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命 题 分 析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的考查,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诗眼”的考查。语言考查因为以理解诗句含义为基础,同时也往往和对情感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的谋篇布局等联系在一起,其中尤其要注意诗眼的考查,它角度小,辐射面广,有利于学生的细细揣摩和深入挖掘,便于操作,所以是近年来考查的热点。“诗眼”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眼”,一是“句眼”。
(2)虚词的考查。
(3)语言风格的考查。多在用例论说。
走 进 高 考 【p165】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讲评】BE [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显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考 点 探 究 【p165】
考纲在线
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简要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考查对关键字词(诗眼)的理解,对名句的赏析,对语言特色(如:清新、质朴、绮丽、含蓄、简练、形象、生动等)的把握等。
夯 实 基 础 【p165】
一、理解古代诗歌的语意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而准确理解词语的关键是要结合语境。例如,刘禹锡的《秋词》:“山明水静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如果对该诗三、四句作这样的分析:“写秋色不如春色繁华浓艳,凄清入骨的悲秋之感溢于言表。”这便是对诗中“清入骨”的意思理解不当,“清入骨”应是不冷不热、凉爽宜人的清幽之感,而不同于“冷入骨”“凄清入骨”,因为这首诗不是悲秋,而是赞秋。
诗贵含蓄。含蓄就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注重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诗人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诗歌的含蓄,往往就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感情,有时甚至采取曲笔的形式,“正话反说”“指桑骂槐”,那就更应注意仔细体会诗歌中的“潜台词”。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乎在指责酒家卖唱的歌女,实际上诗人抨击的对象却是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因为商女所唱,正是这帮上层官僚所点。看不到这一点,就难免会错怪那些原本值得同情的“商女”们了。
二、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诗眼”和句法
中国古代诗人很重视炼字,往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他们主要是锤炼诗句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使句中有“眼”,称之为“诗眼”。
1.从诗句内容上鉴赏诗眼
例:身轻一鸟过,枪疾万人呼。
此为杜甫《送蔡都尉诗》中的一句,原本是虞世南的“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燃”。从全诗看,杜甫所写诗句是赞美蔡希鲁的武艺高强。上句讲他善于腾越的轻身功夫,跳得又高、又快、又轻,像一只鸟飞过那样毫无声息。“过”虽然是一个平常的字,却是此联的诗眼。它把蔡的高超本领写出来了。据说有一个本子,“身轻一鸟”后边的一字,漫灭难辨,有人说是“落”字,有人说是“起”字,有人说是“下”字,还有人说是“度”字,等等。待找到一个善本后发现,原来是个“过”字,大家遂叹赏诚服,以为无一字可替代。
分析起来,“过”字主要指快捷,“落”“起”“下”,重在指动作的开始或结束,杜甫的诗句显然不是讲他纵跳的开始或结束,所以用这些字皆不够恰当。再把“横空一鸟度”与“身轻一鸟过”这具有渊源关系的两句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过”字是对“度”字的一个发展,一个创造。
2.从词性上鉴赏诗眼
古代诗歌中的诗眼,以动词为多。因此古代诗歌中的炼字,特别重视对动词的推敲、提炼。如果是名词或形容词,则往往改变词性,活用词语。或把名词用作动词,或把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运用动词,神灵魄动。
例: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此为周邦彦词《苏幕遮(燎沉香)》中的名句。一个“举”字最为人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气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2)名词用作动词。
例: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此句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潜的《时运(其一)》,是该诗的尾联。写的是田野风物:阵阵和畅的南风吹过来,吹拂着田野上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色新苗,苗儿们欢欣鼓舞,好像鸟儿扇动着翅膀一样。“翼”字在这里,是此联的诗眼。“翼”本来是名词,指鸟儿的翅膀,此处用作动词,“南风吹拂,有如鸟翼之爱抚新苗”(《陶渊明诗文校笺》)。因此,新苗在南风吹拂下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受到它们富有感情和灵性,充满勃勃生机,从而反映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归隐田园的愉悦心情。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例: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这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五律《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的颔联。
元丰年间,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建楼于城东门上,称为黄楼。陈师道于元祐三年(1088),即任徐州教授的次年,登楼作此诗。负山居士为其友人张仲年的别号,故此诗是登高寄友之作,前六句写的都是登高所见。首联写的是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颔联描绘的是楼头远眺所见雪景,我们单看第一句就可以发现作者运用诗眼的良苦用心: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显得格外明亮。此联中上句“日”是“云日”,“雪”是“松雪”,作者将一个形容词“明”用作动词,使得此句诗既表现了薄云遮掩的日光照射松雪的静态,又描绘出青白交映的松雪在阳光照射下明亮耀眼的动态。着一“明”字,全句皆活,令人如见雪景。
(4)虚词也能成为诗眼。
应该说,古代诗歌中的诗眼的确主要是实词,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虚词就不能成为诗眼,虚词用得好,同样可以产生超强的表现力,同样可以令读者久久回味。
比如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通过虚词“自”以及“空”的运用,渲染涂抹出情感层次,将自然美景同失落怅惘的情感对立起来,抒情效果极为突出。与台阶相映的草再碧也没有人欣赏,隔着树叶传过来的黄鹂的叫声再动听也没有人听。这不仅写出了诸葛亮死后的寂寞,表现了杜甫对一代伟人死后寂寥的不平,而且也间接地写出了杜甫自己当时的失落惆怅之感,他是由诸葛亮的身世想到自身的境遇,从而产生共鸣的。
刘禹锡也是运用虚词的高手。比如其《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的“还”这个虚词就很有味道。其实,潮水还是当年的潮水,它的涨落来去还是一如既往,“寂寞”的只是周围的环境。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人声,没有了车马。现在“夜深还过女墙来”是与当年曾过女墙来相对的。当年的明月深夜照过女墙来看到的是繁华的都城,是夜深仍如同白昼的热闹;而今却只有荡来荡去的潮水,潮水的荡漾声更显得整座石头城寂寞冷清,繁华不再。
3.从句式变化上鉴赏诗眼
例: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这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颔联。首联写的是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景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表现出了诗人仕途失意、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颔联的上句写新春伊始,下句写早春绽放的花木。
这两句诗的语法结构和词法运用巧妙,突出了诗眼“出”字和“渡”字,对开阔、优美、深远的意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看句子成分的颠倒错位和省略:“云霞出海曙”成分补全应是“曙(旭日)出(于)海,(映得)云霞(灿烂)”;下句“梅柳渡江春”应是“梅柳(枝头)春(闹),渡(至)江(北)(又成春)”。一般人写太阳会用“升”字,而作者用“出”字,显得非常准确。“出”与“升”原是一对概念差别大的动向动词,“升”指太阳正升上天空,天已大亮了;而“出”则指太阳刚露出海面,还未升上天空,比“升”的时间早。作者用“出”而不用“升”,这就强调了“新春伊始”“江南春早”。再看下句“渡”字亦写得极妙,既有力量,又显得生动,它不但把“梅柳”拟人化,而且把生气勃勃的江南春意写活了:梅花凌寒怒放,垂柳抽芽吐绿,原应在江南,但借着旭日金光的照射,这梅柳之色已映到了江北,使长江两岸都春意盎然了。一个“渡”字与“江春”巧妙配合,意为梅柳似有情,殷勤渡江送“春”,更表示了作者对江北的无限情意。
4.赏析古代诗歌的句式特点
(1)省略。古代诗歌中省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是常见的现象。如:“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其中,“遥招手”的主语“蓬头稚子”就被省略了。
(2)对仗。律诗一般由八句组成,其中颔联与颈联一定要对仗。
(3)倒装。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有语序倒置的现象:一是定语与中心词倒置,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水清浅”即“清浅水”,“月黄昏”即“黄昏月”;二是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上句即“危石咽泉声”,下句即“青松冷日色”;三是动词和宾语倒置,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即“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4)互文。古代诗歌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章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读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都是互文见义。
课 堂 导 练 【p167】
设题角度Ⅰ:分析句意
【命题方式】①某句诗是什么意思?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几联或第几句的理解。③某句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题要点】①要注意结合比喻、双关、借代、比拟等修辞手法来阐明句子的含意。②要注意词语的语表意义、语境意义和情韵意义。③要注意某些句子表意委婉的特点,发掘它的深层含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赠黔南贾使君①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
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
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
【注】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②崆峒:道教名山。
这首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黄莺、春花欢笑和梨枣成熟等待采摘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派美好的风光。②用字精当,“空自”“为谁”表明“莺花”无人欣赏,“梨枣”无人采摘,暗示故园无主。③引发下面诗人对贾使君征西凯旋,重回故园的期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鹧 鸪 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这两句表面是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作用:在内容上这两句所饱含的抑郁不平之气与前面所描写的隐居闲适之意构成转折,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设题角度Ⅱ:单个词语赏析
【命题方式】①诗歌中的某词用得妙,为什么?②你认为某句中的哪个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③某个词语在诗歌中是关键,为什么?
【答题要点】第②种问题的回答方法:先指出哪一个词“好”;指出该词所用的修辞格;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最后指出该词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者指出这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③种问题的回答方法:可从该词在表达思想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着眼分析;也可从该词在诗歌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 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②。
【注】①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②一渔竿:古代许多隐士垂钓水滨,因而渔竿成为了隐士或者隐逸生活的一种标志。
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最传神的字分别是“吞”和“醉”。“吞”,表现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了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这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也表现了诗人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白 牡 丹
韦 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请赏析“昨夜月明浑似水”中的“浑”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浑”,意为“简直,几乎”;它使溶溶月色与白牡丹的颜色融为一体。“浑”字明写朗月,暗带花色。入院后只闻见花香,所以“浑”字又引出了下句对花香的描写。
设题角度Ⅲ:品味语言风格
【命题方式】①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风格。
【答题要点】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歌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用来形容语言风格的词语有:清新、淡雅、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感遇(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请简要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本诗语言质朴劲健、沉郁悲壮。诗人用“苍苍”“荒途”等词语,表现出边塞的荒凉;用“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描写战场情境,语言质朴而有力;用“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描写阴沉凄凉的景象,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发人深省,语言沉郁,蕴含悲壮之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卜 算 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请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流畅自然、清新明丽,很具有乐府民歌风格。全词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质朴的语言,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抒发了词人对远方恋人的炽热的思恋之情,缠绵真挚,亲切感人。
技 巧 导 津 【p169】
掌握语言鉴赏思维途径:①典故性语言,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内蕴;②描写性语言,确定语体之基调,分析所塑造的意境(其中注意反衬和正衬手法),体会流露的情感;③动作性语言,采用对照法(属性词与非属性词),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结合诗歌语言特征,规范答题用语。①典故性语言,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②描写性语言,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③动作性语言,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等词语。
知 识 积 累 【p169】
鉴赏语言风格类别
风格
说明
例句
豪迈雄奇
此种风格的诗歌,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诗歌的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悲壮感慨
此风格的诗歌,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朴素自然
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含蓄委婉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的诗歌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风格
说明
例句
清晰明丽
这种风格的诗歌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幽默讽刺
在诗歌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考 点 集 训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考点集训(选诗歌10首,共20道题)【P451】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48&extr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