 义 务 ” ,
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 混淆是非 错误
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选项中为“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后代设定义务
第三段: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
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 地球……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 ……目的正
选项与原文
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 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 选项为原文信息的压缩和整合 正确
表意一致
正义内涵的理解 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
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
益……
考点 4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文章结构” 就是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 续表
渡、照应等的安排。 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 归 结构模式 具体说明
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压缩、提炼;“ 内容要点” 就是事情涉
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
对照式
及的重要方面。 “归纳内容要点” 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
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照式
的起因、结果、影响等。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
2.论证结构类题目解题 2 步骤
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一般为 “ 通过什么,
[技法示范]
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 。
A.对于中国古地图, 文章先交代其起源, 由
一、分析文章结构
析选项,标敏感点 “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总起,引出下文,接着
1.论证结构常见模式
逐层分析,论述了其独特的发展脉络
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
文章第①段在开篇即交代了中国古代地图的
式、层进(递进)式、对照式四类。 具体见下表:
起源,接着由一句“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也
结构模式 具体说明
就是说“地图具有独特的发展脉络” ) 总起下
这种结构模式是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 文;接下来第②—⑧段逐层论述地图独特的发
分式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 注意开头段和 展脉络,从古籍记载的地图到 1983 年出土于
回原文,找对应点
总分式 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提出问题(或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 河北的战国时期的地图 《 兆域图》 ,又到 1986
(原文结构方面)
都是“总—分”式,因为正文多半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 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地图》 ,再到西晋时期
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多是“总—分—总”式 的学者裴秀绘制的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 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 ,最后阐述了“制
行的。 行文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出现 图六体”以及宋代石刻《禹迹图》 。 由此可见,
并列式
“第一 ” “ 第 二 ” 或 “ 首 先 ” “ 其 次 ” 或 “ 从 …… 上 看 ” 原文的论证结构为“总—分”式结构
“从……上分析”等 结论 正确
这种结构模式又叫递进式。 文章的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
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
层进式 求,不能随便变动。 层次之间的关系往往由浅入深。 段
与段之间常常有一些递进式的标志,如 “ 不仅如此 ” “ 而
且” “甚至”等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解题技法
解题步骤 具体阐述
细读题干,明确指向 仔细阅读题干信息及选项信息,以明确问题,回归原文,去寻找答题点
精读文本,锁定区间 精读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词句
挖掘信息,仔细比对 挖掘锁定区间中的隐含信息,与选项进行比对,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2.错误选项的设置
设误角度 具体阐述
断章取义 概括信息不全面,妄下结论,使论断偏离原文意思
强加因果 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如在一些表承接关系的句子中添加因果关联词,伪装成因果关系
扩大缩小 扩大或缩小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
改变状态 混淆或然和必然、已然和未然。 把原文中的可能说成必然,把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
主次不分 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问题说成次要问题,将次要问题说成主要问题,混淆重点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 ,或者故意改变文本中句子的陈述对象
无中生有 原文中未说到某种观点或内容,而选项中却无端出现,选项的说法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依据
3.技法示范
下面以 2018 届山东烟台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中《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第 1 题为例来演示解题技法。
细读选项 锁定区间 仔细比对 得出结论
历史上,汉字始终是中国的通用文字,故以汉字为载体
A.中国书法兼实用与审美于一
的中国书法,民族跨度较大,更加广泛地承载着 56 个民
体,融合了写意抒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 阴阳调和” 不属于 张冠李戴
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
阴阳调和等中国艺术观,具有很 中国艺术观 表述不一致
调和的辩证法、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写意抒怀的艺术观
强的民族象征意义
等,在中国书法中均有集中的、综合的反映
B.“北碑”即北朝刻石的通称,清 原文的意思是文字学和考古学
北方少数民族直接确立了北碑体系,也间接促进了南帖
朝中后期,人们追捧 “ 北碑 ” ,进 促成了碑学的发展,选项改换成 因果倒置
体系的发展……清代中后期,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而促 进 了 文 字 学 和 考 古 学 的 “北碑” 促成了文字学和考古学 表述不一致
促成了碑学中兴的局面
发展 的发展
C.中国早期的 “ 先秦楚系书法 ” 楚汉相承,由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先秦楚系书法与 原文中,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
与“周—秦文字系统 ” 都融入了 周—秦文字系统一道,对汉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 正是 的是先秦楚系书法,选项把它扩 扩大范围
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 在汉代,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创立完备,从此中国 大到 “ 先秦楚系书法 ” 与 “ 周— 表述不一致
中国书法影响深远 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秦文字系统”
元代,朝廷为笼络士人,礼聘宋朝宗室赵孟 并推赏其书
D.元代帖学大家赵孟 开一代 原文中的 “ 同时 ” 一词, 说明元
法。 赵氏倡导的复古书风,亦使宋末颓微的中国书法重回
书法古风,鲜于枢、康里巎巎等 代帖学大家赵孟 和鲜于枢、康 表述一致
传统正道。 同时,以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为代表的
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也身体力 里巎巎等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 正确选项
少数民族书法家群体,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较高的艺术
行,共同促进了书法的繁荣 都是促进书法繁荣的因素
成就,为中国书法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考点 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高考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往往是结 2.论据的判断
合这三者或其中两者考查。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题解题技法 据。 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1.论点的判断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
见解和主张。 一般是针对论题的带有明确表态性的判断句。
3.论证方法的判断
论证方法是指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
用的推理形式,它所解决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点”的问题。 一个
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示范 3: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分析
D.《禹贡地域图》 和 《 地形方丈图》 分别是西
析选 项, 标 注 论 点、
晋学者裴秀利用“ 制图六体” 理论和 “ 计里画
论据、论证方法等关
方”制图法完成的杰作,文章以此论证中国地
键信息点
图绘制在西晋达到高峰
[技法示范]
原文第⑥段:在这一理论 ( 即 “ 制图六体 ” 理
示范 1: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论)的指导下,裴秀绘制出了目前所知的中国
析选 项, 标 注 论 点、 B.周公诫伯禽的训词,是论证“ 家训最早是通 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 。
论据、论证方法等信 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 观点的 原文第⑦段:与“制图六体”同时代出现的“ 计
息关键点 典型例证 里画方”制图法同样出自……完成了《 地形方
丈图》 。
原文:“周公诫伯禽曰:‘我文王之子……子之
原文第⑧段:受裴秀的 “ 制图六体” 理论的影
鲁,慎无以国骄人。’ ” 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
回 原 文, 找 对 应 点
响……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
回 原 文, 找 对 应 点 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 论 点 和 论 据 的
高峰。
(论点、 论据和论证 分析:第①段中作者提出的论点是“家训最早
关系)
分析:从以上文中信息来看, “ 《 禹贡地域图》
方法) 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接
和《地形方丈图》 分别是 ……制图法的杰作”
着就以周公训子的事例为论据加以论证。 在
虽然与原文信息相符,但不能证明中国地图
这里就是巧妙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绘制在西晋达到高峰;而且原文第 ⑧段中已
结论 正确
明确指出“ 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
示范 2: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分析
一个高峰” 。 所以选项中“以此论证中国地图
B.文章引用大禹铸九鼎绘山川物产图的传说 绘制在西晋达到高峰”的说法错误
析选 项, 标 注 论 点、
和《管子》关于地图篇的专门记载,论证战国 结论 错误
论据、论证方法等信
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
息关键点
基础
原文第②段: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
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地图逐
渐具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管子》 中已
专门设立地图篇……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
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回 原 文, 找 对 应 点
原文第③段: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
( 论 点 和 论 据 的
前的地 图 为 中 国 地 图 的 发 展 奠 定 了 一 个
关系)
基础。
分析:文章引用大禹铸九鼎的传说和 《 管子》
关于地图篇的专门记载,并以此为论据得出
了“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
了一个基础”的观点
结论 正确
考点 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考点要求对文本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 观点态度在不同的文本中或直接表明,或委婉现出;或集中,或
结、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述内容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 分散。
1.解题技法
此类题的考查常表现为依据原文已有信息进行推断的形式。 这就要求考生对选项和原文进行句间关系的比对和分析,分句间的
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 下列逻辑关系是常见的考查角度。
逻辑关系 选项设误方式 判断标志
主要有因果倒置、强加因果等情况。 将因倒置为果或将
因果关系 注意标志性的词语“因为、所以、因此、由于、可见、结果”等
果倒置为因;或将原文的承接关系硬转化为因果关系
将假设变成事实,或变换假设的前提,或将假设关系变
假设关系 注意标志性的词语“假设、如果、若、即使、倘若、一旦”等
成其他关系
将两个分句间的条件关系由充分条件换成必要条件,或
条件关系 注意标志性的词语“只要、就、只有、才、除非”等
反之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续表
逻辑关系 选项设误方式 判断标志
转换递进分句间的前后关系或将递进关系转换成其他
递进关系 注意标志性的词语“不仅、不但、而且、还、甚至”等
关系
转换转折分句间的前后关系或将转折关系转换成其他
转折关系 注意标志性的词语“虽然、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
关系
将目的与条件颠倒,或使目的与结果不对应,或条件不
目的关系 注意标志性的词语“为了、免得、以”等
能实现目的
2.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 具体阐述
整体把握,确定区间 整体把握原文,并以此作为判断选项逻辑关系的标准,确定选项相关信息在原文中的位置
比对原文,辨析关系 比对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的句间关系以及原文的句间关系
比对关系,做出判断 比对分析选项的句间关系和原文的句间关系是否一致,或是否合乎逻辑,从而做出判断
3.技法示范
下面以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Ⅲ第 3 题为例,演示解题技法。
选项 原文 比对关系 做出判断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但很多曾 选项为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原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 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要在城镇 文强调城镇化过程发生的变化 根据原文可以得出选项中的
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 化 进 程 中 留 住 乡 愁, 不 让 “ 乡 愁 ” 变 成 可能 使 人 产 生 情 感 上 的 “ 乡 充分 条 件 假 言 判 断。 选 项
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乡痛”……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 痛” ,留住乡愁,则是对 “ 人的情 正确
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感的尊重” 。
原文说 “ 呵护乡村记忆 ” 让 “ 游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 “ 温度 ” ……
子在 故 乡 找 到 依 恋 感 与 归 属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 感” ,这 是 消 极 型 的 留 住 乡 愁; 根据原文,选项中的充分条
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 “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 件假 言 判 断 不 成 立。 选 项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
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的留住乡愁” 。 选项将 “ 呵护乡 错误
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
村 记 忆 ” 理 解 为 “ 活 化 乡 村
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
从原文可知,居民的文化需求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 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另一方面是 对原文进行概括后发现,选
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都是
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 非物质文化记忆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 项中的目的关系成立。 选项
乡愁的载体,都是需保护的乡村
居民的文化需求 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 正确
记忆
个有机整体
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原文论证的是:活化乡村记忆,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 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选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
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 项的 表 述 实 际 上 可 以 转 化 为 选项符合原文的表述,因果
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
化、产业化升级,将 “ 文 ” “ 人 ” “ 居 ” 与 “ 产 ” “ ( 既 然 ) 能 ……, ( 就 ) 说 关系成立。 选项正确
并非一成不变的
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 明……”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
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逻辑
美好祝愿、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尤其当汉民族国家处于
危难之时,词人发出了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为一股振奋人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的爱国思想的潮流。
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余年。 这段时期的文学以
在宋词里,估计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
词为极盛,其艺术成就亦最突出,因而被誉为“时代文学” 。 词调
恋情的。 我们对于这部分作品应当怎样认识呢? 我以为应从文
今存八百余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 宋代词
化的意义上去理解。 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各个时代的人
人一千四百余家,词存两万余首。 宋词的作家作品的数目与唐
们却赋予它特定的内容与色彩,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见到那个时
诗相比约少一半,若与宋诗相比则少得更多。 它是倚声而作的,
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还可见到一种很真实的时代精神。
要求作者精通音律,否则便可能遭到“不当行”之讥,而那种不谐
宋人多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
音律的作品就被视为“句读不葺之诗”了。 所以像词这样精巧严
表现心灵的颤动,歌颂甜蜜的幸福。 正因宋人在词里写出了个
密的古典格律诗体能有如此众多的作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
体生命的真实,服从了新的规律,词才成为时代文学的。 在艳科
都属罕见的文学现象。
题材里,作者流露了真实情感,于是往往不自觉地表现了主体的
词之为时代文学,虽然因体性的局限,不可能像宋诗那样反
精神品格。 因此,这类作品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
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而获得重大的意义,但仍有不少言志遣
宋人许多春愁闺怨与离别相思之作,虽然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
怀、登临怀古、感时伤事或歌颂升平的题材,也有表达林泉逸兴、
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争取爱情自由,敢于和阻碍获取幸福的社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会因素斗争的反抗精神,但他们并不坚决,没有付出最大的代 撑这一句子的原因;而 D 项答非所问,选项内容不是宋词被誉
价,结成的是苦涩的果实,留下了永生的遗憾。 他们幽会时总是 为“时代文学”的原因。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他们注定缘悭分浅,“东风 3. 答案 B 因果颠倒。 正确的表述应为:正因为宋人在词里
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他们魂牵梦萦,再见无期, “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 ,词才成为“时代文学” 。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只得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朝暮暮”作为慰藉;他们往往辛酸地饮下人生这杯苦酒,“ 到头难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
灭景中情” ,未了今生,亦不希望于来生,因为“欲将恩爱结来生, 位艺术家在曲阜想向路边的老大娘问路,于是先客气地打了个招
只恐来生缘又短” 。 从这里可见到我们民族曾经遭受过的精神 呼:“大娘,您吃饭了吗?”大娘回答说:“食久矣。”艺术家不禁感慨万
生活的压抑与不幸。 因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宋代词人 分:曲阜真不愧是孔圣人的故乡,连老太太说话都是先秦古汉语!
是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本质力量而高唱胜利之歌的。 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方言则为语言的艺术锦上添花。
词为艳科,这是由词体文学产生的社会环境与传播的文化 文康用北京话写的《儿女英雄传》 ,邹必显用扬州话写的《飞跎子
条件所决定的,表明它就体性而言最适于表达爱情题材,而且概 传》 ,韩子云用苏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 ,等等,都是小说作品中
括了宋词题材内容的基本情形。 宋人思想的活跃与欲望的增 的奇葩。 而昆曲、苏州评弹、黄梅戏、京韵大鼓、南音、客家山歌、
强,尤其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 陕北民歌、山东梆子、东北二人转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这在词体文学里表现得鲜明而深刻。 目,都是以方言来表现的艺术形式。 如果没有方言,则皮之不
(有删改) 存,毛将焉附,无怪乎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戴庆厦曾说:“ 方言式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下列关于“ 宋词” 的表述,符合原 微,文化遗产保护将成空中楼阁。”
文意思的一项是 ( ) 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方言的确日渐式微,我国局部
A.宋词是宋朝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 地区出现了“方言资源流失”现象。 浙江金华市曾经做过一个调
丰富,对后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唐诗和宋诗。 查,在 6 岁到 14 岁孩子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普通话,但 52%完
B.作为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宋词拥有众多的作家作品, 全不会说金华方言。 同样,福州的很多中小学生不会说福州方
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学现象。 言,甚至同一家庭内的成员之间都互讲普通话,这引起了老一代
C.在宋词里,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男女恋情的, 福州人的忧虑,以至于福州市政协委员建议尽快实行“ 双语” 制
这是由词产生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的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度,争取把福州话列入国家保护工程。 沪语专家也对上海方言
D.因为受自身体性的局限,宋词没有出现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 的现状忧心忡忡:年轻一代对上海话相对疏离,上海话中有特色
的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的、在普通话中没有的 70 多个单音动词已在如今的年轻人口中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下列对于宋词 “ 被誉为 ‘ 时代文 绝迹……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参差多态的方
学’ ”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方言的消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
A.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顶峰,其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现存的八百 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缩减。
余种词调,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 事实上,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二者并不矛盾,国家语委的
B.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能发出悲壮激烈的时代强 负责人也多次强调:“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
音,汇聚成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潮流。 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只是方言作为弱势语言,随着城市化
C.宋词描绘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体现出很真实 的进程、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规模移民的流动、影音媒体的传播,
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民族遭受过的精神压抑与不幸。 逐渐向中心城市趋同,向强势文化靠拢,语言环境日益缩小。 好
D.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而在宋词里,最少有百分之六十 在从 2008 年 10 月起,国家语委展开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
的作品都涉及恋情。 但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 库”的建设,计划调查、收集并保存当代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 和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的实态、有声语料,录制“原汁原味” 的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声音,比如苏州方言已作为第一批录音存入了国家数据库。 当
A.宋词音韵格律严苛,创作起来比较困难,但仍出现了多样化 然,方言最根本的归宿,是民间,而不是博物馆。
的题材,反映出人们的不同愿望,并产生了情操高尚、人格伟 (有删改)
大的作品。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因为宋词是当时的“ 时代文学” ,所以宋人敢于在词里赞赏 正确的一项是 ( )
女性的形态之美,敢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从而写出了个 A.方言式微,使一些以方言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
体生命的真实。 化遗产项目受到极大影响。
C.宋词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愿望,但因 B.参差多态的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方言的消失,造
为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词人写下的多为哀怨缠绵之 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消失。
曲,无法高唱胜利之歌。 C.浙江金华市做过的调查表明,在 6 岁到 14 岁孩子中,有 52%
D.宋人思想活跃,欲望增强,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具有鲜 不会说方言,是方言式微造成的。
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这些在宋词中都有鲜明而深刻的表现。 D.罗素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说明了罗素对语言多样性
一、 的推崇,也说明了方言式微的危害。
1. 答案 C A.对“宋词”这一概念的外延“ 对后世的影响力”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的理解缺乏文本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B.缩小了概念外延的范 正确的一项是 ( )
围,“绝无仅有”过于绝对,原文是说“ 罕见” 。 D.曲解文意,由 A.国家语委的负责人多次强调,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
原文“但仍有不少言志遣怀 ……爱国思想的潮流” 可知, “ 宋 之间的隔阂,不是要禁止和消灭方言。
词”中也有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选项对概念内涵 B.国家语委展开了“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建设,切实有
特征的理解有误。 效地帮助我们解决了“方言式微”的问题。
2. 答案 D 对“这段时期的文学……被誉为‘ 时代文学’ ” 一 C.方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正在逐渐向中心城市趋同,向强势
句如何理解,选项进行了因果探究,其中 A、B、C 三项都属于支 文化靠拢,语言环境日益缩小。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D.我们挽救方言的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多样化,不是仅仅做几 词句,然后辨析选项表述和文本相应内容的吻合程度。
盒录音存放起来,而是要保存在民间。 2. 答案 B 本题主要从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建设 “ 中国语言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资源有声数据库”的目的、挽救方言的有效措施等角度命制选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项。 “切实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了‘方言式微’的问题” 在文中
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所讲的故事,说明了曲 没有依据,属无中生有。 解答这类试题,一要分清中心论点和
阜文化氛围浓厚,同时引出下文对方言的论述。 分论点的关系;二要明确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论据包括事
B.我们不能为了响应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同一家庭内 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三要把握主要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的成员间都互讲普通话,那样会造成方言的消失。 法、比喻论证法、道理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
C.“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方言则为语言的艺术锦上添 3. 答案 B 本题从两个角度设置选项:A 项从引用的中国语
花”一句说明了方言在语言大家庭里的重要地位。 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的故事的角度表明作者的观点态
D.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规模移民的流动等都是社会发展的必 度,B、C、D 三项则是从作者的话语中概括总结出作者的观点态
然趋势,因此方言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了。 度。 因此,做这类试题,一要分析文中的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
二、 态度;二要分析作者的有关评价,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三要分
1. 答案 A 本题围绕“方言式微”这一话题,从方言式微的影 析文中的不同观点,把握作者的态度。 具体分析时,要看选项对
响、方言式微的危害等方面命制选项,综合性较强。 解答本题,要 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概括评价是否合乎原文内容,有没有夸大或
先寻找信息存在的区间,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边读边勾画出关键 缩小,有没有将作者认为正确的观点说成错误的等。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portal.php?mod=view&aid=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