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规范训练(六)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古代诗歌+名篇名句
建议用时43分钟,实际用时________ 赋分:4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________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________。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________,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________,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解析:选B。A项“国人……寄寓着”主谓搭配不当;C项介词残缺,“从”前加“在”;D项动宾搭配不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D.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解析:选C。从括号前后的语句看,所选语句既要体现与上文的转折关系,又要突出后文“他们”承前指代的内容。C项符合这一要求。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B.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C.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解析:选A。“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或文字。“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都,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笫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①,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
【注】 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解析:选D。给这段文字断句,可先结合前后文疏通大意,然后根据大意断开。“汉故事”是汉朝的旧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和C项;“如汉故事册免”和“不许”的主语不同,中间要断开。“帝自损尊号”是皇帝减去自己的称号,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答案可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在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中及第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檄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和责备。
C.“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国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解析:选C。古代“一舍”为三十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士逊宽厚爱民。他担任射洪县令时,为民求雨,深得百姓爱戴,转运使调任他去治理郯县时,射洪县百姓拦路相送。
B.张士逊处事知变。棣州遭受黄河水患,迁移州府至阳信时无法转运多余公粮,他果断将其放贷给贫困百姓,公私均获益。
C.张士逊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被宦官诬陷,面对皇帝的询问,其他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他仗义执言。
D.张士逊不计名利。他担任宰相时,碰上了旱灾和蝗灾,于是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官位一个等级来告慰上天,深得皇帝欣赏。
解析:选A。“射洪县百姓拦路相送”错,从原文“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可知,射洪县百姓并不是拦路相送,而是爱戴他,不让他离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译文:
(2)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译文:
解析:第一句的翻译,要注意“徐”“独”“不肖”“为”“宜”“状”的翻译以及判断句式;第二句的翻译要注意“党”“第”“耳”等词的含义。
答案:(1)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不过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
(2)皇帝说:“君子和小人都各有自己的朋党(团体)吗?”张士逊说:“都有,只不过有为公还是为私的不同罢了。”
【参考译文】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年间(约公元992年)考中进士,担任射洪县县令。转运使发出公文晓谕士逊前去治理都县,百姓得知后拦住马头,(张士逊因此)没能离开,于是(转运使)听从(民意),(又让张士逊)回去治理射洪县。安抚使到梓州(巡视),问下属官吏有没有才能,知州张雍回答说:“射洪县令,才能第一。”(于是)(张士逊)改任襄阳县令,(先后)担任过秘书省著作佐郎、邵武县知县等职,因为对待百姓宽厚仁爱而深得民心。以前管理射洪县时,因为旱情,到白崖山陆使君祠祈祷下雨,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充足了才离开。到了这里,邵武县大旱,他到欧阳太守庙去祈祷下雨,太守庙距离邵武县城超过三十里,张士逊撤去伞盖,雨水浸湿了双足才肯回去。(张士逊)升任侍御史,调到黄河以北任职。黄河侵蚀棣州,(朝廷)下诏迁州府到阳信,议事的人担心粮食过多,不可能转运。张士逊看到靠近黄河的几个州的百姓正面临粮食匮乏的问题,立即统计多余的粮食借贷给贫穷的百姓,约定第二年(还贷时)运送到阳信州,(这样)公家和百姓都得了方便。曹汭的案件发生了,宦官罗崇勋、江德明正掌权,于是进谗言中伤曹利用。(仁宗)皇帝对这件事感到疑惑,询问执政大臣,大家都回头相望没有回答。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太后大怒,打算要罢免张士逊。明道初年,张士逊又入朝为相。第二年,晋升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这一年发生旱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税,(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宝元初年,张士逊与辅臣们向皇帝禀奏朝事,皇帝随口说:“我前段时间放还了(部分)宫女,不只是怜悯她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近来又有人献宫女,我推却了,没有接受。”张士逊说:“这是品德高尚的事啊。”皇帝说:“君子和小人都各有自己的朋党(团体)吗?”张士逊说:“都有,只不过有为公还是为私的不同罢了。”张士逊多次写奏章请求退休,于是(朝廷)授予他太傅的尊称,封他为邓国公,张士逊在这个职位上退休回家。他曾经请求买城南的官园,皇帝把它赐给了张士逊。他住进这座宅第总共十年,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8~9题。
重展西湖二首(其一)
宋庠
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注】 西湖是指河南许昌城里一个占地百余亩的大湖。西湖原分东西两半,中间以横堤相隔。皇祐年间,宋庠贬官知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在艺术上颇有特色。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感情,自然而含蓄。
B.“更因”承接上文,诗人借用“云窦”比喻从横堤上凿开的孔穴中滚滚流出的湖水。东半湖水深、水位高,水源源不断流注到西半湖,于是东西两湖连成了一片。
C.第四句中一个“展”字,不但照应了标题中的“重展西湖”,而且也表明了湖面开阔了,诗人极目远望,心胸为之宽广。
D.“都浸月”用得很妙,生动地写出了水波浩渺、水月交辉之状。一个“烟”字,不但描写出了迷蒙的夜色,也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失意心情。
解析:选D。D项“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失意心情”错,“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意思是说,在朦胧的月色中,经受夜晚寒气的新枝摇曳,就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烟”在古代诗歌中有烟火、水汽、雾气、花草树木散发的水汽等意思。这里,一个“烟”字,不但描写出了迷蒙的夜色,也表现诗人追求娴静、恬淡而美好的生活境界。
9.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鉴赏诗歌的情感,首先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含意。这首诗首联描述凿通西湖时诗人喜悦的心情,颔联写重展后的西湖胜景,颈联深一层写新湖的夜色,尾联即景抒怀,但愿朝廷赐给我一个闲散的州郡,让我在大自然恬适清闲的环境里度过一生。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可怜(可爱)”“忘情地”“展尽”和直接抒情的尾联“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分析,形成答案。
答案:①凿通西湖后的喜悦之情。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重展后的西湖胜景。“忘情地”写出了鱼鸟的欢情,以及诗人见此而喜悦的心境。“展尽”一语双关,既写湖面开阔,又写出了诗人极目远眺,胸怀顿觉舒旷。②热爱自然、厌恶官场的感情。尾联即景抒怀。诗人想做一个渔翁,有归隐之意,希望朝廷赐一个闲散的州郡,能恬适清闲地度过一生。“愿”字,不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也暗示了厌恶官场庸俗的生活。
四、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2)《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的存在的名句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土块,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答案:(1)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