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全国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Ⅰ 群文通练二

标签: 暂无标签
群文通练二 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
主题解说 孔孟思想以善论为基础,仁为灵魂,礼为躯体,中庸与权变为调控器,有机组成伦理政治学说体系。“仁”是贯彻一切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并被认为是人类天生的本性。人性变坏,是后天环境所致,因而主张顺应自然,通过教育实践与生活磨炼来恢复善性,这是一种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精神的结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所谓“人性论”,实际上就是关于人的本性、本质是什么的理论。它是社会伦理、政治、宗教、哲学等各种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卢梭曾经说过:“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如果我们“不从认识人类本身开始”,我们就不能认识社会的各种问题。这就是说,必须从研究人开始去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今天我们开展人性论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而且将推动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
(摘编自莫法有《试论中西哲学史上人性论之差异》)
材料二:
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通过“性”与“习”的比较论述了人性的先天性,认为人性在本质上就是人所具有的先天的或与生俱来的本性,它不是任何后天的、人为的东西,而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属于“习”的范畴。但是,孔子并没有明言人性的内涵,也没有将人性问题直接限定在道德的范围之内,使得人性问题成为道德问题的重要内容。孔子将“性”与“习”相比照,从“性”与“习”的本质区别的维度阐明人性的先天性,这是其高明之处。如果没有“习相远”作参照,仅言“性相近”,是看不出人性的先天性的,至多只能得出人性的相似性乃至相同性的结论。
(摘编自陆建华《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论》)
材料三:
对于孔子所言的人性的先天性、人性的与生俱来的本质,儒家后学的孟子和荀子也是赞同的。孟子曰:“形色,天性也。”(《孟子·尽心上》)即认为身体与容貌是天生的,有以先天性来解读人性的本质的意味。至于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暂且不谈其以仁义为人性内涵,其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所不虑而知者”为人性的本质,也是对孔子人性的先天性的发挥。孔子对人性的本质的论述及其论述方式也启发了荀子。荀子的“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正名》),就是对孔子人性的先天性的具体发挥。荀子的“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在单独讨论人性的本质之外,又以“性”“伪”相对,论述人性的本质。荀子的“伪”与孔子的“习”在后天、人为的意义上是相通甚至是相同的。
(来源同材料二)
材料四:
主张性相近而习相远的孔子相对地重习而轻性,主张性朴的荀子也相对地重伪(人为)而轻性。与孔子强调习的作用相似,荀子强调伪的作用。他反复说的学、积、积靡等都属于伪。孔子和荀子都一致主张,后天的作为比先天的性重要。在这一点上,孟子与他们略有不同,因为孟子极大地提高了先天的性的作用。当然,孟子也没有忽视后天的作为的作用。可以说,他既重视先天的性,也不忽视后天的作为。孟子新颖而激进的性善论在当时还是很有意义的。它突出了人的尊严。在事实层面,性朴论有根据;在价值层面,性善论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周炽成《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
1.下列对材料中“人性论”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能够对“人性论”深入研究,我们就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B.虽然先秦儒家都认为人性在本质上具有先天性,但都没有言明人性的内涵。
C.孔子对人性论的表述直接影响与启发了儒家后学,其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D.荀子认为人性是先天的,并提出了“性朴论”学说,认为人性是朴素的,善良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将“性”和“习”进行比较,认为人性具有先天性、相似性,并不在道德的范围之内。
B.孟子和荀子都赞同孔子关于人性与生俱来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挥。
C.荀子受到孔子关于人性本质及其论述方式的启发,提出了“性”和“伪”的辩证关系。
D.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荀子将“性”和“伪”相对,二者表述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
3.请引用文中出现的或学过的荀子言论来说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观点。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材料二:
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老庄世界的逍遥无为,陆游笔下的家国天下……中华民族留下如此多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传递着民族的智慧,滋养着华夏的心灵。令人诧异的是,这些精神财富却被奢侈地挥霍,政绩工程和文化项目遍地都是,价值观堕落为“价格观”,文化传统变成价格标签。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去智化、粗鄙化。再粗鄙的段子,只要能搞笑,便可风行天下;再低俗的节目,只要能来钱,便被奉为法宝……这类文化现象司空见惯。网络时代,传播形态的巨大变革既为文化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也造成了文化生态拒绝智慧、拒绝担当的低端化。从娱乐化到泛娱乐化再到愚乐化,从泡沫化到泛泡沫化再到飞沫化,文化表现为轻浮的喧嚣、肤浅的热闹。难怪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文化越是泛滥,就越失去独立的尊严和品格。虚无化、空心化是对包容厚载的颠覆,娱乐化、泡沫化是对慎终追远的颠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物昭德”“乐以安德”的文化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美学操守,以及日常文化生活中对“德”的定义与追求,变得模糊,不断退让,不断淡化。价值的迷失严重消解着我们在五千年文明传统中所形成的伦理共识。(摘编自斯文《价值迷失阻碍道德崛起》)
材料三: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摘编自刘梦溪《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材料四: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倒是佛道之间互相攻讦得比较厉害。大家知道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就是针对佛教的,而范缜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天师道的信徒,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总的说来,儒释道三家相处得不错,到唐以后,至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开始形成。(来源同材料三)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
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C.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
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5.下列关于价值迷失的表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陆游笔下的家国天下等滋养着华夏心灵的精神财富,成了某些人赚钱的工具。
B.传播形态发生巨大变革,粗鄙、低俗文化风行,利益至上,文化生态拒绝智慧,拒绝担当。
C.文化虚假繁荣,表现为轻浮的喧嚣和肤浅的热闹,文化在泛滥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尊严和品格。
D.中国人固有的文化主张、美学操守以及日常文化生活中对“德”的定义与追求等,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模糊。
6.作者认为,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各有哪些特点?
答: 

答案精析
1.C [A项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如果我们‘不从认识人类本身开始’,我们就不能认识社会的各种问题”。B项通过原文“暂且不谈其以仁义为人性内涵”可知,孟子言明了人性的内涵。D项歪曲文意,荀子提出“性朴论”,认为人性的本质是人之朴,不加修饰的,而通过材料四将“性朴论”与“性善论”作对比可知,“性朴论”不主张人性是善良的。]
2.A [A项以偏概全,原文表述为“孔子并没有明言人性的内涵,也没有将人性问题直接限定在道德的范围之内”,选项忽视了“直接”,表述成了“认为人性不在道德的范围之内”。]
3.(1)荀子的“性者,天之就也”,说明荀子认为人性是先天的。
(2)荀子的“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说明荀子将人性的先天性和后天习得加以区分。
(3)荀子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明荀子强调伪的作用,认为后天的作为比先天的性重要。
4.D [A项曲解文意,“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错,原文说的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B项扩大范围,“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主导地位”错,原文说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长期”不等于“一直”。C项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5.B [“传播形态发生巨大变革”不是价值迷失的表现。]
6.大传统: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其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小传统:是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具有民间性;特别发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29&extra=
[db:作者]

写了 833 篇文章,拥有财富 1674,被 37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