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浙江)2020届语文总专题十高分方案4对散文特定手法、用意的分析课件

标签: 暂无标签
高分方案4 对散文特定手法、用意的分析
                            步步为赢  知识先导  
在散文阅读中,针对某一方面、某一点或某内容、情感等特定的手法,分析其用意、作用或效果,
往往是重要的命题点。
            试卷                                     真题举隅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
  2017全国Ⅱ卷《窗子以外》
                            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
  2017天津卷《挺拔之姿》
                            旨?为什么?
                            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
  2017北京卷《根河之恋》             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
                            的匠心?
  2016浙江卷《母亲》               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016上海卷《湖殇》               本文是抒情散文,第   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2016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
  一支老腔》                     并加以分析。
                            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
2015上海卷《雪天》
                            达效果。
                            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
2015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
                            墙?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
2015重庆卷《甘森的西红柿》             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
                            效果?
                            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
2013浙江卷《牛铃叮当》
                            什么特别用意?
2013浙江卷《牛铃叮当》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
2012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
                            用意?
2012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文章写的是吴冠中,为什么在第③④段
2012上海卷《我的邻居吴冠中》              和第⑥段分别写到了理发店老板娘和
                              卖煎饼的妇女?
2012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
2011上海卷《又见鹭鸶》
                              诗句的好处。
                              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
                              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
2009湖北卷《书房的窗子》
                              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
                              简要分析。
                              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
2009湖北卷《书房的窗子》
                              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经典题型  精准剖析
典题一 对散文选材、用材等方面特点的分析
例 (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
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
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
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
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
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我望
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
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
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
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
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曾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
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文,
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
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
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
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
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
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
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
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
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
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
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
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
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至少没有一个
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
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依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
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
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
?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
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
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
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改)
1.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精准剖析】
        参考答案                              高分方案
                      一、明晰答题方向:“联想”的用意,要从“联想”的内容
   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          和为什么“联想”两个角度思考。
   化的联系。②表现“          二、细察“联想”之由与“联想”之实:联想是因为曼妙的
   我”对中药的好奇心          药名让“我”兴奋不已;联想的内容主要是传统绘画与民间
   与亲近感。③丰富文          故事。答案可以据此拟定。
   章的内容。              三、可作的补充:①体现了中药的特别与丰富,增强散文的
                      趣味;②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精准剖析】
           参考答案                               高分方案
                             一、明晰答题侧重点:简析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
   ①“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             甘草”而非为什么要写到“甘草”,即作者更为偏
   与甘草有渊源。②“我”嚼着             爱“甘草”的原因。
   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             二、分点分角度简析:抓住文中的“首先”“再加
   情。③甘草具有“甜味”,是             上”“最早”“就这样”等词语,从甘草与姓氏、
   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             甘草与“我”的关系、甘草本身特点、我的感悟
   幸福的写照。④甘草使“我”             等方面分析,较详细地写出理由。
   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三、可以补充的思考:为表现“母亲就是我人生一
                             味无价的中药”等做较具体的铺垫。
                       分分必争  取之有道
散文的选材、用材涉及散文的构思、布局和立意诸多方面,涉及的考题往往因文设
题,似乎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从往年相关真题及其答案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答题
策略:
1.对为什么安排“某一内容”的用意解读
散文的材料一般看似“松散”,但某一内容的安排一定有整体的考虑。一般把某一
内容与形象、情感和主旨相联系,另一方面从写法和效果方面考虑。如2012上海卷
《我的邻居吴冠中》测试题有问:“文章写的是吴冠中,为什么在第③④段和第⑥段
分别写到了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解答时,可以从丰富文章内容和侧面烘
托两个方面考虑。写到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补充了吴冠中理发、饮食以及
他与普通老百姓的交往细节,使吴老的形象更丰满;同时通过她们的评价侧面印证吴
冠中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有人情味的品质,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2.对“反复”“着意”“较多笔墨”等用意的分析
一般来说,这些写法往往在形象、情感与感染力等方面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同时常常兼有线索、结构、详略等方面的效果。
如2016浙江卷《母亲》中有“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
排有何用意?”这么一题。解答时可以从形象表现角度考虑,是反复突出了
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从结构安排角度考虑,是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
用;从对话语境中看,反复对比中突出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
形成对照;从感染力的角度看,反复出现的对话描写,增强了一种现场感,人
物的音容笑貌宛在,使读者感觉真切。
3.对联想、插入、引用等用意或效果的分析
虚实结合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具体体现在多用联想、引用、穿插、造境等方面。解
答此类题应从具体材料出发,通过虚实分析、删留比较、内涵探究等分析。
如2016上海卷《湖殇》测试题有问“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
有何效果?”解答时,可以从正面考虑用这些“数据和年份”的好处,也可以尝试删
掉这些内容,比较思考效果有什么不同:删除以后,不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
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自然也就不能更好地抒发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
不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至于如2011上海卷《又见鹭鸶》中的“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
的好处”之类的题目,可以联系学过的《江南的冬景》等散文,其引用古诗来写江南
雪景,在虚写中突出了江南冬景之美,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天地。
                      即学即用  牛刀小试
(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
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
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
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
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
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
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
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
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
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
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
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金板,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
因你的奉献而繁荣。”
   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
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
的祝愿。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
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
深情厚意。”
   宋代勇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
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
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
工甘述文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
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
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
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
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230多公里,距格尔木市270多公里,海拔2
910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
春刮到冬,刮风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
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
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
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1958
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
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
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60年两万
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
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
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
最美的西红柿。
                                                       (有删改)
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回答为什么要写此内容,可以从内容本身内涵及其情感、意蕴指向方面
归纳。
答案:(1)为了表现并赞扬甘森石油人的精神风貌。(2)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
家属懂得爱与亲情,有家庭幸福感和责任感。(3)写出甘森石油人及其家属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典题二  散文人称、节奏等叙事特点的分析
例 (2017·全国Ⅱ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
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
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
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
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
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
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
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
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
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
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
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
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
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
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
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
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
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
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
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
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
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
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
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
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
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
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
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
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精准剖析】
    参考答案                               高分方案

                一、明晰答题重点:如何“交替使用”?蕴含怎样的“态度”?
  ①转“我”为“
                二、把握“交替使用”的具体情况:说“我”的感受时,转换成
  你”,“你”成
                了“你”;用“你”分析事理时,又穿插使用“我”。
  为自我观察与描
                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态度”:本是作者说“我”,变成作者
  写的对象,蕴含
                说“你”,蕴含了“局外人”冷静观察的态度;用“你”时又用
  着作者冷静审视
                “我”蕴含了说“你”时,自我的反思态度。
  的态度;②使用
                四、避免的硬伤:简单地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作用来套用。
  “你”的同时又
                五、可能的补充:①你、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蕴含了
  使用“我”,蕴
                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的不同态度。②“你”“我”交替使
  含着作者的自嘲
                用,蕴含了作者认识到现象的普遍性后不轻易回避、真诚提醒的
  与反思。
                态度。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蕴含与读者真诚交流的态度。
                           分分必争  取之有道
在文学作品阅读测试中,或隐或显地涉及现代叙事学的相关原理。无论考题是否涉及叙事学知识,
如果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自觉自如地运用“叙事”的相关原理,答题的角度会更多更合理,分
析表达的准确性、专业性会更强。从散文叙事的角度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1.注重从叙事视角、人称的角度作切实分析
对于叙事人称、视角等,一定要结合具体材料分析,不能作笼统的罗列。比如2016浙江卷《母亲》,
作为一篇回忆性、怀念性的散文,通常应该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但是本文的核心故事特别是三
次对话的叙述完全是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除了“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一句透露作者与母
亲的关系之外,似乎并没有表达作者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而用了全知视角之后,却又在三次对话的
同时三次强调“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对母亲为什么“不能去”的心理似
乎也不明白。特别是结尾:“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
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作者只是以母亲的举动来收束,似
乎叙述者对此也难以理解。这样的叙述视角,作者的情感是隐含的。解答考题“联系全文,评价母
亲这一人物”时,要立足于母亲的言行举止,从看似冷峻的叙述中还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倾向,这样
才不会脱离作品而作抽象的评价。
2.从叙事频率、节奏、叙事结构角度解析
叙事频率体现的是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比如《母亲》一文中,母亲和行人的对
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从叙事频率的角度,可以看出“出现了三次”之于表现人物心理、
结构效果和主旨表达,具有渲染和强调突出的作用。
叙事节奏也即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场景、概要、延缓、停顿、省略是叙述节奏的五种
形式。
这里主要结合《母亲》一文来说说“场景”。作为叙述节奏的形式表现之一,场景是对
于发生事件的如实叙述,主要形式有人物对话、事件描述。《母亲》中母亲与行人的对
话,是这篇散文的主要场景。文中的对话,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基本对等,没有“加速”,
但从其内容和分行排列的效果看,对话场景在增强现场感的同时,突出了母亲的急迫心理
,加上对话出现三次,给读者“节奏明快”的感觉。这样的对话场景与文中其他描述部分
特别是文中加横线的部分形成了一种反差。把握了对话场景在节奏上的作用,在回答“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这一考题时,就不难理解参考答案中的“叙事上有过
渡、舒缓节奏等作用”这一容易失分的关键点。
叙事的结构包括由句子和句子、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构成的顺序、反差、
间隔和比例。如2012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测试题问:“本文采用了什
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涉及叙事的顺序,它用了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
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而这一叙事安排,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
节奏。如《母亲》中的三次对话,也可看作一种“间隔”,间隔出现,起到了结
构全文的线索作用。
3.把握浙江卷考查文本散文小说化、小说散文化的特点
近年浙江高考文学类阅读,在对写人记事的文本选取上,无论刻意与否,巧合与
否,客观上有一种“淡化文体”的特点。如2010年选用的李丽娟的散文《静流
》,就有人认为是小说,而2015年汪曾祺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似乎又像散
文,而2016年的《母亲》,有专家评论说:“这篇怀旧散文首次发表于上世纪30
年代,作者借用小说笔法叙事,写法别致。”
从叙事的角度看,简化情节、类似随笔和小品是汪曾祺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
》的重要特点。而《母亲》是一篇散文,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真实之中,情
是第一位的。通常情况下,散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抒发情感。但在《母
亲》中,叙述人与作者“我”似乎分离了,作者“我”似乎没有出场,只是叙述
人用全知的视角来呈现母亲的言行,作者有怎样的情感或看法,似乎都看不见。
作者用小说化的叙事,似乎淡化了情感,却丰富了母亲这一形象,特别是更适合
揭示母亲的复杂心理。阅读这篇散文,就要从叙述人呈现的故事中,捕捉母亲
的性格,进而发掘塑造母亲这一形象的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散文的情感
和主题。
                        即学即用  牛刀小试
1.(2016·北京卷)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
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
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
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
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
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
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
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
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
……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
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
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
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
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
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
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
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
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
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
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
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
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
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
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
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
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
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
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
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
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
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
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
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
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
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
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
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
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
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
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
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
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
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
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
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
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
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
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
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
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
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
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
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
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
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
昕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
                                                              
                                                              
                                                              
解析:题干交代了“侧面描写”这种手法,并点明了指向“老腔的艺术魅力”,可以参照
正面描写,找到相关的侧面描写进行例析。文中写到观众反应强烈,喝彩“美得很”
“太斩劲”了,体现老腔的魅力;写赵季平对老腔表演者的尊重,表现老腔的魅力;写濮
存昕加入表演,尽情演绎,写出老腔的魅力。
答案: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头发白
眉毛”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②文
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以
及我的心灵震撼。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2.再读高分方案1典题一中的《牛铃叮当》(2013年高考浙江卷),回答问题。(5分)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解析:可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结构、内容、情感。①从结构上看:题目是“牛铃叮当”,明
显地呼应题目,同时,牛铃出现在文章的多个段落中,明显地起到了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
用。②从内容上看:小时候牛铃叮当,水牛是农家的命根子,农人很爱护它,水牛能发挥出
巨大作用,而如今,“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身上的铃铛刻有记号,只是作为一个标识
,为了点滴的利益,人们争得不可开交,淳朴、诗意乡村不见了,虽然“牛铃依旧叮当,但
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用“牛铃”来形成背景旋律,写出世间的变化,点出了
文章的主旨。③从情感上看:“牛铃”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借“牛铃”来表达对农耕
时代的情感,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答案: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
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