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衡阳四中2019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
何 俊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
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
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
虽然“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
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
荀子也非常重视知行问题,他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
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读书人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追求荣华富贵。
针对这样的时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他同时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
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
(节选自2017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相关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每天坚持。可见知易行难。
B.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可见知非易事。
C.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是前提。
D.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重于知。
2.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把仁学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
B.荀子倡导“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
C.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导致了读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
D.王阳明提出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而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重“知”产生弊端,并不是学说本身的弊端,而是学说社会化运行带来的问题。
B.知行一直作为人的两种行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阳明才将其融合并上升成本体。
C.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知识,经过生命的感受、体验、实践,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
D.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自始至终占重要地位,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
二、(巴蜀中学2019届月考)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星)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C.尾联运用典故,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竟然也享受祭祀,在成都锦官门外,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在此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D.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5.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概括。(6分)
三、(河南驻马店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_______,
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大庆铁人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3小题,共9分)
一直以来,学界对过于封闭的专业文学批评颇有微词,常指责它们搬弄西方学术名词,话语呆板乏味,行文程式僵化,难以击中对象的要害。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学术规范之名,忽略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概而言之,专业文学批评固然深刻、严谨,( )。因而,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它有时候会沉浸于单纯理论操练的欢悦,在纯粹的阐释中迷失批判性力量,从而流于一种无效的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而都可能是批评家。这无疑有利于打破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壁垒,激活普通大众的话语热情,也打破专业话语对批评行业的垄断。在这个意义上,“微批评”因其微小而更易于回到对象本身,回到批评的初心。它 ,无所旁骛,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抵根本,而无需漫无边际的铺陈和 的延展,更没有 的枯燥和 的迂腐;它拒绝一切关于批评的繁文缛节,只要“寸铁杀人”、一针见血的快意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艳。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危言危行 喧宾夺主 要言不烦 食言而肥
B.仗义执言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古不化
C.仗义执言 喧宾夺主 要言不烦 食古不化
D.危言危行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言而肥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
B.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
C.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危险
D.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的危险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弱化批评现实感的学理性
B.但其学理性常会成为弱化批评现实感的罪魁祸首
C.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学理性弱化了批评现实感
D.但批评现实感常常使得专业批评学理性弱化
10.(豫西名校2019届联考)下面是张亮同学发给他老师的一条微信,其中有几处表达不当,请找出五处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进行修改。(5分)
李老师:
您好!
毕业两年多来,一直在外打拼,没有见过您,非常想念。今天下午您专程来拜望我,我不胜感激。我在公司上班,日理万机,没空陪您。今晚,我会莅临您下榻的寒舍,与您共进晚餐。
学生:张亮
(1)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11.(温州新力量联盟2019届期中考)下列是针对彩票公益金的两个调查数据饼状图,请针对图一拟写一个结论,针对图二向相关管理部门拟写一条建议。要求:不出现具体数字,每条结论在20字以内。(6分)
结论: 。
建议: 。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知是前提”错误。由“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行合一,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故选C。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为“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D项,强加因果,原文为“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故选C。
3.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说法绝对,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知行问题的阐释或有传承、发展和创新,但并非“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故选D。
4.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A项,“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说法错误,应该是:颔联上句是就空间,下句是就时间来写的。故选A。
5.
【参考答案】(1)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3)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4)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颈联议论天下大势,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6.
【答案】(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天涯”“蜉蝣”“渺沧海”“粟”“太息”“涕”。
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说公道话。“危言危行”,正直的言行。第一处,从前面来看说的是“微批评”,再根据后面“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抵根本”这句话可知,这是说“微批评”的评论,应使用“仗义执言”。“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喧宾夺主”,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第二处,说的是“微批评”自身“延展”的状态,应使用“虚张声势”。“长篇累牍”,指著作篇幅很长,内容很多。“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第三处,是说“微批评”没有很多枯燥的内容,应使用“长篇累牍”。“食古不化”,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食言不肥”,指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第四处,是说“微批评”没有“……的迂腐”,应使用“食古不化”。故选B项。
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成分残缺,压缩句子可以得出“专业批评存在着”,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一般为“存在……的危险”。A项,“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B项,“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压缩后变成“存在着……的专业批评”,句子没有主语,而前后句的主语都是“专业批评”,如使用“专业批评”这一主语,句子就变成“专业批评……存在着……的专业批评”,显然不对。D项,“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的危险”,这与B项一样,都使用前一句的“专业批评”这一主语,显然不对,这两项都属于偷换主语。故选C项。
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先要明确设题的类型,如本题就是采取抽出文中一句话的方式来考查,这就要求考生把握前后的语境,注意主语的一致性,前后内容的连贯性。括号前面说“概而言之,专业文学批评固然深刻、严谨”,“固然”表示转折,那么后面应有与之搭配的关联词“但”“但是”,且句子的重点应在“但”后面;再看括号后的句子,“因而,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危险,……”,“因而”表结论,而这一结论应是由前面的转折句而来,而由“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单纯理论操练”“纯粹的阐释”等内容来看,该转折句的主语应是“其学理性”,这就排除A、C两项,这两项的主语都是“其罪魁祸首”。D项,“但批评现实感常常使得专业批评学理性弱化”不合逻辑。故选B项。
10.
【参考答案】(1)“拜望”改为“看望”;(2)“不胜”改为“万分”;(3)“日理万机”改为“工作很忙”;
(4)“莅临”改为“前往”;(5)“下榻”改为“住”;(6)“寒舍”改为“地方”。(答出五处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文体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语体的得体。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张亮同学发给他老师的一条微信,其中有几处表达不当”,要求“找出来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进行修改”。“拜望”表达不得体,“拜望”,指探望。敬辞。此处是说老师来看自己,可改为“看望”。“不胜”,不能制服,受不住,不能忍受。此处是老师来看自己,自己十分感激,可改为“万分”。“日理万机”,是形容工作勤奋至极,原指帝皇每天处理纷繁的政务,现多用以形容工作繁重。用于此处属于大词小用,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工作很忙”。“莅临”,来临,光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是说自己去老师的住处,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前往”。“下榻”,指客人来家中住宿,敬辞。此处是说老师住宿的地方。表达不得体,可改为“住”。“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此处是说老师住的地方,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地方”。
11.
【参考答案】结论:绝大部分人对彩票公益金的用途有了解
建议:对彩票公益金项目应充分公示告知民众
【解析】题干是“下列是针对彩票公益金的两个调查数据饼状图,阅读后,请针对图一拟写一个结论,针对图二向相关管理部门拟写一条建议。要求:不出现具体数字,每条结论在20字以内”。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要仔细读图。图一显示的是“你对彩票公益金用途了解吗”,有些了解的占65%,非常了解的占18%,不了解的占17%。由此看出了解的占83%,于是得出结论是:绝大部分人对彩票公益金的用途有了解。图二显示的是“身边是否有人接受过公益金资助”,没有的占51%,不清楚的占31%,有的占18%。没有的和不清楚的占了82%,所以建议:对彩票公益金项目应充分公示告知民众。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