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语文二轮冲刺-第一部分 专题三 学案8

标签: 暂无标签
学案8 艺术赏析:品味语言,分析技巧和效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A·K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
读着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
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别到纤缆上。这时,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
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
(选自韩永强《作别三峡纤夫》,文见2017年3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运用夸张和比喻,视听结合,描绘了纤夫们辛苦拉纤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纤夫苦难命运的同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苔 意
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仑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彩虹……世间万千风物,你看过那么多的波澜壮阔,你知道何谓惊心动魄。
可是,你有没有注意过那咫尺间、低眉处,那抹青苔?……
老屋门前的青石子路被阳光吻得泛白,在乌青色的石子间隙,星星点点,会冒出一撮撮毛茸茸的青苔,透着青翠碧绿的生命力的呼吸。光着脚板走上去,是半温半凉的触感。
苍苔一片青,那是一种恍惚的绿,像是被时间耽搁了似的,轻雨过后,濡湿得犹如地上淌满的回忆。那种绿,长在“旧”这个词上面,属于痕迹,是固定着的水,滋生着故事的,和光同尘。
青苔,不灵动飘逸,只懒懒地贴于大地,汲取本就不多的阳光和雨露,它不依附纠缠,只缄默地生长蔓延;它低到尘埃里,开不出花来,却不自轻自弃,只寡言少语,它不归于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雅物,但陋室有苔幽意在;它也不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凡品,沾染着些许的人间烟火气,不厌弃绝俗却又自处一隅。仿佛在水一方,悠闲地看山水,淡然地观世情的壁人,温婉之余,骨子里又透着清冷,自由自主,坚定不可折服。
不作茧自缚,困坐愁城,兀自生长,缄默不语,却又通透若琉璃,这,才是苍苔颜色。
问君何意栖碧苔,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有删改)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答案 本句运用了拟人、对偶、对比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凸显了青苔独立、顽强、自重、少言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由衷的赞美钦佩之情。
3.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答:                                                                        
答案 ①本段化用了李白《山中问答》一诗,为文章增加了诗意与文采,丰富了作品内涵;②照应了文章题目;③凸显了青苔“别有天地”的内蕴特点;④升华中心;⑤抒发了作者的热爱崇敬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有删改)
4.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答:                                                                        
答案 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解析 画横线语句中,“巧夺天工”“五色荧煌炫转”“争奇斗俏”等词语,辞彩绚丽,带有夸张的意味;“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近近地看”“远远地望”是铺陈手法;“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使用了排比修辞;“果有”“真个”等副词的运用表现出惊喜的意味;“你看”“你抬头”等第二人称的运用,给人以急于与朋友或亲人等分享喜悦之感。根据这些分析,总结答案即可。
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答案 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10个“一”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画波浪线部分在文章中的位置考虑跟上文的关系,最后思考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一根长竹竿”“一盏八角宫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等描绘出了一幅作者蓦然间发现的汴京城的优美星河图,与上文提到的“古人观灯”和“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相呼应,古今对照,现实与想象对照;同时这一安谧祥和的图景与上文煕煕攘攘的图景对照,就使得文章思路自由出入于古今,动静相衬,开合有度,韵味十足。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作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qiǎn)。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的通草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作“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硃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群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的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有删改)
6.这篇散文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                                                                        
答案 ①语言朴素、平淡,但又韵味无穷,独特的口语化语言和方言的使用,既有地方色彩,又写活了父亲这一人物。②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表现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父亲的尊重和景仰之情。③不追求结构的精巧,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④内容丰富庞杂,趣闻旧事,信手拈来。
1.做散文艺术技巧题常见的问题是概念混乱,一是“表达特色”“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等,二是如借代与借喻、衬托与对比等。这些易混的概念自己区分清楚了吗?
答:                                                                        
2.判断要全,效果要实是做散文艺术技巧题的两个基本要求,自己在这两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它们?
答:                                                                        
一、多向赏析:确定先后
散文艺术赏析题绝大多数为多向(多角度)赏析。这里就有一个多向(多角度)切入问题,这也是大多数考生最先感到困惑的地方。要确定从哪些角度切入,这些角度孰先孰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五种角度的常见排序。
艺术技巧的切入角度总共有五个: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它们常见的切入顺序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语言→结构。
2.看题干。有的题干给出了大致的方向,如要求赏析语言或修辞手法,这样,则可在其内部分出再小的角度。如语言,可从用词、句式、修辞、风格四个小角度,修辞手法则可从手法的综合使用角度考虑具体的修辞手法。题干中如出现“结合上下文”等词语,则暗示要考虑结构问题,或其他特殊的手法。如果题干要求是宽泛的,则要视文字而定。
3.看文字。一看文字的多寡。如是全文,则切入的顺序为:表现手法→表现方式→结构技巧→语言特色→修辞手法。如是局部文字,如是一两句话的,则切入的顺序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如文字再多些,接着考虑“表达方式”。一般而言,文字越多,切入鉴赏的角度越多。二看文字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则优先从描写技巧切入,如描写角度与技巧,其次是修辞手法,再次是语言;如是人物描写,则优先从写人手法切入,正面描写(肖神动心语)与侧面描写。如果兼而有之,则可分成两个方面依次考虑。三看表达方式。如果内容全是描写,则按描写的角度切入;如果是叙事,则要另外考虑叙述的人称甚至方式;如是抒情与议论,则要考虑抒情与议论方式问题。如果文字很长,又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则要考虑谁为主谁为次的综合运用问题。四看文字的位置。如是首或尾,则另外加上“结构技巧”。
二、技巧判断:先熟后生
确定了赏析角度,下一步就是准确判断技巧的问题。判断的原则是先熟后生,而得高分的关键在于“陌生”技巧的判断,几乎每道题都有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技巧。所谓“陌生”,也不是多么陌生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起来而已。那么,如何判断准这个“陌生”的技巧呢?
1.要对常见技巧有个精准理解与熟练判断。如虚实结合技巧,不能仅理解为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它还有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的意思(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再如场面描写,或者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问题,这些看似“陌生”的技巧,如果平时多训练些,到时自然就不陌生了。
2.把握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的技巧。这些技巧主要有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对比、抑扬、点面结合等。
3.关键放在对文字的细读与理解上。
局部赏析题带有文字少、技巧多的特点,要想全面、准确地判断出来,必须要精读、细读,因为这类题本质上是一种定点精读,只有读细、读透了,才能激活你头脑中艺术技巧的知识。精细阅读,要把握住“四问”,即从“对象”“特征”“时间”“地点”四个角度设问;对重点语句做到四个关注,即关注句中的重要词语、结构方式、句间关系、句子位置。
4.要全面掌握关于描写与语言的所有技巧。对描写技巧及语言的赏析,是最主要的考查目标,必须对描写的所有知识有个全面排查与系统梳理;对语言艺术中的音韵、构图与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的技巧因素,用词中的炼字、语体与辞藻方面都不可忽视。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庐山石工号子
杨震雩
庐山石工大多为湖北大冶人,大冶石工号子,以大冶民歌为基础,引入庐山之后,又融合了庐山周边民歌元素,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有别于大冶号子的庐山石工号子。
工地上,人群中有谁发出信号,众人同时低头弯腰,将杠子往肩上一顶,弯曲的麻绳立刻绷直,绳索在木杠上发出吱吱的声音,沉重的麻石离开地面。后面石工的一手搭在前面石工的肩头,整个队列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巨石就在整齐迈开的腿间缓缓启动。
这时,领头者一曲高亢嘹亮的号歌唱了出来:“嘿!呵!嘿呀——呵!”仿佛天地为之一新,山河为之一震,众人精神为之抖擞,立即附和着唱道:“嘿!嘿!呵!”
人们脚下似乎吸足了大地的精气,顿时全身肌肉收缩、绷紧、鼓胀、饱满得将要爆裂。所有的肩臂变得像岩石般坚硬而有韧性,承受着木杠重力的碾压;所有的腿脚都变成了坚挺的桨叶,在地面上有力地划动。
这时,巨石也好像听懂了号歌的意思,十分配合,它整个浮起来了,变成了水面上的一叶轻舟,富有节奏和动感,平稳地向对岸驶去。
大冶石工抬石头,必须打号歌,因为号歌始终贯穿着一股势,借助这股势,就像帆船凭借一股好风。剩下来要做的,就是掌舵者的事情了,让你举重若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看似简单的没有明确意义的号子,却有着神奇的力量。 (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描写巨石在搬运过程中似轻舟般平稳并富有节奏和动感,侧面表现了庐山石工们在号歌声中展现出的齐心协力的精神与强大的力量,也反映了号歌有着神奇的感染力与鼓舞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碧水泱泱的辽河从城中穿过,河的两岸是城市的南北两区。南区是新城区,大道通衢,楼宇林立。北区是老城区,变化不大。紧邻辽河右岸大堤不远,有一处不成格局的平房区。那里的房屋高矮不等,样式各异,有尖顶、“北京平”,还有用红砖、油毡搭建的简易房,看上去足有百余户人家。巷路很窄,两辆自行车迎面驶来,骑车的人都要小心翼翼用手搂着车闸。路面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裸露着沙砾。每天,小巷两旁的人家都起得很早,打开院门忙着各自的事情,日复一日。
巷口偏南处有一幢东西狭长的院落,入夏后小叶杨树探出墙头,在晨风中低声细语。院子里是几间低矮老旧的平房,木框玻璃窗擦拭得光洁可鉴。房前屋后虽很狭窄,却栽种着菠菜、白菜、小葱等应季菜蔬,窗台上摆满了不知名的草花,温馨恬静。再往深处看,里院堆满废旧物品,一捆捆旧纸板、报纸、玻璃瓶、塑料瓶、易拉罐摆放得井然有序。一对年轻夫妻正忙活着分类包装旧物。早上五点多,男的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晚上摸黑才回;女的在家里分拣整理废品。清晨丈夫外出,妻子总要倚着院门目送他骑上三轮车。暮色降临,巷子里一片漆黑,小院门楣上总有一只奶黄色的门灯亮着,给丈夫照着归家的路。
春夏之交的一天,外面狂风暴雨,小巷里忽然断电。妻子将整理好的废品苫上防雨布,开始担心丈夫归家途中是否会淋着雨,道路是否湿滑。忽然想起去年丈夫收废品时收到一只从前乡下人用的“马灯”,既防风又防雨,赶忙找了出来,又到邻家要了点柴油,麻利地做好灯捻,点亮后挂在了院门上。疾风暴雨之中,那晃动摇曳的灯光,温情脉脉,给雨中归来的丈夫带去了无尽的力量。(选自王本道《小巷幽幽》,有删改)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答案 ①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渲染出灯光的温情与力量;②借物抒情,通过灯光表现了妻子的期盼,寄托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③与前文平日亮着的门灯呼应,结构严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时,会发现:数百年前或更为久远的时候,一次极为低沉的感喟或胃部因为渴望而带来的轻微痉挛,这比蝴蝶翅膀的煽动更为微妙的颤栗,也会在文学历史长河中溅起无数灵感的风浪。比如东晋时代的张翰吧,他自己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个偶然的梦想和叹息,竟在他之后的千百年来的漫长时间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响:几种简单的江南菜肴和秋风中的淡薄情绪,便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色彩的历史事件,而且这个事件是如此拥有动人的生命力,几乎是带着一种永不衰竭的力量。
(选自向以鲜《怀乡的胃——秋风中的张翰事件》,有删改)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独特,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①比喻:用长河来比喻历史,用风浪比喻灵感,语言生动形象。②比较:用感喟和痉挛与蝴蝶翅膀的扇动相比较,说明颤栗的微妙。③用典:用“蝴蝶效应”的典故写出了张翰事件对后世文人的深远影响。
三、分析效果:具体实在
1.必须与内容相结合。只用一些“生动形象”一类的套话,分析表达效果定会空泛,所以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要记住一点: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抒的情、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2.必须与语言相结合。书面解答时,要从画线部分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这样做,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另外,有时与文章结构结合,分析其结构效果。当然,这要根据其位置特点而定。
这里,重点谈谈如何与内容结合问题。如何结合呢?最主要的一点是从画线部分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语(核心信息、关键词语有时不在画线文字中,而是在它的上文或下文),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之中。这样做,可以使具体材料与观点水乳交融。如下面一题:
请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对这道题,有考生这样赏析:
动作、神态描写,说明水牛是泅渡的高手,而“我们”与水牛相处分外愉快。
这样的解答过于简略,虽然多少体现了赏析的“要素”,但是解读尚未到位,且缺少具体的分析内容和相关佐证。
下面是来自考生的满分答案:
“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牛熟识水性,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模样,表达了作者对水牛的怀念;“快捷”“用力划动四肢”“得意”等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一幅水牛游泳图,极富表现力,很能感染读者;“跟着水牛学游泳”,通过“我们”的动作描写,表现水牛与人相处融洽的景象,一幅牛铃叮当的农村田野图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在这个答案中,考生抓住了文中关键性的词句并引述于分析过程中,边引述边分析,具体描述与概括分析自然融合。这样的赏析,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两个星期以前,我到s省去旅行,坐的是三等车。我是一个三等车的拥护者、崇拜者。
三等车,严格地说,完全是一个中国小社会的缩影。没有房间的限制,大家都好像坐在一座大厅之中,享受着平等的待遇,打破了一切界限。这里面有到各处去收账或运货的商客。在火车中,大概要算三等客人最能欣赏风景了,他们的车窗永远大开着,一方面可以放进来一些凉风,一方面便有美丽的风景片一幕一幕地在眼前开演。
最有趣味是一到了晚上,在昆虫飞扑着的半明不灭的电灯下面,每一位旅客都描画着异样困惫的神情,弯着腰,沉沉地垂下头,坐着入睡。有点像老僧的入定,但比他更来得颓唐。在家里徐徐脱鞋登榻的那种安闲,车上是找不到的。有人慢慢地便横倒在别人的身上去了,事情自然是出于无心;被对方轻轻一推,随即醒来,连声道歉。有人因为占据的地盘比较大一点,便蜷着腿,怕阻止了行人的前进,用小手提皮箱当枕头,发出了并不轻微的鼾声。一到停车的时候,车身突然震动,大家都怕行李的遗失,无一人不自梦中醒回,而且睁大了惺忪的眼睛。也有人怕过了站,这样问道:“到了××了么?”
(选自蹇先艾《三等车中》,有删改)
4.第三段中,作者是如何写出三等车晚上的“趣味”的?
答:                                                                        
答案 (1)选取典型场景,如昏暗的灯光、困惫的神情、谨慎的睡姿、醒后的反应等,真切地再现三等车内的实景,充满生活气息。(2)采用朴素细腻的语言,准确传神地摹画出人物的动作情态,亲切而有味。(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②“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③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④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⑤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⑥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⑦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选自罗捷媚《都市里的野菊花》,有删改)
5.文章第③段和第⑤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答:                                                                        
答案 不同:第③段写眼前的一丛野菊花,从色、形、香等方面采用工笔方式描绘其外在美;第⑤段写回忆中遍野的野菊花,粗笔勾勒,重点突出其不择地势、随处可生的特点。
好处:(1)第③段刻画细致,以凸显作者几十年后重见野菊花的惊喜;第⑤段写家乡的野菊花不择地势地生长,为后文歌颂野菊花质朴乐观的品质做铺垫。(2)前后两处描写一外一内,互相补充,由浅而深,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野菊花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选自莫言《朗读与呐喊》,有删改)
6.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4)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2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