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一轮第三部分 专题十七 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Ⅰ

标签: 暂无标签
Ⅰ 整体阅读 读懂比答题更重要
一、散文概念
散文概念有广狭之说。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古代无“散文”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这一概念广为公众所接受。狭义的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二、散文文体特征
1.形散神聚
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①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约束。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远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种类
1.主要种类及特征
散文种类
文体特征
主要表现手法
叙事
写人
散文
(记事
散文)
偏重于
记事的
(记事
散文)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或有头有尾或片段剪辑式记叙事件
渲染、烘托、对比、悬念等
偏重于
写人的
(写人
散文)
从一件事或多件事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多侧面表现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烘托、详略结合、点面结合
写景
状物
散文
偏重于
写景的
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步换景、定点写景;多感官;动静结合等
偏重于
状物的
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事物,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情感
托物言志、象征等
文化哲
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寓哲理于形象,文笔灵活
以小见大、比喻、象征等
  
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
(1)概念
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文化游记散文将文化思考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
(2)特征
①取材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②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方面来表现对象。
③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在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一、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步骤
1.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要求
考场阅读与平时阅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整体阅读,第二步是带题阅读。第一步的整体阅读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下一步带题阅读乃至准确答题的成败。整体阅读的要求在于: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散文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区别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它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2.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步骤
阅读散文,不仅要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且要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物,触摸作者的内心、心境、心灵、心怀,以及情思,体味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因为散文的关键点不在于所记叙、描写的客体,而在所记叙、描写中灌注的作者的思想、感悟。根据这一要求,考场散文的整体阅读可分为三步:
步骤
内容要求
关注标题
(对象)
①明示写作对象或内容
②提示阅读线索
③明示或暗示文章的主题
理出
思路
①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的语句
②找到充当线索的人物、事件、事物、情感
③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体察其大体结构
④抓语段、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
概括
主旨
锁定文章中心句、提示语、关键词语,概括主旨
从事件角度概括,体味作者表达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
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揭示哲理,深化境界,启发读者思考
二、整体阅读示例
(一)文化游记散文
阅读此类散文,有两个主要要求:一是抓住描写的文化对象(文化景观、文人逸事等),理清行文脉络,把握其特征;二是抓住文中议论抒情语句,体会寄寓其中的理趣、情思。
(2018·天津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①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②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③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④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⑤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⑥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⑦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⑧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⑨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⑩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⑪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⑫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 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编者注 石红许,1967年出生,江西鄱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饶市文学院总编辑。著有散文集《青葱岁月》《在城市流浪》《江畔手记》《无意抒情》《回前湖咀》《散文中国·内心的版图》,散文《不要沉默在时间的长河》《成功就在不远处》《故园千秋》《河红万里》《风语西河》等。其散文作品见诸《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散文世界》《岁月》《人民日报》《星火》等,多次获全国性奖项并入选多种年度选本、教材教辅及与中高考相关试卷真题。先后接受广东电台新闻台、《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生之友》访谈,曾获“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等。
石红许认为,本文之所以被命题专家、老师看中,也许与中国古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传承、原乡、乡愁等元素有关。
第一步:关注标题
(1)标题告诉我们文章的大致内容:写虹关徽墨。
(2)标题采用设问形式,吸引读者阅读。
第二步:理出思路
本文以作者在虹关寻找徽墨的经过为线索,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①②段):写作者在虹关初寻徽墨既忐忑又自信的心理。
第二层(③~⑩段):围绕“寻徽墨”,先写村,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再写人,为发现虹关人发掘、研发和使用徽墨而欣慰。
第三层(第⑪⑫段):抒发了对古文化的敬畏之情。
第三步: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在虹关村寻找徽墨的游览过程,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和对当地人能够传承古代文化的欣慰之情,也流露出淡淡的文化乡愁。
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解析 首先明确句子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其次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喁喁细语”“翩翩起舞”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磨墨、运墨时的状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表明了作者对墨的喜爱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2.请简要说明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要“带走徽墨”,与开头“寻找徽墨”呼应,首尾圆合。(2)含蓄地抒发了在虹关寻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愉悦之情。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徽,制墨技艺几近失传。(2)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3)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解析 解答时要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从文章第⑤段“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第⑥段“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第⑦段“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第⑪段“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答案即可。
4.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2)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3)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4)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 这道题实际上是问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的作用。散文讲究“形散神聚”,“形散”就是要宕开笔墨,引进相关的资料、典故或传说等,以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就本文来说,作者围绕“喜爱徽墨、敬畏传统文化”这一主旨描写虹关古村,要从内容、主旨等方面作答。
(二)写景状物散文
阅读这类散文,关键在于把握写景状物与表达情感的关系。抓住散文“由实至虚”“托物言志(理)”的写法特点,领悟作者所依托的情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午的树是平庸的
詹 丽
①中午的树是平庸的,如果你有过早晨和傍晚从我的办公室望出去的话。
②有太阳的早晨,我来办公室,坐定后,都要静静地看一看窗外的树。太阳从窗斜对面远处的山梁上照过来,初夏,穿过山岭上的树林。有雾或者轻雾的早晨,阳光是一束一束的,立体有质感的样子,斜斜架在树身上,让人想起从教堂高高窗户上掉下的阳光。山洼的树,一半儿站在幽深里,一半儿站在阳光里。山岭上的树,站得比房子还高,它们站得很有样子,似乎是俗话里想攀高枝儿的模样。它们在攀一个尘世看不见的高度。一棵树就如一个人不断丰富完善的人生。不断按自己的天性和意愿伸展开放,把自己的绿流进叶,把自己的香流进花,把自己的甜流进果实。冬天,大树落光了叶子,阳光,让它们的每一根枝条都清晰可见,让它们活得对自己一目了然,知根知底。也让我们看清它的恣肆和奔放。
③只有早晨的阳光能让一棵树处于两个世界,两种色彩,两种心情和姿态。站在山洼里的树,阳光还没有漫下它的腰,它下半身儿迟重的身体,也带着薄薄的慵懒,薄薄的涩。只有早晨的阳光才可以让一棵树在两个时间段里醒来,也只有早晨的阳光能让同一棵树上半身是个年轻诗人,下半身是个老人。如同人格分离,如同某人站在人群里举着火焰,如同那走在街上发梢发亮的人。
④总是冬天,我下午放学的这个点儿,夕阳总在西边那一堆悬铃木后面,携带山顶上的晚霞,不管不顾地红透半边天。放学后,我喜欢在办公室待一会儿,写写文字,听听音乐,静一静。然后,每次收拾完,一拉开门,夕阳汹涌的红,裹挟一幅美得让人发呆的画卷,几乎把门撞倒。每到这时,我总是在走廊上这头儿走到那头儿,那头儿走到这头儿,想把所有的朋友天南海北鸟雀般唤来,和我一起分享,欢呼。可,最终,只有我一人站在这山里,水一样火一样的黄昏里,倚着门,或者扶着楼栏,不住地深呼吸,或者急得直叹息,总觉自己一人消受不起,多浪费啊,多奢侈啊。
⑤我在山里住了许多年。冬天,晴朗的傍晚,一个人的寂静的校园,落日总是让我感动,忘情。从我所站的这个位子望过去,那一堆高大的悬铃木,在校园西边那一排平房后面不远处。逆着光,平房以及房前的院子,都是幽暗的,仿佛为身后那堆夕阳中燃烧的树做铺垫。幽暗的院子,逆光中剪影般的平房,窗户亮着朦胧的灯光,鱼鳞样的布瓦以及中国传统民居那简洁的轮廓线条,美得童话一般。可是,往上看,突兀地,那一堆树就站在房子后面,树梢上架着落日,在逆光中,拿着无数黑树枝,蓬蓬勃勃,点燃了一般,哗哗地燃烧着,还有树丫上两团黑色的喜鹊窝,也在燃烧。也许那排平房是为了给那一堆树完成视觉过渡,可是,连彤红彤红的太阳也肯低下身来,成就这一堆不同寻常的树。不知是不是这个独特的角度,光线造就了这神奇的画面和效果。我在别处从没有看过这样的落日,几十年都没有。
⑥大美经常让我这个山里人撞见,美得让我不敢动,美得让我如此孤独,美得就想在这大山里地老天荒。
⑦可每次我在办公室楼栏前久久站立,看着又大又红的太阳在那堆树丫间静静滑落以后,当我下楼,走过校园,走过那排平房,沿着那排平房旁的坡路往西走到坡顶,走到平房背后,发现那些刚才还高大辉煌的树立马失去了神采,如同中午的树,平凡得一无是处。它们都站在夕阳里,在一览无余的空旷里,疲沓倦怠,一脸昏黄,寒风里似乎有些瑟缩。夕阳在浩大的天空中,光线散乱,没有那堆树,夕阳仿佛也失去一个完美的参照物。某一个角度,某一刻,光线,如带翅膀的神,给一棵树灌注了灵魂。
⑧也许,早晨,我和树,眼睛里都带着新鲜和苏醒。我想,只有相信神的人,才可能遇见神。遇见神,遇见神性的树,都需要机缘巧合吧。(选自2018年2月《文汇报》,有删改)
第一步:关注标题
标题除了点明写作对象——树外,还留给读者悬念(悬想),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理出思路
本文以“树”为线索,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①段):点题,引出下文。
第二层(第②③段):写早晨之树的恣肆与奔放。
第三层(④~⑥段):写傍晚之树给人美的震撼。
第四层(第⑦⑧段):写自己的感受——遇见神性的树,需要信神、机缘。
第三步: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对“神性的树”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生命恣肆奔放,活得自由,释放大美,表达了人要善于发现美、享受美的道理。
1.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
(1)斜斜架在树身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乎把门撞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架”形象地突出有雾的早晨,阳光穿过树林,光束立体而有质感的样子。
(2)“撞”突出夕阳“红得汹涌”的特征,强调了冬日晚霞满天的美景带给人的震撼。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阳光和树以人的情态,“只有早晨的阳光才可以让一棵树在两个时间段里醒来”,形象地写出了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山洼里的树一点点地沐浴到阳光的情形。运用比喻手法,想象奇特,把尚未沐浴到阳光的树的下半部分比作经岁月沉淀而沉稳厚重的老者,把已沐浴到阳光的树的上半部分比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青年诗人。
3.谈谈你对文章结尾“遇见神,遇见神性的树,都需要机缘巧合吧”一句中“神性”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神采,有灵魂,展示生命的恣肆与奔放,给人美的享受与震撼。
4.本文以“中午的树是平庸的”为题,却详写早晨的树和傍晚的树,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中午的树是平庸的”为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思考为什么用“平庸”来形容“树”,为什么“中午的树是平庸的”。
(2)详写早晨和傍晚的树,略写中午的树,以“中午的树”的“平庸”反衬早晨和傍晚的树的“神性”,突出主题。
(三)写人叙事散文
阅读这类散文,可以按照下面这个思路进行:
明要素(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明思路(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赏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的心理、性格、情感特征)―→明主旨(体会文章借人、事、景、物所要阐释的“理”,所要表现的内涵、主题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④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曾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⑤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⑥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⑦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⑧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依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
⑨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改)
第一步:关注标题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人物、地点,暗示了体裁是写人叙事散文。
第二步:理出思路
本文以母亲的中药铺的变迁为线索,先写“我”幼时最喜欢去中药铺,展现对往事的回忆;再写中药铺被撤销后母亲在家用中药为“我”治病;后写母亲老了,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第三步:概括主旨
本文主要回忆母亲在中药铺的工作之事,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1.简析第③段中的“抓药”细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倒”“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2)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再现了人物及相关场景。
2.第④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2)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
(3)丰富文章的内容。
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2)“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
(3)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
(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3)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4)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
(2)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3)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4)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29&extra=
[db:作者]

写了 833 篇文章,拥有财富 1674,被 37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