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练13 语言表达得体一(客观题)
基础过关
1.下列各句中,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遗嘱:“妻子陪伴我半生,任劳任怨为家忙;我死住房归妻住,他人无权来占用;剩下几许血汗钱,此款贤妻来支配。”
B.征稿启事:“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向广大作者征稿,来稿一经采用,即奉稿酬,敬请广大作者赐稿。”
C.通知:“为活跃我校课余生活,团委拟举办一次歌咏比赛,请各班文体委员于明天下午到会议室开会,讨论比赛有关事宜。”
D.借条:“因需到外地进修一年,生活费有些困难,现借王涛两万元整作为外出进修的生活费用,明年十月份全部还款。”
答案:B
解析:A项,遗嘱的内容要清楚、明白,不能让人产生误解,比如“住”的意思是居住,并没有确定所有权问题;“支配”的意思是可以“调度、使用”,也没有确定所有权问题。C项,通知要确定参加会议的人员、比较精确的开会时间、比较精确的开会地点以及具体议题等。此则通知未交代开会的具体时间。D项,借条要关注借款人、借款金额、还款日期等,不能出现有歧义的词句。这句话中的“借”有歧义,是“借出”还是“借到”不明确,可以改为“借到”。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农村宣传二孩政策标语:一个少两个好三个四个跑不了,男也宝女也宝优生优育很重要。
B.会前介绍:樊东升教授是我国运动神经元病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荣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C.围棋冠军争霸赛赛前采访:明天我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D.广播稿:今天是我校50周年的校庆日,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
答案:B
解析:A项,“三个四个跑不了”,意思是多生育就要罚款,有威胁口吻,用于宣传二孩政策不妥。C项,“承让”是比赛后获胜方谦虚客气时说的话,意思是自己胜得侥幸,承蒙对方的谦让。应改为“手下留情”。D项,广播稿中“全部”与“全不”读音相同,容易产生歧义。可将“全部”改为“全都”。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天气渐冷,老师您又工作繁忙,一定要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学生在广州敬祝教安。
B.奉上刚刚草就的拙作,敬请恩师拜读雅正,专候宝贵意见。
C.今天是老张乔迁新居的日子,他特地备下薄酒,邀请我们小酌几杯,共叙情谊。
D.承蒙先生赠我一本最新著作,必当惠存,认真拜读、研究,过几日再向您当面请教。
答案:A
解析:B项,“拜读”是敬辞,指阅读别人的作品。使用不当。C项,“薄酒”常用作待客时谦辞。使用不当。D项,“惠存”是敬辞,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使用不当。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有些高见不知道能否在此叙说,恭请各位同仁给一个明确答案。
B.冒昧致信,不胜惶恐,然有事急需与人商议,故而提笔写这封信。
C.恩师六十有五,虽历风霜,却无艰辛,侥幸苟活至今,令人欣慰。
D.“愚兄太过矜持!”我对大我三岁、做事太过小心谨慎的老张说。
答案:B
解析:A项,“高见”,高明的见解(多用于称对方的见解)。此处用于自己,不得体。C项,“侥幸”用于“恩师”身上不得体;“苟活”,苟且图生存,不得体。D项,“愚”,谦辞,用于自称,不能用于称别人。
5.对下面一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某大学校内墙上贴了一则通告。通告全文是:“经院务委员会批准,校园内不准饲养鸡鸭。如有违者,本月底一律捉送食堂杀掉。”读这样的通告,让人不由两股战战。
A.通告是非常严肃的文体,应该是关于学校重大事情的决定,上述之事不能以“通告”方式出现,应该改为“通知”。
B.这则通告中,“如有违者,本月底一律捉送食堂杀掉”,杀的对象不明确,容易造成误解,所以让读到的人两股战战。
C.“校园内不准饲养鸡鸭”这句话,没有指出是谁在饲养,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老师,对象不明,所以造成歧义。
D.语言的交流中,语句的表述以明白为主,这则通告内容清晰,“让人不由两股战战”这样的反应是多此一举。
答案:B
解析:A项,“上述之事不能以‘通告’方式出现,应该改为‘通知’”错误。“通知”与“通告”都是发布重要事情的文书形式,本段文字正是对学校重要决定的一个发布,可以以“通告”的方式出现,无须改为“通知”。C项,通告所告知的对象是校内所有人员,无须再明确指出对象,所以不存在歧义。D项,“这则通告内容清晰”错误,其中的表述存在歧义。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
B.看在我的薄面上,这件事就到此为止吧,不要再节外生枝。
C.这是您家严先前借给我的书,未能当面归还先生,很抱歉。
D.朋友间要肝胆相照,你拜托我的事情我定会尽心尽力做好。
答案:B
解析:A项,忝列门墙,愧在师门。谦辞,只能用于自己,不可用于别人。C项,家严,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D项,拜托,敬辞,委托(多用于托人办事)。
能力提升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张教授,您不愧是本专业的泰山北斗,您的讲座深入浅出,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无不对您极为赏识。
B.小林虽然年轻,但笔意清新、画风老到,所绘山水作为补壁之用特别好。
C.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任谁看见这样的情景都会出手,大家过奖了。
D.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外面风大雪急,先生留步,别冻着,我们就此别过。
答案:C
解析:A项,赏识,欣赏、认可,多用于上级对下级,学识高的对学识低的。张教授是“泰山北斗”,学识要比“我们”高。B项,补壁,作书绘画的人把自己的作品赠送给别人时用的谦辞。D项,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敬辞,送别对方时说的话,而语境是“先生”送别“我”。
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你放心吧,我会海涵的。
B.老兄的做法我真的不敢苟同,至于你错在哪儿我这里就不再赘言。
C.虽然教授的看法是百忙中的千虑一得,但对解决问题很有帮助。
D.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大家,都归功于几个人我相信他们是不敢当的。
答案:B
解析:A项,海涵,敬辞,大度包容(用于请人原谅时),而语境是自己原谅别人。C项,千虑一得,指平凡的人的考虑也会有可取的地方,也用为发表意见时自谦的话。用于说“教授”不得体。D项,不敢当,谦辞,表示承当不起(对方的招待、夸奖等)。用于“他们”不得体。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没有老师们的鼎力相助,没有同学们的热情支持,我就没有机会站在这个领奖台上。
B.火车开动了,小陈在站台上对着火车车厢中的朋友大声说:“注意安全,一路走好!”
C.班会上,班长动情地说:“我殷切地期望同学们在今年的高考中都能心想事成。”
D.同学宣布结婚的喜讯后,他高兴地说:“祝你们甜蜜美满,生死相依!”
答案:A
解析:A项,“鼎力相助”是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一般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使用得体。B项,“一路走好”表达对死者的哀思,此处应该用“一路顺风”。C项,“殷切”指深厚而急切,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用于此处不得体。D项,“生死相依”用在祝福语境中不得体。
10.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表达不恰当、不得体的一项是( )
东村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赶车的,一个是裁缝,还有一个是船夫。一次村中有一户人家闹分家,请他们去“说话”。他们事先在村口碰了头:
A.厨师说:“咱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呀碗呀分不清,做成夹生饭。”
B.赶车的接过话茬儿:“咱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
C.裁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咱到那里多嘴多舌,我就不信说服不了他们。”
D.船夫最后说:“咱到那里‘见风使舵’,看情况办事,实在不行就顺水推舟。”
答案:C
解析:“多嘴多舌”指话说得过多,不该说而说。使用不当。另外,与其他三项对比可知,裁缝的话未能体现出他的职业特点。
1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主持人在慈善晚会上说:“今晚在座的都是各领域大佬,穷得只剩下钱了,望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尽匹夫之责!”
B.新闻发言人就冲突地区发表看法时说:“和平高于一切,不要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啥事都应该商量着来!”
C.小张应聘食堂保洁员的自荐书上写道:“我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诗经》有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我之谓也!”
D.售货员对购买商品的老大爷说:“大爷,对不起!您要买的商品昨天刚卖完,我们明天就能进来货。您明天再来吧。”
答案:D
解析:A项,不符合交际对象。“匹夫”指平民百姓,既然在座的都是“大佬”,就不应该用“匹夫”这个词语;同时“大佬”是方言,用在这里也略显不合适,可以用“翘楚”等词语;“穷得只剩下钱了”是自嘲的话,用在这里也不合适。B项,不符合交际的场合。新闻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要使用书面语言,不能使用口语,比如这句话中的“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啥事”等都不合适。C项,不符合交际的目的。应聘的自荐书主要写自己及自己能够做好应聘岗位的具体原因,比如能力、经验等,引用《诗经》的话没有必要。
1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同桌与我关系很好,对我指教的几个数学问题表达了感谢之情。
B.家姐是一个大方好客的人,她总是十分热情地接待我的同学们。
C.大家对我的奉告我会牢记,我再也不会犯今天这样低级的错误。
D.我准备到老师的敝处拜访,表达对老师两年来的关心照顾的感谢。
答案:B
解析:A项,“指教”是客套话,用于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提出批评或意见,用在此处不恰当,可以改为“讲解”。B项,“家”是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兄”等。使用正确。C项,“奉告”是敬辞,告诉。用在此处不恰当。D项,“敝处”是谦辞,用于称自己的住处。语境中称老师的住处,不恰当。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7 |
|