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传记、科普
【考点解读】
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理解文章的逻辑,分析文章结构
分析、概括和评价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方法指引】
新闻
一、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
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
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
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
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
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中的“评价文本的
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中的“探讨
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
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传记
一、解题原则
1.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2.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
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
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
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
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二、解答阅读题之前要有以下几个意识:
1.文本意识。命题者依据原文拟题目,我们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文本意识,我们必
须注意。
2.问题意识。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
怎样答。
3.得分点意识。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有多个得分点,而得分点是与赋分紧密联系的。
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
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一般一点2分)题目
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亲们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
4.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
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提取答案要点。
5.术语意识。要用术语作答。
科普
阅读科普文章,首先把它当作说明文来阅读。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科普小品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
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文章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
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
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
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2.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
要领。科技小品文常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
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
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阅读时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有一定标
志作用的语言,特别是关联词和代词。
3.分析说明方法
一般说明文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
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对于科技小
品文用得较多的是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阅读过程中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
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4.体会语言特点
科普小品文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
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死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
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阅读过程中应该关注
其语言特点,命题者常会在这些地方设置考题。
5.提取科技信息
提取文本中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
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
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
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
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阅读科普文章,又要把它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1.揣摩写作技巧
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
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
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
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
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
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3.体会思想情感
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知识梳理】
新闻
一、新闻的文体知识
1.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
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
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
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
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
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
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
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消息文体知识
1.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
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也叫新闻报道。
2.消息的特点
(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
(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一个中心,用重点说话。
3.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4.消息的要素:有五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
“何事”(what)、“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起因。
5.消息的写法: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
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三、访谈文体知识
1.访谈: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
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2.访谈的特点
(1)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
(2)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
(3)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传记
一、传记的定义与分类
1.传记定义: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
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
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寻回那逝去的
岁月云烟,感受沉重的历史沧桑。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
断。
2.传记的分类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分自传、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评传”,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
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
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历史性传记为主;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
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
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做“大传”
或“传略”;篇幅短小、扼要地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1.真实性。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
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真实性体现在:①引用传主的日记、诗文、作品、
书信、故事、别人或传主的话等等;②列数据;③客观叙述(材料真实)。
2.文学性。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写人,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
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
传神的目的。
三、相关知识
1.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1)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自白,同事、同学、
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作用:
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见出传主的精神面
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④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
风格;
⑤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2)人称
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三人称(他传):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
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描写
①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展示传主性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②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寄托传主的
思想感情;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③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作用:刻画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展现传主的精神
品质,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④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白描)、心理等等;
B.环境、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对比等等。
(4)记叙
①顺序:脉络清晰,材料多而不乱。
②倒叙:引起读者兴趣,突出了重点内容,产生强烈的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
③插叙:结构富于变化,内容更加充实。
(5)以小见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6)对比:使形象更加鲜明,更好地表达情感。
(7)欲扬先抑:先对描写对象一个侧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即“抑”,然后着重描写作品
要赞扬的一方。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面,
即“扬”,然后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开头,往往可以造成悬念。
(8)欲抑先扬与“欲扬先抑”相反。
2.传记语言特色:幽默、调侃、自然亲切、朴实自然、文采斐然、口语化、准确、简
洁、生动等等。
3.结构安排
(1)首段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
对照;照应或呼应题目中的某部分(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从效果上来看,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
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
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末段的作用
内容:①表层:叙述了什么(可能会涉及结尾段的段意,或者结尾段中某一句话或景物
的内涵);②深层主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有可能是暗示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中心,升华
感情。
结构:卒章显志、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真实可信。
备用术语: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
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等。
(3)中间段的作用
符合“作用题”统一的思路,但是在结构上主要就是承上启下,埋下伏笔,铺垫蓄势;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或照应前文,充实内容。
4.标题作用
①解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②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
③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传记、小说、散文);
④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了读者(与读者的关系);
⑤表现了传主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与传主的关系);
⑥点明了主旨,承载了作者的……情感(与主题和情感的关系);
⑦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⑧修辞上:双关、反复,比喻,拟人。
科普
一、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
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
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
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
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
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昆虫记》。
二、科普文的类别
(一)科学小品
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
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
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
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3)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3.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
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
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的。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
(1)描述式
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
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2)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思想、感
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
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3)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
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
(4)谈话式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
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
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二)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
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
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1.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
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
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
(2)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
2.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
艺品等,多采用这种顺序。
(2)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
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3.说明方法
(1)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2)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3)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
(4)举例子: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5)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
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6)作比喻: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7)设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能力突破】
新闻
题型示例1:筛选整合新闻的信息要点
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
(记者王鹤、刘小星报道)“吴××,你知道吗?自从我第一天看见你,就被你深深地吸引。
虽然你不很帅,也很爱逞能,但我心中还是很喜欢你。你的性格和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我
的心。但后来,我从别的女生口里得知你甚至‘两天换一个女朋友’时,我很震惊。虽然我
很想找你谈话,但却很害怕别的女生会骂我。我哭了一个星期……”这篇题为“一个爱吴××
的女生的告白”的帖子,来自百度“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贴吧,作者署名为“爱的泪太苦”。
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写着“你有病!”的回帖。
浏览一下该贴吧,共有主题594个,帖子6118篇,内容除了毕业留言、笑话,更多是评选
帅哥美女和爱情告白,还有辱骂同学及老师的言论等。
记者随意浏览了包括中小学生的20多个贴吧,发现里面很热闹,许多帖子都受到热烈
追捧,你来我往的情况很多。其中,小学生的贴吧内容更丰富,言辞更激烈,原创帖更多,很
多是讨论早恋的感觉,以及评价身边美女俊男的帖子,而中学生的贴吧更多则是集中在情
感、人际交往、学习以及对“性”的好奇。
“小莉因为看到贴吧上有人把她评为年级的四大丑女之一,最近一个月都不怎么跟我
说话。”正在念小学六年级的小婧告诉记者。她的小姐妹小莉原本是个性格开朗活泼的
女孩,而且很愿意替女孩子们出头。有些调皮捣蛋的男生欺负女同学,小莉总会挺身而出
,和男孩子们理论。结果,这些男生就以“八婆”称呼她,一开始,小莉不以为意。可是有一
天,有人在学校的贴吧上评选年级四大丑女,把小莉提了出来,说她长得难看,还老爱抛头
露面,后面有七八个人跟帖认同。小莉看了这些帖子以后,嚎啕大哭,这段时间,她就变得
沉默寡言,甚至连头都不愿意抬。
由于贴吧上都是匿名帖,即使上面的话说得很过分,大家也不知道该向谁追究责任。
一些骂人帖用语之狠让人吃惊。在越秀区某小学的贴吧上,就有这么一段对话:“扒了他
的皮,抽了他的筋,打断他的骨头,吃了他的心!”
“我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无聊的论坛。”医生孙小姐说。她的儿子小方今年读初一,
平时孙小姐对儿子上网看得比较严,小方一般在休息时间玩玩赛车之类的竞技游戏,以及
上与学习相关的网站,一般时间都不会太长。不过,当孙小姐在记者介绍下看完贴吧里的
帖子后有点吃惊,她说,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的网站。其实贴吧上的话题在她的意料之中
,很多成年人在青少年时代都有类似的想法和好奇。不过,把孩子私下里想的问题正大光
明地搬到网络,并用不理智的言论来讨论就不妥当了。孩子们天天都在上面讨论这些无
聊的问题很浪费时间,而且孩子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都很差,如果经常上这样的论坛,说
粗话或不用正常的方式讨论问题,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某知名IT公司的刘先生说,自己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从小就喜欢电脑,也喜欢上网。
他是一次无意间看到女儿在这个论坛上灌水时发现这种论坛的。看了这些帖子后,他大
吃一惊,由于在百度开个贴吧很容易,而且上去贴帖子的人都是匿名的,所以很多小学生
和中学生可以很自由地建立这种论坛。虽然现在的孩子懂得多,想得多,但对很多问题都
只是一知半解。不少孩子看到别人在贴吧上写的暗恋故事、情感经历,觉得很浪漫、很
美,就有样学样,或者想入非非。贴吧上的内容鱼龙混杂,孩子缺乏分辨能力,很容易学坏。
为什么中小学贴吧会如此火爆呢?广东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室老师蓝玲表示,一般
孩子从11岁开始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性”,企图了解“性”,但获知渠道却很少,在一知
半解的状态下,他们对两性关系可能产生一种向往的心态,便在贴吧上把这种情绪发
泄出来。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定位都处于一个混乱时期,不清楚自
己在他人的心目中应该有个什么样的形象,于是便会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说脏字,
在他们看来,这都是一种“酷”的表现。在很多孩子看来,以匿名的形式去表达这种尝
试,既满足了心理需要,又比较安全,不容易受到权威的指责。因此,他们便在上面尽情
释放,畅所欲言。
广州市南方医院心理科主任洪军说,早恋、暗恋之类的话题,孩子们都会因为好奇
私下讨论,但是贴吧容易使孩子过多关注这类问题,当孩子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都接
受了早恋这类东西,而在现实中又不能发泄出来,容易形成巨大反差,就有可能造成孩
子性格扭曲。
其实贴吧问题反映的主要是现今父母和孩子关系的问题。由于社会压力大,很多家
长平时忙工作,对于孩子往往只是一味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而漠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
关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人在的精神上的关怀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无法在感情上
得到父母和家庭的满足,就容易使孩子将注意力转向贴吧、网络游戏去寻找满足。
但是,在孩子的眼睛里,在贴吧讨论的问题却属于“正常范围”。在越秀区读初二的小
任在浏览了贴吧内容后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帖子里讨论的话题并不算出格,这些帖子上
的问题他们同学平时也会私下里讨论,比如班上谁和谁好了,谁在暗恋谁,以及谁长得比
较好看之类的。不过这种用帖子表达出来的方式更新鲜,而且参与讨论的人也多了很多
,一些不方便的话题也可以自由地在上面表达。
今年读六年级的小亮说,由于平时学习压力大,在学校里又要遵守这样那样的规矩,很
多孩子把在贴吧发帖子看作是一种发泄渠道。而且,很多平时不敢骂的人在网络也敢骂
了,“毕竟在这个吧里不会有人查出你是谁。”不过,他也承认,其实经常在贴吧发帖也很
浪费时间,虽然大家平时在网上可以发泄一下自己平时的不满,但如果经常在上面肯定
对学习不好。
题目:贴吧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请根据新闻的内容分别筛选整合出家长、
心理专家以及孩子们对这一现象所持的主要态度。
【答案】 家长担心孩子学坏,禁止他们上贴吧;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常上贴吧发泄,易
性格扭曲;孩子们认为压力太大,上贴吧可以发泄不满。
【解题思路】
1.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寻找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
2.在有效信息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进行筛选整合。
3.根据题目,结合筛选的词句分条作答。
对点练习1:
智能机器人
材料一:
家用机器人
圆盘,一个全身布满传感器的机器“保姆”,能自动识别家居环境和计算行走路径,地板上的灰尘、
毛发、碎屑,抑或平时难以打扫的角落和家具底部,都能搞定。当完成清扫任务时,小家伙还能自
动返回充电插座给自己充电。
这一幕,自2012年以来,已经在国内10万个家庭悄悄上演。全球销量最大的家用机器人公司
iRobot公司的机器“保姆”事实上已经对大城市中的家政市场产生了轻微的撬动。随着城市生活
节奏的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先进的产品来节省时间,减少劳
动和享受生活。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2012年全球家用机器人销量超过600万台。他们研判,家用机
器人市场201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家电、人机交互的网络服务以
及医疗设备和信息产业中的普及,家用机器人有望成为继电脑、手机之后,大批量进入家庭的消
费类电子产品。
材料二:
“恐慌”:机器人要偷走我们的工作
1.亚马逊无人机替代快递
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让快递行业兴起,不过亚马逊已经计划使用无人机来代替送货
员了。在未来,亚马逊能够在30分钟内实现约16千米的送货范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数据还有
可能变得更高,显然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物流效率。
2.机器人保姆
机器人有望在未来成为保姆,实现幼儿监护、照顾老人等应用。目前,已经有类似“Russell”这
样的机器人可以被应用于儿童自闭症辅助治疗中,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研究机器人在养老领
域的可行性。
3.机器人宇航员
美国宇航局近日表示,Robonaut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宇航员完成大部分太空作业。显然,
在看过《地心引力》之后,很多人都会认为宇航员这种高危职业由机器人代替是再好不过了。
4.软件可以批改作业
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创建的EdX,是一个致力于提供免费在线课程的系统,同时还提供
了论文自动评级服务,让老师们不必再为阅卷烦恼。
5.记者也有可能下岗
Narrative Science是一款自动叙事软件,只要输入故事的大概,就可以根据原始数据丰
满文章。显然,如果有一天此类软件能够集成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就会写成更精
彩的文章,编辑和记者就可以下岗了。
题目:概括前两则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答案】 智能机器人越来越普及,有些工作将要被机器人代替。
题型示例2:新闻文体的结构特征
(选文详见题型示例1)
题目: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试简要分析“人前我是乖乖仔,一上贴吧就爆粗”这一标题的精彩之处。
【答案】 这一标题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人前”与“上贴吧”、“乖乖仔”与“粗暴”形成鲜明
的对比,高度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语言简练而且形象生动。
【解题思路】
一、理清脉络,把握结构
看清文章前后的联系,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地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二、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1.标题:新闻类文本的标题要求醒目、突出,达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或者能很好地概括文本内容,
凸显感情倾向,彰显主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
示新闻的中心。主要作用有:①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②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③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3.主体部分
开头: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起下文,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奠
定全文感情基调,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等。
中间:过渡,为下文铺垫,照应前文。
结尾:照应题目、开头,拓宽内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4.背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
闻价值,表明作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等。
三、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多角度回答
1.分析本身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2.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3.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4.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5.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对点练习2:
映秀镇,体育又回来了
记者张悦发自四川映秀镇
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只是这一次“震中”不再是这里,而是在千里之外的
鸟巢。
这个时候,在刚出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浩浩荡荡的队伍最前头,在2.26米的代表团旗手姚明
身边,一个身高未及姚明胯部、虎头虎脑的孩子毫不怯场地迈着步子,走向世界的镜头。“我们
浩浩跟姚明在一起,他也是旗手!”陈建惊呆了。这个在镜头中与姚明一起出场的小孩是他的外
甥,“5·12”汶川大地震中在映秀小学废墟中救出两个同学的林浩。
“这是我们村的福气。”
大山中的渔子溪村沸腾了,“整个村子都在激动,为映秀为渔子溪出了个小英雄。”陈建说。
一大群人激动地跑到村委会附近,大家或相互拥抱,或大声欢呼。陈建更是含泪跪在了地上,“这
是我们村的福气,浩浩好样的!”
这一安排也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华尔街日报》说,“在如此盛大的仪式中,身穿白色T
恤和短裤的林浩丝毫不怯场,自然地环视着观众席,冷静地挥舞着手中的旗帜,仿佛参加的不是奥
运会开幕式,而是周末郊游,那一份镇定完全不输给任何一个世界冠军。”
身材悬殊的两个身影代表着中国的两种高度,这容易让人想起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
话:中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本质上和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
“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
在8月8日那天,映秀镇卖卫星接收“锅盖”设备的一天之内完成了往常一年半载才能有的营业
额。“260元一个,光我们渔子溪村的村民就有几十家买了‘锅盖’。”陈建说。
映秀镇副镇长李强告诉本报记者,镇上在挖排污管道的时候,把电缆挖断了。但阿坝州电力
公司和援建的乐山电力公司以最快速度出去买了新电缆,拉回来重新装。
李强说,重建家园也不可能一两天就好,地震前大家就都盼着奥运了,现在奥运真正来了,我们
也希望通过奥运会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感受到凝聚力,这样也可以转移地震带来的不能自
拔的低落悲伤的情绪。
目前在映秀的居民有六千多人,大部分人已搬入活动板房安置。陈建一家就是在奥运开幕
前一周搬入板房的。陈建说,“这一段时间脑子昏了”,房子没了,地没了,汶川的工业生产陷入停
顿,连打工的机会都没了,“大家都不知道干啥,现在奥运开幕了,大家至少有了种寄托。”
中滩堡村的村民也新搬进了活动板房安置点,这里的电视机是广播站发的,每个组一台。开
幕式那天,简陋的活动板房中充斥了欢呼声和玩笑声,还有歌唱声。“奏国歌的时候肯定要唱噻,
像我这种不唱出声的人,心里也要唱。”
体育终于又回来了。映秀也有部分居民未能搬入活动板房,但是他们一样可以享受到奥运。
搬运石头、固定铁架、平整场地,8月8日午后,铁军高炮团八十多名士兵冒着酷暑赶建了一个可
以容纳上千观众的“露天影院”。一些居民在晚上6时便和家人一起到这里等待。他们说:活着就
要开开心心地度过。
为迎接北京奥运会,铁军高炮团当天还组织全体官兵理发,以“全新”姿态迎接北京奥运会。一
名士兵说,支持北京奥运会的最好方式,是多为灾区做实事,尽早重建家园。
驻扎在映秀救灾的济南军区“铁军”则在岷江边上浇上水泥,建成一个标准篮球场,这天正在进
行军民篮球联谊赛的半决赛,铁军队迎战援建映秀的东莞公安队。
这个心碎的地方,此刻,体育终于又回来了。
(摘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题目:这篇通讯以“8月8日晚11时,四川映秀再次被震动了”开头,说说这样开头的好处。
【答案】 ①这句话中的“震动”一语双关,把5月的汶川大地震和8月的北京奥运会从时间和
空间上联系起来了;②为下文写奥运会为灾区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寄托和鼓舞作了铺垫。(对开
头语句的理解的题目,可以分别从句子本身的手法和结构上的作用答出两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
可,未写出“双关”,“铺垫”,不扣分。)
题型示例3:新闻文体的内容特征
昨天晚上7点多钟,记者乘坐采访车赶到南澳镇。此时,一阵紧过一阵的狂风裹挟着海
水,不断向镇区刮来。尽管天已漆黑,但是大海上滔天的白浪依然清晰可辨。在港湾里避
风的渔排随着浪头上下摇晃,随时有倾覆的危险。晚上8点一过,风力明显加大。记者乘
坐的采访车一停下来,车身就被大风刮得剧烈抖动。海水被接近10级的大风卷集着,疯狂
地“扑”上防波堤,形成一阵充斥着咸味的暴风雨。南澳镇门朝大海的店面几乎全部大量
进水,积水没过脚面。晚上8点04分,南澳全镇停电。
(《南澳:“风眼”里经受冲击》节选)
题目: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突出真实性的?
【答案】 从四个方面:一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二是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
反映突出真实性,如具体的地点、人名等;三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如具体的时
间、数字等;四是引用相关人员的话。
【解题思路】
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思想性。
二、答题角度
1.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
考,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
2.分析新闻的时效性。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从
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对点练习3:
一场微博世界里的打拐行动
2011年2月8日,在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上,“解救乞讨儿童”已经成了排名第三的热
门话题,甚至连“春晚”都排在了它的后面。一场在微博世界里发起,并迅速蔓延到现实生
活中的打击拐卖儿童和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这场行动的缘起是,1月17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收到一名被拐孩子母亲的信,
这封信说,一个叫杨伟鑫的6岁男孩,是福建泉州人,2009年被人拐骗并致残,成了街头乞丐
,2010年年初有网友在厦门街头发现并拍照,家人寻找未果,现在仍然下落不明。“我愤怒
极了……公安部门也应有所作为!”于建嵘将这封信发到微博上时这样表示。……
多个地区的警方已表示支持这场全民打拐行动,并号召当地民众响应。广东省中山市警方
今日在微博中表示:针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爱心接力,中山警方将马上联合城管、民政
等部门对全市乞讨儿童进行清查。对有被拐骗嫌疑的儿童采集血样,对其身份进行技术甄别并
立案侦查。不是被拐骗的,将协助民政部门积极救助并遣送。警方提醒市民,发现行乞儿童身上
有致残致伤痕迹疑似被拐的,请立即拨打110。
该行动也引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2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韩红在微
博中说,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被拐儿童被虐待的帖子,不由得想起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在2010年两
会上提出的应禁止儿童乞讨、强制救助流浪乞讨儿童的提案,她由此愤怒地表示,要和人贩子“
拼了”,“咱‘两会’提案见!”
题目:新闻具有时效性,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的这一特征的?
【答案】 ①本文通过倒叙的写法,并不断突出时间,以此来体现出“微博打拐”事件报道的
快速、及时,新闻的时效性“快”的特点;②本文将“微博打拐”这一诞生不到一个月的新生事物
报道出来,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新”的特点;③并在文中不断渲染“微博打拐”引起的关注与取
得的效果,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题型示例4: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连续3—4天的高温使得各大家电空调商场再度人满为患,而在这种天气带来的
商机面前,各大商家的表现和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苏宁在空调行业强大的销售
能力和遍布全国的销售体系第一波,抓住了各大空调厂商06年最后的促销资源,30
万台空调尾货清仓甩卖,价格优势明显,而自营的售后服务力量也保证了满足市场
的需求。与此同时,市场反映能力较弱的商家则货源严重吃紧,采取服务外包、在
淡季减少了服务安装量的商家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商机的流失。苏宁强大的自营
服务能力使空调再次成为苏宁大会初战告捷的利器。
——《苏宁秋季大会战初战告捷》
题目:这则新闻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主要采用了衬托手法。突出了主体(苏宁集团)的运筹帷幄、决胜千
里的商业运作能力。
【解题思路】
1.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
2.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3.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群众接受的作用:
①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
②让群众体会作者态度;
③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
④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
【附】主要的表现手法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衬托、铺垫、详略、欲抑先扬和欲扬先抑等;
记叙: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白描;
抒情:直抒胸臆、叙事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
对点练习4: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南方周末》编辑部
①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
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
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
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②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
放为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③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④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
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
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
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
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⑤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
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
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⑥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
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让现代理念
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更开放,这路径就是
更透明。
⑦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民众
与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快速发展的
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空前规模进入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间
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正是从民间力量的
快速集结中,中央政府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
总理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⑧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新的
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子们的血泊中
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
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⑨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量的生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
创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贪腐的前面,让开放
和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
机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⑩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
的。民众和中央政府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
未必对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谁怕透明?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纳污
,放大天灾的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果这
种局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也有可能蜕变
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
宏大愿景,就都无从谈起了。
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总理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
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
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
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
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题目: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④、⑤段为例,从修辞
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运用反复,例“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
性是史无前例的;运用排比,如“趟开了……,趟开……,趟开……”,增强说理的气势,强
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
题型示例5: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
一切归功于人民
——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侧记
新华记者 孙承斌 翟伟 李斌
“本届政府工作走过了四个年头,它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
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3月16日上午11时,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会见采访两会的
中外记者。真切、简短的开场白,让人们再次领略了总理的赤子情怀。
近一个小时前,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表决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全国人大连续
第四次高票通过他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大厅内,鲜花吐艳,灯火辉煌。中外记者用热烈的掌声,向中国总理致意。
会场外,亿万百姓通过电视、广播等,收看、收听着现场直播……
“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
任何其他权力。”温家宝的这句话,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真实写照。
“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面对中
外记者,温家宝形象地说明了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性。
“解决民生问题是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
公平与正义……”
“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花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温家宝话音刚落,掌声立刻响起。
农民工忘不了,在总理的关心下终于讨回工钱;被艾滋病夺去亲人的儿童忘不了,大年除夕
温爷爷和他们一起吃饺子、迎新年;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忘不了,中南海向基
层群众敞开了大门,总理把他们请进会议室,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
“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
问题。”温家宝如是说。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
体系……温家宝掰着手指,向中外记者一一阐述当前应加快解决的四大重点民生问题。
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到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
的应保尽保,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农村1.5亿孩子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清晰记录了本届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
时间在飞逝,答问仍在热烈进行……
政治、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国防,近两个小时里,温总理对11个问题一一坦诚作答。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评功摆好。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面对政府工作取
得的成绩,温家宝十分冷静。
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在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几大问题后,温家宝坚毅地
说,任务“虽然十分艰巨,但是我们抱有信心”。
直面挑战,毫不退缩。总理坦诚、自信的回答让在场中外记者频频点头。
信心来自人民,力量来自人民。会前,网民向总理提的问题超过了100万条,点击人数超过2600
万人次。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
一种信心和力量!
(选自2007年3月1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题目:请结合作品,联系现实,谈谈政府与民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并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民生问题要解决得好,需要政府与民众双方共同努力,结合文本内容,答案
应由政府与民众两个方面构成。参考要点如下:
①政府要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重点。a.各级领导者要有公仆意识;b.要善于
倾听,感受民众的心声;c.要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关注弱势群体,尽快解决重大民生问题,让
人民生活得快乐。
②民众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关注并支持政府民生工作。a.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条
件,尽公民的责任;b.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建言献策,并对政府工作进
行监督。
【解题思路】
1.研究题干,把握答题重点。
2.注意提示语,把握答题方向。
☆内向型——从原文筛选信息来答题。
常见提示语:①请联系原文;②请结合文本内容;③就其在文中的……作些分析。
☆外联型——结合实际或自己的想法来答题。
常见提示语:①请结合现实……;②对此,你如何评论。
☆内外结合型——把上面两者结合起来答题
常见提示语:①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现状(现实);②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对……的了解;③这则
新闻向我们提供了一些……你有什么建议(看法)?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⑤从文中看
……你怎样看?⑥请你分条陈述这则新闻获奖的理由。
3.回读原文,思考现实
①充分利用原文信息;②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4.整合信息,分条陈述
①要点须全面;②陈述有条理。
对点练习5:
擦鞋者说
《人民日报》记者 龚永泉
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
来到位于莫愁新寓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
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鞋架上放
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
郭师傅名叫郭兆松,41岁,一家三口都在这儿擦鞋,去年毛收入10万元。
他一边擦鞋一边与我交谈:
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只要1块钱,你为什么要两块?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
,还有上千元的不是?
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
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
当了徒弟。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的一员。
2001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我租了间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刚
开始,擦一双鞋1块钱,没有多少生意,急得直上火。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
点名堂来!
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我就琢磨自己配,成分有蛋清、鞋乳、白醋
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
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独门
秘方”了!
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
吹,灵机一动:擦鞋也可用电吹风呀!现在,我擦鞋都加一道吹干程序。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
上浇,一滴不沾!这样的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
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
再开新店。现在城里人有钱没时间,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
编后
生意有大小,创新无分别。与多数企业比起来,一家擦鞋店微不足道,更谈不上有什么“国家扶
持”。但郭师傅在擦鞋中肯动脑筋,小革新照样出效益。从这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出一
点创新的道理呢?
(选自《人民日报》2006年3月19日第一版)
题目:《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2006年本文又被评为
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
【答案】
思考点:什么是新闻价值——指刊播事实后引起社会的正面效应。
思考的方向:事件本身有没有宣传价值(什么价值);事件中的人物有没有示范作用(什么作用,
一般可从精神层面去考虑);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程度,是否切合时代主旋律。
答案示例:①郭兆松生意虽小,但是他肯动脑筋,配鞋蜡,用电吹风吹干鞋,通过这些不起眼的
小革新出效益,这种创新精神具有新闻宣传价值。
②尽管郭兆松不具备高学历,原来也没有什么技艺,但是他自强不息,敢于创业,擦鞋“也要擦
出点名堂来”,还要“再开新店”,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十分可贵,具有榜样的作用。
③关注民生,扶持弱势群体,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报道郭兆松的小小擦鞋店,鼓
励普通劳动民众自力更生,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具有社
会教育价值。
人物传记
题型示例1:筛选与整合信息
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大众对于李济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个泰山北斗式
的人物。称他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绝不是恭维之语。
初到美国,李济看到美国国会的卷宗里面记录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脑容
量比较小,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李济很想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
楚。1920年夏,他进入哈佛大学,改学人类学。1922年12月,李济做了题为《中国的若干
人类学问题》的报告,反响很大。罗素撰著《中国问题》时,大段引用了李济的观点。
1923年5月,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之初,李济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教授社会学和人类学。南开时期,李济结
识了地质学家丁文江。相识不久,李济就指出他在昆明做过的人体测量中有些数字是错
的。丁文江很欣赏这位“直道而行”的小兄弟,热情地把他推荐给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
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有人挖井挖出文物,一位陆军师长追缴了文物,又派工兵继续挖掘,
竟然出土了一批青铜重器。此事引来美、法、瑞典等国的考古学家纷纷前来“寻宝”。美国弗利
尔艺术馆也组织了“中国考古发掘队”来华。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年轻的李济受聘为
唯一讲师。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考古的“光荣”皆由外国专家享受,李济希望这样的局面不会继续
很久。后来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来信,邀请哈佛博士李济加入美国考古队。李济回信提出:
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毕士博回
信说:“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1926年2月李济与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旅行调查,他们在西阴村发现了一片布满
史前陶片的地方。回到北京,他们决定对西阴村进行发掘。毕士博与清华校长曹云祥商定:考古
团由李济主持,经费主要由弗利尔承担,文物暂由清华保管,今后交给中国国立博物馆。1926年10
月,李济率队来到山西省夏县西阴村,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持考古发掘。李济没有将整个遗址挖
开,只选择一小块面积,采用“探方法”。处理探方时,他还首创了以“三点记载法”来表明文物的准
确位置,发明了“层叠法”来逐件登记标本。这些田野科学考古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石。
发掘过程中,李济还在遗物中找到半个蚕茧,且带有平整的人工切割痕迹。这个发现表明,中华民
族在史前就家养蚕茧。
1928年8月,史语所代所长傅斯年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对殷墟进行调查,回京后,董作宾向傅
斯年建议对殷墟进行科学系统的发掘。1929年年底,应史语所傅斯年邀请,李济任史言所考古组
主任,自此他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掌门人”。1929年10月,董作宾主持了河南安阳小屯遗址的
试掘,发现了若干新的甲骨,但他的发掘不科学,李济直言“董君挖掘仍袭古董商陈法”。李济对违
背科学的人向来不给情面。王国维说只有带款识的完整器物才有价值,他则告诫:原始材料,哪怕
是残陶碎骨,都能显现真正的学术价值。李济接管殷墟发掘后,殷墟考古步入正轨。1929年李济
主持的第3次挖掘,出土了著名的“大龟四版”,龟版上刻满了殷商时代的占卜文字。1935年梁思永
主持的第11次挖掘,清理了10座大墓、1200多座小墓。大墓中有大量石器、玉饰、青铜器等,小
墓中的埋葬躯体,呈俯身、仰身、屈身等不同姿势。显然,小墓是陪葬墓,大墓是殷商王陵。1936
年6月,石璋如主持对殷墟的最后一次挖掘,收获至为重要:在小屯村一个地下贮藏坑里发现有字
甲骨17096片,上面刻着殷商的历史原貌。至此,失落3300年的殷商王朝,天降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发掘被迫终止。殷墟发掘,不仅发现了鲜活的历史,也成了培养人才的
摇篮。李济现场指导,培养了尹达、夏鼐、董作宾等一批考古专家。1948年底,岌岌可危的国民
党政府决定将部分重要文物先行运往台湾。当时,很多人反对将文物迁到台湾。1949年,心里矛
盾的李济最终选择了去台湾。他说:“文物在哪里,人在哪里。”但他的名字自此在大陆消失了半
个世纪。
李济到台湾后,筹建了台湾大学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系,培养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学者。他关心
大陆的考古状况,敬佩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研究的成果。他潜心研究安阳,先后完成十几部专著。
李济是位纯粹的学者,台湾当局要求学者在引用大陆书籍时必须加一个字“伪”字,他却坚持不加。
1979年,这位对考古怀有赤诚之意且“直道而行”的李济离开人世。清点遗物时,未曾发现一件古
董,一部珍本善本。
相关链接
①李济(1896—1979)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中国考古学之父。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
读心理学和社会学,后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
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摘编自“搜狐百科”)
②(曾经轰动世界的“北京人”化石及大批动物化石、石器于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太
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下落不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父亲先后自费5次寻找“北京人”头骨而
未果,他以头骨未回归祖国为终生憾事。
(摘编自李光谟《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
题目:李济在考古方面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①考古发掘:他创造的“探方法”“三点记载法”“层叠法”奠定了现代科学考古的基
石。②考古发现:他找到的半个蚕茧证明了我国在史前就家养蚕茧。③考古发现:他掌管的殷
墟发掘,找回了殷商王朝。④考古人才:他为考古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⑤考古著述:先后完成
十几部专著。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筛选题,要求分析传主在考古方面的重大贡献,“贡献”应该是一些成
果性的东西,如新的发现,理论著作等,答题时注意找到文章中的典型事件,分析事件反映出的传主
的“贡献”,然后分条作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信息筛选的题目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贡献”,应该是一些成果性的东西,如新的发现,理
论著作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
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连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
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
尾句。分条作答。
【解题思路】
一、明确题干要求,确定范围角度。题干限定了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方向,对时间、地点、范围、
阶段等方面的要求要了然于心。
二、仔细精读原文,筛选关键词句。找准答题区间后,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
键词语或句子,提取信息时注意:去否定,留肯定;去枝叶,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
另外,还要注意分清主次。
三、认真加工提炼,概括整合答案。答题要点要简洁明了,不可机械地照抄原文,要注意在保
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变换表述方式(如叙述性语言变换为评价性语言)、表述角度(如侧面转为正
面)和表述句式(如否定句变为肯定句);要注意根据答案要点的主次关系和先后逻辑,连缀要点;要
注意依据分值答题,列点分条陈述,6分题一般答三个要点。
误区提示:
1.不注意审题,所答非所问;
2.不明确答题区间,遗漏较多得分点;
3.只会一味摘抄原文,不懂得概括整合;
4.不会从多方面或多角度整理要点,要点重复累赘或有交叉;
5.答题不规范,没有分点作答,表述混乱。
对点练习1: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
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
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
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
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
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
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
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
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
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
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
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
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
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
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
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
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
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
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
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
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
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
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
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
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
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
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
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
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
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
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在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
——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庄严的声音回响在地
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题目: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
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
【答案解析】 题干问的是“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这是考查学生筛筛选并
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确定答题的区域,应为第四段,文中有语言标志“于是她改
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题型示例2: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如
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
在丁家大门口。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
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
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60年,丁聪说,
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的思想,决
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
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他
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
,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
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
,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
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成了“反右”高潮中的
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
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为此,他吃尽苦头。“反右”的时候,有人
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文革”
之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先生听后说:“
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丁先生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他做
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
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
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丁聪
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丁聪可乐坏了。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
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
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
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小丁由此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此时恰
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
的金字招牌。漫画中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
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
不设灵堂,不作告别。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
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
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
(丁聪《一生就做一件事》)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大约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沿墙都摆满了书柜。他的生活也
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李辉《从此天堂里也会多一些笑声》)
题目: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子“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意蕴丰富,请分
析它的含义。
【答案】 ①含义:丁聪一生都在以“以笔为刀,针砭时弊”的讽刺漫画大师形象与时代“病灶
”勇敢正直地抗争到底。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比喻为“牛虻”,中国
现实社会“庞大躯体”的“毛病”(当今社会上的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比喻为“病灶”,生动形
象地再现了一位像“牛虻”那样吮吸社会“脓疮”的勇士,在医治时代的“伤口”。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意思的题目,要求理解的是文章开头带有比喻
性的句子的含义。
【解题思路】
一、切分挖掘——根据句子的结构和层次进行切分,抓住其中的两三个关键词语,从正确理
解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二、语境揣摩——将该句还原到文本中,根据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所处的具体语境理解揣摩。
对点练习2:
汪国真:触摸生命的极致
他不是诗人,不是书法家,不是画家,不是作曲家,他是汪国真——一个触摸生命极致的勇者。“
一代人的文化偶像”汪国真走了,享年59岁,青春成为诗人最后一个注脚!
汪国真,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名字,曾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他的名字曾与诗歌紧密相连,
让我们忆及那个传抄诗歌的年代特别的“时尚”。
在大学期间,汪国真便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很少有哪个诗人像汪国真一样,在诗集出版之前
就拥有了那么多的读者。到90年代,汪国真出了五六十种诗文集,研究赏析其诗歌作品的书多达
十几种,随之“汪国真热”席卷全国。1990年,汪国真的诗集大卖,有人把这一年称为出版界的“汪
国真年”。甚至有人把当时的热潮称为“风暴”。
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至今坚持笔耕不辍二十余年,汪国真被誉为“中国诗歌最后一个
辉煌的诗人”。曾有评论说:有青春的年代,就有汪国真的诗行。
积极、昂扬的诗歌主题,让汪国真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巨大影响,也让其作品带有启蒙意义,
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诗刊》编辑、诗人彭敏说:“汪国真是一代人的文化偶像,他的诗歌成
为无数文学青年的启蒙读物,他把诗歌的影响力扩大到整个社会,其诗歌的社会启蒙意义超过了
文学价值本身。”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的诗,
在一代人心中留下烙印,并继续发挥着社会影响。正如网友的悼词:“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您的诗
为我释怀。如今,夕阳涂满小路,荆棘已化杜鹃,您的背影消失在地平线,您的温暖真诚继续伴我们
风雨兼程。”
细心人会发现,现在的许多报刊的一些栏目刊头的书写笔风一致,似乎一人所为。不错,这都
是汪国真留的“墨迹”。汪国真书法作品乍看笔画舒展,章法潇洒,疏密有致,细赏稳健刚劲,豪迈磅
礴,又不失典雅之美。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石宪章先生曾称汪国真是“书法界一颗璀璨的新星”。
汪国真什么时候开始涉足书法界?让人颇为不解。其实,汪国真从诗家到书法家,追根溯源全
是因为签名“惹的祸”。1991年11月,汪国真应邀为北京大学演讲,学生们都拿着本子请他签名。
汪国真的字写得有些“对不起观众”,他也不好推托。果不其然,一位拿到签名的女生失望地问他:“
汪老师,你的诗写得好,字却怎么没诗好呢?”一句问话,问得汪国真满面通红。回到家,他决定从此
练书法。
让汪国真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北京琉璃厂一家字画店里看到自己的两页信待沽,他上前问值
多少钱。店主说少于千元不卖。汪国真问真值这么多钱吗?店主说,世上有两种字最值钱,名人写
的字即名人字和书法家写的字即字名人,而汪国真的字兼二者而有之,能不值钱吗?而今,汪国真
的书法已高达每平尺万元。在《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家》上,竟也赫然列着汪国真的大名。
当书法小有所成,他又开始学绘画。这两年,汪国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在保利、瀚海等拍卖
会上,成交价从数万到20多万元不等。最近的一次成交是1月24日的保利拍卖会,他的一幅书法作
品卖到712.65万元。进入新世纪以来,汪国真又开始音乐的研究与创作,对自己的音乐作品,汪国
真这么评价:“再过10年,有可能,我的音乐作品的影响力会超过诗歌。”这样的一生,何止“诗人”二
字所能概括。
汪国真的身体最早发出预警是在1999年前后。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完全在扮演一个空中飞人。
编辑刘志宏是他这种生活的见证者。每次给汪国真寄送图书样稿时,刘志宏都得先打电话弄清
楚汪国真在什么地方,以便他能及时看稿。
刘志宏曾问汪国真,你各方面都已经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汪国真告诉他:“不管多大
岁数,也得努力啊。”这让他感受很深。
汪国真生前好友、著名作家张宝瑞用“他要掀起人生的第二个高峰”来形容汪国真当时的状
态——到处开办工作室、主持电视节目、作品越来越得到认同,“好像有一个收藏家一年要收藏
他200幅作品”。汪国真还是不愿错过任何机会,“他就想重新来个‘汪国真热’”。
汪国真的葬礼上,有副挽联来自书画家吴欢:“有人说汪国真不算好诗人,但好诗人不如汪国真。
”
人生是一场漫长、没有终点的旅行,沿途的风景或许是悲凉的,或许是温暖的,或许是成功的、
抑或是失败的。正如汪国真所说“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将有限的生命活
出无限的可能,才算不虚此生。褪去这些璀璨的光环,汪国真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影响一代人的又何止是他的诗歌。
题目:汪国真说:“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中央电视台也有句广告词:“
人生如一场旅行,不必在乎最终的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请结合本文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
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 这两句话说的都是要注重人生的过程;但各有不同侧重点,前者“风雨跋涉”比喻人
生过程中的悲哀、失败等,强调的是迎难而上的努力和付出给人生带来的意义,正如汪国真不管
多大年纪都不停止的努力给他带来的生命的充实,以及对别人的精神启迪,这是一种执着所带来
的强大的正能量,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挑战,我们要像汪国真一样执着与顽
强,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后者告诫我们不要过分追求目标,别让目标束缚了身心,强调生命
过程的舒展自在与心态的通达,对于汲汲于自我的获得与成功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智慧的启迪。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语句含义和自己看法的题目,首先答出语句的含义,然后结合文
本谈自己的看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级。探究的题目
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答
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
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此题后者的综合,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
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
简单明了。
题型示例3:鉴赏分析形象
王文兴院士:植根大地守护蓝天
王 静
每天去实验室工作,他都要穿过校园的林荫道。高大的法桐树下,这位衣着普通的长者步履稳
健,目光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和踏实——就像校园里那些高大魁伟的树木,历尽风雨沧桑,依然枝
繁叶茂、默然挺立。当同龄人大多在保健养生、含饴弄孙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环境研
究院院长王文兴却一如青壮年时期,每天做实验、查资料、写文章……
王文兴生于战乱频仍的年代,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求学生涯。走出校门后长期在科研院所工作,
虽然硕果累累,但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圆的“教师梦”。回归母校后。王文兴的梦想得以尽情绽
放,他把培养学生视为自己报国理想的延续,为之付出了满腔热情和巨大心血。
虽然王文兴年逾八旬,仍然坚持给研究生授课,介绍我国环境学科的发展历程、我国当前面临
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相关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等,使环境研究院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初始阶段就
有较高的学术起点。为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培养环境与科研平台。王文兴总是努力把学生“赶出
去”,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到国外、境外名校交流、深造。
在环境研究院,提起王文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不钦敬不已,正是因为他有一种强大的人格力
量。
一套几十年前结婚时的西服,直到现在王文兴还坦然地穿着它接待各国学者、出席重要场合。
学校设有院士专车,但他认为专车接送要跑两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
所以无论去机场还是火车站,他经常一个人在车水马龙的路边等车,上了火车才告诉院里自己的
行踪。
王文兴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极为严格,每月列表审查,从不乱花一分钱。有些制度内许可的
事情,他也执意拒绝,还撂下“狠话”:“我清清白白一辈子,你可不能让我犯错误!”
论年龄、资历、贡献,王文兴理应受到师生们的敬爱。但他对身边的同事一律尊称“老师”,
不论是三四十岁的年轻教师还是刚毕业留校的学生。讨论事情从来都是商量的口气,“应该”怎
么样?“可以”怎么样?学生们视他为和蔼可亲的长辈,同事们在他身边工作也感觉心情舒畅。
2007年在他80周岁诞辰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山大环境研究院决定举行纪念活动,他知
道后竭力反对。学校和研究院希望以他树立榜样,弘扬精神,激励师生。多年前就组织采访报道,
但被他一次次拒绝,他对自己的成就缄口不语,所有的事迹、材料都是通过身边助手和学生们得
到的。
在物质极大丰富、讲求生活质量的今天,他的一言一行为何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采访时,王文
兴没谈几句,就将话题转到了自己坎坷的求学历程上,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回头来看,那恰是问
题的答案,是这一切“不变”的根源。
王文兴1927年出生在安徽萧县一个耕读世家。虽然生活艰苦,但家风世代重学,使他从童年
便立下要读书成才的志愿。当时天主教会在村里办了小学堂,不收学费,还提供教材。王文兴农
闲时就自带小桌凳去学认字、学算术。
1938年后家乡沦陷,抗日政府在离家七八十里的萧县洪河集开办了临时中学。王文兴白天在
庙里上课,晚上住在农民家里,虽饥寒交迫他也非常知足。从1942年到1944年,学校奉命西迁。十
几岁的王文兴和同学们跟着老师,边赶路转移,边上课学习。他们翻山越岭,从安徽到河南,从河南
到陕西,足足两千余里——脚上没鞋,肚里没食;白天躲避敌人凶焰,夜间强度封锁线、过敌占区,一
天要走七八十里;探照灯巡回,枪炮大作,惊心动魄,死里逃生;上课的教室,或是破庙,或是山坡,或是
树下;写字的桌子或是泥坯垒砌,或是一小块木板……他所经历的苦难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
几十年来,王文兴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常说:“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我只是在回报
,用我的智慧和汗水,竭尽全力,鞠躬尽瘁。”
为什么王文兴几十年本色不变?因为他深深记得祖国的昨天!王文兴的精神财富犹如百年老
树,植根大地、浓荫覆盖,涵养着根下的水土,庇护着拔节的小苗,净化着周围的空气,荡涤着我们
的灵魂。
相关链接
王文兴:著名环境化学家。在大气光化学、降水化学、大气PM2.5和区域霾化学方面,领导和
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他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创建者之一、国家环境咨询委
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主编、国际ASAAQ组织委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题目:王文兴身上具体有哪些强大的人格力量?
【答案】 ①节约简朴、清正廉洁;②平易和蔼、诲人不倦;③不畏困难,执着理想;④淡
泊名利,一心为国。
【答案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人物的精神品质的题目,注意结合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
结合文章进行论述。
【解题思路】
一是抓住主要事件,高度提炼。
二是联系社会背景。
把握传主形象特点(性格、精神品质等):
①抓评议性、概括性的关键词句;
②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表现与细节描写,分析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起
到什么作用等;
③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
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
此外,作者意图也会影响我们对传主特点的判断。作者会通过材料取舍,通过评议概括等方
面的词句向读者传递其意图。
对点练习3: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
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
役,他的朋友,任中国人大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
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
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
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
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
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
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
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
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
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
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
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
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
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
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
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
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
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
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
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巨
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
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
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
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
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
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
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
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
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
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
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
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题目: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
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
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
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题型示例4:分析文章结构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陈又
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
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清华
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
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研究院毕业后,刘节大部分时间
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工作,与陈寅恪同在北平,经常当面聆听老师教诲。陈寅恪致函
刘节称“子植兄”,但刘节对陈寅恪行弟子礼却一点也不含糊。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
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
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
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
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
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
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
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
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
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
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
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
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人格与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
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
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
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
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
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
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
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
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
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刘显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
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
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
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
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
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
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题目:“相关链接”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
【答案】 ①介绍了刘节在历史学方面的研究范围和成就,以及严谨治学的学者风范,使他
作为历史学家的形象更为丰满;②史学家白寿彝对刘节著作的高度评价,突出了刘节在中国史学
界的重要地位;③在内容上,是对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结构上,呼应文本相关内容。
【答案解析】 作答本题时,速读题干,“相关链接”部分写了哪些内容,得出有效信息。然后
回答在文本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作品内容和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如本题介绍了刘
节在历史学方面的研究范围和成就,以及严谨治学的学者风范,使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形象更为丰
满;史学家白寿彝对刘节著作的高度评价,突出了刘节在中国史学界的重要地位。出现在文本的
结尾处,所起的作用一般有内容和结构上作用,内容上对文本内容的有力补充,结构上与前文内容
呼应。
【解题思路】
一、先理解选段内容,加以概括。审清题干要求,先总结出主要内容,总结的时候应该分条理,
不能只是简单引用材料。
二、从内容上概括其作用。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
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
三、从结构方面作答。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出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
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所起的作用为“在内容上,
是对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结构上,呼应文本相关内容”。
对点练习4:
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
徐 虹
静安先生有词云:“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好一个“最是人间
留不住”,仿佛预示了1927年6月2日的他,在颐和园投湖的终结一幕。但见那日,如同中国北方六
月的任何一个浮热天气,风动荷影,水弄柳枝。时值正午,远处铃声轻响,一辆洋车停下,步下纤瘦
学者。其人湖色长衫,脑后留辫,眼睛深陷,架副深度眼镜。他给了车钱,转身,不发一言,默默购了
门票。但见长袖底下伸出的手指,纤长而枯瘦。是年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
以武力威胁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时局风起云涌,动荡不安,世界仿佛翻了个个儿。然而无论外部
世界如何变化,他的三纲五常却变不了,依然梳辫子、穿马褂,老派学人风范,难免令卖票人轻声哂
笑。
那排殿西鱼藻轩,本是俗人雅客春末夏初游赏之地,鱼肥水美,下潜藏了千年的淤泥。他或许
早知了这一切。现在,四边安静,午后的水汽正慢慢升腾。他的心从来没有如今天一般宁静。自
沉于湖,已是一项翻覆多次之后理智的决定。世界是世界,他是他。作为近代中国学问集大成者、
国学大师,那些史、哲、诗、戏,金文甲骨,红楼太虚,不过是他情死心枯之返照。
王国维的死因,素有殉清说、还债说、丧子说、惊惧说、绝世说等等。其遗书云:“五十
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更留下千年谜面。然对其人终结的探究,是解锁其人初
始及人生轨迹的关键钥匙。究竟是什么使他心殇弃世,“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1877年12月3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其母凌氏,生
了姐姐王蕴玉之后,身体孱弱。再生王国维,身体已江河日下,力不从心,自然不能常伴幼年王
国维左右。其父王乃誉,则是在江苏溧阳县衙内做一个笔帖士。因离家较远,公事繁忙,很少
顾家。姐姐王蕴玉长其五岁,倒成了他少年时代孤寂之时的一个玩伴。
其时,中国社会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海宁虽江南富庶之地,亦战乱频仍,民不果腹。乃至
出现食人惨剧。沿江各地大水堤决。桐城、怀宁梅雨不断,山洪陡发,尽成泽国……据王国维
之女王东明回忆:“我家原属小康,洪杨之乱,遭逢变故,仅剩薄田,仅得糊口。”此乃王国维初世
之社会背景及人生原罪,可叹其生不逢时,其母又很快辞世,他的人生初始给了他灰暗的人生
底色,并且无可挽回地伴其一生。
及至后来,他被推为“海宁四才子”之首,纵论古今,少年意气。然而父亲王乃誉对其十分苛
责,其父在日记中说:“教其不可畏世,示其不可鲁莽。”可见他在父亲眼中,是一个胆小、内心
冲突又不擅逢源的少年。
“避世”一词,并不能一言概之。他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僵化书生,而
是有大是大非观念的。1898年,“戊戌六君子”菜市口遭斩,王国维颇有“扼腕、捶胸、搔首、问
天”之慨。有论称,他对于曾奢谈“维新”一旦遭变就立刻改换阵营、隔岸观火的论者,十分鄙夷
,表现出中国学人风骨内在。同时,他也并非超凡脱俗、不问国是的“智巧之人”,私下曾指斥慈
禧太后“太无情”,义愤其先支持义和团而后反手又杀“团练大臣”,并提出“不先强其国,何能抗
洋”的主张。
他盛年“独学”,可谓“文章千古事,亦与时枯荣”。留下的巨著大论——《人间词话》之外,
《宋元戏剧史》《红楼梦评论》《观堂集林》亦灿若星辰,照耀后世。尤其,他醉心于叔本华
的“意志者,乃一切生物内部之精髓,即欲生之心,支配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悲欢苦乐”的消
极思想,半生与叔本华之书为伴,认为“佛家涅槃”与叔本华之“意志寂灭”难舍难分。可见他的
消极与悲观由心而来,浸透灵魂。
题目: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对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前的外貌、动作进行了详细描
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①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突出了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变化,王国维仍是老
派学人风范的形象;②突出了王国维临死前心情的平静,并表明这是他自己“一项翻覆
多次之后理智的决定”;③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人们对王国维死因的探讨,并揭示他内心
消极的一生。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关于本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
个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两点:一是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二是突出了他临死
前心情的平静。从结构上看,很自然引出下文内容,从而揭示他内心消极的一生。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