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语文新增分人教通用版一轮讲义:第三部分 专题十二 实用类阅读 Ⅰ

标签: 暂无标签
Ⅰ 整体阅读 读懂比答题更重要
连续性实用文本整体阅读
文体一 新闻(含新闻调查报告)

[说明一: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新闻是对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调查(报告)和访谈等体裁的统称。
说明二:调查报告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自有其文体属性。新闻调查报告是其种类之一,因与新闻较近,且是考查的主要类型,所以把它放在“新闻”里讲。]
一、阅读步骤和要求
阅读步骤
阅读要求
一看:看标题
揣摩新闻要素,明确新闻类别(是消息、通讯、访谈等)。
二抓:抓新闻事实
①把握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②要抓报告结论、评论观点、述评依据等。
三理:理层次结构
通讯报道
“倒金字塔”结构;补叙、插叙、顺叙
新闻调查
调查数据;调查结论、方法、对象、建议
述评时评
观点、见解、对策、建议
访谈
问与答的次数及核心话题
四挖:挖中心主旨
抓新闻材料的关键句、中心句;抓新闻导语、调查结论。
二、整体阅读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心智不全的枪手打死12人
[美]迈耶·伯杰
①28岁的霍华德·昂鲁是个退伍军人,曾参加过发生在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和德国的装甲兵炮战。今晨,他用自己的战争纪念品,一把鲁格尔手枪,杀死了12人,打伤了4人。
②令人费解的是,昂鲁经常读《圣经》,练枪法。他没有精神失常的病历,但据专家们今晩的分析说,他无疑是个精神病患者,他偷偷酝酿害人计划已两年有余了。
片段一
③霍华德·昂鲁在“3200街区”从一家店走向另一家店,神态极其镇静,手里的鲁格尔不断向外喷射。
④昂鲁首先走进了约翰·皮拉契克的修鞋店。修鞋匠27岁。当昂鲁离他不到一码地时,他抬起头来,口张得大大的。鞋匠从板凳上跳了起来,紧接着肚子上就挨了一枪倒了下去。昂鲁走出店门,来到了阳光灿烂的大街上。
⑤“我先对着他的胸口开枪,然后瞄准脑袋。”事后, 他对检察官说,服役期间,昂鲁的枪法达到了神枪手的水平。昂鲁后来告诉检察官,他脑袋里有一个名单,列着那些“对他品头论足的人”。杂货店老板科恩和其他邻居如理发师、鞋匠、裁缝都在他的名单上。他要有条不紊地、挨一挨二地将他们消灭掉。但奇怪的是,他并未从似乎他最痛恨的杂货店老板身上开刀,而把他几乎留到最后,才去收拾。
片段二
⑥昂鲁走进了河流路3214号,一家小裁缝店。裁缝的老婆,28岁的扎戈林独自一人在那儿。这对夫妇结婚才一个月。当昂鲁手持鲁格尔进门时,她尖声叫了起来。接着枪声响起,她倒在血泊中。
⑦在河流路3210号,克拉克·胡佛开了一家理发店。店正中摆着一匹白色旋转式木马,只有一个6岁的白人小孩坐在上边。他正在剃头,他母亲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瞧着。
⑧昂鲁朝孩子走去,把鲁格尔对准了他的胸口。枪声响了,小孩的头歪倒了,头发刚剃了一半,沾满了鲜血。昂鲁一句话没说,当着那惊慌失措的母亲的面,他把另一粒子弹射入了胡佛的身体。退伍军人没想杀死史密斯夫人,对她的叫喊仿佛充耳不闻。他转过身,不慌不忙地大踏步出了店门。
⑨昂鲁回到街中心,对着河流路3208号开了一枪。两岁的托米·汉密尔顿头部中弹,倒了下去。
⑩此时,小小一条街,到处可以听见女人和孩子们惊恐尖厉的叫声。七八个小孩从昂鲁身边逃过,嘴里尖声叫喊着“疯子”和一些含含混混的话。但昂鲁对之置若罔闻。
片段三
⑪《卡姆登信使晚报》的本市新闻编辑副主任巴克斯顿在电话本上找到了昂鲁的名字,拨了个电话。这时刚过上午10点,恰好昂鲁回到房间里。使巴克斯顿先生惊讶的是,昂鲁接了他的电话。他用平静、清晰的声音答应后,巴克斯顿先生问:
⑫“是霍华德吗?”
⑬“是的,你要的霍华德姓什么?”
⑭“昂鲁。”
⑮退伍军人问巴克斯顿先生想干嘛。
⑯这位新闻编辑问道:“是否能告诉我,他们在那里对你做了些什么?”
⑰昂鲁沉吟片刻,说:“他们没对我做什么——不过,我倒对他们干了不少事。”他的声音仍很平稳,没有一丝歇斯底里的痕迹。巴克斯顿先生问他杀了多少人。退伍军人答道:“我不知道,好像有12个吧。”
⑱“你干嘛要杀人?”
⑲“不知道。”回答得很干脆。
⑳电话“砰”的一声挂断了。
警察的子弹噼噼啪啪地打在他周围的墙壁上。射击停止的间歇,痩削的杀人者走了出来,举着双手。
一个警察火气十足地教训道:“你精神不正常?”昂鲁眼睛直勾勾地冷冷盯着这警察说:“我没精神病,我脑袋很好使。”
吼叫着、拥挤着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激动地谈论着枪击事件和霍华德·昂鲁的为人。
人们承认,也许昂鲁的精神是不正常的。那些熟悉昂鲁的人不厌其烦地说他怎么寡言少语,说话细声细气,怎么带着母亲上教堂,怎么在《圣经》特别是主祷文的段落间点点画画。
那一天河流路和邻近的街区谈论的话题就这一个。震动是巨大的。人们不断地说:“我们不明白,真不明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等战争的退伍军人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2014年,有7 400名老兵自杀。此外,老兵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约14万人因犯罪入狱。
②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1.看标题,知大体内容和新闻类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体内容:心智不全的枪手打死12人。
新闻类型:人物新闻。
2.抓新闻事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美国一个曾历经多次海外战争的28岁退伍军人霍华德·昂鲁某天早晨在“3200街区”枪杀了他的12个邻居。
3.理层次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由二十五个段落和两段“相关链接”组成。正文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①②段):概述霍华德·昂鲁杀死12人及专家对他的评判。
第二层(③~⑳段):用三个片段客观叙述昂鲁杀人的经过及事后平静地接受记者采访。
第三层(~段):虽然昂鲁被捕,但是人们在震惊之余无法理解其行为。
“相关链接”①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相关链接”②交代了普利策新闻奖的由来。
4.挖中心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通过对退伍军人霍华德·昂鲁某天早晨枪杀其12个邻居的事实客观、冷静地报道,揭示了美国社会有战争经历的退伍军人面临的严重心理问题甚至走向犯罪的真实现状,呼吁人们了解、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昂鲁没有精神失常的病历,和专家们分析说他是个精神病患者,其实并不矛盾。
B.昂鲁并未从似乎他最痛恨的杂货店老板身上开刀,而把他几乎留到最后,并不意味着他精神恍惚。
C.昂鲁对检察官说他要报复那些“对他品头论足的人”,事实上他却滥杀无辜,可见其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
D.其实昂鲁精神是不正常的,因为他寡言少语,说话细声细气,并且在《圣经》主祷文的段落间点点画画。
答案 D
解析 D项此因果不能反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克斯顿与昂鲁的电话交流写得很细腻,目的是证明昂鲁没有精神问题。
B.以人们不断地说“我们不明白,真不明白”来结束全文,意味深长,令人反思。
C.文章重视细节描述,也有较高的精确性,反映了伯杰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
D.伯杰以客观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不幸的真实故事及其原委,让我们对这个不幸有更深刻的思考。
答案 A
解析 A项推不出这个结论。
3.本报道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请结合文本概述其获奖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极强的发现能力、调查能力,事实材料充实;②公正客观,以最真实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③主题深刻,揭示社会问题(退伍军人问题),令社会反思;④结构安排和叙述方式独特,把杀人者、受害人及其他邻居在每阶段的行为如实地展现出来。
文体二 传记

一、阅读步骤和要求
阅读步骤
阅读要求
圈点勾画
边阅读边圈点勾画出交代传主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内容及作者的评价性文字的词句。
理清事实
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事迹、成就等。
概括形象
在了解传主生平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传主的个性品质。
把握评价
把握住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及评价。
二、整体阅读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圈点勾画:边阅读边圈点勾画出交代传主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内容及作者的评价性文字的词句。
2.理清事实:陈忠实是如何一步步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奠定其在中国当代文坛中的地位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陈忠实中学时代就做着自己的文学梦。1965年发表散文《夜过流沙沟》,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1979年,随着小说《信任》获奖及三年后小说集《乡村》出版,终于成为一名专业作家。1985年泰国之行及小说《蓝袍先生》的创作,标志着他自己在创作上的成功突破。1992年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发表,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中的地位。
3.概括形象:陈忠实是怎样的一位作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陈忠实是当代文坛中的大家,他创作的《白鹿原》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他热爱文学,在创作中不断学习,尤其是不断创新,勇于打破自我,不断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4.把握评价:作者对陈忠实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陈忠实是当代文坛中的大家,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他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值得肯定和赞扬。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忠实心里想着文学,也实践着,散文《夜过流沙沟》在《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B.陈忠实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后,赢得了非常好的名声,被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终于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C.陈忠实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心里担忧受到同学讥笑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D.陈忠实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人性格的核心。
答案 C
解析 C项“心里担忧……‘列宁装’”不合文意,原文是“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 A
解析 B项从第二段的表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可知,陈忠实“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应该是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于文无据。D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分析错误,陈忠实的文学生涯经历了好多曲折和磨难,这从他不断寻找和剥离的经历中可以看出。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文学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文体三 科普文

一、阅读步骤和要求
科普文阅读要注重整体理解,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探究文章展现的人文精神,体会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1.标画关键,速读明旨。
边读边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如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明文章主要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等;快速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围绕什么说明对象阐明了哪些内容。
2.把握对象特点。
整体解读文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篇科普文,总要有一个主要说明对象,阅读文章时要认真把握这个说明对象的特点,如颜色、大小、形状、形态、性质、性能、习性、原理、用途、功能、影响、结构、操作、程序,发生、发展的规律等,从说明对象的特点上把握全文。
3.探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体会生命的珍贵与崇高,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整体阅读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标画关键,速读明旨
本文围绕什么说明对象阐明了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围绕萤火虫阐明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萤火虫对人类的影响: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二是人类对萤火虫的伤害,呼吁人类要善待它及自然。
2.把握对象特点
萤火虫有哪些特征和习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征:①有发光器,表面有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发出的光几乎没有热损耗;②体内含有虫荧光素酶基因及腺甙磷酸。
习性: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
3.探究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文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体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文精神体现在:①对小小萤火虫由衷的喜爱与珍视;②万物共生共荣,平等友好。(2)科学精神体现在严谨细致上。如对萤火虫给人类的启迪发明的介绍,使用术语,用语精准。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萤火虫在古代诗歌中受到关注,如《诗经》、杜牧写萤火虫的诗。另外,还产生了家喻户晓的萤火虫故事,激励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B.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了荧光灯,这一发明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相差很远。
C.萤火虫的功用巨大,能防止血吸虫病的感染,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还可以用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
D.萤火虫寿命不长,长的也就能活十几天,一些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绝不迁移到其他地方。
答案 C
解析 C项曲解文意,“能防止血吸虫病的感染”不合文意,原文只是说萤火虫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
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答案 C
解析 “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水质检测”错,不包括水质检测,原文中水质检测用的是“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
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解析 回答此题要通读文本,理解“自然的”“文化的”各自所指的内容。“萤火虫是自然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对应文章后三段内容,是说它们来自大自然,属于大自然,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繁衍。“萤火虫是文化的”,对应前五段内容,是说它们被写到诗词中,成为精神寄托;被运用到科研中,为人类服务。要利用文中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整体阅读
一、概念
1.非连续性文本
它是指围绕一个人物、一件事情或一个主题,提供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等多种形式组合而成的多维度而又互相独立的材料的文本。用新课标主要制定者温儒敏教授的话说: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与通常我们多见的相对完整的文本不同的,可能就是一组材料,彼此观点还可能相左,然后要求考生阅读之后进行比较、辨识、分析、筛选,形成自己的观点。
2.非连续性实用文本
它是指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实用文本”而言的多则阅读材料,它主要由图表及片段的多则实用文本组成。如全是传记的片段文本组合,全是新闻的片段文本组合,或者由多则片段的传记、新闻等文本组合等。这种片段文本组合形式带有时代性、综合性、跨文本性的特点,大大拓宽了文本的呈现形式,给命题者取材带来了很大的自由空间。
二、特点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客观化、发散化。其内容大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客观存在,材料间没有连续性,具有客观化、发散化的特色。
(2)选材热点化。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战略、中美贸易战等。
(3)源头多样化。材料来源有报纸、网络媒体、学术著作等。
(4)文本碎片化。没有完整的文本,都是截取片段。
(5)材料多样化。有纯文字类、图文类、综合类等。
一、阅读要求、方法和步骤
(一)非连续性实用文本整体阅读,要完成以下任务:
①概括每则材料(含图表材料)的中心。②在各则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多则材料的核心话题或主题。③在概括中心话题或主题的基础上理清话题与各材料间的内在关系。
为此,采取的方法:概括每则材料的中心(侧重点)。
1.文字型材料
(1)关注材料出处,弄清文本体裁类型及话题
连续性文本的标题一般放在文前,而非连续性实用文本的标题一般放在材料后面以括号形式呈现。先从材料后的括句读起,就可以知道材料出处及其相应的文体类型,更可以了解材料的核心话题。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一则材料后面的出处内容: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它告诉了我们如下信息:①文体——社论(新闻评论);②文章关键词——创新、知识产权;③文章出处——《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级专业报纸。
(2)针对不同文体,把握各自不同的核心内容
文体
核心内容
新闻报道
新闻事件(背景、价值)
新闻评论
主要观点及依据
调查报告
标题、结论(经验、教训、建议等)
访谈
谈话话题
科普文
核心概念、科学结论(现状、发展)
(3)以抓关键词语形式找出各自的侧重点(角度或方面)
2.图表型材料
(1)抓住图表标题及图脚,大致了解图表的中心内容。
(2)遵循读图步骤:勾画关键词,由上到下,由横坐标到纵坐标(或是由左到右);注重图表整体变化及趋势;注意各图表的特点。
柱状图:数据的变化或者图形比较。
环形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饼状图:每个值占总体价值的份额。
折线图:数据的变化趋势。
表格图:重点栏目和数据变化。
(二)阅读步骤:分—总(或总—分)
第一步,分别概括每则材料的中心。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总体概括多则材料的中心话题或主题。
第三步,理清关系:围绕中心话题或主题,每则材料各是从哪个角度来叙述的,材料与材料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第四步,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画出结构导图。
二、整体阅读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 000多户增加到16 000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数据来自《国家创新指数2016—2017》)
材料三:
我国创新水平迈向了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韩国《产业日报》日前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 298家众创空间、3 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
居世界第1位》《大数据观察·专利支撑创新发展》)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了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 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资源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都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强。
(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
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1.概中心
请根据文中关键词句和材料出处概括每则材料的中心。
材料一:我国五年来创新成果丰硕。
材料二:中、韩、日、美四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及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占世界比重。
材料三: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
材料四: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做法。
2.抓话题(或主题)
四则材料的核心话题:十八大以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
3.理关系:理清四则材料与中心话题的关系
围绕核心话题,材料一是从创新成果叙述的,材料二是从我国与其他三国在研究经费和论文被引用方面的差距叙述的,材料三是从创新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叙述的,材料四是从我国的创新实践方面叙述的。
4.绘导图: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导图内容。
答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与2000年相比,我国和韩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日本却大幅减少。
C.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答案 D
解析 D项是对材料一“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与材料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这些句子的理解。选项把“科技进步贡献率”转换成了“科技创新贡献率”,而“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是不对等的两个概念,因此D项不正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各行各业,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大飞机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引领世界潮流。
B.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有突出的创新实力。
C.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D.“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答案 B
解析 A项内容来自于材料一,原文是“‘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而选项却说是“人工智能”;原文只是说“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没有信息说明其“引领世界潮流”,原文是说“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C项是对材料三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原文,“创业孵化生态链条”能够日趋完善,一方面是我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另一方面是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我国政府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企业相关扶持。而且原文还说,创业孵化生态链条的日趋完善还需要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和国家自创区、国家高新区各方的共同协作,不是选项所说的单凭“科技创新”就能做到的。 D项内容来源于材料四的第二段。我国实施“筑巢引凤”“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是为了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回归。虽然从某个方面说,可能会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但很难说“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迅速,人才工程卓有成效,创新发展动力强劲;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科技人员有积极性、创造性和获得感,创新实力雄厚,成果丰硕。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6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