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苏教版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七考点突破 学案5 把握鉴赏古代诗歌语言题四大考点

标签: 暂无标签
学案5 把握鉴赏古代诗歌语言题四大考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
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
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
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
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考点1 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考点解读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
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从而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
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现
将炼字相关知识图示化,如下:
  类型           作用                           典例
                           如2011·天津卷《骤雨》颔联“怒涛顷刻卷沙
        具有凝练、形象、生
                           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两句中的“卷”从视觉
  动词    动传神的效果,赋予
                           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
        形象以动态感。
                           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             如2013·湖南卷《钓船归》首句“绿
       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             净春深好染衣”中的“净”字,联系
       点、性质、状态等,还能传达            “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
形容词
       出作者的感情。化抽象为具             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
       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            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
       体、生动、直观、形象。              内心的纯净。
                                如   2012·   广东卷    《   余杭四月      》   颔联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使用了
                                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上
       多个意象名词连用可营造出
名词                             句将“朱樱”“青豆”“酒”三个名
       富有情韵的意境。
                                词(意象)排列;下句将“绿草”“白
                                鹅”“村”三个名词(意象)排列,营
                                造出一种富有情韵的画面。
                         如2015·广东卷《早过大通驿》颈联“风软
       临时改变词性,往往         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两句中的“软”“轻”
       为诗眼,具有化静为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软:使……柔软;轻:
活用词    动、化庸常为神奇的         使……轻。江水本窈深而显冷涩,但在习习晨
       功效。以动词、形容         风吹拂之下竟显得柔软,“软”字很形象地写
       词的活用居多。           出晨风轻轻吹送、江水微微波褶的情状,从中
                         亦可见出诗人的早过大通驿的轻快心意。
       数词或具有虚拟意          如周邦彦的词《风入松》上阕“听风听雨过
       义,侧重夸张渲染;或        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                ,   一丝     
数量词    具有动词意义,凸显         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              ,  交加晓梦啼        
       动态,往往可以产生         莺。”其中“一丝柳、一寸柔情”,形成贴切
       丰富隽永的诗情。          的暗喻,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
      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了感
      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              李清照《声声慢》,具体内容见本考
叠词
      词还可以描摹各种声音,收到              点【教材回扣】栏目。
      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
      临其境之感。
                                 如:2014·四川卷《秋暮吟望》颔联
                                 “  寒山常带斜阳色       , 新月偏明落叶         
      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              
                                 时 ”  两句中的    “  常  ”“   偏 ”  两字   ,   
      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
      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
虚词                               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
      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
                                 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
      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
                                 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
      学效果。
                                 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
                                 与情感。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
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
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联系词的内容,分析上阕词中叠词的妙处。
解析:分析叠词的妙处,首先观察叠词的词性特点,然后解释词语的含义,再分
析其作用。
答案:“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如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
,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真题对接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
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
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
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审清题干。“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指
明了炼字的具体内容         ,  “  所写景物特征鲜明        ”  指明了答题方向        , 主要是分析写景的            
妙处。
2.分步解答。本诗前两句写天刚刚亮,诗人驱车赶路,登上盘绕的五盘岭,三、四句写
登高所见到的江水和群山的景象。远处江水汹涌澎湃,波涛起伏,撞击着岩石,一个“
斗”字形象地写出了两岸崖石耸峙,犹如两兽相斗的形态。“攒”字形容群峰相连,
仿佛聚在一起,太阳隐于群峰中。先描绘画面,再阐明妙处。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
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
之态。
                           解题指津
      1.(2016·天津卷)“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 ,你认为这两个字
      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设问
      2.(2015·山东卷)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方式
      3.(2015·湖北卷)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2014·湖北卷)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第一步:找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并分析其特点。
      第二步   : 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            ( 形态、色泽、特征        ) 和环境特         
解题
      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步骤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或相关背景,明确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情感
      或表现的寓意。
答题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特点)的形象,(分析),诗人借此形象抒发了(或表达
模板    了)(中心)的情感(或“追求”)。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鹧鸪天 东阳道中①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      , 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             , 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 ①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写征尘扑面,去路迢迢,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开篇暗含愁
苦之意,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悲作了铺垫。
B.  三、四句     “   周遭碧、分外娇         ”   写作者置身于绿的海洋、花的世界               ,  精神为之      
一振。
C.下片前三句由景转入,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清楚地看到队首已过了小
红桥。其中的“旌旗”借指军队。
D.  最后两句中的       “   愁   ”   字是寻觅      “   相思句     ”   构思过程中苦恼的         “   愁   ”   ,   不知不     
觉中才    “   摇断    ”    了马鞭的     “   碧玉梢     ”   ,  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                  
心情。
解析:A 全词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没有“羁旅之悲”。
2.简要赏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中的叠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在这句中叠词有两个,“历历”“萧萧”,答题
  时首先要说出该词在文中的意义,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和抒发的情感。
  答案:“历历”是清楚明白,分明可数的意思。穿着戎装的战士们,衣着威风,
  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萧萧”指骏马的声声嘶鸣;(陈述内容)两个
  叠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军容雄壮的场景;(表达效果)渲染了作者因能为国效
  命,一展抱负的喜悦欢畅心情;(情感角度)同时这两个叠词音律和谐,读起来,
  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艺术效果)
                  考点2 鉴赏诗歌的诗眼
                           考点解读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
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仍然属于
炼字的范畴。
“诗眼”可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所谓“句中诗眼”,是诗歌某句中
最精练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
性、翻出诗句的新意性等作用。所谓“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
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
                           教材回扣
阅读《登高》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有人评论说,“悲”是杜甫《登高》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解析:本诗共有八句。第一联写远景及高处的景色,用环境衬“悲”;第二联
写近景及低处的景色,也是用环境衬“悲”;第三联写自身的状况,本身就含
“悲”;第四联用“苦恨”等正面写悲。
答案:同意。“悲”字是点睛之笔,四联分别写眼前景象的悲凉,时光飞逝、
壮志难酬的悲慨,流落他乡的悲苦,国破家亡的悲愁。四联均暗含了作者忧国
伤时的悲痛心情。可见“悲”是全诗的关键。
                           真题对接
(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联说,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
半暗。但无论是月色还是灯光,都不是皎洁明亮,而是一片昏惨暗淡,表现出旅舍中的
清寂冷落。以景烘托心情,写自己漂泊之烦乱心绪。颔联写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
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得早;虚写在梦境中不觉得山高水长,回到家乡,表现怀乡的感
情。点明了“乱”的部分原因。颈联,意境提升,转写“坐感岁时”,抒发对国运的感
慨,这也是引发心绪烦乱的原因。故心绪烦乱的主要原因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
忧虑。尾联说蝉声聒噪,以景衬托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
滴漏昏暗的灯光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
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
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题指津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
设问方式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第一步,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全诗围绕该词写了哪些内容。
解题步骤
          第三步    ,   点明该词在奠定基调、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上所起的                       
          作用。
          本诗(句)诗眼是(词语),全诗(列举内容)都体现了这个词语。内
答题模板      容上:奠定了(术语)基调,营造了(术语)意境,表达了诗人(中心)
          感情。结构上(术语)。(涉及不到的可不写)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凝香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
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
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
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
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
净的湖水    ,  白云驻足    ,  让人心灵清醒明澈        ; 泉底砂石如玉       , 清寒的泉流冲激       , 悦耳      
清幽。
D.本诗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
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解析  :B  “ 他不打理政务     , 醉心自然风物     ” 错误  , 这是对诗歌意思的曲解        , “
一尊风月身无事”,“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因为诗歌的注释已经给出了说
明“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诗句中也有体
现,“千里耕桑岁有秋”,齐州境内,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人心
安定;故而官衙中政简讼息,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
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与一般的炼字题有所不同,因是全诗的诗眼,故应结合全诗来分析
  “幽”的体现。可以从景、人、情三个角度来分析“幽”之体现。
  答案:①景幽。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湖水清幽,寒
  流激荡。②人幽——闲。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诗人才有闲情
  探幽览胜。③情幽——雅。作者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
  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考点3 鉴赏诗歌的“炼句”艺术
                           考点解读
炼句,顾名思义,就是锤炼句子,经过诗人反复锤炼的句子,一般是最为传神、最
能使全诗生动形象的关键性句子。它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
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高考对于炼句的考
查常有:理解诗句的含意;分析诗句传达的感情;赏析诗句的技巧;解说诗句的作
用等。
题型1  分析物象特点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
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请问    “   莫道不销魂      ,  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三句好在何处呢        ?  试用自己的语言         
回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还原这三句的画面:词人迎着寒风,看着满园枯萎凋零
的菊花,顾花自怜,认为憔悴愁绝的自己比菊花更消瘦。然后从表达手法的角
度来赏析,阐释时还需结合意境和情感。
答案: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
”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
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
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
个叠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
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真题对接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诗句赏析题,答题思路是“手法+诗意+情感”。
  手法:“明朝”点明所写内容是作者想象,是虚写。“丹枫”表明时令是秋天
  ,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很明显,这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
  诗意:“系钓舟”描写的是钓翁的生活,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的愿望。
  情感:通过想象归隐后的生活,加上颈联“空许国”“只生愁”的铺垫,隐隐
  流露的是作者报国无门的无奈和苦恼。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
  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题指津
       1.(2015·全国Ⅱ卷)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
       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设问
       2.(2015·四川卷)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方式
       3.(2014·广东卷)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4.(2013·辽宁卷)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解题     第二步,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
步骤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第三步,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     这句诗是(含意)意思,运用了(术语)手法,写出了(描绘)景象,营造
模板     了(术语)意境,表达了(主旨)情感。(涉及不到的可以不写)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 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
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怀王梦见
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
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
天伦之乐。
C.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写法上从对方落
笔,比单纯写自己的相思更富有情致。
D.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
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A “首联开篇侧面写离别的哀痛”说法错误,应为“正面描写离别的哀痛”。
2.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
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
情感。本题作答时,围绕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比喻和对比三种手法,结
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
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
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③运
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考点4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考点解读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
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
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诗人的不同作
品,语言风格有时也不尽相同。
我们在鉴赏诗歌语言风格时,要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古代诗歌常见的
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等。
                           教材回扣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
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用术语概括出语言风格,然后从词中举例分析该风格在词中的具体体
  现。关键在于准确概括风格           , 这需要细读全词       , 并联系已积累的语言风格作出                  
  判断。
  答案:这首词语言优美、清新、自然,简洁明快,抒情性强。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
  幅幅清晰鲜明的画面,景色、人物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如上片“春水碧于天,画
  船听雨眠”与下片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合起来就是一幅“江南好”的
  图画,画中饱含作者对江南的依恋之情和有家难归的哀怨之感。
                           真题对接
(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
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
  此,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
  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即可。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
  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
  平淡深长。
                          解题指津
        1.(2013·湖北卷)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
        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设问
        2.(2013·天津卷)“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
方式
        的豪放特点?
        3.(2011·湖北卷)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第一步,明特色,即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豪迈雄奇、沉郁顿
        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
解题      刺等)。
步骤      第二步,析文本,即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析情感,即指出该种语言风格对营造诗歌意境,表现诗人情感
        的效果或作用。
答题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风格)是(术语),通过(具体分析)的描写(刻画),写
模板      出了(效果作用),表达了诗人(中心)的感情。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
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
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
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
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解析   :C   “   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                 ”   说法错误     , 作者并
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谕。
2.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已经给出赏析的方向——婉而多讽。“婉”是指委婉;“讽”,是
  指讽刺。“婉而多讽”的意思是用委婉语言,来表达讥讽的意思。答题时,通
  读诗歌,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本诗分别是如何体现“婉”和“讽”。
  答案:①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
  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
  彼,用语委婉。
②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一
样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
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之人。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