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高考作文命题热点必背范文(下)

标签: 暂无标签
高考作文命题热点必背范文(下)
五、富强  民主
  命题核心解读
“富强”应该是指国家的财富要多,实力要强大,也就是国家要既“富”又“强”,而国家的既“富”又“强”,是建立在人民既“富”又“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富强”既是说国家既“富”又“强”,也是说人民既“富”又“强”。社会主义是不允许国家既富又强、而人民既穷且弱这种现象存在的。而且,从长远来看,人民不富裕,国家的富强就不可能持续、持久;国家不富强,人民的富裕生活同样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如《尚书·多方篇》多次说“天惟时求民主”、“诞作民主”。在这里,“民主”即“民之主”,就是管理人民的君主;用作动词,则是为民做主。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以民为本”、“立君为民”的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当代表和服务人民的利益,做民之向导。通过“民主”一词,我国解决了国家政权与国民利益之间的结合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本政治思想。
【范文示例17】
把握机遇,直面挑战
2035年的青年:
你们好!
我们是庚辰龙年出生的跨世纪一代,你们是沐浴在新时代春风中成长的一代。我们与新世纪的祖国一路成长,你们与中国的新时代一起圆梦。我对我的时代怀有热烈的自信与骄傲,也对你们的时代、我们的未来充满期待。
我们的时代,是把握机遇的筑梦时代。
2008年,奥运的火炬在北京鸟巢熊熊燃起,照亮了运动员们朝气蓬勃的脸庞,点燃了泱泱中华的体育精神;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授课,知识在星际间传递,五星红旗在无垠宇宙中闪亮;2016年水乡乌镇举办世界互联网会议,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彰显互联网时代的中华风采。驼铃悠悠,万里丝绸之路横亘亚欧;铁路长长,千里高铁支援异邦弟兄。量子信息、青蒿素……中国科技将经验与实验相结合,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走向世界。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普惠全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我们这一代沐浴改革春风,看祖国把握机遇,筑起一个又一个瑰丽雄奇的中国梦。
我们的时代,是直面挑战的克难时代。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无情地夺去几万中华儿女的生命,然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祖国的力量战胜了灾难;2013年,落后偏远的乡村通了公路,扶贫向精准深入推动,全面小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诚然,当今时代我们忧心“瘦肉精”损害了胃,我们耻于“中国山寨”,我们不甘处在全球化制造业的低端,但可贵的是,我们拥有直面挑战的勇气,拥有攻坚克难的毅力,我们必当勇往直前。
你们的时代,是勇于创造的新时代。
2035年,全面小康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幻想。你们这一代,拥有无数的际遇和机缘,也面临艰巨的使命与挑战。不知你们在追求物质文明时有没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守得住乡愁”?不知你们在日月匆忙时还记不记得“棋琴书画诗酒茶”的诗和远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书写你们这一代的芳华,这,是你们的新时代。
万水千山,祖国与我们同在。我们与你们,时代不同,挑战各异,但不变的是拳拳赤子之心,是对中国梦的向往与追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当如朝阳,如春风,尽力奔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筑梦圆梦,我们与你们,永远在路上。
跨世纪一代
                                                         二零一八年六月七日
【借鉴亮点】
一.中心突出。考生用“我们、你们、祖国、时代”四个关键词将“我们”的时代与“你们”的时代有机关联,提出了“我们与你们,时代不同,挑战各异,但不变的是拳拳赤子之心,是对中国梦的向往与追求”的观点,同时更寄予下一代“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勇于创造”的期望,从而完成了两代人之间对话的写作任务。
二.结构严谨。考生用“我们的时代,是直面挑战的克难时代”、“我们的时代,是直面挑战的克难时代”两个分论点将“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一展现,然后又用“你们的时代,是勇于创造的新时代”一分论点畅想“你们”所处的时代的成就与挑战,这三个单独成段的分论点既关注了现实,又畅想了未来,可谓思路流畅,结构严谨。
三.文采飞扬。考生采取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将两代人直接对话,可谓感情真挚,同时又多处运用引用、化用、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极强的感染力。
【范文示例18】
春天里
悠悠千载,无数仁人志士披肝沥胆,将改善民生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我国民生真正意义上的显著改善,其实只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百姓的生活才逐步走进春天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子两千多年前的叹息回荡在我的耳畔,它道出了古代社会民生多艰的历史真相:一个又一个王朝如太阳般东升西落,不论是桀纣暴政,还是贞观之治,百姓始终都牛马不如,任统治阶级践踏,“与万民共享盛世”只是一道空头圣旨。杜甫之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针见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王朝的滚滚车轮,从没有放弃碾压黎民百姓“大同社会”的梦想,直到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发动民主革命,民生才得以萌芽。此后,华夏儿女经过半个世纪的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后,民生才真正被提上国家日程。
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望着远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想起了儿时屋漏偏逢连阴雨之际身体的哆嗦;品尝着美味佳肴,我想起了儿时吃在口中的玉米面、红薯叶的酸涩;感受着现代交通出行的便捷,我想起了儿时上学雨中的深一脚浅一脚和一身泥泞的难过。
不仅如此,我的老家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匮乏早已随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超市而一去不返,当年狭窄曲折的泥泞小路如今已成了平坦笔直的柏油大道,滴灌喷灌的推广和应用将我的父辈从望天收的愁苦中释放,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让父母们不再担心一家人无钱看病,贫瘠的老家正在新农村规划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城市看齐,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已离我们远去。你看,夜市里熙熙攘攘,粗犷的划拳声、热情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向村中心的游乐场望去,一大群一大群,全是出来散心的乡邻。这边,风驰电掣的滑板上,少年如鱼儿一样穿过障碍。那边,打太极的老人们进、退、顾、盼,一招一式都是那么舒缓灵活。近处,十几位中年阿姨,跟着音乐的节奏,轻巧地跳起了健身操。远处,几对年轻的小夫妻,幸福地看着牙牙学语的小儿女,交换着养育生命的感动和欣喜。儿时冷清漆黑的夜也一去不返,现在,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都在尽情地享受被明亮的灯火灌满的生活。
孟子曾言:“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民生得到改善,百姓载歌载舞,与祖国同唱盛世之歌。
【借鉴亮点】
一.充实丰富。恰当的历史文化素材、名言警句可谓俯拾皆是,如屈原、杜甫、孙中山、孟子等人有关民生的精辟论述,被作者信手拈来,活学活用,巧妙精彩;作者对游乐场里乡邻游玩活动的细节描述,引人入胜,让读者看到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般闲适、安乐的生活。
二.结构严谨。考生先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百姓物质之富写起,通过今之物质之富与历史物质之乏之对比表现了当今中国之巨大变化;接着由对百姓物质层面之富的论述转到对百姓精神层面之富的论述,通过对村游乐场里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生活场景的描述,表现了百姓文化生活的舒适惬意,让人们看到了百姓精神之富。
【范文示例19】
角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你坐在西行的马车上,眼中满是迷茫和痛苦。
年纪轻轻便深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年过不惑便是朝中的一品大员、两广总督。你眼中的皇帝勤政爱民,自以为得遇明君,你心中所想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上书言事,大陈鸦片之弊,手捧尚方宝剑开赴广州。虎门销烟,你一举成名,何等的意气风发!你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但为何又一贬到底呢?伊犁,你这次被贬的目的地,一个除了沙子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难道皇帝不是原来的皇帝了吗?难道天朝大国竟胜不过外夷?你心中的理想、抱负在一瞬间全部成为了空想,有的只是西行路上的漫漫黄沙,有的只是那总也走不到的不毛之地——伊犁。
终于到了西安,再向西行使便再也看不到城市的影子了,本应该继续西行,你却病倒了。大病之中,你想到了西湖上的苏堤,想到了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想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韩愈……于是,你又疾步西行,奔赴那原本是苦难现在却成了机遇的贬谪之地。你号召人们开垦荒田,加大生产;供水不足,你便带领人们开渠挖沟……经过你的努力,原本处于荒蛮状态下的伊犁人民吃饱了肚子,改善了生存条件,逐步摆脱了蒙昧,思想受到了教育,社会风俗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你就像光彩夺目的太阳。在广州,你可以光芒万丈;在伊犁,你仍然热情四溢。虽然远离京师,远离繁华,偏处一隅,但你没有沉默。因为你的到来,一切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的漫天风沙得到了改善,曾经的落后野蛮得到了开化,曾经的风餐露宿、饿殍遍野、衣不遮体成为了历史,原本黑暗落后的角落因你的到来而变得明媚温暖起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即使在重病之中,你所念的仍然是苍生。没有往日的喧嚣,没有繁忙的应酬,你的心中只有伊犁,只有伊犁人民,你所想的只是让伊犁这个角落阳光明媚。
你的努力没有白费,随着伊犁的发展,伊犁人民也因为你的到来而心中逐渐明媚起来。
卸任的那天,你在苍茫的大西北的角落,看到了明媚的阳光!
【借鉴亮点】
一.构思巧妙。文章选取了历史上林则徐被贬伊犁的素材作为写作点,以伊犁作为角落,以林则徐在伊犁的所作所为为升华点,通过伊犁的变化,动态地写出了伊犁由荒芜到明媚的过程,揭示了角落依然可以明媚的道理,高度讴歌了林则徐以民为本的可贵人格。  
二.饱含真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名言警句素材在文中随处可见,同时,考生运用第二人称行文,又处处饱含深情,这些均显示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范文示例20】
为民立心
柔弱的水,一旦站立,锋利冰冷傲绝;沉睡的蛹,一旦站立,化身翩翩的蝶;有些人一开始是锦衣,可不久就会褪去华丽的色彩,变得苍白;而有些人用双手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专属的盛世,像被洗净的沙砾,熠熠生辉,在历史长河中奏起飞舞的绝响。人一旦站起来,为民立心,方为世界之王。
为民立心,方为世界之王。姜子牙年轻时便有经世济国的凌云壮志,然而世事艰难,机遇并没有垂青这位青年才俊。可他并未轻视自己,因为他的骨子里沉淀着傲岸的情操,他的心里立有辅助贤君、拯救苍生的大志,当年过六十,满头白发,他仍在寻机施展才能和抱负。当听说周文王招揽人才、礼贤下士的圣名后,两鬓斑白的姜子牙知道机会来了。不出所料,他独特的举止让文王慕名而来。在攀谈中,文王为其满腹韬略所折服。他殚精竭虑,运筹帷幄,灭商兴周,终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伟业。
为民立心,方为世界之王。杜甫从小饱读诗书,一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初怀着满腔的志向进京赶考,却被奸臣李林甫陷害。他奔走于权贵之门,投诗献赋以自荐,却受尽白眼与冷遇。后安史之乱爆发,国家动荡不安,杜甫的生活也充满危机和艰难,可他仍心系百姓,为民立心,写下流传千古的感人诗篇,以瘦骨嶙峋姿势,屹立于青史中。
为民立心,方为世界之王。曼德拉卧薪尝胆,只为民族独立;昂山素季绝处逢生,只为民生自由; 这样的挣扎,造就了一部部特别的苦难史,像一杯久置馥香的茶,在滚烫的水中慢慢舒展,诉说着心中的爱与辛酸;这样的痛苦刻骨铭心,却像一只温暖的手,擦去他们眼角的泪,轻轻地托举着他们站到世界的巅峰,俯视世界。
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禅宗里有立在菩提树下之说,苏武持旄节立于北海,史公在牢狱,屈子被放逐,勾践卧薪尝胆,嗣同在抗诉,鲁迅在呐喊,觉民在与妻书,马丁•路德•金在演讲,甘地在印度救赎,特蕾莎嬷嬷在炮火里施予爱与恩赐,只因他们有一颗为民立心的情怀,这颗心同样也让他们成为世界之王。
为民立心,方为世界之王。     
【借鉴亮点】
一.结构严谨。标题直击主题,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地表明了自己的立意。开篇用水和蝶这两种自然界的常见之物引入,自然贴切地扣住材料;然后在本论部分,考生用从三个角度论述之,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干净利落。
二.素材丰富。姜子牙、杜甫、曼德拉、苏武、屈原等古今素材考生信手拈来,从而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详实。
六、自由  平等
命题核心解读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自由之所以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那是因为有自由才有快乐,有快乐才有高品质的生活。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不分出身、种族、文化背景、信仰、贫富、性格、智力水平,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创造幸福、生命尊严的基础和源泉。作为人无可争议的基本权利和属性,自由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状态,即个人从外界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受他人的奴役、支配,具有自觉、自愿、自主的意志与行为自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充分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在继承资本主义已取得的各种自由的基础上,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自由、提高自由,使劳动人民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在劳动中能够自由创新,朝着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向前进。当然,自由的本义并不是为所欲为。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处不在枷锁之中。”除非因自私而设置的枷锁之外,枷锁是无可指责的。枷锁有时像体育比赛,必要的限制正是强弱者的分界线。有时像飞驰的列车,轨道正是飞驰的根基。交通规则中的红灯,通常是限制自由的,但这种限制正是给予更多自由的保证。由此可见,人要的自由是有序的自由,而不是无序的自由,人要的自由是公共的自由,而不是狭隘的自由。无序自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通常会限制更多自由。法律这种看似限制人自由的东西,也正是给大多数人自由的保证。
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天生高人一等,这是平等的基本含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专制等级制度的社会,确立起平等观念太不容易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皇帝和臣民之间、主人和仆人之间,是没有平等可言的。所以“等贵贱”从来就是历代草根阶层的美好理想。平等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规定男女之间、各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平等主要是权利的平等,不是先天条件的平等。也许我们性别不同,高矮胖瘦不同,出身家庭条件不同,但我们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你爸是“李刚”就享受特权,也不能因为我是“穷矮矬”就被人看不起。一个平等的社会,一定是让每个人不受歧视的社会,是在公平的规则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是人人都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社会。
【范文示例21】
破心中藩篱,得人生坦途
《菜根谭》中有言:“世人动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世间花迎鸟笑,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诚哉斯言,世人苦于人生之路坎坷难行,甚至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叹,殊不知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要能够打破心中的藩篱束缚,自能寻得人生坦途。
然而,有人会问:“何为心中藩篱?”简单地说,它指的是人们给内心的一种限制,一种束缚。这与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于内心修篱种菊“不同,心之藩篱往往会让人固步自封,阻止自身进步的可能,甚至让人成为那“装在套子里的人”,悲观的认为世上没有路。
只有当我们能鼓起勇气打破心中藩篱,拥有尼采那份“我的人生要穷尽可能”的信心,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洒脱以及伦琴那“我就是喜欢离开大道,去走没有人的小路”的大胆创新时,我们的人生方能抵达臻境。
正如东杉魁夷所言:“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被囚禁,如果他的心灵不够自由。”被誉为中国的艾米丽•笛金森的“草根诗人”余秀华因出生时倒产成为脑瘫,每天割草喂兔子,为一只兔子的死而悲伤。就这样一个农民,生活给了她太多的磨难,她的人生似乎已无路可走。可她的心灵却无藩篱束缚,在无人理解的村庄,她将希望寄托远方,她说:“我祈求成为天空的孩子,即使他收回我内心的翅膀。”比起那些遇到一丁点挫折就轻言放弃的温室花朵,余秀华是多么坚强,而她之所以能够身处苦难,面对苦难,就是因为她能打破心中藩篱,拥有战胜身体缺陷束缚的信心,用诗歌走出一条常人眼中走不通的路。
罗兰曾说:“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想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维持像孩童一样纯洁心灵的人太少,像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者比比皆是。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本源,世人内心被功名利禄之藩篱束缚甚深,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冲破心中藩篱的束缚,才能避免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成为只知名利,心无梦想的碌碌之徒。
当然,冲脱内心束缚并非盲目,我们还需要确定一个方向,而不是在人生路上横冲直撞,我们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之后方能寻得人生坦途。美国新闻网创办人特德•特纳敢于挣脱内心藩篱,在独立思考后,在众人迫于政府压力播报新闻收视率惨淡之时,他大胆地独辟蹊径将新闻留在晚间,白天播报娱乐星闻。而当众人一一效仿之际,他又开创了新闻网直播新闻。特德•特纳走的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但又让人大跌眼镜,这是因为他敢走没有人走的路,正如他所言:“面对不尽如人意的规则,与其抱怨遵守,不如变通执行。”而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伊凡•浦宁曾说:“幸福属于懂得它的人。”我要说幸福属于那些敢于突破心中藩篱束缚,敢走常人眼中的“不同路”,在人生路上吟啸前行的人。
【借鉴亮点】
一.巧用名言。本文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以名言领起段落,引入观点。第一段以《菜根谭》中一句名言开篇,点名人的苦来源于内心的藩篱;第三段从正面论述,引入尼采和伦琴的名言,论证了只有打破内心的藩篱,人生方能抵达臻境;第四段用东杉魁夷的名言引起,引入余秀华的事例论证;第五段用罗兰的名言引起论述,又用司马迁的名言说理;第七段又选用伊凡•浦宁的名言作结,引入主题的总结。因此全文在名言的引用上是一大特色,在结构上整齐紧凑。
二.广博厚重。此文可以看出看出作者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底蕴。所举事例,多是文学大家,而且都是来自古今中外的大家。作者对他们的名言了然于胸,无所不知,文学化的语言也为文章增加了文学之美。
【范文示例22】
为了自由的束缚
“自由是什么?”我试着去找寻可能的答案,可每一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的。
当我们处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这种渴望异常强烈。可是我们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自由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当忙碌的学习工作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或者结束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步入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我们便可能会渐渐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由此看来,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泾渭分明。但绝对的自由于我们而言,如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绝对的自由能产生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相辅相成。
古代科学一度等同于炼金或炼丹。炼金是想获得财富,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内容;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获得时间上的自由。随着认识的提高,人们不再把科学等同于炼金和炼丹,但科学仍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当波义耳提出化学的目的是探索各种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若要扩大自由,首先要认识规律。人可以不受人为规范的限制,但不得不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约束和自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自由的本质应该是在适当束缚下的多元的精彩生活。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地约束自己。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引起的惩罚。减少多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进而废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
作为常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个卓越的人,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如阿里巴巴的马云,他应该具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自由与束缚都是相对的,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众人所云,内心自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与信仰理念;同时他又不放纵自我,不无所事事,自身有着严格的行为准则。两者相互制约而并存,合二为一。
为了更高的自由,请勒住马儿的缰绳,任其在广阔的天地驰骋。
【借鉴亮点】
一.思辨意味。本文作者在细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取出“自由”与“束缚”两个核心词语,可谓是抓住了题目的要害。标题《为了自由的束缚》颇具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辨意味。在行文中,该考生充分展示了其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述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
二.构思严密。没有过多的实例,也没有常规的引用,完全靠绵密而富于逻辑力量的阐述,坚实地支撑起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这种逻辑力量,就体现在词语恰到好处的选择与运用之上,如第五段第二句中的“主动”、“适当”二词,第六段第一句中“追求”、“平衡”二词,都将观点推向了深处,极具思辨的张力。
【范文示例23】
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因为施舍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践踏,是一种人格上的不平等。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所以,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一定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因为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的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借鉴亮点】
一.思路清晰。考生开篇提出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但接着笔锋一转指出,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因为这种方式的行善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践踏,是一种人格上的不平等;接着分三个层次论述做慈善要讲究方式的重要性;最后考生再次强调,在行善之路上,百万富翁与穷人均可是善性传递者。
二.境界高远。开篇考生指出“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语高屋建瓴,从人性的角度上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可谓境界高远;结尾考生再次强调,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这种高远的境界,深邃的眼光,绝非一般考生所具。
【范文示例24】
走向平等,尚需努力
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自己的爹娘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环境无法选择,自己拥有的物质资源的短缺状况也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和那些一出生就生活于温柔繁华地、纸醉富贵乡的官二代、富二代相比,确实是不平等的。
作为自然界的万物灵长的人来说,就应该像简爱那样发出天地之间的呐喊——“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从物质层面的贫乏、困窘、难堪,走向精神层面的富足、充盈和高贵,是实现人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重要途径和路线。改变物质状况的不平等,首先要走向精神层面的平等,要先在精神层面站立起来,让自己精神、意志、思想不缺“钙”,这样才能快捷走向物质层面的平等。
俗话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莫言小时候也面临着贫穷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困窘,高密农村的生活也让小小莫言吃不消,他也没有当前高富帅所拥有的一切,但他并没有埋怨和抱怨这种“不平等”,而是立志成为蒲松龄式人物、马尔克斯式的人物,努力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实现和“平等”,于是在他独创的“梦幻现实主义”引导下,他创作出《红高粱》系列作品、《娃》、《丰乳肥臀》等,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试想,若小莫言一味抱怨出身低贱、家庭贫寒、拥有的物质匮乏,只是生气而已,那世界上只能是多了一个“撒气包”而已……
其实,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不会把眼前物质生活的匮乏当作一回事,反而把眼前物质层面的不平等作为精神层面积极修为的催化剂,以期望达到更高层面的实现与平等。
还有沈从文先生,年轻时候闯荡京城,租住在地下室,几乎断粮断水,以致郁达夫先生来看他,看他饿得不行了,花了2块大洋请沈从文到小饭馆吃了一顿,暂时帮助他渡过了难关。沈从文即使在这样“粮草”匮乏的情况下,面对着这种物质生活的“不平等”,毫无怨气,依然整日躲在地下室中埋头苦写,退稿信堆成堆,他依然不放弃,终于《边城》横空出世了,成为现代著名作家,实现了人生精神层面的“平等”与张扬。若因物质的贫乏,沈从文放弃写作,一味生气,那就不会有“照我思考,可认识人”的大作家了!
“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是这样,“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是这样,“临清流而赋诗”的陶靖节是这样……物质层面的不平等并不可怕,而精神层面的自甘低贱才是人生的毒酒,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
记得苏格拉底在经过雅典市场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曾经发出如此感叹,“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我用不到的东西啊!”是啊,一个从不在意物质层面不平等的人才会是一个精神层面富足、充盈和高贵的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先给自己的精神以力道,从不跪着对待一切,你将摆脱一切的精神束缚,超越物质层面的不平等,走向精神与物质的平等与富足!  
【借鉴亮点】
一.见解深刻。在一般考生眼中,平等就是权力、物质财富等方面的平等,但是本文考生却提出精神的平等,灵魂的站立,可谓思维独特。
二.素材丰富。简爱、莫言、苏格拉底、沈从文、杜甫等古今素材考生信手拈来,从而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详实。
七、文明  和谐
命题核心解读
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财富,体现为物质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体现为精神文明;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所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的总和,就是政治文明。核心价值观中将“文明”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指应该是宏观意义上的,既包括这三个大文明,也包括了具体的公民文明素养。
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和谐即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辞海》上则把和谐与协调并称。这就是说,和谐的含义应该是指配合(或搭配)得适当、匀称、协调而不生涩、不别扭。概括地说,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理想,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那种特别协调、恰到好处的状态,包含了人、自然、社会和国家四个基本要素。万类共存、相依发展是自然的和谐,团结友爱、齐心协力是集体的和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是朋友的和谐,琴瑟和鸣、互敬互爱是家庭的和谐,文明祥和、繁荣稳定是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范文示例25】
行礼,为了远方的美
不要走得太近,惊走了沉眠的美。
美丽的生物是自然的精灵,它们有灵慧,会选择自己的栖居之所。幽兰必绽于空谷,其香才悠远幽邃;最美的蝶必栖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惊艳。生长于僻远之处,才有出尘的气质,也许深山千万年的岑寂让时空保持了一份古朴,给予它们明净与灵动。
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于爱美之心摧残了它。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也不必说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林清玄的《放生鸟》里,鸟与龟被一捕再捕,一只龟的甲壳上刻满了放生者的名字。仿佛一个悖论,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反复伤害的轮回?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紧,不懂得保持一段距离。
纯净的美总在远离尘世的僻远之地,譬如青藏高原上起伏的雪峰,与高远的天宇相厮磨。“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其实自然已在沉默中说得清清楚楚:有人之处就有喧嚣,有污浊,有说不清的变数,所以,好山好水都躲得远了,就像高傲的隐居者,不欢迎人们打扰。可人们终究没有读懂。即使读懂了,恐怕我们也不会停下脚步。我们抑不下对世界的好奇,也压不下征服荒野的欲望。
即使如此,我们仍应懂得适度地保持距离,保持对美的尊重。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我发现海棠花未眠。”那黎明的薄雾里摇曳的花枝,脉脉地昭示着,告诉我们,不要走近,否则梦就破了。
朱成玉说“见到美,请行个礼”,行礼即是尊重,留有尊重,或许我们还不至惊走全部的美。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然而,人们惊叹和羡慕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之间,色彩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叹息声。终于,考古专家放弃了挖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
作为无数爱美之人的一员,我曾深深惊诧于美的脆弱,也曾因无心之失,怅恨于美的远去。我渐渐明白,追寻美的最佳姿势,不是窥视和攫取,而是敬礼。古人言“亲而不狎”,诚不欺我。
所以我小心翼翼,唯恐惊走潜藏的美。我希望,遥隔黎明的薄雾微微鞠躬,只为一处令人感动的美。
【借鉴亮点】
一、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文章由自然现象联想起林清玄《放生鸟》中的悲剧片段。在正面论述的过程中还引用了川端康成和朱成玉的名言警句,文章前后对比鲜明,内容丰富。现实素材与阅读引用交相辉映,论述形象而富有诗意,使得亲近而又保持适当距离的环保理念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我们的生态文明。
二、善于化用,语言灵动。如“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也不必说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则是借用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经典表达,形象而深刻地突出了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有意无意的伤害。行文中,“然而”、“为什么”、“即便如此”等过渡语使得文章衔接自然,过渡流畅。
【范文示例26】
文明的坐标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谓战争时期多于和平时期,贫困时期多于富裕时期。今天我们赶上了富裕时期,我们的文化从文字出现算起,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标志性的器物,比如商周的青铜器、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玉、唐代的唐三彩、宋瓷宋画、元青花、明清官窑瓷器等,这些都给我们一个提示,中国灿烂的文化曾经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我们对于文化的尊重,已经到了一个社会的高度,现在经常举办大规模的文化活动,这在以前是不可以想象的。
当我们认识到尊重文化的重要性时,必须回顾那些沉痛的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大肆地破坏文物的现象,老人们今天想起来仍觉得非常可惜。但我们今天依然没有把保护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乱拆和强拆文物的事情还时有发生,潜意识里觉得破坏文物是件无所谓的事。因为我们没有强烈地去保护我们的文物,没有很自觉地去抵御客观条件对文物的侵蚀,所以我们的城乡各地就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如今,全国各地的形势当然是一片大好,交通也很发达,但如果把路牌捂住,把你空降下来,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因为地域的文化符号已经绝迹了。北京人或者是去过北京的人很清楚,东便门和西便门,本是平民走的,要进入北京城,所有的人都要在此排队,人多时要排上一个多星期,因为这两个门是平民进入北京城的标志,所以,至今这两个门仍窝在那里。现在东便门与西便门之间“残桓断壁”周围的空地,已被开发商开发成了“皇城根城墙遗址公园”,公园里立了一块石碑,碑上有一段歌功颂德的话,说这遗址公园有多么多么好。每当我想到此,就非常气愤,如果让我来写碑文,我一定这样写:北京城曾经是一座怎样的古城,有多少坚固的城墙,这些城墙最后保留到什么时候,因为这一代人年轻的无知,所以很多坚固的城墙都被拆掉了,一个偶然的因素,拆剩下这一段“残垣断壁”,作为对坚固城墙的怀念!希望我们以此为戒,谨记北京古城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谈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时,一定要深知社会文明的坐标。社会文明的坐标不是空泛的,它是由历史文物来作标志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物作标志,来标明这个时代的文明曾经达到过怎样的高度。而这个高度,第一是文化的高度,第二是艺术的高度,第三是科技的高度。
我们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文化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一生中有很多乐趣,追求文化科学知识是一大乐趣,追求纯真的爱情是一大乐趣,对于物质的追求也是一大乐趣,但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就会觉得,追求文化科学知识的乐趣才是永恒的。
我们只有珍惜自己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才会守住这个社会文明的坐标,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借鉴亮点】
一、境界高远、思路清晰。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明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开篇为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高度重视文化的行为点赞,接着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上再次论述注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最后强调一个社会文明坐标的内涵必离不开文化的进步,如此,文章便立意境界高远,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二、底蕴深厚,文采飞扬。本文将文明的坐标理解为文化的进步状态,可谓底蕴深厚,同时在行文的过程中又多用排比与反问句式,既增添文采又论证有力。
【范文示例27】
修炼一颗优雅的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坚强与懦弱、冷漠与热情、卑鄙与崇高……人心之中既潜藏着坚硬的冰,也蕴藏有柔情的水,只要改变温度,冰能化成水,水能结成冰。修炼一颗优雅的心,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优雅的心造就优雅的人。这种人常以责人之心责己,常以恕己之心恕人 。在这方面,李叔同先生堪称我们的楷模。有一次,下课的时候,一位走出教室的同学,随手关上教室的门,但是由于用力过大,发出了巨大的响声。当他走出数十步后,听到李先生跟在身后叫住了他,用和善的口气对他说:“下次走出教室,请你轻轻地关门。”说完对他鞠了一躬,然后回到教室,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上了。那位同学深受感动,以后每次进出教室都会轻轻地关门,以免打扰了别人。
然而生活中,我们却经常看到一幅幅极不和谐的画面:因为互不相让,车来不能车往,一条路堵车几里长;因为互不示弱,拳脚相向,打得两败俱伤;因为不让座,60岁老翁暴打年轻女孩;因为争房产,女儿可以逼八旬老母搬出安置房……
当我们责问“这个社会怎么了”的时候,我们有没有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一颗优雅的心?我有没有“退让三尺又何妨”的气度?
百年修得同船渡,每一个与我们相遇的人都是一份缘,都在考验着我们的灵魂。“爱我的人为我付出一切,我却为我爱的人流泪狂乱心碎爱你的人。”其实,我所爱的与我所恨的都是我人生中的教材,一个可能是正面教材,给我温暖和勇气,教会我宽容与尊重;一个可能是反面教材,让我明白什么是冷酷与懦弱,促使我自省与成长。
无论他人待我如何,我依然坚信:总有一滴血是热的,总有一份情是真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明白得与失只是因缘的无常,真的不必过于在意。当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心中便多了一丝善念,多了一份从容与力量。
原来,修炼一颗优雅的心,终究要以善为源。好在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加强自身的修为,拥有一颗优雅的心是人人可期的。
心纯净了,天空就明朗了;心快乐了,人生就幸福了。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明白:天使与恶魔有时也只在一念之间,纵然心有猛虎,莫忘细嗅啬薇。
【借鉴亮点】
一、温文尔雅。题目便见作者的从容与优雅。想要活的潇洒就要懂得如何优雅。优雅在于一举一动,在于一心一念。守住善的本真,在喧嚣的尘世坚守柔软温润的心灵,这自身的修为与境界,气度与胸怀会让冰冷的世界顿时化为汩汩河流。
二、意境悠远。考生下笔从容,文从字顺,既能静观繁华,又能反观自身。在自身与外界的交流中获知感悟,提升品位,修炼优雅!
【范文示例28】
明月几时照我还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月圆是几时……
不论世人悲欢离合,那轮明月始终泻下冷静的清影;不论世人如何期待坚守如一,她依旧变换着阴晴圆缺。月竟如此轻松地渗透了人间智慧,将自我的坚守与改变和谐地统一起来。
月光下,淡淡清风中,回荡起多少坚守自我的圣人。坚守自我是“凌寒独自开”的傲骨,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韧,是“清净傲妙,抱玄守一”的清净,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坚守自我,就坚守了人性的崇高和爱的美好。
半生磨砺,一世漂泊,李太白始终不曾磨灭了他的豪放的锐气。要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太白坚守了自己从西域带来的“踏破天山”的气概。寒风凄冽,世事艰辛,苏东坡不改他那无雨无情禀性,任烟雨平生。他们让身后的整个朝代灿烂起来,他们的傲世卓绝的坚守让这个历史铭记了他们的艺术,他们的精神。人们常说岁月会将锐气磨成圆滑的卵石,坚守如你我,会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吗?
“左边是爱,右边是善良,在人生道路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冰心如是说。因为坚守自我的本性,爱温暖了人间;因为坚守自我的真诚,光明驱散了黑暗。爱和善良是我们的本性,用真心去播种,用勇敢去呵护,爱之花才会遍开人间。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勇于改变自我的古典也激昂了我们的精神。改变自我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魄,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新生,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惊呼。改变自我,就用于突破自我,与生命抗争。
当《飘》中郝丝佳从千金娇小姐变成坚毅成熟的女性,我们知道改变会使人成长;当朱元璋从低微的乞讨者变成一位君主,我们知道改变自我可以成就大业;当中国人民推翻了腐朽落后的朝廷,我们知道自我更新可以促进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自我改变要始终向着美好的完善追求,抱缺守残会浪费生命,退步落后,人不断进取的能动性也失去了意义。
其实自我坚守与改变不过是人生的两面,无坚守的改变是盲目,无改变的坚守是顽固。正如我们的中华文化要坚守自己的传统与风格,也要善于吸取伟大民族的精髓。
智慧如月,愿明月伴我们拥有和谐清醒的人生。
【借鉴亮点】
一、结构严谨。作者以一首词开篇,上承题目“明月何时照我还”,以月亮亘古不变的阴晴圆缺,生发出文章的主旨——坚守与改变的和谐统一。接着以大量的素材巧妙的结合,彰显出古之圣人对自我的坚守,同时以冰心的话表达出坚守自我是我们善良的本性。最后指出,自我坚守与改变不过是人生的两面,拥有智慧的我们将在明月的陪伴下拥有和谐清醒的人生,照应题目。
二、底蕴深厚。文章行文如流水般顺畅,举例论证简洁但不失力度,说理自然而不失强烈,语言优美,文采斐然,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八、爱国
话题导入
5月13日,在《新闻联播》中,主播康辉铿锵有力地念了一段“国际锐评”,其中提到——对于美方发起的贸易战,中国早就表明态度: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面对美国的软硬两手,中国也早已给出答案: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经历了5000多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战,不过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道坎儿,没什么大不了,中国必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化危为机,斗出一片新天地。
5月14日,《新闻联播》刊播央视快评《中国经济的底气从何而来?》。快评指出——
今日的中国经济韧性强、市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今日的中国,有充足的底气和定力,更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引领中国经济继续行稳致远。今日的中国,有充足的手段,更有广阔的空间应对贸易摩擦、进行战略周旋。美方发起的贸易战奈何不了中国,相反,中国只会在磨砺中不断成长和强大!
这,就是中国态度!
主题人物素材
施一公:婉拒千万美元回国
父亲为施一公起名“一公”,意在希望他长大后“一心为公”,这个名字也对施一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90年,施一公到美国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留学。出国前,施一公不喜欢称自己是河南人,到美国后他发现,有时候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就如同河南在国内的形象,被误解。于是,施一公开始“保卫中国”,看到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他就会尝试解释,给报纸投稿,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学术领域,施一公同样出色。1997年4月,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施一公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9年之后,他成为学校分子生物学的领军人物和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
2008年,40岁的施一公拒绝了10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选择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开展自己的事业。当时他已是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他是我们的明星,我觉得他完全疯了。”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说。《纽约时报》也在名为《逆势而上——中国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一文中讲述了施一公的故事。
回国时,施一公在给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信中写道:我回到清华,对普林斯顿大学的贡献会比身在普林斯顿大得多。我希望将来能进行更多的学生交流活动,希望美国优秀的人才在年轻的时候能在中国待上一段时间,真正了解中国。
施一公认为现在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最佳时机,他说:“如果只是做学问的话,我肯定不会回来。我回来,就是要改变大环境。”
2015年,施一公率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
钱学森回来了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都是出国留学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可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后来虽然释放了,可又遭到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后来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陈天华遥寄血书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喊:“救国!救国!”
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人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史可法坚守扬州城
明朝末年,清兵入侵中原,并很快挥师南下。这时驻守扬州督师是史可法,他誓死守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军想招降他,就把扬州城团团围住,并接连几次给他送招降书,他看也不看就丢进水中。这时外援断绝,总兵和监军副使又率兵投降,城中形势万分危急。旧城西门十分险要,史可法亲自去守城。他还给母亲和妻子写了绝命书,决心以身殉国。过了两天,清兵进逼城下,炮击扬州城的西北角,城被攻破。史可法举刀自刎,但被部下死死抱住,部下簇拥着他出小东门,此时清兵涌至,他被俘了。被俘后,他大叫:“我就是史督师!”清兵马上杀了他。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租界也沦为日寇占领地。暨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夹着讲义急匆匆进了教室。坐得满满的教室鸦雀无声。郑振铎先生热泪盈眶:“……大家知道,今天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是最后一课,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显得格外的沉静。不幸的时刻终于来临,当时针指向10点30分时,太阳旗插进了校园。“现在下课!”郑先生挺直了身体,作了立正的姿势。郑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表现出的崇高爱国之情,感染了千百个后来者。
主题名言素材
1.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2.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4.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5.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6.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7.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冼星海
8.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傅雷
9.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歌德
10.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12.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谢觉哉
13.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14.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李苦禅
15.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   ——莎士比亚
16.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17.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的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林肯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主题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百多年前,外国记者曾拍下国人呆滞木讷的影像;迈入新时代的当今中国,到处可见幸福开心的笑脸。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我发言人就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问题作出的回应,义正辞严,斩钉截铁;联合国休息室内,中东某国外交官在抗议侵略无效后,沉默不语,神情沮丧……正像歌中所唱:“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范文示例29】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歌声伴着悠扬的小提琴乐曲传遍在中国各地的大街小巷中。
这是自2018年国庆以来火遍神州大地的快闪活动,吸引着全国民众参与,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表达对祖国的爱。
这爱可以是纵横万里的大好河山,是横跨五个气候带的多彩风光。东北的无际森林,华北的万顷良田,江南的鱼米之乡,华南的热烈风情,无穷无尽的美景,等着国人用眼睛去领略,一山一水的园林足以让游客流连忘返。
然而仅仅这么爱就够了吗?近代中国灰色的生活难道缺少这些绮丽的风光吗?当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华南,其身后是无穷无尽贪婪的劫匪;当西洋巨剑的大炮轰开江南的大门,一个又一个“通商口岸”是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当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平原上猎杀,万顷良田顺而成了敌人的后勤;当美军飞机越过鸭绿江向中国投弹,东北化为火海、地狱,人们却只能在地上干叹气!积贫积弱的中国需要拯救,拯救中国的绝不是纵情山水的爱风景者,而是能干肯干爱国报国的实干者们。
于是近代的先进分子引进技术,解放思想;战争中的张自忠将军奋勇杀敌,以身许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建设者们焚膏继晷,努力建设现代化国家:他们是真正的爱中国,他们爱的是富强的中国,他们爱的是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在他们付出了泪与汗、血与肉后;在原子弹氢弹震天作响之后;在中国的实力硬起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以前从不敢公开表达对祖国的自豪展示出来了,中国的富强让发自内心的爱生出来了。
这才有外交部记者会上,外长义正言辞,斩钉截铁地铿锵回声;这才有拿着百年前中国外交官低头叹气的照片慨叹“今非昔比”;这才有新时代新生活背景下人们幸福的笑脸,人们笑的是龙腾于天的中国回来了,人们爱的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
爱她就让她更强大吧!任正非掌握华为这样的巨头企业,心中想的仍是对我国教育体制的担忧;王传福当教授研究电池还不够,他要开公司来让先进技术普惠大众……像这样的改革开放中的实业家数不胜数,正是他们给我们做出榜样,爱国就爱一个强盛的中国。
我心底不由想起汪峰在歌中撕心裂肺的呐喊:“我爱你中国,我亲爱的母亲,我为你流泪!也为你自豪!”
【范文示例30】
我的祖国和我
时代更迭,历史变迁,我在不断成长,而我的祖国也在不断发展。若将大海比作我的祖国,那么我就是浪花一朵,无怨无悔地随海奔涌。
祖国是推动一个人前行的依托和动力。作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一代青年,我亲历了我的祖国这十八年来的惊人成就。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我的祖国的发展带给我的普惠告诉我,我应当参与其中贡献一份力量。因此,祖国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成为我前行中的动力和精神与物质上的依托。
祖国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付出而变得更强大。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在外国眼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披荆斩棘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林鸣总工程师和夏荔父子领导下的大国工程让世界为之叹为观止;刘永坦院士和南仁东板凳甘做十年冷的毅力所研究出的雷达与“天眼”让世界为之一震。而我们正在成长的这一代人在未来也必将成就一番傲立于世界的丰功伟绩,让祖国因我们变得更加强盛。
我的祖国和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以我的祖国为骄傲和努力的目的,我的祖国为我提供了美好的生活和行走于世界的保障。外交部记者会上,我国发言人的回应义正言辞,斩钉截铁,因为他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而他也代表着自己的祖国,中东某外交官在抗议侵略无效后沮丧的神情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体现出祖国和我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家国难两顾。我以我的祖国为骄傲,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该如何成为祖国的骄傲?
我认为要不以困难为断点,不以成就为终点,发奋图强打造更完美的自己。正如说过:“只有奋进者,努力者才能与时代共进,而懈怠者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因此我们要砥砺前行,奋勇向前,早日成为祖国的骄傲。
曾说过:“我们青年一代,既是逐梦的一代,更是圆梦的一代。”我将谨记于心。我的祖国已经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而这条路上,我必然不会缺席。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我们共成长共发展共富强!
【范文示例31】
中国人,中国
“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歌中如是唱道,我们不可否认,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这般,国家人民紧紧依偎,互成底仓与支柱。
  中国人之于中国,就是浪花之于海洋,一片赤诚。钱学森、邓稼先,哪一个不是留洋的浪花穿越浩瀚壮阔的太平洋毅然涌入祖国的海港。大洋西岸的这片海湾承载了太多的赤诚,让许多浪花落地生花。他们放弃了国外温暖清澈的良好“海域”,涌向尚未开发的华夏浅海,将自己的浪翻入华夏;而曾经被玷污的港澳啊,也在港澳人民强烈的回归祖国的情结下,迫使西方归还领导权,使其重新在五脏六腑流入华夏清流。无数的浪花急着向海涌去,正如无数的国人永远朝向东方。
  大海容下了数不清的浪花,成为浪花永远的依托。这正是中国在无数国人心中的地位。近来热播的《战狼2》《红海行动》,哪一个不是中国对人民的强大保护?无数次的“也门撤侨”,无数次的“急待救援”,哪一次不是中国的专机、轮船率先到达?哪一次不是我们最熟悉面孔最早出现在各色人种群体中?中国,从未让中国人失望!大到国家国务院,小到政务微博,大使馆热线,中国,一直都在方方面面保护着每一个中国人,像大海一样,托起每一朵浪花。
  细细品味,海与浪从不是割裂开来的,中国人和中国,借着自身的特点紧紧相依,像海与浪一样,同根同源,相伴共生。无数的浪花义无反顾奔向大海,无边的汪洋接下所有的浪花,我说不清这其中的科学规律。但我知道,无数国人和祖国之所以如海、浪一般,是内心充分涌动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说大不大,是每个国人与生俱来的人格;说小不小,这是中国“哀民生之多艰”的责任与意识。没有一个国人像中国人一样,永远永远眷恋祖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永远永远承担着爱民护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想来最近某国政府一言不合就停摆,弃人民于不顾,我不禁为那的国民感到惋惜,他们所生长的“热土”,从来都不能成为他们的依靠,何其可悲!
  诚然,当下国人仍有出门在外的不文明行为给中国抹黑,也仍有国家在某些方面可能做得不太令所有人满意,以致仍有国人漂洋过海离开祖国,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就此对国家丧失信心,而是更应该将自己义无反顾地汇入祖国的波涛之中去,让中国的腾飞里有我们的身影,也让更多的游子直奔祖国。中国人从未对中国失去信心,即使是在曾经那一段被列强凌辱的黑暗时光里,也仍有仁人志士救国救亡图存;中国也从未让中国人失望,无数的天堑通途,无数的中国标准,无数的中国制造,让每个国人在拥有更多获得感的同时,更助长了“我与中国同在”的骄傲!
中国人,中国,如海与浪般生生不息,携手走过千山万水。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48&extra=
[db:作者]

写了 833 篇文章,拥有财富 1674,被 37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