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命题规律】 1.选材十分稳定,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
品。材料中的人物多为有远见卓识、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关注
民生、政绩卓著的清正廉明的官吏。
2.题量没有变化,4道小题,共19分。题型及考查点的变化:2014年
用客观断句题替代了信息筛选题,2015~2018年用文化常识题替代
了实词题,减少了常规考点,避免重复考查。增加的新考点,体现对
古代文学基本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文言复习的基础性和高考的指向
性。变化之后的4道题依次为:客观断句题、文化常识题、内容概
括分析题和翻译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传 记
一、(2019·全国Ⅰ卷,10~13,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4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
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
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
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
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
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
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
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
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
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
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解析画线语句是对贾生籍贯、才华及受吴廷尉赏识情况的介绍,故
陈述对象为贾谊和吴廷尉两人。“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和“吴廷
尉为河南守”是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B项,吴
廷尉因“闻其秀才”而“召置门下”,并且“甚幸爱”,故三句主语都是“
吴廷尉”,“门下甚幸爱”错解句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
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
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
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
进行统治管理。
解析A项,“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诸子百家是先
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诸子”指孔子、老子、墨子等,“百
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
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
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
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
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
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
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
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
尽责,悲泣而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C项,“重新得到重用”错,贾谊答复询问后,文帝对其才华大加赞
赏,并让其担任梁怀王的太傅,但贾谊之前担任“长沙王太傅”,而文
帝对贾谊所提建议“不听”,所以不能说明受其重用;且“任命他为自
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与“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前后次序
颠倒。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
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
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就(1)题而言,得分点为“短”“擅权”“纷乱”等词语。就(2)题而言,
得分点为“数”“非”“稍”等词语。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
文章而在本郡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
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喜欢他。孝文帝刚即位时,听说
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且曾向李斯
学习过,于是就调任他做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朝廷推荐贾谊年轻
有才华,且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孝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
当时贾谊年仅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文帝每次下令让博
士们讨论一些问题时,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不能说什么,而贾谊
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都认
为才能比不上贾生。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
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
多年了,天下太平和睦,正是改定历法、改变服色、制定法令制度、
确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详细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
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
刚即位,谦虚礼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
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灌、东阳侯、
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
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此后也就疏远
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担任长沙王太傅。贾谊辞京之
后,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
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之后,贾谊被皇帝召见。
当时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因孝文帝
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详细地
讲述了这里面的道理。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
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我好
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
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
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做他老师。孝文帝又封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
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不合
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几年
之后,梁怀王因骑马出行,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不称职,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2019·全国Ⅱ卷,10~13,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
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
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
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
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
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
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
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
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 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
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 之令。令行于民
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
傅公子虔,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
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
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
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
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
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
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
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
/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解析本题中“有奇才”与前面“年虽少”对应,中间应断开;“举国而听
之”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应断开;“不听用鞅”承前“听之”,
中间不应断开。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
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
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
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
刑罚之中较轻。
解析B项,“汤武”指商汤与周武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
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
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
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
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
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
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
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
公叔座的劝告。
解析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的表述与原文事实不符,原文
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惩罚太子本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参考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
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1)注意对偶句式;“苟”,如果;“强”“利”,使动用法;“法”,效法;“故
”,陈规;“循”,遵守。(2)“期年”,一年;“之国”,到国都;“初令”,新法。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
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
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
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
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
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全国求贤,想要重整
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求见孝
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
打动了我们国君?他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
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要变法,孝公担心
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搞不出名堂;事业上犹豫,建
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
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商鞅说:“治理国家的方
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所以汤武不守古
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反对古法的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命商鞅为
左庶长,最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
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
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
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
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
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
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
国富强。孝公派商鞅率兵攻魏。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俘虏魏
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胜回国。魏惠王屡次被齐秦打败,国内
空虚,势力渐衰,恐慌起来,就派人说割河西地区给秦以求和。而魏
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后悔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
商鞅破魏返秦,秦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称商君。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2019·全国Ⅲ卷,10~13,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
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
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
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
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
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
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
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
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
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
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解答此类题,应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
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查;还要
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答题时注意
选项的对比,辨析出四个选项的差异,排除干扰项。本题句子停顿
差异有三处。看第一处差异(战胜之名),“名”为“名声”之义,应放在“
战胜之”的后面,充当宾语,据此排除D项。A项,根据文意,鲁国国君
任用吴起,是抛弃卫国,故“弃卫”后应断开,排除A项。B、C两项的
差异在“则是”处的断句,“则”为副词,一般要在其前停顿,故排除C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
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
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
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
国的军政大权。
解析“三晋”是战国时期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称。春秋末,晋
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各立为国,史称“三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
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
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
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
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
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
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
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
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解答此类题,应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
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
他深表不满”错误,原文是吴起“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满,而不是
对“公叔”。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参考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
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
并伏在尸体上。
解析翻译相对简单,包括考查判断句式、虚词、重点实词等。(1)关
键词:第一个“乃”是副词,表示肯定,就是。“所以”,表原因。第二个“
乃”,表顺承,才。“弗”,不。“如”,比得上。(2)关键词:“走”,跑。“之”,
动词,往,到……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他
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
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
兄弟般的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
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
侯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
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们分担劳苦。有个生
了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
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于是
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
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取得所有
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太守,来抗拒秦国、韩国。魏文侯
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
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这是魏国的宝贝啊
!”吴起回答说:“先前殷纣的领土,左到孟门山,右到太行山,常山在它
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德政,武王把他杀了。由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势的险要。”武侯
说:“好。”吴起做西河守,有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
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你比一比功劳,可以
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
正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交给我?”吴起沉默
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
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
相,娶了魏国的公主,却嫉妒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
随即就去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
国相。他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蔡国,打退韩、
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各诸侯国对楚国的强大感
到忧虑。原来楚国的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
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
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
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
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四、(2018·全国Ⅰ卷,10~13,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4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
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
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
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
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
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 献书,乞留芝。魏
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
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
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
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
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 ,转镇东将军,进
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
年及悬车,告老 ,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
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
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
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
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
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
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
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
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解析本题在A、B两项各设有一处错误。A项,“下狱”应该属上,“芝
坐爽下狱”合为一读。B项,“志”字当属下,“志不苟免”应该单独为一
读,不应断开。D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A项应作“芝坐爽下狱”,意
思是鲁芝因受曹爽牵连而下狱,与后文中的“当死”语意贯通而下。
B项应作“志不苟免”,是说鲁芝的志向不想苟且免死,应单独成句,而
不是“志”字属上,“口不讼直志”也义不可通。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
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
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
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
的谦让行为。
解析C项的“践阼”说到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这是正确的,但下文又
说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这显然是无关的因素,插在这里是多
余的,尽管最后再说登上国君宝座,又回到正确表述上,但C项的表述
出现错误,因而是该题的正确选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
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
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
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
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
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
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
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
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B项中虽然大多处均符合原文意思,但其中说到的“蜀地饱受侵
扰”,却是天水邻近的蜀地之事,与鲁芝任职的天水无关。B项所述
有误,是该题的正确选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参考答案(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
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
造五十间房屋。
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1)句中,“以”,介词,
凭借;“叛”,反叛;“文武”指代的是“文武官兵”;“以为”,作为;“先驱”,古
今异义词,这里是“先锋、前导”的意思。(2)句中,“以”,因为;“履正”,
行为端正;“素”,一向;“作屋”,建造房屋。语意要完整通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郿郡人。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
豪族。父亲被郭氾杀害,鲁芝在襁褓中就开始逃难,十七岁时,才移
居到雍州,潜心学习典籍。被郡守推荐为上计吏,州府征用为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担任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推举他为孝廉,授
官为郎中。后来又授官骑都尉、参军事、临时担任安南太守,升官
为尚书郎。曹真到关西督察,又任命鲁芝为大司马军事。曹真死后,
宣帝替代了曹真,于是推荐鲁芝担任骠骑军事,改任天水太守。天
水郡和蜀国相邻,屡次遭蜀人入侵抢掠,人口削减,寇盗到处都是,鲁
芝全心镇守护卫,重新建造了城镇街市,几年之间全部恢复了旧貌。
升官为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敬慕鲁芝的德行,老幼都赴皇宫
上书,请求鲁芝留下。魏明帝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曹爽辅佐朝政时,
延请他担任司马。鲁芝多次提出忠言良谋,曹爽都不能采纳。等到
宣帝起兵诛伐曹爽时,鲁芝率领其余众人过关斩将,骑马快速奔赴
曹爽,劝告曹爽说:“您处在伊尹周公的位置上,一旦因获罪被罢免,
即使想要牵着黄犬清净度日,又怎么能够办得到!如果能够挟制天
子保有许昌,依仗天子的威势下文告征调四方的兵马,谁敢不听从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您的!舍弃这些离开,欲赴刑场,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懦弱糊涂
不能采纳鲁芝的计谋,于是遭受杀戮。鲁芝因曹爽也被捕下狱,判
处死罪,但他不争辩是非曲直,没有求赦免的想法。宣帝赞许鲁芝
的品行,赦免而不杀他。不久起用他担任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
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被铲
平,鲁芝升官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武帝即位后,鲁芝改任为镇东
将军,进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
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年龄已到七十岁,上书告老退
位,上奏表章十余次(没有被准许),又被征召做了光禄大夫,被授予特
进的职位,配给他吏卒,他的门前可以像官府一样设置木栅栏遮挡
人马。羊祜担任车骑将军,于是想把官位让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
芝品行高洁,毫无贪欲,处事平和与众不同,做官到头发花白,始终恪
守礼制,未曾被任命为这种官职,我在官位上(却)超越鲁芝,怎么来杜
绝天下人的不满!”皇上不答应。鲁芝被当时的人们敬重到这种地
步。泰始九年去世,时年八十四岁。皇帝为他的死而痛哭,赐给他
的谥号是“贞”,赐给他一百亩的坟地。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五、(2018·全国Ⅱ卷,10~13,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4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
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
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
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
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
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
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
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
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
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
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
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
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
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
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在A、D两项各设有一处错误。A项,“晚而改节敦/儒学习
《尚书》”断句应为“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其中“敦”字应
该属下,与“儒学”连成“敦儒学”一读,“习《尚书》”另合为一读,句中
说成“晚而改节敦”则无义可说。D项,“涣少/好侠尚气力”应该断句
为“涣少好侠/尚气力”,“尚气力”是承着“涣少好侠”而来的进一步说
明,不应在“涣少”后断开,句中说成“好侠尚气力”也难以说通。C项
则兼有这几处错误。B项,“涣少好侠”意思是少年时即喜好侠义,与
后面“晚而改节/敦儒学”形成转折。该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
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
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
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
可指国都。
解析D项说到的“京师”,现在统称为首都,如果说成是整个古代京城
的通称,有些勉强,但更大的错误来自“‘京’‘师’单用,旧时均可
指国都”,因为“京”字单用固然可以称国都,但“师”字单用,是不可以
称国都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
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
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
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
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
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
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
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
然忙得无法分身。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的表述有错误,因
为原文的“皆尽其能”“不得旋踵”,是指任峻处事严酷,尽力使唤下属
,要求下属尽其所能,办事快速,不得迟疑拖延,而不是说下属尽职尽
责工作而任务重得抽不开身,其实从文中看,并未说政务有多么繁
忙;“旋踵”字面上是调转脚后跟、转足之间的意思,“不得旋踵”又喻
指快速,不得迟疑,不可拖延,“不得旋踵”是不用于表示“无法分身”
义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参考答案(1)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当
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
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注意省略句:“为”后
省略“之”字,“立祠”后省略“于”字。注意状语后置:翻译时应把“安
阳亭西”置于第二句句首。注意词类活用:“弦歌”用作动词,奏乐唱
歌。另外,实词“荐”作“祭祀”讲,教材中没有学过,容易理解错。
(2)“断狱”是动宾短语,断案。“及”是比得上的意思。另外,状语后
置“猛于涣”在翻译时也要特别注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
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力气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
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
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意。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
功曹后,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
而名声大振,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
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
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
,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由
此出了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
很多奸猾的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
伐打击,把他们全部消灭了。县境内安定太平,商人可以在外面停
宿。那些放牛的人,经常说将牛交给王涣了,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
犯的事。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以法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治理所属郡县,声名大振。后来因为考问妖妄言论不符合实情而被
判罪。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
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平时办事清平公正,处理
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历届官府不能
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
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
隐秘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
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无论城中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
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的多达上千人。王涣
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
子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
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
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
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当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
间,桓帝尊崇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
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
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
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
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
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
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六、(2018·全国Ⅲ卷,10~13,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4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
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
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 皆在邑境,岁
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
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
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
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
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
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
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
封府。 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
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
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
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
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
,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
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
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
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
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
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解析本题在A、B两项各设有一处错误。 A项,“永昭陵建”应单独
一读,“京西转运使”应是下文“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的主体,二
者合为一读,成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不应断开。
B项,“荫”应该属上,意思是“凭借父亲仲淹的荫庇”,“知陵台令兼永
安县”单独为一读。C项则兼有这几处错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
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
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
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
皇帝印信。
解析C项是对“尹”字含义的考查,“尹”字作为官名,学生应该是熟悉
的,例如令尹、京兆尹;不过文中又说它“是知府的简称”,则是错误
的,因为“尹”这一职位是指少数特殊行政区划的首长,而知府的使用
面却要宽泛得多,“尹”不可能是知府的简称,知府晚至明代才成为官
员正式称谓。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
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
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
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
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
,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
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
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
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
职”错,按照原文,曾布只是激怒王诜,并未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
礼,而且此事之后,他“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也
只是降职而非免职。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参考答案(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
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解析(1)方:当,正当;务:致力,专力从事;虑:忧虑,忧愁;患:祸害,灾难。
(2)若:假如;蔽罪:判罪;好生:爱惜生灵,不事杀戮。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
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
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
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 众人
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
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
用它来贡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还朝,任命为三
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郞出京知遂州。沪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
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
里征取。百姓在庐舍中画像,把他像神一样地加以供奉,命名为“范
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责罚。
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
偿。库吏偷丝太多当判死罪,纯礼说:“因为乱糟糟的丝杀了他,我不
忍心。”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
人。被任命为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以龙图阁直学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府尹治理苛严,范纯礼说:“宽严相辅相
成,这是圣人的规范。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
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从此一切用宽厚的方法处理。皇帝直
接下诏命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
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头上
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
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
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
就够了。”皇帝说:“这怎么能够惩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要外
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用施刑罚,足够作为教训了。” 徽宗听从了他
的话。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激怒驸马都尉王诜说:“
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
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直称皇上御名,纯礼被罢免
为端明殿学士、颖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
大夫,提举鸿庆宫。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七、(2017·全国Ⅰ卷,10~13,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 。童幼时精
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
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
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
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
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
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
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 ,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
/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解析A项“方成”应该属下,“佳器”应该属上,“方成佳器”合为一读;B
项“时然后言”应该单独一读,“所继叔父”与“混名知人”应该合为一
读,不应断开。C项则兼有这几处错误。A项“方成佳器”意思是正
要成为优秀人物,与后面“有子如此,足矣”语意贯通而下。B项“时
然后言”是说谢弘微的性格成熟,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看法,应单独成
句,而不是表示向所继叔父说话。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
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
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
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
钱财营葬。
解析B项的“姻亲”是由于婚姻结成的亲戚关系,例如嫂嫂、舅母,它
与血亲不同,血亲必须具有血缘关系,例如哥哥、姑姑。所谓姻亲
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这是很明显的错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积累古代文化常识“两法”
1.分类串记法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
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
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
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2.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
忆官职变动:
授官职 → 提升官职→调动官职 →免除官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
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
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
,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
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
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
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
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
一无所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B项的分析概括是说谢弘微以简言服众,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
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称为乌衣之游;又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
赏识,被称为微子。这里说的“简言服众,受到重视”“有文才口才,受
到叔父谢混赏识”,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其中又说
到,“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称为乌衣之游”,这是文中描述谢混的话,
而谢混是弘微的叔父辈,对弘微来说,不应是“子弟们”而应是“兄弟
们”。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参考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
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
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词
语有“循”“党”两处。“循”原指顺着、沿着,这里引申为遵守,意思是
遵守礼制法度。“党”原指古代地方组织单位,五百人为一党。又可
以表示亲族。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有使用,表示政党,显然是
从原来组织单位义发展而来的。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文中“必”字
未译成“必定”,是因为“坚持”义更符合上下文语意,但倘若译成“必
定、总是”,相信也是可以得分的。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臧否
”“乱”两处。“臧否”原指善恶,引申为褒贬人物、评论优劣。“乱”是
干扰、扰乱,文中指用其他的话,岔开谢曜的话头。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从叔谢
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
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
小时候即品行端正沉稳,遇事想好后才发言,过继家的叔父谢混有
知人之名,看见他认为奇特,对谢思说:“这孩子少年老成,有这样的
儿子,就别无所求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嗣父产业却很
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嗣父的几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本家子侄谢灵运、
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
所居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
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让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
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
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被逼离开谢家,临行前)把谢混的家事托给谢
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
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回到谢家)。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
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
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
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
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
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太祖镇守江
陵,谢弘微担任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
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
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长期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
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如同事奉父亲,
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
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其他的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留下资财巨万,园宅十
余所,还有几百个奴仆。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用私人官俸营办东
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
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
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
余人营办丧事,一直到丧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八、(2017·全国Ⅱ卷,10~13,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
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
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
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
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
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
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
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
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
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在B、D两项共有两处错误,分别为“不肯云”中“不肯”与“
云”之间未断开、“孙憙”不应该属下,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项“
不肯”是指“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劝降李氏,李氏不肯投降,而“不肯
云”则成了李氏不肯说话,这显然是错误的。D项“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憙”应作一句读,表示宛地赵氏有一孤孙赵憙,据文本其时年龄未
满二十,此人“信义著名”,这样才文从字顺;倘若“孙憙”属下就会显
得突兀而不自然。这里在“闻宛之赵氏有孤”与“孙憙信义著名”之
间设置考点,而没有说成“闻宛之赵氏有孤孙”则是因为“有孤”常用
有一定的干扰性,而“有孤孙”不常用,一看就是错的。C项兼有这两
处错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
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
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
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
代泛指首都。
解析B项说到“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明显不合常理,其实这里的
“考”即“拷”,是拷打的意思。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
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
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
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
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
,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
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
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
前往慰问吊唁。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C项的分析概括是说赵憙制止祸患,推崇义行;他在担任平原太
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盗贼的余党却能分别对待,只是将他们
迁往异地。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只是下文又说,并
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这却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因为原文并没
有相应的表述。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参考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
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
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词
语有“枉”“所欲”两处。“枉”字义为曲、弯曲,又可引申为冤枉、冤
屈,“枉”在文本中的意思则是“违背、违犯”。另一关键词语“所欲”
对学生来说更应没有难度,就不多做解释了。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
语有“辄”“岁屡有年”两处。“辄”的含义是立即、就。“岁屡有年”,
虽然只要求总体译为“连年丰收”,但分开来讲还是较难的,所以这里
只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做要求。“有年”的意思是丰年、年成好,“岁”
指年景,“岁屡有年”的字面意思就是年景屡屡丰收。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文言翻译“两原则”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先对一句每一个字(词)进行拆分并逐一
理解。再把它们的意思连缀起来,适当疏理通顺,这叫直译。但有
时直译行不通,必须加以变通,换成另一种说法来翻译,这种译法叫
意译,即根据意思来翻译。
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
实到翻译中去。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
接译出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就有节操。他的堂兄
被人杀害,没有子嗣,赵憙十五岁,常常想着为堂兄报仇。于是带着
兵器,结交朋友,然后就去报仇。仇人们都生病了,没有人抵抗。赵
憙认为乘别人生病而报仇,不符合仁者的心,暂且放了他们离去。
他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要远远地避开我。”更始帝即位
以后,舞阴的大姓李氏围城,不肯退。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劝
降李氏,李氏不肯投降,回复道:“听说宛地赵氏有孤孙名叫赵憙,此
人信义著名,希望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征召赵憙。赵憙不到二十
岁,被引见后,就任命他做了郎中,行使偏将军的职责,派他去舞阴,李
氏就投降了。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
被任命为中郎将,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向来与邓奉
交好,屡次给邓奉写信严厉斥责他,而进谗言的人趁机说赵憙与邓
奉合谋,皇帝认为这事可疑。等到邓奉失败,皇帝得到赵憙的信,才
吃惊地说:“赵憙真是德高望重的人啊。”后来赵憙被任命为怀县县
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原先做过琅邪相,强横狡猾,成为百姓的祸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赵憙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没有被揭发,就立即追查他
们做的恶事,逮捕拷问李子春,李子春的两个孙子都自杀了。京城
里几十个人为李子春求情,赵憙最终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生
病快死了,皇帝亲自来到赵王身边,问他还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向
来和李子春交情深厚,现在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了他,希望
能让他活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
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当时
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他各郡一起追捕他们,杀了他们的头领,
余党应当定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
可以把其他人都迁移到临近京城的地方。”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把他们都安置到颍川、陈留两个郡。这时赵憙提拔推举有义行的
人,清除邪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
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赵憙被任命为太尉,被赐予关内侯
的爵位。当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都来入朝修好,皇帝命赵憙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主持边塞事务,考虑制定长久规划。建初五年,赵憙病重,皇帝亲
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后,皇帝亲临吊唁。这一年他八十四岁。
谥号正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九、(2017·全国Ⅲ卷,10~13,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
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
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
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
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
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
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
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
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
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
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
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在A、C两项各有一处错误,A项为“吏得缘文为奸选者”中
的“选者”应该属下,是“又不得诉长吏”动作的发出者,而不应该属上
,说成“吏得缘文为奸选者”。C项的“初选人调拟”在辨识其不合理
时有一定难度,这样断句是说“第一次选人调拟”,而从文意看却是“
当初,选人调拟……”,因而“初”字应点断,表示开始时多次有此错误
而不是一次,这才引起下文的“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
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等一系列事情。再说,
古文中凡倒本其事时也多是“初”字单独为读。B项则兼有这两处
错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
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
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
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
的一种借口。
解析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这些都还是正确的,但又说他们“职位很高”是不准确的。这些近侍
有些时候虽然对帝王影响大,甚至有不小的实权,但历代政权为了
防止他们胡作非为,都要限制他们的职位,否则将会影响政权的稳
定。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
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
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
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
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
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
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
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
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A项的分析概括是许将刚刚到北方边境,要灭契丹的威风;他任
官不久,由于岁聘使不敢前往契丹,他受命前往,这时契丹提出要宋
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
回。由于双方会谈是在相对和缓的氛围中进行的,因此这里所说的
坚决反击之类,原文并没有相应的表述,因此是错误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参考答案(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
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
挖司马光坟墓。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翻译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
有“边臣”“何以使为”两处。“边臣”指边地的官员,意思是由管理边
地的官员来划定两国的边界。而“何以使为”则是一个固定结构,意
思是“要使者做什么?”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肆”“发”两处。“
肆”的含义是恣意。另一个关键词语“发”解作打开,则没有什么难度。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
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开始时,选拔人才、安
排任用,先是南曹,次是考功。综合考核没有法度,因而属吏能够据
文行奸,被选者又无法向长吏申诉,于是许将奏请罢免南曹,建立官
舍以待前来申诉的人,士人不再受到为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
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皆不敢去,朝廷
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
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驳斥他们,就会有损
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
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
习射箭,许将先射中靶子。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
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
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
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
做得对。第二年,他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
改过自新的路了。”就把他们全部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
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
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
但他们的风俗却自动改变了。朝廷召任他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
:“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
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
详细奏报;第二天,访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章惇担
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
坟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盛德的
人所做的事。”知颍昌府移到大名。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
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谧号
文定。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2017·山东卷,9~13,22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注:①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奇:形容词的意动
用法,以……为奇,认为……不一般。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的能力。A项,“也”,前者表
判断,后者是句末语气词。B项,“若”都表假设关系,如果。C项,“乃”,
前者是副词,才;后者,是连词,于是。D项,“因”,前者,副词,于是,就;后
者,动词,依靠,凭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
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
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
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
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进行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
全文,了解句意,然后寻找句子一些特定的名词、动词进行推断。
本句意思为: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
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
贞说法。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
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
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
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
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奉养母亲
未曾间断”错。因为“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
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
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参考答案(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
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
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
他身后之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首先结合上下文,宏观
把握文章内容。然后重点分析实词、虚词和句式。最后综合考虑,
全面检查验证答案。(1)关键词:度,猜度;因,于是,就;雅,一向。(2)关
键词:笃,重,深;省,探望。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他
的父亲谢蔺,任正员外郎,兼任散骑常侍。谢贞幼年聪敏,性情纯厚。
祖母阮氏起先为风眩病所苦,每每发作便一两天不能吃东西。谢贞
当时才七岁,祖母不吃饭,他也不吃饭,亲戚无不为此惊奇。母亲王
氏,给谢贞讲解《论语》《孝经》,谢贞读完便能背诵。他八岁时,
曾写五言诗《春日闲居》,从舅尚书王筠觉得他的诗赋有美好情趣,
对他的双亲说:“此儿将来可成大器,至于‘风定花犹落’一句,可以和
谢惠连媲美。”谢贞十三岁时,略通《五经》大意,尤其熟悉《左氏
传》,又擅长草书、隶书、篆书。十四岁时,父亲离世,他顿首痛哭,
数次哭得死去活来。当初,他父亲谢蔺在母亲阮氏丧期,不吃东西,
哭泣出血而死,家人宾客都担心谢贞也会如此,叔父谢洽、族兄谢
暠便一同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
孝子既无兄弟,就非常需要自爱,如果因哀伤过度而亡,谁来侍养你
的母亲呢?”自此以后谢贞才进食少许粥饭。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太清之乱,亲属有离散的,有去世的,谢贞所居的江陵陷没,谢暠逃
难移居番禺,谢贞母亲出家到宣明寺。到了高祖受禅,谢暠回到乡
里,供养谢贞母亲近二十年。太建五年(573),谢贞才回朝。到了始
兴王陈叔陵任扬州刺史时,召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辟谢贞为
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
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
不怪罪他。不久高宗崩,叔陵叛逆,府僚多因受牵连而被拘捕,只有
谢贞和阮卓没被定罪。
后主于是诏令谢贞入宫掌管中宫管记,迁任南平王友。府长史汝
南周确新任都官尚书,请谢贞为他写让官表。后主看后觉得此表文
笔不同寻常,曾在宴席上问周确说:“你的奏表是自己写的吗?”周确
回答说:“我的奏表是谢贞所作。”后主便命令舍人施文庆说:“谢贞
在王府,没有俸禄秩位,可赐米百石。”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至德三年(585),谢贞因母亲去世离职。没过多久,后主下旨起用
他回府。谢贞多次启奏坚决推辞,敕令回复曰:“虽然知道你悲哀孤
独,内心伤痛,然而选拔官吏必须因才施用,你可以整装立即回府。”
谢贞因哀毁过度身体瘦弱不堪,最终没能回到官府。当时尚书右丞
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探视谢贞,他们见谢贞骨瘦如柴,徐
祚等人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
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谢贞说:“幼子今年才六岁,感情所牵
不能忘怀,冒昧相托。”当夜离世。后主问姚察说:“谢贞有何亲属?”
姚察便启禀说:“贞有一子才六岁。”(后主)马上命令长期供给衣粮。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一、(2017·天津卷,8~13,23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6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凶:饥
荒,年成很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兼词,在那里/形容词词尾,用于形容词之后,……的样子;B项,介
词,因为/介词,把;C项,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却;D项,代词,他/副词,表
示反诘,难道。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A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
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
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③联系前文
可知,这是说他的文章初看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但到最后,大家就
会认同他。⑤是说他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这
是说他做学问。⑥是说他择友的标准。其他三项符合题干要求。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C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选项句子的句式特点来把
握,“才高而不尚苟作”与“口辩而不好谈对”句式对称,应在两句中间
和后面断开,据此可选出答案。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
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
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
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世,多采用
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追求好名声”错,原文
有多处可以证明,比如“不好徼名于世”“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
为基,耻以材能为名”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参考答案(1)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2)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
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3)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会”“为
……所”句式以及句意。
(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极”“是”的活
用、“诡于众”的句式特点以及句意。
(3)得分点:“淫”“甘”以及句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王充,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的祖先曾从军立有
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就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
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
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
多。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
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
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
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
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
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全家只好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
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
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
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使人臣服的气派。父亲
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
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
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辞别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
《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
养好了,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使许多人
感到惊异。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
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
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
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
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
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能够原谅
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
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
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国君和将领接
见时,考虑不周就不对答。受到污蔑中伤,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升迁,也不怀恨在心。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心情比王
公大人还要舒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
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
逸乐之中,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
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
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
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
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
庸俗之辈。有些庸俗之辈因此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
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二、(2016·全国Ⅰ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4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
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
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
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
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
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
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
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
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
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
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
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段文字讲述了曾公亮治理政
务方面的才能,强盗都不敢在他管辖的境界内。有一个使者丢失了
东西,怀疑是强盗偷走了,曾公亮说他的境内不会藏匿强盗,一定是
使者的随从干的。搜索以后,果然是这样。据此,“盗悉窜他境”中间
不能停顿;“尝有使客亡橐中物”是一个完整的语句,“物”后要停顿;“
移书诘盗”不能断开,前后是目的关系。故选B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
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
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
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
常发生争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从所给的四个选项看,C项
,“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误。“有司”指主管
某部门的官吏,不限定是朝廷中的,也包括地方上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
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
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
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
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
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
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
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
终于得到回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有关内容的能力。C项,“派使者偕同雄
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错误。根据文本“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
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
可知“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
即“把皇帝的旨意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参考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
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
宠幸。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
雅,翻译的重点是某些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的文言
句式。在第(1)句中“锡”是通假字,应通“赐”,赏赐的意思;“虔”的意
思是“尊重”;“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而”表转折关系;“必使亲临”
中间有省略成分,应为“必使之亲临”;“处之安乎?”是反问句,意思是“
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第(2)句中,“救正”的意思是“匡救扶正,纠正
”,“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要注意语意通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
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了斗门,
将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因此获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担任郑州
知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夜不闭户,曾经有
使者丢失袋中的东西,下公文追究盗贼,曾公亮回复说:“我们境内没
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的人偷藏了而已。”对随从进行搜索,果然
是这样。曾公亮明达详熟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
典章制度,首相韩琦常常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嗣,和
曾公亮等人共同决定商议。密州百姓的田地中出产银子,有的人盗
取,大理寺以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止挖掘的东西,挖取银子
虽然采取了偷盗的方式,与偷盗百姓家的财物还有所不同。”坚持
争论这事,于是交付有司辩论,依照窃取禁物法论处,盗贼最终没有
被判处死罪。契丹派人在界河打鱼,又屡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
止,都说:与契丹计较,将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说:“在事情一开始时
不加禁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赵滋勇敢又有谋略,可以任命他(去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决这件事)。”(朝廷)派他前去把皇帝的旨意告诉他们,边境的危害
就平息了。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加户部尚书。
皇帝身体不适,辽国的使者来到了不能召见,皇帝让曾公亮在宾馆
中设宴接见使者,使者不肯赴宴。曾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
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
事能心安吗?”辽国的使者立刻前来赴宴。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
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起任永兴军判官。过了一年,回到京师。
不久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亲临悼念,
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为人端方庄重,处事沉深周密,平常家居遵
守法纪,循规蹈矩;然而生性吝啬,家产到达万万。当初推荐王安石,
等到一同处理政务,知道皇上正偏向王安石,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
改革中的各种事务,一切听从王安石的,而表面上却装着不同意。
曾经派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在皇帝面前几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
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曾公亮对自己的帮助,所以推荐提拔
曾孝宽位至枢密使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
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三、(2016·全国Ⅱ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
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
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
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
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
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
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
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
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
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
卿,累寝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
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
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
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
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应首先整体理解句子意思,再根
据句子的结构进行断句。“窥觊储贰”“广结术士之流”两句均为动
宾关系,连词“且”连接两句话,所以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承
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中“扬言”的宾语应是“事由己发”,所以不能
断开,“用以恐喝勋贵”为动宾关系,必须与前面断开,据此排除B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
太子是同样道理。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
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
官为吏部尚书。
D.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
职的委婉说法。
解析本题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等古代文化常识。D项,“
移疾”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实际是官员
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的表述错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
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
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
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
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
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
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
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
钱款赈济灾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应认真对照原文,
核对选项的内容,即采用“题文对照法”。D项,“筹措钱款”理解有误
,“帑金”指库银。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参考答案(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
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
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弗胜”,
不能承受,禁不住;“龃龉”,抵触排挤。(2)关键词:“啖”,吃;“矢”,通“屎
”,粪便;“囊”,名词作动词,装入袋中。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职鄢陵知县,
召入朝中授为御史。出外巡视辽东,上疏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
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派巡视山西。回到京城,恰
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太子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不能早决定,是
因为贵妃家人暗中阻挠这件事。万历十六年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
直言,弹劾贵妃的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太子之位,
并且广泛交结术士之流。以前陛下严厉惩罚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
承宪的妻子常常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勋权贵,以巧
言迷惑朝中大臣。不但惠安遭受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皇后与太后
家也小心地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治理国家已很久了,自是崇尚德
行所致,而郑承宪经常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预阻挠
立太子的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奏疏呈入,贵
妃、郑承宪都很愤怒,同僚大臣也替陈登云害怕,但皇上最终把奏
疏留下没有下达。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论告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贬斥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告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
祥,又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
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官员,陈登云于是上疏说:“
近来谏言官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柔顺了;壬午以后拘于
情面,正直的变为奸佞的了。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
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提升为京官的一
百人中只有一二个人罢了。背弃国家利益培植党羽,追逐权贵嗜好,
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之类,言官反而占了一半。台谏是为
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轻视侮辱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
面,公正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
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举荐。”于是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外巡视
河南。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
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
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刚正不阿,
执政严厉。凭资历应当提升为京官,多次搁置不下达,于是他称病
辞官归家。不久去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四、(2016·全国Ⅲ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
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
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
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
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
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
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
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
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
守正见忤,遂 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
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
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
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
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
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
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
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是断句
的关键。本题断句容易出错的地方是“镌与修者官”,“镌”在这里指
官吏降级,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就很容易断错。其他几个有关官职
变动的词语,如“降”“进”“再迁”等也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
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
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
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
南北两处京城。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掌管土地、户籍等的是户部,不是礼
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
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
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
,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
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
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
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
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
臣,追谥为文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的能力。根据文意,“虽
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错,原文中“不听”的主语是皇帝,“不听”
即没有接受言官的建议,不准他留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参考答案(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
,权贵愈加痛恨他。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
上奏,没有回复。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的重点是重要实词、虚词
的含义和用法等。第一句中重点词语是“权幸”“嫉”,分别是“受宠
的权贵”“痛恨”。第二句中,重点词语是“忠谠”“报”,分别是“刚正忠
实,敢于直言”“回复”的意思。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明成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
庶吉士。弘治年间,被授予编修,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
修《大明会典》完成,晋升为左中允。明武宗即位,因为曾在东宫
服务,晋升为左谕德,担任讲官,参与纂修《孝宗实录》。当时,翰林
院的编修们不阿附刘瑾,刘瑾嫉恨他们。说《会典》是刘健(时任
内阁首辅)等编纂完成的,浪费了很多钱财,参与编修的官员都被降
职,傅珪被降为修撰。不久,因《实录》编成,重新晋升为左中允,再
晋升为翰林学士,先后担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傅珪代替
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务比别的部简单,自从傅珪多次执意
谏诤,章奏慢慢多了起来。皇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请求拨
一百顷土地建立法王下院,皇帝下“中旨”(皇帝直接下达,未经朝臣
议定的旨意)到礼部,自称“大庆法王”,同时称“圣旨”(经相关朝臣核
实议定颁布的旨意)。傅珪佯装不知,奏称:“谁是大庆法王?竟敢与
至尊(指皇上)写到一块,这是大不敬。”皇帝下诏,让傅珪不要再过
问,番僧的图谋也最终告罢。傅珪平时好像有些木讷。但面对大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的时候,态度坚定,别人无法改变,最终因此触怒权贵离开朝廷。教
坊司伶官臧贤请求更换牙牌(乐官身份的标志),按照古代朝士所用
牙牌的形制制作,又请求改铸方印,傅珪阻止不施行。臧贤就日夜
在宦官中毁谤他,希望使他辞职。御史张羽上奏云南受灾,傅珪于
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可畏。正德八年五月,又上报四月受灾,于是
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记载灾变六十九件事。现在从去年秋天以
来,地震天鸣,冰雹降落,星宿陨坠,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四十二件
事,而水灾旱灾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极力
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
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正直触怒权贵,权贵于是假传圣旨令二
人辞职。两京谏官纷纷上奏章请求让他们留任。皇帝不接受。傅
珪回乡三年,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家无积蓄,每
天的供给都很困难,请求颁发月廪、岁隶,以体现优礼。又认为傅
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
复。而傅珪正在此时去世,时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收录先朝守
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谧号文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五、(2015·全国Ⅰ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4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
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
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
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
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
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
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
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
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
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
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参考
句子的结构,如主谓关系句“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动宾关系句“索
民力以妨农功”,还有人物及其说话标志等,如“傅言”。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
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
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
他儿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有
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
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
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
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
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
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
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
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
死于北廷。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杀二宦者”错,文中是说“别
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
,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
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第(1)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
:“帝”,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称帝”;“苟”,假设关系连词,译为“如果”;“
死”,译为“为……而死”。第(2)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不吾索”是宾
语前置句,即“不索吾”;“面责”译为“当面指责”;“庶或”译为“或许”。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洲人。进士及第,任礼部员外郎。当时
蔡翛做尚书,孙傅对他谈论天下的事情,劝他赶快做些改革,不然的
话肯定坏事。蔡翛没有听从。迁任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前来
进贡,使者所经过的地方,安排车夫舟船,引起许多麻烦及浪费。孙
傅说:“索取民力妨碍农时,对我们国家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说他
的观点跟苏轼一样,上奏贬他去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
议论只是偶然与苏轼相同,也没有其他恶意,对这种依职责论事的
处罚太过分了,许翰也被罢官离京。靖康元年,(孙傅被)召入任给事
中,晋升兵部尚书。上奏请求恢复祖宗制度,钦宗问理由,孙傅说:“
祖宗的制度对人民有利,熙、丰时的制度对国家有利,崇、观时的
制度对奸臣有利。”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不久改
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包围京城,孙傅冒着箭石日夜亲自去巡视。金
兵分为四路呐喊着冲上前,(守城)部队败退,堕入护龙河,尸体都填满
了河,城门急速关闭。当天,金人就登上了城楼。靖康二年正月,钦
宗到金帅营去,安排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皇帝二十天后还没有返回,孙傅屡次写信请求返回。等到废立的檄
书来了,孙傅非常悲哀地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
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取太上皇、皇后、诸
王、妃子,孙傅留下太子不遣送。密谋藏在民间,另外找一两个貌
似宦官的人杀了,并且杀十几个死囚,带着首级送去,骗金人说:“宦
官想把太子偷偷放走,京城的人赶来争斗杀了他们,误伤太子。因
而率兵去平定,杀了作乱的人献来。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那就把
死的太子送去。”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担任这件事情。孙傅说:“我是
太子少傅,应当和太子生死与共。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
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跟从太子出京。金守门的人说:“(我们)只想要太子,你这作为
留守的来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的大臣,并且还是太子少傅,应
当到死跟从。”当天晚上,在门口住宿;第二天,金人召他去。第二年
二月,死在北方朝廷。绍兴年间,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叫“忠定”。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六、(2015·全国Ⅱ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
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
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
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
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
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
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
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
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
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
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
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
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
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解析解答文言文断句题,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注意两个方面:一
是句首发语词、句间停顿词和句末语气词,一是句中充当谓语的动
词和形容词。如本题,通过通读可知整个句子大意,一是少时常见
战争,立有功名之志;一是平陈之役有功。其次根据虚词“所”“及”,
名词“淮南”“白土村”“疆埸”“军旅”“护儿”“宇文忻”“广陵”“役”等就
基本可以判断断句所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
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
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
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
指赴京都。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A项,“字”,古代男子成人(20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
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
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所以A项正确。B项,“谥号”是古代君主、
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
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所
以B项正确。C项,“嗣”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长子。嫡长子与最年
长的儿子有时候并不是一致的。所以C项说法错误。D项,“阙”指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指皇帝居处,借指朝廷,也可代指京城、
宫殿。所以D项正确。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
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
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
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
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解析“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说法错误,宇文
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已经怒气消解,之所以没有设法保护他,是
因为炀帝自己也已经被抓。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参考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
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
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解析(1)关键词:“军旅”,战事;“咨怨”,叹息怨恨;“游幸”,外出巡游。
(2)关键词:“凶逆”,凶恶悖逆之人;“王室”,朝廷;“泉壤”,黄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的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
抚养。吴氏照顾抚养,给予他许多慈母般的教诲。来护儿年纪虽小,
但聪明出众,刚开始读《诗经》,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
一定为国家消灭贼寇,以取得功名!”众人对他的话感到惊奇,认为他
志向豪壮。等到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恰
逢北周的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的白土村,正处于两国交兵的
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来护儿常常慨叹,有建立功名的志向。到了隋
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平定南朝陈国之战,来护儿
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缣帛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
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多次受到文帝的勉励。炀帝继位,来
护儿被召入朝,当地百姓拽住他的车恋恋不舍,以致许多日仍不能
出境,到朝中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
对他说:“当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卿是有名的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
卿又成为很好的刺史,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大业六年,炀帝
车驾巡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的,卿如今就是这样。”就赏赐给来护儿缣二千段以及牛和酒,让他
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里的父老乡亲。让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
到他的宅院中,畅饮一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
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
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
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我衣锦还
乡之地,我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
了起来,好多日子不让来护儿晋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
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
是不敢再说话。当宇文化及发动叛乱时,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
早晨来护儿将要去上朝,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
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
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
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就被杀害了。
来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
特别多,每次观览兵法,就说:“这难道也是异于他人的想法!”善于安
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所以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七、(2014·全国Ⅰ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4题。
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
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
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
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
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
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
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
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
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
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解析本题所考四个词语“属文”“践祚”“励精”“荡覆”均为常见、常
用的文言词语。A项中“自幼好学,善属文”一句中“属文”一词,意思
是“撰写文章”。B项“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一句中,“践祚”指帝王
即位,这是对帝王登基即位的特殊的说法。C项中“励精听受”中的“
励精”一词,是“振奋精神”的意思。D项中的“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中,“荡覆”和“殆尽”可以对应来理解,从字面意思解释即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
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
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
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
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语句表现的是面对李揆的嫉妒,休烈坦然应对,前半句主语
为李揆,后半句主语为休烈;先交代李揆嫉妒的缘由,采用的打压手
段,后叙写休烈面对这些打压的坦然。理清这个事件的逻辑思路,
然后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就很容易把正确答案选出来了。本题干扰
项只涉及两个句子,一是对“权留使馆修撰以下之”的理解。“权”是
常用词,“暂且”的意思。“使馆修撰”是官名,掌修国史。“以”,连词,
表示目的;“下”,轻视、贬低的意思。“暂且(让于休烈)留任史馆修
撰来贬低他”。在这里之所以留任“使馆修撰”是对于休烈的贬低,
是因为此时李揆是宰相修国史,而于休烈是工部侍郎修国史,李揆
认为于休烈的官职小却和自己一样“修国史”,就嫉恨于休烈,让于休
烈留任史馆修撰,实际是对于休烈的贬低。对“恬然自持”的理解应
该比较容易,“恬然”,安心的样子;“自持”,自我克制,保持操守、修养。
且“自持殊不介意”在文意上也说不通。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
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
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
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
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
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
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
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
家表示慰问。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A项表述,前半句“谨遵职业操守”,原文并无相关表述,依据不足
;后半句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肃宗所问并非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而是问于休烈,如果皇帝有过错,是否会写入历史中;二是于休烈的
回答也不是“直言不讳”,而是委婉含蓄地说,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
正过错,没有正面回答肃宗的问题。因此A项错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参考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
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
的神色都没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两个句子没有太偏的词语和特殊的句式,只要联系上下文
意,做到“字字落实,语意贯通”即可。第(1)题的翻译要注意对“罪己
”“勃焉”“规过”“不胜”等词语的理解;这个句子中没有特别难于理解
的词语和句式,需注意的词语是“其兴也勃焉”中的“也”,这是个句中
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也”。第(2)题的
翻译,要注意对“下士”“推毂”“位崇”等词语的理解。“推毂”,助人推
车前进,比喻助人成事,也比喻推荐人才。这个词语在本段是一个
比较生僻的词语,但是“毂”这个词语和“推”一起出现,并且以“车”为
形符,其意思应该和推车有关,而“推毂”的对象是“后进”,考生根据
上下文的语境,应该能够理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于休烈,是河南人。天性忠诚,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作
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
任宰相,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
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
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京城,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
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
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勃然兴
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
覆,典章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检索。于休烈上奏说:“《
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都没有依据。祈
请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
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
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手,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中所藏《
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
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
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
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
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经多次封赏至东海郡公,
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
有些微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而亲近贤
才,屈身结交士人,荐举后辈,虽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
(772)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这年的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
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等到听
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
百匹、布五十端,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于休烈私宅宣旨慰问。
读书人得到的荣耀,能与之相比的很少。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八、(2014·全国Ⅱ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
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
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
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
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
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
,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
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
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
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
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解析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著”有写作、撰述之意,如“文章合为
时而著”,亦可引申为“登记,记载”,如“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三国志·诸葛亮传》)。联系语境,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
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
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
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
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断句考查是课标卷出现的新题型。此类题目解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二是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尤其是句末语
气词的用法;三是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段含意。解答此题,
先要整体阅读文段,把握其大意。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
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可据此理解断句。
“号”,号称之意,“八人”号称“八虎”,主谓句,故要在“八虎”之后断,排
除A、B两项。“语及”是“谈到”的意思,“对僚属”是介宾短语,话没
结束,不能独立,“对僚属语及”是条件,“辄泣下”是结果。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
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
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
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
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
声色犬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
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
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
官而后退休。
解析B项,“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错,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属于
无中生有。原文是“文力请裁汰”,可见并非韩文“着手压缩编制”。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参考答案(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
,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
等人大为恐惧。
解析(1)关键词:“赐”,受赏赐,表被动;“复”,又;“民业”,民众的产业;“争
”,争执,争辩。(2)关键词:“偕”,与,一起;“伏阙”,跪在大殿上;“入”,呈上。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中了进士。被授予工部给事中。
出京担任湖广右参议。宫中受宠的太监监管太和山,侵吞公家费用。
韩文竭尽全力阻止他,用剩下的费用换得万石粮食,以备赈济百姓,
九溪土族首领与邻帮为争夺土地互相攻打,韩文奉诏书前往安抚,
那里的人都顺从了。弘治十六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年成不好,米
价上涨,韩文请求预发三个月的军饷,户部感到为难。韩文说:“救荒
如救火,皇上降罪,我自己一人担当。”于是发官仓粮食十六万石,米
价因此平抑下来。第二年皇帝召见他,授予他户部尚书一职。韩文
稳重敦厚,平时和蔼纯朴,平时处事审慎。遇到大事时,则刚强果断,
没有什么能阻挠的。武宗即位,赏赐以及安葬先皇、大婚各项费用,
需银子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的钱财不够供给。韩文请求先从承运
库中取钱,皇上下诏书不允许。韩文说:“国库空虚,自京边军士之外
的赏赐,请分别给予银钞,渐渐增加内库和内府的钱,并且暂时向有
功勋的皇亲国戚赐借庄田税,并且下命令让承运库的内官核查囤积
的金银,登记造册。并且全部停止各项不紧急的费用。”依过去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制度,监局、仓库设置内官仅仅二三人,后渐渐添加,有时一个仓库
十多人,韩文极力请求裁减淘汰。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
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韩文主持国家大事
二年,极力遏制有权势而又受帝王宠爱的人,这些权贵宠臣十分怨
恨他,而这时太子身边昔日的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每天劝导
皇帝纵情狗马、鹰兔、歌舞、角抵娱乐,不亲自处理政务,韩文每
次退朝对同僚属下谈及这种情况时就流泪。郎中李梦阳进谏说:“
您如果在这时率领大臣坚持争辩,除去‘八虎’极其容易了。”韩文捋
着胡须耸起双肩,毅然动容说:“好。纵使事情不能成功,我的岁数足
可以死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
上奏,奏章呈上,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刘瑾十分怨恨
韩文,每天派人查找韩文的过错。过了一个多月,有个人把伪银(成
色不足,不能用于流通的)送进内库,于是用这件事定韩文的罪。下
诏书官降一级,辞官回乡。刘瑾恨怨未消,用丢失部籍的罪名,逮捕
韩文,下诏书使韩文入狱。几个月才释放,罚千石米捐献给大同。
不久又两次罚米,韩文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杀后,韩文恢复官职,
后来退休回乡。嘉靖五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九、(2014·全国大纲卷,8~11,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4题。
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
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
“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
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
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
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
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
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解析用代入法和排除法结合解题。首先将备选答案的词语代入原
句,然后把句子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是否正确。C项“
伏”解释为“认罪”明显不符合语境,韦凑敢于惩办恶人,大快人心,远
近百姓没有罪,何来认罪?大家只有“称赞佩服”。“称伏”亦作“称服
”,是称赞佩服的意思。A项“数”是副词,在课文中常见,如“范增数目
项王”。B项可联想“绳之以法”。D项可联想“与物无忤”。联想课
文或成语,可以更好地类比推断词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
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
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
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编年体史书。
解析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
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君王之位。因此“指担任大臣”不正确。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
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
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
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
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
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
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
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
曹州刺史。
解析“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不正确,是皇帝不听
从,他继续“执争”,直到皇帝与众臣商议,最后朝廷减费为止。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参考答案(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
定不会死人呢?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特别是活
用词和多义词)、句式特点(含固定句式)、重要虚词、通假、偏义
复词等等;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译句和原文语境、语气相吻合。翻
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重点词语是
“厚禄”“顾”和“必”,重点句式是“况……乎”,“厚禄”考生翻译时往往
容易漏掉“厚”而只有“禄”;“顾”与“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的“顾”,
意思相同;“况……乎”是固定句式,应该翻译为“更何况……呢(吧)”,
但不能把“乎”翻译成反问语气“吗”,否则句子意思就相反了。句子
大意必须翻译出“拿丰厚的俸禄,做事不顾惜死亡”和“圣明的时代
肯定不会死”才得分。第(2)句“重”是使动用法,“使……重要(有分
量)”,也可直接翻译为“加重”;“毋”是否定副词,在文言文中常见。重
点词语还有“其”,这里是副词,加强语气,不能翻译为代词。整句话
大意有三层:近来这个官职权轻,任用你来加重这个职位的分量,希
望你不要推辞。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韦凑字彦宗,是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韦凑步入仕途担
任婺州参军事。(后来)调任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赏识他的才华,上
表朝廷(举荐他),升任为扬州法曹。州里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
为人)蛮横放纵,多次触犯法令勾结贵戚权要,当地的官吏们没人敢
制裁他,韦凑查办惩治他,杖杀了他,扬州远近的人都称道敬佩。韦
凑入朝担任相王府属吏,当时姚崇兼任府长史,曾经说:“韦凑见识远
大,长于文事,我很遗憾这么晚才得到他。”经历六次升迁司农少卿。
(因为)触犯了宗楚客,他被贬为贝州刺史。睿宗继任后,调任太府,兼
任通事舍人。景云初年,朝廷建金仙观等观庙,韦凑进谏,他认为:“
现在正值农事繁忙的季节,虽然建观的资金出自公主,但高价招雇
用工,那农民就会抛弃耕作来营造观庙,这样舍本趋末,恐怕天下有
人会因此而受饥饿。”皇帝不听。韦凑坚持据理力争,认为“万物生
育季节,草木昆虫伤残甚是厉害,那不是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在外
朝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義说:“您为何敢这样谏诤呢?”韦凑
说:“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死人呢?”朝廷因此削减了数万的经费。(韦凑)离开朝廷担任陕州、
汝州、岐州三州刺史。开元初年,朝廷想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
园陵不应该立碑,眼下正遭遇旱灾不可以兴工,谏阻而停止了建碑。
升任将作大匠。皇帝下诏建议将孝敬皇帝庙号称作“义宗”,韦凑上
谏说:“经传说:‘必也正名。’礼说:祖有功,宗有德,他的庙堂百世不
毁。历代能够称‘宗’的,都是统治天下,德泽值得尊崇,能列于宗庙的
昭穆,这才可称为不毁。可孝敬皇帝并没有南面称君,况且另立寝
庙,没有称宗的道理。”于是作罢。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说:“依照
旧日的典章制度,诸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担任,近期职权较轻,所以
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不久就改任河南尹,封爵
为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为受贿判处死罪,朝廷下诏说:“
两台御史、河南尹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春秋》之义着重责罚
统帅,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担任通州司马。”过了很久,
韦凑改任太原尹,兼任北都军器监,边关防备事务严整,朝廷特地下
诏赏赐适合当季穿用的衣服来勉励他。他患病后,朝廷派遣御医来
诊治。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2014·山东卷,9~13,22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5题。
詹 鼎 传
[明]方孝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
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
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
师。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注:①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解析C项,延:聘请。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
解析A项,介词,跟,同/连词,和。B项,连词,表修饰/介词,把。C项,都
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指代人或事物。D项,
代词,他/副词,也许,大概。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B )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 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
名 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⑥刑部
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②是说詹鼎读书用功。③是说詹鼎廉洁。⑤是说詹鼎对人态
度诚恳,应对有度。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
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
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
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
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
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
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
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
陷贪赃,后被处死。
解析D项,文中说吏部请求任命詹鼎河南行省郎中,从丞相说“吾同
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来看,詹鼎没有任“河南行省郎中”一职。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参考答案(1)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
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皇上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1)“
故”是多义词,在这里可依据“故”的义项引申出“本来”;“市”是名词
作动词,做生意;“业”是名词用作动词,继承手艺;“游”是多义词,此为
“交往”之意。(2)“孰谓……哉”是特殊句式;“是”是指示代词,这;“乃
”是副词,于是;“问”,这里是“问罪”之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詹鼎,字国器,台州宁海人。他的家族本来地位低下,(他
的)父亲在街市卖饼,寄居在本县的大户人家。大户人家中只有吴
氏最富裕显贵,在吴氏家寄居时,生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跟街
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欢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
们所诵读的内容。吴氏很喜欢他,对他的父亲说让詹鼎读书。詹鼎
非常高兴,只是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
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
交往呢?”然而詹鼎每每自己学习功课,夜晚坐在饼灶之下诵读不止。
他的父亲看到儿子求学的志向不能改变,就送他去读书。过了一年,
把他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就让他回去了。当时吴氏家聘请
了儒师,詹鼎就前去学习,吴氏也把他当作子女一样抚育,让他学习。
不几年,吴氏子弟就无人能与詹鼎谈论学问了。他们的老师辞去,
詹鼎于是成了吴氏各子弟的老师。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元末,方国珍在海上起兵,朝廷不能控制,于是授予他高官。方国
珍在庆元成立府署,选拔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所用。方国珍听说詹鼎
有才能,用计谋捉拿他。詹鼎被抓获,没有办法,于是尽力替方国珍
做事,担任庆元府的都事,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任平章事,
有人违反法律,交付詹鼎处理,詹鼎按法论罪。平章的妻子受贿,向
詹鼎求情,詹鼎坚持原判不同意,说:“现在方家想要做大事,应该任
用天下贤人,一心一意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政事呢?”最终没
有答应。平章之妻非常恼怒,诬告他,把詹鼎关进监狱,半年后才释放。
詹鼎被重新起用,担任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所占之地相
互交错,军吏贵臣很多,都认为詹鼎是一介书生,不熟悉边防事务,屡
屡违反纪律。詹鼎在院子里召集众人,拉出一个驿丞,以不奉公行
事的罪名斥责他,将其斩首。在场的人都吓得双腿发抖,跪着挪动
上前请罪,跪得太久以致无法站立,詹鼎才罢休。后来即使是元帅、
万夫长有事禀报,也都长跪着说话,不敢抬头直视詹鼎的脸。詹鼎
处事有才能,满桌子的案卷,很快就处理完毕。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元至正末年,我军(朱元璋的队伍)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恐惧,乘
楼船逃到海上。皇上大怒,想要派兵诛杀他。(方国珍)无计可施,詹
鼎代为草拟了谢罪表,言辞谦卑,辩白有理。皇上读了奏表,说:“谁
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
不再问罪。并且还任命方国珍做了右丞,詹鼎也被征召至京师。
当时河南行省郎中一职空缺,吏部请求任命詹鼎担任这一职务。
丞相说:“我们执掌同一事务,凭詹鼎的才能,是不应该外派的。”待
职半年后,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任期
未满,相关衙门请求任命官职。丞相说:“刑部有个詹鼎,胜过一百人。
”詹鼎就是这样被称道。詹鼎在刑部,执行法令一向宽大仁厚,没有
威名,而人们也都喜欢他不苛刻。适逢大都督府受贿卖官。事情败
露,诬陷詹鼎收受赃款。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
的外甥来行省,可能有这类事,詹鼎实在不知情。御史说:“执行法令
贵在杀有名望的人。”最终,詹鼎与一百多人都被处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一、(2014·福建卷,2~5,15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张 祖 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
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
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
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
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
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
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 召入为尚书,于属吏
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
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 曰:“高皇帝
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今法制已定,
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 深然
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
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 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
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
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
岸,不可 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
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 被谴自经:朱棣登位,
张 被解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
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都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如“故木
受绳则直”(《劝学》)用“绳”的本义,绳子;“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属”(zhǔ),连缀;“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童区寄传》),“逾”,
超过;“杀人如恐不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胜”,尽、完。A
项说的是闽中地区法令严苛,特别是对官吏的管理和约束更加严厉,
所以“绳”尽管在句中也活用为动词,却不能解释为“捆绑”,只能解释
为“管理”“约束”等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D )
①闽中法令严核 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④为治当责实效
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 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采取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
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都说明某个
问题的一组。做这类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分析题
干的要求;然后逐一分析所给例句,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
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要注意主人公、
关键词、正面侧面等信息。题干要求选出全能表现张祖尽职尽责
的工作态度的一组文句,张祖兼通九章算法,运用自己的特长帮助
稽核田产,梳理筹划,收纳税款,尽职尽责,③⑤⑥句内容符合题干要
求,而①讲的是闽中地区的法令严苛,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不是人物
的工作态度;②讲的是张祖拒绝按察司发文让他做小吏的命令,④
是张祖对上司张 所说的话,强调治理国家要追求实效,都与题干
要求不合。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
读书以振兴家门。
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 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
成,笃守法令。
C.吏部尚书张 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
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D.张祖任安吉县丞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
任湖广按察司经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之上做
到以下几点:一是迅速找出文段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原句并画线,仔
细对照字句;二是关注硬伤,即人物事迹张冠李戴、时间顺序前后
颠倒、翻译明显错误;三是关注窜改文意、人物评价不当等。A项
说“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而原文说的是那些害怕被征召劳
役的人邀张祖一起断指以免除劳役,但张祖感到疑虑,拿不定主意,
回去后征求母亲的意见,母亲告诉他断指不可接上,恶法可以逃避,
于是他就逃走藏了起来,并没有断指,这一选项属于典型的无中生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
参考答案(1)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2)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
解析从考查的两个语句来看,比较平易,没有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
式,但要真正翻译好并不容易,这需要平时的扎实积累,也需要细心
辨析语境。第(1)题主要考查点:①“君”(对人的尊称,您),②“我辈中
人也”(判断句,是我们一类的人),③“于”(根据语境可判断是介词“在
”的意思,而不是表被动)。第(2)题主要考查点:①“会”(恰逢,适逢
),②“诏”(皇帝下令),③“可者”(适合的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张祖,字彦宗,以字为名被世人所知。十三岁时,父亲、
祖父相继去世,独自侍养母亲一起居住。
洪武元年,闽中的法令严酷,约束官吏的法令更是严厉苛刻。有
害怕被征召劳役的人来约张祖一起斩断右手大拇指来免除劳役。
张祖对此犹豫不决,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逃避,手指
斩断后就不能再接上,为什么不逃离呢?”于是逃跑藏匿起来。不久,
斩断指头的事被发现,诏令逮捕发配去戍边。犯罪的人说张祖开始
与自己相约这样做的。追捕张祖很久没有抓到。正赶上新皇即位
大赦天下,他就回来了。家中一无所有,以至于变成马厩牛圈,毁木
斗桶做薪柴。张祖想到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振兴门户,于是决心学习
儒学。这时,皇帝下诏有八顷田以上的人家,选出一个儿子或孙子
为小吏。县里文书送到,张祖拒不接受,手拿经书愤愤地说:“我是做
小吏的人吗?”县令报告了按察司,按察司再发文让张祖前去,张祖像
不接受县里的征召一样坚决不接受。使者仔细地看了看他,说:“您
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于是带他一起离开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张祖已经通晓儒学,又明晓九章算法。当时正推行方田均税法,
就把这件事交付给他。文书满几案,张祖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分类
梳理、安排、谋划,事情做得有条有理、有据可查。
建文帝时,张祖为吏部小吏。不长时间,云南布政史张 被召入
为吏部尚书,对下属官吏很多都进行了更换,唯独说张祖办事老成、
笃守法令。当时建文皇帝正与方孝孺等人讲求古法治国,治国之策
很多都改变了太祖的旧制度,变法章奏每天都传到吏部。张祖暗中
对张 说:“高皇帝起于平民,据有天下,创立新法制度,规模很大。
治理国家应追求实效。现在法制已定,每天都有变更,未必胜于旧
法,只给有不同意见的人提供借口,何不先做些紧迫的呢?”张 认
为他说得很对,但迫于众议,没有采用。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
皇帝下令吏部挑选合适的人。张 说:“没有超过张祖的了。”于是
授张祖为留守知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等到靖难之师渡过长江,张祖做安吉县丞。张 被解除职务后上
吊自杀,尸体抬回家,属吏没有敢去探视的,只有张祖前往帮助料理
丧事。出殡完毕,哭着祭奠后离开。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安吉在万山之中,向来多逃到本地的百姓,隐藏田地不能如实上
报,收上的财赋很少。张祖到任后,清廉勤勉自守,尊敬礼待贤士大
夫,与他们协商探讨。在职九年,稽查核实财赋,修筑池塘堤坝,不可
胜数。逃到本地的百姓隐藏田地的令他们登记户籍交税,免去他们
的罪过。声名卓著远扬,因考核等级最高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
历。上任行经吴桥时去世,只有一个儿子护送灵柩回家。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二、(2014·安徽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
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
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
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
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
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
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
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
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
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
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
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
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
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
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解析A项“逸”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是“散失”之意。B项“故事”为“
先例”,在《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之下矣”曾学过。C项根据句子语法结构分析,得出“得志”之
意。D项“殷勤”应指情意恳切深厚。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解析A项“乃”都是副词,译为“才”。B项前句“以”是表目的关系的连
词,译为“来”;后句“以”是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以至于”。C项前句
“者”是代词,表示“……的人”;后句“者”是助词,用在假设复句或因
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也可理解为代词,表示“……的地方”。
D项两个“而”是连词,前者表顺承,不译;后者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
,表修饰,不译。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
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
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
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
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解析D项应为“遇教官诸生贤者”(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诸生)亲若
同辈。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参考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
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
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
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解析(1)关键词:“以”(认为)、“本”(根本、基础)、“刊布”(刊印、发
行);“……于安徽”是状语后置。(2)关键词:“既”(已经)、“大言”(大
力倡导)、“职”(本分、职责)、“势要”(有权势,居要职)。(3)关键词
:“才气奇横”(才奇气横,横,广阔、阔大)、“言者”(说的意思)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先生姓朱,名叫筠,字竹君,是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人。
九岁时到京城,十三岁就通晓《五经》,有善于写文章的名声。先
生年少时才智超群,品行卓绝,超过常人。和他的弟弟文正公朱珪,
一起都因擅长写文章而闻名,被皇帝关注和欣赏。因父亲去世回家
守孝,等到守丧完毕,不愿意再出来做官了,想去游览名山大川。恰
逢文正公朱珪入朝拜见皇帝,皇帝就问到了先生,(因此先生)才不敢
再称病了,并对弟弟朱珪说:“你破坏了我的雅兴。”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
《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奏请皇帝收录《永乐大典》中记
载但已散佚的书籍,皇上看了奏章,对这件事很诧异,就诏令开办四
库全书馆,并亲自写诗来记录这件事。(先生)又认为《十三经》的
文字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错误,上奏请求仿照汉代熙平年间、
唐代开成年间的先例,选拔一些有学问的大臣来校对改正,并在太
学里立石碑(来刻写经文),后来奉诏缓办了这件事,趁机编著了《十
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收藏在家中。在这时,安徽、福建的一些读
书人听到了先生已发的广博而未尽的言论,才知道研究经学是要讲
究根本的学问,(因此)天下好学又善写文章的人,都希望跟随先生一
起游学。戴震、王念孙这些人,对经术学、训诂之学有很深的研究,
在还没有受到皇上重用的时候都在先生的幕府,最终凭借自己的著
述而闻名于世,大概都是先生启发了他们。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先生性情刚直,憎恨邪恶。庸俗之辈不敢到他家里去,出身寒微
而才能杰出的人如果有一点长处,就对其赞不绝口。先生在京城时,
用车装着酒来问字的人,车辆阻断了道路;先生所到之地,跟随游学
的一百多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
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在任提督安徽学
政时,表彰婺源已经故去的士人江永、汪绂等,由乡里德行高尚的
人来祭祀他们,来鼓励那些朴学之士。在任福建提督学政,后来他
的弟弟朱珪接替他的职位,在当时被人们传为美事,(在离开职位时)
福建的读书人热情挽留、奔走相送的人,几百里路都没有断绝。那
以后朱珪掌管文教,天下知名人士在暗中求取提拔的,大多是先生
欣赏的人,所以,世上的人把那些喜欢引经据典、喜爱古代的事物
的人称之为“朱派”。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先生毕生喜好考证古事,又喜欢镌刻在钟鼎碑碣上的文字,说可
以用来佐证经典著作和历史。写文章模仿司马迁、班固,尤其善于
叙事。书法上悟透了六书,有隋代以前的体式和风格。家中藏书万
卷,座中客人经常充满室内,演说辩论受到人们的钦佩。所游览的
名山大川,喜欢搜览奇异、优美的景色,人们传诵他的诗文,至今没
有停止。
先生为人坦荡,没有让人难以揣测的用心,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
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也总
是尽力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家中从早到晚不
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时常
在一些空闲的时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
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当
学政时,遇到贤能的掌管学校的官员和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
像同辈人一样,鼓励别人做学问要先从识字开始,话语里透露出深
厚情意,离去之后人们爱回想他说的话。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
只有诗文集若干卷。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三、(2014·辽宁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
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
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
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
入城休士,而后拔镞。诏以立守楚州。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
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金人
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
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承、楚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①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
粮道愈梗。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
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
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金知外救绝,
围益急。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
:“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众巷哭。金人疑
立诈死,不敢动。越旬余,城始陷。
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善
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每战擐②甲胄先登,有退却者,
捽而斩之。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忠义之
声远
讣闻,辍朝,谥忠烈。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注:①张敌万:盗贼首领。②擐(huàn):穿。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析A项,“战益厉”与“中六矢”的主语都是“赵立”,即陈述的都是赵
立的情况,“战益厉”应释为(赵立)作战更加勇猛,“厉”,勇猛。另外,“
战益厉”是补充陈述(赵立)“中六矢”后的情况如何的,将“厉”释为“
激烈”则不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立“敢勇”的一组是( A )
①城始破,立巷战 ②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 ③金人登城,
钩取投火中 ④立斩其使 ⑤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 ⑥每战
擐甲胄先登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③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从上文看,此事应是“壮士”所为,而
非赵立所为。④立斩其使。此句表现了赵立誓与兀术决战到底的
决心。⑤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此句交代了赵立在家庭遭遇
不幸后独自离家前往楚州的情况。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审题,
然后准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不符合要求的信息一般有两种
情况:一是张冠李戴,陈述对象不符;二是答非所问。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赵立军事才能突出。在徐州保卫战中,他临危受命,抗击金军;绝
地血战后及时整合乡民和残部的力量,击溃撤退中的敌军,收复徐州。
B.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
,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
C.赵立屡建战功,威名显赫。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为他坚守孤城而
感叹,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无法超越他。金人甚至不敢直呼其
名。
D.赵立一生都怀有忠义报国之心。他痛恨金人,临终前还为自己不
能继续为国杀敌而悲愤叹息。对于他的忠义,朝廷给予了非常高的
评价。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B项相关答题区域在第二段,选项中的“也不扰民”没有相关信
息,属无中生有。解答这一类试题,首先根据试题选项的内容寻找
选文中的信息相关区域,然后进行比照辨别,理清人物的关系,理清
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原委,找出原文和选项的差异,从而作出正确
的选择。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2)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参考答案(1)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
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2)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1)“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此句中
有难度的词语主要有“窟穴”“绝”“梗”等。“窟穴”,在这里显然是名
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建造窟穴”或“建造巢穴”。“绝”,在这里是副词,
表示“坚决”的态度。“梗”,前面的主语为“粮道”,应译为“阻塞”“堵
塞”。另外,注意这个句子有省略,如“贼张敌万窟穴(于)其间”“立绝
不与(之)通”。(2)“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此句中的“
趣”“会”“讫”几个词翻译有一定难度。“趣”在这里是动词,同“促”,
催促的意思。“会”,会合,聚集。“讫”,最终,终究。另外,“以书趣光
世会兵者五”是一个主谓句子,主语为“以书趣光世会兵者”,谓语为“
五”,但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将“五”调整到状语的
位置上。解答翻译试题涉及两个问题:(1)如何正确理解文言语句
在文中的含义?首先要有丰富的扎实的文言词汇、文言语法和文
言文化知识,其次要有较强的文意推断能力。(2)怎样将文言语句翻
译成现代汉语?首先在“信”“达”“雅”的标准下,坚持“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的原则。其次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翻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
细审读翻译句子前后的语句,揣摩这句话的大致含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赵立,是徐州张益村人。因为勇敢而加入兵籍。靖康初
年,金人大举侵入,盗贼群起,赵立多次立有战功,被任为武卫都虞候。
建炎三年,金人进攻徐州,王复进行抗击守卫,命令赵立督战,赵立身
中六箭,战斗更加猛烈。州城开始被攻破时,赵立展开巷战,夺门而
出,金人把他击昏,夜半时下起细雨使他苏醒,于是杀死看守,暗地组
织乡民商议收复州城的计划。金人北归,赵立率领残兵截击金人,
切断金人的归路,夺取船只黄金布帛数以千计,重振了军威。于是
广泛地组织乡民组成部队,终于收复徐州。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当时山东各州郡草木丛生成为盗贼出没的地方,赵立处于他们中
间,威名流传。适逢金国左将军昌加紧围困楚州,通守贾敦诗打算
把城交出去投降,宣抚使杜充命令赵立率领他的部队奔赴那里。赵
立一边战斗一边前进,连胜七战然后才到达楚州。赵立两颊被流矢
射中,不能讲话,用手指挥,等入城休整士兵,然后才拔掉箭头。下诏
以赵立守楚州。第二年正月,金人攻打楚州城,赵立命令拆掉废弃
的房子,在城下点燃火池,壮士手持长矛严阵以待。金人登上城楼,
就钩住金人投入火中。金人挑选敢死队突击攻入,又经过搏斗杀掉
他们,金人才稍稍引退。五月,兀术北归,在六合修筑高台,以辎重器
物借道于楚州运输,赵立斩杀金人使臣。兀术大怒,于是设立南北
两屯,断绝楚州粮饷通路。承州、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
湖,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
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开始被围困时,野地里长有豆麦,沼泽地有
荸荠可以采食,后来都采光了,以至于把榆树皮研成碎末吃。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赵立派人前往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打算派遣张俊去救
援,张俊不肯去。于是命令刘光世督促淮南各镇援救楚州。高宗看
了赵立的奏章,叹气说:“赵立坚守孤城,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
他。”赵立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
金国知道楚州外援断绝,更加加紧围攻。九月,攻打东城,赵立登上
石阶来观战,飞炮击中他的脑壳,左右之人急忙救他,赵立说:“我终
不能为国家消灭贼人了。”讲完话而气绝,年仅三十七岁。众人在
里巷里相聚号哭。金人怀疑赵立假装死去,不敢妄动。过了十多天,
州城才陷落。
赵立家先是在徐州被残害,他单骑一人进入楚州。他为人性直刚
强,不识字,忠义出于天性。擅长骑马射箭,不喜欢歌舞女色钱财,与
士兵均分官府发给的粮米。每次战斗穿上铠甲和头盔首先登城,有
退却的人,揪住斩首。他仇视金人,说到金人必咬牙切齿而愤怒,把
所俘获的金人分尸以示众人。他忠义的声名使远近都钦佩他,金人
不敢直呼他的名字。
讣告传到朝廷,休朝悼念,谥号为“忠烈”。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四、(2013·全国Ⅰ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4题。
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
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籍田,教坊以杂戏进。文
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
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
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
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
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
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
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
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
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
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
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
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
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
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析A项,登:考中,考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
是( B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
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
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②说的是马文升以国事为重,不分职责内外,侧面写马文升;③
是马文升建议在言语举止等方面对太子做正确规范的引导,④表现
马文升忧民之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
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
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
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
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
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
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
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解析说大盗“各处骚扰”于文无据,另外,说大盗“也不去钧州他的家
乡”错误。原文意思是,大盗来到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那里,就放
弃骚扰而离开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参考答案(1)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
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
回答。
解析(1)关键词:耆,年老,年龄大;硕,德高望重;推心,诚心诚意;望,望
其项背。(2)关键词:家,在家;语,说到,谈到;辄,就,总是;颦蹙,皱眉头。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气力。景泰二年,考中进士,
被授予御史职务。历任山西、湖广巡按,以风纪严明著称。成化初
年,他被下诏任命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中,马文升按功劳提升
为左副都御史。他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政绩突出。当
时,马文升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残敌,刻石记功
而还朝。马文升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管漕运。淮安、徐州、和州发
生饥荒,马文升从江南调去十万石粮食、盐价银五万两救济百姓。
孝宗即位,召见并授予马文升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他上疏讲了十
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部实行。孝宗仿古天子亲耕籍田,教坊进献
杂戏。马文升严肃地说:“新任天子应该知道农事的艰难,演戏干什
么?”孝宗立即赶走教坊人员。第二年,马文升任兵部尚书,仍督领团
营。当时,天下持久太平,兵政荒废松弛,西北部落时时伺机入侵。
马文升严格考查诸将校,贬退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奸人对他
十分怨恨,夜间持弓箭守候在他家门旁,有的写谤书射入东长安门
内。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他多次上疏陈述屯田、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马政、边备、守御等应办的事。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即使并非
他的本职,也言无不尽。马文升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
进行教育,请求挑选纯朴严谨、老成又熟悉书史的人,教育扶持太
子,对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正确引导。山东久旱无雨,浙江以及南
畿发生水灾,马文升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
奏言都被孝宗接纳。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
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
代替屠滽任吏部尚书,倪岳死后,朝廷使马文升代替倪岳任吏部尚
书。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拔起,马文升请求
孝宗减食撤乐,修德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非
急务之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事后,马文升又奏陈
吏部主管的十件事,孝宗全部表示赞赏并接纳。正德年间,朝政已
转移到宦官手中,马文升年老,接连上疏要求离职,皇帝答应了。马
文升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
不回答。他在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双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待他决断。建功在边镇,国外都知
道他的名声。马文升尤其注重气节,品德端方不苟,一生行正直之
道。他死后一年多,一伙强盗来到钧州,因为文升的家在那里,强盗
放弃钧州而离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五、(2013·全国Ⅱ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4题。
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
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
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
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
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
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 ,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 管内
构求 过失。 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
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
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
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
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
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
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
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
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昧:违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 A )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③是皇帝所为,李揆的建议被
采纳,④表明了李揆罢相后,仕途遭遇坎坷,不属于“深受朝廷器
重”。⑤是李揆遭到元载的报复而被降职。运用排除法,选A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
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察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
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
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
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
,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
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
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
在各州漂泊十多年。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错误,应为害怕吕 重新入朝拜相。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参考答案(1)又加上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
上,始终不被李揆推荐进用。
(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
多个州。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
句读懂大意,本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进行翻译。(1)关键词
:时名,当时有声望;滞,停留;引进,推荐。(2)关键词:薄,冷淡,轻慢;迁
徙,搬迁;盖,大概,大约。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李揆,字端卿,是陇西成纪人,而定居在郑州,世代是显贵的
家族。李揆年少时聪明好学,善于作文章。开元末年,考中进士,上
书朝廷,皇上下诏叫他到中书省考试文章,升任右拾遗。乾元初年,
兼任礼部侍郎。李揆曾因主管录取士人时,大多不考察实际能力,
只是在考试时严加防范,搜索士子们挟带的书册,大大违背求贤的
本意。李揆在审阅进士文章时,说:“大国选士,只求得才,经书在此,
请随便检寻。”此后几个月内,美名传到皇上那里。从此李揆深受
恩宠礼遇,于是得到重用。当时京师盗贼很多,有人在交通要道上
杀人,将死尸扔在沟中,当时李辅国正专横跋扈,奏请选派五百名羽
林骑士作为巡逻之用。李揆上疏说:“从前西汉用南北军相互统领,
所以周勃通过南军进入北军,终于安定了刘氏天下。本朝设置南北
衙,文武区分,以便相互监视。如今用羽林军取代金吾兵警卫巡夜,
如果突然发生意外变故,将怎样控制?”皇帝于是下诏否定了李辅国
选用羽林军的请求。李揆任丞相,决断政事,议论国事兴革,虽然见
识十分广博、言辞动听,但生性热衷追求名利,深受人们非议。又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加上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始终不被
李揆推荐进用。同僚吕 ,地位声望虽与李揆相差悬殊,但处理政
事的才能却在李揆之上,被免去宰相后,由宾客出任荆南节度使,名
声很好。李揆担心他重新入朝拜相,于是暗中指使本省官吏到吕
管区内搜求吕 的过失。吕 秘密上疏为自己陈述,皇上于是贬李
揆为莱州长史同正员。李揆贬官后,过了几天,他的哥哥改任为司
门员外郎。多年后,李揆被赦移任歙州刺史。当初,李揆执政的时
候,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李揆自恃门阀郡望,因元
载出身寒微,内心很瞧不起他,拒不接纳,对苗晋卿说:“出身高贵的
人不被任用,獐头鼠目的人却来求官。”元载深怀怨恨。等到元载
登上相位,乘李揆应当迁官之际,就上奏任命他为试秘书监,到江淮
一带养病。这样之后,没有俸禄,家境又陷入贫困,妻儿百口,靠乞讨
为生。李揆漂泊各州,达十五六年。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
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罪被杀后,朝廷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召他入朝拜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被卢杞
憎恨。德宗在山南,命李揆充任入吐蕃会盟使,加授左仆射。到达
凤州,因病去世,时为兴元元年四月,终年七十四岁。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六、(2012·全国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
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
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
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
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
:“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
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
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
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
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
,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
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解析阙,空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C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
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
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表现萧燧不畏官,不阿附,不营私;⑤表现萧燧善于理政,勤俭
节约;⑥表现萧燧体恤百姓,关心灾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
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
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
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
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
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
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
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
大多得以施行。
解析秦桧的亲党(不是秦桧与其亲党)秘密告诉萧燧,说他一定会主
持秋试。萧燧追问原因,秦桧的亲党才说出让他照顾的意思。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参考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
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
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解析(1)实词要注意“贤否”“宜”“图”,虚词要注意“以”。(2)实词要注
意“与”“旧治”“坐视”,虚词要注意“安”“于”,注意状语后置句式的处
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生下来就聪慧过人,年纪很
小就能写作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且名列前茅。萧燧被任
命为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执掌大权,他的一名亲党秘密地
告诉萧燧,说他一定会被任命为漕运总督并主持秋季科考,萧燧追
问这是为什么,那人说:“丞相有孩子参加科考,想把这件事托付给你。
”萧燧大怒,说:“我刚刚做官怎么敢欺骗自己的良心!”秦桧怀恨在心。
不久萧燧就被调往秀州,到达后官员已经超出了额定的人数。朝廷
另派一名官员前往漕试考场,秦熺果然考中并名列前茅。孝宗初年,
任命各个王宫的大小学教授。(孝宗召见,)诸位教授轮番答对皇上
的提问,萧燧论“应当按照岗位的职责选择官员,不应当根据人情授
职”。皇上大喜,作《用人论》赐给大臣们。淳熙二年,升官任起居
郎。这以前,考察空缺的官职,朝廷舆论大多认为萧燧是合适的人
选,因为他没有担任县官的经历,于是任命他为左司谏。当时宦官
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执掌地方军政大权,
因为内有依靠,表现很差,萧燧上奏把他们全部罢免。当时又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议论朝政要有所作为,皇上问萧燧,萧燧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
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足,应当卧薪尝胆
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仰仗当前的小康局面,萌发骄傲之心,那
不是我所知道的。”皇上说:“忠言啊。”萧燧趁机奉劝皇上端正纲
纪,容纳直言,亲近君子,疏远小人;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给俸禄,不可
交给他们权力。皇上都赞许并采纳。萧燧出任严州知州。严州土
地少,财政匮乏,刚刚到任,库存钱不满三千,萧燧厉行节俭,钱也就够
用。两年间,用严州的盈余补上了累欠的赋税,各州县都减轻了负
担。皇上比较慎重授予官职,没有功劳的不授官,萧燧治理地方有
功劳,下诏任命为敷文阁待制,调任婺州知州。严州父老挤满道路,
萧燧几乎不能前行,送萧燧出境的有上千人。婺州与严州相邻,人
们熟知萧燧的法规教令,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安定下来。当年大旱,
浙西常平司请求从严州调运粮食,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
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向朝廷请
示,发放太仓米赈济灾民。淳熙八年,被征召回到朝廷,进言:“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浙两年连续发生水旱灾害,希望下诏书征求良策,下令各衙门缓征
郡县赋税,不要只是一味督促逼迫。”淳熙十年,萧燧上书言说广西
各郡县老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他的建议大多被采纳实行。皇
家有庆典,对老百姓施行恩惠政策,人口税减少一半,也是从萧燧的
建议开端。绍熙四年萧燧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十七、(2011·全国卷,4~7,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4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
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
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
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
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
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
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
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
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
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
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
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
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
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
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解析“敛”这里是“敛退”“退缩”的意思。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D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
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
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是制敌措施,由下文“忿而举兵犯我”
可见措施没有效果,因此不合题干要求。④由“愿”字可知,表达一种
愿望、建议,不合题干“行事有成”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B、C三
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
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
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
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
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
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
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
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
日,受伤战死。
解析“何灌阻止溃退未成”是对原文“灌亦望风迎溃”的误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参考答案(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
犒劳他。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1)注意关键词即得分点的翻译。实词:整,整理;劳,犒劳。虚词:
第一个“之”,指靶心;第二个“之”,指何灌。(2)注意关键词即得分点
的翻译。乞,请求;控,把守;隅,边角。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担任河东
从事。当时的河东经略使韩缜曾对他说:“你是一位奇士,以后会坐
上我今天的位置。”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
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就亲自划定边界并设定瞭望敌情的土
堡,阻遏辽人来取水,辽人愤怒了举兵来进犯。何灌迎面射箭,都能
射中敌人,有的箭头射进山崖的石头里,敌人惊异,认为是神灵现世,
心神不安地退去了。三十年后,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会面,提及当
年何巡检神明射术。何灌就说:“何巡检,就是我何灌!”萧太师惊异
地起身行礼。何灌随后在河东路带兵,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
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射穿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
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
把何灌推荐给徽宗,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
何灌用笏板在御榻上画出(形势图),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
来向皇上讲解。皇上满意地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升任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任沧州知州。因
为治理沧州有功,提升为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
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
车八千乘,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
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不久,何灌又被任命为岷州知县,
在任上引邈河水灌溉农田千顷,当地百姓把它叫作广利渠。后来调
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
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干旱,则人民就乐于参加
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采纳了何灌兴
修水利的建议。不到半年,就有二万六千顷耕地提高了耕种质量,
由此,何灌招募到了青壮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
功的。 何灌陪同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再次发射就没
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
节让让你。”说罢,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
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国的部队向南方进逼,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朝廷派出全部禁军交付梁方平让他驻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
金人驻兵滑州,梁方平就向南逃跑了,何灌的兵马也望风而逃。至
此,黄河南岸的宋朝将领,没有一个人敢于抵抗金兵,金兵于是直接
进逼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
角。何灌背城苦战三天,受了伤,死在了阵地上,时年六十二岁。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杂 记
一、(2019·天津卷,8~13,23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第1~6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
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
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
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
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
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
孝宗年号。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B项,“望”的意思是“期望”。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解析A项,都是连词,就。B项,分别是:介词,比;介词,对于。C项,分别
是: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假设关系。D项,分别是:介词,在;连词,
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B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
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
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
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
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解析解答这种题须先诵读,通过诵读,力求对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凭
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找虚词,察
对话,依总分,据修辞,找对称,看反复,辨句式。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
“学自为学政自为政”可从句式内容上来判断,“学自为学/政自为政”
都是主谓式结构,二者对称。后面的“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和“
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也可从主谓式句式来判断。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
是( A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所反对的。④“衡之学曰石鼓
书院云者,其来已久”只是客观的陈述,无赞赏之意。⑤“夫兵之已而
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只是作者的揣测推断,无赞赏之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
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
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
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
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解析D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应该是“以立论为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参考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
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解析翻译时要抓住句中重要的词和句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
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第(1)句得分点:此句是判
断句式;“所以”,……的原因。第(2)句得分点:“安得”,哪里能够;“为”,
介词,替;“夫”,哪些;“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第(3)句得分点:“不
惟”,不只;“抑”,或者;“于是”,从这里。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先王的时候,把学习作为政事,为政之道从学习中来,好
政策的施行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不同的习惯,为政没有不同的
方法(学政一体)。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探索原始,寻求根本
,没有第二件事。所以读书人不学习,就有奇异的言论和行为;为政
的人不学习,就无法管理法度治理国家。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
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早晨这样晚上这样,不耕耘,就无处得到食物,
就有到年底(无食)的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
的原因。道德一致风俗相同,只有这个缘故。
后代的学习,大概比先王的时候繁盛。居住地(学府)的安逸,饮食
的丰厚,教诲约束的严格,先王的时候未必有这些;然而学习自是学
习,政事自是政事,大家住在一起整日嬉玩,自己喜欢的不过能够通
晓经书辑录文字,借此取得科举名次。得到之后,那么从前所学习
的,随即就荒废忘掉。一看到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按规定的期限施行
政令,就说:“我正治理政事,学习有什么用?”唉!后世谈到治理太平,
常不敢期望先王时那样,(是因为)他们把学习和为政分开了啊!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国家的治学达到了极点,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有老师有
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学问命名官职,难道因为这显示美罢了?大概想
要还原先王的旧制,从学习中求得为政之道。只是最终没有符合皇
帝心意的,就是士大夫和学习的人的罪过了。
衡州的学府叫石鼓书院,它由来已久,中间曾迁到城南,读书人觉
得不方便,返回它的故址,则是源自前教授施鼎。石鼓学府,处于潇
水、湘水的汇合处,拥有山岳的优美景象。它搬迁,新的房屋还没
有完备。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郑丙、知州事张松,都是在乾
道乙酉到此任职,在这时正有战事,三位官员职任不同责任均衡,虽
然每天都没有空闲,然而知道那学习是为政的依据,兵乱是小事,就
说教授苏君知识渊博,让他最终修完。过了不久学府建成,兵乱也
停止了,三位官员巡属的所有的地方,都整顿得太平安定。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兵乱停止,为政的功效,未必就是由于这学习,但我单独表彰使他
们显露,大概是因为喜欢那三位官员懂得先王治学的原因,在战事
紧急的时候,不敢忘记学习,学习有成而治兵有功,治政有功绩,那么
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而不知学习的人呢?凡是
衡州的读书人,都知道三位官员的心意,就在这里学习,不只是学习
章句,也学习那些以后用来施政的经世致用之学;不只是为了取得
科第,也思考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业。假使施政和治学再合为一体,
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第二年八月的一个早晨,历阳张某记录。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二、(2019·浙江卷,14~18,20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5题。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
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幹角立。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
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
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
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
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
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
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
朽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
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镬:犹规则、法度。③碔:
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
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从前后文语境看,“累”意为“重复”。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解析A项,“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B项,“之”,助词,的/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
词,因。D项,“为”,动词,成(成为)/介词,替、给。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
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
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
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参闽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
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解析文章第二段“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矱而创其好,即何论世
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意思是:凭借李攀龙的才华,仍不敢尽弃法
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
做。据此可知,宗臣不屑的是“矩矱”。故该项中的“而李攀龙和王世
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曲解原文,
张冠李戴。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 子 相 之 诗 足 无 憾 于 法 乃 往
往 屈 法 而 伸 其 才 其 文 足 尽 于
才 乃 往 往 屈 才 而 就 法 而 又 不
假 年 以 没 悲 夫 然 具 是 不 朽 矣
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
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解析把握句意,借助文言虚词和句式对应的原则,便可轻易断句。
如,“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整齐,之前和之
后断开;“悲夫”表示感叹,之前和之后断开。这句话意思是:他认为
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才华,
他的文章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
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参考答案(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
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
没有丝毫的用处。
解析(1)则,那么;“岂……哉”,固定结构,表反问,难道……吗;尽,都是;
盖,大概;造物者,指上天;微,精深、精妙;旨,意图、目的。(2)功名,功
业、名声;尚,崇尚;通显,通达、显赫;者,……的人;日,时间状语,“常
常”“经常”;讥,讥笑;薄,轻视、鄙视;毛发之用,丝毫、微小的用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啊!这是广陵人宗子相的诗和文。武昌人吴国伦为它作
传,吴郡人王世贞为它作序,内容是:当初在建安年间时,二曹(曹操、
曹植)奋发有为,与刘桢(字公幹)并立不相上下。到了后来,潘岳和
陆机辞藻过分华丽,太冲(左思)重视辞赋质地之美,沈佺期、宋之问
讲究辞藻华丽,必简(杜审言)的诗风锋芒毕露,李白和杜甫并驾齐驱,
龙标(王昌龄)用辞不拘一格。古代的杰出之人对于文辞,往往志趣
相投却各不相让,气韵有所不合却互相利用,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
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那天,我与李攀龙在燕一带游玩,宗子相带着吴国伦和徐中行(号
天目山人)一起过来。宗子相才高且气魄雄健,非常自负,曾经和吴
国伦多次辩论诗歌,辩不过,拿反酒杯,竟然把酒杯都咬破了,回去沉
思了整天,到了吐血的地步。当他恣意行事时,神思与天赋合体,天
然的颖悟自然生发,敲击时发出高冷之音,符合五声音律,诵读时开
朗舒畅的样子好像风露吹拂于腋下又落到嘴里,然而当他恣意行事
还更加没完没了时,就不在乎道理是否通行于天地,言辞是否能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传诵千古,反而在间隔疏离之时得到。凭借李攀龙的才华,仍不敢
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
这样做,说宁愿有瑕疵也不愿要似玉的石头。我实在没法诘责宗子
相了。那些称赞宗子相的人,说宗子相已经越过木筏而逆流而上(
找到了成功的门径);那些批评宗子相的少年,认为宗子相想越过渡
口放弃木筏。然而这向来不是宗子相的本意。我绞尽脑汁,竭尽所
能,来迎合物境。如果与物境相合那么我就取它全部的优点,不合
那么我姑且取它的优点并承受它的缺点。字不得在句中重复,句不
得在文中重复,我时时用良马,依照次序跟天下的中下之人相争,如
果一次不胜,那么剩余二次必胜,如此罢了。现在他的文章都在,即
使他稍稍不如刘桢、左思、杜审言、王昌龄等人,却能跟随在众贤
人之后,宗子相也很乐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宗子相的文笔非常奇特,他的笔力足以破除冗长陈腐之言,自成
一家言论,胜过如今那些只凭耳闻之人,而最有意思是在北地的李
梦阳先生。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
常理而尽展其才华,他的文章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
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们都
永垂不朽了。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
没有丝毫的用处。只有宗子相不这样。他担任考功郎时有声望,因
为不能依附权贵,不久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倭寇连续侵扰福建沿
海,他安置吏民,管理兵器粮食,制度是地方上最好的。后来又因辅
佐上抗倭有功升职成为读书人的表率。等到他临死之时,家里祭祀,
有人为他哭泣,宗子相在家里一直不高兴,说:“麒麟凤凰,难道能和
鸡犬共处吗?不能实现,没有圣世。我讨厌我的鸡犬,将要离去了!”
李攀龙大加称赏,写诗道:“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飨食。”他们这些人
所提出的主张都是这样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三、(2019·江苏卷,5~8,20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第1~4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
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
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
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
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
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
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
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
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
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我
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
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
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
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
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著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
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
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
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B项中的“酬”在文中应是“用财物报答”之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
他为荣幸。
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
徐闻尉。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
口求人。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
因而作罢。
解析D项,不是因为汤显祖“没准备好粮食”,而是因为贫穷无法解决
粮食问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2)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
鞭,所忻慕焉。
参考答案(1)见到他的人越发啧啧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
血宝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种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马。”
(2)但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都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
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
解析第(1)句的关键词:益(更加)、蹀躞(dié xiè,小步行走)、康庄(宽
阔平坦)。第(2)句的关键词:自信(相信自己)、执鞭(为人持鞭驾车)、
忻慕(喜悦羡慕)。翻译时要注意古文句子翻译的“信达雅”的原则,
尽量做到字句落实,语言连贯,语句通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参考答案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
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
解析汤显祖读书为文的事情,可从文章第三、四段中提取信息并概
括。这里一是说他读书的态度与范围,二是陈述他戏剧创作的特点
和影响。由以上两部分信息可以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先生名叫汤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是豫章临川人。出
生后聪颖特异不合群。身体高大,眉清目秀。见到他的人啧啧称赞
说:“这是汤家的好孩子。”他五岁能对对联,有人考他,他立即应对;
又有人考他,又立即应对,在课业上屡次对答没有让他显出为难之
色。十三岁时,参加督学的主持官方考试,补为县里的生员。每次
应试必定在同辈中称雄。庚午年在乡试中中举,年纪刚到二十岁。
见到他的人越发啧啧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能日
行千里,不是那种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马。”
丁丑年,汤显祖参加礼部会试,张居正派手下人诱导汤显祖依附自
己,汤先生没有答应。汤显祖说:“我(修身治国),不敢像处女失身一
样丧失自己的名节。”汤先生虽然是一位老孝廉,声名愈加显盛,天
下之人更是以能见到汤先生为幸事。到了癸未年考中进士,张居正
此时早已死亡。那些依附张居正权势的人,逐渐不再担任主要官职
了。汤先生于是自己感叹地说:“假如让我依附张居正而兴起,此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时不是因为依附他而衰败吗?”当时蒲州、苏州的两位府官,他们的
儿子都得中进士第,也都是汤先生同门的朋友。他们都想请汤显祖
进入幕府,靠做官来获取俸禄,然而汤先生都不答应,也像他当时用
来对待张居正那样保持自己的名节。
先生喜欢留都的山水之美,请求担任南太常寺的博士。到任后闭门
不出,决不附和上级。他读书万卷,像蠹鱼一样乐在其中。常常子
夜时分仍书声琅琅。家里人都笑他说:“老博士为何这样辛苦读书
?”他回答说:“我读我想读的书,不管是不是博士。”不久,凭博士身
份转任南祠部郎。部里虽没有什么事情,但他谨慎地奉公做事,直
说府里任用私人,堵塞了忠言之路。他因上疏辩论此事,被贬为广
州徐闻尉。没过多久,又转为遂昌县令。又因为矿税之事多次直言
其谬误之事,事情成功之时,他向吏部都堂辞职返乡。虽然主爵慰
留,典选慰留,御史大夫也慰留他,但是汤公长存浩然正气,再也不愿
做官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后来他居住家中,中丞惠文、郡守县令以下官员都来拜访,用牦
牛尾装饰旗子的车驾充满大街小巷,而他多不去逢迎交结。即使当
时有事,不是公愤之事也不评论。有人劝他请人办事,他说:“我不能
用尊严和请托来换取财物而失去做人的准则,不能不为后人考虑。
”然后指着床上的书给人看:“有了这些书,就不会感到贫穷了。”汤
公对书无所不读,尤其喜欢研读《文选》,甚至合上书也能诵读,到
了一字不错的地步。他对于诗歌与文章没有不做认真鉴赏的,尤其
精通西京六朝李白杜甫的作品。汤先生又用业余时间写传奇,著有
《紫箫》《还魂》等戏曲作品,其成就在元代人之上。每当写完一
曲,就让小吏当面试唱,而自己为他和曲,声震天空。了解的人都说
他是神仙中人。
汤先生与我相约一起游览县里灵岩虎丘的山川,但因为不能备出
三个月的粮食,犹豫之余中断游览。但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都不
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
车,也是乐意和向往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四、(2018·天津卷,8~13,23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第1~6题。
白 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 。梁吴兴守柳恽
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 ”, 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
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
榛导流,作八角亭 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
载,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
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
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 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
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 清涟者,
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 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
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
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
昆阆,复何如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想, 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
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
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
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
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
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
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 缕:逐条陈述。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迭:交替,轮流。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中“因
以为名也”的“因”是连词“于是、因此”,“君因我降”的“因”是介词“
经由、通过”,出自《苏武传》;C项中“康之由”的“之”是助词“的”,“
人之相与”的“之”是助词,起到“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
用,出自《兰亭集序》;D项中“若改茶法”的“若”是动词“像”,“若属”
的“若”是代词“你”,出自《鸿门宴》; B项两句的“以”均为目的连词
“来”,“以愚黔首”出自《过秦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
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
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
指仙境。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应改为“以
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抒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
/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
/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
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
/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涉及理解文言实虚词的含义、理解文言句式等
能力。把握整句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春”“秋”构成一组整句,“
旦”“夕”构成一组整句,“宾友”“歌吹”构成一组整句,“舟棹”“觞咏”构
成一组整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A.文章记叙白 五亭的由来,描写白 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
”“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 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
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
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
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对他们
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表述错误。四人中,龚、黄“有善
政”;作者也没有批评的意思,只是为了想说杨汉公兼具“高情”和“善
政”两者之长。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参考答案(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
地,湖地百姓安康。
(3)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面”“目”都用作动
词:面对,看到。“岫”是“山峰”的意思。(2)“牧”“治”两个实词是翻译
的重点和难点。牧,治理。治,太平安定。(3)难点在对虚词“其”的
理解上。其,表推断的语气副词,大概。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从湖州城向东南走二百步,到达霅溪,霅溪连接着汀州,汀
州又叫作白 。梁朝吴兴的太守柳恽在这里作诗说“汀洲采白
”,因此把它叫作这个名字。这之前不知道有几十万年,这之后又过
了几百年,都只有白 的名字而没有亭榭,这里都是荒凉的沼泽。
到了大历十一年,鲁公颜真卿(在此)做刺史,开始砍伐树木,疏导流水
,建了八角亭来此地游玩憩息。不久,水涝灾祸连续爆发,水池被淤
埋,台榭倒塌。后来又过了几十年,亭台全倒塌散落在地,没有一点
儿空隙。到了开成三年,弘农的杨君做了刺史,才疏通了四道水渠,
挖深了两个水池,造了三个园林,建了五个亭子,各种树木花草,船桥
廊舍,及游玩吃饭住宿休息的器具,没有不具备的。观看到的构架
在大的溪流之上,横跨长汀洲的,就叫白 亭。介于两个园子中间,
可以欣赏各种花卉的地方,就叫作集芳亭。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
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能够观赏晨光的,称它为朝霞亭。
能够亲近清清的流水的,称它为碧波亭。五个亭子间隔排开,各种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美景连续映入眼帘。不管前边还是后边,俯视还是仰观,美景都无
所遁形。每当到了风吹汀洲的春天,夕月照溪的秋天,花繁鸟啼的
早晨,莲开水香的傍晚,嘉宾朋友聚集,歌声乐声响起,小舟慢慢摇动,
饮酒歌咏半酣,进入飘忽恍然的状态。(来此)游玩的人互相看着,都
说:这不知是世外呢,还是人间呢?又不知道是蓬莱还是昆阆,还想要
怎样呢?
当时我在洛阳做太守,杨君写信送给我画图,请我为这幅图作记。
我查看地图握着毛笔,眼看心想,逐条陈述大致景象,十分之中描绘
不出其中二三分。凡是有美好景物的地方,遇到合适的人才能被发
现;人有巧妙的构思,遇到合适的外物后才得以展现;美的环境和灵
慧的内心碰撞一起,本来有固定的时间吗?这个地方,实际上是柳恽
太守开始经营,鲁公颜真卿助推,杨汉公用心建造:三个贤能人从始
至终,尽其所能将事情做好。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
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百姓安康的原因,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除弊兴利,就像改茶法、变税书之类的事情。兴利,所以官府才有
多余的财物;政事做好,所以平常有较多空闲的日子。因此有余力
养成高尚的情趣,成就美好的景象,这三者互相作用,这难道是偶然?
从前谢、柳做郡守,以寄山水为乐,推崇高尚的情趣,但没有听说有
好的政绩;龚、黄做郡守,为百姓而忧,有好的政绩,但没有听说有美
好的景象。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汉
公,字用乂。恐年代久远,将来的人不了解他,所以记下他的名和字。
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写了这篇记。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五、(2018·浙江卷,14~18,20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第1~5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
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
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
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
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
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
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
》,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项,“发言”,是“开
口”的意思。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 )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结构助
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代词,他。C项,介词,在;介词,引
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给”。D项,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的
所字结构;助词,“为”和“所”连用,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
被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
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
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
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
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
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第二段说
“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颜太初“恶其为
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C项属张冠李戴,效法
嵇康等人的是青州牧,而非颜太初,颜太初指责青州牧的这种行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
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参考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
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关注“又”“故”等标志性的
词语。“又”起到并列前后的作用,如并列内容较长,须在“又”前断开
;“故”领起结果,须跟前面的原因断开。其次要仔细考虑句子各成分
之间的关系,如动词“见”带的宾语应是两部分,明白了这一点,前两
句就容易断开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
文岂必不传?
参考答案(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
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实词“诳”“蹈”和虚
词“以”是难点。诳,欺骗;蹈,遵循,履行;以,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
一行动的目的,可译为“用来”。另外,翻译时必须补充出主语。
(2)实词“显”“夭”和虚词“于”“虽”是难点。显,显赫,尊贵;夭,夭折,短
命;两个“于”都是介词,都是“在”的意思;虽,连词,虽然。另外,要注意
反问句式的语气。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天下不重视儒学很久了。现今的士大夫,开口必自称是
儒者。真正的儒者是什么样呢?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
带、穿着宽大袖子衣服的称为儒者吗?手执书简、俯身于书册、
吟诵不息的称为儒者吗?更何况通一点文墨、写一点华丽文章的
人也称为儒者,这就更远离真正的儒者了。撇开这些不谈,西汉的
丞相公孙弘、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
是世人所说的大儒,果真足够配得上儒者的名声吗?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怀义愤之情。读先王之书、不钻研章句,
而是探求其中的义理。(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
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对于自身
和乡人,他已经不遗余力地去努力了,可是对外,还未能发扬光大。
不发扬光大,先王的学说仍然被遮蔽,于是他探求天下国家政治风
俗的得失,写诗歌和文章来宣扬。景祐初年,青州牧把荒淫放荡当
成正事,羡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地的士大夫也因这样做不
受礼教约束而以之为乐,一起效仿,逐渐形成一股风气。颜太初厌
恶他们严重扰乱了风俗根本,就写了《东州逸党》诗来讥刺。诗传
到皇上那里,天子惩治了青州牧的罪过。又有郓州牧谴责他手下县
令清白正直与他观点相违,就诬告县令有罪,用鞭子或板子拷打使
他死在狱中。县令的妻子和孩子软弱不能亲自上告,颜太初一向与
县令交好,哀怜他含冤而死,于是写了《哭友人》诗,郓州牧因此被
罢免职务。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这时有人推荐颜太初博学有文采,天子下诏让他做国子监直讲。
正逢有一个一向对颜太初不友好的御史,上书说颜太初狂傲固执,
不可以担任学官。皇上的诏书就到了他赴任的路上,改任他为河中
府临晋主簿。颜太初为人,其实宽容善良有政绩,并非狂妄之人。
从临晋主簿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务,死在睢阳。按照旧例,
判、司、簿、尉四类官员,只要不是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照惯例要升任县令、录事参军一级的地方官吏。即使愚昧懦弱皆
聩年老一无所取,年岁久了,也会得到此官。可是颜太初如此高的
才识,考中进士任职近十年,最终没有脱离判、司、簿、尉的行列
而终老,死时大约四十多岁。唉,上天要丧失儒者,使情形变得很坏
啊!那些小人诽谤出色的人,杰出的人就一定会遭到铲除吗?为何他
的为官和寿命都这样不堪?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世人看见颜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他的文章多是指责的内容,有
缺点的人不愿意听,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所以他的文章
丢失很多,我只得到其中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
如今结为集子并作这篇序。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
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
一定流传不了吗?他日有见到这部集子的,看他《后车》一诗,就不
忘引以为戒了;看他《逸党》一诗,那么礼义就不会崩坏了;看他《
哭友人》一诗,酷吏心中就会有愧;看他的《同州题名记》,官长就
了解弊政了;看他的《望仙驿记》,官长就不再大建驿馆了。由此
来说,他带来的好处难道不是很多吗!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六、(2018·江苏卷,6~9,18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第1~4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
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
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
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哼哼,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
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
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
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 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
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
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
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
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
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
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
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
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B项,“决”当为“判刑、
判决”之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
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
,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
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
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
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将题中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
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
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
所在。C项,“多数事已忘记了”说的并不是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
而是作者袁枚,且文中是说“余全不省记”。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参考答案(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
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
亲受熏陶的人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1)“迟明”,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
(2)“亲炙”,亲受熏陶、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
仿效他。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该
先通读全文,抓住题干中“可以风世(劝勉世人)的内容”这个要求和
范围限制,侧重筛选出为官和为人两个方面的相关信息,然后归纳
概括。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 古人往往对于自己过去所到之处再三表示问候之意。
大概贤明的人对待百姓就像家人,做官而不能忘记那个地方的人,
这个地方的人也不会忘记他。我在沭阳做了两年县令,乙丑年,我
因罪远谪白下。而今戊申年了,有感于吕峄亭观察史三封书信邀请
我,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宿于钱接三的家中。钱接三当时款待
我,他的父亲钱鸣和清瘦而长髯飘拂,钱接三的相貌与他父亲相似,
我与他谈论他父亲的事情,他不甚清楚。因为我当年离开沭阳时,
他才到断奶的年龄。
夜深时他们置办酒席,听到车马的声音,就知道峄亭派人来迎接
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
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走了一顿饭的光景,就望见前边有城
墙遮挡,知道这是沭阳城新的建筑。这时,缙绅、名士几十人争着
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的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过了两天,我去了旧的县署游览,到了原先备办美食的地方,姐妹
在草地玩耍的地方,过去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步走来,树木
枝叶扶疏,雪花飞舞令人凄凉,即使是一个厨房,一眼石井,面对它们
也不觉生情,也不知道究竟是何缘故。有姓张与姓沈的两个县吏到
来,年龄都已八十岁了。说起当时判决某个案件,进入内室介绍某
个卷宗,而我全都不记得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就像梳理少年之时
的旧书,像丢失的东西重新获得。县中朱广文擅长写诗,吴中翰精
于鉴赏,解、陈二位读书人擅长作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历史,常
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我或饮酒,或吟诗,或下棋,或写写小
文章,或品评书画,或思考上下古今,或招人前来,或呼车前往,没有一
刻闲暇。于是忘了自己是作客,忘了自己年事已高并且衰老不堪。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在此住了半个月,冰雪逐渐飞舞,转眼已到年底,我不得已坚决向
主人告辞。主人仍送我到先前迎接的地方,代我置办了筐箧,以及
用作马缰用的皮带等,握手问我说:“什么时候再能见先生您呢?”我
不能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忍心回答啊。唉!我今年已经七十三
岁了,怎能忍心欺骗他而说自己还要再来拜访呢?怎能忍心伤害他
而说不来呢?然而身凭自己五十年前的县令身份,旧地重游,世上像
我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如今吕君身为四品府官,侍奉老母闲居于
此,还能够念我这个五十年前的县令,世上像吕峄亭这样的人更少
了。离别而相聚,相聚而离别,离别可以复合,年老却不能再回到少
年。这一次分别,我不能学圣人达到忘情的层次,所以画了两幅画,
一幅赠予吕君,一幅自己保存,我的这幅画将来传给子孙,使他们知
道后来的官员可以故地重游,这个官员可以想到迎旧官就像迎接新
官一样,它的主人也可这样认为。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
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我提起笔
来记下这件事,可以用来劝勉世人,又不只是为几个朋友相聚离散
时候的感受吧。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七、(2017·浙江卷,14~18,20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 牧
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
,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
今日,可不勉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
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
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
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
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
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
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
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依据上下
文语境,此处“可惜”意为“值得珍惜”。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饰以温慎”,以,作介词,此处放在动词“饰”后作补语,相当于“用
”;“举以予人”,以,连词,表示目的,“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B项,两个“之”均用于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中的“其”意为“那些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中的“其”,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相当
于“是……还是……”。D项,两个“而”用法不同。“能不亡失而思念
至也”中“而”表承接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中“而”表修饰关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
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
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
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
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
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文意综合理解能力。C项,结合原文最后一
段中“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一
句,此处作者认为并非自己在学问上存在弊病,而是指文中的那些“
学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
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参考答案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
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要注意结合文意,抓住
句子结构特点来判断,一般首句为“主谓宾”式,即“代词+动词+名词”
的形式,故“顽滞”后宜停顿;接着能愿动词“不能”加普通动词短语“
苦心为学”;接下来“假使”为假设关系复句的前半句,在“之”后停顿;
接着又出现“亦不能”,需在动词短语“出而施之”后停顿;接下来还是
动宾式,“成足下之美”;接下来“异日”为时间状语,后面一个动宾短
语“受足下之教”,显然在其后应该停顿;最后“于……而……而已”收
尾。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
位。
参考答案(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
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
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字字落
实,第(1)句中“天资”意为“上天给予,赋予”,“异日”指将来,“迹业”即“
业绩”,“正”意为“恰好”;第(2)句中注意把代词“其”代指的写出来,后
面要注意是一个假设关系复句,“游、夏”要注意点出人名“子游、
子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我与您年龄相同而主张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
确,内心纯正平和,再加以柔顺谨慎,所以处世光明高尚没有罪过。
我在京城间,家事人事,整天急促忙碌,不能每天展示自己的内心,自
然不敢用同辈人的看法期待您。
去年请假,从长江、汉水之间归京,才知道您被贬官的缘由。您
勇于坚持正义,以前我对您深怀期望,果然没有差错,我私下高兴祝
贺,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的托付,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这两个方面
是我私下高兴庆贺的原因,真是庆幸啊,庆幸啊。我是不值一提的,
虽然能够做学问,也没有什么长进,像您这样有才能又得天时,真应
该值得珍惜。前面所说的俊逸通达,坚定明确,纯正平和,加以柔顺
谨慎,这是您才能值得珍惜的地方;您四十岁做了刺史,生活在偏远
的小郡,有穿的吃的,又没有做官的苦恼,这是您天时值得珍惜的地
方。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
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我常想百代之后,不一定是不幸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书籍齐
备,而且事实材料也更多了。今天评论者一定说:“让圣人精深微妙
意旨不流传,是郑玄这类人做注解的过错。”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
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
子夏的位置上。假如郑玄这类人的注解不值得师法学习,必须要圣
人再生,就像周公、孔夫子亲自传授精深微妙的意旨,这样以后才
学习。虽则圣人不再出生,始终不去治学;假使圣人再次出生,也是
随波逐流不治学。这是那类不喜欢学习的人,喜欢说大话,欺骗扰
乱一般人罢了。自汉代以来,那些分封的诸侯王的成败兴衰,功业
事迹,很多很多,如同青黄白黑不同颜色,真实存在,都可以描绘出来,
推究他们的缘由,评价他们的优劣,能够得到十分之四五,足够来应
对当时的世务。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孔夫子说:“三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这是随时所见
所闻,能够不被遗忘而想到至今。楚王问蓬草的果实的事情,有人
回答说:“我往年听到童谣而了解了这个东西。”这是把童子作为老
师。拿上古的事情来检验,再拿自己看到听到的加以斟酌,就能成
为圣人了。诸葛孔明说:“诸位先生们读书,是想成为博士罢了。”这
大概就是拘泥于所看到的事物,不知道适应变通,被人称为腐儒,这
也是求学的人存在的一大弊病。
我从元和年间以来,一直到今天,那些名人才子讨论的事情,有关
法典刑罚制度,征伐和叛乱的事情,推究他们当时情形,和前人古人
来检验,能够不被遗忘而想到至今,也可以凭此成就一家的功业。
但是随时看到随时忘记,随时听到随时丢弃,或者轻视看到的却重
视听到的,这也是求学的人一大弊病。像您这样上天赋予你了秉性,
确实比我高出很多。我知道自己愚顽呆板,不能苦心治学,假使能
够学习,也不能拿出来用,殷勤恳切地想成就您的美好前程,有朝一
日能接受您的教诲后,在为官做事上就没有过失了。自古以来就没
有不学习就留名后世的人,您好好努力吧。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八、(2016·山东卷,9~13,22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题。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
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
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
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
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
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
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
王)。②橧(zēnɡ)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
稽查,盘问。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文:名词用
作动词,装饰花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副词,表揣测语气/代词,他们。B项,介词,对于/介词,从。C项,介
词,拿、用/连词,表目的,来。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但、却。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
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
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
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
首服不镂刻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应首先整体理解句子意思,再根
据句子的结构进行断句。“修敬”为动宾关系,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
C两项;“不务其饰”为动宾关系,“衣足以掩形御寒”为主谓关系,均不
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
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
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
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
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
度”错解文意,晏子认为应该效法古圣王的制度,而“法其服,居其室,
无益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参考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
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橧巢”,用
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这两句话均为判断句。(2)关键词:“乃”,却;“
致”,使动用法,让……来归附。(3)关键词:“是”,这样;“虽然”是文言
固定结构,虽然这样;“独”,副词,表反问,难道;“是则可矣”为判断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
的宫室,这样的话,那么诸侯们或许都会来(臣服朝见)吧?”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他们穿衣服,居住他们
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却能称王统一天下,
不是凭借衣服使诸侯归附的。在爱护人民上竭尽诚信,在推行善政
上坚决果断,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附于他们的道义,这
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百姓高兴的原因。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
行了,不要致力于它的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盖身体抵御寒冷就行
了,不要致力于它的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
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代曾有用柴薪搭建巢形住所、挖土穴居住
而不厌恶的人,给予他们(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他们的宫室,
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恭敬
之意。衣服的轻重要方便身体活动,使用钱财的多少要顺应民意。
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为了避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
的冷热,不能侵入。用土的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用木的建筑物不
能镂刻,给民众示范,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落的时候,
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表达恭敬的程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
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就与百姓结为仇敌。
如今君主想要效法穿古圣王那样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
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不能成就治世,或许还是有益的。如今
君主追求楼台亭榭高耸的极致,追求水池深度的极致而没有止境,
致力于雕刻的巧妙、花纹的精美外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
仇敌了。就像我担心忧虑,害怕国家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藁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
室,百姓的力量已经衰竭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
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百姓的
力量疲惫,使百姓的钱财用光,使百姓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
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
贵了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再
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使自身安处,为什么说唯独不想要富
有和尊贵呢!”
景公说:“既然这样,那么我用什么封赏您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
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
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
对我的赏赐,也是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不会多加干涉,就按照先生的意思去实施吧。
”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的君主说:“齐国安定
了。”派人问小国,小国的君主说:“齐国不会攻打我们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九、(2016·浙江卷,16~19,16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
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
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
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
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
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肃”,深深
地作揖。古有“肃客”一词,是迎接宾客的意思。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与
”,都是介词,跟、和。B项,“若”,前者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后者
是代词,你。C项,“所”,都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形成名
词性词组。D项,“而”,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
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
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
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
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
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
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旨在批评秦王嬴政
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理解错误,文中写“嬴氏焚书史”旨
在说明福地藏书广博,对始皇焚书、火烧咸阳之事都有记载。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参考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
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
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对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结合上下
文把握大意,然后重点分析实词、虚词和句式。(1)“爽然”,突然;“乃
”,于是;“饷”,招待;“鲜洁”,鲜美洁净。(2)“方”,才;“见”,见识;“春秋问
蛄蟪”是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即“蟪蛄不知春秋”,比喻人生短
暂或见识短浅。要注意语句通顺,不能出现语病。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晋太康年间,张茂先做建安郡从事时,一次在洞山游玩。
沿小溪走进深山之中,看到有一位老人枕着书卧在一块大石上,张
茂先于是坐下来和老人说话。看到他所枕的书上,都是蝌蚪文,不
能看出写的是什么,张茂先感觉老人很奇特。老人问张茂先说:“先
生您读了几年书?”张茂先说:“我没有读的书,是近二十年内新写的
书,如果是二十年之外的书,我都应该全部读过了。”老人微笑了一
下,拉着张茂先的手臂一同走到一块大石壁下,突然发现石壁上有
一扇门可以走进,路还十分宽敞,到达一个精舍(僧道居住或说法布
道的处所),房中藏书万卷。于是张茂先问老人说:“这都是什么书?”
老人回答说:“是历史书。”又到一室,藏书更加丰富。张茂先又问老
人说:“这是什么书?”老人说:“是万国志。”最后走到一间密室,门闩
和锁钥十分牢固,有两条黑狗把守,匾额上有署印和篆文,写的是“琅
嬛福地”。张茂先问老人说:“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是玉京、
紫薇、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着两条狗说:“这两条狗是痴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龙,在这里守卫了两千年了。”老人打开门躬身作揖让张茂先进去,
张茂先看到所藏的图书,都是记载秦汉以前及海外各国的事情,大
都是自己以前没有听说的。像《三坟》《九丘》《连山》《归藏
》《梼杌》《春秋》等书,也都在这里。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
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张茂先在这里住了两三天后离开,对老人说:“改天我带干粮再来拜
访您,想全面看看你的藏书。”老人笑了笑没有回答,送张茂先从房
内出来。刚出门,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张茂先回头看去,只见杂
草藤萝,缠绕石壁而生,石壁上苔藓也覆盖得十分严实,没有一点缝
隙。张茂先呆呆地站立了好长一会儿,然后对着石壁拜了两拜离开。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秦始皇焚书的史实,火烧咸阳的情况。这里有详细的记载,不遗
漏一个字。(这些书中的内容)上溯到有文字记载以前,对结绳记事
也有记载。由此看伏羲时代,已经是那末世了。海外有许多名城,
九州就像人身上的一粒黑痣(那样小)。读完汗牛充栋的书,也只是
千万中的一二。(经过这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的蝉
不知道四季的转换。世界像泰山一样大,像彭祖一样恒久;而自己
的见识像鸿毛一样轻微,看到的就如同孩子看到的一样稚嫩。想再
进去询问老人,迷失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看绝壁之间,除了蔓草
就是薜荔。悔恨自己轻易地迈出房门,再想看老人的那些书,已是
可望而不可即。在家中读了十多年的书,这件事或许给我一定的启
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2015·山东卷,9~12,22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第1~5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
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
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
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
说为必然。’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
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太公曰:“将冬不士 ,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
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
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
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
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
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
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项,“次”,驻扎。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A项,都是顺承连词,那么,
就;B项,介词,替/动词,给予;C项,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副词,
才/副词,于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此题考查给文言文断句。“斋三日”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
A项;“令太史”后不应断开,应在明确让太史做什么后断开,据此可排
除B项;“卜吉日”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
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
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
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
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B项,“再次请求”于文无据,“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
策、勇士英勇战斗”理解错误,“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是将军出
征后的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参考答案(1)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
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
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第(1)句的关键点:“一”,全;“臣”,名
词活用为动词;“愿”,希望;“帅”,通“率”,带领;“应之”,对付它,言外之
意是“讨伐它”。第(2)句的关键点:“好死而乐伤”,愿意死亡,乐意受
伤;“为”,因为;“知……之审”和“见……之明”,句式结构一致,“清楚地
知道”“明确地了解”,其中的“之”,只有结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不必
翻译;句中的两个“而”都是并列连词。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武王问太公:“任命将军的方法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大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
见将军,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
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将军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用龟甲
占卜,选择吉日,向将军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
向西站立;将军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
上部,把钺柄交给将军,宣告:‘从此以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
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将军,宣告:‘从此以下
至于深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
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
拼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
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将军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听从外部的干
预,军队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
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我既
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
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国君答允之后,将
军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
于将军,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替将军出谋划策,
勇武之人都愿替将军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
马奔驰,武器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
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因此风
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
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军有‘三礼’。”武王说:“我能
询问一下具体的条目吗?”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太公说:“身为将军,冬天不能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
,这样的将军叫礼将。将军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
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军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军叫
力将。将军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
将军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军才能开始就餐;军队
没有举火照明,将军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军叫止欲将。将军不
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军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
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
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
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时,双方武器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
继勇往直前。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
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一、(2015·浙江卷,16~20,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5题。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
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
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
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
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
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
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
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
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
报的文书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解析冲:要冲,交通要道。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解析A项,语气词,判断语气/感叹语气。B项,连词,表承接/表转折。
C项,都是表修饰关系。D项,助词,句中停顿/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
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
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
于人,太平州学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
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解析B项,“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错,与前文“孰
不知学之宜葺”相矛盾。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
无一不备
参考答案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
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先是”是一个表时间的词语,“是”后面显然要断开。“楼居”与“
材既具”之间有承接的关系,要断开。“侯”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此处指王秬,可以据此断开,“辟”前面省略了“侯”,与前面道理相同。
“凡……”,“无……”构成两个分句,自然要断开。断句可利用标志词
或句式,更要利用句意及虚词构成的前后关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参考答案(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
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
忧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开设学校,古已有之。在学校建庙宇来祭祀孔子,这是
后世的制度;在学校里修建书阁来收藏天子之书,这是古今普遍的
做法,是臣子们谨守的职责。当涂在长江、淮河一带是个有名的地
方,这里有学校,可是(学校破败)没有传述解说的地方;这里有文庙,
然而(文庙坍圮)没有可供祭祀之处;有天子的赠书,却只能在屋墙上
挖坑来放置。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侯秬来当涂担任地方长官,当时这里正发生
水灾,河堤水坝全被冲毁,老百姓家里没有一粒粮食吃。到了冬天,
又有战事发生,当涂是兵家必争的要冲,朝野一片震惊。王侯一上
任,救灾的政策,御敌的战略,都有详细安排。灾民们都能吃饱,倒塌
的房屋都能修整好。紧急情报时时送来,王侯全都镇静地签收办理。
第二年春天,双方达成和议,改年号为“乾道”,打算在学校举办奠祭
先圣先师的典礼。王侯对儒学教授沈瀛说:“学校原本应该这样安
排!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命令他的副官蒋晖、吕滨中拆毁原来的学校并重新修建。在这之
前,当涂官署打算盖新楼房,材料已准备好,王侯下令将这些材料拿
来造藏书阁,开了两扇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东西,这里没有不置办
齐备的。
有客人路过感叹说:“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如今的当涂,还是原来
的当涂啊,来这里主持政事的,谁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啊,而独独把
这事忘记了,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没有能力顾及罢了!当初王侯
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然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除
去了他们的忧虑,使他们进入安乐的生活环境,接着依靠自己的力
量大力兴办这里的学校,不役使百姓,只示意部下就轻而易举地办
成了。没有比他更贤达的人了!”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客人对此事又感慨道:“尧、舜、禹、汤、文、武的天下,传到今
天,(他们的功绩)就像天地那么重大的地位,像日月那么耀眼的光辉,
像江河那么长远的流水,万世也无人匹敌。国家有时太平有时战乱,
有时强大有时弱小,难道有别的原因吗?这都是人为的因素罢了!物
资供给不充足,军队不够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做不成事吗?
《诗经》说:‘国家强盛无比在于有贤人。’如果认为我的话不确
切,请看看新建的学校。”
夏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孝祥写。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二、(2015·福建卷,2~5,15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第1~4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
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
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翕欠,间入泾河。路见左
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
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
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
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
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
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
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
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
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
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
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
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
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
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
韩愈,字退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索:求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D )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
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
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解析①是方苞的行为,④是写方苞所受困顿之苦,⑤是方苞对无所
成就的担忧。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
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
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
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
说的志向。
解析从前后文看,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害怕自己无所建树。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2)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参考答案(1)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
的心怀。
(2)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理解)。
翻译时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
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抓住关键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关
键得分点:(1)关键词有“系”和“其”,省略句;(2)关键词有“虽”和“逆旅
”。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方苞拜上:自从(上次)在书斋中相见,(我们)就没有再见
面。接到你的亲笔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即使是古代的人相互
交往,难道有超过我们的吗?我跟随朋友交往,接近十年,意气相投,
能够深入了解我的,难道有像您这样的吗?
离开京城,乘舟向南,离开风沙尘埃的痛苦,耳朵和眼睛都得到开
拓洗涤。又离开父母很久,能回家探望,有些忘记了自身的低贱贫
困。唯独想念几个朋友,分隔在不同的地方,相聚的日子不可预期。
梦中时时看见您和褐甫等人击掌谈论古今,尽情欢笑呼喊,我醒来
后却感到悲伤,更增加离群索居的遗憾。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我在十月下旬回到家,停留八天,就被饥饿驱使,来到宣城县和歙
县,后从小路经过泾河。在路上看见两旁的山峰高耸插进天空,河
水清凉,清澈见底,山崖的岩石参差错落,层层叠叠,清风白云来往游
走,古树、奇藤、高竹都茂盛高大,生机盎然。村落的居民,看起来
很悠闲。于是我想到古代的庄周、陶潜这一类的人,安闲自得,在
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天地、
日月、山川的精华都灌注到胸怀里,用来精养他们的奇妙才学,所
以他们写出的文章都和本人相像。假如我在这里有一间房屋、几
顷田地,用来耕作和养家,专心研究经书,编写书籍,心胸开阔豁达,不
被外面的事情侵袭烦扰,所能达到的成就,不一定就比古人差。然
而我竟然终年劳顿,向人求取衣食。有时我日行于山夜宿于水,颠
踣困顿,恐惧害怕;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被尘事所束缚,身心没有
一天能够宽闲的。有德行的人坚守穷困,不害怕身体的辛苦憔悴,
却十分害怕神智纷乱,学业荒废,胸怀无穷的愿望而最终没有能够
成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我已经活了二十六年了。假如虚度时光,经常像过去那样,那从
现在以后四十岁、五十岁,哪里有什么困难的啊!自身没有什么收
获,对后人也没有什么贡献,这将使我与一般人一样渺小。每当想
到这件事,如重病一般附在身上,半夜起身,绕着房间彷徨,仆人和小
童感到惊奇,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事,能告诉谁啊?兄长您有什
么为我(摆脱困境)的良策吗?
兄长您考中了举人,朋友间很少有不相庆的,而我私下却害怕了。
韩愈说:“众人的进步,未尝不是一种退步。”希望时时能够自我警醒。
我近来想专心研究经书,打破旧说的门户之见,而探寻经书之所以
这样说的本意。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
自行荒废。时光匆匆,只有各自勉励来慰藉自己的独处。方苞叩头
再拜。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三、(2015·湖北卷,9~12,18,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第1~4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
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
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本强而为廉。其幸而
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
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
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
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
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
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
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①,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
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
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
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
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
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
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
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常:地名,指常州。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结合上下文,“居”应解释为“任职”。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
组是( B )
解析“今之廉者”前“有所慕”,后“有所惧”,故不得本强为廉 ,以清廉
的面目示人。而“古之廉者”澹泊寡欲,不为物役,故能廉俭自守。A
项第一句、C项第一句、D项两句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
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
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
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
者的本色。
解析“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理解错误
,见原文“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参考答案(1)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
,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
说呢?
解析(1)重点词:“苟”,如果;“捐”,舍弃;“算”,算计。(2)重点词:“奉”,供
养;“薄”,少;“资”,依赖。(3)重点词:“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乌”,怎么;
注意“莫如余先”的翻译,没有谁先于我。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
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
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
的心计,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
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又有所畏
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
间就把保全大节的名号送给他。(如果)有的人权位逐渐达到顶峰,
那么可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思。至
于仕途蹉跎、沦落不堪,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可以让人羡慕的(官职)
已经绝无希望了,心灰意冷,颓唐沮丧,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
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蜷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
地自甘痛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饕餮之徒
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的,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
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
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如果舍
弃了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
所割舍;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
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
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
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
唉!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
一定是从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开始。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
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供养比较微薄;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
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虽然他全无所羡慕和所忧
惧的,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
之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郭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
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约束。我刚刚见到郭侯的时候是
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侯相处
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侯不是
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郭侯本性淡薄,厌憎繁华,曾经说:“我就喜
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作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作床褥睡
觉就心有不安。”他奉养自身大抵如此。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
的官吏吧。(我)听说郭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破衣,跟郭侯的嗜
好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那么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不能免于与
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侯的行为难能可贵。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郭侯在常州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侯的幕僚霍君、
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侯的赠序。郭
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
虽然这样,我知道郭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
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贪慕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
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
郭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侯
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吧。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
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十四、(2014·浙江卷,16~20,19分,难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1~5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
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
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
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
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
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
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
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
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析答题时要将加点词语的义项置于句中理解,还应紧密结合例句
的上下文,并联系平时积累的汉语词汇及文言语感,来推断词义的
正误。A项“多”本是形容词,在“所”后用作动词,“所多”组成名词短
语,结合此前流连于美景的句意,再试着理解“盖其性”的含义,“盖”
表推测,“其性”为“他的性情、本性”,由此可判断将“多”解释为“超
过”有误,应解释为“赞美”。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解析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是;B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后,指人或事物;C项,介词,对于;D项,介
词,为了/介词,凭,靠。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
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
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
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
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
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
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解析B项,“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
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参考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
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
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本题借
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发语词“且”,可先
行断开。再利用文言的四字句式断开“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本
段话“∥”两处是可断可不断的。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参考答案(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
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解析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
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第(1)句翻译时要抓住“奈何……
欤”这一反问句式。第(2)句要注意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补上主语“
他”宾语“人才”。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参考译文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
跟一般的小孩亲近玩耍,经常独自行动。十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
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
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
在那里,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哪里,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
美好的事物吧。还没认识很多字,跟着别人询问词句,假如有一句
话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兴,一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哪里。
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孩子不懂事,将来恐怕要沦落
为饿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
他:“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
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
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
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闻名。建中、贞元年间,文章诗词突
然兴起,他就非常耀眼,整个福建没有人能超越他。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当时,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有文章闻名远
近,又生性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
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常公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
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一有宴请,一定会召他来
同席吃饭。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
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甚至京城都知道他。当时人们都
说常公能识英才。不久陆相贽考取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
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
起的,有韩愈、李观。等到欧阳君和数百杰出人物死后,人们到现
在还佩服他们。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套用现成的,才能没
有穷尽。他精通说理,所以说话详细严谨;抒情真切,所以叙述详备:
应该是当代文章的典范,风流儒雅。他死之后,没有人能继承。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欧阳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同外公是一家族。所以他所编文集中
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
记》,有《与郑居方书》,都可以在文集中得到验证。所以我很小
的时候,就在外公家见到了他。大和年间,我担任福建团练副使时,
他的儿子价从南安到福州,给我欧阳君以前的文章,共十编,从头至
尾共若干首诗歌,哭着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
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担任观察使,
让人去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
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完成了他子孙的愿望。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