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标签: 暂无标签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卷别
题型
题量
分值
考查内容
体裁
主观题题干
2018全国卷Ⅰ
选择题+
主观题
2
9
李贺《野歌》
唐诗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18全国卷Ⅱ
陆游《题醉中所作
草书卷后(节选)》
宋诗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8全国卷Ⅲ
王建《精卫词》
唐诗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2017全国卷Ⅰ
选择题+
主观题
2
11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
进士就试》
宋诗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2017全国卷Ⅱ
苏轼《送子由
使契丹》
宋诗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017全国卷Ⅲ
白居易《编集拙诗,成
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
唐诗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016全国卷Ⅰ
主观题
2
11
李白《金陵望汉江》
唐诗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16全国卷Ⅱ
杜甫《丹青引赠曹
将军霸(节选)》
唐诗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2016全国卷Ⅲ
曹翰《内宴奉诏作》
宋诗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2015全国卷Ⅰ
主观题
2
11
岑参《发临洮将赴
北庭留别》
唐诗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2015全国卷Ⅱ
韩偓《残春旅舍》
唐诗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14新课标
全国卷Ⅰ
主观题
2
11
无名氏(秦观)
《阮郎归》
宋词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2014新课标
全国卷Ⅱ
韦庄《含山店梦觉作》
郭震《宿渔家》
唐诗
宋诗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纵观高考试题,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呈现如下趋势:
1.诗歌鉴赏是每年的必考内容,近两年诗歌鉴赏的题型由选择题和主观题组成,选择题由5分双选变成了3分单选。虽然题型稍有变化,但备考方式不用改变,因为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基本的鉴赏知识会了,解答什么题型都没有问题。
2.唐宋诗词仍将是考查的重点。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都为唐宋诗。这种趋势在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仍会延续,仍以唐宋时代的诗词为主。
3.在诗词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热”,也不避“冷”,“冷”中有“热”,“热”中有“冷”的态势。当然,“热”和“冷”是相对而言的。“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词人的作品,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李贺、卷Ⅱ的陆游,2017年全国卷Ⅰ的欧阳修、卷Ⅱ的苏轼、卷Ⅲ的白居易,2016年全国卷Ⅰ的李白、全国卷Ⅱ的杜甫,2015年全国卷Ⅰ的岑参。而“冷”一方面指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一时之英”,如2018年全国卷Ⅲ的王建,2016年全国卷Ⅲ的曹翰,2015年全国卷Ⅱ的韩偓;另一方面“冷”也指“热”作家的“冷”作品。所以备考时应当全面复习。
4.古代诗歌鉴赏题在具体内容上,侧重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考查。对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考查是古代诗歌鉴赏题中命题的重点,尤其是对思想情感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训练。
5.关于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备考,一定要注意读懂诗歌,要把古诗词当作文言文来对待。读懂诗歌,是第一步。如果读不懂诗歌,鉴赏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必须明确的一点。近三年的古代诗歌鉴赏题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2018年、2017年高考选择题考查的基本就是对诗句的理解,所以读懂诗歌在复习时一定要高度重视。
6.比较鉴赏题也曾出现过,如2018年卷Ⅰ和卷Ⅲ的选择题,2016年全国卷Ⅲ的第二道题,2015年全国卷Ⅰ的第一道主观题,这一点在备考中也应适当重视,不能换了题型就不知所措。
技法一 “泡”开诗歌的五大关键点
  古代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意象错落,情感丰富——像茶叶一样,不泡是无法品的。读诗歌要关注诗歌的题目、作者、诗序和注释;准确把握诗歌中的重要形象,整合诗歌意象;调动联想和想象,在思维里还原诗歌的情境。具体到“泡”有五大关键点:“泡”题目,“泡”作者,“泡”注释,“泡”诗句,“泡”情感。然而不同的诗歌其“泡”的环节也不尽相同,即五个环节不一定全部包括,视具体诗歌而定。经由各个环节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一篇散文或故事,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秋夜纪怀
[宋] 陆 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泡开”诗歌的关键]
关键一:“泡”题目——初判题材。题目“秋夜纪怀”意为“在秋天的夜晚记述自己的心情”。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的诗。
关键二:“泡”作者——知人论世。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笔耕不辍,其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特点,尤以饱含的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三:“泡”注释——提取信息。散关,即大散关。可联系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来理解。大散关位于当时宋与金的西部边界,因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关键四:“泡”诗句——翻译诗句。
①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北斗星高悬在苍茫的夜空中,银河飘浮在天空之上。
“北斗”指天上的星宿,“明河”指银河,“莽苍”“太清”指夜空。“垂”“浮”二字生动地表现了秋夜星空高远的特点。
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风林”“叶子”“露草”“百虫”等深秋景物,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③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间写成了这首诗。
颈联点明诗人的身体状况和写作这首诗的情形。“病减”也为后文“炬火驿前迎”做了铺垫。
④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驿使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尾联,作者走笔抒怀,虽是卧病,然病中所思,诗中所吟,仍是难以忘怀的大散关边防重地,是抗金作战的前线。
关键五:“泡”情感——晓情明旨。从整首诗来看,前两联写秋夜的自然环境,第三联写诗人自己的生活状况,尾联应该是诗人委婉抒发情感的内容,是领悟这首诗思想情感的关键内容。尾联中诗人想着“散关路”,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炬火驿前迎”,体现了诗人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体悟到这一步,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诗歌。
[依法答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的“北斗”指天上的星宿,“莽苍”“太清”指夜空。“垂”“浮”二字生动地表现了秋夜星空高远的特点。
B.颔联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风林”“叶子”“露草”“百虫”等深秋景物,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C.颈联点明诗人的身体状况和写作这首诗的情形。“病减”也为后文“炬火驿前迎”做了铺垫。
D.尾联“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的意思是: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驿使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技法二 掌握设误类型,做对诗歌选择题
设误点一:形象错误
主要包括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不当,等。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B.“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
C.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设误点二:语言错误
语言错误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词句解释错误,第二种是语言特色(风格)错误。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作者的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所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设误点三:手法错误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等。有时也把一些常见的诗歌常识弄混来设置错误选项。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观胡人吹笛①
李 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②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注] ①天宝十一年,诗人春游广平等地,旋又北游蓟门,秋抵幽州。一路上目睹了安禄山骄横不轨的情形。次年秋天,诗人由北方来到南方,写下此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②梅花:《梅花落》,笛曲。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首联点题,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叙写感慨的由来,为下面的叙事抒情做了必要的铺垫。
B. 颔联侧重写景,“十月”点明时间,“敬亭”点明观胡人吹笛的地点,“吴山晓”是写秋季肃爽,吴山的清晨更为疏朗。
C. 颈联直抒胸臆,笛声和现实交织在诗人心中,一个“愁”字概括出闻笛的感受,“泪满”则更是写出了诗人感慨良深。
D. 尾联融景生情,言诗人闻笛以后,愁肠百转,遥望西入长安的大道,烟尘浩渺,不禁替君主忧心。
设误点四:情感错误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其风格是雄浑壮阔的。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①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②近,日暮空闻钟。
  [注] ①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②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圣地。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B.一、二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
C.诗人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难觅高人踪影。
D.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技法三 熟用答题模板,突破诗歌主观题四大题型
一、形象类
1.人物形象
常见
设问
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审题
要点
定向
 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其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答题
步骤
图解
答题
模板
样式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步骤1)诗歌中……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2)诗人通过塑造……,抒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的情感(态度、情操等)。(步骤3)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摇橹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2)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翁形象?诗人借渔翁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6分)
[依法答题]   
2.事物形象
常见
设问
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审题
要点
定向
 1.关于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是托物言志类诗歌,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字样。
 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内容
答题
步骤
图解
答题
模板
样式
 这首诗(词)生动地塑造了……的形象。(步骤1)诗歌中的……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2)诗(词)人通过……物象,托物言志,抒发了诗(词)人……的情感。(步骤3)
  2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 幾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 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写霖雨突降,不仅“润”了衣襟,诗人的心田仿佛也得到了滋润。
B. 颔联直接抒情,正面表现一个“喜”字,诗人不愁屋漏床湿,却喜溪流涨水。
C. 颈联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转而写想象中雨后庄稼的生机及现实中窗外雨打梧桐叶之声的美妙。
D. 尾联表现了诗人自己因这场甘霖而生的狂喜之情,即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
(2)这首诗写出雨怎样的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依法答题]   
3.景物形象(意境、画面型)
常见
设问
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审题
要点
定向
 1.题干中有“意境”字样。
 2.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
相关
答题
术语
类型
术语

活泼、热烈、喧闹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幽远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

壮阔、壮丽、高远、清远、雄浑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
答题
步骤
图解
答题
模板
样式
 这首诗(词)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图画,(步骤1)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步骤2)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步骤3)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注]。
  [注] 鼙(pí),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小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6分)
[依法答题]   
二、语言类
1.炼字、诗眼型
常见
设问
方式
 1.诗中的某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诗眼”是哪一字?为什么
审题
要点
定向
 题干中有明确的“诗眼”或关键字眼
答题
步骤
图解
答题
模板
样式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这里运用……手法,(步骤1,没有手法可以省略此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步骤2)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结构上具有……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步骤3)
  4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 完成题目。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话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C.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D.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分)
[依法答题]   
2.炼句型
常见
设问
方式
 1.××句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做分析。
 2.请赏析×联。
 3.××句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什么作用
审题
要点
定向
 题干中有明确的赏析“××”句字样
答题
步骤
图解
答题
模板
样式
 本句是写……景(事、情、物、人)的……特点,(步骤1)运用……手法,(步骤2,没有手法可以省略此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怀(感情)。(步骤3)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四犯令
侯 寘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先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夜景:轻风微抚云朵,月儿穿过云层,天淡如水,月光似银,呈现出一片朦胧恬淡的景色。
B.“夜悄花无语”,进一步将景与情交织在一起,“悄”,点明了夜深人静,“花无语”以花喻人,实写了离人的愁绪。
C.“拚酩酊花深处”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词人因无法摆脱离愁而独对花丛痛饮的状态,透露出他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
D.这首词写景抒情,虚实结合,重点通过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
(2)请对词下片中“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两句加以分析鉴赏。(6 分)
[依法答题]   
3.语言风格型
常见
设问
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有人说这首诗有××特点,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分析
审题
要点
定向
 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
相关
答题
术语
类型
术语
豪放型
 雄浑开阔、恢宏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清幽型
 清静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淡雅闲适、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凄清冷落、肃杀凄凉
悲苦型
 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凄寂、朦胧邈远
欢快型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
答题
步骤
图解
答题
模板
样式
 本诗在语言运用上具有……的特色。(步骤1)诗中某句写出了……。(步骤2)诗人运用这样的语言抒发了……的情感。(步骤3)
  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 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B.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的写法。
C.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首句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D.刘诗第二句化用“金屋藏娇”的典故,只用七个字就写尽了深宫失宠之人的怨情,是全诗的中心句。
(2)请分析金诗的语言特色。(6分)
[依法答题]   
三、表达技巧类
常见
设问
方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请加以赏析。
 2.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做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审题
要点
定向
 1.题干中一般有“手法、技巧、方式”等字眼。
 2.题干中有“诗句”“某句”“一句”等字眼,一般是针对修辞而言的。就整首诗而言,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
答题
步骤
图解
 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了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2)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
答题
模板
样式
 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步骤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步骤2)从而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效果)。 (步骤3)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
岑 参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属于觐省诗,是写古代官员被朝廷批准回家探望家人的诗歌,本诗中“便觐”是指樊侍御史奉朝廷的命令前往丹阳期间回家乡省亲。
B.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一句中的“骢马” 一词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侍御史”的官职。
C. “霜台”即“御史台”,正与诗题暗相呼应。不称“御史台”而称“霜台”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D.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两句写出樊侍御史的家人对儿子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的无比高兴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的妙处。(6分)
[依法答题]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
常见
设问
方式
 1.本诗第×联(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3.这首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4.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做简要分析。
 5.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审题
要点
定向
 题干中有“情感”“思想感情”“人生追求”等字样
常见
题材
情感
题材
常见情感
咏史
怀古诗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托物
言志诗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山水
田园诗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热爱自然。②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现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送别
怀人诗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羁旅
思乡诗
 ①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③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忧怨愤慨之情
边塞
征战诗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颂。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爱情
闺怨诗
 ①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主要在宫怨诗中。③思妇空闺中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多样却不会杂乱无章
答题
步骤
图解
答题
模板
样式
 ……描写了……内容(情调),(步骤1)运用……技巧,(步骤2,没有技巧可以省略此步)抒发某人……的情感。(步骤3)
  8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9分)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①,两年寒食负先生②。
  [注] ①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②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B.颔联描写了初春时节柳条娇弱,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侧重写静,下句侧重写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D.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海棠,忆景生情,顿生感慨。
(2)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依法答题]   
技法四 比较类诗歌鉴赏全突破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然后解答。诗歌比较鉴赏题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的两首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一、形象类比较
答题
角度
 分析形象,首先要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形象的内在关系。如果是意象,诗人的情感影响、决定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表现着情感。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答题
模板
样式
 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的情感;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1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维诗的第一句,描写了天寒水浅,清澄莹澈的山溪变成蜿蜒穿行的涓涓细流,露出粼粼白石,小溪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B.王维诗的三、四句,写山色苍翠、空明的特点,人行在山中,仿佛置身于一片翠绿的山雾中,似乎感觉到细雨湿衣的凉意。
C.王勃诗的第一句,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悲已滞”,化动为静,衬托诗人内心始终难解难平的悲伤。
D.王勃诗的第三句,“晚”字既写秋深也写诗人已是暮年,再加上句首的“况”字,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使整首诗的情感跌宕起伏。
(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6分)
[依法答题]   
二、语言类比较
1.两首诗歌用语的比较
答题
角度
 ①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的内容。③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④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
答题
模板
样式
 两诗中都用了……字。在前诗中,……字……(统领、引领)下文,表现出对……的……(追求、向往),抒发了……的情怀。后诗中的……字,则表现了诗人对……的……,抒发了……的情怀
  2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注]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浩初上人: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帝京,思念都很深切。
B.李德裕凭楼远眺,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C.《登崖州城作》全诗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
D.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
(2)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6分)
[依法答题]   
2.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答题
角度
 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说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答题
模板
样式
 我认为……句更好,此句运用了……手法(修辞格),使句子更……(生动、凝练、更具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心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②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乙亥年十月,秦桧死后,宋高宗召回一些受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即在此列,其在大年三十行经渔梁村时写下了此诗。②柳眼桃腮:柳眼,初生的柳叶;桃腮,桃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颔联用“爆竹”渲染节日的气氛,用“残灯”“永夜”刻画凄凉的环境,对比之下,表现了诗人旧愁之上又添新愁的悲凉情怀。
B.“云容山意商量雪”一句使用比喻的手法,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景色,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
C.从诗歌第六句描写的景色分析,诗人对这次回朝之行充满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诗人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D.整首诗以情出景,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在时地的跨度中,开拓了诗的意境,虽无大波澜,但用词鲜明,真切质朴。
(2)诗歌首联“年来似觉道途熟”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年来犹觉道途熟”。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6分)
[依法答题]   
三、技巧类比较
答题
角度
 ①明确题干要求,注意是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分析“不同点”。②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③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④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诗歌所用的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答题
模板
样式
 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后诗则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
  4 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题目。
采桑子
苏 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 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注]。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 浮玉:喻指金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采桑子》上阕“乐事回头一笑空”写“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
C.《采桑子》上阕前两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两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首句写在多景楼上弹奏一首神曲,悲伤的弦音像要断裂一样再三紧促,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做简要分析。(6分)
[依法答题]   
四、情感类比较
答题
角度
 ①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感情。③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答题
模板
样式
 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现出……的心情。
 不同点:甲诗通过……景象(情景),表现了……情;乙诗则描写了……景象(情景),表现了……情
  5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诗语言精练,构思巧妙,色调明快,如首句的“清”指景色清新可喜,环境清幽;高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B.杨诗第二句“才黄”“半未匀”不仅突出了题目中的“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运用的拟人手法十分巧妙。
C.杨诗第三、四句运用反衬,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高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在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具有新鲜浓郁的生活气息。
D.高诗第二句 “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特别是“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2)两首诗都写到了“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答题指津
技法一
例  (1)B [解析] B项应该是“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技法二
例1  D [解析] D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
[原味翻译]
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黄昏时分,乱云滚滚,一片昏暗,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回旋。葫芦丢弃了,酒器中没有酒,火炉中的灰烬,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忧愁地坐着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例2  B [解析] B项,词句理解错误。“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错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生活情境的写照,因此“门虽设而常关”体现的是恬然自适之情;而本词的“云窗雾阁常扃”虽然也是写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但门窗“常扃”是词人自己的主动行为,表明了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的景况,体现了词人的“孤寂之心、忧愤之情”。
[原味翻译]
这庭院是如此之深,它有多深呢?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春天回到建康,春风吹绿了那儿的树,可是我只身漂泊,暂时客居建康,大概要到老了。
吟风弄月曾有很多,记也记不清了。可如今孤身一人,年老飘零,心情不好,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谁能怜惜我的憔悴?孤身一人更显生命凋零。往昔最喜欢的元宵节试灯现在也没有意思,往日最倾心的踏雪也没有心情,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
例3  D [解析] 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欺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将D项与题干所述的内容对照,会发现“含蓄委婉,慷慨悲壮”的表述错误,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
[原味翻译]
有人从巴蜀带来口信,说我的妻子儿女仍然像过去一样,安心在外家居住。我深知他是来报消息的,可心中忐忑,难以开口请他把详细的情况尽诉。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疏远。可叹我既年龄老又多病,功名未立;流着哀伤的眼泪,写下了这几行回信。
例4  B [解析] “侧重写景”错,这一联是侧重叙事,是说十月诗人在敬亭山听胡人吹《梅花落》笛曲。
[原味翻译]
胡人吹奏着玉笛,其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十月吴山的清晨,一曲《梅花落》落到敬亭。愁苦中听到《出塞》的乐曲,泪水顿流,沾湿了我这个被逐出京城的臣子的帽缨。回头遥望那通往长安的大道,可叹我空怀着眷恋君主的衷情。
例5  D [解析] D项,“超然物外的情怀”理解错误,应为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圣地的隐逸情怀。
[原味翻译]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虽然东林精舍近在眼前,日暮时分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技法三
例1  (1)C [解析] C项,“‘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说法不准确,这里用的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用“欸乃一声”衬托出山水的宁静;另外,“诗歌的感情由低沉转入昂扬”表述也欠准确,因为本诗写于诗人被贬时期,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在悠闲恬静的诗境中的孤寂落寞的心情。
(2)《渔翁》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步骤1)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鱼,悠闲淡然。(步骤2)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步骤3)
[原味翻译]
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烧火做饭。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无人声。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回望天边,江水滚滚东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
例2  (1)D [解析]  D项,“无人比得上自己的喜悦”理解有误,“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是说像“我”这样没有种田的人尚且这么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那些等待丰收的百姓呢!
(2)特点:雨大,及时。(步骤1)(2分)
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床床”“岸岸”,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虚写“稻花应秀色”,实写雨打梧桐声音之美妙来表现雨的及时;④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写诗人的喜悦来衬托农人的喜悦,以此来表现雨的及时。(步骤2)(4分)
[原味翻译]
一夜之间,白天还是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夜间梦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我不愁屋子漏雨会淋湿我的床;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打梧桐的声音,是那么动听。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更何况祈望着丰年的田间农民,他们该是多么高兴!
例3  (1)D [解析] D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
(2)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两句乃是欲张先弛,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
例4  (1)D [解析] 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答案] 诗眼分别是“摇”“滴”。(2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2分)这两个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妙趣横生。(2分) 
[解析] 第二联中的“摇”“滴”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秋水澹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莹的光点。这两句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爱。
[原味翻译]
在金陵城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露珠晶莹,仿佛从月亮中滴出。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思念古人,而古人能与吾心自相接者,亦已稀也。唯有能写出“澄江净如练”这样清丽之词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
例5  (1)B [解析] B项“实写”错,应该是虚写,是委婉抒发离人愁绪。
(2)这两句运用了想象和拟人手法,以虚写实。(2分;答“想象”“拟人”“以虚写实”均可得1分)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依旧,却想象成是人走春尽。(2分)这样写用语新奇,别出心裁,意蕴深厚,耐人回味,把浓浓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更加形象具体。(2分;“用语新奇,别出心裁”1分;“意蕴深厚,耐人回味”1分)
[解析] 本题是“炼句题”,可从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情感等方面作答。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别后之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春逐行人去”把春天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这样写用语新奇,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行,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人已远行而芳草依旧,作者却想象是人走春尽。在情感方面,作者把浓浓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更加形象具体。
[原味翻译]
微风吹拂云朵,月儿穿过云层,天淡如水,夜深人静,花也无语。不忍听《阳关三叠》,免得离绪牵人愁肠。拼命痛饮,酩酊大醉在花丛深处。在郊外的芳草路,送别行人,连春色也跟着行人离去。不像荼蘼花一样开于暮春,为的是要留住春天。
例6  (1)A [解析] A项,金诗塑造了一个俏皮可爱、对亲人深深思念的女子形象,用打黄莺儿的动作表现女主人公对梦中梦见亲人的期盼和黄莺破坏梦境的愁怨,此举动既符合身份又含有深意。
(2)[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1)“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亲人的美梦。(步骤2)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步骤3)
[解析] 回答这类题,首先要指出语言风格的类型,然后再分析,最后指出情感。
[原味翻译]
金诗: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啼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害我梦里到不了那辽西。
刘诗: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例7  (1)B [解析] B项 “骢马”一词应该是借代的手法。
(2)[答案] ①本联采用拟人的手法,(1分)说“江风”牵引着“驿舫”前行,“海雁”催促着诗人早寄家书,使“风”“海雁”人格化,颇有情味;(1分)又使用了借物抒情(或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借高大华美的“驿舫”、浩荡怡人的“江风”以及殷勤传书的“海雁”抒情达意,含蓄委婉而又形象生动,(1分)表现了诗人希望友人一帆风顺早日抵达的美好祝愿,也隐约传达出对友人奉命出使、衣锦还乡、显亲扬名的羡慕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手法+手法分析(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效果(作用或情感)。“引”和“催”为拟人手法,使“风”和“海雁”人格化;抒情方式为借物抒情,即借“驿舫”“江风”“海燕”抒发情感。送别诗的情感一般有几种: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和思念之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旅途顺利、身体健康、金榜题名、仕途平顺)、对友人的嘱托和激励(乐观积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等。本诗除了有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的美好祝愿外,首句“卧病穷巷晚”, 尾联“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久病在床、穷困潦倒的诗人和衣锦还乡、春风得意的友人形成对比,流露出了诗人的羡慕之情。
[原味翻译]
在荒僻的陋巷里,我卧病很久了,让我惊喜的是我的朋友樊侍御史忽然来了。原来他要去京口赴任顺便回乡省亲,不知道这一去什么时候能回来。江风啊,你要牵引着朋友乘坐的官船一路顺风!海雁啊,你要催促他早写报归的乡书!慈爱的双亲应该会加倍地喜悦,因为心爱的儿子在御史台供职。
例8  (1)D [解析] 并非忆景生情,而是对景生情。
(2)[答案] 全诗抒发了诗人宦游异地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或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2分)首联一“独”字,就点明了作者此时的孤寂之情;(1分)颔联和颈联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初春的美景来反衬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2分)结句则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浓浓思念之情。(1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读懂诗歌是解答此题的前提。根据题目“春晴怀故园海棠”中的“怀”字,可知作者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再结合注释②,可知作者在外为官的思乡之情。诗中,首联、尾联有直接表情词语,“独”“只欠”“负先生”表明孤独之情和对故园的浓浓思念之情;中间两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根据题干要求,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即可。
[原味翻译]
这里环境清幽,竹边有台榭,水边有亭子,风景秀美,不需要随从,独自一人在这里漫步就很好。春天初暖,柳条娇弱,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经过雨水冲刷的园林,道路更洁净,显得更幽深;那刚飞出窝的小鸟更显得欢快,鸟啼声此起彼伏,悦耳娱心。这里的风景固然美丽,可惜少了丰满美丽的海棠花;那故乡的海棠花,我已经两年没见到了。
技法四
例1  (1)D [解析] “诗人已是暮年”错误,“晚”表现了季节的晚和天色的晚,没有写诗人已是暮年。
(2)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的“黄叶”是动态的;(3分)王维《山中》的“红叶”体现的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的“黄叶”体现的是悲伤之情。(3分)
[原味翻译]
第一首: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了。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汽很重,似欲流欲滴,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第二首: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滞留太久。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例2  (1) B [解析] B项,李德裕诗没有说“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只是说鸟儿飞到帝京也要半年时间,言路途之远。
(2)“割”的意思是割断、割裂,说海边的群山像锋利的剑刃一样将自己的愁肠割断,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贬谪之痛和思乡之愁。“绕”的意思是围绕、环绕,说青山将崖州城层层围住,使得诗人无法从此处脱身,象征性地写出诗人政治上的困境。
[原味翻译]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的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散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例3  (1)B [解析] B项,“比喻的手法”错误,应该是拟人的手法。
(2)我认为“年来似觉道途熟”更妙。(1分)“似觉”含有不确定之意。(1分)诗人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似乎觉得谙练世情,但又感到政治风云变幻难测。“似觉”一词准确地写出了诗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呼应下句中的“空更”一词。“犹觉” 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4分)
例4  (1)C [解析] C项,应为“前两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两句先言事后言情”。
(2)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出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对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乐器声的妙绝动听,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例5  (1)B [解析] B项,“运用的拟人手法十分巧妙”于诗无据。
(2)[答案] 杨诗:早春图。写出了早春清新的特点。描写了早春时柳叶新萌芽的美好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3分)高诗:乐春图。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自然景象和孩子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透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和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3分) 
[解析] 杨诗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首句是诗人在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表达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高诗描绘出一幅春天孩子们放风筝的图画,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了《村居》这首诗,人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原味翻译]
《城东早春》:为诗人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柳树刚开始发芽,颜色还不均匀。如果等到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刻,出门到处都是赏花的人。
《村居》:二月草长莺飞,生机勃勃;堤岸上杨柳依依,云烟缭绕,使人陶醉其中。孩子们很早就放学回家了,连忙趁着东风放飞风筝。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4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