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通练一 底层关怀
主题解说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生计而挣扎、奔波,其行为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或散发出人性的丑陋。底层书写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展现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幸命运,表达人文关怀,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文学的价值与力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牛倌儿
刘 章
①老牛倌儿又叫大下巴。他姓吴,他们那辈人中间那个字是“玉”,老牛倌儿名字的第三字,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上点年岁的人知道的也不多,我因在村里管过户籍,还记得,那是个“琢”字,取玉琢成器之意,很讲究。老牛倌儿应该说是璞玉,究竟琢成器也未,我不敢妄加评断。老牛倌儿是他一生的职务,大下巴则是他的面部特征。如果跟时下一样把名字和职称连起来,应该是吴玉琢老牛倌儿。
②打从我记事起老牛倌儿就放牛。
③听老人说,他的父亲日子过得很不错,他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念书,念到十五六岁,什么《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以及“五经四书”都念过。人说老牛倌儿是喝墨水儿长大的。说他喝墨水不只是读书的意思,他是真喝。据说他是笨而好学,背书背不下,就把砚台里的墨汁喝下。可惜他头大脚轻,干活没力气,书上的字会背不会写,不要说写文书、状纸,写信也不行,只好放牛。实际上他是放了一辈子牛,是从小牛倌儿晋升到老牛倌儿的。按理说小牛倌儿应先升到大牛倌儿,因为他只能放四五头牛,再多了放不过来,追不上,他隔过了这一级。他也从未当过羊倌儿,因为山羊攀岩越岭,他追不上,不能胜任。
④他放牛很少上山,都是在河边上、地沿上。他放牛的时候,头戴一顶草帽,身披椴麻蓑衣,怀抱一根荆木棍(他从不用鞭,他说放牛也是教,老师都是用教棍。他说得对,秦始皇就是老师用荆棍教成器的[注]),手捧一本书,两只眼睛笑眯眯地从牛背移到书页上,从书页移到牛背上。牛背也是书,书也是牛背。偶尔吆喝一声:“黄黄犍犍子——回回来!”“花花腰腰子……”除此,便是摇头晃脑咕咕哝哝地念书。他口吃,念书不口吃,小时候只觉得他念书的样子很好看,声音也很好听,像唱歌,听不懂他唱的是什么。直到我读高中暑假回家,才听他咏的是《诗经·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⑤那情景我至今还记得,流水溅溅,书生悠悠,群牛吻地,老翁鹤立。
⑥孩子们淘气,有时冷不防地去扳他的下巴,他从不用粗话骂人,总说:“咳咳,不不懂懂得仁仁义义礼智信信……”大下巴颤抖着,像小簸箕在扇动。
⑦人都说老牛倌儿仁义。有些放牛放羊的,摘瓜掠枣儿,掰棒子去烧着吃,偷老倭瓜,掏瓤子,再装上爬豆或红小豆用篝火烧熟去吃。老牛倌儿不,他不动一瓜一枣儿,闲时还在地边拔拔草,把瓜秧往风凉地方引。有一回,他的牛吃了老刘家的庄稼,他去找人家道歉,进了门笑眉笑眼,下巴抖动着:“大大兄兄弟,牛——大大兄兄弟,牛——”主人看他着急,忙说:“大哥,唱。”他悠悠地唱道:“牛吃庄稼了……”主人一笑了之。
⑧我在承德高中读书,当时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被村里人看成大秀才。寒暑假回家,老牛倌儿常在河边拦住我,问字,稀奇古怪,一问一个愣。例如,我们那儿形容跌跟头挨摔是“坡伊呀”,这个字该怎么写?我说可以用两个字拼在一块儿,他摇头,说古书上没这个写法,都是单个字儿。我无可奈何。
⑨有一回他拦住我,让我到承德千万要给他买一部《掏灰耙造反》,我说没有这样一部书,他很伤心,颤抖着大下巴,老泪纵横。我头次见他脸色那么难看,下巴拉得更长了。他说,人们都瞒着他,不帮这个忙。我大惑不解,问被人称为大先生的叔父是怎么回事,叔父说,这个根本没有的书,老牛倌儿托他买半辈子了。
⑩原来老牛倌儿有个侄子死了,他的一个堂弟要娶侄媳为妻,寡妇哭坟的时候,叔公跪在一旁祷告说:“我的大侄子啊,你可别回家欺床啊,你媳妇跟我了。”惹得侄媳大骂一顿。这事传到老牛倌儿耳里,气得发昏,他骂堂弟太不懂仁义礼智信了!有人跟他开玩笑说:“这不新鲜,有一部书专门写这种事叫“掏灰耙造反”。”他便信以为真,惦在心里托人买。
⑪唉,这个老牛倌儿,这个吴玉琢啊!
⑫老牛倌儿死了,他的名字没有死。
⑬谁家要是不想让孩子读书,就说:“不成器的念书也没有用,老牛倌儿念了‘四书五经’,还不是放了一辈子牛!”
⑭谁家想让孩子念书,就说:“念书总比不念书强,看人家老牛倌儿,连吆喝牛也不用脏话,一辈子没动人一瓜一枣儿。”
⑮关于老牛倌儿,有不同的议论,没有共同的结论。(选自《美文》2017年第9期,有删改)
注 秦始皇嬴政幼时的老师,教育认真,要求严格。嬴政若完不成功课,老师就用荆条揍他,后嬴政终成大器,成了秦始皇。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书生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悠悠地唱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④段画线的部分。
答:
3.文章⑨⑩两段写老牛倌儿买书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
4.请结合全文探究“老牛倌儿死了,他的名字没有死”这句话的意蕴。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妇人和她的猫
[英]多丽丝·莱辛
她叫黑,丈夫死后她就一直独居。她有四个子女,其中一个女儿每年给她寄圣诞卡片。除此之外,对他们来说,她是不存在的。他们都是体面人,有家,有车,有好工作;而她,不体面。她做买卖旧衣服的生意,自得其乐,推着那架塞满了衣物的旧婴儿车,在路上四处走动。
黑70岁生日那个星期,她收到了通知,小社群得结束了。
房屋署官员来做最后的安排。那年轻人,坐在房间里一把椅子上,椅子油腻腻的,他屁股贴着椅子的边边坐着。空气中有股可怕的恶臭,他不敢用力呼吸。看到这个落魄的老人,他不免觉得她能住进安老院,该算是运气的了,虽然他深知所谓安老院,都把老人当成顽皮不听话不懂事的小孩看待,直到他们有幸谢世。
他告诉黑到时他们会派一部小货车来替她搬家。说到这儿,他看到了像是一堆五彩破布的东西站了起来,伸出皮肉不整的黑色爪子拍触老太太的裙子。
“你不能带那只猫。”官员脱口而出。
这是她收养的一只流浪猫,她给它取名比。比看起来就像一团破烂呢绒布,沾满灰尘和雨水。它一只眼睛的肌肉在打架中给扯裂了,现在永远都是半张半闭;另有一只耳朵给咬掉了,只剩下痕迹。
小货车来接她,黑不走。黑知道,房子搬空之后,通常要等上数月,甚至数年才会真正开始重建。她打算继续待下去,等建筑的人来了才走。
她平生第一次过得像她的吉卜赛祖先,一连几个晚上,她和猫缩成一团整晚蹲坐在一家空置的大门口。正如她所料,那间房子平安无事,于是她又搬回去住。她把后窗的一块玻璃打破,让比进出,免得要开前门或是开窗,惹起注意。她搬到顶楼靠后院的一个房间去,每天一大早出门,推着娃娃车和破烂,在路上度日。夜晚,她在地板上点了支蜡烛照明。
比给她带回来了好几只鸽子。
“比!比!啊,你这聪明的乖猫,啊,你好聪明。你知道怎么应付,怎么对付。”
黑拔了毛,拆了点地板当柴,在煎锅上煎了吃。她一向吃得不多,有大堆的衣服裹身,只吃点面包干就够了。她虽然仍旧不够暖和,但也不怎么理会。屋外一片烂泥混雪。她躲回窝中,心想,寒流将过,马上就可出去营生。比有时也钻入她的窝中,她紧紧抱住它取暖。“唉,你这聪明的猫,你这聪明的老家伙,懂得照顾自己,可不是?”
雪暂时融了,严寒才刚开始。她正想出去走动走动,却看到了屋外来了一部建筑小货车,他们没进屋来。第二天,黑带着她的猫和娃娃车,堆满的衣服,两条毯子,走了。
两千米路之外已经成为废墟的地方,有三间大屋,天花板支离破碎,屋顶全都掀光了。傍晚时分,她从摇摇欲坠的楼梯拉上来她的娃娃车,小心翼翼地踏着三楼易碎的地板巡视一番。她点了蜡烛检视了一番,发现墙壁还算完整,有个角落还蛮干燥,不受窗子飘进来的风雨吹打。她就在那儿安置她的窝。
她先在瓦砾中找到了一块塑胶布铺在地板上,防止湿气,然后垫上那两条毯子,再堆上一大堆衣服。她希望可以再有张塑胶布铺在最上面,但找不到,结果只好用报纸替代。造好了窝,她钻进当中,身边放了一条面包。她时而打盹,时而咬一小口面包,期盼、等待,望着雪片轻轻飘飞。比坐在她身旁,看着那张探出衣堆外的铁青色的老迈脸孔,伸出爪子轻轻触抚。它咪咪叫了两声,坐立不安,跳出屋外,冲入结霜的清晨大地,带回来一只鸽子。鸽子仍然振翅挣扎,比把它放在老太太旁边。好不容易才弄暖的窝,她不舍得出去,同时也实在没有力气爬下去,从地板剥些木条生火。她伸出一只冰冷的手,轻拍比。
“比,你这老东西。你是抓回来给我的,可不是?对吧,是不是?来,进来这儿……”但它不想进去。它又咪咪叫,把鸽子再往她前面推。鸽子这时已断了气,软绵绵的。
“你吃吧,吃吧。我不饿,谢了,比。”
她整晚搂着猫,拥在发寒的胸前。
第二天一大早,她又听到了楼底下废物堆中搬运流浪者尸体的声音,看到了照在潮湿的墙上和倒塌的柱子上的电光。有那么一下子,手电筒几乎射到黑身上,但没人上来。谁会想到竟然有人会走投无路得敢爬上那么危险的楼梯,不怕那分崩断裂的地板下陷,何况是严冬。(有删改)
5.黑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了的人物,她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6.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安排搬运流浪者尸体的情节?
答:
7.猫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8.联系小说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这篇小说带给人们的启示。
答:
答案精析
1.(1)形容老牛倌儿放牛念书时的从容自在。
(2)指老牛倌儿一改先前的慌忙结巴,缓慢从容地将“牛吃庄稼了”一句唱了出来。
2.(1)多角度地描写老牛倌儿的形象:a.外貌描写,“头戴”“身披”等词句表现出老牛倌儿的质朴;b.动作描写,“怀抱”“手捧”等词句表现出老牛倌儿热爱放牛、热爱读书、热爱教育;c.神态描写,“笑眯眯”“移”等词句生动地刻画出老牛倌儿对书的痴迷。
(2)排比句式:“头戴”四句,构成排比,短促、整齐、有力。
(3)借助注释、评说,表达叙事者的看法:括号内引用的老牛倌儿的说法及秦始皇成器的故事,“牛背也是书,书也是牛背”的评说,都表达了叙事者对老牛倌儿的肯定。
3.(1)既凸显了老牛倌儿对“仁义礼智信”的执着追求,也表现出他的单纯。(2)照应前文“仁义礼智信”的情节,为下文写人们对老牛倌儿的议论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4.(1)老牛倌儿虽然死了,但他一直被人们议论着,成为争议人物。(2)老牛倌儿的人生,一直影响着后人,或正面,或反面。(3)老牛倌儿在世时恪守“仁义礼智信”的人品,这令后人缅怀。(4)老牛倌儿先天愚笨,读书不成其功,却深得“仁义礼智信”之要并身体力行,值得后人学习与反思。(5)对老牛倌儿的议论不止,意味着当下人们对“仁义礼智信”价值、对教育的价值有不同的看法,这令人深思。
5.①独立自尊。宁可流浪,也不去安老院过没有尊严和自由的生活。②心地善良。她收养流浪猫,与其相依为命,不离不弃。③热爱生活,乐观坚强。勇敢地面对人生各种境况,冷漠和饥寒都压不垮她强烈的求生欲望。(答出两点即可)
6.①暗示黑的结局,黑可能会和这些流浪者一样,在废墟中死去;②说明像黑一样的流浪者大有人在,黑的生存状态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加强了批判和讽刺力量。
7.①以猫写人,以猫被人抛弃的遭遇以及求生能力,烘托黑的命运和顽强,且有了猫这一说话的对象,便于展现黑的内心世界,凸显黑的性格特征;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猫的出现、猫给老人抓鸽子吃,引出了老人的流浪生活;③没有人关怀,只能与猫相依为命,突出了黑的孤独和社会人情的冷漠。(意思对即可)
8.①政府工作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保证每个人的生存权,杜绝流浪和乞讨现象;②倡导敬老之风,从道德、制度和法律层面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③对于个人而言,面对人生困境要像黑一样乐观坚强,永不放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29&extr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