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文化传承与理解
专题十 古代诗歌鉴赏
第6讲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
栏
目
导 题型一 鉴赏修辞手法
航 题型二 鉴赏表达方式
题型三 鉴赏表现手法
题型四 鉴赏构思立意
随 堂 巩 固
分类要清——表达技巧题四类型
(一)准确分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
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
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
分类要清——表达技巧题四类型
描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抑扬、
写 角度变换、绘声绘色绘形)
表达方式
抒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
情 言志、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等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等
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说明:因各种版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例如,有的把动静、虚实、抑扬、
角度变换、托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有些图书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因
此,如果题目中问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
分类要清——表达技巧题四类型
(二)辨清概念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
同义语。从实际命题和使用这一概念看,各省市还是有不同理解的。一部分题目是
具体地要求考生回答“表达技巧”中的一种,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情有什么特
点”“描写上有什么特色”。一部分题目只是笼统地要求考生回答“艺术手法”,如“运
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怎样的”“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考生答题主要纠结在
这一点上。这时不妨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上全面排查,
选取最突出、最明显的“手法”答题,以免偏题或答非所问;或者按修辞、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的顺序考虑作答。如果方向明确,则应结合某个方面的具体技
巧,准确判定。
“表现手法”也是个较模糊的概念。一般命题上将这个概念等同于“表达技巧”,这样
一来,连“修辞手法”也算在“表现手法”中了。
再者,在各种表达技巧中确实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如“用典”,有人看作是修辞手
法,有人认为是表现手法。这些都可看作例外情况,学习时可特殊对待。
通法要明——表达技巧题解题三步骤
(一)精准审题
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考型。(1)
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
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
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
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
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
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
手法角度切入。
通法要明——表达技巧题解题三步骤
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
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
是答题的关键。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窄)角度,
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
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
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
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
(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
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
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题型一 鉴赏修辞手法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
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
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 一句的妙处。
双关是考查重点。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 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一、比喻
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
内涵
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 运用比喻可以使语言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举例 分析: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垆边女子光彩照人、洁白明媚,
表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和依恋之情。
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夕酒醒
皮日休①
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②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注] ①皮日休:晚唐诗人,半生坎坷。本诗为其中年所作。②酃醁(líng lù):
美酒名。
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
答案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 ( 定技巧 ) 将残烛比作珊瑚,生动形象,绮美多
姿;“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红烛消融的一刻,似流着伤心之泪,(释运用)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坎坷的身世,
平添一分酸楚与凄凉。(析效果)
解析 题干问的是 “ 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 ” ,这是考
查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般先考虑修辞, “ 夜半醒来红蜡短, 一枝寒泪作珊瑚 ” 写酒
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
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好像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
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
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
的红蜡。
二、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拟物是
内涵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
使用比拟可以让描绘的事物更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意更丰富,表
作用
达的情感更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举例
分析:本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训练2.(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
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拟、排比。 ( 明技巧 ) “ 诗豪与风雪争先 ”“ 雪片与风鏖战 ” ,用 “ 争先 ”“ 鏖
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把
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析作
用)“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描写了作
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析作用)
解析 第一步: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关键词判断修辞手法。从词中我们
不难发现,这里主要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修辞手法的运用及目的。抓住“争先”“鏖战”“
缴缠”分析比拟手法,从这三句整体上分析排比手法。
第三步: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效果。比拟手法重在分析“生动形象”,
排比手法重在分析对气氛的“渲染”。
三、夸张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
内涵
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着意夸大或缩小。
作用 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举例
分析:本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诗人愁思之深重悠长。
训练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 注 ] ① 宋哲宗绍圣元年 (1094) ,诗人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
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
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解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答出修辞手法,再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最后
要指出其效果和所抒发的情感。颔联第一句“如”字提示考生此处运用的是比喻的
修辞手法,本体为迅猛的风浪,喻体为瞬息千里的马;第二句“气压三江五湖上”
带有夸张的意味,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四、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
内涵
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作用 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举例 分析:句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
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训练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
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
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②胜荷衣。
[ 注 ] ① 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 ② 簪弁:簪,冠簪;弁,礼
帽。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
的态度?
答案 (1)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2)表达了作者委
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
解析 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 “ 簪弁 ” 指的是官员的服饰; “ 荷衣 ” ,联系 《
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可知,为隐者代称。再结合诗意可
知,“簪弁”“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前者指代官场生活,后者指代
田园生活),属于借代。然后再依据其中的“莫将”“胜”,即可推知诗人态度。
五、双关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
内涵
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 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分析: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借助于谐音双关;下句以
举例
烛泪之“泪”来指愁人之“泪”。表现了伴随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和至死
不渝的真挚之爱,动人心魄。
训练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卢主簿
王 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①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②忽多违⑤。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注] ①琴尊:琴与酒杯。指古代文士悠闲的生活。②分袂:指离别。③多违:
指久别。
本诗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问: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
第二问:语义双关,“松竹”既指东岩风物,也喻高洁品质,诗人希望与友人同
归有“富松竹”的东岩,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
解析 《送卢主簿》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主要不是表现送别卢主簿之情,而
是热切地期待着“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这个时刻的到来。值得体味的是诗人用
了“松竹”一词。中国古代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常用“松、梅、竹、菊”寓高
洁的品格。这两句借松竹传达君子之交情,离而不悲,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
洁的思想感情。本诗最后两句中“松竹”,既指东岩风物,也喻高洁品质,包含了诗
人自勉自况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联系“松竹”以及注释中“琴尊”这两个固定意
象的含义。
题型二 鉴赏表达方式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近三年来,表达方式是高考古代 1.(2017·浙江卷)这首诗的叙述特色鲜明,试作
诗歌鉴赏题的必考点,尤其是描 赏析。
写和抒情这两种最重要的表达方 2.(2015·浙江卷)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
式,在高考卷中更是屡见不鲜。 写角度的差异。
描写方面,常见的有白描、细节 3.(2014·全国卷Ⅱ)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
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等; 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抒情方面,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 4.(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接抒情(因事缘情、借景抒情、 其他问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古抒情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等)。该考点有时直接设题,有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时结合思想感情间接设题,后者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
在今后的高考中会是考查重点。 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角度一 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
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
内涵
想感情。
作用 淋漓酣畅,一吐为快,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
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铙歌·上邪》)
举例
分析:写一位女子对“君”表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
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
训练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写 意①
李商隐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②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晚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 注 ] ① 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 年 ) 十一月,李商隐应西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入川
赴职,开始了四年的梓州幕府生活。此诗即作于李商隐入蜀三年之后。②(潼江)江
水名,流经地多在今四川境内。
作者在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入蜀三年以来,自己一直抑制思乡之泪;若继续
羁留下去,到下一个新年,恐怕再也无法禁受了。诗人情不自禁,涌出思乡热泪,
又恐于直露,故先退一步,说“已制思乡泪”,再推进一步说“新年恐不禁”,这就显
得曲折顿挫,更加凄恻动人。
解析 (1) 精准审题:题干要求简明,即判断题干所指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并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
(2)解题思路:认真研读尾联。思乡之泪,多少次就要奔涌而出,但强制压抑了
一年又一年,三年过去了;实在是担心到下一个新年,再也不能控制得住!浓浓的
思乡之情,是通过直接抒情传达出来的。不能忽视前三联的蓄势,“迢迢”“望断”“
天外”“结层阴”都在为尾联的直接抒情蓄势,使得情感表达自然流畅。组织精当语
言,逐层作答。
(二)借景抒情
内涵 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
作用 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举例 分析:借景抒情,情含景中。诗人借对优美的江南春景的描绘,抒
发了对江南的热爱、留恋之情。
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的区别和联系
特别
借事抒情是指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情感寓于
提醒
叙事之中,表意委婉,抒情含蓄,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训练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试作赏析。
答案 借景抒情。 ( 定技巧 ) “ 淡云孤雁远 ” 描写了天边淡云,云边孤雁, “ 寒日暮
天红”描写暮色四合、残阳如血的景象,(释运用)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
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析作用)
解析 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
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
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
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
借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
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
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三)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
内涵
抒情方式。
作用 触景生情容易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感情表达自然真实。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诗《秋兴》)
举例 分析:说这两联是“触景伤情”,有道理。这里的“丛菊”“孤舟”是眼前之景,
诗人见眼前之景,而生出“他日泪”“故园心”等郁积之情。“急暮砧”这样秋
日特有的生活情景,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
特别 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提醒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
辞,后一种指意境。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借
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
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训练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其二)
王 融①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 注 ] ① 王融:字元长,南齐琅 玡临沂 ( 今山东临沂 ) 人。 ② 罗 縠 (h ú ) :一种丝织
品。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景情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 ( 或 “ 见景生情 ”“ 触景生情 ” ) ,引起下文,霜气、秋
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结尾以景结情(或“以景作
结”“融情于景”),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
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女主人公纷乱苦痛的心境。
解析 具体分析时,不能脱离所在语境。这是一首闺怨诗。开头两句用 “ 霜气
”“秋风”描摹秋天寒冷的状况。后六句从欲裁衣而终于废刀尺的动作,“罢膏沐
”而心灰意懒的外貌,“郁纷蕴”苦闷不堪的心态几方面写出闺中怨情。最后两句
则更进一步用飞萤、木叶的夜景来烘托思妇的纷乱苦痛的心境,收到言已尽而情韵
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
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
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寓情于
内 景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寓情于景,注重的是景色,一般是在欣赏山水
涵 风光的时候将感情融入到景色之中,是重点表现一种景色,然后说明你对景
色的看法、观点等;寓景于情,注重的是感情,一般是因为看到某种景色而
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体验等等,注重的是感情,写景色是为
自己的感情做一种铺垫的。
作 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到景物里,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
用 觉的把这种客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
锡《石头城》)
举
分析: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例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
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与联系:
(1)“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特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别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
提
醒 皆情语。
(2)“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
“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训练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请从“情”与“景”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 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前六句通过 “ 日暮
”“川原”“边城”“荒烟”“深山”“古木”“猿鸣”等景物,渲染出凄凉、迷
茫的氛围,抒发了无尽的孤寂及思乡之愁。
解析 本诗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的。第二句的 “ 日暮 ” ,是时间的开始;中
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
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
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
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
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
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
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五)托物言志
也叫借物抒情。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
内涵 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情感。
通过描写具体外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委婉含蓄
作用
地表达思想情感。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杨
忱《瀑布联句》)
举例
分析:托物言志,委婉含蓄。诗人借对瀑布的描写,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区别和联系
(1)托物言志的手法和借物喻人在某些时候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一首诗里写物的
目的既是借物喻人,又是托物言志。一般来说,如果诗中的物是诗人用以自比
的,且其笔下的物具有某些正面的值得赞颂的特征,则其往往是借物来言己志
的(即托物言志的)。如果诗中的物不是诗人用以自比的,而是来象征其他人的,
特 则状物只借物喻人。
别
(2)借物喻人是借助对客观外物的描写,来象征人的某种特征(如处境、品格等)。
提
借物喻人用以喻人的外物与所要表现的人或在处境上或在品格上具有某种相似
醒
的特征(这也是借物喻人与侧面烘托的不同所在)。因此,诗歌中如果使用这种
手法表现人物,我们只要通过分析诗歌所描写的外物的特点,即可把握诗歌所
表现的人物。诗歌使用借物喻人这种手法,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体使用,一是
局部使用。所谓整体使用,是整首诗都在借物喻人;所谓局部使用,是只有某
一句或某几句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训练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 注 ] ① 闲官:诗人当时因被谗陷而遭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
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
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 托物言志,竹 “ 不随夭艳 ”“ 独守孤贞 ” ,表现了其清白、坚贞、高洁的特
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很明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时,一
定要遵循这样的答题格式:事物特点+作者情感。
(六)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即借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现实,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代的人和事,
内涵
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认识。
作用 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
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举例
《蜀相》)
分析:这首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训练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沙过贾谊宅[注]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 注 ] 诗人因迁谪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刚而犯上”被贬。
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借古讽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
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歌前两联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
落景象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两联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
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了当今朝廷,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来表达诗人对自
身命运的喟叹和对现实的讽刺。
解析 第一步,知人论诗。联系诗题和注释,可知诗人以贾谊自比,抒发自己
被贬的悲愤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第二步,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情
感和主旨。首联,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不仅
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中的“秋草”“寒林”“日
斜”,渲染出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颈联中的“有道”“犹”从贾谊的见疏,
隐隐联系到自己。尾联中的“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诗人自己。“怜君”,不仅是
怜他人,更是怜己。
角度二 描写方式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
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
(一)白描
以勾勒特点、不设喻、少修饰为特征的描写方法。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
内涵
的情态面貌。
①具有传神和突出事物的特征;②语言简洁洗练,真切自然,毫无做作之
作用
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举例
分析: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
的效果。
训练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
这一主题的?请做简要回答。
答案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
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解析 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似乎不见作者的情感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
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达艺术。回答本题只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
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就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
(二)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
内涵
到底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
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
作用
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举例
分析: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
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训练13.(2019·河南重点中学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 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描写把主人公张弓搭箭射中目标的全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试分析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表现主人公高超的射技。
答案 一是细节描写: “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 细笔刻画射手的一招一式的
娴熟、灵巧;二是侧面烘托:“白马骤迎风”通过刻画白马洒脱的形象,烘托骑士的
英姿。“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
从侧面表现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
解析 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
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
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
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镞”,是正面
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
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
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
(三)动静结合
“动”,是对事物和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是对事物静止状态进行描
内涵
绘。对事物、景物作动、静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甚至静景动写,动态静描,能突出事物特征,将对
作用
象表现得活泼有致,使文章跌宕起伏,灵活多变,富于诗意,充满美感。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举例 分析:动静结合,相互映衬。诗中末句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更衬托出前
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抒发了诗
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训练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客 怀
何应龙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 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了 “ 声 ” 和 “ 夕阳 ” ,夕阳下的楼景
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声为动,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
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又寂寥的图景。
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其他手法合理亦可)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 “ 如何写景 ” 可知,这是考查表现手法,应从写景的角度
和特点入手。“雁声远过夕阳楼”,首先要了解其中“声”与“夕阳”是视听的结
合和动静的结合,然后结合诗句对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的情感即可。
(四)正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
内涵 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正面描写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
作用
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
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举例 分析: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
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
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
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训练1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王中丞闻琴
谢 脁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注],蹉跎江海心。
[注] 容与:徘徊犹疑。
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本诗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2)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描
写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
写“琴声”,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的淙淙作响的轻鸣,给人身
临其境的感觉。
解析 这是一首写音乐的诗,但诗人并没有把重点放在直接描写琴声之上,而
是从外围入手, 渲染烘托 “ 闻琴 ” 的气氛,刻画诗人的主观感受。 “ 凉风 ” “ 月露
” “ 清阴 ” 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 “ 吹 ”“ 动 ” 两个动词是以动衬静,更突出
了月夜的幽静, “ 蕙风入怀抱 ” 是双关,既写秋夜中弥漫香气的和风,又写人听到
琴声后的愉悦与陶醉。“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是对琴声的正面描写,突出了
琴声的美妙与清雅,最后两句是由 “闻琴”引起的感慨。
(五)调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等)
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
内涵 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
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作用 ①描写形式更灵活、更富有变化。②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
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杨万里《咏荷上雨》)
举例
分析:本词运用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生动描写了荷塘之上雨的情
态,绘声绘色、生动别致。
训练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 注 ] ① 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
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今古感慨。②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
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 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 ( 明技巧 )② 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
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释
运用)③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
光山色图。(析作用)
解析 三、四两句是景色描写。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
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
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
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
的景象。 “ 人歌人哭水声中 ” ,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
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接下去两句,展
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
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
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
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
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
(六)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
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
内
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
涵
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
些是面。
作 ①有点有面,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事物,突出特征,具有感染力;②材料多样,富
用 于变化,增强可读性;③便于读者形成全面完整印象,增强说服力。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分析:点面结合,增强说服力。“功盖”句总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
举
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显著,这就是“面”;“名成”句则具体写诸葛亮创
例
制八阵图使他名声更加卓著,这就是“点”。头两句既写出诸葛亮全局性的业绩,
又赞颂他对军事的贡献,很好地反映出他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功绩。
训练1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
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
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
解析 (1) 精准审题:题干要求 “ 从点面结合的角度 ” 赏析词中描写的暮春之景,
规定了赏析的具体内容。“点面”的含义要清楚,面为宏观,点为微观。(2)规范答
题:“香红渐渐稀”是从“面”上描写暮春的自然风光,“番腾妆束闹苏堤”是从
“面”上描写人们出城赏春的热闹场景。“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等
则是从“点”上描写,也是细节描写。通过点面结合的描写,把人们赏春的场面写
得生动形象,丰富感人。分析点面结合的运用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逐层作答。
(七)观察角度变化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
内涵 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看到的风景也会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
作用
完美的体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
举例 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
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
光的美感。描写顺序:由远到近。
训练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
[注] 家:在此用作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这首词上阕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 ① 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 十里青山远 ” 是远景, “ 潮平路带沙 ” 是
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③运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通过写“啼鸟怨”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
怨。(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注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
结合诗句解释,最后明确效果。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
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
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题型三 鉴赏表现手法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 1.(2018·浙江卷)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
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 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 2.(2017·浙江卷)这首诗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
主要有:对比、衬托、象征、渲 试作赏析。
染、用典等。 3.(2016·天津卷)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
特别说明:在前面“题型一表达 些表现手法。
方式”中讲到的“借景抒情”“ 4.(2015·安徽卷)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
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 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结合”“正侧结合”等也可归入 5.(2015·天津卷)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一、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
内涵 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
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①反衬正方,突出其鲜明特征,凸显主旨;②表现作者的好恶褒贬;③给
作用
读者深刻印象和启示。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举例
分析:运用反衬,凸显主题。诗中通过昔日繁荣和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
的对比,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训练19.(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叙述: ① 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
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
情。(2)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
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
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1) 精准审题: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叙述,正是在看似平淡的
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
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
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
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
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
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2)解题思路: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
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
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叙述与对比”手法的特色,解答
时,对“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叙述特点等角度分析,首先指出诗
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叙述顺序,有什么样的叙述特点,然后分别指出其表
达效果;对“对比手法”则要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具体内容,一一
列出,然后再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突出了怎样的主题,有什么表
达效果。
二、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内涵
形象更加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
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①从侧面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主旨;②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
作用
发读者联想、想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举例
分析:运用正衬(衬托),含蓄隽永。诗中以“多少豪杰”衬托周瑜,突出周
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从而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叹。
特别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
提醒 当,相得益彰。
训练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
答案 ① 本诗表现环境的 “ 清 ” 运用了反衬手法。 ( 明技巧 )② 幼雀雏燕在檐前飞
舞,蝴蝶翩飞,蜘蛛织网,以动衬静,反衬白天的清静以及村居环境的清幽;风吹
帘动,溪声嘈嘈,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清静宁谧。(释运用)③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清闲、恬淡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析作用)
解析 根据对诗歌整体的感知,找出来表现 “ 清 ” 的诗句,例如 “ 檐牙燕雀已生
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然
后概述出描写的内容,然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颔联诗歌描写的是燕雀、蝴
蝶、蜘蛛的动影,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代已
长成,蝴蝶展翅伏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这里
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静。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
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的景象,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夜
的清静。根据对“清”的描绘可知,农村夏日呈现出恬静的景象。自然烘托出了作者
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从写作意图的角度,可从作者归隐山村、向往清闲的角度
概括。
三、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
内涵 思想和感情。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
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①形象表现思想情感;②具有深沉、含蓄之美;③启发读者联想、思考,
作用
增强艺术感染力。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分析: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
举例 目的是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石灰外形特点的吟咏,
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
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和联系:
象征和比喻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
特 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但两者又是不同的两种手法。其不同在于,象征是“言在
别
此而意在彼”,即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象征物)并非作者真正想要表现的内容(被
提
醒 象征物),而只是其用以表现所要表现内容的一种媒介,而且作者真正所要表现
的内容往往不会直接在作品中写到;而比喻是把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比作与之相
似的另一物,只是为了使语言更为形象生动,其本体与喻体往往都会在作品中出
现。
训练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縻如雪。春正好,见龙孙[注]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
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
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龙孙:竹笋的俗称。
“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 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
赏析。
答案 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
烟波阻隔了归路。此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险恶、词人执
着追求的抗金复国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解析 作者登楼而望,春山堆叠,茫茫烟波阻隔了归家之路。结合整首词的内
容,句中的“春山”与“烟波”象征了家园被敌侵占,国家政局飘摇动荡的局面,
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在匡扶国家社稷途中的种种阻隔。
四、用典
用典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
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
内涵
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①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
作用 感;②用诗文名句,佐证文章,增强说服力;③用典可增强文学性,增强
诗歌的表现力和可读性。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举例
分析:运用典故,含蓄委婉。词人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
求和的无耻行径,来表现自己抗金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训练22.(2019·河南平顶山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上作二首(其二)
陆 游
伛偻溪头白发翁,暮年心事一枝筇。
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东山》《七月》[注]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
[ 注 ] 《 东山 》《 七月 》 : 《 诗经 · 豳风 》 中的两篇,前者写周公东征后战士归
途思乡的情绪及凯旋的喜悦,后者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的劳作活动。
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用典 ( 用 《 诗经 · 豳风 》 中的 《 东山 》 来代指宋金战事,用 《 七月 》 代指
国计民生)。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军国大事、民生疾苦执着的关心、挂念和虽忠心耿
耿却报国无门的孤寂与感慨。
五、对写法(对面落笔、一笔两面)
内 对写法是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
涵 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
作 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
用 果转换角度,写出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
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
声甘州》)
分析: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
举
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乘着帆船归来了,
例
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比的失望,此时的妻子一定会产生埋怨之情,怨丈夫
长久滞留在外不想家。至此,词人由联想又回到现实,道出自己也如此的愁苦。
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
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训练23.(2019·四川成都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虞美人 寄公度
[宋]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两句运用了虚写 ( “ 想象 ” 或 “ 对面着笔 ” ) 的手法。词人从对方的角度着
笔,想象朋友公度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自己,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
会给自己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词人通过这一想象中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远
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
解析 “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 这两句从对方着笔,用情
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
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典故。《荆州记》:
“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
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用典,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
相别的一段往事,如此更见其情深意切。
六、渲染
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
内涵 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氛围,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
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做正面的着力描写。
营造气氛,设置铺垫,奠定情感基调,预示情节结局,增强合理、连贯性,
作用
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分析:首联描写俯仰所见所闻,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
举例
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出浓郁的
秋意。
训练2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出塞作①
王 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③,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④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 注 ] ① 开元二十五年 (737) ,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
使出塞宣慰,这首诗就写于此时。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乘障:
登城守卫。④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⑤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代
指崔希逸。
这首诗的前两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场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 渲染和衬托手法。 ( 明技巧 )② 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
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释运用)③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
悍和打猎声势之大,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做铺垫,
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析作用)
解析 “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 ,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
上燃起了熊熊烈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
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
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像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
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
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了当前的战斗情况,用
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
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暗
寓出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
悦的心情。
七、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
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
内涵 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
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
兴”常常连用。
①比兴手法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
象感染力。②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
作用
果。③“兴”就是托物寓情,是寄托,也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
言有尽而意无穷。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举例 分析:运用比兴,形象生动。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
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
训练2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
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① 以 “ 桃之夭夭 ” 起兴, ( 明技巧 ) 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
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析作用)②以桃设比,(明技巧)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
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释运用)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
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析作用)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析作用)
解析 对《桃夭》中比兴手法的辨认不难,每一节前两句均为比兴;但此题缺
乏背景交代,赏析难点在于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依据“归”的意义可知,《桃夭》
写的是婚恋嫁娶。全诗以桃来比新娘,喻指新娘的美丽贤淑;第一节写桃花盛开,
喻指夫妻婚姻和睦;第二节写桃树结果,喻指夫妻生儿育女,子孙繁衍;第三节写
桃叶茂盛,喻指家族兴旺。题目要求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必须关注比兴手法的
作用,如联想巧妙,形象鲜明等。
八、虚实结合
“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
物、人、事;“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
内涵 那虚象和空灵的境界。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
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
衬,交织一起来表达一样的情感。
①留下“空白”,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
作用
吸引力;②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丰富内容,充满想象,增强表现力。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分析:虚实结合,增强艺术感染力。上片除“念去去”句外,写的都是眼
举例
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写
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
抒发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训练26.(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圆①
[唐]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 注 ] ①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 绮逾依:
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
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释运用)②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
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析作用)
解析 全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寥,抒发了作者
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
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
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
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
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
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九、点染
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
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
“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
内涵
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
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点
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
点与染结合运用,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抒发强烈的感情,能够增强诗
作用
词的艺术魅力。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
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分析:这里两用点染手法。“去去”——走了又走,越走越远,这是点出正
意,但“去去”比较模糊抽象,因此再连用三样景物加以渲染——“千里烟
举例 波”“霭沉沉”“楚天阔”,从而把“去去”化为具体的情景,通过这些
渲染生动地状写渺茫的前途和黯淡的情怀。下片,先点出离别冷落的滋味,
再以途中杨柳垂岸、晓风吹拂、残月朦胧等景物反复渲染“伤离别”的情
意,形象地烘托出离人的孤单和相思之苦。
训练27.(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 ① “ 送君多暮情 ” 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 “ 淹留野寺出 ” 至 “ 梦里金陵城 ” 十
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
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首先要明确何为 “ 点染手法 ” ,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
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
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
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题型四 鉴赏构思立意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1.(2016·全国卷Ⅱ)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
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
2.(湖北卷)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
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
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
3.(全国卷Ⅱ)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
其他问法:
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以小见大、以景结情、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应、抑扬等。
3.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一、卒章显志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
内涵
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①深化诗歌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诗,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
作用
之感,有突出强调之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举例 分析:卒章显志,突出中心。诗人以“安能”一句结尾,抒发了要自由自在、
驰骋闲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训练28.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①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 ①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卒章显志。(2)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
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3)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
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
惜。
解析 就全诗而言,诗歌的前三联都是在写诗人渡百里湖所见的干旱的情景,
最后一句则是抒情,因而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是先景后情,学生需注意题干不是要
求回答全诗谋篇布局的特点,而是要求回答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最后
一联是诗歌主旨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
技巧是卒章显志。
二、以小见大
指以小景传大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
内涵
重大的主题。
①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将抽象事理表现得具体实在;②避免空泛,使诗
作用
歌有血有肉,内容充实。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分析:以小见大,化虚为实。“东风”句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
举例 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
无关系,但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
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诗人之所以这样写,用意还在于自
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训练2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大 酺[注]
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 注 ] 大 酺 :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 “ 吉庆 ” 事,允许百姓
聚饮。
王夫之称赞此诗的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你说说这两句诗是如何
传神的。
答案 颈联借景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
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意,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既使万
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
解析 本诗第三联中 “ 柳叶 ” 一句,透过片片树叶来显示春色,柳芽舒展是小
景,从小景细致、具体的描写中透露了春的消息,写出了春回大地的大景象,从而
用春回大地这个大景象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这个大主题。
三、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
内涵 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
方式之一。
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作用 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
艺术效果。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举例 分析:前三句是叙事抒情,尾句是以景结情。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
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
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训练3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
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答案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
无限。
解析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
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
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
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
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四、抑扬结合
“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
“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抑扬结
内涵
合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
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巧作抑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能鲜明
作用
地表情达意,增强诗歌波澜曲折之美,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举例 分析: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说她“悔”,通过
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
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训练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注]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 注 ] 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
挤、压制和迫害。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
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欲抑先扬。上片 “ 道是 ” 是扬,下片 “ 道是 ” 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
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
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解析 首先分析诗句,先写花的可爱,用 “ 道是天公不惜花 ” 衬起,然后再说
出花的“百种千般巧”,丰富了全词的意蕴,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寓意,很耐人
寻味。接着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用“道是天公果惜花”来表现作者
的不满之情。前句的“道是”句是扬,后句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
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五、铺垫
内涵 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
作用
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举例 分析:通过铺垫,引发读者兴趣。此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
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
画面。前三句仅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训练32.(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 注 ] ① 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 玉花骢:唐
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 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
成功。 ( 释运用 )②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 析作用 )
(2)①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释运用)②进一步点
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析作用)
解析 通观全诗,答案对应点是前四句。为了凸显曹霸的画技不凡,这四句极
力蓄势,先从人的角度言“画工如山貌不同”,有多少画家都没有画成功,表明此
马难画,非凡手可成,以之为“绿叶”,对曹霸的画技这朵“红花”进行烘托,使
“红花”更为突出而鲜明;然后,又从马的角度言其“迥立阊阖生长风”,写出这
匹马不是凡马,它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要想逼真再现这匹马的动感神采
更非易事,更非泛泛之辈所能成之,以此反衬出曹霸画技的高超。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