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语文二轮冲刺-抢分点三材料比较的两个热点

标签: 暂无标签
抢分点三 材料比较的两个热点——内容的侧重点与报道角度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2页

如何比较内容的侧重点与报道角度
  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往往与同一个人物或事件相关,但是所侧重的方面、观察问题的视角、讨论的焦点又有所不同。故而,常常可以就此展开比较。常考的内容是信息异同比较与不同角度比较。
解答信息异同比较题,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明确任务,即比较什么样的信息,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影响、人物成就、事件背景、事件过程、事件结果等。
对同样的人或事进行报道,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者介绍人物成长经历,或者介绍人物的突出贡献,或者介绍事件的重要意义,或者介绍事件的发展过程。设置题目时可以考查报道的侧重点,可以考查作者的视角变化,还可以考查不同视角下相关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
[核心提示] 
在新闻阅读中,新的考题示例增加了对比分析的题型,涉及两个题目:一是比较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一是比较新闻报道的角度。这两个题目既涉及新闻的内容,又涉及新闻的文体特征、手法,概括性、综合性比较强,又因为是新增加的题型,二轮复习应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
         突破点一 比较内容的侧重点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通读文本,全面把握文本内容。
“材料一”是一则消息,报道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圆满完成既定目标这一重大科研成果。“材料二”从出处看,是一则人物通讯,与“材料一”形成补充关系。“材料三”是一则消息,是日本媒体对中国科学研究高速发展情况的评价。
第2步:看清题目要求,明确设问角度。
题目有三个关键词:“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简要分析”。答题要从“不相同”分析。
第3步:多点对比,分角度写出答案。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看对象
我国的《人民日报》
国外的《自然》杂志
日本的《读卖新闻》
看深度
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
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
看宽度
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
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
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规范作答]
                                                                           
                                                                           
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评分细则]
第一问4分,第二问2分。第一问每小点1分,全对4分。
【类题拓展】
阅读例题中的非连续性新闻文本,回答问题。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C项,无中生有,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没有“抢占市场份额”的相关表述。
答案:C
三个角度比较报道的侧重点
1.看对象。非连续性文本所给材料虽然都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但不同材料因陈述的角度、作者的观点不同,对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注意选文切入点,看清材料报道的对象;注意选文的题目、出处,看清材料是围绕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展开的。
2.看深度。有的新闻材料,仅就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涉及的层面较浅;有的新闻,除新闻事实外,还有深厚的新闻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有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相关人员的分析评论,涉及层面较深。
3.看宽度。所谓新闻报道的宽度,就是新闻的涉及面,有的仅就某一事件、现象做客观纵向的报道,有的由此及彼,对同类现象和相关事件进行横向类比分析,如综述类新闻。新闻的宽度不同,侧重点也不相同。
          突破点二 比较报道的角度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在写作上有什么不同之处。(6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
“材料一”是一篇新闻通讯,报道了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的情况及意义。“材料二”是一篇针对经典诵读活动的时评,意在阐述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的观点。
第2步:看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明确比较的对象;
(2)“简要说明”,明确答题的方式;
(3)“两则材料在写作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指明题目考查的角度。
第3步:根据要求,列出要点,组织答案。

材料一
材料二
看特征
属通讯,主要以叙述作为表达方式。
属于评论,旨在阐述作者观点。
看内容
侧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介绍了咏诵会的相关情况。
侧重于谈论经典特性,阐释了社会经典和文学经典的区别。
[规范作答]
                                                                           
                                                                           
答案:①内容方面:材料一侧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介绍了咏诵会的相关情况;材料二侧重于谈论经典特性,阐释了社会经典和文学经典的区别。②写法方面:材料一作为通讯,主要以叙述作为表达方式;材料二属于评论,旨在阐述作者观点,主要以议论作为表达方式。
[评分细则]
每点3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类题拓展】
阅读例中的非连续性新闻文本,回答问题。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经典咏诵会采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B.材料二的观点认为,文学经典的“必读性”大于社会经典,优秀的文学经典可以独立于时代,其价值不因时代而流失。
C.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什么是经典,如何诵读经典,以及诵读经典的意义。
D.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不仅比赛咏诵的内容,对咏诵者的诵读能力、舞台形象乃至才艺都有一定的要求。
解析:C项对两者材料的报道内容与角度的分析不正确。材料一没有阐释什么是经典,材料二没有谈论如何诵读经典。
答案:C
比较报道的角度异同须“三看”
1.看体裁特征。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有通讯、时评、消息、调查、综述、访谈等。不同的体裁,特征不同,写法各异,报道的视角也不尽相同。
2.看具体内容。新闻报道的视角与文本的内容密切相关,不同的材料呈现出不同的视角,表现不同的观点。
3.看记者态度。看记者是站在怎样的立场上,有怎样的观点态度,立场不同,观点不同,采访的对象不同,报道的目的不同,视角也可能不同。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6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 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 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摘编自佘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B.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身、社会等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C.欧盟学生核心素养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D.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并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
解析:“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错,根据材料三可知,作者并没有明确地指出素养比能力更重要。
答案: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角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功能。
B.材料二图示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并指出素养富有综合性、包容性。
D.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解析:A项应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C项应为材料四在论述素养在内层最本质特点时,“具有”而不是“富有”综合性、包容性。D项应为四则材料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国外成果,以及素养本质特点。
答案:B
★3.(比较报道的内容与角度)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方面有哪些不同。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通读文本,全面把握文本内容。                                                     
                                                                           
第2步:看清题目要求,明确设问角度。                                                     
                                                                           
第3步:多点对比,分角度写出答案。
内容上
价值取向
中国学生       

        欧盟学生       

答:                                                                        
                                                                           
答案:①内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欧盟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②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一涵盖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2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