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版高考语文新素养一轮课件: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第7讲

标签: 暂无标签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第7讲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
                的句式)
• 一、明确考查点,谨记翻译“六法”
• 1.明确考查点
•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要翻译的句子的考查点在哪里,
抓住了考查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 2.谨记翻译“六法”
• 明确了考查点,接下来就是翻译的过程。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
译不畅再意译。
• (1)“留”字法。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
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
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
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
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如:“庆历四
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句中的“庆历四年”是时间,“滕子京”是人
名,“巴陵郡”是地名,都是专有名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
整句可以翻译成: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 (2)“换”字法。①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
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
词替换。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可译为“我曾经整天
地思考”,其中“思”就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思考”替换了。②
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可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其中的“距”就
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③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
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例如:“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可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
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崤山以东”。④活
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吾从而师之”(
《师说》)可译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翻译为“以……为师”。⑤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
出。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为判断句,应译
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 (3)“补”字法。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为了使语句通
顺,必须增补出来。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
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
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
• (4)“删”字法。对于句中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的助词和部分表示陈述
语气的助词,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删除,不必译出。如:“夫六国与
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夫”是发语词,不翻译。
• (5)“调”字法。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
习惯调整语序。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
前面。如《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应翻译为“靛青,
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要深”。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
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
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
过来。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如《鸿门
宴》中“大王来何操”,应翻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 (6)“变”字法。“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
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运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
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
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
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
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
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
员”“法律”“富家子弟”。
•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
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
所”。  
失误点     原文(句)              误译            分析
   • 二、防范“六失误”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         适逢金国上将军
                                         官职名“左
        区,立介居其间,威名         完颜昌加紧围困
                                         将军”“通
 该留不    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         楚州,佐理郡务
                                         守”“宣抚
留,强行    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         官贾敦诗打算交
                                         使”,不用
翻译      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         出城投降,安抚
                                         翻译,却强
        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         使杜充命令部下
                                         行翻译
        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         前往支援
        能达楚
失误点    原文(句)          误译            分析
       (2018·全国卷Ⅲ)(
 该换    文本见本专题第4       正尽力去除之前       “忧虑未尽”文
不换,    讲“对点例证”)       的苛严,尚且忧       白掺杂,“未尽
文白混    方务去前之苛,        虑未尽,哪有宽       ”根据文意应译
杂      犹虑未尽,岂有        松成为祸患的呢       为“做得不够”
       宽为患也
失误点    原文(句)                    误译              分析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
       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
                                                “一勺”后
       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然而积聚一勺勺汇
                                                省略了“水
 该补    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            成为江河,累积细
                                                ”,“峻极
不补,    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            微的尘土而使峻极
                                                ”后省略了
语意错    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            更高,不立志,不
                                                “山”,这
误      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            勤奋,按道理没有
                                                些在翻译时
       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            办法成功
                                                应补上
       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
       何远而不至邪
失误点       原文(句)                     误译            分析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
                                    “现在人生长在
          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
                                    齐国不偷盗,进       “寡人反
          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入楚国就偷盗,       取病焉”
          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
                                    该不会是楚国的       的“焉”
          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
 该删不                                水土使人变得善       是语气助
          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
删, 画                                于偷盗吧!”楚       词,可不
          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
蛇添足                                 王笑着说:  “      译,答案
          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
                                    圣人是不能跟他       当成了兼
          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
                                    开玩笑的,我反       词“于之
          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
                                    而遭到羞辱在这       ”,错误
          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
                                    里。”
          取病焉。”
失误点     原文(句)              误译        分析
        孔子止之曰:“何仁义
                           《诗经》
        之不免俗也。夫《诗》                    “《诗》《书》
                           《尚书》
 该调     《书》之不习,礼乐之                   之不习,礼乐之
                           不学习,
不调,     不修,是丘之过也。若                   不修”是典型的
                           礼乐不修
不合规     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                  宾语前置句,翻
                           习,这是
范       命也夫!由歌,予和汝。                  译时要将宾语调
                           我孔丘的
        ”子路歌,孔子和之,                   整到动词后面
                           过错
        三终而甲罢
失误点     原文(句)         误译             分析
                                     “生”应根据语
        (2018·全国卷Ⅲ)(
                      愚人村野没有什        境翻译成“生灵
        文本见本专题第4
 该变不                  么知道的,如果        ”。“无所知”
        讲“对点例证”)
变,语意                  以叛逆定罪,恐        应稍变通下,可
        愚人村野无所知,
不畅                    怕辜负皇上爱惜        翻译为“无知”,
        若以叛逆蔽罪,
                      生命的德行          此处翻译不够顺
        恐辜好生之德
                                     畅
                       | 对点小练|
•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急”,事情危急;“过”,过错。(2)“执事”,对对方的
尊称,一般译为“您”。(3)“行李”指“使节”,“共”通“供”。
这些实词,或是一词多义(如“过”),或是通假(如“共”通“供”),
或者有特定含义(如“执事”),或者是古今异义(如“行李”),只有
正确理解,才能翻译得准确恰当。
• 答案 (1)我不能尽早地重用您,现在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
过错啊!
• (2)若听任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我哪里胆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 (3)如若放过郑国,把郑国作为秦国通往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秦
国使节往来经过的时候,郑国就会供给他们食宿费用,这对您秦国也
没有什么害处。
• 2.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①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②落矣。毛
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③死也?死而④有知,其几何离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⑤不悲者无穷期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这个文段中的重点虚词有“虽然”、五个“而”和两个“其”字。
“虽然”是双音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两个词,“虽”即现代汉语
的“虽然”,“然”即现代汉语的“这样”。五个“而”字均为连词:
①②③表顺承,不译;④表假设,译为“如果”;⑤表示因果,相当
于“因而”“所以”。两个“其”,前一个是指示代词“那”,后一
个是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答案 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灰白的头发有的变为全白了,动摇的
牙齿有的脱落了。毛发、血气、神志也一天比一天更加衰微,还有多
少日子能不跟着你死去呢?人死后假如有灵知,那(我们分离的日子)
又能有多久呢?如果人死后没有灵知,我悲痛的时间就不多了,因而
不知悲痛的日子将是无穷无尽的啊。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
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
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
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
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
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
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 (节选自《吕氏春秋》)
•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丈人”,古今异义,老人;“之”,动词,到;“苦”,
使动用法,使……受苦。(2)“明旦”,第二天早上;第一个“之”,
到,往;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 答案 (1)乡村有一个到街市去喝醉了回家的老人,黎丘的鬼仿效他儿
子的样子,扶着他却在路上折磨他(使他受苦)。
• (2)第二天早上,老人来到街市并喝醉了,他真正的儿子担心自己的父
亲不能返回,随即前往迎接他。
• 参考译文
• 梁国(即魏国)北部有一座叫黎丘的小山,有奇异的鬼怪,喜欢模仿人
的子侄兄弟的样子。乡村有一个到街市去喝醉了回家的老人,黎丘的
鬼仿效他儿子的样子,扶着他却在路上折磨他(使他受苦)。老人回到
家后,酒醒了责备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说还不慈爱
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什么缘故?”他的儿子哭着用头碰
地说:“作孽啊!没有这件事。昨天我到城东收债去了,你可以询问别
人。”他的父亲相信了他,说:“嘻(表示惊叹的声音)!这一定是那奇
鬼了,我本来早已经听说过奇鬼模仿人的事。”
•第二天老人特意又在街市喝酒,希望遇到奇鬼并刺杀他!第二天早上,
老人来到街市并喝醉了,他真正的儿子担心自己的父亲不能返回,随
即前往迎接他。黎丘老人看见他真正的儿子,拔剑而刺他。黎丘老人
的智慧被仿效他儿子的奇鬼迷惑了,而杀害了他真正的儿子。被好像
是士的人所迷惑而失去了真正的士,这就是黎丘老人的那种智慧啊!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
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少间,食熟,谒孔子而
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
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 (节选自《吕氏春秋》)
• (1)少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
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要将省略的部分“颜回请孔子吃饭”补充出来。(2)注意对两
个判断句的翻译。
• 答案 (1)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
饭吃的事情。
• (2)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的是眼睛看见的事物,但是眼睛也不
一定可信;可以倚仗的是自己的心,但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
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 参考译文
•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陷入困境,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
了。白天睡在那儿,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
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
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我今天梦见家里的先
人了,这份食物是洁净的就先用来祭祀先祖。”颜回回答说:“不可
以,刚刚黑煤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我就抓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的是眼睛看见的事物,但是眼睛也不一
定可信;可以倚仗的是自己的心,但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
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所以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并不难,
孔子的通过这件事了解人性本质特征的能力才难。
课时达标23
课时达标24
备考必记仓储
                   • (一)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 1.判断句
•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而往往让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
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类型                 示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
“……者,……也”句
                   如列传》)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
“……者”“……者也         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句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
“……,……也”句
                   蔺相如列传》)
类型                  示例
无标志句                臣本布衣。(《出师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
“为”字句
                    门宴》)
用“乃、即、则、皆、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
必”等副词表判断,用          记》)
“非”表否定判断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是”字句
                    》)
• 2.被动句
•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类型           示例
  “于”字句:谓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
  语+于          蔺相如列传》)
  “见”字句:见      秦城独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
  +谓语          列传》)
类型                   示例
“受”字句:受+谓语+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
于                    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字句:为+动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所”“为所”句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宴》)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字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志句                 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 3.省略句
•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
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
种形式:
类型        示例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
省略主语
           如列传》)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省略谓语
           述而》)
类型       示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宾语
         《鸿门宴》)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 4.变式句
•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
  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
  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类型       具体情况                示例
主谓倒装     谓语在前,主语在后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寡人之于国也》)
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语,宾语前置
类型       具体情况             示例
         以“之”或“是”为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宾语前置
         标置,强调宾语          ②唯利是图(成语)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词+之+定语+
                          马之千里者。(《马说》)
         者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中心词+而+定语+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者
         中心语+数量定语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类型     具体情况                 示例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
       动词+以+宾
                            之于国也》)
介词结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
       动词+于+宾
构后置                         齐王纳谏》)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形容词+于+宾
                            《劝学》)
                   • (二)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 1.【……之谓也】 【其……之谓也】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
事》)
• 译文:《诗》中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出来。”——这说的
就是先生您啊。
•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 译文: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
•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 译文:太史公说:“《传》说:‘如果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正当,不
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正当,即使下命令
也没有人听从他。’这说的正是李将军啊!”
• 2.【无乃】 表猜测,译为“恐怕……”。
•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 译文: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
臣,恐怕太迟了吧?
• 3.【奈何】 【若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
• 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 译文:沛公大惊,问:“将怎么处理这种局面呢?”
• ②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晏子春秋》)
• 译文:景公问晏子说:“贤能的君主治理国家是怎么样的?”
• 4.【何以】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
①“拿什么”“凭什么”“用什么”“怎么”;②“有什么”;③“
为什么”。
•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 译文:有一天如果您驾崩了,长安君自己凭什么在赵国托身?
•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 译文:不愿意做的和没有能力做的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呢?
•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 译文:我们的君王差不多没有疾病了吧,(否则)为什么能演奏音乐呢

• 5.【何其】 语气副词,译为“多么”。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译文:到了砍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流下来打湿衣襟的境地,是多么
的衰颓啊!
• 6.【何乃】 ①怎能;②何况;③为什么。
• ①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史记·蒙恬列传》)
• 译文: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应该的吗?怎
能怪罪地脉呢?
• ②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史记·田叔列传》)
• 译文:将军尚且不能了解人,何况家臣呢!
• ③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
• 译文:辟阳侯说:“平原君的母亲死了,为什么要祝贺我呢?”
• 7.【何如】
• (1)在疑问句中作谓语,译为“如何”“怎么样”。
•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 译文:拿逃跑五十步来笑话逃跑一百步的,(你觉得)怎么样?
•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 译文: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和五人的死相比,轻重的差别
到底怎么样呢?
• (2)在陈述句中作定语,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 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
• 译文:凡是得到一个职位,一定先详细询问他的同僚都是什么样的人。
• (3)在疑问句中表比较,译为“和……相比……怎么样”。
• 子谓吕尚何如周公乎?(《抱朴子·逸民》)
• 译文:你认为吕尚和周公相比怎么样?
•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译为“哪里比得上”。
• 如知其无用,何以更索?恶其厚费,何如勿买?(《谏买浙灯状》)
• 译文:如果知道它没有用,为什么还要买?讨厌它很贵,哪里比得上
不买?
• (5)询问原因,译为“为什么”。
• 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 译文:现在我拥有十万人马,驻扎在边境上,担负着国家的重任。现
在你乘一辆车来取代我,为什么呢?
• 8.【何……之有】 疑问句宾语前置的格式之一,等于“有何……”。
• ①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 译文:听说先生正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
呢?
•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译文:那晋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
• 9.【得无……乎】 【得无……耶】 表反问语气时译为“能不……吗
”“能没有……吗”;表疑问、推测语气时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
恐怕)是……吧”。
•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 译文: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 ②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
使楚》)
• 译文: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
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 ③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 译文: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 10.【且夫】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
”“再说”。
•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 译文:况且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盘和崤函的坚固还和原
来一样。
•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 译文: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各的主人。
• 11.【孰与】 【与……孰】 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
哪一个……”。 
•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译文:邹忌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哪一个美?”
•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 译文:沛公问:“(项伯)跟你相比较,哪一个年龄大一些?”
•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较,哪一个(更厉害一些)?
•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译文:我和徐公比较,哪一个美?
• 12.【孰若】  【与其……孰若】 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里
比得上”“与其……哪如……”。
•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 译文:你说事情多,哪里比得上我(多)呢?
•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 译文:与其杀了这个小孩子,哪如把他卖了!
• 13.【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 译文:唉!是确实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是那
真实情况呢?
• 14.【而况】 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 译文: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
况石头呢!
•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 译文: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样做不行,何况圣明的人呢!
• 15.【既而】 译为“不久”“一会儿”。
•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 译文:不久,用吴地百姓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求,诛杀了这五个人。
• 16.【为……所】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
式,表示被动。译为“被”。
•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 译文:侯嬴(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 译文: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
同乡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
• 17.【所以】
•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
•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 译文: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节也算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 (2)表示原因。①译为“……的原因(缘故)”,后面跟“是……”;②
译为“之所以……”,后面跟“是因为……”。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译文: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
怨啊。
•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译文:之所以派将领把守函谷关,是因为要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
事故的发生。
• 18.【是以】 “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
给陛下。
• 19.【以为】
• (1)认为。可以不翻译,因为现在仍用“以为”。
•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史记·高祖本纪》)
• 译文:项羽军队的士兵听见汉军唱的楚地歌谣,以为汉军完全占领了
楚地。
• (2)作为,用作。
• 时同郡周规辟公府,当行,假郡库钱百万,以为冠帻费。(《后汉书·
朱儁传》)
• 译文:当时同郡的周规被公府征召,临行时,借郡库的钱上百万,作
为整备冠帻的费用。
• (3)“以……为……”的省略,译为“把……当成”“认为……是”“
把……作为”等。
•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 译文: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
的东西了。
•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 译文: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 ③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 译文: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 ④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 译文:销熔这些刀箭,把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 20.【有以】
• (1)译为“有……(条件、办法)来”。
•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
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 译文: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
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您了。
• (2)译为“有原因”“有道理”。
•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与吴质书》)
• 译文:古人想在夜里拿着蜡烛出游,确实很有道理啊。
• (3)有何,译为“有什么”。
•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寡人之于国也》)
• 译文:用棍棒杀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区别吗?
• 21.【无以】 译为“没有……(办法、东西)来”。
•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 译文: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来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积累小溪
流,就没有办法来汇成江海。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 译文:不淡泊名利就没有办法来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没有
办法来实现远大的理想。
• 22.【有所】 【无所】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
有……的(人、事、物)”。
•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信陵君窃符救赵》)
• 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于国家。
• ②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卜居》)
• 译文:尺有短缺的地方,寸有多余的地方,万物都有不足的地方。
•  ③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 译文:财物没有被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 23.【于是】
•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
此”。
•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 译文: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
•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 译文: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情上,我的父亲死在这件事情上。
• ③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 译文:对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殽之战》)
• 译文: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把黑衣服当作丧服。
•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不翻译。
•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译文:于是秦王很不高兴,给他敲了一下缶。
•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
• 译文: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斥的
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
•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 译文: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 24.【无论】 译为“不要说”“不用说”。
•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译文:他们问渔人现今是什么时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
说魏朝和晋朝了。
• 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
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 译文:搬运时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是富贵人家的书,
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呢?其余祖辈、父辈积攒而子辈、孙辈
丢弃书的情形就不用说了。
• 25.【若夫】 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
可以译为“至于”“像那”。
•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 译文:像那阴雨连绵不断,一连几个月都不放晴。
• 26.【然则】
•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 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
传·成公三年》)
• 译文:回答说:“……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
“既然这样,那么,感激我吗?”
• (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这样,但是”。
•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
学多识者也。”(《列子·仲尼》)
• 译文:商太宰拜见孔子说:“孔丘,你是圣人吗?”孔子说:“圣人
我怎么敢当?虽然这样,但是,我可以说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课时达标25
课时达标26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