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15第3讲理清小说脉络课件

标签: 暂无标签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十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阅读
第3讲 理清小说脉络,突破情节题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事件。把握好故事情
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
情节梳理、情节技法、情节作用。
          栏
       目
    导
航             题型一 情节梳理
              题型二  情节手法
              题型三  情节作用
              随 堂 巩 固
           一、怎么读——先题后文有目标,始终带着三关注
   一、什么是情节梳理
   “情节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
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
理。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
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相关知识] 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模式
  二、怎样考情节梳理

类型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1)(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
                                    文章的基本情节。(《枪口下的人格
明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
                                    》)
考    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
                                    (2)(安徽卷)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
型    ”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小说的脉络。(《巴尔塔萨的一个奇
                                    特的下午》)
类型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即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
暗    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安徽卷)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
考    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这类题目实              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型    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              蓑衣》)
      向不同。
   三、怎样答情节梳理
   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
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题型、具体的文章,灵活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类型                             解题方略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

     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如上面

     表格列举的2015年安徽高考题小格对达子的态度变化过程:抵触—感动—欣

     赏。
   [答题步骤] 情节梳理题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
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
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
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
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
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
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
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
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
死这个德国佬。”
   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⑥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
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
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
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
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
尔蒂。
   ⑪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
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⑫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
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⑬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⑭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
都湿了一大片。
   ⑮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
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⑯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答案    贝尔蒂俘敌     ( 开端 ) — 贝尔蒂护俘    ( 发展 ) — 贝尔蒂被俘    ( 发展 ) — 贝尔蒂脱险   ( 高
潮)—贝尔蒂赴死(结局)。
   [解题指导]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题干中“梳理”“基本情节”显示出这是一道“明考型”的情节题,答题时应重在概
括情节的各个主要环节。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根据小说内容,可以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个思路划分段落,
理清层次。文章前③段写的是贝尔蒂俘虏霍夫曼,这是故事的开端;④至⑥段写贝
尔蒂保护霍夫曼,⑦、⑧段写贝尔蒂等人被俘虏,这是故事的发展;⑨至⑫段写霍
夫曼保护了贝尔蒂,贝尔蒂脱险,这是故事的高潮;⑬段至最后,写贝尔蒂为救迈
尔勇敢赴死,这是故事的结局。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文中的贝尔蒂是主要人物,并且题干也要求“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故可
根据贝尔蒂的行为情况组织答案。
                         题型二 情节手法
   一、什么是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
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
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
第一人称(有限视
                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
角)
                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
    第二人称
                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
第三人称(全知视
                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
角)
                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
类别                  释义                            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
倒叙    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
                                      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
      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
                                      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
插叙    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
                                      更充实。
      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
      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化文章主题。
类别                 释义                             特点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                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
补叙
     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                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
                                      性。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
     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
平叙                                    龙去脉。
     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
                                      (2)拓展作品容量。
     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二)情节安排技巧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
      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
悬念
      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
      引读者,引人入胜。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
抑扬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
      性。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
伏笔
      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
对比
      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
衬托
      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
铺垫
      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
突转    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
      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
      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
      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
      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空变化、事件演变
      ”的词语等)。
      ①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
线索    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②小说的明线与暗线
      明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
      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就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
      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
      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二、怎样考情节手法
三、怎样答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题规范答题三步骤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
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
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
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
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
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
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
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第一
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
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
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
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
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
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
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
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
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
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
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
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
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
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
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
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
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
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
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
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
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
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
她。
                                                           (有删改)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  ( 从环境和主旨方面思考作用            ) 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
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作用)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
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作用)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
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解题指导]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由题干   “ 小说以  ‘ 鞋 ’ 为中心叙事写人    ” 可知,   本题
考查分析小说的结构技法的能力。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本文“鞋”对主要人物守明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其内心情感的流露
从人物塑造方      都是借助“鞋”完成的;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得太远,透露出
   面思考      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
            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
从情节安排方      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子,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
   面思考      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所以“鞋”是文章的线索。
            文中“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物象第一次在文
从环境和主旨
            中出现就点明了当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环境特点,这是物象本身
  方面思考
            特点蕴含的时代环境,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题型三 情节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作用
   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的作用就是情节作用。分析情节
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它
包括两种情形:分析小说中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
的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结构、形象、情感、主题、读者等方面考
虑,但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构思
技巧”)结合在一起考查。
[相关知识] 明确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型                                作用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
出人意料的
          量。
   结尾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令人伤感的
          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悲剧结尾
          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类型                             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
          间,耐人寻味。
令人喜悦的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
大团圆结尾     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
          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止的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结尾
二、怎样考情节作用
      三、怎样答情节作用
      小说情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交
  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以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
  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断情节发展等。
      因此,解答情节作用类题目就可以从以下2大方面、5个角度思考:
     对环境的作用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
     对人物的作用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
容    对主题的作用
                   ……主题等。

面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
       结构方面        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
                   悬念、伏笔、铺垫)
   [答题步骤] 情节作用题答题两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
   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
   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和结
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分析。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
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
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
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
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
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
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
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
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
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
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
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
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
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
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
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
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
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
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
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
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
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
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
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
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
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
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
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
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
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
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 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                         ②
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
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解题指导]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
   题干已经很明确“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
结构两大角度分析。
           对读者的作用:激烈的冲突,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对人物的刻画:      我  与特吉的冲突引出了“我”的身世、与继父的情
内容上                   “  ”
           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而在冲突过程中,也刻画了“我
           ”的倔强和好强的形象特点。
结构上        小说的开篇一般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推动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
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
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
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
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
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
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
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
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
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
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
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
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
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
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
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
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
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
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
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
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
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
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
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
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
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
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
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看见
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
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
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 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                 “ 温暖的怀抱     ” 对孩子的
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
明产生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解题指导]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
   小说讲述“绒布妈妈”实验的情节在文章中间,要从上面所列举的“中间情节的
作用”入手,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
   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和结
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绒布妈妈”实验写在文章的第6至第8段,属于文章的中间部分,
      与全文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引出这个话题的正是上文所写的吴秋明穿
结构
      情节的     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这为下文写吴秋明去儿童村与孩子们
角度
       关系     互动做铺垫。当然,马骁驭也是通过听这个实验对吴秋明有了新
              的认识,推动着情节继续发展。
     与人物的     “绒布妈妈”实验通过对猴子进行实验,而讲述者吴秋明能讲述
       关系     这样的实验,暗示了人物心理学博士的身份。
内容            实验中的猴子与妈妈分开了,缺少母爱;“第一儿童村”的孩子“
角度   与环境的     大多是被遗弃的”,也缺少母爱,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相似的,这
       关系     个实验已经暗示了孩子们的生长环境,所以小说写吴秋明讲述“
              绒布妈妈”实验,又有暗示环境的作用。(此点较深刻,可不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绒布妈妈”实验通过对猴子进行实验而验证了一个道理,就是
      与主题
             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爱。文本中有直
      的关系
             接点出主题的词语“温暖”。
内容
             “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已
角度
      与读者    经设置悬念,文章没有接着解释悬念,却反而宕开一笔讲“绒布
      的关系    妈妈”实验,通过实验揭示穿衣原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
             一点是小说共有的特点,亦可不答)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