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天津市专用)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天津卷题组
1.(2019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
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
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
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
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
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
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
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
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造美
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诗句“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对仗工整,上句写山,山色苍茫,下句绘水,水光映夕照,描绘了
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
(3)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学科素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要善于知人论世,留心注释。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仍
漂泊异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洋
溢着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流露出飘
零之痛。
2.(2018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
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
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
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易
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答题时
语言要流畅、优美。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拂。良
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感,实
际上要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
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
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
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
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
失望,渐渐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渊明
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
易错警示 诗歌选择题常见设误类型
①意象的含义不对。
②手法不准确。
③对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④语言风格表述不正确。
⑤曲解诗意。
方法技巧 描绘诗句画面的方法
诗中有画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描绘诗句画面,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握诗歌的情感,
最后结合诗歌意象意境,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2017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
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
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
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
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
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
面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
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
审题方法 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入手。此诗是王
安石的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是“无累”“有机”,所以从词语的角度找到突破口。有时可借
助抒情方式进行分析,若是借景抒情,必须理解体会画面的特点,进而概括情感。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
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胸
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
含蓄深长。
疑难突破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以动写
静、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修
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而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集
中在某一联诗句中,答题时要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艺
术效果。
4.(2016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
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1)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
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
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
(2)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联想等。本诗颔
联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由此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
法;“秋原人外闲”,用秋原的空阔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可知还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3)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如何理解”,既
可以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的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由此诗生发的联想。
诗歌赏析 王维山水诗歌的特点,是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或
静谧恬淡,或气象萧肃,或幽寂冷清,表现一种对现实的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这
首诗表现的就是恬淡闲适之情。
诗人起句便写端居室中,显得宁静安闲,不与世间接触。端居室中,并不封闭,他眼望室外,遥望
远山苍云,与云山自然相合,表现一种恬淡适意的情怀。这诗句的艺术张力较强,给人以广阔的
联想空间。读着这样的诗句,一些读者也会感到诗人的心事浩茫,寄托遥远,表现一种强压纷繁
的思绪。
颔联使用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除了对仗工整外,还采用了对面敷彩表现法,本为鸟在落日时
飞上飞下,被诗人表现为“落日”在“鸟边”落下;本为人在秋原上心闲意静,诗人却说秋原在
人心之外显得安闲。
颈联表面上写自己只看到遥远的山林,而不见自己的屋檐,实际上表达的是心胸宽阔,视野博
大,寄情山水,早忘记了身边的琐琐屑屑,忘记了人世的纷纷攘攘,达到与自然冥合的境界。
尾联回到人世,但不是世俗的人世,而是仙风道骨般的境界,乘着明月,等着友人,门无须关,窗不
必闭,一切适意,一切自然,何等闲适!整首诗突出一个“闲”字。颔联对句直接出现“闲”字,
而整首诗则处处体现“闲”。写出了三层“闲”的境界。一为景闲,山林自在,鸟儿悠闲,秋原
无扰。二为心闲,诗人在道友裴迪的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一派安闲之境,
一怀安闲之意。三为境闲,诗歌营造了一个安闲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
水、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
5.(2015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
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
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 (1)首先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即前六句,并注意题干中的条件“雨后”,排除写雨中的
首句,即可从诗中第二至第六句概括出答案。
(2)只要考生熟悉“艺术手法”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注意从多角度思考,就很
容易看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再按照要求“结合诗句说明”即可。从律诗的角度看,颔联、颈
联一定是对仗的;从“柳拂鞍鞯”中可以看出柳是动作的发出者,运用了比拟手法;根据颈联中
的“红”“绿”这些表颜色的词语,“香”这样表嗅觉的词语,以及“拂”这样表触觉的词语,
可以看出诗句运用了多角度及通感的描写手法。
(3)从诗歌标题“雨过至城西苏家”可知,诗人是雨后天晴时到城西苏家访友;由诗中写景字词
及“痛饮”一词可知诗人忙中偷闲的快乐、喜悦之情;联系注释内容,再联系苏、黄二人的师
生友情,不难得出诗人因苏轼贬后授职而对自己的仕途踌躇满志的感情。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课标全国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 (1)C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
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
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
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
句”意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
句,在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
作的艺术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易错警示 “两防”“两注重”准确解答理解诗句含意题
(1)防止句意理解偏差,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诗歌的意思。
理解句意,不能主观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比如解答上题要重点理解尾联中的“此
中”“佳句”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2)防止延伸义理解偏差,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把握诗句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诗句体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注重从诗歌整体
进行分析。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如看到“竹子”“梅花”就想
到“气节”“高洁”,还要看这些描写对象在整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等。
2.(2019课标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
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D
(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
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D项,诗人“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误,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
报”的意思,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
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
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
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
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
3.(2019课标全国Ⅲ,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B
(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
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
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念。
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
水粼粼闪光”。
(2)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诗是
一首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一、二句中“花草齐”“东西飞”,五、六句“农妇白纻
裙,农父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犹如儿歌,和刘禹锡的诗风十分相似。《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故,含蓄委婉。
4.(2019北京,13—15,1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
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
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
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
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含意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
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桃李依然是仆奴”并不是描绘,而是评论,
作者认为在画家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
梅花的奴仆,故C项错误。
易错警示 五种表达方式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梅
花,但是并没有描绘桃李,而是对桃李进行评价,认为无论桃花、李花怎样鲜艳,依然只能算是
梅花的奴仆。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选材、构思的能力,体现了
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审美情操。
第一首,将梅花和桃李进行对比,表达了桃李虽浓艳但在品格上却不如梅花,赞颂了梅花高尚的
品格,故B错误;第二首诗,古代公主的梅花妆如此之美正是经由仁老之手,以此赞美画家高超的
画技,故C错误;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突出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为了赋予
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不拘形迹地模仿自然,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
备的境界,故“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悖于作者的写作意图。
知识拓展 九方皋是春秋时代一位善于相马的人。伯乐将他介绍给秦穆公,令他去找好马。
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说:已经找到了,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牵,却是一匹黑色的
公马。穆公就将伯乐叫来,说:“糟极了,你派去找马的那个人连毛色、性别都分不清楚,怎么
能识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叹息说:“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吗?可真是胜我千倍万倍。他看到的
是精而不是粗,是本质而不是外形啊。”后来果然发现,那是一匹了不起的好马。“意足不求
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是说仁老是九方皋转世投胎,即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
马。
(3)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体
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鉴赏诗歌的品位。
第一首诗,描写梅花纵使变成黑色,也不失梅花的清姝、淡雅的神韵,作者对梅花的认识不拘于
形貌和颜色,形神兼备,更求意趣和清姝的神韵;第二首诗,作者用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独特的美
妆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类比,不仅描写了梅花的娇艳之美,更赞美了画家高超的画技。客观世
界中虽无墨梅,但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体现了画家对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认识。总之,第一首诗
侧重描述梅花的清姝气质,第二首诗侧重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5.(2019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
位。(2分)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1)造访 朱门
(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
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着重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体现了把握语言
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此题,需注意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空:诗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
斋”的意思是初秋拜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第二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的“朱门”,意思是豪门权贵,可以用这个知识帮助理解“朱门冷静似闲居”一句中的“朱
门”。
(2)本题考查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古代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
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之一。主要从侧面(包括环境和他人)
烘托、细节刻画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联和颔联用“高树蝉声”“似闲居”“重装墨
画”“香薰一架书”等内容表现将军的文人气质;其次,用“侍儿知礼数”衬托主人的素质与
修养;另外,“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正面表现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方法技巧 “四角度”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角 度 解 说
看标题、 根据标题、注释甚至试题题干、选项的提示,初步揣摩人物形象。
注释
赏景物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形象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间接流露。
(意象)
抓描写 抓住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析典故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自况,或曲折含蓄地抨击时
弊。
6.(2019江苏,9—10,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
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现掌
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
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
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
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着重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的学科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
人格化的精神品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
作者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
与刺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
方法技巧 分析情感三方法
(1)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句的情感指引了方向。
(2)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
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当然不排除用乐景
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的衬托手法。
(3)品诗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
领悟感情。
7.(2018课标全国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
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
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
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
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鉴赏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
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
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
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
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
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
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
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
8.(2018课标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
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
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
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
以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
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
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
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
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
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
觉酣畅淋漓。
诗歌鉴赏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
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
成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
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
宴之中消磨时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
急切地愿为消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
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
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
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
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
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
9.(2018课标全国Ⅲ,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
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A
(2)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
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
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流
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
易错警示 古代诗歌设误角度与陷阱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
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多羽
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精卫的精神,侧面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
崇敬之情;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的子孙,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坚韧不拔、
前赴后继的精神。
解题步骤 评价思想观点“三步骤”
10.(2018北京,14—16,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
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
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
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
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答案 (1)D
(2)A
(3)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
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
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
解错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
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
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疑难突破 “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景色,
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3)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
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
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
方法技巧 鉴赏艺术特色“三角度”
①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及深层含意。②分析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及其效果。③分析表达了作
者何种感情。
11.(2018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
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
音之许。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由“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
堰”“看花多上水心亭”三句可概括出刘禹锡“闲”的表现。由首句“别离已久犹为郡”
可推知他如此之“闲”的原因除了热爱自然山水,还有长期得不到升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情应更远”可看出刘禹锡诗歌水平更高,表达
诗人由衷的钦佩之情;从“醉中高咏”可看出刘禹锡境况悲凉,诗人对此深表同情;从“有谁
听”可看出诗人认为自己能成为刘禹锡的知音。
12.(2018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答案 (1)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
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
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
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知识拓展 诗歌中常见的5种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⑦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乡念亲;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盛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
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诚心志的告白。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
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
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
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
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
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
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
知识拓展 何为“点染”?
(1)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
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
道:“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
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2)《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可见,“点染”
也是修饰文字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
13.(2017课标全国Ⅰ,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
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E.诗中说自己老病,
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
(2)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
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接着看有没有
使用什么表达技巧。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
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
悦之情。
方法技巧 炼字、炼句题解题切入点:
①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用和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
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②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
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双关、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
面描写结合等。
③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
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诗歌赏析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
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
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的考场
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渲染祥瑞肃穆
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
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
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
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其实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
国选出良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4.(2017课标全国Ⅱ,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
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1)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
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
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
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
方法技巧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
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
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
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塑造
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
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
处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
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15.(2017课标全国Ⅲ,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
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
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CD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
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
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
联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首
联,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
人,一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
的失落;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
着喜悦之情。
方法技巧 准确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技巧
①小序与注释,认真来研读。
②置身于情境,自然能体会。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模拟声情,化身为诗人,自然
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③逐句去分析,品准关键词。不要随意引申,不可无中生有,即“品准”。
16.(2017北京,15—17,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
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 (1)C (2)B
(3)《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
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
悲苦。
解析 (1)“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误,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巴峡以丘陵、山地居多,很
难有万亩良田出现。
疑难突破 井: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唐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
庆,万井相欢。”“万井出”的意思是“万家井邑出现”。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通过鸟雀声渲染凄凉氛围,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传递出思乡之情。B项中,“雁声急”和“客程遥”写雁声的急切凄惨,归程遥远,表达了作者
的思乡之情。
知识拓展
王昌龄《古意》 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清筝向明月,半
夜春风来。
晁补之《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
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张耒《感春十三首》(其八) 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老农城中归,沽
酒饮其妇。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丰年坐
可待,春服行欲补。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五首》(其五) 笋改斋前路,蔬眠雨后畦。晴江明处动,远树看来齐。我语真雕朽,君
诗妙斫泥。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3)从意象的感情色彩入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
巫峡气萧森”中运用的意象,如“猿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冷、悲苦的,可以分
析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的凄凉意象,情感更加悲伤;而王维的《晓行巴
峡》则更加侧重暮春时节的“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
峡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
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
方法技巧 诗歌的比较阅读,可以从意象的特征和感情色彩方面入手。例如:王维的诗整体选
取的意象都偏明亮向上,情感也并不消沉,哀而不伤;郦道元的诗和杜甫的诗选取的意象都偏消
极暗沉,情感比较悲苦哀伤。
诗歌鉴赏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在浣洗,
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上行走。登上高处,
万家井邑出现,极目远眺看得清两条支流。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用故里的声音啼叫
着。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排解“我”背井离乡的愁情。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诗人行经巴
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
阵鸡鸣。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
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
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此可为一种说法。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
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
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自己的离别之情。
本诗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乡之情,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来说,全诗所表现出
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17.(2017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
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1)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的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
时代来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
“空”“五更”“画角”来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
(2)本题考查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赏析”题,必然涉及“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
面。“明朝”意味着是设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可以说“以景结情”“寓
情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
18.(2017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
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
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
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
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核心事件来概
括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
极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
官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
它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核心为“卖地黄”。
(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
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人饿
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内容
和作用。
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
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
的饥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
对立。
诗的开头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
因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
而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
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
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之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
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来的地黄只是被用来给马做
饲料。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第一,穷人的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
却有饲料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
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娇贵,那些主人的
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
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
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
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之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
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
19.(2017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
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
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
“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
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蜀道沿途景
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
方法技巧 鉴赏诗眼解题技巧
①明确指向
围绕“诗眼”命制的试题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例如:
a.某联(某句)中的“×”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好在哪里)。
b.分析“×”字的妙处(或表达效果)。
c.请简要分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这些试题的指向各有不同,明确了试题指向,才能准确作答。
②就诗论诗
赏析诗眼,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例如,诗眼若是活用的词(以形容词的活用居多),就要解读
其是如何化平淡为神奇的;诗眼若是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以拟人居多),就要解读其是如何恰到
好处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也不能简单列出几个概念、术语,要结合
具体诗句或诗歌内容分析。
③善用比较
有的试题要求在比较中解读诗眼,有的试题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但一般都采用作比
较的方法来赏析诗眼。常见题型:
a.诗歌中的“×”字,有的版本写作“×”。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b.这首诗第×句中的“×”可否换成“×”?请简述理由。
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能用“到”“过”“入”“满”等字替代,
是因为“绿”字以鲜明的色彩激起了人们对江南春色的想象。
④注意规范
解答赏析诗眼题,一般采用以下步骤:释含义,阐释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有活用现象或使用了
修辞手法的,应点明);描景象,展开联想描述字词的具体景象;点情境,揭示字词营造的意境、表
达的感情。
20.(2016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
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
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
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
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
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1)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
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2)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
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
“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
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
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
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
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
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
诗歌赏析 《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
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切
中题旨,渲染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
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
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
达稳妥,以江水壮阔的气势来比喻盛唐的国力,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意蕴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
子的惆怅。
总之,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汉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
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
想。
21.(2016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
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
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
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第二问,可结合
“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
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
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言,
然后思考“做了哪些铺垫”。“画工如山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与
原貌不同,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风”形容玉花骢的神奇雄俊。
诗歌赏析 这八句诗节选自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在这八句诗中,诗人细腻地描写
了曹霸将军画玉花骢的过程。
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各不相同,无一逼真。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的
赤色台阶前,昂首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作画前曹霸先巧妙运思,
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画成。曹霸所画的马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
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神奇雄俊,作为画马
的有力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这八句诗
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至极。
22.(2016课标全国Ⅲ,8—9,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
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
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
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
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
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
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 (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释含
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嫌”“犹”强调尽管岁月流
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认
为“弱”“昏”两字较好的,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
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2)由“三十年前学六韬”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不为家贫
卖宝刀”表示作者一直把宝刀藏在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尚嫌弓力软”“犹识阵云高”表明作者认
为自己还能上阵杀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思想感情。辛弃疾
《破阵子》的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了全词 的情感基调,以沉痛的笔调,表达了英雄白首、功业未
成的悲慨。
23.(2016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
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
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
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
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1)词的上阕共四句,后三句每句一事。从“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里,可归
纳出“受辱亭尉”;从“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概括出“射虎中石”;从“落魄封侯事,
岁晚田园”概括出“功高难封侯”。这些事迹,表现了李广晚景凄凉的境况,这与作者的人生
经历有关,有共鸣之意。
(2)“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的序“因念晁楚老、
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再借汉言宋,表达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愤慨,讽刺宋朝求和讳
战、斥退一切抗战者的弊端,批判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劣,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凉。
24.(2016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
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
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
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
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
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
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1)“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
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
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
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2)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一句,因
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者的
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方法技巧 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一般方法:
1.结合题干,分析要求。“结合作品”说明考生要联系文本,不可文外延伸。“简要”则提示
没有必要大篇幅展开。“情感变化”则是作者前后人生态度的转换。
2.联系文本,分析情感。这是一首元曲,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感情变化,不妨将这首元曲分成
三个层次,依次对每一个层次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最终总结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诗歌赏析 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后,地点是洞庭湖边,对岸青荧的灯
火衬托出客船的冷寂。“孤舟夜泊”“灯火青荧”,形象、色彩有如一幅绘画佳作,足见作者
驾驭语言及构筑意境之纯熟。孤舟无伴,船外又是白茫茫一片,可想而知,作者只能蜷缩在船舱
中,从而自然地过渡到“舟中”的画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它补出了严
冬的时令,还以其若实若虚的意象启人寻绎。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
“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描写的是作者的一种想象。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
的“朔风”实是作者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由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
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劲烈的风声使作者产生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于是才有“推开篷”
细看究竟的举动,这样看来,“朔风”在这里还有陡至的意味。作者因为朔风的骤起而推篷,却
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句中的
“豪”字,不仅属于“诗”,还是对“风雪”的形容。一来它表现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展现出
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这首小令往往于无字之处蕴藏隐微之意,再
次证明了作者遣字构象的巧妙。
之后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
寂悲冷一扫而光。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是以羁旅为题材的元散曲
中的一个开阔雄壮、别开生面的佳作。
作者以拟人化手法,写风与雪斗争;而作者又与风雪斗争,颇具战斗气息,潇洒放达,无拘无束。
全曲风格豪迈,表现了作者抗风斗雪的啸傲气度。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2014天津,14,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案 (1)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 春风将尽 子规啼叫
(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
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抓住关键词“暮”的含义,在文中找到与“暮”相
关的具有暮春特征的具体意象作答即可。
(2)作答时要找出描写桃花的诗句,“无人见”表明无法通过视觉直接描写桃花的形态,但后文
又写到“涧水香”,涧水是不应该有香味的,那么它的香味从何而来?只能是来自飘落的桃
花。本诗虽未直接写桃花,却通过涧水之香暗写了桃花之香。
(3)《暮春》中作者通过落花、柳绵、东风、斜阳、子规等带有明显感伤、哀愁特点的意象,
为我们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中作者用清新明
丽的语言写出漫步春山的所见所感,通过流莺、飞燕、落花和涧水等意象,描绘出一幅优美恬
静的暮春山景图,表达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2.(2013天津,14,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龙门,
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
概。
(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
祝愿。
解析 (1)结合“凉”来理解“嫩”的含义。
(2)结合大鹏、丹凤、北海、太阳、书剑、路等意象的内涵及其营造的意境作答。
(3)结合例子指明虚写和实写的内容,以及词人借此表达的情感即可。
诗歌赏析 此词上阕前两句为秋季的环境描写,用词清新,环境清爽。接下来两句词人运用想
象为廓之加油祝福,“禹门”“桂”都是考试得中的意象。
下阕词人运用大鹏、丹凤等豪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还塑造了一个儒雅刚健、很
有气概的书生形象,把辛词的豪放风格充分表现了出来。最后两句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
的心情,真挚表达了对应考者廓之的美好祝愿。
3.(2012天津,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
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等
色彩:“碧”与“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 (1)政缘:正因为。肯:表反问。野菊的形象正在这一正一反的描写里,抓住反问句和诗
歌的寄托,可得出野菊品性高洁的结论。
(2)颈联即第三联,鉴赏诗歌的角度可以是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诗歌突出特点
等。“枝黄”是借代用法,代菊花。
(3)陶渊明赏菊,是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作者别出心裁,用拟人的手法反其道而行之,写东篱
菊花向陶翁邀宠,与生在野外的菊花无人欣赏却不减其香形成了对比,相比篱菊,又高洁了不
少。作者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借对野菊的歌颂表达了自己孤标高洁、不逢迎、不
哀怨、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追求。首句用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典故,写野菊未曾成
为诗人青睐的对象,更不肯混同流俗作为重阳的点缀。一个“况”字已区别于其他的菊花。
颔联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在野外,人迹罕至,但野菊并不因此而减弱自己的色与香,其坚定可见一
斑。颈联表达了自己对野菊的喜爱之情,无论如何都要折一枝欣赏。尾联则再用典故,用拟人
的手法不写陶渊明爱菊,反而写篱菊邀宠来衬托野菊的遗世独立,孤芳自赏,让人耳目一新,印
象深刻。
4.(2011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
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
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
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
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解析 (1)这是一首写农村中夏日急雨之壮观的写景诗。诗中写的是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
早就骑着牛去溪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
溪回村,可是雨又“骤晴”“山又绿”了。首联写夏雨将至未至,忽而已至。俗谚语“夏雨分
牛脊”,只有牛头牛尾之间,风雨已至,“泼浓墨”写色,“翩车轴”喻声。颔联用多种比喻写
风雨之势。“怒涛”“卷”借潮水之汹涌比喻雨势奔腾。以“鸣瀑”喻军声,又以“军声”
喻风雨之声。“鸣”“吼”突出声音之大。
(2)“骤晴”写出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同时呼应标题“骤”;“山又绿”写出雨洗之后山
色更加翠绿,“又”字写出牧童怨雨骤来,忽而又停的心情。“绿”写出牧童欣赏雨后山色的
闲适心情。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
面性,能自圆其说即可。
5.(2010天津,13,6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乌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
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 (1)暮春 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
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
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 (1)诗中首句“飞花欲尽春”即已明示:峡口飞花飘荡,已是暮春时节。
(2)雍诗“身是忆归人”,司诗“同为客”,点明作者的处境,联系古诗文中客居他乡多有思归
之情,即不难概括出答案。
(3)司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雍诗表达情
感较为复杂,既有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喜悦。所借景物为清新的
早春,为乐景。
6.(2015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
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
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1)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明显的不同在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的
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虚写,写的是诗人出发之前的想象之景。
(2)鉴赏思想感情,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诗歌尾联的大意是:勤于王事不敢嫌道路遥远,只有在
梦中才能偷偷回到家乡。然后通观全诗,把握感情。前六句极言北庭环境的艰苦,最后两句笔
锋一转,表达了诗人虽有勤于王事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但思想上还是爱国情感占上风。
7.(2015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
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
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
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意思
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
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
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
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
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
晚唐衰飒的诗风。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
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2)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诗人客居馆
舍,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然而,几番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
净域”来为自己解嘲。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酒精的作
用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要好好地保存珍贵的朝
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到
这儿,诗人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心中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一直等
到大唐复兴,到那时我再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直抒悲凉之思,
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
8.(2015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
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
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
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
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
情感。
解析 (1)鉴赏词句中的关键词,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作动词,沾湿;“迷”,使动
用法,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
色,使归艇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
度。
(2)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人论世,这首词的作者张元幹是宋代爱国词人。其次要
结合语境,分析词句内容。“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两句的大意:心中沉闷极了,只想
一醉方休,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起舞闻鸡酒未醒”一句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闻鸡起舞是为了报效国家,却是在“酒
未醒”之时;“潮落秋江冷”一句写眼前之景,让人倍感凄凉。最后总结出词句所表达的思想
情感。
9.(2015浙江,21—2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
① ②
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 ,扫空眼底 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
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①
②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案 (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
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 (1)分别从“浔阳”“月色”两个方面思考,写出与之匹配的相关诗句即可。
(2)①从“雅调”“旧谱与新声”可知是从乐曲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正面描写。“爱当垆
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曲的演奏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是写乐曲旋律
的复杂变化,“天然律吕”是写乐曲声律的高雅。
②从“洗耳为渠听”可知是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侧面描写。“天气暖犹轻”“轩
窗静来偏好”是通过气氛感受,“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通过典故联想,“语溪
乍雨初晴”是通过景色渲染来描写。
10.(2015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
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
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
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1)鉴赏诗歌的意境美,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前六句写的是:满月当楼,寒江潮涌,月洒波
中,金光摇而不定;月临席上,光彩柔美;空山静寂,月明星稀。其次是要找准意象,前六句描绘的
意象有“月”“楼”“江”“扉”“席”“山”“列宿”等。最后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画
面即可。
(2)虚,指回忆或想象;实,指眼前实景。回答本题只要弄明白虚指什么、实指什么即可,本诗最
后两句中,上句诗人遥想故园秋景,是虚写;下句回到现实,是实写。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
之情。
11.(2015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
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
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
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
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
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1)题中要求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可知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
来进行说明。由“豁尔”可知是白天,由“月正圆”可知是夜晚;“山曲”“平川”“树杪”
“峰头”等表现地点转移的词语体现空间变化。
(2)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考生须整体把握诗篇,才能领略到“荒”“瘦”二字的丰富意
蕴。这首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全诗写得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荒
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则写出了山区农村苦瘠贫寒的面貌,表达出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
困苦的忧虑。解答本题需要从用字特点、意蕴等角度分析其妙处。
12.(2015福建,6,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
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
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
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组织答案时应重点分析怎样写
景。此诗首联状夜,写北斗垂宇,银汉浮天,写得苍茫空廓。颔联状秋,写风过树林,一叶飘零,露
浸衰草,百虫嘶鸣,写得深沉落寞。
(2)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走笔抒怀,写卧病,写吟诗;然病中所思,诗中所吟,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
关,那铁马冰河的边防,那驿炬来迎的抗金前沿。全诗从状景始,以纪怀收,而纪怀藉状景为铺
垫,状景因纪怀见精神。诗的题目、小注也是组织答案的重要信息。
13.(2015广东,10,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
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软”可形容风,即微风吹拂,给人以软绵绵的感受;又可形容江水,即微风吹拂,江面
微波荡漾,江水像绸缎一样波动铺展开来。“软”既是一语双关,又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化
视觉为触觉。
(2)“过”,路过,经过,首联介绍经过大通驿的时间,晨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颔联写过大通
驿时景物与地点的变化,远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便过了河湾,红树已在身后;颈联写通过大通
驿的舒适心情;尾联则写通过大通驿的美景,由眼前美景联想到绘画美。
解析 (1)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明确词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本题中的
“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
双关的用法。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并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
(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诗题中的“过”字在文中
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
“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
三年模拟
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每篇建议用时10分钟
1.(2019和平区二模,1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秋风二首(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带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
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桑榆晚景的感伤,都营造了凄婉、压
抑之境。
C.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受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
处,寒冷凄绝。
D.第七句中“白发”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白发苍苍的老人;“庭树”则化用陶渊明《归去
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颜”。
(2)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2分)
(3)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中有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B
(2)视听结合,借景抒情。
(3)“不知明月为谁好”,写诗人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但用语俏皮,写自己妒忌他人团圆美好,
悲中带乐。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倚靠庭院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但白发归乡,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解析 (1)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第二句“东流之外西日微”写江
水东流,夕阳西下,给人以时光流逝、桑榆晚景之感,可是“不尽长江滚滚来”并没有给人“桑
榆晚景”之感。
(2)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艺术手法的掌握。艺术手法的范围极其宽泛,既可以是修辞手法,也可以
是表现手法。颔联既写了所听之声,又写了所见之景,还借此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3)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考生要理解“悲中有乐,乐中有悲”的内涵,找出后四
句在“悲”与“乐”之间的转换。
2.(2019南开区一模,1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观夜潮[注]
[清]吴锡麒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 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此诗于夜间观潮时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点明观潮的时间、地点。楼高方能极目,江宽才有大潮到来时的壮阔恢宏。首联平平
而起却为后文做好了铺垫。
B.颔联,“如山涌到雪千盘”正面写大潮初来时的形象,潮水高如山,又如盘中之雪,化动为静,
写潮之形。
C.颈联,“鱼龙”状潮之形,“卷地”见潮之力,“星斗摇天”写出大潮的声威。
D.此诗中的“待”写出对大潮的期盼,“忽”表现了潮来时的惊,颔联表现了观潮人心怀壮阔,
景中有情。
(2)此诗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3)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隔岸忽沉灯数点”。(3分)
答案 (1)B
(2)潮声消隐,明月西沉,江面微澜,塔影倒映。(1分)描绘了一幅夜晚登楼观潮所见的,大潮退去
后塔影倒映,江面微澜的画面。(时间、地点共1分,画面特征1分)
(3)诗人登楼观潮,大潮初至,波涛涌起,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对岸灯火下沉,化静为动。此句以一
些灯火突然消失暗写潮至,更见大潮初来时因其令人恍惚恐惧的声势力量而生出的紧张心态。
解析 (1)“如山涌到雪千盘”写的是动景,没有化动为静。
(2)考生应结合尾联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用简洁的语言将尾联描写的内容描述出来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并要求从动静的角度赏析。考生首先要掌握诗歌中有关
“动”“静”的概念,另外还要分析此句中是如何体现动静的。
3.(2019十二所重点中学联考一,1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
[注] 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②属玉:
水鸟名。③舂锄:白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在寻常事物的形象中参以名理,颇具理趣,写
景淡雅而有风致。
B.“身闲心苦一舂锄”中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
C.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
鱼,表达了努力仕进、不甘淡泊的心境。
D.尾联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2)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3)本诗颈联反用典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蕴含的情感。(4分)
答案 (1)C
(2)描绘了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的一座孤城受风吹雨打已经三日了,“小市人家”只能
以菜蔬度日,小城生活质朴恬静。
(3)颈联诗人由网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典故本是说只有愿
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作者却一反其意,以临渊而不羡鱼,表达他对荣利的淡然以及自甘
淡泊的思想感情。
解析 (1)应是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2)考生应当将首联描绘的景色用简单的语句描绘出来。
(3)本题题干点明手法为反用典故,因此考生首先要思考本诗反用的是何典故,根据“临渊”
“羡鱼”等关键词可以想到典故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然后再根据诗歌的具体内
容分析情感。本题包含了分析手法与情感两问,并且两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需要考生认
真理解诗句,挖掘其中的内涵。
4.(2019南开区二模,1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出嘉峪关①感赋四首(其一)
林则徐②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 ①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七十里。②林则徐于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年6月
被充军伊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万里征人驻马蹄”是全诗的立足点。这首诗从同一视点上,写出对象雄伟壮阔的丰富
性。
B.“严关百尺界天西”一句中的“界”字指出嘉峪关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C.“飞阁遥连秦树直”,诗人回首来路,视角由近及远,看嘉峪关楼阁与古秦地的树木相连,抒
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凄凉苦楚之情。
D.“缭垣斜压陇云低”,“云”被“缭垣”压低,“严关”又高出城墙,“云”“缭垣”烘托了
严关高“百尺”。
(2)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C
(2)天山群峰耸拔,似同脚下严关比肩而立,大漠广阔无边,令人迷惘。描绘了一幅阔大雄浑的
画面。
(3)前三联描绘雄伟壮阔的自然形胜,气势雄壮(表现豪迈的情感)。尾联把嘉峪关和函谷关进
行对比,表现阔大的胸襟。
解析 (1)抒发的是作者的豪迈之情、眷顾之意。作者看到嘉峪关的雄伟壮丽,生发出豪迈之
情,回首来路,似表现出诀别之际的眷顾之情。
(2)解答此类问题时,一般的思路是将此联用现代汉语通俗地翻译出来,然后找出景色特点加以
概括。常用的答题模式是“翻译+概括总结”。
(3)本题考查了对情感的掌握。对于情感类试题,考生要综合分析诗歌内容、意象、手法等。
本诗是作者在获罪被发配途中写下的,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并没有因被充军而沮丧,雄浑壮
阔的景象反而鼓舞了其内心的豪气。
5.(2019河北区一模,14,10分)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满庭芳
周邦彦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
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注]。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
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 椽:椽子,这里指的是屋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开头“午阴嘉树清圆”一句中的“清圆”描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
B.“凭栏久”一句说明从开篇起作者描绘的景物都是登楼眺望所见。
C.“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两句抒发了作者因和苏轼被贬时环境相似而生出的沦落天涯的
感慨。
D.下片,诗人以“社燕”自比,说自己多年漂流宦海,暂时在溧水寄身。
(2)请鉴赏“风老莺雏,雨肥梅子”。(4分)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 “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请结合下片
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感情。(4分)
答案 (1)C
(2)这两句意为“雏莺在风中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有风雨滋长万物之意。化用前人诗
歌,对仗工整;“老”“肥”二字,形容词用作动词,生动细腻地描绘溧水无想山初夏时节优美
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如果答“乐景写哀情,景物清新可喜,表达的却
是诗人宦海沉浮的苦闷之情”,也可酌情给分)
(3)下片作者先以社燕自比,暗示他长年宦海飘零的苦闷。“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两句表达
了诗人想借酒浇愁,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愿望。“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两句表达
诗人借酒浇愁而不得的情感。“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则委婉地传递出诗人无可奈何,只能
借醉眠求得内心短暂宁静的苦闷。
解析 (1)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所作的《琵琶行》中有“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两
句,故此两句抒发的是作者因和白居易被贬时环境相似而生出的沦落天涯的感慨。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句的赏析,考生应从表现方法、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应当对“老”
“肥”等重点字眼进行赏析。在解答词句赏析类试题时,首先要关注的是词句的整体含意,其
次是要关注词句中特殊的字词和运用的手法。这两句话中“老”“肥”用字传神,为词类活
用,需要考生注意。
(3)先要理解题干中陈廷焯的评价,陈廷焯对此词的评价是哀怨,但是又不是激烈的哀怨,在哀
怨沉郁中又有慰藉,因此考生应结合他的评论,深入挖掘此词哪些词句体现出哀怨,哪些词句又
看出了慰藉。一定要紧密结合下片的内容,以陈廷焯的评价为线索,以词的内容为根本,进行赏
析。
B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专题综合题组
每篇建议用时10分钟
1.(2019河东区二模,1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偶题三首
朱 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随处弄潺湲⑦。
[注]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山高大不
平。③底处:何处。④擘开:冲开。⑤断梗枯槎:此处指残枝枯叶。⑥筇(qióng):竹名,可做杖,故
可指竹杖。⑦潺湲: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进行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
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
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出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景象,给作者以极大
的震撼,同时也使作者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在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
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进行赏析。(3分)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第一、三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你认为
有哪些不同之处?(4分)
答案 (1)B
(2)(示例1)“堆”字有堆积的意思,用一“堆”字描写门外青山草木,便使草木呈现出密密匝
匝、层层叠叠的特征,使人感觉它们仿佛不是长在那里,而是堆在那里,把草木繁茂的形象描绘
到了极致。
(示例2)“擘”,动词,分开。诗中说飞泉“擘开苍峡”涌出,是使用了化静为动的夸张手法。
苍峡两壁分开而立,乃是静景,着一“擘”字,好像是山泉奋力分开两壁才得以涌出,凸显出山
泉雷霆万钧之势。(赏析其拟人手法也可)
(3)第一首诗和第三首诗中除第一首有一句景物描写外,其余写的都是诗人自身的活动,或见景
思索,或寻觅,从而引发感悟。第二首诗则是集中笔墨写山泉,更像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通
过山泉的形象来表现它的精神,进而揭示做人做事的道理。(只要答出第一、三首诗里有作者
形象,第二首诗里只有泉的形象就可以得2分)
解析 (1)悟出的是凡事要寻根究底的道理。
(2)解答炼字题首先要解释这个字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如果此处有词类活用等手法,还要点出使
用的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主要是结合三首诗的说理方式进行辨别分析。先明确三首诗
分别使用了什么说理方式,第一、三首明显是在叙事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阐明了自己领悟的
道理与观点;而第二首诗,通篇都是在写景,让读者感悟景色中包含的情感与精神。
2.(2019河北区二模,14,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时怀念友人的诗,作者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开头两句写夜晚降临,“忽”“渐”二字一慢一快,将日与月的交替,黑夜与白天的接替,写
得分外传神。
C.“散发”“卧闲敞”写尽诗人闲适、潇洒之态,“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夏夜的景色幽静,清风明月,良辰美景,正应弹琴助兴,但此时却无人可欣赏诗人的琴音。
(2) 请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4分)
(3)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B
(2)通过触觉、嗅觉和听觉写诗人的感受:夏风拂过,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沁人心脾;竹叶上的
露水滴在池面上,声音清脆。这两句以动衬静,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写
出了环境的清幽,烘托出诗人清爽闲适之情。
(3)前六句通过写夏夜之景,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趣;第七、八句诗人由清幽的景色想到弹
琴,由弹琴想到了知音,抒发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和惆怅;末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因美景
而有所触动,进而生发的思念友人之情。
解析 (1)应为“‘忽’‘渐’二字一快一慢,将日与月的交替,白天与黑夜的接替,写得分外
传神”。
(2)炼字试题需要考生抓住其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赏析,比如此联中的“送”“滴”两字。在这
首诗中,“送”字将“荷风”所传递出来的触觉与“香气”传递出来的嗅觉巧妙地联系到了
一起。另外“滴”字写出了声音,属于听觉的描写。此联调动了多个感官,写得非常传神。另
外有了声音,就要考虑动静关系。动与静这组概念,也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概念之一。
(3)本题是对诗歌的情感的考查,要通过重点的字词、诗歌意象以及诗歌整体的内容分析诗歌
情感。本诗情感丰富,是一首偏于写景叙事的诗歌,因此可以将诗歌分为三部分,逐一进行情感
分析:夏日景色给人的闲适自得,抚琴无人欣赏时知音难觅的怅惘以及对友人的思念。本诗在
情感把握上没有太大的难度,考生要注意全面把握诗歌内容,避免出现漏掉答案的情况。
3.(2019部分区质量调查一,1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吉祥寺古梅七首(其一)
屈大均[注]
受命生南国,孤根不可移。
寒光含雨雪,元气在茅茨。
空寂无人见,芳馨只自贻。
上林松柏尽,珍重岁寒期。
[注] 屈大均,明末清初人,反清志士,早年参与抗清斗争,后为避清廷迫害入寺削发为僧,曾以
化缘为名奔走各地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古梅受天之命生于南国,便长于南国。孤根既是孤独无依,亦是孤傲自守。
B.“芳馨只自贻”写梅花只能将芳香留给自己,诗人以梅自况,流露出孤芳自赏之意。
C. “上林松柏尽”一句喻指明朝抗清的主要力量已被清剿。“上林”指皇家园林。
D.整首诗托物言志,既紧扣古梅自身特点,又寄寓个人志趣,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
(2)诗中主要是通过哪些字词来表现梅生长的环境的?(3分)
(3)本诗作为一首咏物诗,借写梅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B
(2)通过“雨雪”“茅茨”“岁寒”等字词,表明梅生长在风霜雪雨之中、荒芜破败之地、天
寒地冻之时,极言环境之恶劣。同时也借此暗示了抗清斗争的形势的险峻。
(3)①对明朝赤心耿耿、忠贞不贰的志向。②在孤苦环境中高洁自持、守志不阿的节操。③
在蛰伏隐忍过程中,孤独寂寞的心情。④在严峻形势下自我保护,期待东山再起的信念。(每
点1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流露出孤芳自赏之意”错,诗人借此是想表明自己反清复明的志向难以让他人知道。
(2)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切忌犯教条主义。本诗还要注意审题,“梅”
的生长环境只是一个引子,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寓意。
(3)本题是情感分析题,考生要把握梅花在诗歌中的意象指向,也要结合全诗内容进行情感分
析。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考生应当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与诗人的生平遭遇进行分
析。由注释可知诗人处在一个朝代更替、社会动荡的时期,有着对前朝的忠诚,但是又势单力
薄,只能忍辱负重,等待东山再起。
4.(2019十二所重点学校联考二,14,9分)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南乡子
刘秉忠[注]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注] 刘秉忠:元初政治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古诗词中“长短亭”的意象历来是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词中作者又进而在“短
长亭”前面加了“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
B.“灯”照亮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有了这“一檠灯”,
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
C.本词结尾处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情景交融,表
达的情感也是一致的。
D.羁旅之感是唐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不过这首小令不同于那类情事虚拟化的作品,词中
所写实为作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感受,自然也就显得格外亲切和感人。
(2)全词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3)“竹”的意象耐人寻味,请赏析。(2分)
答案 (1)C
(2)①长年漂泊之愁;②多年鞍马劳顿之苦;③年岁渐长,白发已生的惆怅;④功业未就的哀叹;⑤
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3)运用象征的手法,以竹喻君子之风,以竹显志,表现了词人高雅不俗的情致。
解析 (1)两者情感不完全相同。异:李词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本词传达出的是词人
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
(2)考生要着重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短长亭、君子竹等),把握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字眼(无情、有
情、孤等)。“长短亭”是古人送别时的常用意象,类似的还有“南浦”“灞桥”等;“君子
竹”与“梅”“兰”“菊”都象征着人品性的高洁。本词除了羁旅之愁,还有对人生境遇的
思索,因此考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情感分析上,要全面综合地分析。
(3)本题考查的是“竹”的意象,词中“竹”象征着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
5.(2019河西区一模,14,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古风(其十五)
[唐]李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 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重礼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
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1)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仙”。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拟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B.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
诗”。这首诗是一首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
C.这首诗大量运用典故,故意不说明具体讽刺对象,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
D. “青云士”指位高名显之人。《史记·伯夷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
恶能施于后世哉?”
答案 (1)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的行为,与下文现实中人才的际遇形成对比,突出诗人怀才不遇
的感慨。
(2)比喻(或用典),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或引田饶“黄鹄举”之意),表达诗人对现实中权贵
不重视人才现象的不满和意欲远走高飞却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典故的作用,考生首先要了解典故的内容。开头四句写的是燕昭王筑黄金
台求贤的故事,而次四句写贤才被埋没,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2)本题考查了对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的掌握,考生要掌握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再结合诗歌内
容进行情感的分析。结尾两句主要运用比喻,也可以说是用典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
分析。常用的答题模式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具体体现+表达的诗人情感”。
(3)《拟行路难》是鲍照的作品,《行路难》才是李白代表作之一。
C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应用创新题组
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其二)①
陈与义
海棠脉脉要诗催,
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欲识此花奇绝处,
明朝有雨试重来。
春 寒③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
春寒未了怯园公④。
海棠不惜胭脂色,
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 ①此诗作于1125年北宋时期。②紫绵:最名贵的海棠品种。③此诗写于1129年,当时南
宋朝廷正风雨飘摇。④园公:作者借居岳州时的自号。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春寒未了怯园公”一句中的“怯”字,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
惧。
B.《春寒》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画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
细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C.古代诗词中的花草很多具有象征含义,比如牡丹是豪华富贵的象征,莲花是高雅纯洁的象征,
桂花是阖家团圆的象征。这两首诗中的海棠都是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
D.苏轼有《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
妆。”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而陈与义笔下的海棠也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2)这两首诗用了什么相同的修辞手法咏海棠?请指出并分别举例。(3分)
(3)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通过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3分)
答案 (1)C
(2)拟人。(1分)第一首:海棠脉脉要诗催。(1分)第二首: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1
分)
(3)第一首写海棠脉脉含情,灿烂妩媚,表达诗人对它的喜爱赞赏之情。(1分)
第二首借海棠不惧春寒、独立风雨的傲然之态,(1分)寄托诗人虽处家国离乱之中仍不惧艰难
困苦、忠贞爱国的情怀。(1分)
解析 (1)第一首诗中的海棠没有象征含义。
(2)第一首诗中的“催”,第二首诗中的“不惜”“独立”都使海棠人格化,考生应当据此回答
问题。
(3)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描写、赞美海棠,因此表现了其对海棠的喜爱;而对于第二首诗,考生
应当结合注释③和相关语句,把握写作此诗的时代背景,如此才能够准确地分析出作者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9分)
定风波
重阳括杜牧之诗
苏 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
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 ①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亦指半山腰。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何必更
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
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俯而泣下沾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作题目中的“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C.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D.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
(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词中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3分)
答案 (1)D
(2)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
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3)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
加高远。(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有误。
(2)结合后四句以及注释③分析可知,作者直言不会因为衰亡老去而心生悲戚,表达了他的旷达
超脱。
(3)作者运用典故,一般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抒发个人的志向。这里借用齐景公的典
故,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生死观。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变律①三首(其二)
苏 涣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
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
身如万箭攒,宛转②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③!
[注] ①变律:变排律为古体诗。②宛转:此处指翻滚身体挣扎。③几:同“机”,机宜、策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四句,先写毒蜂聚集,高挂木枝,再写行人目断魂飞,表明毒蜂危害之大。
B.七、八两句采用动作描写,正面表现了少年挟弹持丸除毒蜂时的毫不犹豫。
C.九、十句写“金丸”击中蜂巢,毒蜂疯狂进攻少年,实际指坏人反扑,志士受害。
D.本诗前面写景叙事,结尾评论说理,即取胜不仅要有疾恶之心,更要讲策略。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答案 (1)D
(2)①夸张(或侧面烘托)。百步外的行人一看到高悬于枝头的毒蜂就目断魂飞,夸大了行人的
恐惧心理,烘托出毒蜂危害之大。②比喻。“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两句运用比喻,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毒蜂像风雨一样扑向少年,少年像被万箭射中,疼痛难忍的情状。另外,用“毒
蜂”比喻坏人、恶势力,用“少年除蜂”来比喻志士除恶。③对比。人们在百步外就被吓得
目断魂飞与少年挟弹持丸除毒蜂的毫不犹豫做对比,凸显了少年面对恶势力的无所畏惧。④
借事抒情、说理。通过少年除蜂,即与坏人、恶势力作斗争却遭其反扑,从而失败之事,抒发了
作者对少年的同情,使我们懂得对敌要讲究策略的道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本诗前十二句纯粹叙事,没有写景。
(2)分析艺术手法,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在掌握诗歌中常见艺术
手法的基础上,依据诗歌内容,对号入座,即可得出答案。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
汉 武①
刘 筠
汉武天台切绛河②,半涵非雾郁嵯峨。
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③先成此日歌。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④未就已沉波。
相如作赋⑤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注] ①本诗写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天书”降临闹剧前后。②绛河:银河。③瓠
(hù)子:河南濮阳瓠子口,黄河曾于此决堤。④秦桥:秦始皇曾筑跨海求仙的石桥。⑤相如作赋:
司马相如曾作《大人赋》献于汉武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营造了一种笼罩全诗的迷离虚幻的气氛。“切”加深缥缈空灵之意;“半涵”与“非
雾”相配,写出天台拔地矗起、如锋锷参天的气势。
B.颔联借用典故言明汉武帝的教训。汉武帝修仙台祈福,想同仙女麻姑一样不老,笑看沧海桑
田的变化,但黄河连连决口,他也只能作歌而叹。
C.颈联写镇国之鼎、寻仙之桥都难保国势人运。汉武帝得到失传多年的夏鼎,想效仿秦始皇
求仙,却和秦始皇一样石桥沉波,含恨而亡。
D.全诗内容充实,结构颇见匠心,议论恰到好处,故虽多用典故,但并不显堆砌,于典丽精工中见
跌宕回旋之势,得兴寄遥深之旨。
(2)尾联的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尾联写司马相如作《大人赋》讽谏汉武帝,却没有起到效果,徒为天台增加了缥缈的神韵。
(2分)诗人借古讽今(用典),意在通过汉武帝敬祀鬼神的历史教训,讽刺宋真宗迷信祥瑞的行径,
传达劝谏之意,(2分)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2分)
解析 (1)首联用词精妙,“切”写出天台拔地矗起、如锋锷参天的气势;“半涵”与“非雾”
相配,加深缥缈空灵之意。A项刚好说反了。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需结合注释来分析,可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
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②,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 ①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
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
丞时的僚友。②伊岸:伊水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由广处入景,写伊洛河畔秀美的风光,青山夹着河水一路向东,东南山势开阔,与黄河相
通。
B.颔联从细微处渲景,诗人的视角不断变化,远处的寒树,近处的乱流,由近及远。
C.颈联,诗人由眼前清廓景象想起了伊水边的破败孤村,而抬眼所见的南飞孤雁则恰似诗人自
己。
D.本诗描写了诗人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即景抒怀,所抒之情与前面的描写紧密关联,脉络清
晰。
(2)诗的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诗人告诉洛阳的僚友们,“我”的心就像这大河上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
②诗人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即使到滁州赴任也难以实现自己的奋斗之志、济世之情。③
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伤感、苦涩之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应是由远及近。
(2)首先,要理解诗的字面意思,“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是说“我”要告诉在洛
桥漫游的做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一样随波逐流。其次,根据诗句之意描
绘画面,揣摩诗句要表达的意思。再次,根据全诗内容进一步分析诗人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
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 ①负山居士:陈师道友人张仲连的别号。②指《晋书》中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事。戴公:
本指戴逵,这里指友人张仲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为登高怀人之作,前六句写雪后登黄楼所见之景,后两句带出忆友,契合诗题。
B.颔联写景彰显出作者烹字炼句的功力,“明”“进”二字令人如见雪景,如闻风声。
C.颈联写登楼所见之景,由鸟雀醉吟写到诗人自己,物我交汇,景中有人,景中有我。
D.尾联用典,作者将王徽之访友之典故翻出新意,可见其与负山居士友情的诚笃。
(2)后人评论此诗,总觉“淡而有味”。请结合全诗来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C
(2)①诗歌所描绘的雪景明丽清新,虽然天气严寒,但丝毫感受不到肃杀之气;②思友不得相见
极易引发愁肠别绪,诗人却以恬淡洒脱的情怀来欣赏雪景的特立高洁之美;③诗歌语言调和冲
淡,“云日”“松雪”,都力图用最简练的字词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
解析 (1)诗中“醉吟”的主语并非鸟雀,而是诗人自己。“鸟度”即鸟雀迅速飞过,这全因鸟
雀受到了诗人醉吟的惊扰。
(2)首二句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这两句表面看来是寻常写景,然而颇切合雪
后登楼的情景。颔联描绘出一幅青白交映的松雪图,用最简练的字词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
象。颈联意趣横生,雪地里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城楼上的诗人,都被置于同一个画框之中,与林
庐低烟、松枝积雪、溪山晚风一起,共同构成一幅层次颇为丰富的岁暮雪景图。尾联用晋人
王子猷事,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既契合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可见陈师道用
典的精密。全诗结构谨严,写景则精微细腻,写情则深远绵邈。前六句的景带有情,从而使后两
句怀人之情更显得冲淡闲远。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9分)
春日山居即事(其一)
[明]王廷陈①
草动三江色,林占万壑晴。
篱边春水至,檐际暖云生。
溪犬迎船吠,邻鸡上树鸣。
鹿门②何必去,此地可躬耕③。
[注] ①王廷陈,明代诗人。字稚钦,号梦泽。黄冈(今属湖北)人。曾科举入仕,后因失职削籍
归。屏居二十余年,嗜酒自放,常着红紫色窄袖衫,骑牛跨马,在田野间大声歌唱。②鹿门:唐代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隐居地鹿门山,位于今湖北襄阳。③躬耕:诸葛亮隐居时躬耕陇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浓墨重彩地为读者展示了春日山间的景色,“三江色”“万壑晴”简明清丽,“春水”
“暖云”则显诗人乡居生活的舒适与惬意。
B.“溪犬迎船吠,邻鸡上树鸣”两句化用陶渊明诗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犬相闻之
声可见其质朴中有深味,散缓中有精巧。
C.在诗人笔下,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毫不矫揉造作的自然之美而呈现,宛然世外桃源的光
景令人心生向往。
D.本诗颇有前人山水田园诗的风范,看似自然平淡,实则构思精妙,富有乡村生活气息,画面平
和协调,没有丝毫喧嚣和烦躁。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表达了诗人对田园自然风光的喜爱,由“三江色”“万壑晴”“春水”“暖云”“溪
犬”“邻鸡”可见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②表达了诗人对舒适恬淡隐居生活的喜爱与咏唱,
最后两句以“鹿门”和“躬耕”来表现喜爱之情。③诗人因失职削籍归,久居乡间,远离喧嚣
和烦躁,如释重负,坚定了躬耕乡野的决心,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解析 (1)诗人对乡村隐逸生活的描写采用的是简笔勾勒的方式,没有“浓墨重彩”地展示春
日山间的景色。
(2)解答时,可抓住诗中的意象,结合注释,体味作者的情感。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