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分方案3 写好主体,依托“可视”凸显理路 分分必争  取之有道
 关于议论文的结构,首先关注两点:
 (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2)类型:①并列式②递进式③正反对比式。
 安排好结构,除了写好开头和结尾之外,主要是写好主体部分,即本论部分。
 方式        特点            解释                      例子
 主体侧重于对
 主体部分由三                       中心论点:人必须宽容。
 中心论点内涵
 四个分论点引                       分论点:①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蔺
 并列                  或关键概念内
 起的段落构成,                      相如)
 式                   涵的阐述。
 它们是同一层                       ②宽容是一种正直的品格。(祁黄羊)
 阐述“是
 面上的并列。                       ③宽容是一种化敌为友的智慧。(林肯)
 什么”。
 中心论点:企业生产中质量就是生命。
 主体侧重于把中心论
 分论点:①产品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生
 点 作 为  结 论,去   追
 命健康。
 主体部分      溯、阐述这个结论产
 ②产品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
 由三四个      生的原因。阐述“为
 ③产品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分论点引      什么”。
 并  起的段落                        形象。
 列  构成,它
 式  们是同一                        中心论点:学会欣赏别人。
 层面上的      主体侧重于以中心论         分论点:①学会欣赏别人,要有胸怀坦
 并列。       点作为结果,提炼、         荡、虚怀若谷的作风。
 阐述满足这一结果的         ②学会欣赏别人,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
 方法、途径、条件。         的闪光点,学习借鉴。
 简述“怎么办”。          ③学会欣赏别人,要互帮互学,取长补
 短,共同提高。
 中心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主体侧重于分析        分论点:①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
 中心论点(这样        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
 主体部分     做)所产生的结果       条件。
 由三四个     (意义、作用、价       ②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
 并   分论点引     值、影响)。阐述       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列   起的段落     “有何用”。         ③贫困可使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
 式   构成,它                    运,穷则思变。
 们是同一
 层面上的
 主体侧重于看中
 并列。                     中心论点:珍惜拥有。
 心论点可涉及哪
 分论点:①亲人间要珍惜拥有的亲情。
 些人、事、物,
 ②朋友间要珍惜拥有的友情。
 列举出来成为分
 ③爱人间要珍惜拥有的爱情。
 论点。
 主体各段落        中心论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依据“是什么       分论点:①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只有一种模
 ——为什么—       式。(是什么)
 主体部分       —怎么          ②符合人的本性(人具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有利
 各段落之       样”的提问思       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为什么)
 间是层层       路来提炼分        ③要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
 递  深入、步       论点。          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怎么样)
 进  步推进的
 式  关系,各层
 的前后顺
 序不能随       主体各段落按       中心论点:要勇敢战胜困难。
 意改动。       层面上或意义       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
 上由浅入深的       不有。
 顺序对论点进       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
 行分析。         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
 中心论点:爱子适度。
 主体部分先安排
 分论点:①爱子适度,才
 正面说理的段落,
 主体部分各段                       能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
 再安排反面说理
 落在论证上构                       的轨道。(正面)②爱子
 正反对比式                   的段落。或者反
 成正反对比的                       不当甚至溺爱,不但不
 之。比较中更加
 关系。                          会使孩子茁壮成长,反
 鲜明地论证自己
 而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
 的观点。
 康发展。(反面)
 经典题型  精准剖析
 典题一 并列结构
 谈骨气
 吴 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
 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
 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
 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
 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
 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
 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
 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
 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
 ,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
 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
 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
 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
 ,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
 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
 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
 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
 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
 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
 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
 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
 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
 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
 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结构分析:
 1.全文整体结构:引论部分: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
 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本论部分:
 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结论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
 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引论部分解答“是什么”的问题;本论部分解
 答“为什么(有骨气)”的问题;结论部分回答“我们怎么办”的问题。
 2.主体结构: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通过摆事实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中
 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
 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纵观第二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证据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各个不同的历
 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涵盖了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武将到现代知识
 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说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论点。他们都是在
 “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
 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3.体现结构思路的“可视性”语句:
 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
 它积极的教育意义”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
 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
 的意义”进行过渡。
 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间,用“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进行过渡。这些过渡句,使文章
 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第三例为了突出和强化中心论点,作者又单独成段,添上一笔:“不
 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典题二 层进式结构
 寒门多出贤
 张保振
 ①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
 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
 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窃以为,
 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②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
 人”  有72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
 “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
 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③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
 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
 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
 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
 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
 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
 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千年至论。
 ④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
 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
 ,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
 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才能离
 “贤”更近一步。
 ⑤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
 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
 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
 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
 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
 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
 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人民日报》(2016年06月22日04版)
 主体结构分析:
 ①段为文章开头,在事例简述中引出中心论点:寒门多出贤。以下几段为文章
 的主体,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
 ②段,由“可视性”提示语“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引
 出古代寒门多出贤的例证。
 ③段深入一层,阐述出身“寒门”,有更多的“‘贤’之思”“‘贤’之举
 ”,把“寒”与“贤”很好地结合起来阐述。
 ④段又进一层,分析“寒”不是自然而然地为“贤”,“贤”还需有“德”有
 “才”,这便离不开学习和修为。
 ⑤段,进而分析,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
 典题三 对比式结构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
 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
 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
 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
 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
 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析: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为正反对比
 结构,先以史实为依据,分别就“赂秦”和“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
 论证,呼应分论点;再以假设进一步论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
 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讽今,
 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
 严整。
 分分必争  取之有道
 一般而言,议论文写作有一个便捷的套路,那就是古人常说的“起承转合”。所
 谓起,就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所谓承,就是分析论点,指出如此会怎样,不如此
 又会怎样;所谓转,就是转而说开去,用举例的方式证明论点,因而也是全文的主
 体部分;所谓合,就是全文结尾,与开头部分遥相呼应,再次肯定论点。
 将“起承转合”具体细化为简单典型、适合于同学们训练的就是两种。
 一是三段论式,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论证中心
 论点)——解决问题。二是因果分析式,基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样。
 三种模式:
 模式一:中心论点加分论点式。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许多名篇都采用这种
 模式。
 模式二:奇妙的“三三制”式,即开头三句话提出论点,主体三段落论证中心,三个事例充当
 论据。
 模式三:六段定“乾坤”。开头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紧承对观点本身或观点中的核心
 概念作简要阐释;接下来三段或分角度或并列或递进或对比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最后一段
 总结、提升。
 在结构框架上,应该用一些关键的词句即“可视化的语句”来凸显。
 如辩证类的架构可以用“然而”“从另一角度看”“实际上,这并不矛盾”“既然这样,那
 么”“既要……又要”之类的“可视化”词句,即使不用这些词句,在行文过程中也需要用
 体现内在辩证思辨的关键语句。
 兼容性思辨架构的“可视化”语句,往往运用“同时”“还有”“不可忽略的是……”
 “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句及其引起的相关语句。
 关联思辨架构的“可视化”语言,往往用“与此相联系”“同时”“深入一步
 ”“首先……其次”等及其体现关系的核心语句。
 发展性思辨架构的“可视性”语句,常常运用体现历史、现实和未来关系的语
 句,如“继往开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察古知今”“在继承中创新”“固
 然……但是……”
 即学即用  牛刀小试
 (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60分)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
 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
 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1)从物质层面:①器能盛纳万物;②器能助人成事;③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④国
 之重器(如“东风”系列导弹)。(2)从精神层面:①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②国之重器(“器
 ”对国家之意义);③肩负荣光,成就梦想;④大国要有大“器”(如“一带一路”之“计利当为
 天下计”的胸襟)。
 答案:(示例)(并列式)中心论点:唯有修炼,方能成“器”。
 主体结构:①修炼器量,方能成“器”;②修炼才识,方能成“器”;③修炼气度,方能成“器”。
 (层进式)中心论点:人生要有大“器”。
 主体结构:①大“器”是兼容并包的器量;(是什么)②有器量才能担当重任,才能成就使命;(为什
 么)③要有器量,就要智慧地修炼。(怎么做)
 (对比式)人生要有大“器”。
 主体结构:①大“器”是兼容并包的器量;②雕虫小技不是大“器”,难堪大任;③大“器”造就
 辉煌人生。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