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真题研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总体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简释:“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分项考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简释:该考点规定了鉴赏的内容。①形象。它也叫意象,包括景物、事物、人物三类形象。②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③艺术技巧。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手法等。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释: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评价”要求较高。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试题不多,倒是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试题较多。
年份
卷别
诗题
体裁
题材
三年试题
考点
题点
题号
题干
分值
2016
卷Ⅰ
《金陵望汉江》
五律
即景抒怀诗
8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鉴赏形象
景象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概括感情
典中情
卷Ⅱ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古体诗
题画诗(或咏物诗)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
读懂诗歌
句子理解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
鉴赏技巧
结构技巧
卷Ⅲ
《内宴奉诏作》
七律
即事抒怀诗
8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
鉴赏语言
句子比较
9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概括感情
感情比较
2017
卷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七律
即事抒怀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形象、技巧和思想感情
15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鉴赏技巧
赏句
卷Ⅱ
《送子由使契丹》
七律
送别怀人诗
14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鉴赏技巧
用典
15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
鉴赏形象
人物形象
卷Ⅲ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七律
题赠诗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读懂诗歌
15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分析感情
全诗感情
2018
卷Ⅰ
《野歌》
七律
即事抒怀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技巧、思想内容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
分析情感
尾联
卷Ⅱ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古体诗
即事抒怀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思想内容、技巧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鉴赏形象
意象作用
卷Ⅲ
《精卫词》
古体诗
咏史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思想内容、技巧
15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探究思想感情
结尾感情
1.选诗特点
(1)由非名家到名家,名家作品或将回归。
(2)唐宋为主,律诗为主,偶有绝句和词。
(3)题材轮流,偏爱即事(景)抒怀诗,选材关注家国情怀。
(4)难易适中,稍偏难点。
2.考点、题型特点
(1)考向涵盖所有考点,偏重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理解、分析。
(2)题型由一道选择题(或单选或双选)加一道主观题构成。选择题注重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深层次理解,尤重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的分析。
全国卷Ⅰ
1.(2018·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野歌”意思是在田野中放歌,有抒怀明志之意。
(2)读正文,明主旨
整首诗前四句描写场景,后四句即事抒怀。颈联中“心不穷”“嗔”等情感语言,表明了诗人虽处逆境但不甘沉沦的心态;尾联借景抒怀,抒发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豪情。
鉴赏 此诗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首联写诗人仰天射鸿,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欲凭借出众才华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箭”“弓”喻指诗人的才华,“衔芦鸿”喻指折桂。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图景。然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诗人内心极其苦闷、悲愤,弯弓射鸿也可以看作诗人在排解心头苦闷。颔联,诗人以麻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不羁的方式表达对黑暗社会环境的极大愤慨。“黑”字渲染了压抑和阴森的氛围,“北风”借指炎凉的世风。颈联是诗人不甘沉沦、坚守志向的宣誓。尽管诗人为“枯荣不等”的残酷现实而感到沮丧、懊恼,责怪起上天,然而仍能够“屈穷心不穷”,坚守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尾联写时令景物的转换,冬天过去终将迎来春暖柳绿,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自信,相信自己终将走出困境,施展抱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 B
答题提示 B项中“生活贫穷”错,“屈穷”中的“穷”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第①点是描述句面意义,3分;第②点是揭示句子深层意蕴,3分)
答题提示:题目问“有何含意”,一般要从表层意思和深层含意两方面回答,首先把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准确地描摹出来,再结合意境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归纳概括,这既回答了“有何含意”,又是对诗歌作简要的分析。
首先是表层意思,主要内容是描述冬去春来后柳树富有生机的样子。诗句包含了三点: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如果把诗句“寒风又变为春柳”简单地理解为“寒风变为春柳”,就没有把握住诗歌凝练跳跃的语言特点,表明还未读懂诗歌。诗句中“寒风”和“春柳”是两个典型意象,象征着人生的失意和得意,其中用“变”联起,结合“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表达的思想,这一“变”就带有了一种乐观的、自勉的信念。所以接着挖掘深层含意的时候,就必须扣紧两点:“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如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相信自己一定能苦尽甘来”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表述为“希望自己能苦尽甘来”,其乐观、自勉的意味就减弱了。
2.(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点明了写作的中心内容和情感触发点(“阅进士就试”)。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使用了“群英”“战士”“贤”“公卿”等表情感态度词语,流露出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在尾联中,表达了要为国选出英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鉴赏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焚起了香,增添了肃静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举子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入场后,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作者面对此景象不禁生发感慨:济济贤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作者自谦年老多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 BE(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满分)
答题提示 根据题意,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从选项看是按全诗的自然顺序排列的,因此,可边逐联阅读边逐项对照思考正误。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
答题提示:根据题意要求“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一句。“赏析”意谓要从表达技巧切入,而且是“这一句”,可以按“局部先修辞,再看表现手法”的顺序思考。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二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全国卷Ⅱ
1.(201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诗题点明了写作缘由,“醉”与“草书”暗示了诗的内容。
(2)读正文,明主旨
首联出句一个“藏”字,表明诗人胸有才华与抱负。对句中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中间两联借创作草书的过程表达他仍愿为国杀敌的决心。尾联用一个“清”字表达他希望天下一统、太平的心愿。
鉴赏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首联便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失落,令读者也忍不住为之抱不平。在失意落寞的彷徨中,诗人因为自己为国作战的愿望不能实现,只能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抒怀解忧。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这是以书前喻战前,是蓄势,笔力千钧,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展现了李白《草书歌行》中“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三至六句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真是“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李白《草书歌行》)。诗人把为国平胡尘的战斗场面和整个草书的过程(蓄势、疾书、书成)以及高度的草书技巧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勇士凯旋,设宴庆功的场面。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诗中借醉中作草书的情况,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诗中表明诗人为国征战的愿望无法实现,便把豪情寄托于饮酒和写字当中。诗人从作草书联想到用兵,表现他时时处处不能忘情于收复国土。最后,诗人又从书、酒之中返回到现实,盼望着早日出关塞、平逆虏、立军功。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澄清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了。吟哦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紧张激烈的战场,始而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 D
答题提示 “烛光相射飞纵横”一句应该指烛光与墨色互相映射,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并非如选项中说“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每点3分)
答题提示:本题就诗歌的意象提问,要求考生就“酒”这个意象的作用结合诗句作答。“酒”首次出现在颔联中,“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意即“我只好在醉中草书,以酒作为旗鼓,以笔作为长矛来当作武器,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这是以书前比喻战前,是蓄势,笔力千钧,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酒”再次出现是在尾联中,“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意思是“转眼间,我收起书卷,重又把酒,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这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勇士凯旋,设宴庆功的场面。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2.(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表明此诗为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而作。
(2)读正文,明主旨
全诗以“送”字为中心,首联写不因远适而伤心,颔联写劝勉弟弟要不辞辛劳,不辱使命,颈联写嘱咐弟弟不忘故国,不要辜负哥哥的期待,尾联写望归,希望弟弟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3)读注释,挖暗示
注释③暗示的是:该句用典,含有深意。
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BD(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满分)
答题提示 根据题意,该题专门考查典故手法。先要读注释③,了解典故内容,再结合诗作分析使用典故的用意。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答出性格2分,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题提示:该题要求答出诗人的性格,并结合首联概括、分析。首联下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性格,尤其是关键词“那因”表达的反问语气,同时它还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典故,此时“旷达”性格呼之欲出,分析时主要解释此联意思,也可结合典故分析。
全国卷Ⅲ
1.(2018·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编者注 精卫填海:(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诗题点明了诗的中心内容:写精卫,暗示这可能是咏史怀古诗。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可分为三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写精卫填海的动机;五至八句为第二层,写精卫填海的艰辛;末两句为第三层,写精卫填海的愿望。全诗表达了对精卫填海坚韧执着精神的赞美。
鉴赏 精卫即精卫鸟。相传精卫原是上古炎帝的小女儿,在游东海时,被海水淹死,变成精卫鸟,从此她不断衔来西山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韧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第一、二句以设问开篇,描绘出海边石头堆积的情况,让人为精卫的成就吃惊不已。第三、四句回答了第一句的设问:精卫填海,是为了让兴风作浪的鱼龙再也不能作恶。第五至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精卫的嘴都磨穿了,山中的草木残缺不全;她一天天不停地奔波,以至于羽毛都折断掉入海中。最后两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决心:只要大海未被填平,高山还在,我就要世世代代地填下去。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不假藻饰,有一种质朴之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答案 A
答题提示 A项“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理解有误。“口穿”“朝”“暮”“羽折”“堕水”“草木无全枝”写出精卫填海的艰辛,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观点一)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每点理由各3分。理由先说句面意思,再说深层含意)
答题提示:该题是以探究题形式考查对诗句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与把握。答此题,首先应对全篇情感与结构层次有所理解与把握。(这一点参见前一题选项及“读懂文本”)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一般认为”,它暗示你最好“从众”,要答“同意”。理由要集中分析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及深层情感。
2.(2017·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读标题,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标题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写作目的(“戏赠”)。
(2)读正文,明主旨
该诗以“戏”为诗眼,通过“风情”“正声”“偷”“伏”“成”等词语,以戏谑的口吻夸耀自己的文学成就;通过“身后文章合有名”暗含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之情。
鉴赏 元和十年,作者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喻诗针砭时弊,触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这段时期,作者极为苦闷,专门对自己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做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他痛苦、愤激,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后悔。此诗既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首两句,作者举出自己的代表作,表现自己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成功实践。三、四句表现出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是作者对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作者更以故作骄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答案 CD(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满分)
答题提示 根据题意,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从选项看是按全诗的自然顺序排列的,因此,可边逐联阅读边逐项对照思考正误。C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认可李绅的诗歌创作的意思。D项这首诗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说明作者还是想得到当世的认可的。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每点3分)
答题提示: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所以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戏赠”背后的微妙心思。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一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全国卷古诗词鉴赏主要有两种题型:选择题与简答题。
(1)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尤其是对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设误点小,做题时必须细心。
(2)简答题。涉及考点全面,偏重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
①表达技巧赏析题。
a.问法宽泛:不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较具体的问法,而是用“什么手法”“赏析”等较宽泛的问法。
b.考查的技巧相对灵活,主要考查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不大涉及修辞手法。
c.答案严谨规范,步骤齐全:点(点明手法)+析(分析运用)+指(指出效果)。
②分析思想感情题。
a.分析情感的切入口小,多问的是一联或两句的情感,很少笼统地问整首诗的情感。
b.题干情感用语多变。如“感情”“情绪”“感情基调”等。
c.都要求分析感情,而不只是概括情感。
d.答案往往包含多种情感。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