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全国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五章 论述类阅读 专题二 Ⅱ 群文通练一

标签: 暂无标签
Ⅱ 群文通题 文学评论
群文通练一 文学评论
主题解说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香菱学诗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
詹 丹
一些学者在解读《红楼梦》的“香菱学诗”的时候,往往会赞美香菱的诗人气质以及面对残酷命运的诗性坚持。在他们看来,写命运对香菱等女性的折磨,是为了写出她们在残酷命运中一种诗意的抗争。而香菱写下的咏月诗和她对自己香菱这一名字的诗意解读,体现出了香菱的情怀、香菱的诗与远方。
然而,在欣赏香菱写诗的执着,并且为她梦中得来的第三首咏月诗叫好时,我们不能不惊讶地发现,当她卒章显志般写出“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时,她是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命运,与抒情主人公合二为一了,在她名分上的丈夫薛蟠远走他乡时,她下意识地把他作为了思念的对象。而这一对象,恰恰是最无诗性最不懂诗意的呆霸王。这样的“两呆相遇”,既是对香菱命运的残酷嘲弄,也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舒芜在谈到几次诗社时说:“第五次诗社后,风波迭起,死丧破败相继,再也没有结社吟诗的雅兴了。回顾第一次海棠社,正是宝玉挨了打,贾母下令不许贾政再叫宝玉,把宝玉保护在大观园之后的事。五次诗意的青春的欢笑,只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暂时的间隙里,才有可能。作者并不是想他们作诗,就随时可以把他们调到一起来热闹一阵。”对于《红楼梦》来说,情节展开中所谓的“诗与远方”,既是对情节或人物刻画的必要补充,更是揭示了诗性被制约、被毁灭的社会性。
周汝昌曾分析贾宝玉偷偷外出祭奠金钏儿的一段描写具有诗的意境,这样的意境当然是以内化的感情来垫底的。但残酷的是,领会这种感情,品赏这种诗意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金钏儿冰冷的尸体,联想到宝玉保护金钏儿的无力。所以,如果我们单独摘引出那样一段宝玉私祭金钏儿的文字来细细品赏其诗意,未免显得有点轻飘飘。我们只有把这种诗化的祭祀描写,与他之前和金钏儿戏言被王夫人呵斥后,一溜烟逃走的情节连起来看,才能恍然:在《红楼梦》中,所谓诗性或者说诗意的产生,有时固然是人物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抗争,是对心灵世界的一种固守和坚持,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人物力量衰弱之征兆,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
当《红楼梦》写出了这种现实的残酷、当这种诗意被毁时,如果我们像书中的一僧一道那样,把一切归因于命运的无常,看似解释了问题,其实是消解了问题。因为当作品中展现的不合理的社会问题、制度问题被神秘主义的命运无常观包裹起来后,分析者也只能从外部世界退缩到心灵的自我,甚至从意志自由退缩为一种心灵的感觉,于是所谓的“诗和远方”,就跟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的文艺”只有一步之遥了,而伟大的《红楼梦》那种深刻批判现实的力量,当然也就落在了他们分析的视野之外。
时下有许多鸡汤文,都被“诗和远方”这一短语来概括,但用以说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性,并以此价值取向来解读《红楼梦》,却容易得出许多貌合神离的结论,结果可能是,解读者只是为小说诗意的表象和片段所激动,把自己和他人带到了与《红楼梦》本质不太相关的远方,一个只会让人“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的远方。
所以,依我之见,写香菱的诗性情怀,恰恰是为了说明这种个人情怀连同整个人生难逃悲惨的社会命运,从而把批判的锋芒引向了诗的外部社会。用这样的方式解读,才能真正理解《红楼梦》的价值所在。(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背后,“恰恰是诗的毁灭和远方的消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本文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解读《红楼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繁花与正果
张定浩
①新一届“茅奖”公布,结果并不出人意料,《繁花》是历届茅奖中唯一一部以长篇处女作获奖的作品。据说,这也曾经被人拿来作为反对它获奖的理由之一。但《繁花》最终获奖,这是文学自身的胜利。
②一个写作者,以何种方式去衡量判断自己乃至他人的写作,会决定他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说到文学奖的存在对写作的影响,大概海峡对面的写作者体会更深。“我们以上以及以降的数个世代纯文学写作人,几乎都要靠文学奖取得入场券,……因此,透过文学奖所选拔的纯文学菁英,也习于用‘文学奖体’来写作。”(丁允恭语)所谓台湾的“文学奖体”,在我想来,有点类似于内地的“选刊体”——对年轻的小说家而言,茅奖有点遥远,选刊却是切身的存在。
③“文学奖体”和“选刊体”,其更为古老的先驱或许是《古文观止》之类的选本。鲁迅曾谈过所谓“选本的势力”,“读者的读选本,自以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笔的精华的,殊不知却被选者缩小了眼界”。选本大多倾向于讲究作品的成熟度或者说是完成度,并会参考作者的知名度,但文学的悖谬之处在于,它的所谓成熟和完成一转瞬就意味着衰朽和陈腐。与其他技艺不同,文学是“日日新,又日新”之物,或者,用吉尔·德勒兹的术语,是一种“生成”。每位小说书写者都需要文学奖和选刊的肯定,这是必要的激励,但有时也会转化成一种隐性的束缚,令小说书写者无意中遁入对现有成功模式的重复,而不是一再奋力回到写作的初心。
④《繁花》是无心插柳之作,却也是殚精竭虑之作,是以创造的名义去反对在文学圈盛行多年的那些急功近利和聪明伶俐的小说理念,也是回到写作的初心去展开某种新的创造。它是一个意外,在生活中,恰恰是那些意外时刻让习以为常的生活忽然变得虚假,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和自身。阅读完《繁花》的感受像置身于某种美学习惯的边缘,会有某种晕眩,甚至轻微的恶心厌倦,在短暂的类似于恐高症式的不适之后,一个人会重新获得视觉和听觉的能力,他发现自己的视力和听力都增强了,无论是面对文本还是生活。这从侧面也证明了吉尔·德勒兹的一句话,即“文学是一种健康状态”。
⑤在《繁花》中,一切都在未成形的黑暗中,唯一牢固可以把捉的,是说出来的言语。言语就像舞台顶部的追光灯,一个人的声音响起来的时候,那个人的世界就被照亮。每当一种艺术碰到死胡同或者某种不可能性之时,艺术便天然地呼唤回归起源,在这个意义上,《繁花》可以说是重新发现了小说之前的言语,而这也促成了作家对于现代汉语语言结构的改造。先锋不再,《繁花》已然,获奖的作者是否因此修得了正果?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的作者对于果实的认识,曾受制于一种更强有力的时空观,那是在西王母种植的蟠桃园里,那桃子,三千年一熟,六千年一熟,九千年一熟。
4.简要归纳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阐述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繁花》能获奖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香菱的诗是对诗本身的一次嘲弄;香菱的诗不过是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红楼梦》中这样的情节其实揭示了诗性被制约、被毁灭的社会性。
2.文章首先提出有些学者认为“‘香菱学诗’体现了香菱的‘诗和远方’”;然后作者剖析了香菱写诗的实质,驳斥了“‘香菱学诗’体现了香菱的‘诗和远方’”这一观点;最后提出从社会命运的角度来解读才是解读《红楼梦》的正确方式。
3.①要从具体文本出发深入揣摩;②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③要看到《红楼梦》深刻批判现实的力量。
4.首先,提出《繁花》是回到写作初心的新的创作;其次,分析《繁花》对于人们的意义,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和自身;最后,借用吉尔·德勒兹的名言,强调“文学是一种健康状态”。
5.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在文学创作、评价上一直有个错误的认识:文学作品的成熟一定需要时间的积淀,时间越长,成熟度越高,并受到一定的体制影响。作者对此予以反对,希望能打破这种观念上的束缚,让文学创作和评价回到健康状态。
6.作品的作者坚持写作的初心并能殚精竭虑地创造;作品还原了文学的健康状态(或:作品还原了生活,增强了读者的辨别能力);作品的语言古朴,有质感;作品的文学性强。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29&extra=
[db:作者]

写了 833 篇文章,拥有财富 1674,被 37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