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 分析论证三要素,把握文本说理逻辑
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凸显了论述类文本注重说理
性和逻辑性的文体特征。对该考点的考查始于2017年的全国卷,以客观题的形式
呈现,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
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
解题指津
一、分析比对句间关系,看逻辑是否改变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①选项与原文句间、分句间的逻 ①选项不注重原文逻辑关系,
辑关系。 导致与关联词语相关的逻辑 因果混乱
②重点关注关联词语:如假设、 错误。 偷换结论
如果、之所以、是因为等。特别 ②拆分长句或对相关信息进 已然未然
是因果关系。 行重组时,出现了逻辑错误。
比对句间关系,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选项】 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
疾病。
【原文】 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
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
【比对结果】 ×
【理由】 原句是一种已然关系,即已经确认的关系,而选项则改成了假设关系。
二、区别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认清其背后依据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逻辑推理中的重要概念,非常容易混淆,也因此,高考命题
人常常设置陷阱。
名称 内涵 句式
满足条件,就会有相应的 “如果……那么……”“只要……就
充分 结果,没有满足条件,结果 ……”“有……就有……”“倘若……
条件 不一定不出现,则这种条 就(则)……”“哪里有……哪里就有
件就是充分条件。 ……”“一旦……就……”
没有满足条件,结果一定
“只有……才……”“没有……就没有
必要 不会出现,满足了条件,结
……”“除非……不……”“除非……
条件 果不一定出现,则这种条
才……”
件就是必要条件。
比对句间关系,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 只要不追求上座率、收视率、点击率,就能消除文化娱乐化,建设
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原文】 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
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 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
重要原因。
【比对结果】 ×
【理由】 “只要……就能消除文化娱乐化,建设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断
太绝对,原文并非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2.【选项】 如果网络数据坚守诚信实事求是,那么劣质产品服务就没有以次充
好的机会。
【原文】 此外,一些创业者为粉饰一个“好故事”,不惜用虚高的数据吸引投资
人青睐。文学创作可以虚构,但虚吹数据实则等同饮鸩止渴。建立在谎言、欺骗
和水分上的“数据泡沫”,终究无法掩饰一些互联网企业经营惨淡的现实。
【比对结果】 ×
【理由】 将原文中的必要条件错误地理解成充分条件。
3.【选项】 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
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原文】 ……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
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比对结果】 ×
【理由】 原文中的“方可”,即“才可”,说明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选项却
表述成“就能”,变成了充分条件,由此可知该选项的推断是错误的。
三、认真弄懂三段论式推理,挖出隐性前提。
三段论,顾名思义是指由两个含有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为前提,得到一个含有新
的性质判断作为结论的逻辑推理。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前提,一个结论”。
(一)三段论的标准形式
①所有A是B+所有B是C=所有A是C
②所有A是B+所有B非C=所有A非C
③有些A是B+所有B是C=有些A是C
④有些A是B+所有B非C=有些A非C
(二)三段论的特征
①两个前提包含三个概念,每个概念仅出现两次。
②前提中有“有些”,结论中也有“有些”;前提中有“否定”,结论中也有“否定”。
③“有些”加“有些”得不出任何结论;“否定”加“否定”也得不出任何结论。
④B叫做中项,在结论中不出现,且前提中一定含有“是B,所有B”的形式。
从三段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
理由。
1.【选项】 由西学框架并结合特殊句式所描述的当下汉语语法,不是土生土长
出来的,因为缺少本质贴切的原理,所以不能指导实践。
【原文】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
代。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
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
【比对结果】 ×
【理由】 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是:“具有本质贴切的原理的语法可以指导实践
”,小前提是“当下的语法也没有本质贴切的原理”,结论是选项的表述,但是
原文中并不存在使结论成立的小前提。
2.【选项】 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就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
的艺术形象。
【原文】 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饱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
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传统的“生生美学”及其艺术呈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
的生存与审美方式,是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与美学。它已经成为当代美
学特别是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对发展当代美学,对建设“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比对结果】 ×
【理由】 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不一定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
张力的艺术形象”。
典题引路
读文支招 典题文本 对点解题
(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第一段论证思路
①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
句①提出问题,即“是
永久 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
什么”?句②③承上阐
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②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
述“记忆和遗忘反转” 2.下列对原文
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
论证的相关分
的原因。句④承句③ 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
析,不正确的
阐述“被遗忘权”的 手可得, 甚至 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③记忆和遗
一项是( )
意义。 忘的平衡反转,往事 正 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
(3分)
本段四句话,先提概念, 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④“被遗忘权”的出现,
再举现象,后说必要性。 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
逻辑严密。 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
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提出观点)
第二段论证思路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
句①解释“被遗 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
① 首先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
忘权”的内涵。 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
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
句②通过与“隐 制的危险。
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
私权”的对比,阐 将选项信息和相关关键
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②与 纯粹的“
述“被遗忘权” 点带入到原文对应区间
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
的特点:是一项主 进行验证。通过比较我
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
动性的权。 们发现:文本第三段和第
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
本段两句。中心 四段都阐述了人类如果
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
集中,围绕“被遗 失去“被遗忘权”就会
的权利。
忘权”的特点展 有被数字控制的危险。
开论述。 此项正确。
第三段论证思路 其次 ,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
本段紧承上文从 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
正反两方面阐述 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 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
了“在大数据时 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 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代”被遗忘的重 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 将选 项信息和相关关键点带
要性。 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 入到原 文对应 区间进行验
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 证。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文本
程度上 都 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 第二、 三、 四段分别从隐
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 私、记忆及主体身份三方面
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 进行了论证。此项正确。
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① 最后 ,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第四段论证思路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
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
句①阐述“大数据 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
忆。②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
时代”人“数据化 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
“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
”的特点。句 人权利的影响。
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 甚至 限制我们的认同。③ 也
②③④⑤承句①,逐 将选项信息和原文对
就是 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
层深入阐述“人数 比就会发现,第三段提
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
据化身份”带来的 到:“如果在大数据时
抑人的力量。④ 进一步说 ,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
危险。句⑥根据上 代不能‘被遗忘’,那
在于权力 不由 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
述危害提出解决问 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
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⑤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
题的办法。 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
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 而是 指向特定的目的。⑥因此,适度的、
狱之中”,以及第四段
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解决问题)
的相关陈述,可见此项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
正确。
隐私边界》)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
总体思路 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
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 了全新论证。
因,阐明危害,最后提 将选项中的信息带入到原文中进行
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比,就可以发现:数字化记忆已经
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带来了问题,而不是“可能带来的
论证层层深入。 问题”。此项错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
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
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
记忆。
解析:A B项,强加因果。“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
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文章第一段中说:“在大数据
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
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
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也就是说,“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
耗费的成本太高”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
忆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C项,以偏概全。文章没说“‘隐私权’的提出”也是
为了对抗大数据。D项,曲解文意。此项说法不符合文意,“对抗数字化记忆霸
权”应掌握“被遗忘权”,进行“适度的、合理的遗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
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
辨析。
解析:B B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
……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并没说“是我
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