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语文新设计一轮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第一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四

标签: 暂无标签
高三教学学习资料分享(打印版)
考点四 文言翻译——四处着眼,固本提能
突破一 着眼于翻译的文言实词落实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一般说来,词的意义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1.本义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
2.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
如: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
如:
【即练即悟】
1.解释下列句子和成语中“负”和“绝”的含义。
(1)负
例句
释义
教材联想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⑤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联想
⑦忘恩负义
⑧负隅顽抗
⑨久负盛名
⑩不分胜负
答案 ①背负 ②依仗 ③辜负 ④失败 ⑤违背  ⑥使……担负 ⑦辜负 ⑧依仗 ⑨享有 ⑩失败
(2)绝
例句
释义
教材联想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③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④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⑤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孔雀东南飞》)
⑥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成语联想
⑦拍案叫绝
⑧绝无仅有
⑨恩断义绝
⑩韦编三绝
⑪绝处逢生
答案 ①断,断裂 ②与世隔绝 ③断绝 ④停止 ⑤停止呼吸,死亡 ⑥渡过 ⑦独一无二 ⑧全然 ⑨断绝 ⑩断裂 ⑪没有出路的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孟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咸以为政化所感。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合郡咸以为政化所感。
译文:                                    
答案 (1)拜:①任命 ②行礼,表恭敬 ③拜见
行:①行为 ②实行,践行 ③前往
寻:①寻找 ②不久 ③沿着,顺着
过:①超过 ②过错 ③责备
(2)整个州郡的人都认为这是上天被孟业的政治教化感动的结果。
【参考译文】 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长官,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又征召他做法曹。孟业身材矮小,等到他谒见高岳,高岳内心看不起他矮小,只是笑着不说话。后来找到孟业判决的案件,才对孟业说:“您判决案件很英明,可以说起到了超过身体容貌的作用。”孟业不久提升为东郡太守,因政治宽和仁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根茎长五个穗,其余的也是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整个州郡的人都认为这是上天被孟业的政治教化感动的结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译文:                                    
                                    
答案 (1)穷:①穷尽 ②走到尽头 ③困厄不得志
辞:①告辞 ②推辞 ③言辞
谢:①道歉 ②告别 ③告诫
(2)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回声使行走的云停下。
【参考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大道旁给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回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这也是高考翻译中常考的热点。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类别
例句
词义扩大
江间波浪兼天涌
古义:特指长江。今义:泛指所有江河。
词义缩小
金就砺则利
古义:泛指一切金属。今义:专指黄金。
词义转移
置币遗单于
古义:财物。今义:钱币。
感情色彩变化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出身低微,见识浅陋。(中性词)今义:品质恶劣。(贬义词)
名称说法演变
愿为市鞍马古义:买。今义:城市。
【即练即悟】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答案 使者,出使的人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答案 阻塞不通,此为“不得志,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程度副词。
答案 意外变故。
(4)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或祖国。
答案 随水流而消逝。
(5)蹑履相逢迎。
古义:                                    
今义:奉承、拍马。
答案 迎接。
(6)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 求学的人。
(7)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答案 旷远的样子。
(8)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数词。
答案 十分之一。
(9)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今年后第二年。
答案 第二年。
(10)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                                    
今义:颜料或染料。
答案 神态、脸色、姿容。
(1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
答案 安置,安身。
(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用不着。
答案 不一定。
(13)阮籍猖狂。
古义:                                    
今义:肆无忌惮。
答案 狂放,不拘礼法。
(14)众人匹之。
古义:                                    
今义:多数人,大家。
答案 一般人。
(1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答案 申诉,诉说。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不悲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实所用不过三石________
②左右皆引试之________
③所用不过三石________
④而终身自以为九石________
答案 ①他实际上;②近臣,随从;③不超过;④认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
译文:                                    
                                    
答案 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
【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实际上他曾经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把(他用过的弓)给群臣看,群臣就都试着拉弓,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宣王很高兴。宣王的实际情况是,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然而(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岂不是可悲的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改庶吉士,授检讨________
②经刚介方正________
③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________
④若无干涉________
答案 ①官职名称 ②正直 ③结交、交往 ④关涉牵连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译文:                                    
                                    
答案 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忌恨他。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周经倔强耿直,喜欢勉力劝谏,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忌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务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交结勾通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财物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戒。如果没有关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舒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不同。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名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名词用作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名词用作状语
③吾得兄事之(  )
④相如廷斥之(  )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⑤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名词的意动用法
⑥稍稍宾客其父(  )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
答案 ①登记 ②游泳 ③像对待兄长一样 ④在朝廷上  ⑤使……为王 
⑥把……当做宾客 ⑦以……为伴,以……为友
【即练即悟】
7.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活用词:                                    
译文:                                    
                                    
答案 活用词: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第二个“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译文:国家虽然小,它的粮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8.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活用词:                                    
译文:                                    
                                    
答案 活用词:“儿”,名词作状语,像小孩一样。
译文:子产是郑国的列大夫。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去世了,青壮年放声大哭,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二)形容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  )
②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形容词用作名词
③四美具,二难并(  )
④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⑤且庸人尚羞之(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⑥大王必欲急臣(  )
答案 ①对……友好,和……交好 ②走到尽头 ③美好的事情,难得的嘉宾 ④幼小的儿子 ⑤以……为羞耻 ⑥使……着急,逼迫
【即练即悟】
9.请找出画线句中的活用词,并翻译句子。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
(1)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活用词:                                    
译文:                                    
                                    
(2)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活用词:                                    
译文:                                    
                                    
答案 (1)活用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译文:少君的父亲对他的清贫刻苦感到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
(2)活用词:富骄,形容词作名词,富贵人家。
译文: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
【参考译文】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对他的清贫刻苦感到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10.请找出画线句中的活用词,并翻译句子。
(唐)太宗问魏征:“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者。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征对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活用词:                                    
译文:                                    
                                    
答案 活用词:贤愚: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愚者。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译文: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贤者和愚者是一样的,贤者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愚者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说:“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怀忧虑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则。”魏征回答说:“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贤人和愚人是一样的,贤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愚人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三)动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动词用作名词
①追亡逐北(  )
②则其至又加少矣(  )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
④欲因此降武(  )
动词的为动用法
⑤等死,死国可乎(  )
答案 ①逃跑的人 ②到达的人 ③使……活,救活 ④使……投降 ⑤为……而死
【特别提醒】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分
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方能确定其是何种用法。如:

①中的“小”是“使之小”,使它小了;②中的“小”是“以之为小”,认为鲁地小了。通过此例不难看出,使动用法侧重客观行动,而意动用法侧重于主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事实未见得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受,天下并未变小。
【即练即悟】
11.请找出画线句中的活用词,并翻译句子。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
活用词:                                    
译文:                                    
                                    
答案 活用词: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饮酒。
译文: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
【参考译文】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于是就扶赵盾下堂。
12.请找出画线句中的活用词,并翻译句子。
狼度简子之去远,而作声囊中曰:“出我囊,解我缚,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①活用词:                                    
译文:                                    
                                    
②活用词:                                    
译文:                                    
                                    
答案 ①活用词:出,使动用法,使……出。
译文:把我从袋子里放出来,解掉绑我的绳子,我要离开了。
②活用词:啖,使动用法,使……吃;全,使动用法,使……全,保全。
译文:又何必吝惜一副身躯,让我吃掉而让我保全小命呢?
【参考译文】
狼估计简子走远了,就在袋子里面发出声音说:“把我从袋子里放出来,解掉绑我的绳子,我要离开了。”先生动手放出狼,狼咆哮着对先生说:“我非常饿,饿了没有食物,也终将死掉。先生既然是墨家学士,想着为天下做贡献,又何必吝惜一副身躯,让我吃掉而让我保全小命呢?”于是张开利嘴舞动尖爪,向先生(进攻)。
(四)数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数词用作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  )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数词用作形容词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答案 ①统一 ②使……两样,有二心 ③全
【即练即悟】
13.请找出画线句中的活用词,并翻译句子。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活用词:                                    
译文:                                    
                                    
答案 活用词: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译文: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参考译文】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当实词按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能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平时积累。通假字的分类如下:
类别
释义
例句(解释加点词)
通假字
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①失其所与,不知(  )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  )
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分,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⑤至莫夜月明(  )
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答案 ①通“智”,明智 ②通“才”,才干 ③通“早”,早一些 ④通“背”,违背 ⑤通“暮”,夜晚 ⑥通“授”,传授
【即练即悟】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____
②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____________
③女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____
④厚遇宾客,振贫吊死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反”通“返”,返回 ②“坐”通“座”,座位 ③“女”通“汝”,你 ④“振”通“赈”,赈济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译文:                                    
                                    
答案 (勾践)自己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了越王之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就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放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看到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勾践)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服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优厚地对待宾客,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1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1)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____________
②不者,且有火患____________
③主人嘿然不应____________
④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____________
⑤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____________
⑥曲突徙薪亡恩泽____________
⑦主人乃寤而请之____________
答案 ①“傍”通“旁”,旁边 ②“不”通“否”,否则 ③“嘿”通“默”,沉默 ④“息”通“熄”,灭 ⑤“乡”通“向”,从前 ⑥“亡”通“无”,没有 ⑦“寤”通“悟”,醒悟,觉悟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译文:                                    
                                    
答案 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就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
【参考译文】
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客人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就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后,家中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为陪衬。
类型
示例
语素意义相反
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
语素意义相关
我有亲父兄:“父兄”偏指“兄”,兄长。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反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很相似,要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反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语素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即练即悟】
16.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
(1)成败之机,在于今日____________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____________
(3)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____________
(4)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____________
(5)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____________
答案 (1)偏义复词,偏指“成”,成功 (2)同义词连用,“疲”“敝”都是疲劳之意 (3)偏义复词,偏指“目”,眼睛 (4)偏义复词,偏指“深”,深度 (5)偏义复词,偏指“开”,张开
17.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谭嗣同)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选自《谭嗣同传》)
(1)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
译文:                                    
                                    
(2)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
译文:                                    
                                    
答案 (1)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毫无办法。
(2)谭嗣同就秘密奏请皇上,请皇上用优厚的待遇笼络他,希望在危急时或者能得到救助。
【参考译文】
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就给他一道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内有“我皇位几乎保不住了,命令康有为与‘军机四卿’及同志们赶快设法筹谋援救”等话。谭嗣同与康有为捧着诏书痛哭,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毫无办法。当时在许多将领中,只有袁世凯长时间出使朝鲜,研究中国和外国的国情,极力主张变法。谭嗣同就秘密奏请皇上,请皇上用优厚的待遇笼络他,希望在危急时或者能得到救助,言词十分激动。
推断词义方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刂(刀)、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目——眼、尸——身体……
如,①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字旁和“眄”的对象“庭柯”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即练即悟】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刀刃若新发于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曰:“顷常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磨刀石 2.割鼻子的一种酷刑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如,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好的;“否”,坏的,语意相反;由此可知“陟”和“罚”的语意相反,那么,“陟”应该是“提拔”的意思。
【即练即悟】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3.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与“齐”同义,等同 4.与“弃”同义,抛弃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如,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革”的意思可以根据它的邻字“灭”来推断,应该也是“灭”的意思。②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渥”,根据它与“优”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优厚”。
【即练即悟】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5.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出则接遇宾客,入则应对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由邻字“幼”推断,年幼 6.由邻字“接”推断,接待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如,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却”的意思是后退,可以联想成语“望而却步”。②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靡”的意思是倒下,后退,可以联想成语“望风披靡”。
【即练即悟】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7.斯言虽小,可以喻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势拔五岳掩赤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 8.联系成语“出类拔萃”,超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而眇者不识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衰败 (2)绳索 (3)瞎,双目失明 (4)砍  (5)排除 (6)井绳 (7)倾斜
2.翻译画线的句子。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文:                                    
                                    
答案 有时夜里感到昏沉倦怠,就把水浇在脸上。
【参考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未曾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沉倦怠,就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连粥都吃不上,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3.翻译画线的句子。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译文:                                    
                                    
(2)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
译文:                                    
                                    
答案 (1)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2)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
【参考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进去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4.翻译画线的句子。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尝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译文:                                    
                                    
答案 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
【参考译文】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5.翻译画线的句子。
戌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1)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
译文:                                    
                                    
(2)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
译文:                                    
                                    
答案 (1)也知道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
(2)隋炀帝自恃自己文采了得,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的行为。
【参考译文】
戌子这一日,皇上(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征答道:“百姓的君主虽然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隋炀帝自恃自己文采了得,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的行为,却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结果遭到覆亡的下场。”
突破二 着眼于翻译的文言虚词归纳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考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所谓“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说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同。就拿文言虚词“以”来说,它有时充当介词,有时充当连词。要求考生根据具体语境灵活理解并翻译。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字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1.(钱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改,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一种病)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选自《宋史·钱乙传》)
译文:                                    
                                    
解析 得分点:藏,通“脏”;其,表推测,大概;已,止,结束。
答案 (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叹息道:“这就是(医生)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
【参考译文】 钱乙本来就身体瘦弱有病,性格坦率和易而不拘小节,嗜好饮酒,疾病屡屡发作,钱乙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疗,就治好了。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叹息道:“这就是(医生)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
2.(史弼)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
(选自《后汉书·史弼》)
译文:                                    
                                    
解析 得分点:“以”“谒”“因”“达”。
答案 诸生就用其他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
【参考译文】 史弼升职任河东太守,接受诏书推荐孝廉,知道会有很多权贵请求托情,于是预先下令断绝书信来往。中常侍侯览果然派诸生送信请求,过了好几天无法通报。诸生就用其他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史弼大怒,说:“太守荣幸地肩负重任,应当选拔士人报效国家,你是什么人,这样欺诈无体统!”叫身边的人拉出去。
3.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而士亦以此附焉。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义自砥。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康熙五十二年,诏求岩穴之士。时华亭王司空承修《尚书》,奏君参校;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余间诘其所以然,君曰:“假予急功利,乃侘傺到今邪?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劄子【注】,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
(选自方苞《张朴村墓志铭》)
【注】 劄(zhá)子:古时官用上奏的一种文书。
(1)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
译文:                                    
                                    
解析 得分点:“以”“客”“以……属”。
答案 张朴村开始是因为要校勘《宋元经解》而客居在司寇家里的,这之后,许多达官显贵考证修订文史资料,也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委托给他。
(2)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译文:                                    
                                    
解析 得分点:“引手”“曲避”“以”。
答案 (但)每次想要伸手援助他,张朴村都会曲意回避,因此最终也没被重用。
(3)假予急功利,乃侘傺到今邪?
译文:                                    
                                    
解析 得分点:“假”“乃”“侘傺”,语气。
答案 假如我是个急功近利的人,怎么会到现在还这样失意呀?
【参考译文】
张朴村名字叫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是江南嘉定人。以前崐山的徐司寇喜欢文学,因为招揽人才而闻名,那些有才能的人也因此都依附了他。张朴村开始是因为要校勘《宋元经解》而客居在司寇家里的,这之后,许多达官显贵考证修订文史资料,也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委托给他。而张朴村向陆稼书先生求教,自己也独自暗暗地用名和义来自我勉励。张朴村在科场几十年,与他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登上了要职,管理着贡生和举人,(但)每次想要伸手援助他,张朴村都会曲意回避,因此最终也没被重用。
康熙五十二年,皇上下诏寻访隐居而有才能的人。当时华亭的王司空奉命修订《尚书》,上奏折让张朴村做参校;书已经修订完成,但张朴村滞留该处超过了时间,大家开始怀疑他。我私下责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假如我是个急功近利的人,怎么会到现在还这样失意呀?只是自己私下想,遇到了圣明之君,我要将平生的志向一一准备在奏折上,在进见时以便能够让我有话说。”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
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两个字。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4.卫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选自《三国志·魏书》)
译文:                                    
                                    
解析 得分点:“涉”“祠”“焉”。
答案 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参考译文】 卫兹,节操高尚,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5.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杜公耳。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选自方苞《田间先生墓表》)
译文:                                    
                                    
解析 得分点:焉,代指他们;笃,深;未之能笃信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句。
答案 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
【参考译文】 我的父亲闲居在家时,经常喜欢谈论前辈们美好的志向节操,来说给我们兄弟听。然而所能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浚先生。杜浚先生寓居金陵,天天到我们家,教导我们屏除俗学,专心研究经书、古文,和钱先生对我们的勉励一样。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等到我的哥哥猛然醒悟有志于此,可是各位先生都已经去世了。我常常后悔独自学习而无所取法,并且我的哥哥中年也去世了。我每每想起父兄和各位前辈的话,未尝不内疚自己有负于平素的志愿。
6.(张署)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
译文:                                    
                                    
解析 得分点:适,恰恰,正好;者,……的人。
答案 (张署)改任河南县令,然而河南府尹正是他一生所不喜欢的人。
【参考译文】 (张署)改任河南县令,然而河南府尹正是他一生所不喜欢的人。而且张君年纪老了,都要天天仰望奔走在他的门庭阶梯之下,出于万不得已去做官。
7.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选自李商隐《李贺小传》)
译文:                                    
                                    
解析 得分点: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答案 嫁到王家的李长吉的姐姐,叙说长吉的事情尤其详尽。
【参考译文】 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这就是世上流传的。嫁到王家的李长吉的姐姐,叙说长吉的事情尤其详尽。
文言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情、敬、谨。
【即练即悟】
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副词的用法。
8.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选自杜琼《雪屋记》)
译文:                                    
                                    
解析 得分点:“既”“适”“雨”“名”。
答案 (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个读书人叫徐孟祥,读书写文章,志向品行高洁,在光福山中安家居住。……徐孟祥曾经建造了几间房屋,用白色的茅草覆盖作为屋顶,没有做华丽的修饰,只用白色的土粉刷内墙,房屋就好像雪屋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9.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指传主马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译文:                                    
                                    
解析 得分点:辄,总是;颦蹙,皱眉头。
答案 (马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参考译文】 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到宦官手里,马文升年老了,接连上疏要求离开,武宗答应了。(马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10.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
(选自顾彦夫《村落嫁娶图记》)
译文:                                    
                                    
解析 得分点:备,十分;谙,熟悉;判断句。
答案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参考译文】 把那幅图带回来已接近年终了,我还不知道这图的详细情况。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绘画。他到我家,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
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
【即练即悟】
1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选自《巨贾渡河》)
(1)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译文:                                    
                                    
解析 得分点:向,刚才,先前;无乃……乎,固定结构,表推测。
答案 你刚才许诺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金子,这恐怕不可以吧!
(2)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译文:                                    
                                    
解析 得分点:几何,多少;骤,突然;判断句。
答案 你是个渔夫,一天能赚多少?这次却突然得到十两金子,还感到不够吗?
(3)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译文:                                    
                                    
解析 得分点:盍,何不;诸,之乎。
答案 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夫说:“这是一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
【参考译文】 从前,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用船)搭载着他并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渔夫说:“你刚才许诺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金子,这恐怕不可以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是个渔夫,一天能赚多少?这次却突然得到十两金子,还感到不够吗?”渔夫失望地走了。
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又触到石头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说:“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是一个许诺金钱却不兑现的人。”渔夫把船靠岸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沉入水底淹死了。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甲)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不能用汉文也。
(选自苏轼《贾谊论》)
(乙)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以死。谊追伤之,因以自喻。其辞曰:“……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选自《汉书·贾谊传》)
(1)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译文:                                    
                                    
解析 得分点:“犹且”“以”“然则”。
答案 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被任用而郁郁死去,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
(2)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译文:                                    
                                    
解析 得分点:“已”“亡”及宾语前置句。
答案 算了吧,整个国家没有清醒的人,也没有谁了解我。
(3)遭世罔极,乃殒厥身。
译文:                                    
                                    
解析 得分点:“罔极”“乃”“殒”“厥”。
答案 (你)遭受世人无尽的谗言啊,乃至于毁了自己的生命。
【参考译文】
(甲)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被任用而郁郁死去,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乙)贾谊因为被贬而离开京城,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臣。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了《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算了吧,整个国家没有清醒的人,也没有谁了解我。”于是自己投江而死。贾谊缅怀屈原,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并把他与自己相类比。他的赋文说:“……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地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世人无尽的谗言啊,乃至于毁了自己的生命。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悯 獐
侯方域
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侯子曰:“獐可驯乎?”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然。”营室而授獐焉。王仲凫闻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①,而小而骏者韩子卢之裔②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仲凫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吾将导獐而见之二犬,侵假③而共牢以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侯子曰:“虽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仲凫默然不应。
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视二犬之貌,且翦翦④焉适矣。”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索矣。视二犬之情,且煦煦⑤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饵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 ①西旅氏: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獒:猛犬。②韩子卢:猎犬名。裔:后代。③侵假:逐渐。④翦翦:和睦的样子。⑤煦煦:和悦的样子。
(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
译文:                                    
                                    
解析 得分点:“无乃”,大意。
答案 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
(2)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
译文:                                    
                                    
解析 得分点:“审”“曷”(何不)“以”及省略的宾语,大意。
答案 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
(3)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
译文:                                    
                                    
解析 得分点:“因而”“安”“岂……哉”,句意通顺。
答案 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
(4)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译文:                                    
                                    
解析 得分点:“语”“以”“状”,句意通顺。
答案 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
【参考译文】
有个宾客来探访我时,送给我一只獐子。我说:“这獐子能驯服吗?”宾客回答说:“在道德完善的远古时代,野兽可以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游戏,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我说:“是这样。”于是建造了兽圈并接受了獐子。王仲凫听后说:“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我说:“你的庭院里有两条狗,那条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条小而跑得快的是猛犬韩子卢的后代,它们都有吃掉獐子的欲望,怎么办?”王仲凫笑着说:“你不仅不善于驯养獐,而且还不了解我的两条狗。我准备引导獐子去见那两条狗,逐渐让它们在一个圈里吃食,逐渐在一处睡觉,逐渐成为好朋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我说:“虽然这样,你何不让童仆看守那两条狗,并且将獐子用绳索拴住?”王仲凫没有回答。
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将童仆辞退了。看那两条狗的样子,与獐子相处比较和睦了。”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把拴獐子的绳索去掉了。看那两条狗的神情,对獐子和悦的样子很亲近;虽然这样,獐子还存有嫌隙。”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獐子已经没有嫌隙了,与那两条狗混为一体了。”又过了三天,两条狗趁獐子熟睡之际咬它,獐子最终被两条狗咬死了。
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我说:“你原来不了解那两条狗吗?以前它们装出和睦相处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的童仆的;随后做出和悦亲近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去掉绳索的,并且担心有人会援助獐子;接着表示和獐子没有嫌隙,是用来迷惑那头獐子的。你撤走了獐子的防备,消除了可能给予獐子的援助,并且探到獐子的真实情况,这正是西楚霸王项羽有力无处使,春秋时宋国大夫南宫万被杀死的原因啊,何况是獐子呢?”王仲凫很生气,抽出戈来驱赶那两条狗。我说:“不需要了。那世上相互成为朋友,越来越亲密,却出其不意地陷害对方的人,这样的智慧不是从那两条狗才开始有的。”有人说:“这头獐子,内心孤洁而气度狭隘,像那种无论怎样对待他他都不满意的人,即使没有那两条狗,也会遭遇灾难的。”
突破三 着眼于翻译的文言句式运用
《考试说明》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在高考命题中,句式是隐含在文言文翻译题中考查的。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见下表:
类型
例句
A者,B也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A者,B
②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
A,B也
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A,B
④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为”字句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乃、即、则、皆、必”等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⑧失败乃成功之母。
⑨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是”字句
⑩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即练即悟】
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刘备,天下枭雄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汝是大家子
解析 A项,“……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B项,无标志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是”表判断的判断句。
答案 C
2.翻译下列句子。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译文: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译文:                                    
                                    
(3)天下者,高祖天下。
译文:                                    
                                    
(4)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译文:                                    
                                    
(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
译文:                                    
                                    
答案 (1)国君,是舟;百姓,是水。
(2)富和贵,这是人想要的。
(3)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4)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世子孙。
(5)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之子也。
译文:                                    
                                    
(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
译文:                                    
                                    
答案 (1)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
(2)你是朝中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
【参考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译文: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译文:                                    
                                    
答案 (1)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2)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参考译文】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分类
形式
例句
有标志句
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动词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
“为……所”“为所”句
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志句
无固定格式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为被动句,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的“被”应该翻译为“遭受”,这句并不是被动句。
【即练即悟】
5.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帝感其诚
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解析 A项,“被”表被动;B项,无标志被动句;C项,“为……所”表被动;D项,“于”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
答案 D
6.翻译下面句子。
(1)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译文: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译文:                                    
                                    
(3)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译文: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译文:                                    
                                    
(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译文:                                    
                                    
答案 (1)人(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被外物奴役。
(2)自己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3)所以有准备就能制服别人,没有准备就要被别人制服。
(4)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
(5)那偷盗了带钩的人被杀,偷盗了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
7.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答案 兔子不可能再拾到,农夫自己被宋国人嘲笑。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耕田的农夫,他田中有一段树桩,一只奔跑的兔子撞上了树桩,脖子折断而死。于是,农夫放下锄头,守在树桩旁,希望再次拾到(撞死的)兔子。兔子不可能再拾到,农夫自己被宋国人嘲笑。
8.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译文:                                    
                                    
答案 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参考译文】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翻译此类句子需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型
例句
省略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省略谓语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即练即悟】
9.下列各句补写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B.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
C.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
D.(异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蛇)尽死
解析 应该是“(草木)尽死”。
答案 D
10.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                                    
                                    
答案 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批评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来杀掉批评厉王的人。
【参考译文】
周厉王暴虐,京城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不能忍受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批评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来杀掉批评厉王的人。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碰到,互相使个眼色。
1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译文:                                    
                                    
答案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
【参考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善于作画,画了一幅鼠图,送给县令。县令起初不懂得爱惜它,把这幅画随意地挂在墙上。每天早晨经过挂画的地方,那幅画总是落在地上,挂几次落几次。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黎明时候,县令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于是县令才知道这幅画上的老鼠是逼真的。
(一)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翻译时需提前宾语到动词后。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类型
例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如:何、谁、孰、何、胡、奚、曷、安、恶(wū)等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不、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一言以蔽之。(《论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即练即悟】
12.下列各项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A.复驾言兮焉求
B.凌万顷之茫然
C.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解析 A项,“焉”是疑问代词作“求”的宾语。C项,“诈”是“尔”的宾语,“虞”是“我”的宾语。D项,“秋”是“以”的宾语。B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B
1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
译文:                                    
                                    
(2)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译文:                                    
                                    
答案 (1)先生不是向人讨要,而是别人甘愿献给的,为什么不接受?
(2)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就骄傲地待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不是向人讨要,而是别人甘愿献给的,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就骄傲地待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1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晋平公与群臣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                                    
                                    
(2)太师谁撞?
译文:                                    
                                    
答案 (1)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于违抗。
(2)太师撞谁?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于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收起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者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警告。”
(二)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时需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类型
例句
中心语+之或而+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③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中心语+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中心语+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即练即悟】
15.下列各项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  )
A.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 D项,判断句。
答案 D
16.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                                    
                                    
答案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参考译文】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三)介词结构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也称为状语后置句。翻译句子时需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形式
例句
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即练即悟】
17.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解析 “于”应译为“到”。
答案 C
18.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译文:                                    
                                    
答案 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
【参考译文】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四)主谓倒装句
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做主谓倒装句。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如: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即练即悟】
19.下列不属于主谓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大哉,尧之为君也!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解析 C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20.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1)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译文:                                    
                                    
(2)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译文:                                    
                                    
答案 (1)您治理东阿很好啊!
(2)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
【参考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己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齐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拜了两拜。齐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2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 请入洛西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__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译文:                                    
                                    
答案 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人的心。
【参考译文】 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厌恶。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后说;“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人的心。”
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类型
示例
陈述语气
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疑问语气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莫不是、该不会)
感叹语气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是……(宾语前置句,“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反问语气
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道……吗),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也……吗)
假设关系
诚……则……(如果……,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如果这样,那么……)
选择关系
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耶,其……耶(是……呢,还是……呢?)
【即练即悟】
2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译文: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                                    
                                    
(4)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译文: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答案 (1)现在出来,没有(和项羽)告辞,这怎么办呢?
(2)您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3)不行,只是没有逃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4)焦母对府吏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
(5)现在他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2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1)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译文:                                    
                                    
答案 (1)早去救援与晚去救援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2)韩国、魏国的军队尚未疲惫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的攻击,回来反而听从韩国的命令了。
【参考译文】
魏国庞涓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宣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去救援与晚去救援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如果不救,韩国就要失败而并入魏国,不如早去援救它。”孙膑说:“韩国、魏国的军队尚未疲惫就去援救,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的攻击,回来反而听从韩国的命令了。况且魏国已有攻破韩国的打算,韩国就要亡国,必定要到东边来向齐国告求救兵。我们趁机与韩国结下亲密的关系,又可晚一些去利用魏军的疲惫,这样就能有更大的利益并得到受人尊敬的名声。”宣王说:“很好。”于是暗中告诉韩国使者并把他送走。韩国以为依仗齐国救援,结果五战都失败了,只好向东把国家托付给齐国。
成语:古汉语的活化石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它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因此成语有古汉语的“活化石”之称。
学习成语时,利用成语复习古汉语,既可以将一些模糊认识的成语清晰化,又可以复习到大量的古汉语知识,还可以在作文中应用,可谓一举三得,事半功倍。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例如:
①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
②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
③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④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
⑤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
⑥故:故步自封(从前的,旧的)、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
⑦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
⑧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
⑨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
⑩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
⑪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
⑫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⑬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⑭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⑮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⑯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
⑰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以讹传讹(拿,把)
⑱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
【即练即悟】
1.请指出下面成语中的“诚”是什么意思。
①开诚布公:____________
②诚惶诚恐: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真诚,诚实 ②实在,确实
2.请指出下面成语中的“辞”是什么意思。
①辞不达意:____________
②辞巧理拙:____________
③辞尊居卑:____________
④辞不获命:____________
答案 ①言词,言语 ②文辞,文学 ③推辞 ④辞谢,婉言道歉
3.请指出下面成语中的“从”是什么意思。
①从者如云:____________
②从善如流:____________
③从长计议:____________
答案 ①跟随,随从 ②听从,顺从,服从 ③自,由
4.请指出下面成语中的“度”是什么意思。
①挥霍无度:____________
②春风一度:____________
③审时度势:____________
答案 ①限度 ②次,回 ③估计、推测
5.请指出下面成语中的“非”是什么意思。
①颠倒是非:____________
②是古非今:____________
③东隅已逝,桑榆非晚:____________
答案 ①错 ②认为不对 ③不是
6.请指出下面成语中的“复”是什么意思。
①克己复礼:____________
②错综复杂:____________
③故态复萌:____________
答案 ①恢复、还原 ②重复 ③又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图穷匕见(现)、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景从云集(影)。
【即练即悟】
7.指出下面成语中的通假字。
①流言蜚语(  )  ②被发文身(  )
③疾恶如仇(  )  ④无动于衷(  )
⑤胆战心惊(  )  ⑥一暴十寒(  )
⑦拨乱反正(  )  ⑧层见迭出(  )
⑨食不厌精(  )  ⑩博闻强识(  )
答案 ①蜚—飞 ②被—披 ③疾—嫉 ④衷—中 ⑤战—颤 ⑥暴—曝 ⑦反—返 ⑧见—现 ⑨厌—餍 ⑩识—志
古今异义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易望文生义,以今解古。
【即练即悟】
8.指出下列成语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赴汤蹈火:____________
②运斤成风:____________
③破涕为笑:____________
④乳臭未干:____________
⑤屡试不爽:____________
⑥抱恨终天:____________
⑦不名一钱: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汤,热水、开水 ②斤,斧头 ③涕,眼泪 ④臭,气味 ⑤爽,差错 ⑥恨,遗憾 ⑦名,占有。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常见的活用词表现如下:
①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例“汗牛充栋”:汗,名词作使动词,使牛累得出汗。
②成语中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结合常见的成语,这种语言现象就容易接受了。例:“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③成语中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现象。如“百废俱兴”:废,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情。
④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现象。例如“斗折蛇行”:斗、蛇,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分别作“折”“行”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⑤成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例如“兵不血刃”“洞烛其奸”:这两个成语中的加点词都是典型例子。“血”解作“染血”,“烛”解作“照亮”(成语中还有“火光烛天”)。
【即练即悟】
9.给以下成语中加点词用法归类,并解释词义。
①闭月羞花 ②披坚执锐 ③未雨绸缪 ④梅妻鹤子
⑤草菅人命 ⑥居安思危 ⑦星罗棋布 ⑧完璧归赵
⑨衣锦还乡 ⑩土崩瓦解
(1)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2)属于意动用法的是                                    
(3)属于形容词作名词的是                                    
(4)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5)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是                                    
答案 (1)①⑧ 闭、羞:使躲藏,使羞惭。完:使完好。(2)④⑤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以人命为草菅。(3)②⑥ 坚、锐: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安、危:安乐的环境、危难。(4)⑦⑩ 星、棋:像星星一样、像棋子一样。土、瓦:像土块、像瓦片。(5)③⑨ 雨,下雨。衣,穿着。
成语大多是复杂文言短语或者缩写了的文言短句,因此许多文言特殊句式都可以从中找到。
1.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出尔反尔”是一个省略了介词“乎”的成语,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落井下石”是个省略了主语的成语,“落井”的是一个人,“下石”的是另一个人。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
2.被动句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为今用”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等。
3.介词宾语前置(又称为状语后置)
“授人以柄”应当翻译为“以柄授人”;“相濡以沫”应当翻译为“以沫相濡”。
4.宾语前置
这类句法在成语中最为常见。主要类型有: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忌不自信、时不我待”等。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③“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如“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马首是瞻”等成语。
【即练即悟】
10.在下列括号中补出成语省略的词语。
①欲速(  )不达   ②狗尾续(  )貂
③沧海(  )一粟                  ④引(  )以为戒
⑤束之(  )高阁                  ⑥流芳(  )百世
答案 ①则 ②于 ③之 ④之 ⑤于 ⑥于
11.指出下列成语中的句式特点。
①夜以继日________ ②蠢若木鸡________
③古为今用________ ④再衰三竭________
答案 ①宾语前置 ②介宾短语后置 ③被动句式 ④省略句式
突破四 着眼于“信”“达”的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即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力争“达”,即文通字顺,句意畅达;而“雅”,则是更高一级的要求,即做到用语得体,简明优雅。所以翻译时要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时,注意运用“6方略”,防范“6失误”。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一般保留不译,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均可不译;②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中“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满分示例】
考题
(2018·全国卷Ⅰ)翻译下面的句子。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答案
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评析
文中的“诸葛诞”“鲁芝”是人名,“寿春”“荆州”是地名,“魏帝”是专用名称,翻译时应该保留,有时学生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失误一__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
(《宋史·赵立传》)
[误译] 适逢金国上将军完颜昌加紧围困楚州,佐理郡务官贾敦诗打算交出城投降,安抚使杜充命令部下前往支援他。
[分析] 官职名“左将军”“通守”“宣抚使”及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作用的“之”,不用翻译,却强行翻译,应保留官职名,删去“之”。
[订正] 适逢金国左将军完颜昌加紧围困楚州,通守贾敦诗打算交出城投降,宣抚使杜充命令赵立率领部下前往支援。
“换”要注意:①古今异义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汉语,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翻译时要换成“意外的变故”;②难以准确翻译的词,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和典故的地方,应学会变通翻译,如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金城千里”的“金城”,可译为坚固的城池;③通假字、活用词都要换成现代汉语;④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出来即可,如“更衣”翻译成“上厕所”。
【满分示例】
考题
(2018·天津卷)翻译下面句子。
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答案
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评析
文中的“牧”“治”都需要换成双单节词。翻译语句时有的学生该换不换,文白混杂。
失误二__该换不换,文白混杂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僧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寻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访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明君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
(摘自《酉阳杂俎》)
[误译] 高僧一行,年幼时家庭贫困,邻居有个王姥,前后接济一行几十万铜钱。
[分析] “邻居有个王姥”文白掺杂,读者不能明白“王姥”是人名,还是一个老太太,“姥”根据文意应译为“年老的妇人”。
[订正] 高僧一行,年幼时家庭贫困,邻居有个王老太太,前后接济一行几十万铜钱。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具体说来,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该句的特点,看看是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中的哪一种,根据句子的具体情况再作调整。
【满分示例】

考题
(2018·江苏卷)翻译下面句子。
迟明行六十里,(吕)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答案
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评析
文中的“延候于十字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应调为“于十字桥延候”,有的学生该调不调,翻译出来的语句不合现代汉语规范。
失误三__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节选自《说苑·杂言》)
[误译] 《诗经》《尚书》不学习,礼乐不修习,这是我孔丘的过错。
[分析] “《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调整到后面。
[订正] 不学习《诗经》《尚书》,不修习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中的“之”是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以不译,翻译时也可以删去。
【满分示例】
考题
(2018·浙江卷)翻译下面句子。
既其理,不徒通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答案
(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评析
“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在翻译时可以不译。有的学生该删不删,画蛇添足。
失误四__该删不删,画蛇添足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误译] 楚王笑着说:“圣人也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在这里。”
[分析] ①“也”字,句末表示判断,可翻译成“是”,翻译成“也”明显是错误的。②“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当成兼词“于之”是错误的。
[订正] 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如《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中“见”后省略了宾语“景象”,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再如“将军战河北”中省略了介词“于”,应补出。
【满分示例】
考题
(2018·全国卷Ⅰ)翻译下面句子。
帝以(鲁)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答案
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评析
句中的“为作屋”省略了宾语“之”,在翻译时应该补出来,有的学生该补不补,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不通,语意不明。
失误五__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误译] 然而积聚一勺勺汇成为江河,累积细微的尘土而使峻极更高,不立志,不勤奋,没有办法成功。
[分析] “一勺勺”后省略了“水”,“峻极”未译出且后面省略了“高山”,翻译时应补上。“理”没有翻译出来,应为“按道理”,这样表达的意思才完整。
[订正] 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堆集细微的尘土而使极高的山更高,不立志,不勤奋,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
“缩”也叫凝缩法。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例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可译为“了”。
【满分示例】
考题
翻译下面句子。
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答案
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的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评析
句中的“趋谒”“势要”应该凝结,“趋谒”同义词连用,都是“趋附巴结”的意思,“势要”两个词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的意思。如果考生该缩不缩,容易翻译得语言啰嗦赘余。
失误六__该缩不缩,语言赘余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
(庾信《哀江南赋》)
[误译] 项籍凭着江东子弟,只有八千人;就割裂天下,分割江山。
[分析] “分裂山河,宰割天下”翻译语言赘余,应该凝缩为一句“分割天下”,这样表达的意思才简洁。
[订正] 项籍凭着江东子弟,只有八千人;就分割天下。
1.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保留词语,并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孙策定丹阳,吕范[注]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注】 吕范,字子衡。
(1)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
保留词语:                                    
译文:                                    
                                    
(2)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保留词语:                                    
译文:                                    
                                    
答案 (1)保留词语:孙策、丹阳、吕范、都督、子衡
译文: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担任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有了大批人马了,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
(2)保留词语:诸葛亮、襄阳、刘表、刘备
译文: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起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侍奉他。
【参考译文】
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担任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有了大批人马了,怎么适宜再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就是要拯救时世,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都会受到它的危害,这也是为我考虑,不完全只是为将军考虑。”孙策依从了他。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便与他推诚相交,等到孙策死了,孙权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同成就大业的人,于是就一心侍奉他了。诸葛亮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起用他;诸葛亮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侍奉他。这些人都有如此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受困厄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替换词语,并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替换词语:                                    
译文:                                    
                                    
(2)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替换词语:                                    
译文:                                    
                                    
答案 (1)替换词语:某(谦称)、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译文: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
(2)替换词语:介胄之士
译文: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
【参考译文】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需要调序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调序词语:                                    
译文:                                    
                                    
(2)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调序词语:                                    
译文:                                    
                                    
答案 (1)调序词语:有益于国家、贪冒如是
译文:顺德果真能够对国家有益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怎么到了像这样贪婪的地步。
(2)替换词语:不之罪
译文:还是念及他有功劳,没有降罪于他,只是在大殿赏赐了几十匹丝绢。
【参考译文】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了别人贿赂的丝绢,事情败露了,皇上说:“顺德果真能够对国家有益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怎么到了像这样贪婪的地步。”还是念及他有功劳,没有降罪于他,只是在大殿赏赐了几十匹丝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皇上说:“他如果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比接受刑罚更厉害。如果不知道愧疚,那他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4.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删除词语,并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删除词语:                                    
译文:                                    
答案 删除词语:之
译文: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奕秋的话。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让奕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但他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着拉弓绳而射它,虽然与另一个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5.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指出画线句子中的增补词语,并把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1)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
增补词语:                                    
译文:                                    
                                    
(2)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增补词语:                                    
译文:                                    
                                    
答案 (1)增补词语:(厉王)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戍),(厉王)使人止之。
译文:(有一天,厉王)喝醉酒了,错误地敲响了,老百姓都大为惊慌,(赶来守城,)(厉王)派人去制止他们。
(2)增补词语:居数月,(楚)有警,(厉王)击鼓而民不赴,(厉王)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译文:过了几个月,(楚国)有了紧急的情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去守城,于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信他。
【参考译文】
楚厉王遇到紧急的情况,就用击鼓来召集老百姓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酒了,错误地敲响了,老百姓都大为惊慌,(赶来守城,)(厉王)派人去制止他们。厉王说:“我喝醉了酒就同左右大臣们开玩笑,错误地敲了鼓。”老百姓都散去了。过了几个月,(楚国)有了紧急的情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去守城,于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信他。
高考子母题
一、(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 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 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乱之事。
【高考母题】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德如毛,民鲜克举之。
译文:                                    
                                    
(2)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译文:                                    
                                    
【对应子题】 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译文:                                    
                                    
(4)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译文:                                    
                                    
答案 (1)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
(2)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
(3)所以善于每天积累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善于每一季度积累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君主就危险了,政事很荒疏的人就会灭亡。
(4)仔细观察那些细节,那么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
【参考译文】
(1)积累微小的成果,每个月积累不如每天积累,每个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年积累不如每个季度积累。一般人喜欢轻视怠慢小事,等大事来了,然后才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努力去做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出现得很频繁,它存在的时间多,它积累起来的成果也就大。大事出现得很少,它存在的时间少,它积累起来的成果也就小。所以善于每天积累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善于每一季度积累的君主就能称霸诸侯,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君主就危险了,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地对待每一天,称霸诸侯的君主重视每一个季度,勉强存在的国家陷入危险以后君主才为它悲伤,亡国的君主到了国家灭亡以后才知道会灭亡,临死的时候才知道要死,亡国的君主造成的祸害和失败,多到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度来记录;称王天下的君主的功绩名誉,就是每天记录也不可能全部都记下来。财物货宝以大为贵,政教功名却与此相反,能积累微小成果的君主才能迅速成功。《诗经》中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假设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那样分明,那就没有必要运用智慧,即使愚蠢的人也可以知道了。然而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并不是这样的。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千思百虑、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尽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叔的叛乱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治乱存亡,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毫那样。仔细观察那些细节,那么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
鲁国的法律规定,鲁人在诸侯那里做奴隶,谁能替她赎身,谁就可以从府中取得赏金。子贡从诸侯那里赎了一个鲁国人,来到府中却推辞,不要赏金。孔子说:“赐,你做错了啊。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去赎人了。”取得赏金,那么无损自己的品行;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人用一头牛来感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一定会有很多人去救落水的人了。”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二、(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高考母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译文: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译文:                                    
                                    
【对应子题】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                                    
                                    
(4)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译文:                                    
                                    
答案 (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开挖司马光的墓。
(3)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
(4)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消失了。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他任职秦州,又改郓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消失了。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访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开挖司马光的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出任颍昌知府,调任到大名知府。在大名六年,多次请求辞去职务回乡,又被任命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时年七十五岁。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谧号文定。
(75分钟 99分)
题组一 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1)子将安之?
译文:                                    
                                    
(2)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答案 (1)你将要到哪里去?
(2)你能改变你的叫声,就可以了;(你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即使你向东迁移,人们仍然厌恶你的叫声。
【参考译文】
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将要到哪里去?”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移。”斑鸠问:“什么原因?”猫头鹰说:“(因为)乡里人都厌恶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徙。”斑鸠说:“你能改变你的叫声,就可以了;(你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即使你向东迁移,人们仍然厌恶你的叫声。”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1)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译文:                                    
                                    
(2)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译文:                                    
                                    
答案 (1)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2)不只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所以圣人不探察存亡的结果,而是探察存亡的原因。
【参考译文】
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三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算学会了,遵守(射箭的规律)不要忘记了。不只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所以圣人不探察存亡的结果,而是探察存亡的原因。”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答案 (1)他急忙刻他的船,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刻他的船,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译文:                                    
                                    
(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答案 (1)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
(2)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参考译文】
有个生下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2)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                                    
                                    
答案 (1)这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
(2)既然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就应该立刻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参考译文】
现在有每天(都要)偷邻居的鸡的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那人说:“那就减少一些吧,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就停止这种行为。”既然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就应该立刻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1)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2)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译文:                                    
                                    
答案 (1)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2)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劝赵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拿出去,明天你的嘴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冬十一月四日,帝将出猎,楚材亟言其不可,左右皆曰:“不骑射,无以为乐。”猎五日,帝崩于行在所。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楚材辨论不已,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1)楚材辨论不已,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
译文:                                    
                                    
(2)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
译文:                                    
                                    
答案 (1)楚材仍然争辩不已,皇后虽然恨他,也因为他是先朝的有功旧臣,对他既尊敬又畏惧。
(2)后来有人诬陷楚材,说他当宰相时间很长,天下进贡的赋税有一半都落到他的家中。
【参考译文】
冬十一月四日,太宗将出去打猎,楚材赶紧说不能打猎,左右侍从都说:“不骑马射箭,就谈不上快乐。”打猎五天,太宗在行营中去世。皇后乃马真氏行使皇帝权力,重用和信任奸邪之人,政务都被搞乱。楚材仍然争辩不已,皇后虽然恨他,也因为他是先朝的有功旧臣,对他既尊敬又畏惧。甲辰年夏五月,耶律楚材死在官位上,终年五十五岁。后来有人诬陷楚材,说他当宰相时间很长,天下进贡的赋税有一半都落到他的家中。皇后命令侍从大臣麻里扎前去查看,只有十几张琴、阮以及几千卷古今书画、金石和遗文。
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窽[注]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奇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注】 窽:通款,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1)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译文:                                    
                                    
(2)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译文:                                    
                                    
答案 (1)把它装进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2)这个世道太可悲了!(这样评价事物)难道只是(对于)一张琴吗?
【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给太常。太常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这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回去后,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进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世道太可悲了!(这样评价事物)难道只是(对于)一张琴吗?”
题组二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解析 “左右”指身边的侍臣,作主语,其后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毕”,是结束的意思,承接前文“谒文宣王”,其后断开,排除D项。
答案 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解析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解析 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
答案 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译文:                                    
                                    
(2)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译文:                                    
                                    
答案 (1)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
(2)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定。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之位呢。”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任务群视角下的文言文阅读高考新题型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①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
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②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③。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④。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
(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二)
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取材于叶燮《原诗》)
【注】 ①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②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③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为臣,结果国家大乱。④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
创新题型设计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谓诗有工拙              工:精巧
B.至于性情遭际          遭际:相逢
C.与宋人无与乎          无与:无关
D.孰为流弊而衰          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
解析 B项,“遭际”应为名词,是“遭遇”之意。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人籁一日不绝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B.非有心于变也  青取之于蓝
C.其馀诸体  其孰能讥之乎
D.互为循环  君为我呼入
解析 A项,都是连词,那么;B项,前者表方向性,后者是介词,从;C项,前者表第三人称,后者表反问语气;D项,前者是动词,作为,后者是介词,替。
答案 A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格律莫备于古: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
B.则虽造物有所不能: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
C.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
D.兼综而条贯之: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
解析 应该是“没有希望这样”,不是“没有想到这样”。
答案 C
4.用斜线(/)给文中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古 云 天 道 十 年 而 一 变 此 理 也 亦 势 也 无 事 无 物 不 然 宁 独 诗 之 一 道 胶 固 而 不 变 乎
答案 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5.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一个恰当的术语或成语,用来评价材料(一)中沈德潜和明七子的诗歌主张。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②鹦鹉学舌(邯郸学步)
6.叶燮和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面对当时“尊唐抑宋”“诗必汉唐”的论调,二人提出了相似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
答:                                    
                                    
答案 二人都反对盲目崇古,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化革新。叶燮提出“源、流、正、变”为核心的发展观,提出“变”即发展、变革、创新,但也要沿袭、继承。袁枚也不完全否定学习古人的格律,但认为“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如果袭古人之貌,拘古人之变,就会湮没性灵,扼杀个性,成为“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的鹦鹉。
【参考译文】
(一)
我曾说过诗有好坏之分,但没有古今之分。从葛天氏的歌谣到今天,都有好有坏,不见得古人的都好,今人的都坏。即使《诗经》中间,也很是有些写得不好而不必学的,不仅是汉代、晋代、唐代、宋代如此。今人的诗也有很好很适宜于学的,同样也不仅是汉代、晋代、唐代、宋代才有这种好诗。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学习的人以古代为师,自有他们的源流。至于个人的性情遭遇,人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不能描摹古人而照抄,因为敬畏古人而受古人束缚。今天的莺花,难道是古代的莺花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莺花;今天的音乐,难道是古代的音乐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音乐。大自然的声音一天不断,那么人类的声音也就一天不会断绝。孟子说:“今天的音乐,就像古代的音乐。”音乐就是诗歌。唐代人学习汉、魏诗歌就变化汉、魏的诗歌风格,宋代人学唐诗就变化唐诗的风格。这种变化,不是有意要变,而是不得不变。假如不变,那么就不足以成为唐诗,不足以成为宋诗了。子孙的面貌,无不来自于祖父、父亲,但是有变得漂亮的,也有变得丑陋的。如果一定要禁止让他们不变,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先生允许唐代人变化汉、魏风格,而独独不允许宋代人变化唐代风格,真令人不解。
而且先生也知道唐代人自己也变化诗的风格,这和宋代人无关吧?初唐、盛唐风格一变,中唐、晚唐风格再一变,到皮日休、陆龟蒙两人,已几乎变得接近宋人风格了。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所以我常说改变唐尧、虞舜的,是成汤、武王;最善于学习唐尧、虞舜的也是成汤、武王,最不善于学习唐尧、虞舜的是燕王哙。改变唐诗风格的是宋代、元代;最善于学习唐诗的也是宋代、元代;最不善于学习唐诗的是明代七子。为什么呢?应当变化就变化,其传授是靠心的领会;应当变化却不变化,墨守的只是外部的形式。鹦鹉能说话,却得不到真正会自己讲话的本领,这不是因为光学表面的形式吗?
(二)
至于近代论诗的人,则说:三百篇高明;五言诗一定首推建安、黄初体诗歌;其他诗歌,一定首推初唐、盛唐的诗体。不是这样,一定排斥。既不能了解诗歌的源与流、本与末、正与变、盛与衰,都是相互循环的;并且也不能分辨古今作者的心思和才力的深浅、高下与长短,谁是沿袭谁是变革,谁是创新谁是继承,谁是沿袭弊端而衰落,谁是挽救衰落而兴盛,一一剖析而条分缕析,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只知道自夸矜持张扬,作浮浅空洞隔靴搔痒的言论,用来欺骗别人,自己也被欺骗了。
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事的气运命数,顺次变换而相互承续。古人说:天道十年一变。这是万物的道理,也是万物的趋势,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如此。难道只有诗歌一道凝固而不能改变吗?
命题依据
❶选材侧重于中华文化传统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❷采用非连续性材料,阅读量加大。
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积累与运用、综合考查等方面进行探索。
❹体现出对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强调学生平时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运用。
题后思悟
                                    
                                    
                                    核心素养提升指导:这些试题意在引导考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背诵默写,还要学会积累,重视理解和感悟,能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到阅读中,真正理解和体会蕴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丰厚内涵和优美意境。
文言文阅读综合练
(45分钟 38分)
一、(2019·广东惠州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其后羌众大合,攻烧陇西,朝廷患之。规乃上疏求乞自效,时帝不能用。冲、质之间,梁太后临朝,规举贤良方正。对策曰:“今大将军梁冀、河南尹不疑,处周、邵之任,为社稷之镇,加与王室世为姻族,今日立号虽尊可也,实宜增修谦节,辅以儒术,省去游娱不急之务,割减庐第无益之饰。”梁冀忿其刺己,以规为下第,拜郎中。托疾免归,州郡承冀旨,几陷死者再三。遂以《诗》《易》教授,门徒三百余人,积十四年。后梁冀被诛,旬月之间,礼命五至,皆不就。时,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拥众立功。还督乡里,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天子玺书诮让相属。规惧不免,上疏自讼。后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在事数岁,北边威服。永康元年,征为尚书。后迁弘农太守,封寿成亭侯,邑二百户,让封不受。再转为护羌校尉。熹平三年,以疾召还,未至,卒于穀城,年七十一。论曰:孔子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节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B.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C.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D.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解析 名词“其心”做主语,就在“其心”之前停顿。名词性短语“皇甫规之言”做宾语,在“皇甫规之言”后面停顿。动词“察”“见”作谓语。人名“皇甫规”中间不能断开。本句的特色是句式整齐,结构对称。“审己则干禄”和“见贤则委位”对称;“干禄不为贪”和“委位不求让”对称;“称己不疑伐”和“让人无惧情”对称;“功成于戎狄”和“身全于邦家”对称。而且“夫”“而”“故”等词常在句首,这些词之前要断开。断句后,要疏通意思,语意符合文意才正确。
答案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羌,我国古代西部的游牧民族;羌戎,泛指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B.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公车,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文中指上书言事。
D.玺书,古代以泥加封的印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解析 C项,文中“公车”是官署名,征召和臣民上书都由公车接待。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皇甫规颇有谋略,骁勇善战。中郎将宗资讨伐叔孙无忌未果,皇甫规任太山太守,多用计谋,平定贼人。
B.皇甫规敢于直言,不畏权贵。他建言大将军梁冀、河南尹不疑应谦虚节俭,讲求儒家治术,因此得罪梁冀,被罢免官职。
C.皇甫规为人磊落,推举贤能。他任度辽将军数月后,认为张奂才气与谋略兼而有之,向朝廷举荐张奂为正将,自己甘愿做副手。
D.皇甫规刚者易折,饱受陷害。他在外为将多年,军功赫赫,但其为人刚直,检举揭发了很多人,又不愿与宦官交往联系,受到众人的诬陷打压。
解析 B项,“被罢免官职”曲解文意,皇甫规是托病辞官回家。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5分)
译文:                                    
                                    
(2)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5分)
译文:                                    
                                    
解析 (1)布衣:平民;恤:担心、忧虑;审:推断。(2)中外:朝廷内外(的人);货贿:用财物贿赂;文降:虚言假意投降。
答案 (1)皇甫规虽然身为平民,但发现马贤对这次战争不担心忧虑(不太上心),推断他一定失败,就向朝廷上书说明情况。
(2)于是朝廷内外的人都怨恨他,就一同诬陷皇甫规用财物贿赂各支羌人,使他们虚言假意投降。
【参考译文】
皇甫规,字威明,是安定郡朝那县人。祖父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曾任扶风都尉。永和六年,西羌大举侵犯三辅,包围了安定城,征西将军马贤统率各郡部队攻打羌人,没有取胜。皇甫规虽然身为平民,但发现马贤对这次战争不担心忧虑,推断他一定失败,就向朝廷上书说明情况。不久马贤果然被西羌杀死。郡守知道皇甫规有用兵的谋略,就任命他担任功曹,派他率领八百名兵士,同羌人交战,皇甫规斩杀多个敌人,贼寇于是撤退。后皇甫规被举荐担任上计掾。后来,羌兵大集合,攻击烧掠陇西,朝廷因此忧虑。皇甫规上疏朝廷,自己请求报效国家,皇帝没能重用他。冲帝、质帝年间,梁太后主持朝政,皇甫规被举荐为贤良方正。他在应试对策中说道:“如今大将军梁冀、河南尹梁不疑,担任着周公、邵公一般的重任,成为国家的屏藩,加之与王室世代联姻,现在立号尊贵一些虽然可以,但实在应当谦虚节俭,讲求儒家的治术,除去游乐之类不急的事务,减少房屋无益的装饰。”梁冀恨皇甫规讽刺他,于是以皇甫规为下第,任命他为郎中。皇甫规托病辞官回家,州郡官员迎合梁冀的授意,几次都差点把他害死。皇甫规用《诗》《易》教授学生三百多人,前后共十四年。后来梁冀被诛杀,一月之内,朝廷五次以礼征召皇甫规,他都不赴任。当时太山的贼人叔孙无忌侵犯扰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伐贼人但没能平定他们。官府特地征召皇甫规,任命他为太山太守。皇甫规到任后,采用了很多策略计谋,强盗贼人全被平定。皇甫规担任官职多年,手持朝廷符节担任大将,统率大军建立功业。回到故乡督察军政,既没有给别人什么特别的恩惠,又检举揭发了很多人,并且厌恶宦官,不与他们交往联系,于是朝廷内外的人都怨恨他,就一同诬陷皇甫规用财物贿赂各支羌人,使他们虚言假意投降。皇帝接连不断地下诏书,批评责备皇甫规。皇甫规担心不能免去灾祸,上疏自我申辩。后来皇甫规被征任为度辽将军,他到军营几个月后,给皇帝上书,推荐中郎将张奂来代替自己的职位。他在推荐书中说:“我听说民间没有长久不变的风俗,但社会秩序有安定动乱之分;军队没有强弱差别,但将领才能有高明低劣之别。我观察到中郎将张奂才能谋略都很优异,应该让他担任主帅,来满足人们的希望。朝廷如果还认为我适宜充任军事的职务,我希望求得一个闲职,来做张奂的副手。”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以张奂代替他为度辽将军,让皇甫规担任使匈奴中郎将。皇甫规在任数年,北方边境畏服不敢生事。永康元年(167),被征召为尚书。后迁任弘农太守,并受封为寿成亭侯,食邑二百户,皇甫规推辞不接受。后又转任护羌校尉。熹平三年(174),皇甫规因年老多病被召还,途中于穀城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评语是:孔子说“一个人说话不惭愧,那他做起来就不容易”。考察皇甫规说的话,他的心中不惭愧呀!他审查了自己觉得有能力,就去追求官职;看到有更贤能的人,就把职位让给他。所以他追求官职不是贪心,而让出官职也不是为了求得谦虚的名声;称赞自己不担心被怀疑是自夸,让位给人也不担心被人议论。因此他能够在征讨戎狄中建立功业,并在国家多事时保全了自身。
二、(2019·河南三门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唐临,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归乡,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臣闻国家大典,在于赏刑,古先圣王,惟刑是恤。天下太平,应用尧、舜之典。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于岭外。显庆四年,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B.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C.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D.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解析 “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中“及”是“等到……”,应该在其前面断开,所以排除A、C。“华州刺史萧龄之”是主语,“以”是因为的意思,“前任广州都督”是指以前任广州都督的意思,“赃事发”指贪赃之事被揭发,所以整个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是一个完整的单句,应该断为:“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意思是华州刺史萧龄之因先前任广州都督时的贪赃之事被揭发,排除B。
答案 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兆,就是京城,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的称谓。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与“中宫”可借指“皇后”同理。
C.岭外泛指南方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南、岭表。古时岭外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称为“蛮夷之地”。
D.刺史是官职名,汉代始置。刺,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御史。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解析 A项,京兆指京城及其辖区,是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区的称谓。
答案 A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临体恤民情,仁德爱人。他任万泉县丞时,让一些囚犯暂时回家春耕,这些囚犯感激他宽容体恤,果然全都按约定时间回到狱中。
B.唐临生活俭朴,宽以待人。他在朝为官,家财丰厚,但生活节俭,不建第宅,并且十分宽谅下人,家仆出错他都宽厚处之。
C.唐临执法公正,明于断狱。任主管刑法的大理卿时,执法宽严适度,他判处案件,使罪犯心服而无怨,得到高宗皇帝的赞赏。
D.唐临刚正不阿,敢于谏言。在萧龄之量刑一事上,皇帝看到群臣的奏议而要对萧龄之处以重刑,唐临直言奏告,使萧龄之被依法判处。
解析 B项,“家财丰厚”于文无据,“俭薄”意思是“不宽裕”。
答案 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5分)
译文:                                    
                                    
(2)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5分)
译文:                                    
                                    
解析 (1)轻囚十数人:定语后置句;会:恰逢;白:告诉、禀报。(2)比来:近来;叙勋:授勋;论罪:判罪、定罪;重科:重罪,此处指重判。
答案 (1)县里有十多个轻罪的犯人,正赶上春末适时降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这些囚犯(归家抢种),县令不允许。
(2)近来有关部门大多推行严酷之法,按功行赏升职一定要苛刻,定罪一定要重判。
【参考译文】
唐临,是京都长安人。武德年初,外任万泉县丞。县里有十多个轻罪的犯人,正赶上春末适时降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这些囚犯(归家抢种),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明公如有所疑虑,我请求独自承担罪责。”县令于是请假回家,唐临召集这些囚犯并放他们归家耕种,并和他们约定,命令他们按时返回监狱。囚犯们都很感激唐临的恩惠和宽大,到了约定的时间全都回狱,唐临因此而知名。多次转任黄门侍郎,唐临家不富裕但他清心寡欲,既不大兴土木建宅第,服装和起用也都简单朴素,待人接物非常宽厚。曾经要去吊丧,叫家僮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其他衣服拿来,害怕而不敢送上。唐临察觉,派人叫来家僮对他说:“今天天气反常,不适合哀哭,先前让你取的白衫,现在暂时不用拿了。”又曾经让人煮药而那人没按煮药程序煮(出了错),他暗中知道原委,对煮药人说:“天气阴暗不宜服药,应该马上倒掉。”最终没有对外宣称煮药者的过失,其性情宽恕达到了如此的地步。高宗登帝位,唐临被任命为检校吏部侍郎。这一年,他又升迁为大理卿。高宗曾问在狱的囚犯数目,唐临答复时符合旨意。高宗很高兴,对他说:“我过去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你就侍奉我,现在我继承帝位,你又在我身边任官职,因为过去我就很信任你,所以才授给你这一重任。然而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刑法过于严酷则百姓受到残害,刑法过于宽松就容易控制不住犯罪,务必要宽严适中,符合我的心意。”高宗曾经亲自复查被判了死刑的囚犯,前任大理卿裁断的犯人有叫冤的,唯独唐临负责断的案无人叫冤。高宗感到奇怪就问囚犯是什么缘故,囚犯说:“自己确实犯了罪,唐临的裁断,并不冤枉滥用刑罚,所以断绝了喊冤的念头。”高宗叹息良久说:“治理狱案的人不应该如此吗!”永徽元年,唐临为御史大夫。第二年,华州刺史萧龄之因先前任广州都督时的贪赃之事被揭发,高宗命令交付群官共同议罪。等将议定结果上奏,高宗很生气,命令当即在朝堂上处死萧龄之。唐临上奏道:“臣知道国家大典,在于赏罚上,古代的圣王,以怜悯之心对待刑罚。天下太平,应当用尧、舜的法典。近来有关部门大多推行严酷之法,按功行赏升职一定要苛刻,定罪一定要重判。他们不是憎恨前人,只是想为自身打算。因为萧龄之受任大州,贪赃之罪声名狼藉,根据所犯罪行,死有余辜。然而既然要群臣详议其罪,终要依法处理。今既然已同意议法,却仍旧施加重刑,这是与尧、舜的主张相违背的,不可以为万代的法则。”高宗听从他的意见,萧龄之最终得以流放岭南。显庆四年,唐临因事获罪贬为潮州刺史。死于任上,享年六十岁。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72
资料免费

写了 247 篇文章,拥有财富 496,被 37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